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是一种由过敏性紫癜所继发的肾小球疾病,以皮肤紫癜,伴或不伴有关节痛、腹痛、便血、水肿等为临床表现,可累及肾脏,出现持续性或反复的肉眼或镜下血尿,蛋白尿。笔者在江苏省中医院进修期间,有幸跟随国医大师邹燕勤教授抄方学习,见证她诊治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辨证之巧妙,现总结如下。
两虚相得则为病——重视内外因致病
邹燕勤认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发生,有先后天、外感六淫、药物、七情劳倦等因素,简而言之,主要由内因与外因两方面的因素决定。内因主要是指人体的肾气,外因就是外感六淫之邪,以及疮毒之类。内因是主因,外因是诱因,肾气不足,病邪乘虚而入可导致肾炎的发生,反之,肾气充足的人,纵遇六淫或疮毒之类侵袭,也不致受其所害,而发肾炎。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过敏性紫癜与多种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药物与该病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多数疾病初起,以外因为主,随着时间的延长,多发展成本虚标实证,故正气的不足与邪气的入侵是导致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两个重要方面,病变脏腑主要涉及肺、脾、肾,主要采取以下两种辨证方法:
肺肾同治法
肺主呼吸,司皮毛。过敏性紫癜多表现为下肢对称性紫癜,故与肺相关;紫癜性肾炎累及肾脏而表现为蛋白尿,故与肾相关,基于这一关联,邹燕勤在辨证时常采用肺肾同治,即金水相生法。
脾肾同治法
脾主运化,亦主统血。斑出阳明,疹出太阴,下肢紫癜的形成,与脾的统血功能密切相关。故在治肾的同时,也时刻要顾护脾的统血功能。邹燕勤认为,脾虚则当补脾,肾虚则宜补肾,脾肾两虚则当脾肾同治,不可刻舟求剑。
若出现肺脾肾三脏关联导致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可上中下三焦同治。
肾气不足者,常配以补肾之品如续断、桑寄生。《日华子本草》曰:(续断)“助气,调血脉,补五劳七伤,破症结瘀血,消肿毒……缩小便,止泄精,尿血。”桑寄生,味苦、甘,性平,归肝、肾经,功能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元。邹燕勤认为,川续断乃疏通气血筋骨第一药,其味苦而重故能入血分调血脉,止上下一切血溢,行瘀血而敛新血,有强壮镇痛和兴奋止血的作用;桑寄生乃腰膝痛痹专药,助筋骨,益血脉,补肾补血要剂。
肺气不足者,常配以太子参、生黄芪。《本草再新》曰:(太子参)“治气虚肺燥,补脾土,消水肿,化痰止渴”。生黄芪,味甘,性温,归肺、脾经,功能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收肌。邹燕勤认为两者合用能益肾气、补肺气、固脾气也,是补肾气第一药对。
脾气不足者,常配以白术、茯苓。根据五行生克理论,土能生金,金生则能生肾水。土实又能制水,对于合并下肢水肿患者,可谓一举多得。
久病多瘀、久病入络——注重活血通络
络不伤,血不出。邹燕勤认为,人体的经络是上下内外运行血气的通络,脉之直者为经,支而横者属络,如环无端,经络血气运行通畅,则百病不生。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损伤皮肤则见紫癜,损伤肾中血络,则蛋白尿、血尿,运用活血和络法常能提高疗效。
