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风拂嘉草风药解患忧——诗词中的“风药”及其药用价值

(2022-11-23 08:07:36)


——诗词中的“风药”及其药用价值

时间:2021-04-0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黄新生

  被梁间双话尽春愁。朝粉谢,午花柔。倚红阑、故与蝶围蜂绕,柳绵无数,飞上搔头。凤管声圆,蚕房香暖,笑挽罗衫须少留。隔院兰馨趁风远,邻墙桃影伴烟收。

  些子风情未减,眉头眼尾,万千事、欲说还休。蔷薇露,牡丹球。殷勤记省,前度绸缪。梦里飞红,觉来无觅,望中新绿,别后空稠。相思难偶,欢无情明月,今年已是,三度如钩。

  这首《春风袅娜》是宋代词人冯伟寿的作品,描写阳春三月,春风袅娜,花红兰馨的景色。词牌《春风袅娜》因词中“被梁间双燕,话尽春愁”句而得名,调名本意即咏春风轻拂。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春属肝木,肝木主风,故易患风疾。泽兰、石楠因能疗风,并有“风药”之名;防风则以能防御风邪而得名。

  中风余疾思泽兰

  “空园歌独酌,春日赋亲居。泽兰侵小径,河柳覆长渠。”(唐代王勃《郊兴》)泽兰为唇形科植物,因生于泽旁,其叶如兰而得名,又名虎兰、草泽兰、小泽兰等。泽兰有微香,又名水香、都梁香。泽兰煎汤内服,捣烂外敷,可治疗蛇咬伤,故又名蛇王草、蛇王菊等。泽兰可治疗中风余疾、头风目痛,故又名风药。

  “汝南泽畔水溶溶,一阵都梁香气浓。名似不同花烂漫,种分休混草蒙茸。破癥更可消瘀血,杀虫尤堪治肿痈。脾喜芬芳肝喜散,女科要药此堪供。”(清代赵瑾叔《泽兰》)泽兰是常用的活血调经类中药,味苦、辛,性微温,归肝、脾经,具有活血化瘀、利水消肿、解毒消痈的功效,用于妇女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癥瘕、浮肿、跌打损伤、痈肿疮毒的治疗。《神农本草经》将泽兰列为中品,载其“主乳妇内衄,中风余疾,大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骨节中水,金疮,痈肿疮脓。”《本草通玄》载:“泽兰,芳香悦脾,可以快气,疏利悦肝,可以行血,流行营卫,畅达肤窍,遂为女科上剂。”

  “泽兰江芷负幽期,匕首难酬国士知。山简醉来能上马,谢安归去但围棋。”(明代王稚登《寄大司空应城李公》)泽兰辛散苦泄温通,善活血调经,为妇科经产瘀血病证的常用药。泽兰配伍当归、赤芍、茺蔚子等,可治疗血瘀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配伍当归、白芍等,可治疗血瘀兼血虚之月经不调。

  “泽兰被荒径,孤芳岂自通。幸逢瑶池旷,得与金芝丛。”(南朝沈约《江蓠生幽渚》)泽兰能活血祛瘀以消肿止痛、消痈散结,单用或配伍当归、红花、桃仁等,可治疗跌打损伤,瘀肿疼痛;配伍丹参、郁金、延胡索等,可治疗胸胁损伤疼痛;单用捣碎外敷,或配伍金银花、黄连、赤芍等,可治疗疮痈肿毒。

  “泽兰萱草比多言,谓汝分阴久夺鲜。政恐淇园修竹劲,不如秦岭老松坚。”(宋代洪适《次韵蔡瞻明秋园》)泽兰能活血祛瘀、利水消肿,对瘀血阻滞、水瘀互结之水肿尤为适宜。泽兰与防己等份为末,醋汤调服,可治疗产后水肿;配伍白术、茯苓、防己等,可治疗大腹水肿。

  “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迟。未厌青春好,已睹朱明移。”(南朝谢灵运《游南亭》)泽兰水煎剂能降低血液黏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红细胞聚集、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血和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调节血脂代谢,《神农本草经》载其主“中风余疾”,《日华子本草》载其“通九窍、利关脉、养气血”,能治疗头风目痛。泽兰性味辛温,古人将其归入破血之品,无血瘀或血虚者慎服。

  “琼田瑶草芟芃荛,江蓠泽兰成艾萧。登高望远肝肺焦,安得羽翼抟长飚?”(明代刘基《燕歌行》)泽兰的根茎名为地笋,既可食用,也可入药。地笋味甘、辛,性平,具有化瘀止血、益气利水的功效,用于衄血、吐血、产后腹痛、黄疸、水肿、带下、气虚乏力的治疗。

