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辨治小儿麻疹需把握三个关键点

(2022-11-24 03:36:59)

摘自2022-11-23中国中医药报
孟祥一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医疗保障局 朱妍 北京电力医院
麻疹是由外感麻毒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特征为发热恶寒,咳嗽咽痛,鼻塞流涕,泪水汪汪,畏光羞明,口腔两颊近臼齿处可见麻疹黏膜斑,周身皮肤按序透发麻粒样大小的红色丘疹,皮疹消退时皮肤有糠麸样脱屑和色素沉着斑。
辨治关键
麻疹初期症候多类似外感,可通过观察小儿口腔有无柯氏斑与外感相鉴别。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但好发于冬春两季,且常引起流行。发病年龄以6个月~5岁为多。西医目前尚无特效药治疗麻疹,常采用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麻疹若能及时治疗,合理调护,疹点按期有序透发,则预后良好;若正虚不能托邪外出,或因邪盛化火内陷,均可导致透发不畅,形成逆证,若治疗不及时可变为重症,危及生命。故麻疹的辨治应把握以下三个关键点。
分清证候顺逆
麻疹以外透为顺、内传为逆,在麻疹治疗时应分清证候之顺逆,拟定治则治法,以利掌握证情及预后。若见身热不甚,常有微汗,神气清爽,咳嗽而不气促,无其他合并症候,疹点色泽红活、分布均匀,3日内透发完毕,热退咳减,精神转佳,可知为顺证。若见烦躁不安,疹出不畅,疹色紫暗,高热不退或体温当升不升,或身热骤降,肢厥身凉,可知为逆证。
掌握透疹时机
治疗麻疹应以透疹为主。麻疹顺证,疹点先见于耳后发际,继而头面、颈部、胸腹、四肢,最后手心、足底、鼻准部都见疹点,即为出齐。《徐小圃麻疹治验》一文引徐小圃观点:“以鼻准见疹为疹透标志……虽周身痧子密布,鼻准未见者,仍以透为主;若鼻准部已有三五点粒,全身稀疏不多者,即表示痧子已透达向外,无需再用透发。”
不忘顾护脾胃
麻疹时邪袭于肺卫,由表入里,郁阻于脾,正邪交争,驱邪外泄,邪毒出于肌表。麻毒外泄与脾气健运密不可分,脾气健运可驱邪外达,且脾胃相表里,感邪患儿常可夹积夹滞,导致胃气不降、脾气不升,脾胃失和,症见纳差、积食、食后腹胀、便秘等脾胃虚弱、运化失司之象。故应仔细询问患儿饮食与二便情况,治疗时注重顾护脾胃,因苦寒药败伤脾胃,且不利麻疹之宣透,故应慎用。
典型医案
李某,男,4岁,2019年1月21日初诊。患儿于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0,曾自行口服退热药,药后少量汗出,体温未明显下降。2年前曾患心肌炎合并呼吸道感染,经治后好转,长期口服辅酶Q10和1,6-二磷酸果糖。刻下症见神倦少言,发热重,恶寒轻,无汗,咽痛红肿,咳嗽,少量黄痰,腹部隐痛,食欲不振,大便2日未解,小便如常。舌质红,苔薄微黄,舌尖芒刺,状如草莓,脉浮数有力。
诊断:风温初起。
治疗:辛凉解表,止咳透热,兼以和胃。
处方用银翘散合升降散加减:金银花9g(后下),连翘9g,淡竹叶9g,荆芥9g(后下),炒牛蒡子12g,淡豆豉20g,薄荷4g(后下),生甘草6g,芦根15g,蝉蜕8g,炒僵蚕12g,片姜黄3g,酒大黄3g,竹茹8g,陈皮9g,麸炒神曲15g。6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饭后温服。若当晚服药后体温未降,可于4小时后再进1/2剂,并嘱清淡饮食、忌荤腥,停用辅酶Q10和1,6-二磷酸果糖,恐助其热。
1月23日二诊:药后体温降低,昨夜发热,体温达38.5,咽部肿痛稍减,患者晨起现红色皮疹,故来复诊。视其红疹散布耳后、双侧面颊及背部,大小不一,疹色鲜红,略高于皮肤,呈粟粒状,局部连接成片,轻微瘙痒,无明显抓痕,无结痂,四肢及腹部未见疹出,伴咳嗽、少量黄痰。精神恢复,食欲欠佳,大便转调。舌质红、苔薄白,舌尖芒刺减少,脉仍浮数,但较前缓。此为麻疹热退疹出之象,为顺证,可继服前方,并嘱以香菜煮水擦洗全身,以助疹出,同时注意暂时隔离、以防他变。
1月28日三诊:体温正常,精神如常,红疹明显消退,仅双侧面颊及鼻周留有少量疹子,咳嗽、少量黄痰,食欲不佳,二便如常。舌质淡红、无芒刺,苔薄白,关脉滑。鼻周疹出为透疹标志,病已向愈,唯以顾护脾胃,方选温胆汤加减:竹茹8g,麸炒枳壳6g,茯苓7g,陈皮6g,清半夏6g,蝉蜕5g,紫苏叶6g(后下),淡豆豉5g,麸炒薏苡仁9g,木香4g,生甘草3g。4剂,煎服法同前。
按 此为幼儿麻疹案。初诊视其具有发热重,恶寒轻,无汗,咽痛红肿,咳嗽,少量黄痰,舌质红,苔薄微黄,舌尖芒刺,状如草莓,脉浮数有力等肺卫不利之象,辨为风温初起,选辛凉平剂银翘散以解表退热,又因患者发热较重,合升降散以增强宣透之力。易升降散中生大黄为酒大黄,意在通腑以助热退,且又无生大黄泻下之峻猛、败伤脾胃之弊端,达到攻邪又不伤正气的目的。二诊时,患者皮肤有疹出,略高于皮肤、粟粒状,而未见疱疹及结痂,可知其为麻疹而非水痘,因初诊时予辛凉解表,故疹随热退而出。该患儿疹点散在于鼻周、耳后、头面、背部,精神恢复,体温正常,可知为顺证,因鼻周已有疹出,此为疹透标志,故无需透疹,可继服前方,解麻毒,退余热。三诊时患儿红疹大部分都已消退,精神如常,体温未再升高,纳差为脾胃虚弱之象,此为邪去正虚,故予温胆汤加减以健脾和胃,从而增进饮食,恢复正气。

