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诗词总论中医脉法
(2022-11-29 04:49:06)脉学心法诗话
脉象是中医四诊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比较难于掌握,一方面需要熟记背诵,熟悉各种脉象规律,比较、区分和鉴别脉象;另一方面要立足临床实践,长期摸索体会,才能做到心中明了,指下分明。本文以诗词的形式,结合学习应用脉象的体会,从脉要总论,辨虚实、定脏腑、明要素入手,以六脉分类进行比较,阐释脉学的精华和要点,既便于记诵,又可以体会脉学之理和中华文化之美。
脉要总论
辨虚实,知要领,沉取详查分境。脉有力,盛实情,弦滑沉紧形。无力顶,为虚证,细软芤微本性。纲确立,脉分清,虚实手下明。(《更漏子·辨虚实》)脉诊是中医辨明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凡治病,必先知脉之虚实,气之所结,然后为之方,故疾可愈,而寿可长也”(《王符潜夫论·述赦篇》)。临证之时,脉象变化多端,纷繁复杂,如何执简驭繁?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提出了脉诊以虚实为纲。他说:“千病万病,不外虚实,治病之法,无逾攻补,欲察虚实,无逾脉息。”脉虚证虚,脉实证实。“虚实之要,莫逃乎脉”。
脉的虚实,当以沉候有力无力为定。因沉候为本,沉候为根,沉候的有力无力,可以清楚地反映脉的虚实。沉而有力,为实;实证之脉,还有弦脉、滑脉、紧脉、实脉,证实则脉实。沉而无力,为虚;虚证之脉,还有细脉、微脉、芤脉、软脉、虚脉,证虚则脉虚。
五脏脉生成,左右分明。心肝肾脉左边行,肺脾肾门依右呈,脏腑相应。寸候上焦层,关逮中庭。尺钤应对下焦营,寸口三焦分脏腑,历代传承。(《浪淘沙·定脏腑》)脉象分为三部九候,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每部都有浮、中、沉三候,即三部九候。寸口脉又分别对应相应的脏腑,在左手寸关尺,寸对应心、膻中;关对应肝、胆;尺对应肾(肾水)、腹中。在右手寸关尺,寸对应肺、胸中;关对应脾、胃;尺对应肾(命门)、 腹中。
中医将人体躯干划分为上、中、下三焦,上焦胸部,包括心、肺;中焦上腹部,包括脾、胃、肝、胆;下焦下腹部,包括肾、膀胱。中医寸口脉诊法,遵循“上以候上,下以候下”的原则,用寸、关、尺三部分候上、中、下三焦。《难经》对寸口缩影定位为:“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
浮中沉候位中求,脉体窄宽留。力分大小,率呈快慢,律要整齐优。脉幅振动虚实辨,形似细分由。指下难明,心中易了,千古脉难谋。(《少年游·明要素》)脉象是由脉位、脉体、脉力、脉率、脉律、脉幅、脉形七个基本要素所组成。若在诊脉中,都能从七要素入手,则对于脉象的把握有极大的帮助。脉位分为浮中沉三候,脉浮邪客于表,或热盛所迫;沉为气血虚衰,或为邪所缚。脉体分为宽窄、长短,脉体长宽,则正盛邪盛,正邪交争;脉体短窄,则正气虚衰。脉力的大小即有力无力,当以沉候为准,是判断虚实的纲领,有力为实,无力为虚。脉率有快慢之别,一般而言,脉象快以表、热、实居多,脉象慢以里、虚、寒为多,虚实之辨,结合沉取有力无力分之。脉律以整齐无歇止为常,若出现歇止,脉律不整,快而一止为促脉,缓而一止为结代脉。脉幅,脉的振幅有大小之分,振幅大则气血盛,振幅小则气血衰。脉形,即脉波形态的变化,表现为脉搏升降速度的异常。如滑脉往来流利,涩脉往来艰涩,弦脉端直以长等。
脉之变化多端,但不外七要素之变,脉象的变化取决于气血,气血的变化不外正虚和邪扰,故气血为脉理之源,虚实为诊脉之纲,明乎于此,又加以临床时日,则能心中了然,指下分明。
脉象分类
脉象种类繁多,但有规律可循,以浮、沉、迟、数、虚、实六脉为纲分类,便于学习、鉴别和掌握。
洪脉浮,濡脉浮。轻取寻之浅表谋,水中漂木游。热为由,湿为由。热盛如洪滔妄流,湿虚濡细求。(《长相思·浮类脉》)浮脉、洪脉、濡脉均为浮类脉,脉象浮在浅表,轻取即得。浮脉,浮在浅表,如水漂木,一般见于表证。洪脉,脉来浮大,状如洪水;多由内热亢旺,血流充盈,其势汹涌,故见洪脉。濡脉,浮而细软,主湿邪,气虚;湿邪多濡,脉象濡软;气虚动力不足,亦见濡脉。
伏脉沉,弱脉沉。至骨推筋重按分,投石水底根。气难伸,血难伸。气血虚衰沉细寻,痛厥伏隐因。(《长相思·沉类脉》)沉脉、伏脉、弱脉均为沉类脉,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沉脉,推筋至骨始得,如石投水,主里证,有力无力为辨别虚实的纲领,沉而有力为里实证,沉而无力为里虚证。伏脉,较沉更甚,脉来隐伏;多见于厥证、剧痛,导致邪气闭阻,气血不能宣通,出现伏脉。弱脉,沉而细软,重按始得;多因气血虚衰,不足以充盈血脉,故脉象沉而无力。
缓脉迟,涩脉迟。脉至姗姗缓慢姿,止歇结代知。湿滞时,瘀滞时。血少津枯艰涩持,湿邪脉缓驰。(《长相思·迟类脉》)迟脉、缓脉、涩脉、结代脉均为迟类脉,脉率较慢,一息不足四至。迟脉,主寒;寒邪凝滞,脉来迟缓。缓脉,往来从容和缓,主湿;湿邪所困,气机被抑,脉稍怠缓。涩脉,来去艰涩,迟细而短;多为气滞血瘀,或津枯血少。结代脉,脉律不齐,缓时一止;气血虚衰,或气结血瘀,脏气虚衰,致脉流不能衔接,故脉象迟缓而有歇止。
