豨莶草常用验方
(2022-11-30 08:20:06)风、寒、湿三气着而成痹,以致血脉凝涩,肢体麻木,腰膝酸痛,二便燥结,无论痛风,痛痹,湿痰,风热,宜于久服,预防中风痿痹之病:豨莶草不拘多寡,去梗取叶,晒干,陈酒拌透,蒸过晒干,再拌再蒸,如法九次。晒燥,为细末,贮听用,蜜丸,早空心温酒吞服四五钱(20~25g)。
感受风湿,或嗜饮冒风,内湿外邪,传于四肢脉络,壅塞不舒,以致两足软酸疼痛,不能步履,或两手牵绊,不能仰举,凡辛劳之人,常患此症,状似风瘫:地梧桐(花、叶、梗、子俱可,切碎晒干,炒,磨末子)一斤(500g),豨莶草(炒,磨末子)八两(400g)。上二味,和匀,炼蜜丸,如桐子大。早晚以白滚汤送下20g,或单用臭梧桐100g,煎汤饮,以酒过之,连服10剂,其痛即瘥,或煎汤洗手足亦可。忌食猪肝、羊血、番茄等物。
疠风脚弱:豨莶草(五月取赤茎者,阴干,以净叶蜜酒九蒸九晒)500g,当归、芍药、熟地各50g,川乌(黑豆制净)30g,羌活、防风各50g。为末,蜜丸。每服二钱(6g),空心温酒下。
中风口眼歪斜,手足不遂,语言謇涩,口角流涎,筋骨挛强,腰脚无力等症:豨莶草(酒蒸,晒九次)三斤(1500g),蕲蛇二条,人参、黄芪、枸杞子、川萆薢、白术、当归身各八两(400g),苍耳子、川芎、威灵仙、半夏曲各四两(200g)(以上诸药,但用酒拌炒),沉香二两(100g)(不见火)。共十三味,俱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早晚各服15g,白汤送下。
疟疾:豨莶草(干品)50g。每天1剂,两次煎服,连服3天。
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豨莶草五钱(15g),山栀子一钱(3g),铁锈钉二枚。根据病情可加三叉枪(三叶鬼针草)适量。加水800ml,煎成300ml。每天1剂,2次煎服。
发背丁疮:豨莶草、五叶草(即五爪龙)、野红花(即小蓟)、大蒜等份。擂烂,入热酒一碗,绞汁服,得汗效。
痈疽肿毒,一切恶疮:豨莶草(端午采者)一两(50g),乳香一两(50g),白矾(烧)半两(25g)。为末。每服二钱(10g),热酒调下,毒重者连进3服,得汗妙。
蜘蛛咬伤及狗咬、其他虫咬:豨莶草,捣烂敷患处。
临床治疗某些疑难病,单用或重用土茯苓有特殊效果。
头痛
冠心病
慢性肾炎
癌性骨痛
尿路感染
过敏性皮炎
在上车前1小时,用新鲜的橘子皮,向内折成双层,对准鼻孔,用手指挤提,皮中就会喷射出橘香油雾并被吸入鼻孔。在上车后继续随时挤压吸入,可有效地预防晕车。
2、冻疮
干橘皮5克,加水2杯煎汤后,放少量姜末、红糖趁热服用:也可取鲜橘皮适量,切碎后用开水冲泡,加入白糖代茶饮,有化痰止咳之功效。
5、便秘
6、解酒
睡觉前10分钟,口中含一块橘皮,然后入睡,最好不要将橘皮吐出,若感到不适时,再吐出。
10、消胀
用鲜橘子皮泡开水,加适量白糖,为橘皮茶,饮后可理气消胀,生津润喉。
11、消化不良
将50克橘皮浸泡在酒里。温补脾胃的功效,用于消化不良、反胃呕吐等症,对多食油腻而引起的消化不良、不思饮食症,尤为有效。
13、风寒感冒
鲜橘皮、生姜片,加红糖适量煎水喝,可治疗风寒、感冒、呕吐、咳嗽。
将橘皮洗净切成丝后晒干,与茶叶放在一起存放,饮用时,用开水冲服,其味清香可口,有开胃、通气、提神的功效。
15、急性
将橘子皮切成丝晾干作枕芯用,有顺气、降压的功效,对高血压病人很适用。橘皮枕预防和治疗脑梗特有效。
17、脚沙虫
脚趾间被污水杂渍,易发生奇痒,若搔抓,则破皮流水,臭味难闻,此时可用鲜橘子皮猛擦痒处,止痒效果甚佳。
熬大米粥时,在粥烧滚前,放入几小块干净的橘子皮,等粥煮熟后,不仅芳香可口而且开胃,对胸腹胀满或咳嗽痰多的人,能够起到饮食治疗的作用。
风气行于肠胃泄泻:豨莶草,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30丸,白汤下。
翻胃及脾间诸疾,腹痛泄泻:豨莶草,不以多少,焙干,为细末,蜜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白汤送下,不拘时候。
肠风下血:豨莶叶,酒蒸为末,炼蜜丸。每服三钱(15g),白汤下。(韦良渠 北京丰台医星中西医结合医院)
标签: 杂谈 |
味咸、性温、有毒,归肝经。具有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传统主要用于急慢惊风、破伤风等痉挛抽搐,以及疮疡肿毒、顽固性头痛、风湿痹痛等。一般用量为1~3克,研末吞服,每次0.6~1克。