瘀血这一致病因素贯穿着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始终,并随着病情的迁延,这一因素的参与度越来越大。邹燕勤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以活血通络之品,可以取到更好的疗效。常用药物有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益母草、川牛膝、三七粉等,配伍黄芪、党参等,起到气行则血行的目的。除此之外,常将全蝎、僵蚕、地龙三味药进行配伍,使之直达病所,快速起效。
卫气营血辨证——贯穿养阴清利大法
叶天士《温热论》云:“大法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幼科要略·痧疹》中,叶天士更明确指出了温热病分治三焦和热在三焦的不同用药方法,“上焦药用辛凉,中焦药用苦辛寒,下焦药用咸寒。”邹燕勤将“卫气营血”理论运用到辨治过敏性紫癜性肾病中,认为下肢的紫癜与营分证不谋而合,将温病学的思想运用到诊治杂病中。
从卫气营血理论出发,邹燕勤认为,阴虚则火旺,火伤肺络则紫癜,故遵《素问·至真要大论》“热淫于内,平以咸寒”法,佐以水牛角、僵蚕等咸寒之品。又根据“风淫于内,治以辛凉”,选用赤芍、牛蒡子、茅根等清利上焦之品。黄蜀葵花、茅根是邹燕勤常用之品,前者有较好降尿蛋白作用。《本草蒙筌》曰:“黄蜀葵花,味甘,气寒,催生产尤灵,敷金疮更验。”《本草备要》曰:“茅根,甘寒,补中益气,除伏热,消瘀血,利小便,解酒毒,甘和血,寒凉血。”突出茅根有清利的特点。在阴亏的情况下,用温燥之品易伤阴,与大的治则相悖,故弃而不用。
验案
谢某,女,16岁,江苏淮安人,学生。2020年3月26日初诊。尿检异常5年。2012年曾发作皮肤紫癜,2015年再发下肢皮肤出血点,查尿检有蛋白尿、隐血,至我院儿科服中药治疗,2017年4月至西医院行肾活检,报告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肾小球系膜增生性病变伴球性废弃3.0%,节段硬化9.1%,新月体3.0%,肾小管轻度间质病变6%。先后予骁悉、爱若华等治疗。查尿常规示:Pro2+,blo+,RBC16/ul,WBC4/ul;血常规:plt271×109/L,Hb138g/L。刻下症见:皮肤紫癜未作,劳累后腰痛,纳可,大便日行1次,质软成形,夜寐安,鼻塞,无咳嗽,无咽痛,脉细,苔黄,治以益肾和络清利法。
处方:川断15克,寄生15克,女贞子20克,旱莲草20克,防风6克,地肤子20克,白鲜皮20克,丹皮参10克,赤芍15克,水牛角片15克,包太子参10克,生黄芪20克,炒白术10克,生米仁15克,茯苓神15克,制蚕20克,炒牛蒡子15克,黄蜀葵花15克,石苇15克,猫爪草10克,茅根30克,仙鹤草30克,荠菜花20克,小蓟20克,贯众10克,辛夷花10克,白芷10克。14剂。
4月9日二诊:4月6日当地复查尿常规:pro2+,blo+-,24小时尿蛋白定量1.28g/24h。刻下症见:劳累后腰痛,无皮肤紫癜,时有鼻涕,患者诉为鼻炎,咽无不适,纳可,大便调,日行1次,夜寐安,无肢肿,苔薄黄,舌质红,脉细。上方去地肤子、白鲜皮、贯众,加全蝎3克、地龙10克、防风6克、黑大豆衣30克。
按:邹燕勤以益肾和络清利法为治疗原则。患者病发于幼年,天癸未现之时,肾气未充即得病,病久、腰痛、蛋白尿等,存在肾虚的一面;紫癜多在皮肤腠理,肺主皮毛,加上患者有鼻炎,也存在肺气不足的一面。而幼童的生理特点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故辨证为肝肾阴亏,伴有肺阴不足证。肝肾位于下焦,肺属上焦。《灵枢·经脉》云:“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于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邹燕勤认为,咽喉为肺系所属,肺之经脉通于喉咙,是肺之门户。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是现今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邹燕勤在辨治论治时,以“益肾清利”为治疗大法,但治疗的细微之处又与其他继发性肾病不同,既有“大处着眼”的远见,又有“小处着手”的细腻,值得我辈学习。(吴力强