疾脉欢,促脉欢。迅速来回应指尖,止歇促脉连。热盛蛮,邪盛蛮。热扰阴伤脉疾还,正虚元损牵。(《长相思·数类脉》)数脉、疾脉、促脉均为数类脉,脉率较快,一息超过五至。数脉,脉来疾速,一息五至,主热;邪热鼓动,血流加速则脉数。疾脉,脉来迅疾,一息七至八至;多为阳热极盛,热盛伤阴,或元气将脱,或虚阳外越,病多危重。促脉,脉律不齐,数时一止;多为热盛,阴亏,脉气不能衔接。
细脉连,微脉连。重按空虚轻取纤,如丝若线般。气行艰,血行艰。极细模糊微脉偏,清晰细脉源。《(长相思·虚类脉)》虚脉、细脉、微脉、软脉、芤脉均为虚类脉,轻取无力,重按空虚,脉象细软。虚脉,气血虚衰,气不足以行血,血不足以养气,故脉来无力。细脉,应指细小,脉形如线,气血不足,无以充盈脉管,故见细脉。微脉,极细无力,甚至模糊不清,多为阳气衰微,不能推动血脉而成。软脉,脉来柔软,浮细无力,主虚,主湿,气血虚衰,湿阻气机皆可形成软脉。芤脉,浮大而中空,主津伤、亡血、失精之证,阴耗阳无所依而浮越,形成芤脉。
滑脉知,弦脉知。滑紧弦洪脉属实,按之力道施。邪盛之,正盛之。寒紧痰滑弦滞兹,正邪相搏持。(《长相思·实类脉》)实脉、滑脉、紧脉、弦脉、洪脉均为实类脉,浮沉皆见,应指有力。实脉,邪盛正不虚,正邪激烈交争,脉象充实,搏动有力。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多因痰多、食滞,邪热较甚,造成气盛血涌,故脉来流利圆滑。紧脉,脉势紧张有力,按如转索;主寒证、痛证,寒性收束,脉来搏动有力。弦脉,挺直如弦,端直以长;肝气不疏、气机阻滞,气滞血脉受阻,脉气不柔和,故见弦脉。洪脉,形大满指,轻按便得;多为里热盛,血气燔灼,鼓动气血致洪大脉象。
熟练掌握脉象是每个中医人必做的功课,除了熟悉脉学理论,还要勤于临床,才能得心应手,指下分明。(杨殿兴 成都中医药大学)
医家、患者之间应相互信任,以诚相待,医不挑患、患不轻医。但过去有些患者,尤其是富贵人家患病之后,首先想到的便是请名医大家,而往往轻视那些出身寒微、身有绝技但无名声的医家,常因此耽误治病,《清稗类钞》就记载了一则病家轻医的医案。
江苏扬州一位姓魏的富户得了重病,先后将周围数百里的名医都请了过来,“凡医之稍负时望者,悉延诊,合议方药”,但“终不效”。江苏高邮有一位颜姓医生,精于医理,邃于岐黄,但“僻处乡谷,不以医炫”,再加上乡人“亦不以医称之”,鲜为人知。魏姓患者将颜大夫请来为其诊治,可看到颜大夫“素履布衣,状貌古拙”后,患者一家仅凭其衣着外貌就慢待了他,颜大夫亦不悦,但还是来到病榻就诊,望闻问切,了解患者症状。谁知,就连患者家的仆人也不把颜大夫放在眼里,在拟方时故意给了他一摞五六十页的纸,颇有嘲讽之意,颜大夫就更生气了,但还是将患者的病因、症状、先前医生如何医治等一一记录下来。
其间,不时有同行向前偷看,“见所述皆不爽,固已咋舌。”颜大夫将纸用尽,众人读脉案,发现“皆吻合病状,而文复古奥,上溯《素问》,下迄名家,洋洋数万言,穷源索隐,无蕴不发。”这已经不是拟方而是叙述中医药历史了,众人这才意识到颜大夫并非水平一般的大夫,遂请其拟方。这时,颜大夫自嘲“予不敏,行矣”,意思是我的医术不精,治不了,准备离开了。患者家属皆有悔意,“老少环跪,哀请至再三。”颜大夫这才拟方,毕竟其医术不凡,患者服药后“数日遂痊”,颜大夫“告以忌食之物而去”。
不料没过几天,魏姓患者再次派人上门邀请。原来,该患者因为没有遵医嘱进行节食,导致再次犯病。这让颜大夫很生气,他认为即便是《史记》里记载过的扁鹊、仓公(淳于意)这般名医也没有办法,遂拒绝前往。使者以为颜大夫是为了钱财,便承诺给予五百金,被颜大夫拒绝,又承诺:“先生何所求,苟能致,当竭以献。”颜大夫解释不是因为诊金多少的问题,而是患者未遵照医者的叮嘱,病家病不愈有损其名声,便再次强调,患者须保证做到遵医嘱,如果不答应即便给千金也不去,以免败了自己名声。对方连连承诺,颜大夫才答应上门为其诊治。
到了患者家后,颜大夫“设卧榻,俾与魏邻,察其颜色,听其呼吸,何时睡,何时醒,醒睡各作何状,乃按脉以证之,然后定方。”几乎做到与患者同吃同住,可谓尽心力,然后才“自择药,其制其煎,皆躬亲之。凡三投,乃瘥。”患者痊愈康复之后才离开,富人“赠三千金,送之归”。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好的,患者治好了病,医家得到了丰厚的医资药费。同时,这个故事也令人警醒,医、药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患者不能仅根据医家衣着装束来判断其医技高低,医家也不能因为患者轻视自己而负气拒绝治疗,医患之间要相互信任、理解,治好病才是硬道理。 (韦钦国)
——《玉一斋临证推求》序
摘自2022-11-28中国中医药报
国医大师 严世芸