据现代药理研究,蜈蚣具有抗肿瘤、镇静、止痉和抗真菌等作用。蜈蚣的药用成分,正是它的有毒成分即组织胺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据临床试用,具有以下新的功用:
治疗传染性肝炎
治疗肺结核
以蜈蚣为主治疗阳痿
以蜈蚣为主治疗癫痫
以蜈蚣为主治疗慢性骨髓炎
标签: 杂谈 |
养颜、健脑、排毒、保护生殖系统、抗辐射损伤十六项功能。
14.老花眼:取优质枸杞一勺,冲洗干净后放入杯中,再用开水兑入。待两三分钟后水温稍凉时,再放入一勺蜂蜜,搅拌均匀后即可饮用。
小土方荟萃【草根一生】
标签: 杂谈 |
治高血压:
(1)香蕉皮30克,晒干水煎喝,每日3次,一个月见效。(2)用中药罗布麻,开水冲喝,每日15克,半月见效。
(3)银杏叶每日15克,用开水冲喝下,半月见效。
治低血压:
甘草20克,桂枝,肉桂各40克,将以上药物混合后当茶冲泡服用一周。
治血脂稠:
(1)枸杞子10克,何首乌,草决明,山楂各15克,丹参20克,水煎服,每日两次,四个疗程治愈,(七天为一个疗程)。
(2)山楂. 银杏叶. 绞股蓝各15克,泡茶喝。连服四疗程(半月为一个疗程)
脸上黑星(雀斑):
元荽(又名香菜),煎汤,一天洗三次,一个疗程治愈。
治脚汗. 脚臭:
白萝卜煮水,每晚熏洗双脚30分钟,连洗半月治愈。
治脚气:
韭菜一斤,煮水十分钟泡脚,每日一次,每次20分钟,三天除根。
治神经衰弱:
浮小麦50克,干草24克,大枣20克,酸枣仁30克,混合。水煎服,每天一次,半月治愈。
立治牙疼:
白酒一两,松香15克,泡2小时后用棉花沾酒放在牙疼处,咬紧。5分钟不疼,虫火寒齐清。
根治牙疼:
蚂蜂窝. 红糖各1两,兑两碗水,煎剩下一碗半时让患者喝下,三十年不疼。
治口腔炎:
西瓜皮晒干,烽炒焦,加冰片少许研末,用蜂蜜调和涂于患处,特效。
治烂嘴:
用浓茶叶水,加少许食盐,然后用来漱口,一天三至五次,三日治愈。
治咽炎:
海带洗净,烫一下取出,用白糖腌二日后吃,每日三次,每次30克,一付。轻,两付好,三付除根(一斤海带,一斤白糖)。
治中耳炎:
韭菜根一两捣烂,挤出水份,加入少许冰片,滴耳,特效。
治耳鸣耳聋:
雄乌鸡一只,甜酒四斤,煮熟后趁热吃,连吃五只,特效。
治感冒:
香菜一把,葱白连须5根,生姜10片,水煎,加红糖一两,趁热服,一天两次,一天治愈。
治偏头疼:
生萝卜汁适量,用法:仰卧注入鼻中,左痛注右,右痛注左,神效,如加冰片少许更妙。
治头痛:
白芷4克,冰片2克,细辛2克,研成粉卷入纸筒放药粉燃着,用鼻吸入烟气(神经头痛)
治头晕头痛:
黄芪. 天麻各一两,炖黄母鸡一只吃下,连吃三只治愈。
治痔疮:
皮硝一两,槐米半斤。熬水熏洗,每日两次,七天治愈。
治阴痒肛痒:
醋500克,盐5克加热洗,一天三次。
治鼻出血:
(1)左鼻出血从右耳吹气,右鼻出血从左耳吹气,可立即止血。
(2)用头发烧成灰吹入鼻孔立止(男用母发,女用父发)可根除。
治鼻炎:
苍耳子30克,轻轻捣烂放入小勺内,加香油50克火煎,将苍耳子碎渣捞出,用油滴鼻子,一天3至5次。
治青光眼:
向日葵盘(去籽)3朵,斩碎水煎一半内服另一半熏洗眼部半月治愈。
治眼流泪 . 角膜炎:
鱼苦胆点眼,一天三次,半月治愈。
快速美容:
鸡蛋三个,用酒泡,密封4至7天,每天以蛋清涂面,七天面如白雪。
治青春痘:
用蒲公英2两,熬水喝,一天一付,半月治愈
治手足裂:
五倍子适量研末,用牛骨髓或矾士林调涂抹缝中,五日治愈。
治黑斑:
当归半斤,煮水一碗,用此水抹患处,半月见效
治肩关节周炎:
生姜一两,芋头二两,去皮捣烂如泥,用布袋装好贴患处,一天两次,四个疗程治愈(七天为一个疗程)。
治胆囊炎:
玉米须30克,蒲公英,茵陈各15克。水煎服,每日三次,一个月治愈。
治肠胃炎:
木瓜100克,扁豆100克,兑水煮熟吃豆喝汤,一天两次,半月除根。
治肠胃炎:
木瓜100克,扁豆100克,兑水煮熟吃豆喝汤,一天两次,半月除根。
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辣椒2两泡白酒2斤,泡七天后洗患处,一天三次,半月治愈
治气管炎:
炒桃仁,白胡椒,枝子,乙醚各25克,碾成碎面,鸡蛋清调和,男左女右贴在脚心处,吃鸡蛋。每天一个,七天特效。
治胆结石:
鸡内金10克,焙干研末,白开水冲服,一天三次,一个月治愈。
治肾结石 . 尿道结石:
核桃仁,冰糖各20克,香油50克,温开水冲服,每天一剂,一个月治愈。
