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3,100
  • 关注人气:2,9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仲瑛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医案三则

(2022-11-28 09:36:27)

国医大师周仲瑛辨治外感热病经验

时间:2021-02-2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医案一

  张某,女,40岁。1982年11月27日入院。4天前突起恶寒、发热,当晚寒罢,高热持续,头痛、眼眶痛、腰痛,烦渴,不思纳谷,大便干燥,小溲黄赤。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收入住院。查体:体温39,软腭、腋下有出血点,酒醉貌,“V”字胸,球结膜充血水肿,两肾区有重度叩击痛。尿检蛋白(+++)。血检:白细细胞总数1.7×109/L,中性85%,淋巴15%(其中异淋6%),血小板68×109/L,尿素氮12.32mmol/L。经用免疫抑制剂、能量合剂,纠正酸中毒及水、电解质紊乱等,体温有所下降(波动在37.5~38)。但斑疹显露,密集成片,舌质红绛,苔黄中剥,脉细数。病未静止,乃转中医治疗。初从营血热盛治疗。方药:投犀角地黄汤(以广角粉冲服代替犀角)、清营汤加减未效。斑色加深呈紫赤色。

  二诊(1982年11月30日):病至第7天,口干不欲饮,舌绛无津,心烦不寐,腹部胀痛,大便秘结,小溲赤少,发热、少尿两期重叠。此乃病入营血,阳明瘀热里结,转方凉血活血、化瘀护阴,更加硝黄通腑,逐血分郁结之瘀热,方药如下:生大黄30g(后下),芒硝15g(分冲),枳实10g,桃仁10g,丹皮10g,鲜生地60g,麦冬30g,怀牛膝10g,白茅根30g。药后大便得解,色黑如羊屎,后为稀便,日行3次,腹胀痛消失。

  三诊(1982年12月1日):斑色转淡,原方去枳、硝,大黄改为10g,并加玄参、竹叶各15g,续服。斑疹渐退,小便增多,胃纳大增,舌质不复红绛,热退脉静。复查尿素氮3.78mmol/L,尿蛋白阴性,血小板90×109/L,白细胞3.6×109/L,中性74%,淋巴26%。继以竹叶石膏汤加减调治获愈,于1982年12月9日出院。

  按:本例乃属气营两燔,热入营血的极期,先投犀角地黄汤、清营汤加减,尚难控制病势,不仅斑色深紫,热毒炽盛,且见瘀热里结,阳明腑实,转方凉血活血、化瘀护阴,配用硝、黄通腑,仿《温疫论》桃仁承气汤加味,便通热泄,取得逆转。

  医案二

  杨某,女,56岁。1985年12月31日入院,初诊。5天前突然畏寒发热,体温高达39.5,头痛、眼眶痛、腰痛、周身酸痛。病情日益加重,身热不解,腰痛明显,咳痰带血,大便秘结,两日不行,尿少(每日450ml)。查体:体温37.6(腋下),脉搏8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0/90mmHg。精神萎靡,面色潮红,咽部充血,上腭见散在性出血点,胸部、两侧腋背隐布出血性疹点。心率88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两肺(-),腹满无压痛,肝脾(-),两肾区叩击痛(++),神经系统检查(-),舌红绛,苔薄黄,脉细弦滑。血检:血红蛋白160g/L,红细胞2.08×1012/L,白细胞6.12×109/L,中性65%,淋巴34%,异淋1%,血小板48×109/L,尿素氮13.57mmol/L。尿常规:黄微混,蛋白(++++),红细胞(+++),脓细胞少许。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证属疫毒内犯营血,瘀热里结,津伤水停,防其变生痉厥,治予清营凉血、解毒通腑、滋阴利水。仿犀角地黄汤加减。方药如下:鲜生地60g,元参20g,丹皮12g,赤芍12g,丹参15g,紫草12g,半边莲30g,蚤休15g,大黄30g,玄明粉15g(冲),通草6g,白茅根50g,车前草30g,每日1剂。另:广角粉、羚羊角粉各2g,分2次调服。

  二诊(1986年1月2日):突然神昏不清,抽风,咯血、尿血,尿量日250ml,此乃瘟毒内闭,邪犯心肝,瘀热动血,病情险笃。治守原方,另加开窍息风之剂,安官牛黄丸1粒,紫雪丹3g,化服,每日2次。