今年“五•一”,我和曾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党委书记的朱抗美教授一起去探望刚做完心脏移植手术在家休养的上海市名中医蒋健教授。席间,简略地谈了几句病情和手术过程后,他很快就把话题转到中医药学的问题上去了。他对中医事业的信心和忧心使我感慨不已。一个人能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和事业如此执着情深,真可谓难能可贵了。
我结识蒋健已近三十年。他从日本学成并获得博士学位回国,随着交往不断增加,我对他的了解逐渐增进。他是一位睿智、勤奋、锐意进取、敢于突破的学者,生性率直而重于情谊,身居高位而谦和待人,身患重病而探索不止,年逾花甲而不废使命。其为人格局,铸就了他的成功人生。
传承中医、勤奋实践的学者
1985年,蒋健获得上海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并作为曙光医院内科主治医师二度赴日本留学进修、工作,获得日本山梨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他先后在肝科、中医内科工作,并担任副主任、主任之职。他通过比较和反思,深感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的深邃博大,坚定了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的决心。此后,他坚持“理论—实践—疗效—再理论”的路径,“以个案为载体,以疗效为前提,以推求为己任,务求心悟轩岐,启微灵素,有助于鱼渔兼得”的求学方法,强调“中医玄旨,当读万卷书……当重在参悟经纬……更需师法造化”,其妙思慧语颇具深意。
中医学的生存基础在于临床疗效,而疗效的关键则在于中医的临床思维,以及对病证的圆机活法、知常达变。“反观当今中医临床状况,我以为中医临床医师亟待回归中医基础,温故知新,然后反哺临床,殚精医术,方能保持中医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蒋健所言,切中肯綮,令人折服。他博览群书,又勤于临床实践,著书立说(含国家规划教材)24种,潜心探究鸿蒙之秘,遂得古人奥窔,故能于诊病中娴熟游逸,疗效卓著。其传承精华、学理与实践并举之道,值得借鉴,也得到同道的赞赏,于2017年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
不断探索、敢于突破的智者
蒋健对临床问题总喜欢说“推求”,就是从中医学理论出发,结合当今社会疾病谱变化,不断求索临床各种病证的病因病机、辨病辨证辨症、治则治法方药、疗效分析评价等规律及变化,使中医学临床能适应在当今、理论发展在当今,使之与时俱进和突破,逐步成为当今的中医学。拳拳之心,令人感佩。
他以个案为抓手,为《上海中医药报》写医案医话,由点到面,边析边议,针对性地提出个中的理论思考。以郁证为例,他以七情不遂所致气机郁滞为病机理论为出发点,探讨了郁证在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等各个方面的不同证候表现及其治法方药,拓展了郁证的范畴和视野。犹记得我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遴选岐黄学者评审工作时,蒋健所汇报的内容就是郁证中医理论和临床的研究,得到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并成为首届岐黄学者。为专栏撰稿这项工作,他坚持了近8年时间,先后写了近400个案例。近两年,他从中选编了150篇,辑编成册,为《玉一斋临证推求》。他提炼中医精华,于继承中创新,出新意于传统,治学风格突出。
同时,善于继承而不废汇通也是他的显著特点。他不仅积极开展中医临床研究,建立中医有关证候量表和疗效、安全性评价方法,还利用在日本学到的知识和技术,建成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平台,承担了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建立了高灵敏中药成分检测技术与中药——药物代谢相互作用研究技术。其厚重的学术造诣和良好的知识结构,可见一斑。
锐意改革、广育桃李的师者
面对医学高等教育后期实施临床规范化培训的改革,他作为医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敏锐地思考,怎么达到三年规范化培训目标?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他通过有益探索和不懈努力,独辟蹊径,建立了综合性的学生实习平台——传统中医诊疗中心,整合中医内科、妇科、针灸、推拿及适宜技术等于一体,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组织学生跟师抄方和总结老师的经验和验案,重视中医临床教学及综合能力培养;组织力量编写了体现中医临床实习培训目标的规培指导丛书,如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全科的《应知应会手册》等。其临床教学成果累累,获得上海育才奖、上海市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奖项,实至名归,不愧为中医临床教学出色的改革者和实践者。