治胃病:
血灵脂25克,延胡素,香附佛手各20克,甘松15克,水煎服。一天一剂,半月治愈。
治胃胀胃满:
黑白丑焙干研末,白开水冲服,每天3次,每次10克,七日治愈。
治四肢麻木:
生姜,大蒜各20克,切碎拌陈醋100克,加水一碗煎开熏洗患处。
了解中药药象规律,有助于更深刻、更形象地理解和掌握中药功能,更准确地把握中药应用。
关于中药的起源,一般认为是古代先民在找寻与尝试食物过程中,无意发现其有某种作用,进而再通过留心观察、反复体验而确认的。可以想象,这一过程极为艰辛、漫长且充满危险。而实际情况可能是,在积累了一定的药物学知识后,先民们逐步发现了一些规律,即同象同气同性,进而经过类比推理,更快地发现了更多药物。这种取类比象的方法是古人认识万事万物的基本思维方式。因此,了解药象规律,有助于更深刻、更形象地理解和掌握药物功能,更准确地把握药物应用。兹对此作一梳理分析。
药象之义
药象,当包括物象与应象。物象即药物所表现出来的外在自然特征,应象指药物进入人体之后作用于人体所表现的现象或特性。中药大都源于天然,生长于天地之间,禀受阴阳之气,受自然环境如水土、地域、气候等的影响,循生长化收藏之序,进而成为独具特性、有别于它的万物之一。其所具有的气、味、色、形、质、品性、部位、产地、时令性等,其本质无一不是构成万象之“气”的不同表现形式,即《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之“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形,或取其质,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成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由此可知,中药之象应是构成其本身的气、味、色、形、质等要素的合象。若仅以应象(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来论中药功效之理,即或失之于表浅化,而只有从诸象合参的立体象角度,才能更恰当、更有利于解释与理解其药性药理。
药象之律
在识药过程中,古人发现药物的不同部位、质地、形状和习性等与其升降、功效等都有一定的内在关系。如药入诸经,有因形而相类者、有因性相从者、有因气相求者、有因质相同者。
部位 药株对应人身,上部的花、叶、果实,多可疗头部、咽喉之疾;中间的枝、茎,多可疗胸、心、肺之疾;下部的根、块根,多可疗人下部及肝、肾之疾。以紫苏为例,苏叶、苏梗均能辛温发散、理气宽胸,但苏叶偏于解表散寒;苏梗长于理气宽胸、止痛安胎;苏子则功偏降气消痰、止咳平喘、润肠。又如当归,其头止血,其身补血,其尾破血。
质地 植物、动物、矿物的质地各有不同,即是药物的不同药用部位如根、茎、花、实等,其质地也多有异。如《医暇卮言》之“滋益之味,骨肉为重;疏利之气,草木为先”;又如《本草问答》之“动植之物,性皆不镇静也,惟金石性本镇静,故凡安魂魄、定精神、填塞镇降,又以金石为要”。
质地象与部位象常须互参而看。《侣山堂类辩》曰:“五气分走五脏,五味逆治五行,皮以治皮,节以治骨,核以治丸,子能明目,藤蔓者治筋脉,肉者补血肉,各从其类也。如水草、石草,其性主升;梢杪子实,其性主降;甘香之品,能横达于四旁;寒热之气,性浮沉于上下,在土之根,本乎上者亲上,本乎下者亲下;在外之枝干,在根者治本,在枝者行于四肢。此物性之自然也。”
形态 形似者而用或相近,如药之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质之轻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肾;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枯燥者,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
又如藤类植物多缠绕攀援,屈曲而生,犹如络脉,纵横交错,无所不至,故而善走经络。虽其多可舒筋活络、祛风除湿,如雷公藤、络石藤、忍冬藤、青风藤、鸡血藤等,但因性味、归经有异,故而主治也有不同。其他尚有牛膝其节如膝故能治膝胫之疾、续断多筋而续绝伤、杜仲多筋坚韧能坚筋骨、伸筋草似筋而能舒筋通络等例。
据同形相类、同气相求之理,《饮膳正要》提出“以脏补脏”的方法,李时珍则具体表述为“以胃治胃,以心归心,以血导血,以骨入骨,以髓补髓,以皮治皮”。