  三诊(1986年1月3日):夜9时许苏醒,但躁烦不寐,大便泻下稀溏约100g,小便黄褐,日350ml,舌光燥,多裂纹,脉细滑。原方加麦冬20g,猪苓15g,滑石15g,去玄明粉、通草继进。

  四诊(1986年1月4日):尿量增至日1050ml,色黄,大便稀溏,口渴欲饮,夜寐稍有躁动,上方再投。

  五诊(1986年1月5日):翌日小便24小时排出2710ml,病势已向多尿期移行。渴饮,夜不能寐,腹胀,只能少量进食,苔中根部黑燥,舌红少津,脉细弦滑。BP:160/80mmHg证属热毒瘀蕴、营阴耗伤,转予滋阴生津、凉血解毒。方药如下:炙鳖甲30g(先煎),生地50g,元参30g,麦冬30g,北沙参15g,大白芍15g,丹皮10g,丹参15g,紫草15g,牡蛎30g,广郁金10g,莲子心3g,芦根30g。

  六诊(1986年1月8日):连服3天后尿量减至日行1500ml左右,尚有腹胀、泛恶,噫气纳差,口苦,舌苔根部焦黄、浊腻,质黯红,脉细弦。证属脾虚湿蕴、胃气不和。方药如下:太子参15g,焦白术、茯苓、川石斛各10g,黄连3g,法半夏、陈皮、竹茹各6g,茅根、芦根各30g。

  连服6天,症状消失后停药,复查血、尿常规及肾功能均正常,于1986年1月17日出院。

  按:本例证属疫毒内犯营血,瘀热里结,津伤水停,治以清营活血、解毒通腑利水,清泻并施。二诊证见惊厥,乃温毒内陷,邪犯心肝,瘀热动血,故再加开窍息风之品,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神志转清,便通尿畅,继以养阴生津、凉血解毒、健脾化湿等方药,调治善后。药随证转,使病情得以控制,越过多尿期,直接进入恢复期,痊愈出院。

  医案三

  李某,女,30岁。以“发热头痛5天”为主诉,1992年11月6日初诊。患者于1992年11月2日,因受凉后,畏寒发热,头痛,腰痛,全身不适,次日畏寒减轻,高热至39.2,全身疲劳乏力,头痛,腰痛,全身痛,胃纳差,恶心呕吐,腹胀等,在当地医院治疗无效,转来本院诊治。刻诊:头痛,腰痛,全身痛加剧,纳差,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大便3天未解,小便赤涩量少,24小时50ml,体温38.7,呼吸22次/分,脉搏90次/分,血压80/70mmHg,精神萎靡,神志清楚,两眼球结膜充血、水肿,面部潮红,颈部及上胸部充血,口腔上腭黏膜有网状出血点,两侧腋背部见针尖样、条索状出血点及紫斑,心率90次/分,律齐,两肺(一),腹软,压痛(+),两侧肾区叩击痛(++),触痛(+),舌质红绛,苔黄燥,脉细数。血常规:血红蛋白146g/L,红细胞4.5×1012/L,白细胞5.3×109/L,中性68%,淋巴29%,异淋3%;尿常规:尿蛋白(+++),红细胞(++),尿素氮30mg/dl。西医诊断: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少尿期重叠。中医诊断:疫斑热,证属营血同病、瘀热水结证。治宜清营泄热,泻下通瘀。方药如下:大青叶30g,连翘10g,银花15g,淡竹叶15g,赤芍10g,丹皮10g,生大黄15g(后下),芒硝10g(分冲),炒枳实15g,桃仁10g,生地15g,麦冬10g,白茅根15g。药后12小时体温降至38C,嗜睡,烦躁,小便24小时50ml,肉眼血尿,有血性尿膜。