他对自己的硕士生、博士生,也是呕心沥血、倾囊相授,在帮助分析病机、病理的同时,更注重临床思维方法的培养。而在指导研究生课题研究、论文写作方面,他不辞辛劳、悉心指导,从选题、开题、资料提取、研究方法和观点提炼,到论文撰写和创新点总结、论文答辩等,把能力培养贯穿于全过程。其无私传授、深情寄予,充分体现了为师的仁心,感人至深。
耕耘不止、承担使命的勇者
蒋健不仅曾任曙光医院副院长,还曾任上海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浦东新区政协副主席,以及全国多个学术团体副会长及专委会副主任……凡此,已可想象其工作的繁重程度。从心脏病发作到心脏移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他在很长一段日子里还要照料病重的妻子。然而,在使命感的驱使下,病而弥坚,忙而愈笃,他从未因病和压力而放下自己的工作责任。不仅是医院的科研教学工作丝毫不放松,对政协、民革的工作也从不懈怠。他不停地采访、调研,写出一个又一个给政府的工作建议和为发展中医事业、公卫事业呼吁的提案,其中有四个提案被评为优秀提案,催生了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的人才培养项目,为建设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荣誉不负付出,他获得了“上海统一战线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先进个人”等称号。
在负担繁重社会工作的同时,蒋健从未舍弃对中医学术的追逐。每天工作之余,他会在玉一斋书屋中带着临床问题和有效病例,读经典、学各家,不断总结、求索,法古开今,终于成为一位经验富足、医理深彻的中医临床学家。
蒋健以其鸿鹄之志、勇毅笃行的精神,在孜孜追求中获得,在敏睿思索中升华,攀登出一生的精彩。他别具一格的医案力作《玉一斋临证推求》将付剞劂,嘱我作序,我得以先睹为快。其病证结合的精细辨证、病机分析的灵活贴切、法无定法的治则方药、颇具新见的医理阐释,起沉疴于经典之方,疗难证于精妙之剂,在在弋获。在其靓成之时,有感而发,遂成此文,权且为序,祈同道裁正。
一天短暂到未拥抱清晨,已经要握别黑夜,一天天组成一月月;耳闻鸟声晨起,眼见夕阳余辉。
一月短暂到未感受一月起始,就已经要与当月说再见,一月月组成一年年;月初的欣欣向荣,月末的岌岌可危,一月皆完哉。
一年短暂到未感受春夏,就已经要迎接秋冬,一年年组成一辈子;一年十二月,绿荫乃春夏,深寒乃秋冬,一年一晃乎。
一生短暂到未细品盛世,就已经要告别繁华,一生就要转眼即逝;有时还没等我们活得透彻,垂暮便已到来,唯留一声嗟叹。
这就是人生,我们无法回到过去,更无法预料未来,我们所拥有的只有当下。
好事坏事,终成往事
有句话说得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往事如过眼云烟,记忆如白驹过隙般翩然而去,过去只是过去,能做的应该往前看,珍惜现在。
往事无法改变,能改变的只有现在,也只有自己,保持好心情对待每一天,它终会以好的回报给你,不必自怨自艾。世间除了生死之外,都是小事而已。
时间,会验证一切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一生只要干好一件事,一辈子就没有白过。”坚持的重要,地久天长,永垂不朽。
懂我者,谓我心忧,不懂我者,谓我何求?
别等来日方长,学会珍惜当下总以为人生还长,时间还有,结果,最好的却在中途失去了,很多人和事一去不复返,再也无法追回。人生在世,世事无常,悠悠时光看似漫长,不过是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哪来的来日方长,今天过的幸福比什么都重要。
一天很短,已经失去的要放手;一月很短,坚持下去的事,认真做;一年很短,别等来日过去已经很远,未来也还遥远,最好的时光就是当下,最好的生活就是拥有。
摘自2025-3-27中国中医药报
迟浩然 韩慧莹 杨磊 戴乐舒 李佳欣 杜松 刘寨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诊宗三昧》为明末清初医家张璐所著。张璐生于1617年,卒于1699年,著有《张氏医通》《伤寒缵论》《伤寒绪论》《千金方衍义》《本经逢原》《诊宗三昧》等书,学验颇丰。《诊宗三昧》为其晚年的脉学专著,书名冠以“三昧”,意在“以三昧水涤除尘见”,力求弟子及后世获得习脉要领和真谛,彰显了该书的撰写意图。
全书删繁就简,在继承《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精于辨证,同时结合自身临证实践,在脉理、脉象等方面进行深入诠释,阐幽明微,内涵深邃,充分体现了张璐的学术思想及其脉学观点,为明清时期颇具影响力的脉学著作。全书对脉象形成原理、脉象特征、诊脉方法等进行了阐述。其中,《诊宗三昧•师传》中详述了32部脉,《诊宗三昧•口问》中详述了12则脉诊要义,此两部分为全书重点,是张璐脉学思想的主要体现。