米海 孙文才 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
过敏季来临,您准备好了吗
(2022-11-27
09:03:36)[编辑][删除]
时间:2021-03-1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梁鑫
判断过敏性鼻炎四依据
1.经常打喷嚏,每次连续打3个甚至更多的喷嚏,在接触到灰尘、花粉等过敏原时发作。
2.流清水样鼻涕,有时不能控制地往下流。
3.一侧或双侧鼻塞,或交替出现,鼻塞严重时出现头晕、头痛。
4.鼻腔发痒难忍,甚至伴有眼睛及咽喉部也发痒。
长时间或持续出现上述情况,就是得了过敏性鼻炎。
如何预防过敏症状
注意温度变化
有些患者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如炎热天气进到开冷风的房间时,出现类似鼻过敏的情况,出入温差较大的房间时,佩戴口罩来保持鼻子的温度,待温度适宜后,再摘下口罩。
控制过敏原
常见的过敏原有花粉、螨尘、动物皮屑等,防疫期间的酒精也会出现过敏,过敏原检查为阴性的物质也不能疏忽大意。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毛绒玩具,勤换衣物,勤晒晾被褥等,记得赏花时带好口罩。
清洗鼻腔 可减少鼻腔内过敏物质。使用专业洗鼻器每天早晚两次用淡盐水清洗鼻腔,动作和缓,避免呛咳。
穴位按揉有奇效
点揉要领
迎香穴、上迎香穴、颧髎穴:用食指或中指顺时针按揉100下,逆时针100下,以感觉到酸胀感为宜。
上星穴:用食指或中指轻轻按揉1分钟。
太渊穴、合谷穴:双侧点按各1分钟。
穴位位置
迎香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皱纹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上迎香穴,也叫做鼻通穴。在面部,当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近鼻唇沟上端处。
颧髎穴,位于人体面部,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按压有明显酸胀感。
上星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太渊穴,仰掌,在腕横纹上,于桡动脉桡侧凹陷处取穴。
合谷穴,别名虎口。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梁鑫)
张发荣用经方治痤疮经验
(2022-11-26
03:36:09)[编辑][删除]
(2025-01-24
07:53:00)[编辑][删除]
广汗自愈疗法治疗银屑病案
摘自2025-1-23中国中医药报
刘宁 山西中医药大学 雍茜雯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广汗法病房主任医师张英栋善用纯中医方法治疗多种疾病,倡导“中医治人,人治病”“顺应人体自愈趋势”,用中药处方结合生活处方“纠偏复正”,以求“立足长效求速效”的治疗目标。近期张英栋治疗一位16岁银屑病患者,该患者外感时未使用任何药物干预,6天内外感自愈的同时银屑病皮损迅速消退。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目睹张英栋以广汗自愈疗法治疗此例银屑病外感全过程,详述如下。