  二诊(1992年12月8日),三诊(1992年12月9日)病情继续向好。

  四诊(1992年12月11日):24小时尿量1650ml,大便日行3次,尿血止,腰膝酸软,头晕,疲劳乏力,口干,两侧肾区叩击痛(+),触痛(+),舌燥,质红少苔,脉细滑。复查尿常规:正常。血常规:血红蛋白140g/L,红细胞4×1012/L,白细胞5×109/L,中性62%,淋巴38%,尿素氮8mg/dl。证属肾阴亏虚,治宜滋阴补肾、调理善后。方药如下:生地10g,熟地10g,茯苓10g,丹皮10g,山萸肉10g,泽泻12g,首乌10g,枸杞子10g,怀牛膝10g,川石斛10g,炙女贞子10g,旱莲草15g。

  连服4剂,诸症消失,于1992年12月16日治愈出院。

  按:本例以发热期、少尿期两期重叠入院,既是营血同病的重证,又见热入下焦,瘀热水结,故治以清营泄热与泻下通瘀并施之方药。因瘀热里结阳明,热毒内陷心营,而复合通腑泄热、凉血止血、清心开窍等法,取得热降、便通、尿多、血止、神安的效果,继以滋肾养阴生津之剂调治善后。(摘自《周仲瑛辨治流行性出血热实录》)

国医大师周仲瑛辨治外感热病经验

时间:2021-03-1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医案一

  沈某,男,12岁,学生,1988年8月2日初诊。患者以“突然发热(体温39.2)、头痛,伴呕吐2天“为主诉入院。入院后相继出现抽搐、神志不清,呼吸急促,诊断为流行性乙型脑炎重型极期。体检:体温38.6,呼吸22次/分,血压150/110mmHg,神志不清,面部紫绀,瞳孔等大,对光反射迟钝,颈项强直,两肺(-),心率110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肝脾未触及,腹壁反射消失,提睾反射未引出,克布氏征阳性,舌质鲜红、苔黄腻。血检:白细胞12×109/L,中性粒细胞80%。脑脊液检查:白细胞300/mm3。

  辨证:暑温病,气营两燔证。

  治法:清气凉营。

  处方:药用清气凉营注射液(组成:大青叶、石膏、知母、银花、大黄、鸭跖草、赤芍、白茅根),每次30ml,每日2次,静脉点滴,同时配合西药补液,纠正呼衰、脱水等对症治疗。药后2小时额上出微汗,体温逐渐下降,32小时后体温降至正常,随之神志转清,能进流汁,5天后症状基本消失,颈软,四肢活动自如,神经系统检查(-),复查血常规白细胞7.6×109/L,中性粒细胞70%,以清暑益气汤调养1周后,于8月18日出院。

  按:病毒性高热虽有温病卫气营血传变的一般规律,但其病理中心在气营,据此采用清气凉营法,治疗病毒感染性高热,主张到气就可气营两清。本例患者证属暑温气营两燔,治应清气凉营,阻断病邪进一步深入,后期用清暑益气汤调养善后。清气凉营注射液通过静脉给药,药后汗出热退,方中大青叶清热解毒,金银花清气分之热,石膏、知母清热泻火兼养阴,大黄泻火解毒、凉血化瘀、荡涤里热,鸭跖草清热化湿透邪,赤芍凉血化瘀,白茅根清热生津、利尿除湿,诸药合用具有清气泄热、凉营解毒、化湿透热之功,从而取得良好临床效果。

  医案二

  王某,男,44岁,2003年7月1日初诊。患者一年前患病毒性脑炎,经当地医院治疗,高热、痉挛期间曾服用妥泰预防癫痫,之后对往事部分失去记忆,外出不能自行回家,对老同学、老朋友已不能相识。时有烦躁,纳差,大便略溏,日解2次左右,舌质紫,边有齿印,苔淡黄薄,脉细滑。查B超示:右肾轻度积水。周仲瑛教授辨证为气阴两虚、痰瘀内生、清窍失养,治以益气养阴,化痰祛瘀。药用:葛根15g,太子参10g,麦冬10g,炒玉竹10g,丹参15g,郁金10g,石菖蒲10g,炙远志5g,莲子心30g,龟板(先煎)12g,知母10g。60剂。口干加生地、石斛,烦躁加百合、龙齿,寐差加合欢皮、炒酸枣仁。

  二诊(2003年9月28日):患者服药2个月,记忆力有明显改善,已能认识旧友,外出亦能自行返家,但尚未完全恢复,近事善忘,情绪稳定,食纳良好,寐安,二便调,苔薄黄,质暗红,脉细弦。周仲瑛继以此方出入加减调理2月余后,患者基本恢复正常。