遵循天地之道,倡导天人合一
取法天地万象,阐发脉象原理
张璐重视“象”思维,书中结合天地万象,对脉象形成原理、脏腑分候、脉象特征等进行了阐发。关于脉象形成原理,《诊宗三昧•色脉》中指出“盖脉之显著虽微,而所关最巨……人在气交之中,脉象岂能无异。时值天地之变,诊脉安得不殊”。其认为气象变化、季节更替都是天地之道的反映,是气交的结果;若气象反常、季节失常,则天地之气紊乱、阴阳失和,而人体脉象与其相应,随其变动。由此指出,“有形之脉,乃水谷之精所布,禀乎地也;其鼓运之象,是无形之气所激,禀乎天也;而交通天地之气,和合阴阳生生不息之机,此则禀乎气交也”。张璐根据“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天地之气交对人体脉象变化有所影响,其以地喻有形之脉,以天喻无形之气,指出天地交泰、阴阳和合方能蕴含生机。此观点契合《黄帝内经》中气机运动、阴阳运动的思想,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故天有精,地有形……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素问•六微旨大论》载“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由此可见天地气交运动的原理及方式,为人体之脉学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基于五行理论,明确脏腑分候
在脏腑分候中,张璐多将脏腑五行属性对应天地方位进行阐述,《诊宗三昧•脉位》中指出“火旺于南,故心居左寸;木旺于东,故肝居左关;金旺于西,故肺居右寸;土旺于中,而寄位西南,故脾胃居于右关;水旺于北,故居两尺”。张璐根据传统五行方位理论阐发脏腑分候,同时受明清时期“命门学说”影响,尤其对命门相火等分候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以分野言,则肾当箕尾燕冀之界……人应其气,则三焦之火,从此交通。况三焦鼎峙两肾之间,以应地运而右转。是虽右尺偏属相火,为生人生物之源,因有命门之号。其实两肾皆有水火,原无分于彼此,以故岐伯于寸关二部,俱分左右,尺独不分者,一皆主乎肾也”。张璐将肾与星宿对应,指出其为“箕尾燕冀”,并认为三焦之火源于肾并居于两肾之间,随地运右转而使命门相火寄于右尺。在《诊宗三昧•问三焦命门脉》中指出三焦为真火之源,而命门为三焦真火之别名。其强调两肾皆有水火之功能,故相火之能并非独属右肾,可在“尺内”,即尺部内侧候取。
详论三十二脉,重视主病机理
张璐重视对脉象内涵的论述,其在《诊宗三昧•师传》一篇中详细论述了32部脉,即浮、沉、迟、数、滑、涩、虚、实、弦、缓、洪、微、紧、弱、长、短、大、小、芤、濡、动、伏、细、疾、牢、革、促、结、代、散、清、浊脉,占全书四成左右的篇幅。张璐多围绕各脉的脉象特征、脉象鉴别、主病机理、预后判断等方面进行阐发。具体而言,张璐首先描述脉象特征,并对相似脉的脉象特征进行了鉴别。以“浮脉”为例,其认为浮脉脉象特征为“下指即显浮象,按之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流利”。此则对浮脉的典型脉象特征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概述,认为浮脉脉位浮浅,举指流利、充盈,凸显了脉象的自身独特特征。随后,张璐对脉象进行鉴别。以“浮脉”为例,其指出“(浮脉)不似虚脉之按之不振,芤脉之寻之中空,濡脉之绵软无力也”。对于脉象鉴别部分的描述,张璐基本是围绕各脉的脉象特征进行鉴别,即以虚脉按之无力,芤脉按之空豁,濡脉按之绵软,与浮脉按之不空、流利的特征进行了对比,这也反映了他对脉象间核心特征的把握和甄别能力。
张璐重视对脉象机理的描述,并多援引《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脉诊理论或其中的脉诊思想作为支撑,以论证、丰富脉象主病机理。比如“浮脉”,其首先认为浮脉是邪袭三阳、鼓搏脉气于表所致,并对一些内伤不足而见浮脉的病证进行了说明,补充内伤病见浮脉的主病机理,如中气匮乏不能内守可见浮脉,使脉象的主病更为全面、系统。
同时,张璐围绕病机将脉与证、脉与病结合探讨,并分别论述不同脉位所指的病位、病性。如论述沉脉时对疾病误治、本经自病等进行脉象分析,对伏邪、时疫感冒等脉象特征以及脉症不一致的情况进行阐述,并结合治则治法对疾病治疗进行探讨。对于脉、证、病机的结合,既是对脉诊理论的深入诠释,丰富了脉象的主病机理,也体现了张璐对脉诊理论与应用研究之深入。