于某,女,16岁,2024年12月3日初诊。主诉:银屑病复发3月余,伴外感发热5小时。患者10余年前患银屑病,治愈后于3月前复发,四肢散在分布红斑、鳞屑,皮损厚硬,色晦暗,经系统治疗,皮损发红、变薄、部分皮损回缩。12月3日患者自诉上学时受风,到家后轻微头痛、咽痛、鼻流清涕,无明显怕冷怕热,精神一般,食欲一般,无大便,即时体温36.8。
诊断:感冒(外寒内热)。
患者既往每日规律服用药物,但因药物恰巧服用完,暂不立方,予生活处方:多饮热水,早些休息,后温覆,让全身觉热。
12月4日二诊:体温37.2,微有汗出,头痛症状消失,仍有咽痛、鼻塞、鼻流清涕,无明显怕冷怕热,精神可,食欲可,大便1次,不干不稀。嘱患者继续做好保暖,努力将体温维持在37.1~37.2。恢复治疗银屑病日常用药,方用桂枝加黄芪汤:肉桂15g,赤芍15g,生姜10g,生甘草10g,大枣12g,黄芪10g。自拟桂枝纯阳汤:肉桂15g,生姜10g,大枣12g。两方同服。服药方法:渐加量服药。服药目标:使全身觉热,基础体温升高,全身均匀微似有汗。
12月5日三诊:今日体温未测,咽痛、鼻塞症状减轻,无汗出,精神可,食欲可,大便1次,不干不稀。口服药物同上,嘱患者注重生活处方:多穿衣,多喝温水,多晒太阳。服药目标:让全身全天能觉更热,使体温维持在37.1,促进皮损消退。
12月6日四诊:体温37,咽痛、鼻塞症状基本消失,轻微干咳,无汗出,精神可,食欲可,大便1次,不干不稀,皮损整体变红、变薄,部分皮损中空回缩,恢复至正常皮肤。
至2024年12月10日,7天时间内,患者在未使用针对感冒的中西药物的情况下,感冒症状全部消失,期间银屑病皮损变薄、变痒、变红,并迅速消退,明显好转。
按
广汗法将偏寒的银屑病皮损形象地比喻为“冰”,认为银屑病的产生与“郁闭”有关,治法上以“通闭、开郁”为核心,通过纯中医中药处方、生活处方等方式,以“热汗匀少”迅速提升基础体温至37.1~37.2为目标,使体表能够更大范围、更长时间“体若燔炭”,从而使附着于体表的“冰”类皮损被温通之力“融化、消散”。因此,“发热”对银屑病的治疗至关重要,银屑病患者需正视发热。
《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可见,发热是一种能力,代表着机体阳气储备和抗邪情况。有能力和邪气抗衡、能发热是“阳”;没有能力和邪气抗衡、不能发热是“阴”。广汗法健康诊疗体系反复论说“阳症易治阴症难”,也就是治疗会发热的机体,比治疗不会发热的机体要容易很多。那么在银屑病治疗过程中,如果出现发热的情况,要对抗和干预发热的进程吗?还是应该珍惜发热的机会,在把控风险的前提下,让体温维持在尽量高的状态呢?本例患者体温维持在37.1~37.2,有风险吗?答案是没有。没有风险,就努力促进发热的状态,使体表更长时间、更大范围温通,以期皮损能迅速消退。这就是广汗法健康诊疗体系中经常讲的“小病治大病、急病治缓病、外病治内病、动病治静病、阳病治阴病”。这也就是本案患者感冒咽疼的情况下,用了非常规的桂枝汤类方剂继续治疗银屑病的。
“桂枝下咽,阳盛则毙”,咽疼是不是就是阳盛呢?咽疼是不是就不能使用肉桂和桂枝类的方剂呢?在广汗法的“健康四道门”理论模型中,将发热看作是健康第一道防火墙功能存在的标志;将咽部活跃看作是健康第二道防火墙功能存在的标志;将银屑病皮损看作是健康第三道防火墙功能存在的标志;将结节、囊肿、瘤看作是健康第四道防火墙功能存在的标志……防线越靠外,机体核心越安全。那么,在第三四道防火墙压力很大的疾病过程中,发热和咽疼是第一二道防火墙在重建和变活跃,这个过程需要干预吗?还是只要保证风险可控前提下,希望第一二道防火墙变得更活跃呢?以桂枝类方“温充化排”治疗咽部疾病,广汗法团队已经多次撰文论述,此不赘述。
现代社会中,很多患者在感寒发热咽疼时会立刻使用抗生素、解热镇痛类药物快速降温、缓解症状,药物滥用的现象比比皆是。广汗法认为,症状很多时候是一种提醒,是机体的反应,是人体自愈的努力,因此要“尊重症状”。发热是“正邪交争”最剧烈、最“阳”性的反应。本案患者在感冒发热后,学着“正视发热”“珍惜发热”,未使用药物对抗,而是使用了桂枝类方促进之,同时使用了多喝温水、温覆、多晒太阳等生活处方,感冒不治而愈,同时银屑病的皮损经历发热过程后也迅速好转。