从肺经伏邪论治儿童过敏性鼻炎

 (2022-11-23 04:02:48)[编辑][删除]


时间:2021-04-07    作者:艾斯 郑健

  过敏性鼻炎也称变应性鼻炎,是机体暴露于变应原后,临床上以突然或反复发作的流涕、鼻痒、喷嚏、鼻塞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笔者充分结合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发作期辨证以肺经伏邪为关键,缓解期考虑存在气虚夹风痰,且恢复气机运行和活血化瘀,可贯穿过敏性鼻炎治疗始终。

  疏风宣肺 通窍化瘀

  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在过敏性鼻炎症状发作时,往往采用疏风宣肺、通窍化瘀之法,临证选用醒鼻宣窍汤作为基本方化裁治疗。

  重在恢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 鼻为肺之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鼻窍通利。过敏性鼻炎急性发作时,外风引动肺经伏热,肺失宣肃,鼻窍不通,而反复出现鼻塞、喷嚏、流涕等。用方中可选用蜜麻黄,宣发肺气以承上,以苦杏仁肃降肺气以启下,二者共为君药,一宣一降、一上一下,清气升、浊气降,使气血津液能够宣发敷布于外、肃降运行于内,肺气和则鼻窍通利,诸症可解。

  疏风清透为关键 儿童过敏性鼻炎的病机关键是伏风蛰伏于肺,且感邪以热病居多,故治疗方中常采用疏风清透法相结合。蒲公英可发挥清法的作用,重在清解热毒;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白芷祛风燥湿消肿,辛夷、白芷透达伏邪、宣畅气机;蝉蜕既可疏风,也可除热,徐长卿祛风除湿解毒,寒凉结合辛散,最终达到清透伏邪的目的。

  行气活血之品不可少 过敏性鼻炎的发病与气血运行密切相关。肺气壅盛,久病入络,因此过敏性鼻炎患儿可有不同程度的气滞血瘀。方中常选用赤芍以清热凉血活血,丝瓜络行气通络,二者共为佐药,使得上下气机宣畅,气血通达,鼻窍通利。

  权衡扶正与祛邪

  过敏性鼻炎反复发作,迁延难愈,证候复杂多变。肺、脾、肾气虚是过敏性鼻炎缓解期内在病理基础,风痰交阻是其缠绵难愈的一个重要因素。此期常选用玉屏风散或黄芪桂枝五物汤为基本方,根据本虚标实的孰轻孰重,再予以灵活加减。常合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蝉蜕散风除热,辛夷、白芷祛风通窍,僵蚕祛风化痰散结。儿童过敏性鼻炎病因病机冗繁,根据其发病特点可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期辨证为肺经伏邪为关键,治以疏风宣肺、通窍化瘀;缓解期气虚夹风痰,治以补肺益气、健脾温肾、祛风化痰,其中恢复气机运行和活血化瘀可贯穿治疗始终。

