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根:清热生津排脓

燕京刘氏
芦根乃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芦苇的根茎。性味甘、寒,入肺、胃经。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之功效。
清肺热而祛痰排脓
近代临床大家张锡纯言其:“性凉能清肺热,中空能理肺气,而味甘多液,更善滋养肺阴。”本品有清肺润燥的作用,故临床上常用于肺热痰咳及阴虚性咳嗽。芦根最早的药用记载,当属《金匮要略》所载苇茎汤,治疗“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与桃仁、薏苡仁、瓜瓣配伍,有清热排脓之效,故服后“当吐如脓”。另如《暑病证治要略》之芦根清肺饮,用芦根为主药,配伍冬瓜皮、茯苓、通草等,治疗暑湿伤肺,心烦口渴,痰黄咳喘。笔者常将本品与麻杏甘石汤相伍,再加入冬瓜仁、瓜蒌仁,重用鱼腥草与本品至30克以上,对感冒后咳嗽、支气管炎、肺炎属于肺热咳喘者,效果甚佳。
芦根长于生津润燥,故对于肺阴不足,干咳少痰,肺痿吐涎等证亦颇为适宜。如《顾松园医镜》载有八仙玉液,即以本品捣汁,与白茅根汁、人乳、童便等同用,治疗阴虚咳嗽,痰中带血。《外台秘要》芦根饮,以本品为主药配伍麦冬、地骨皮、茯苓等,治疗“骨蒸肺痿,烦燥不能食”(类似于肺结核后期)者,可供借鉴。
清胃热而生津止呕
芦根甘寒入胃经,可清胃和中,治疗胃热气逆之呕吐哕逆。《金匮玉函方》单用本品治疗“五噎呕逆”,《肘后备急方》单用本品煮汁服,治“呕哕不止厥逆者”,可知单用本品即有治呕逆之效。《千金要方》芦根饮子,以本品为主药,辅以竹茹、生姜、粳米治疗“伤寒后哕逆反胃,及干呕不下食者”。《太平圣惠方》以本品与麦冬、人参、黄芪等同用,治疗“脾胃积热,耗伤气阴,胸膈烦热,呕哕不下食”。《医宗金鉴》加味温胆汤,以本品与竹茹、黄连、陈皮等同用,治疗“妊娠胃热恶阻”,为其止呕之例证。临床上治疗胃阴不足,胃燥胃热之呕吐,以本品配伍连翘效佳。
生阴津而止渴除烦
《名医别录》谓其“主消渴客热”,《玉楸药解》云其“清降肺胃,消荡郁烦,生津止渴”,本品味甘而多汁,可清热生津,宜于热病伤津,口渴喜饮及内热消渴之证。如《温病条辨》的五汁饮,即将芦根捣汁,与梨汁、茡荠汁、麦冬汁、藕汁同用,治疗“太阴温病,口渴甚”者。当代中医学家蒲辅周先生有一验方二鲜饮,用鲜芦根与鲜竹叶同用,治疗“外热肺胃津伤,身热不退,心烦口渴”。本品生津止渴除烦之功,更可用于治疗糖尿病,如《太平圣惠方》的泄热芦根饮,即以本品与天花粉、知母、赤茯苓同用,治疗糖尿病之阴虚内热证确有疗效,而《圣济总录》茅根汤,以本品配伍白茅根、石膏、乌梅、菝契,治疗“消渴口干尿多”,明显就是治疗糖尿病的方药。
清头面郁热而止淋
芦根甘寒而润,清热泻火,通利小便,可用于治疗淋证涩痛,小便短赤。对于热淋,常配伍木通、车前子、滑石等,对于血淋,则常伍用白茅根、小蓟、炒栀子等。除此之外,本品还可以除头面郁热,《圣济总录》之中黄汤,以本品配石膏、竹叶、生地,以治“脾胃实热,目赤涩痛”。同书之芦根汤,以本品为主药,辅以栀子、木通、桔梗、黄芩,治疗“脾肺热炎,赤痒生翳”。本品对于咽喉肿痛也有效验,如《喉痧证治概要》载有滋阴清肺汤,治疗“疫喉白喉,内外腐烂”,即用本品与生地、木通、玄参等同用,笔者常临床上以此方配伍板蓝根、山豆根、木蝴蝶、鱼腥草等,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效果甚好。
清小儿积热
笔者在临床上常用本品治疗小儿积热。当今儿童营养较好,高热量的食物摄入较多,再加之睡眠不足,学习压力过大等因素,很多患儿出现心烦、脾气大、易怒,伴睡眠不实,舌红少苔等内热症状,甚者鼻衄。对此,笔者有一验方,也名二鲜饮,即用鲜芦根30克,鲜白茅根30克,煮水代茶,此二味网购甚易,而且煎水味道甚好,有茡荠之味,甘甜好喝,深受儿童欢迎,临床上治愈了很多此类患儿。