此外,在脉象主病上,张璐应用人迎气口脉法加以论述。在《诊宗三昧•脉位》中指出人迎居左为阳,主表、主腑、主津血,而气口居右为阴,主里、主脏、主神气。张璐多用人迎气口来判断外感内伤,如“浮为经络肌表之应,良由邪袭三阳经中,鼓搏脉气于外,所以应指浮满……然必人迎浮盛,乃为确候。若气口反盛,又为痰气逆满之征,否则其人平素右手偏旺之故”。此即张璐在论述“浮脉”主病机理时,应用人迎气口加以补充论述,其认为左手人迎脉浮为外感,若浮脉见于气口,则为痰邪偏盛。此外在虚脉、弦脉、紧脉、大脉、小脉等脉象的描述上均有具体应用说明,如弦脉“胃虚冷食停滞,气口多见弦脉”,小脉“假令小弱见于人迎,卫气衰也;见于气口,肺胃弱也”等。通过对《诊宗三昧》全文进行梳理,发现张璐多用人迎气口脉法判断疾病的病性、病位与病因病机,并且应用人迎气口脉法来判断疾病的外感内伤情况。
强调脉贵胃气,理论阐发精详
张璐重视胃气,在脉象原理、脉象特征部分多次强调胃气对于脉象生成、预后判断的重要性。书中有较多篇幅论述了胃气对脉象、脉诊的应用,为明清时期脉诊类文献中论述较为精详、全面者。
在脉象形成、诊脉原理方面,《诊宗三昧•脉位》指出“要知两手三部,咸非脏腑定位,不过假道以行诸经之气耳。观《灵枢》经脉,虽各有起止,各有支别,而实一气相通,故特借手太阴一经之动脉,以候五脏六腑十二经之有余不足。其经虽属于肺,实为胃气所主,以脏腑诸气靡不本之于胃也”,并引用《黄帝内经》相关理论,强调胃气于脉的重要性。后又指出“以经络五脏,皆禀气于胃,五脏之本也……原夫两手六部,虽皆肺经之一脉,而胃气实为之总司。足阳明一经,与诸经交贯,为后天气血之本源”,可以看出张璐重视胃腑及胃气在脉象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在脉象特征方面,张璐顺承《黄帝内经》之言,对各脏本脉进行阐发,分析梳理平脉、病脉的特点。如肝脉,“其脉若草木初生,指下软弱招招,故谓之弦。然必和缓而滑,是为胃气,为肝之平脉。若弦实而滑,如循长竿,弦多胃少之脉也;若弦而急强,按之益劲,但弦无胃气也”。同时,张璐认为五脉须具备缓滑之象,方为有胃气,即为平脉,而缺少冲和之气则为病脉。在具体脉象上,张璐认为缓脉“缓而滑利,则胃气冲和”,认为长脉“胃为水谷之海,其经多气多血,故显有余之象,然必长而和缓,方为无病之脉”,在滑脉中援引《素问•玉机真脏论》“脉弱以滑,是有胃气”。根据三种脉象的生理特点,可以看出张璐认为脉象缓和滑利是有胃气的体现。在病脉的阐述中,张璐在沉脉、滑脉、弦脉、紧脉、弱脉、长脉、短脉、小脉、牢脉、革脉、芤脉、濡脉等篇均明确提到了脉中胃气不充、胃气乏竭的相关特征,其对于把握该病脉脉象特点、主病机理、预后判断以及治则治法,均具有指示性。
在预后判断方面,《诊宗三昧•问人迎气口脉》中指出“新病谷气犹存,胃脉自应和缓……再参语言清爽,饮食知味,胃气无伤,虽剧可治……新病虽各部脉脱,中部独存者,是为胃气,治之必愈。久病而左手关尺软弱,按之有神,可卜精血之未艾,他部虽危,治之可生。若尺中弦紧急数,按之搏指,或细小脱绝者,法在不治。盖缘病久胃气向衰,又当求其尺脉,为先天之根气也”。张璐认为,在疾病初期,胃气未伤,应着重判别胃气情况,若胃气未损,则预后较好;久病则应重视肝肾精血的情况,若按之有神,尚为可治;若两尺脉损,则表示下元亏损,伤及根本,即为难治。可以看出在判断预后过程中,张璐在重视胃气的基础上,还重视精血情况,其中尤以肾元先天之根气为主。在疾病诊治过程中,张璐重视后天之本而不废先天之根,强调脾肾关系。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易法银将其总结为“论脾肾关系发互养之用,贵互济之理,倡补脾顾其肾、先天温后天,温肾不废脾、后先充先天”。综上,张璐重视先后二天之本,强调脉中胃气与脉中根气不可偏废,以此把握预后情况。
gE{LuZ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2GJw
(4)虚静凝神,调息细审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
【基础知识小辞典】Ar|oq
举、按、寻:诊断学术语。切脉指法。切脉时用不同的指力和手法诊测脉象的方法。《诊家枢要》云:“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亦心肺之应也。重手得之,脉伏于肉下者,阴也,脏也,亦肝肾之应也。不轻不重,中而取之,其脉应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冲和之应,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之不见,则委曲求之,若隐若见,则阴阳伏匿之脉也,三部皆然。”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br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入门歌诀•浮脉】b:
浮脉轻取即可得,如循榆荚似捻葱。$D:Azg
浮而有力多表症,无力而浮气血虚。m.}!`
【入门歌诀•沉脉】8
沉脉轻取脉不应,重按始得石沉底。i#:LX
沉而有力多里实,无力而沉气血衰。-f
【入门歌诀•迟脉】# {&J
迟脉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入门歌诀•数脉】V.