本案也可作为“可控发热疗法”的一则成功案例来参考,“创造发热”的理念更多人还不容易接受,可从重新认识发热——健康第一道防火墙功能存在的标志开始。
摘自2022-11-25中国中医药报
黎慧英 成都中医药大学 张晓冉 董阳 姚庆涛 陈秋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症性疾病,俗称“青春痘”。好发于颜面及胸背部,常伴有皮脂溢出。
全国名中医张发荣是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笔者有幸跟随张发荣门诊,获益匪浅。门诊青年患者面部痤疮者甚多,张发荣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运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之,疗效显著,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解
本方出自《伤寒论》第262条:“伤寒,热瘀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翘)赤小豆汤主之。”有解表散邪、清热利湿退黄之效,主治湿热蕴郁于内、外阻经络肌肤之病候。张发荣认为,原方中连轺,本是连翘之根,目前多用连翘代之,连翘根功在清热,而连翘清热尚可透表,配入此方更佳;梓白皮性寒入肺而清热,且其色白,与桑白皮相似,故多以此代之。张发荣用此方治疗痤疮时,常以连翘为君,其归肺、心经,外以解表透邪,内以清上焦之热,又可散结消肿。臣药两组:一组为助君药解表。麻黄开其表,助君药,使风寒湿邪从外而散,气畅而血行,与连翘相互制约,发汗之中有解热之功,不热不凉;与杏仁相配,宣降肺气,由内而外,缓开腠理、发散表邪,同时使肺气通调水道而又有利小便之功,使湿邪有出路,暗含“提壶揭盖”之意。邪去则机体气机通畅、水道通调,肤疾自愈。清代钱潢在《伤寒溯源集》云:“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也,皆开鬼门而泄汗,汗出则肌肉腠理之郁热湿邪皆去;(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减桂枝而不用者,恐助瘀热也。”另一组为助君药清利湿热散结。桑白皮苦寒,归肺经,清泻肺之湿热;赤小豆旨在清热解毒利湿,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同时可活血祛瘀通络。《神农本草经》载:“(赤小豆)主下水,排痈肿脓血。”三味药物共同达到清泻上焦蕴结之湿热之效,同时赤小豆亦可以畅通血脉,配合连翘之散结消肿之功可消除痘瘢。佐以生姜、大枣,生姜既可助连翘、麻黄辛散解表,引药上达,又可和胃;大枣既可补血和营,又可健脾益气,两者配伍调和营卫,同时顾护脾胃,以防寒凉伤中。使药为生甘草,其有清热之力,亦可调和诸药。全方协同可外散表邪,内泻湿热,兼以散结和营。张发荣重用连翘,常为20~25g,轻用麻黄、杏仁、生姜等辛温之品,常在5~10g,因痤疮反反复复,病程较长,外在之风寒湿邪较内之湿热较轻,故用量较小,减其温性,用其发散之功,配伍后有去性存用之意。桑白皮、赤小豆多为15~25g。吴鞠通《温病条辨》载:“治上焦如羽,非轻莫举。”故全方药量偏小。
随证加减