此外,根据药之形态,兼参其色、质、味与部位等,民间还总结有很多药理歌诀,如“中空草木可治风,叶枝相对治见红,叶边有刺皆消肿,叶中有浆拔毒功。”“大地生草木,性用各不同……生毛能消风,黏泥拔毒功;中空能利水,有刺能排脓;茎方善发散,骨圆退火红;叶缺能止痛,蔓藤关节通;色红主攻瘀,色白清肺宫;味苦能泻火,味甘可补中;酸敛涩止血,辛散咸润融……”等等。
习性指药物的自然本性,包括动物的生活习性与植物的生长特性。如《续名医类案》曰:“虫蚁皆攻,无血者走气,有血者走血,飞者升,地行者降”。又如《本经疏证》曰:“栽此物(麻黄)之地,冬不积雪,为其能伸阳气于至阴之中,不为盛寒所凝也。”阳和汤治阳虚寒凝痰留之阴疽,用麻黄即是取此意。
文献中有叶天士之用蛎壳治产妇交骨不合、用南瓜蒂安胎,滑寿用桐叶催生的记述。《范文甫专辑》有一例用百合、紫苏叶治疗不寐,三帖而安的案例,其有悟言:尝种百合花,见其朝开暮合,又种紫苏,见其叶朝仰暮垂,取其意而用之,不意其得效之速也。
此外,尚有从卦象来认识者,如《医易通说》记载:“以一药配之:根为下爻,梗为二爻,茎为三爻,枝为四爻,叶为五爻,花实为上爻……”“荷藕中空,即离象也。生出莲叶,其形仰盂,即先天之离变为后天之震,开花色红内虚,又是象先天之离。生出莲藕,又是仰盂,象后天之震。至于莲子,外白肉内青心,亦象离中虚,又将来生莲叶之先天也。然莲子非入水不能生叶,盖离之上爻必变为阴乃成震卦。水者阴也,莲子入水,是离体之上加以阴爻,逐变为震卦矣。”
药象之用
药有其象,人有其象,病亦有其象,因而其间就有可能因为某种相似,通过气相感、类相应而发生关联效应。如《本草问答》曰:“人生本天亲地,即秉天地之五运六气以生五脏六腑。凡物虽与人异,然莫不本天地之一气以生,特物得一气之偏,人得天地之全耳。设人身之气偏胜偏衰则生疾病,又借药物一气之偏以调吾身之盛衰,而使归于和平则无病矣。”
为医须识药,识药须察其象、谙其性,如此才能知药善用,量才器使。故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专论“药类法象”,李杲更是专著《用药法象》加以论述。
受限于认知条件,古人采用了取类比象的方法来认识世界。这种类比思维可以启迪思路,使概念变得具体可感,进而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或融会贯通的效果,即《周易》“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但这种朴素的思维也有明显的局限性,由于没有经过严格逻辑的论证和推理,夹有臆测的牵强附会甚而荒诞无稽在所难免,药象学说也为此一直饱受争议。尽管如此,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不是偶然出现的,外象必由内质支撑,因而对此不能轻易否定、一概扬弃,而应由表及里,观象悟理,去芜存精,合理利用。(朱光 河南中医药大学)
名相近 性相远
随着养生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用中药来调理身体。但如果对中药的了解认识不够多,就非常容易出现因望“名”生义而导致用错中药的事情。近日,记者采访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医师戚正涛,请他介绍了这些药品间的差别。下面就带大家盘点一下几味常见中药以及和它们名字相近、功效却有着天壤之别的5组中药,希望大家以后能准确鉴别,正确使用。
三七与菊三七 一字之差,功效大不同
三七 来源于五加科植物三七的根,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益气养血的功效。被古代医家誉为“补血第一”,别名“金不换”。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具有抗血栓、抗心肌缺血、扩血管、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智力及抗衰老等作用,且相当安全,罕见严重不良反应,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保健领域。可单独拿来炖汤,或者和人参、丹参等一起打粉冲服。