数脉一息常六至,阴不制阳热势张。
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ZdY=
【入门歌诀•虚脉】[K
虚脉举按皆无力,举之迟大按之松。6r
阴虚发热宜早治,益气养血心要宽。
【入门歌诀•实脉】~7;
来去俱盛是实脉,三部举按皆有力。*F
邪气虽盛正不虚,久病实脉防阳脱。
【入门歌诀•滑脉】H,LQT
滑脉来往极流利,痰湿食积化作热。
妇人滑脉且停经,是否妊娠要辨明。
【入门歌诀•涩脉】x`
涩脉细迟往来难,如刀刮竹精血伤。
气滞血瘀脉道阻,反胃亡阳汗雨林。
【入门歌诀•洪脉】
洪脉宽大实有力,来盛去衰似波浪。
阳明气分实热症,清热泻火莫慌张。
【入门歌诀•大脉】_qk
大脉洪脉常相兼,不如洪脉势汹涌。
大而有力为邪热,无力而大气已虚。
【入门歌诀•紧脉】%-[26#
脉来绷急谓之紧,往来有力如牵绳。eta
紧脉多见寒与痛,病在表里辨浮沉。8%{In
【入门歌诀•弦脉】
弦脉端直如弓弦,病在肝胆与痰饮。
阳热为患脉弦滑,阴寒为病脉弦紧。
5v"
【入门歌诀•细脉】cgNsvr
脉来细小软如丝,诸虚劳损气血衰。
营血亏少脉不充,湿邪亦可见细脉。
【入门歌诀•濡脉】.60D濡脉细小应指软,轻按即得重按无。
气血阴虚髓海空,丹田暗亏湿困脾。&K
【入门歌诀•弱脉】ohS
弱脉无力按之柔,阴阳两虚更胜濡。
应指无力需重寻,益气调营早就医。
【入门歌诀•微脉】
微脉按之极细软,若有苦无气欲绝。%A
重病久病见微脉,心肾阴竭防暴脱。&|?]
【入门歌诀•芤脉】j
浮大中空乃是芤,轻取可得如葱管。wLR&!_
阴津内虚阳气浮,不是大汗即失血。~
【入门歌诀•散脉】1(fT
散脉浮大似杨花,去来无定至不齐。
精气衰败危重证,元气离散医难治。
【入门歌诀•缓脉】~85!
缓脉一息也四至,虽如常脉宜细辨。
和缓有力胃气盛,缓而无力有病症。
【入门歌诀•疾脉】
疾脉更比数脉快,一息七至心气衰。
阳亢无制真阴绝,残阴难得再制阳。
【入门歌诀•促脉】
促脉数而时一止,多为阳极欲亡阴。jj$
气滞血瘀痰食停,阴阳不继恐虚脱。J
?sS
【入门歌诀•结脉】
结脉缓而时一止,阴盛气结欲亡阳。Kt3mfz
寒痰血瘀兼积聚,温中化瘀消瘕块。i
【入门歌诀•代脉】A`aXk
代脉歇止有规则,缓弱无力间歇长。'Y^K5c
脏气衰微气血损,剧痛怀孕亦见代。
OSl
浮数脉
浮紧脉
浮缓脉
浮滑脉
滑数脉
洪数脉
沉迟脉
沉涩脉
沉细数脉
弦紧脉
炁脉是个“活”的系统
摘自2025-10-15中国中医药报
刘清源
浙江省现代炁脉健康研究院 钟美玲 江西省兴国县中医院
“炁脉”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炁”和“脉”这两个独立的概念;二是指“炁”运行的通道,即“脉”本身。炁循经脉而行,因此,“炁脉”这一概念是建立在经络系统基础之上的。
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对经络系统的详细记载与论述。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其系统涵盖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经脉主体,以及别络、浮络等络脉分支,并关联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外围结构。每一经络均与特定的内在脏腑相联属,并由此形成了“脏腑归经”理论。人体通过经络把内外各部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体外之邪可以循经络内传脏腑,脏腑病变亦可循经络反映到体表,不同经络的病变可引发不同的症状。
“炁脉”这一概念源于先秦哲学与医学思想,在道家内炼与养生实践中成型和深化。炁脉与经络的不同之处在于,经络是相对固定的,而炁脉是建立在固定经络上的能动状态。当我们生病的时候,经络会产生临时状态,其实就是炁脉,这种临时状态是需要调理的,经调理后恢复到原本的状态。本文基于“症之所在,脉之所堵,疏之所痹,症之所解”的治疗理念,结合现代临床实践,探讨炁脉调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价值。
炁脉系统是一个“活”的生命调节网络,主导人体的修复
炁,就人的生命而言,是内在之根本性能量,是启动及推进生命机枢的原力。脉,则是炁在人体内运行的通道。“脉”的本义是指血管,广义的经络包括血管。道家养生理论中,经络从运行气血的“通道”中独立出来,专指炁运行的通道,即“炁脉”,以别于“血脉”。炁经由脉的通道,流布全身,营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外化为力,内凝为精、神。脉通炁顺而壮,则少病而长寿;脉堵炁弱,则多病而易夭。
炁脉系统由炁穴、阴脉、阳脉和丹田等组成,炁穴是体内之炁与外界之炁沟通交流的孔窍,阴脉连脏,阳脉连腑。炁脉系统与传统的经络腧穴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但又会临时打开新的孔窍和循行路径。这种动态特性使炁脉系统成为一个活性的、响应式的生命调节网络。炁脉系统无论是体表还是解剖均不可见,但可感。
炁穴
炁穴是人体炁脉与外界连接的开口,它若堵痹会非常疼痛。炁穴和炁脉通畅了,人体将会开始自动修复,恢复到自然健康态。炁脉调理非常注重炁穴的变化。