  典型病例

  患儿,女,6岁2个月,2018年1月11日初诊。诉反复鼻塞、流涕、鼻痒发作2年余,加重3天。患儿每于季节变化时鼻塞、流涕、鼻痒加重,2017年7月诊断为过敏性鼻炎,变应原筛查示尘螨(+++)。刻诊症见:鼻塞,流涕黄白相间,鼻痒,喷嚏连连,夜间睡眠时打鼾,咽痒不适,偶有咳嗽,痰黏难咯,纳可,大便偏干。舌边尖红、苔黄,脉数。

  诊断:(肺经伏热,上犯鼻窍型)鼻鼽(西医称为过敏性鼻炎)。

  治则:清宣肺气,通利鼻窍。

  方药:蜜麻黄6g,苦杏仁6g,赤芍9g,蒲公英15g,辛夷9g,白芷9g,蝉蜕5g,射干9g,浙贝母9g,僵蚕9g,蒺藜9g,昆布9g,丝瓜络15g,川芎5g。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口服。

  2018年1月18日二诊:鼻塞、流涕、鼻痒、喷嚏明显减少,夜间睡眠打鼾减轻,咽痒消失,无明显咳嗽,纳可,二便调。舌边尖红、苔薄黄,脉缓。初诊方去射干、浙贝母、蝉蜕、僵蚕,加乌梅9g,防风6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口服。

  2018年2月1日三诊:夜间睡眠打鼾偶作,轻微鼻塞,喷嚏少许,活动后易汗出,无流涕、鼻痒,纳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处方:黄芪30g,桂枝6g,白芍9g,防风6g,白术6g,辛夷9g,白芷9g,徐长卿9g,乌梅9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随访至2019年2月15日,患儿无明显不适,鼻炎暂未发作。

  按:本案属中医学“鼻鼽”范畴。该患儿体质为异禀质,往往以肺、脾、肾虚损为本,结合其涕黄、大便偏干、舌边尖红、苔黄、脉数,考虑存在伏热,发作期风邪外袭为标,外邪引动肺经伏热,肺失宣降,津液停聚而致鼻窍不利。方中蜜麻黄宣发肺气以承上,苦杏仁肃降肺气以启下,二者共为君药,使清气升、浊气降,肺气和则鼻窍通利。赤芍清热凉血活血,蒲公英清热解毒,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白芷祛风、燥湿、消肿,四者共为臣药,以透达伏邪、宣畅气机。佐以蝉蜕疏风、除热、利咽;射干清热解毒散结、止咳化痰;浙贝母清热散结、化痰止咳;僵蚕祛风、化痰散结;蒺藜祛风止痒;昆布软坚散结、消痰利气;丝瓜络行气通络,使上下气机宣畅,气血通达,鼻窍通利;川芎辛温香窜,走而不守,引药直达病所。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宣肺、通利鼻窍之功。

  二诊时患儿症状缓解,去射干、浙贝母、蝉蜕、僵蚕,加乌梅收敛肺气,化阴生津。

  三诊时患儿进入缓解期,治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扶正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加防风、白术又寓玉屏风散之意以加强健脾益气,兼以辛夷、白芷、徐长卿祛风、化湿、通窍,继以乌梅敛肺生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肺之宣发肃降功能正常,则鼻窍通利。(艾斯 郑健)

治小儿外感非轻不举

寇子祥 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中医院 陈宝贵名中医工作室

    小儿外感多见风寒、风热、风燥三型,三型中又以风寒居多。小儿体质本就多虚,加之语言尚欠表达,稍有不慎,易受风、受寒、受热等。陈宝贵教授治疗小儿外感,风寒者,常用苏叶、荆芥、防风等药,以祛风散寒;风热者常用金银花、连翘、薄荷、菊花等药,以辛凉头热;风燥者,常用杏仁、贝母、沙参、麦冬等药,以润肺止咳。兼咳嗽者,常用麻黄、桔梗、杏仁、前胡等药;兼咽痛者,加牛蒡子、板蓝根、元参等;兼鼻塞者,加辛夷、白芷等。

    陈宝贵指出:以上无论何种为治,应遵循“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当“因其轻而扬之”的原则,药物上多选轻清上浮,善于疏散外邪之品,这样用药符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又,对于小儿外感发热的患儿,无论风寒风热,如果无汗,陈宝贵常加少量麻黄,既有利于汗出,对于风热证也取其辛散透表,有助解表的作用,犹如银翘散中荆芥、豆豉之作用,然取效较之更捷。以下是几则医案,供读者参考:

    案一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法治外感风寒

    李某,男,5岁,2007年11月1日诊。

    发热头身痛,恶寒,咳嗽有痰,鼻塞流清涕,舌淡,苔白,脉浮。

    证属: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处方:麻黄5克,杏仁6克,甘草3克,前胡5克,茯苓5克,辛夷3克,生姜2片。3剂,水煎服。

    1剂得微汗,热退咳减,又2剂即告痊愈。

    按:患者外感风寒,寒邪袭表,卫阳受遏故见恶寒;卫阳与寒邪交争故发热;卫阳失布,络脉失和故见头身痛;寒邪袭肺,肺气不宣故见咳嗽有痰,鼻塞流清涕;舌淡,苔白,脉浮俱为表寒之征象。依据舌脉症应诊断为风寒束表,肺气不宣之证。故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为主。

    上方中麻黄、杏仁一宣一降,可以止咳,其中麻黄辛温解表可以退热;前胡降肺化痰;辛夷辛温,可宣通鼻窍;茯苓、生姜健脾温中,滋养胃气以助祛邪外出。案情不复杂,方解亦简。患者共服3剂而病愈。

    案二 散寒清热、消食止咳法治外感风寒兼胃有积滞

    袁某,女,3岁,2005年4月30日诊。

    咳嗽,咳甚则吐,发热,体温38.5,面浮,苔黄,脉数。

    证属:风寒外束,肺热壅盛,胃有积滞。

    治法:散寒清热,消食止咳。

    处方:杏仁3克,金银花6克,半夏3克,槟榔3克,葶苈子3克,苏叶3克,羚羊角0.6克(分三次服)。1剂,水煎150毫升,分早中晚3次服。

    二诊(5月1日):服药后下午热减,体温:37.5,至就诊时测体温:37.0。又取2剂。药后病愈。

    按:风寒外束,卫阳与寒邪交争故见发热;肺气不得宣降故见咳嗽;里热上攻故见面浮;咳甚则吐为胃有积滞;苔黄、脉数为里有肺热之征象。依据舌脉症应辨为风寒外束,肺热壅盛,胃有积滞之证。治以散寒清热、消食止咳为主。

    上方中以苏叶外散风寒;杏仁、葶苈子清肺止咳;半夏降逆止呕;槟榔消积化食;银花辛凉清热,可治毒热上攻;羚羊角为清肺热之良药。全方共奏散寒清热、消食止咳之功效。辨证准确,用药对症,服3剂而病愈。

    案三 辛凉宣透、清肺泻胃法治风热侵犯肺胃

    周某,女,9个月,2009年9月13日诊。

    天气酷热,母携外出,归家后即发热,体温39.3,自服退热药,药力过后旋即又起。医院诊为幼儿急疹,于第二日来诊。症见:发热有汗,咳嗽,神疲,饮食欠佳,大便热泄,肛门红肿,咽红,脉浮数。

    证属:风热侵犯肺胃。

    治法:辛凉宣透,清肺泻胃。

    处方:蝉衣3克,牛蒡子3克,金银花5克,僵蚕3克,麻黄1克,枇杷叶3克,杏仁3克,炒麦芽3克。2剂,水煎100毫升,分早中晚三次温服,每日1剂。

    2剂后热退疹出,又服2剂而愈。

    按:风热之邪侵犯肺卫故见发热有汗;热邪扰肺故见咳嗽;热邪伤气故见神疲;风热之邪伤及胃肠故见饮食欠佳,大便热泄,肛门红肿;热邪上攻咽喉则咽红;脉浮数为感受风热之征象。依据舌脉症应诊为风热侵犯肺胃之证。治以辛凉宣透,清肺泻胃为法。

    上方中蝉衣、僵蚕、金银花辛凉宣透以清热,其中金银花又有解毒之效;麻黄、杏仁宣肺止咳,少量麻黄佐于辛凉方中有助于发汗退热;枇杷叶可清肺胃之热,又可止咳;炒麦芽消食开胃,促进纳食。全方共奏辛凉宣透,清肺泻胃之功效。患儿2剂服后即热退疹出,又服2剂病愈。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陈宝贵早年随柳学洙先生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高热不退,早期于银翘散中必加一二味辛温解表之药,使之汗出,热可渐退。西医给予物理降温或西药退热,热退后体温还会反跳升高,羁留不退,辛凉加辛温药汗后即不复热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