痤疮的病机为湿热蕴结于上焦,兼感外邪。张发荣认为,不同体质之人其病机会有偏重或兼夹。临床加减变化灵活多样,常见加味有:如痤疮多布于额头,色红,肿痛明显,表明心火旺盛,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入黄连10g,竹叶15g以增加清心利湿之效;如痤疮表现为椭圆形丘疹,多布于颏部,红肿,伴有大便干结,表明肺内湿热较重,可加入地骨皮15g,芦根20g,合桑白皮有泻白散清泻肺热之意,或加黄芩10g;肺与大肠相表里,增加杏仁至12g润肠通便,泻脏以通腑,通腑以泻脏;如丘疹多布于两侧脸颊,表明在基础病机的基础上肝胆经有热,可加入栀子10g、牡丹皮10g通利三焦,清心肝热,凉心肝血;如痤疮表现为黑色粉刺、脓疱、脓肿和囊肿,表明热毒壅盛致成脓,或是痘痕明显难消,重用连翘25g、赤小豆25g以解毒排脓,加用白芷20g、皂角刺10g以排脓散结消肿。
典型医案
袁某,女,24岁,因额头及两颊满布红色痤疮约1周而就诊。自诉近来多次吃火锅烧烤后而发。症见丘疹直径约3~5mm,红肿明显,无脓点、渗液,饮食睡眠可,小便黄,舌质红,苔黄微腻。
诊断:(湿热蕴结型)痤疮。
方药:
麻黄5g,杏仁5g,连翘20g,桑白皮15g,赤小豆25g,栀子10g,黄连8g,生姜5g,大枣10g,生甘草5g。每天1剂,水煎服,每次100mL,餐后服,禁食辛辣、甘腻之品。3剂后复诊,面部痤疮症状明显改善,上方去黄连,加牡丹皮10g,继续服用3剂后痊愈。
按
张仲景创制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本为治疗湿热郁遏于里而发黄的阳黄兼有表证者而设,张发荣临床应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痤疮,其目的是通过诸药寒热并用,内外兼顾,以达到表里双解、湿热分消、内外和顺、营卫调和、肌肤濡润丰满之效。临床效果明显,在此与同仁分享,希望有所裨益。
时间:2021-03-2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孙浩,男,1928年生,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国医名师,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仪征市“臣”字门中医儿科术第五代继承人。早年跟随其父孙谨臣学医,后又跟随当代中医儿科泰斗江育仁教授学习,临证擅治儿科内科杂症,尤专中医外治法。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管理60余年,出版著作《孙谨臣儿科集验录》《医学存心录》,发表论文150余篇。
组成:苦参15克,芦荟10克,紫草10克,白鲜皮15克,地肤子15克,赤芍15克,连翘10克,生薏苡仁15克,生山楂15克。
用法:每日1剂,每剂煎2次,用纱布清洗疮面2次,洗后用纱布敷贴患处,每次10~15分钟。
功能:清热去湿,凉血活血,解毒消疮。
主治:痤疮。
方解:青春期痤疮俗称青春痘,又名粉刺,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多见于青年人。病因为青春期阳气当旺,血热偏胜,加之常食辛辣、烧烤、肥甘之品,助热生湿,热邪与湿毒搏结于面部肌肤、毛窍,发为疮疹。病位在于肌表之间。孙浩认为外治法直接作用于疮面,可收捷效。《外科正宗》治痤痱疮用苦参汤“淋洗患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治小儿头疮用蛇床子、白矾为末,“干掺疮上”。本方中苦参、芦荟、连翘清热解毒,生薏苡仁祛湿,紫草、赤芍、山楂凉血活血,白鲜皮、地肤子消疮止痒,共煎水外用,对皮肤无刺激。此外,在治疗期间,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炸之品,避免熬夜。
典型病案:张某,女,19岁。因面、颈及胸前痤疮甚密,红色丘疹、脓性丘疹、小脓疱等随处可见,处以消痤方5剂,每日1剂,煎煮2次,用纱布蘸药汁清洗疮面2次,洗后用纱布敷贴患处,每次10~15分钟。连用5天,疮疹消去大半,继用5天,疮疹全部退清。随访1年,未复发。(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时乐 高军 整理)