菊三七 菊三七则来源于菊科植物菊叶三七的根,又被称为“土三七”。具有散瘀止血、解毒消肿的功效,常用于各种出血以及跌打损伤、疮疡肿毒等,它基本没有补益气血的作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菊三七内含吡咯烷生物碱成分,可造成严重的、不可逆的肝损伤,甚至是肝衰竭。因此一定不要把菊三七当作三七用于日常保健。
党参与明党参 脾胃气虚的朋友别看错
党参 来源于桔梗科植物党参、素花党参或川党参的根,具有健脾益肺、养血生津的功效。功效和人参类似而又比人参便宜很多,常用于脾虚腹泻、倦怠乏力、头晕心慌、津伤口渴等。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具有抗衰老、抗溃疡、提高免疫力、提升机体适应性等作用,且性味平和、甘甜可口,因此也是日常养生保健常用的一味中药。可直接煮水代茶饮,也可以和怀山药、红枣一起炖排骨食用。
明党参 明党参则来源于伞形科植物明党参的根,具有养阴润肺、清热化痰、解毒的功效。不仅补气的作用远弱于党参,而且其性味偏寒,对于脾胃气虚所致的腹胀腹泻、食欲不振尤为不宜,因此一定不要把明党参当作党参用于脾胃气虚人群的日常保健。
藏红花与水红花 调经解郁作用相差甚远
藏红花 藏红花又被称为西红花,来源于鸢尾科植物番红花的花柱头。具有较强的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凉血解毒、疏肝解郁的功效,常用于月经不调、产后血瘀、胸闷胸痛、跌打损伤等。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具有抗心肌缺血、抗凝血、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提高耐缺氧能力等作用。常被用于妇科及心血管科疾病的保健,因其价昂效强,每次只需少量几根泡水饮用即可。
水红花 水红花则来源于蓼科植物红蓼,因其生长于水中,且花色红艳,所以得名“水红花”,临床上以种子入药,具有散血消癥、消积止痛的功效。常用于食积不消、肝胃疼痛等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活血化瘀、调经解郁的作用远弱于藏红花,因此千万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白附片与白附子 后者有毒要慎用
白附片 白附片是附子的一种炮制规格,来源于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虚寒性疾病及风湿痹痛的治疗。尽管在四川、云南等部分地区有食用附子炖肉作为虚寒人群保健的传统,但是附子作为一种有毒的中药,使用不当导致中毒的情况屡有发生,因此若食用附子保健,必须在中药师的指导下进行。
白附子 白附子来源于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块茎,具有祛风定惊、化痰散结、解毒止痛的功效。可用于中风、面瘫、破伤风、风痰头晕等的治疗。白附子也是一种有毒的中药,对口腔及消化道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严重者可导致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且不具备补益的作用,一般仅作药用,不作为养生保健使用。
茯苓与土茯苓 养生保健各有千秋
茯苓 茯苓来源于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具有利水渗湿、健脾益气、宁心安神的功效,常用于水肿尿少、脾虚食少、心悸失眠等。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具有利尿、抗肿瘤、抗衰老、抗炎、护肝、增白等作用,广泛用于多种心血管疾病及精神心理疾病的养生保健。
土茯苓 土茯苓来源于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根茎,因其形态像茯苓,所以得名“土茯苓”。具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的功效,可用于关节疼痛、湿疹瘙痒等。土茯苓不具备健脾、宁心的功效,因此既往较少用于保健领域。但是随着疾病谱的改变,患痛风的人逐渐增多,而清热通利关节的土茯苓也越来越受到这类人群的青睐。