  按:本案为病毒性脑炎后遗症患者,就诊时虽无发热症状,以健忘、记忆力减退为主症。但医者需见病知源。周老认为,本案的原发病为病毒性脑炎,急性期高热抽搐,热毒炽盛,必然耗伤气阴,以致气阴两虚,肾精不足、脑髓失养,痰瘀阻窍,本虚标实。在恢复期,阴津一时难以恢复,故患者出现口干、烦躁的表现,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周仲瑛教授以益气养阴治其本,又化痰祛瘀、开窍宁神治其标,标本兼顾。选方以太子参、麦冬、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益气养阴,补肾填髓,宁心安神;远志、半夏、石菖蒲化痰通窍;丹参、郁金活血化瘀;炒酸枣仁、莲子心等养心安神。药病证相合,故疗效显著。

  医案三

  徐某,男,60岁。以“发热头痛、腰痛6天,尿少4天”为主诉来诊,1989年12月27日入院初诊。6天前突起畏寒发热,头痛,腰痛,全身痛,频发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刻下:身热不尽,口渴心烦,小腹胀满隐痛,大便2日未解,尿量明显减少,有血性尿膜,24小时尿量约80~100ml。査体:体温37.5,脉搏110次/分,呼吸26次/分,血压120/80mmHg,精神萎靡,神志清楚,目红,面部潮红,唇发绀,口腔黏膜有出血点,心率86次/分,律齐,两肺(-),腹部平,无压痛,两侧肾区有触痛,叩击痛(+++),舌质红绛,苔黄燥、焦黑、卷缩,脉细数。化验:白细胞17200/mm3,中性71%,淋巴13%,异淋16%,血红蛋白13.5g/dl,血小板30000/mm3,血尿素氮90mg/dl、血肌酐14mg/dl。

  诊断:(瘀热水结,热郁津伤型)疫斑热(西医称为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

  治则:泻下逐瘀,清热利水。

  方剂:桃仁承气汤、增液汤加减。

  方药:生大黄30g(后下),芒硝10g,炒枳实15g,桃仁10g,丹皮10g,生地10g,麦冬10g,猪苓15g,茯苓15g,知母10g,白茅根15g,玄参10g,赤芍10g,车前子15g(包),甘草梢6g,泽泻15g。2剂。

  二诊(1989年12月29日):药后当晚大便1次,小便2次,每次约100ml,昨日大便3次,小便总量为800ml,身热已退,小腹胀、腹痛、呃逆消失,唯有纳谷不香,口渴心烦,精神萎靡,目红,面部、颈胸部潮红,口腔黏膜及腋下部有出血点,两侧肾区触痛(+),叩击痛(++),舌质红绛,苔黄燥干无津。化验:白细胞12000/mm3,中性74%,淋巴23%,异型淋巴细胞3%,血红蛋白14g/dl,血小板60000/mm3,血尿素氮70mg/dl,血肌酐7mg/dl。治以泻下通瘀、滋阴利水法。方药如下:生大黄20g(后下),芒硝10g,炒枳实15g,桃仁10g,丹皮10g,生地15g,麦冬10g,猪苓15g,阿胶10g(烊化),茯苓15g,白茅根15g,芦根15g,玄参10g,赤芍10g,车前子15g(包),川石斛10g,泽泻15g。2剂。

  三诊(1989年12月31日):昨日24小时尿量1100ml,血性尿膜消失,大便3次。刻下:疲劳乏力,口渴,纳差,舌质红绛,苔黄燥少津,脉细数。治以滋阴生津利水法,猪苓汤加减。方药如下:猪苓15g,阿胶10g(烊化),生地10g,麦冬10g,玄参10g,茯苓15g,白茅根15g,泽泻15g,丹皮10g,赤芍10g,芦根15g,六一散10g(包),川石斛10g,玉竹10g,天花粉15g,北沙参10g。3剂。