痤疮试试姜汤洗脸
时间:2020-08-2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蒲昭和
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病,易复发或加重,影响容颜,令人烦恼。其发生与雄激素、皮脂腺和毛囊感染有密切关系。中医认为,痤疮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风、热、痰、湿、瘀阻于肌肤、毛囊而成,或平时嗜食辛辣肥甘,导致血热毒盛、湿瘀郁结于颜面而成的。
现推荐一个安全有效的清洗方:取生姜50克,切片,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左右,水温适宜时,用清洁纱布蘸洗面部,每天早晚各1次。连用1~2月,痤疮就会减轻或逐步消失,除了痤疮,此方对雀斑及干燥性皮肤等也有一定效果。
生姜性温,味甘辛,具有散寒、发汗、排毒功效。研究表明,生姜成分能促进气血运行,有利于毛孔开放,排出皮脂分泌物,同时对多种病菌(尤其是癣菌)均有较强的杀灭效果。临床应用证明,生姜外搽对白癜风、斑秃、手癣均有一定治疗效果。上方用热姜水清洗面部,有促进面部血液循环、杀菌消炎作用,轻、中度痤疮者可以试用。有报道称,以生姜10克水煎,连服1~2月,能使痤疮慢慢消退、皮肤变得光滑。所以,痤疮患者可酌情内服、外洗结合。如痤疮皮损严重,则不宜采用上法,应及时就医。
生活中,痤疮患者要注意保持精神愉悦,不熬夜,禁吃辛辣,少吃油腻食物。(蒲昭和 成都中
医药大学)
吴门枇杷清肝饮加减治痤疮验案一则
摘自2023-7-31中国中医药报
张磊 湖北中医药大学
冉某,女,15岁。1月27日初诊。主诉:头面部痤疮数年余。现病史:头面部初起红疹,继之化脓,结痂,多食易饥,反酸,无胃痛胃胀呃逆,无食道灼烧感。大便排出不畅,大便干结,无黑便、血便等不适,小便调,眠一般。口苦,平素喜食辛辣刺激食物,脾气急躁易怒,四季手足冰凉。月经周期正常,经期正常,色黑,血块多,痛经。舌边尖红,苔白稍腻,脉弦细数。
辨病:青春期痤疮。
辨证:少阳相火妄动。
治法:清降肺胃,疏肝透邪,清利湿热。
方药:枇杷清肝饮加减。
枇杷叶12g,茵陈30g,泽泻15g,炒苍术12g,枯矾1g,荷叶12g,海藻15g,郁金15g,酒黄芩9g,海螵蛸5g(打粉另包冲服),玄参15g,当归12g,皂角刺15g。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饭后温服。
2月3日二诊,头部痤疮好转,反酸减轻,余症同前。舌边尖红减轻,苔薄白,因远程无法脉诊。
方药:守首诊方加肉桂6g。7剂,煎服法同上。
2月6日微信随访,头部痤疮明显好转。
按
吴门验方枇杷清肝饮药物组成为:枇杷叶12g,茵陈30g,泽泻30g,苍术30g,枯矾1g,荷叶30g,海藻30g,郁金30g,生甘草3g,黄芩9g。主治少阳相火妄动之青春期痤疮,兼治少阳肥胖。方中枇杷叶配黄芩清解降气,达于肺、胃、肝、胆;茵陈配荷叶芳香透达,宣湿开郁;泽泻性降善泻,可降气引火下行;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内外之湿皆祛;枯矾燥湿解毒,杀虫止痒,此药不可多用,中病即止;郁金行气解郁,活血化瘀,清心凉血;海藻清热化痰,软坚散结;甘草生用清热解毒,兼调和诸药之用。原方中海藻、甘草同用乃“中药十八反”之一,虽多有临床验证此配伍无明显不良反应,然本例患者年纪尚小,故未用之。加减法:痘印不除,加乳香、没药各6g、炮山甲6g;虚者,加山茱萸30g、生黄芪30g、当归6g。
本案患者正值青春期,年轻气充,阳热偏盛,平素喜食辛辣刺激食物。正值初中,学业压力较大,数年之久导致肝胆疏泄失职,相火妄行于上,循经于面,发为痤疮。少阳相火贵在潜守,其逆升则克肺金,伤肺阴,肺气不得宣降,热郁于肺,发于腠里,则为痤疮。嗜食辛辣刺激食物,久则损伤脾胃,变生燥火;平素脾气急躁易怒,肝木乘土,气火上熏于面而为痤疮。故本案选用吴门枇杷清肝饮加减清降肺胃,疏肝透邪,清利湿热,使郁火使郁火