芦根内服入汤剂,干者20~30克,鲜者20~60克。本品药性平和,非常安全,可以放量使用。但脾胃虚寒者服用当注意。芦根性非滋腻,生津而不恋邪,凡温热病后津伤口渴,无论有无邪恋不去,均可应用。
芦根药用以鲜品为佳,可于当地掘取,此物北方虽有,但较南方不易得,好在现在网购甚易,可以在网上购之,也不甚贵,在冰箱冷藏可以存放较长时间,随取随用。
芦根与苇茎并不相同,芦根为芦苇的地下根茎,苇茎为芦苇的嫩茎。在唐代以前,多以苇茎入药,如千金苇茎汤,由于苇茎只能在春季采取,而芦根一年四季可得,加之二药的药性相似,故唐以后多以芦根入药。然苇茎更长于清热腓脓,多用于肺痈,芦根长于生津止渴,多用于胃津不足。(王庆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
芦根治疗春温
芦苇,多年生高大草本,茎高1~3米,长于江河湖泽、池塘沟渠沿岸浅水之中,小者为芦,大者是苇。郭璞云:“芦苇也,苇即芦之成者。”
芦根的形态功效
芦苇的根匍匐居于水底,性凉善升,甘寒多液,鲜者色黄兼白而润,入肺、胃二经。芦根形如圆柱或略扁,质韧而中空,其善清上窍,可宣手太阴肺之邪;透达下窍,可理三焦郁热;滋肺阴,安中土,能下气止呕吐。《本草图经》指出:“芦根清泻肺热,兼能利尿,可导热毒从小便出,故可治肺热咳嗽,痰稠及肺痈咳吐脓血。”陈直在《养老奉亲书》中,以芦根伍青粱米,治老人消渴消中,饮水不足,五脏干枯者,是得甘寒益阴,降伏火之功而已。缪希雍在《本草经疏》中称:“芦根,味甘寒而无毒。消渴者,中焦有热,则脾胃干燥,津液不生而然也,甘能益胃和中,寒能除热降火,热解胃和,则津液流通而渴止矣。” 温病学家吴鞠通的名方银翘散、桑菊饮皆有芦根,取其清中有透、甘润生津之意耳。
苇茎为芦苇嫩茎去叶者,茎为阳,嫩为阳,去叶一茎直生为阳;根是阴,匍匐潜藏是阴,其居水底性凉亦是阴。故芦根见长于生津止渴,苇茎胜于清透肺热。张仲景《金匮要略》之苇茎汤,治肺痈阳剂,当取苇茎轻浮而甘凉、形如肺管清透排脓之意。
芦根的临床应用
芦根质地中空而具通达之性,能生津除烦,且非常安全,临床运用每日30~50克,对妊娠呕吐不食兼吐痰水之症,常有一剂知、三剂愈之功。
治伤寒后呕哕反胃,以芦根、竹茹、粳米各30克,鲜姜片20克,煮水频服。
治五噎(常见症状为噎气、忧噎、食噎、劳噎、思噎)心膈气滞、烦闷吐逆、呕哕不止、不能下食,以芦根150克,煮水温服,不拘次数。
治干呕哕,若手足厥冷,以芦根三斤煮浓汁,饮之。
治食鱼中毒、面肿烦乱,及食鲈鱼中毒欲死者,芦根汁,多饮良,并治蟹毒。
治内热胃火之口臭,以芦根30克,煎汤一碗加冰糖适量,晨起空腹服用。
治牙龈出血,以芦根煎水,代茶饮。
治肺痈吐血,以鲜芦根1000克,炖猪心肺服。
治肺胃热盛之咽喉肿痛、痰涎壅盛,方以去核鲜青果20个、切段鲜芦根30克,水煎代茶饮。方中鲜青果能清肺利咽,去火化痰;芦根既能清肺热而祛痰排脓,又可清胃热而生津止呕;二物合用相伍,清解肺胃之热,功专而力大。
治咽喉肿痛,取鲜芦根,捣绞汁,调蜜服。
治热淋涩痛,小便短赤,芦根常配白茅根、车前子为用。
吴鞠通《温病条辨》中“五汁饮”,可养阴生津、清肺热而排痰,用于肺热津伤、咳嗽黄痰、皮肤干燥、咽干口渴者。方中鲜芦根、去皮梨、去皮荸荠、去节鲜藕、鲜麦冬,切碎绞汁温服,日数次。
民间素有“春饮芦根水,夏喝绿豆汤”之说,取鲜芦根100克,砂锅煮水代茶饮。春季多高发流行感冒、上呼吸道感染、麻疹等,中医认为当属温热之病,芦根性润甘寒而不凝,生津不恋邪,轻清味淡,清热透疹,宣利而不耗气阴,正可预防此疾发生。《本草纲目》谓:“芦根能清热生津,除烦止渴,止呕、泻胃火,利二便。”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芦根具有解热、镇痛、降血压、降血糖等功效。(曹俣 西安六君子堂中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