需要说明的是,炁穴与穴位有一定的区别。穴位是固定的,炁穴未必固定。当我们身体脏腑出现问题时,就会产生新的连接和反射点,这就是炁脉和炁穴。如果说经络与穴位是一幢建筑从设计建造时就固有的走廊与门窗,那么炁脉和炁穴则还包括了为紧急状况而临时开启的通道与窗口。
阴脉和阳脉
炁脉根据其阴阳属性分为阴脉和阳脉。
出入于五脏者为阴脉,所藏为阳炁。《灵枢•卫气》中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阴脉络属于脏,阴脉通畅,则阳炁可达于五脏,为五脏提供足够的能量与生机。
出入于六腑者为阳脉,所藏为阴炁。《灵枢•卫气》说:“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六腑的主要功能是把人摄入的水谷之气化为血气,荣养全身。明代医家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言:“人有六腑,水谷等物赖之以化。六腑为表,其气内连于五脏,而外络于肢节。”六腑吸纳水谷之气,转化成后天之炁,日日餐餐,绵延不辍,以时时供生命之所需。调理阳脉,则能壮大六腑之机能,从而为生命源源不断提供后天之能量,并与脏所藏之先天阳炁一起,助人达至健康长寿。
丹田
丹田学说是道家养生思想的基础,对中医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丹田位于脐垂直内3寸,是精、炁、神之所居,在中医诊疗中也往往成为用针用灸的所在。丹田也是元炁汇聚之海,是净化元炁的主要场所。在历代养生典籍中,丹田不但是“藏炁之所”,更是“炼炁之鼎”,是炼阴化阳的关键。同时丹田还是“净炁之所”。没有了丹田的作用,炁的净化作用就不完善。
炁脉调理理念及临证实践
通过炁脉系统,体内之炁与体外之炁沟通交换,白天外发百骸,如阳光生养万物,夜晚内养脏腑,如水般润泽万物。炁脉系统是人体自我修复及更新之根本。炁脉同时负责自身净化的工作,由于一般人的丹田处于休眠状态,所以自我净化其实非常缓慢,远低于“毒”积聚的速度,于是渐而导致炁脉的阻痹。
症之所在,脉之所堵
“症之所在,脉之所堵”体现了中医“不通则痛,不荣亦痛”的核心病机。人体炁脉如同大地上的江河溪流,是生命能量“炁”运行的通道。当外邪入侵、情志不畅、饮食不节或劳逸失度时,炁脉便会发生堵痹,形成气结或湿浊瘀阻,反映在身体上即为疼痛、酸胀、麻木或功能异常。
炁脉堵痹不仅表现为不通则痛的实证,如局部压痛、结节条索,也包括不荣则痛的虚证,如乏力萎靡、功能衰退。它们在身体中有明显的响应区:头部、颈部、肩背多为阳脉汇聚之所,堵痹易致头痛、眩晕、肩僵;脊椎沿线为督脉与膀胱经所过,不通则腰背酸痛、俯仰不利;四肢关节尤其膝踝等处,常因炁脉阻滞而活动受限。
炁脉堵痹的程度也可通过“行罐痧象”进一步判断。痧色深紫聚结为毒瘀深重,血色浮红为热毒壅盛,灰黯枯槁则提示正气亏虚。这些皆为“脉堵”之外显,与症候相应。
疏之所痹,
症之所解
正如《中藏经》所言“痹者,闭也,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故曰痹”,痹症的根源在于炁脉阻塞,而“梳”即疏通,是通过调理手段解除痹阻、恢复炁脉通畅的关键过程。疏通是炁脉调理的首要步骤,目的不是单纯缓解症状,而是恢复炁脉的天然流动,激发人体自愈潜能。疏通可比作“疏浚河道”,体毒清除后,炁脉自然畅通。
在炁脉调理中有很严格的步骤,要遵循“先阳脉,后阴脉”之调理顺序。阳脉通畅以后,一定要把阴脉疏通。否则人会出现精力异常、烦躁、脸色不正常、无法持续5小时以上睡眠等不良反应。《灵枢•脉度》说:“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炁在经脉中的循行周而复始,如果经脉不通就会使炁的运行受到阻碍,导致身体机能出现紊乱。只有把阴阳脉都打通,才能真正储存能量,使人健康。
调理机制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化解气结:通过循经推拿、行罐等手法,直接作用于皮部经络,散开瘀阻的气血节点。调理时出现的疼痛如酸胀、刺痛,正是痹阻被化解的反应,所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净化体毒:痹症常伴体毒积累,如湿毒、寒毒,疏通能推动毒素从深层向体表排出。例如,行罐后出现的痧象(深紫色为毒瘀重,血色浮红为热毒盛)是排毒的外显标志。
平衡阴阳:疏通阳脉(连六腑)可增强后天之炁的化生,疏通阴脉(连五脏)可固守先天之炁,最终达到“冲气以为和”的平衡状态,痹症自消。
“疏之所痹”的本质是以疏通为手段,破解炁脉阻塞这一痹症根源。将古中医智慧与现代实践结合,强调疏通不是蛮力破结,而是顺应生命规律的调理之道。其核心是通过外部调理手段,如循经推拿、行罐排毒、中药沐足疏通炁脉,恢复炁的流动,从而激发人体自愈力。
如临床发现女性患者因“任脉不通”导致不孕,经炁脉调理(重点疏通腹部和任脉)后成功受孕。调理过程包括每周2次循经推拿和行罐排毒,持续半年。结果显示,患者炁脉通畅后,气血充盈,胎精得养。
再如手腕肌腱损伤的患者,术后8个月功能受限。炁脉调理聚焦患处炁脉疏通,通过推拿化解气结、行罐拔毒。一年后,患者手指活动能力基本恢复。运动损伤不仅是肌肉骨骼问题,更是炁脉阻痹所致,炁脉调理通过修复能量通道,加速了组织修复。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