透散于外。
岭南本草三字经之美肤养颜药
(2022-11-25
04:29:27)[编辑][删除]
时间:2021-03-3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张富民
岭南药,美容颜,护肌肤,用天然。 银杏果,抗衰老,活皮肤,面膜好。
夏桃枝,血络通,抗皮菌,肌肤清。 苦参片,袪眼袋,治痤疮,春秋采。
广白芷,通鼻窍,祛粉刺,治感冒。 血丹参,祛胸痹,抗衰老,散瘕聚。
广白及,紧面皮,消皲裂,提肤肌。 芦荟叶,治疮癣,祛面痘,美白脸。
岭南本草三字经之珍稀濒危植物药
时间:2021-04-0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张富民
岭南药,珍稀物,近濒危,须保护。 千层塔,草中宝,消瘀肿,治蛇咬。
莲座蕨,产乳阳,祛瘀毒,做食粮。 金毛狗,生溪边,补肝肾,美庭园。
黑桫椤,孑遗种,长林下,能药用。 香樟树,提香料,散风寒,强心脑。
半枫荷,爱中华,袪风瘫,治跌打。 八角莲,生林间,治蛇咬,祛顽癣。
见血青,岩石生,清热毒,治疮痈。 虎耳草,华夏种,产粤北,消毒肿。
金线兰,用全草,做药膳,降三高。 (张富民)
岭南本草三字经之药食同源药
时间:2021-03-2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张富民
岭南药,食同源,体康健,寿延年。 枸杞子,益肝目,煲海带,腰肾固。
紫苏叶,治感冒,杏蛋汤,效果好。 睡莲子,善养阴,莲鲫汤,清肺心。
五毛桃,壮筋骨,炖乌鸡,全身补。 鸭脚艾,女人菜,炖猪血,利经带。
铁石斛,益脾津,炖肉汤,养胃阴。 芡实仁,壮脾肾,煲猪肚,补虚损。
牛大力,补肾肺,炖骨汤,壮腰腿。 土茯苓,散拘挛,煲真鸭,消暑烦。
无花果,振食欲,煮薏粳,顺胃气。(张富民)
岭南本草三字经之有毒植物药
时间:2021-03-2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张富民
岭南药,有毒株,遵医嘱,勿错服。 血封喉,毒匪浅,松肌肉,心跳缓。
巴豆果,治胀满,若中毒,呼吸短。 黑面神,枝扁圆,清热毒,能消炎。
相思豆,红黑脸,能杀虫,能治癣。 鸦胆子,形似卵,治赘疣,消鸡眼。
天仙滕,马兜铃,行气血,止腹疼。 金钩吻,断肠草,有误食,魂散了。
羊角拗,夹竹桃,若中毒,心停跳。 桔梗兰,全草荼,外用药,拔脓毒。
梨头尖,天南星,袪蛇毒,治疖疔。 (张富民)
岭南本草三字经之香草植物药
时间:2021-03-2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张富民
岭南药,有香草,善治病,能醒脑。 白兰花,味甘甜,化浊气,祛湿寒。
八角香,药食双,治疝气,暖胃肠。 假鹰爪,浓郁香,袪风湿,治跌伤。
荜澄茄,温中气,黑熟果,止呕逆。 冰片香,龙脑樟,止惊痫,医口疮。
芸香草,散瘀阻,止牙痛,清热毒。 黄花蒿,特异香,屠呦呦,获诺奖。
红豆蔲,果长圆,解酒毒,消胀满。 佩兰叶,袪湿蕴,治口臭,解胸闷。
九里香,除湿痹,治牙痛,散血瘀。 (张富民)
岭南本草三字经之十大广药
时间:2021-03-1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张富民
岭南药,资源丰,十大药,响名声。 广藿香,解热暑,和五脏,消湿阻。
化橘红,国地标,神化痰,寒毒消。 高良姜,散胃寒,止腹痛,平胃酸。
佛手果,味酸甜,利肝胃,止咳喘。 阳春砂,开白花,安胎气,脾胃佳。
巴戟天,南人参,补肾阳,用藤根。 土沉香,味芬芳,暖脾胃,补肾阳。
广陈皮,茶枝柑,消腹胀,化湿痰。 白花蛇,穿金钱,补阴虚,味甘咸。
广地龙,善息风,通经络,定热惊。 (张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