  风湿痹痛选石楠

  “石楠红叶透帘春,忆得妆成下锦茵。试折一枝含万恨,分明说向梦中人。”(唐代权德舆《石楠树》)石楠为蔷薇科石楠属植物,因生于石间向阳之处而得名,又因其充茗及浸酒饮能愈头风而得名“风药”,《唐本草》载:“石楠叶为疗风邪丸散之要。”石楠四季常绿,是我国常见的园林绿化苗木。初春长出橘红色枝叶,娇嫩可爱,气温升高后则变为绿色;晚春开簇簇小花,洁白无瑕;深秋结红色小果,鲜艳夺目。

  “留得行人忘却归,雨中须是石楠枝。明朝独上铜台路,容见花开少许时。”(唐代王建《看石楠花》)石楠以叶或带叶嫩枝入药,味辛、苦,性平,有小毒,归肝、肾经,具有祛风湿、止痒、强筋骨、益肝肾的功效,用于风湿痹痛、头风头痛、风疹、脚膝痿弱、肾虚腰痛、阳痿、遗精的治疗。《神农本草经》载其:“主养肾气,内伤阴衰,利筋骨皮毛。”

  “昔年曾赏玩,移自碧山遥。古干磨文石,寒枝熨翠绡。虽殊楩梓用,终免雪霜凋。来者宜珍护,毋令困采樵。”(唐代朱长文《石楠》)石楠的果实和根也可入药,名为石楠实和石楠根。石楠实味辛、苦,性平,有小毒,归脾、肾经,具有祛风湿、消积聚的功效,用于风痹积聚的治疗。石楠根味辛、苦,性平,有小毒,具有祛风除湿、活血解毒的功效,用于风痹、历节痛风、外感咳嗽、疮痈肿痛、跌打损伤的治疗。

  祛风解表数防风

  “铜芸茴草锦屏新,防御风邪气味辛。赤肿不愁昏满目,拘挛何虑痹周身。黄芪共理功偏大,荆芥同行意便亲。卒伍虽居卑贱职,各随经引尽称神。”(清代赵瑾叔《防风》)防风为伞形科防风属植物防风的根,是常用的发散风寒类中药,因其功疗风最要得名。防风味辛、甘,性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的功效,用于感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破伤风的治疗。防风药性偏温,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

  “栗玉长枝挑苦笋,胭脂小把翦防风。地偏日永闲无事,拟著珍蔬谱一通。”(陆游《初夏杂兴》)防风辛温发散,气味俱升,能祛风解表、胜湿止痛,且甘缓微温不峻烈,外感风寒、风湿、风热表证均可配伍使用。防风配伍荆芥、羌活、独活等,可治疗风寒表证,头痛身痛、恶风寒;配伍羌活、藁本、川芎等,可治疗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配伍薄荷、蝉蜕、连翘等,可治疗风热感冒,发热恶风、头痛、咽痛口渴;配伍黄芪、白术等,可治疗卫气不足,肌表不固,而感冒风邪者,如玉屏风散。

  “雷霆起蛰春生儿,霜露敛华秋结果。防风九亩霸十围,痿痹支离蹒跚跛。”(宋代方回《题徐仲彬达观亭》)防风辛温,能祛风散寒、胜湿止痛,配伍羌活、独活、姜黄等,可治疗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挛急;配伍地龙、薏苡仁、乌梢蛇等,可治疗风寒湿邪郁而化热,关节红肿热痛,成为热痹者。防风亦能祛风止痒,可以治疗多种皮肤病,尤以风邪所致之隐疹瘙痒常用,风寒、风热所致者皆可使用。

  “为待防风饼,须添薏苡杯。香然柏子后,尊泛菊花来。”(唐代张贲、皮日休《药名联句》)防风既能辛散外风,又能息内风以止痉,配伍天麻、天南星、白附子等,可治疗风毒内侵,贯于经络,引动内风而致肌肉痉挛,四肢抽搐,项背强急,角弓反张的破伤风证。

  “颇闻学士防风粥,曾吃诗人锦带羹。岂谓茯苓宜岁晚,已收粳稻得霜晴。”(明代马治《食茯苓粥》)防风能升清燥湿,配伍人参、黄芪、白术等,可治疗脾虚湿盛,清阳不升所致的泄泻;配伍白术、白芍、陈皮等,可治疗肝郁侮脾,肝脾不和,腹泻而痛。

  “夜眠不稳忧为池,今年闰早春气迟。墙根隙地稍可埤,初植防风种黄耆。”(宋代晁补之《题李偁推官颐斋》)防风的叶和花也可入药。防风叶味辛,性微温,归肺经,具有解表祛风的功效,用于中风热汗出的治疗。防风花味辛,性微温,归脾、胃、肝经,具有理气通络止痛的治疗,用于脘腹痛、四肢拘挛、骨节疼痛的治疗。