上面就是名称比较相近的几组中药的功效区别,希望大家能够正确认识、准确选用,以免带来其他问题,也希望大家共同关注了解更多中医药知识。(王剑 徐婧)
通过长期的探索实践,中药学形成了独特而系统的药性理论,且一直有效指导着中药的临床应用——
中药性能是反映中药的性质和功能的基本概念。中药的性质,即药性,一般包括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内容;中药的功能则指用其治疗疾病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作用。中药药性理论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中药性能一体,兹就此谈谈认识与应用体会。
中药之性
《素问·宝命全形论》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中药亦是如此,其大都源于天然,禀受天地阴阳之气,深受自然环境如水土、地域、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形成独有的气、味、色、形、质。所不同者则如《本草问答》言:“凡物虽与人异,然莫不本天地之一气以生,特物得一气之偏,人得天地之全耳。”近代《景景室医稿杂存》有云:“天地间金石草木鸟兽鱼虫,亦得四时阴阳之气以生,惟皆偏而不纯,故取以为药,乃偏以治偏之法。以寒气之药化病气之热,以热气之药化病气之寒……是药之所以能治病者,其原理本乎四时阴阳而来,乃贯彻天人一致之学。”
药性理论与疾病特点紧密相关,如病有阴阳寒热,药有寒热温凉;病有升降出入,药有升降浮沉;病分脏腑、经络,药有归经、引经等。
药之气
药有寒热温凉四气。四气秉受于天,与生俱来,却是根据用药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总结出来的,即清代医药学家徐灵胎所言之“入腹则知性”。寒凉者属阴以治阳热证,温热者属阳以治阴寒证。此即《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及《本经》“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原则。
除此之外,药之气也有分为厚薄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还有分为刚柔者,如《景岳全书》谓:“气味之刚柔,柔者纯而缓,刚者燥而急,纯者可和,燥者可劫。非刚不足以去暴,非柔不足以济刚。”
药之味
五味者主要是指药物入口的味道,即徐灵胎所言之“入口则知味”。五味对五脏的滋养有着特定的亲和性,即《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言之“酸生肝”“苦生心”“甘生脾”“辛生肺”“咸生肾”。关于五味各自的作用,《素问·脏气法时论》表述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而对于一些药物作用难以用其滋味解释者,则一般采用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
药之至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前人观察发现,每种药物对人体脏腑、经络都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进而有相应的治疗范围。关于此,《素问·宣明五气篇》载有“五入”,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灵枢·九针论》载有“五走”,即“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
药之势
药物作用走向有一定趋势,可称为升降浮沉,即药物表现出的向上、向下、向外、向内的作用趋向。
药之毒
中医学对药物毒性的认识有多种观点,如毒药是药物的总称,毒性是药物的偏性或毒副作用等,临床用药主要考虑其对身体的损害性。
药之象
药象主要指药物的自然特征。受古代哲学整体观及取象比类思维方式的影响,前人发现药象与其功能、升降等有着一定规律性的内在关系。
中药之能