  四诊(1990年1月3日):昨日24小时尿量1600ml,大便日行1次。刻下:疲劳乏力,口渴,腰痛,腰酸,目干涩,胃纳略增,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复查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均恢复正常。病已越过多尿期进入恢复期。肝肾阴虚,拟以滋养调补。方药如下:生地10g,熟地10g,山萸肉10g,茯苓15g,丹皮10g,制首乌10g,枸杞子10g,川石斛10g,炙女贞子10g,旱莲草15g,怀牛膝10g,泽泻15g,赤芍10g,炒六曲10g。5剂。

  于1990年1月16日治愈出院。

  按:热毒由气入营,热与血搏,血热血瘀,瘀热里结阳明,血蓄下焦,血瘀水停,则肾关不利。同时温邪最易伤阴,肠腑津伤,无水行舟,故大便秘结不行。热入下焦,肾阴耗伤,化源枯竭,故尿少或闭。因此,治以泻下通瘀、滋阴利水合法。通过泻下使热从里泄,因邪热从腑下泻,下焦壅结的瘀热得到疏通,则肾的气化功能也可相应改善。而滋阴不但可以“增水行舟”,而且可助肾化水,通利小便,达到存阴保津的目的。泻下通瘀法与滋阴生津法的配合,更有增液通腑、通瘀散结、滋阴利水等多种综合作用。故能使病情转危为安。

  医案四

  袁某,男,30岁。1993年11月16日入院,初诊。诉1993年11月12日突起畏寒发热2天,随之高热,头痛,眼眶痛,腰痛,全身痛,伴恶心、呕吐,纳谷不香,口渴,便秘,大便2天未解,来院就诊。查体:体温39.7,脉搏100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50/30 mmHg,精神萎靡,神志淡漠,目赤,面部及颈胸部潮红,上腭黏膜有网状出血点,腋下及背部见散在性出血点,心率100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两肺(-),腹软,有轻度压痛,双侧肾区触痛(+),叩击痛(++),下肢无出血点,舌质红绛,苔黄,脉细数。化验检查:血常规白细胞5.6×109/L,中性68%,淋巴22%,异淋10%,红细胞5.6×1012/L,血红蛋白150g/L,血小板4.9×109/L,血尿素氮35mg/dl,血肌酐6mg/d1。尿常规:蛋白(+++),红细胞胞(++),管型3/HP,血性尿膜。

  诊断:(气营两燔、热毒内陷型)疫斑热(西医称为流行性出血热发热、低血压期)。

  治则:清气凉营、行气宣郁。

  方剂:清瘟败毒饮、四逆散加减。

  血压仍下降,为30/20mmHg,随后应用抗厥注射液(由枳实、山萸肉、丹参组成)60ml加入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GNS)500ml中,快速静滴,药后30分钟血压上升至60/40 mmHg。继续静滴改为每分钟50滴,加服清瘟口服液(由大青叶、生石膏、银花、野菊花、大黄、知母、赤芍等组成),1次10ml,1日4次,口服药1小时后,血压上升至80/60mmHg,体温39.2,药后2小时血压90/60mmHg,体温38.9,大便1次。服药后4小时血压100/60mmHg,体温38.8,大便1次,继用抗厥注射液60ml加入5%GNS500ml中,缓慢静滴,药后8小时解大便1次,体温38.2,血压110/70mmHg,随后停用抗厥注射液。

  二诊(1993年11月17日),三诊(1993年11月19日,第8病日),患者病情持续转好。

  四诊(1993年11月21日,第10病日):腰膝酸软无力,头晕口干,舌质红,苔薄黄,脉细,24小时尿量1600ml,大便日行2次,复査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均正常,越过少尿期、多尿期进入恢复期。患者于1993年1月26日治愈出院。

  按:本案为气分热毒炽盛,传入营分,症见气营两燔之候。燥热内结肠腑,而致伤津耗液。热毒内陷,热深厥深,阳气内郁,不能外达,气滞血瘀。故投清气泄热、凉营解毒与行气活血、扶正固脱之剂并用。清瘟口服液具有以下为清的作用,加之其解毒作用,控制了病毒血症,毒解则热自退。并取抗厥注射液行气活血、通利脉络,以助血压的回升,复合扶正固脱之品,保护细胞结构和功能,更能起到稳定血压的作用,有利于疾病恢复,故越过少尿期、多尿期,缩短了病程。(本文摘自《周仲瑛辨治流行性出血热实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