药物功效的认定过程因受限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大都经历了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一个较为合乎逻辑的解释是:人们起初在无意中发现某种药物对某种疾病具有防治或调理作用,即以生活经验或单验方的形式在人群中流传。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这种经验在相同病证背景下得以反复验证,药物的某种功能最终被确定下来。当然,这一过程还要受到受试者个体因素差异及医者的学识水平、观察条件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故一般认为中药作用的发现与认定是一个由无意发现到有意观察、由生活实践到临证实验、由个体体会到群体验证的过程。总体而言,确定中药功能的基本方法是以病为据,以效定能。
如此说来,以《神农本草经》为例,所收载的365种药物主治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患170余种,要弄清各自的功能、主治,该是一个多么浩繁的工程。此外,根据记载能清晰看出,当时尚处于巫医并未完全分离的年代,所载药物功能的认识竟大都能得以验证,殊为不易、不凡。但不可否认,其间也有不少难解甚或谬误之处,《医学源流论》即把一些药物难以解释的功能归纳为“此乃药性之专长,即所谓单方秘方也”。
中药功效的表述一般分为三类,一是对因(证)功效,如祛邪者有祛风、散寒、除湿、清热、泻下、解毒、消食、利水、祛痰等;扶正者有益气、温阳、滋阴、养血等;调理脏腑或气血者有疏肝、柔肝、宣肺、健脾、和胃、理气、活血、安神、开窍、潜阳、息风等。二是对症功效,如止痛、止血、止咳、平喘、止呕、止泻、止遗、排石、排脓等。三是对病证功效,如截疟、蚀疣、消痈、消瘿等。
中药性能一体
在中医学看来,药物自身也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具有的某种功能是由药性决定的。不同的气味、归经等的组合构成了药物不同功能的基础,如酸甘化阴、辛甘化阳、甘寒养阴、苦寒清热、辛温散寒、苦温燥湿、甘温补阳等。换言之,中药的性能是一体的,有其性则有其能,有其能则必具其性。《神农本草经疏》言:“物有味必有气,有气斯有性,自然之道也。”又谓:“药必性味相参,才能尽其长。”因而认识应用中药,必须性能相参,综合考量。即如《景岳全书》言:“用药之道无他也,惟在精其气味,识其阴阳,则药味虽多,可得其要矣。”《本草崇原》亦谓:“知其性而用之,则用之有本,神变无方。袭其用而用之,则用之无本,窒碍难通。”
一般药物气味相同者,作用相近;气味不同者,或气同味异、味同气异者,作用则各有不同。若有一药兼有数味者,则治疗范围较大。如当归辛甘温,故有补血、活血、行气止痛、温经散寒等作用,可用治血虚、血滞、血寒所引起的多种疾病。临床用药一般是气味并用,但有时在配伍中则会出现或用其气,或用其味的情况,同一药物用于不同病证大都因于此。如《汤液本草》所言:“味则五,气则四,五味之中,每一味各有四气,有使气者,有使味者,有气味俱使者……所用不一也。”
在考虑药之气味的同时,临床用药还需参合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等因素,以使药物直达病所,因势利导,安全有效。但关于循经用药,《医学源流论》又明确提出不得拘泥,谓“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必无捷效;执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泥,反能致害。”至于药物毒性,则主要通过炮制、配伍等方法加以减控。
综上可知,中药的治疗作用全在于其偏性。这种偏性是其气、味、位、势、毒等各种因素叠加、协同的结果,临证时必须依据这一背景基础,将中药的性能一体化考虑。只有认识和掌握每一药物的全部性能,以及性味相同药物之间同中有异的特性,才能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和使用药物。(朱光 河南中医药大学)
野生杏仁又称山杏仁,具有祛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和下气开痹的功效。(赵永生 河北省内丘县中医院)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