  除泽兰、石南、防风外,以风为名的中药还有很多,如石防风、云防风、风寒草、退风使者(羌活)等。合理使用这些“风”药,能治疗各种风疾,祛除病痛忧愁。(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外风致病特点及风药运用

 (2022-11-21 03:54:32)[编辑][删除]


时间:2021-04-2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宋恩峰 莫郑波

外风即风邪,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首,致病广泛,是外感病因中最重要的致病因素。风邪在四季皆可引起疾病,以春季为多。自然界中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外邪为风邪,风邪为病称为外风病。《素问·风论篇》说:“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指出风邪从人体皮毛肌腠侵犯机体从而产生外风病证。

外风致病特点

风邪属阳主动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说风邪“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又言:“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明确指出风邪具有轻扬开泄的性质及易袭阳位的致病特点。《素问·疟论篇》曰:“风者,阳气也。”明确地指出风属阳的特性。《素问·太阴阳明论篇》云:“阳者,天气也。”也强调了风性属阳。《类经》云:“风者,天地之阳气,东者日升之阳方,故阳生于春,春生于东,而东方生风。”可见二者对风的描述具有相似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风胜则动。”则指出了风性主动的特性。

风邪致病特点

《素问·风论篇》说:“风者,百病之长也。”长,首也。说明了风为百病之首。《素问·骨空论篇》说:“风者,百病之始也。”由此可见,古代医家甚至把风邪当作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风为百病之长,盖六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如兼寒则曰风寒,兼暑则曰暑风,兼湿曰风湿,兼燥曰风燥,兼火日风火。盖因风能鼓荡此五气而伤人,故曰百病之长。其余五气,则不能互相全兼,如寒不能兼暑与火,暑亦不兼寒,湿不兼燥,燥不兼湿,火不兼寒,由是观之,病之因乎风而起者自多也。”可见,风邪在致病因素里的地位之重要,风邪可依附于其他六淫病邪来侵袭人体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等等。

外风与内风的区别

关于外风与内风的区别,《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载:“内虚暗风确系阴阳两虚,而阴虚者为多,与外来风邪迥别。”外风可以产生寒热、痹证、风疹等多种病症,但外风不会被其他病因直接诱发。与之相比,内风是由阴虚、阳亢、热盛、血虚等多种病机引发的病理现象,是多种病理因素作用的结果。内风不是基本的致病因素,通常也不会进一步诱发其他疾病。因此可以说外风描述的是病因,内风描述的是症状。

外风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曰:“阳气布,风乃行。”指出阳气能推动风邪。《素问·疟论篇》更明确地指出:“风者,阳气也。”一语说明风之实质内涵,描述了风不能离开阳气而孤立存在。关于外风之产生,中医学认为除了具有阳气这一基本因素外,尚需具备升动这一必备条件。

内风

内风是在热盛、阳亢、血虚、阴虚以及阳气亏虚等病理变化的基础上发生的,临床可表现为头晕眼花、肢体麻木、痉痒、震颤、痪疯、抽搐等症状。《临证指南医案》中华岫云评:“今叶氏发明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而外风则为天地之阳气鼓荡而形成。申明了内风实为具有自然风性特征之病理变化。

《吕氏春秋·恃君览》言:“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人享天地之气以生,必与天地之气相感应。《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又言:“风气通于肝。”《古今名医汇粹》言:“夫肝者,风之舍也。”《医学衷中参西录》则更明确地指出:“木与风为同类,人之脏腑,无论何处受风,其风皆与肝木相应。”根据上文可以看出,内风的产生原因有二。一是与外风相关,由于内风与外风的一致性,天人相应,同类相动,因此外风常可引动内风,内风多兼夹外风;二是因肝为风木之脏,所以内风的产生也与肝脏关系密切。

风药分类

狭义的风药主要是指金代医家张元素在《医学启源》所论述的“风升生”类药物,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张元素将常用中药依据“天地五运之象”进行了归纳分类。分为“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类。其中“风生长”这一类药物共收载了20味药物,包括防风、羌活、细辛、白芷、藁本、麻黄、荆芥、升麻、柴胡、葛根、牛蒡子、蔓荆子、薄荷、威灵仙、独活、桔梗、前胡、川芎、秦艽、天麻等。

高等教育中医药规划教材第七版《中药学》中收录了“发散外风”的代表药物分为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辛夷等)及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葛根、浮萍等)。可见这些风药其大部分属于中药学里的解表药。古代中药分类以药物气味厚薄、阴阳升降等特性来分类,而现代中药是根据药物的功用主治分类的,将风药分为发散外风药和平熄内风药两大类。

外风药临床运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又言:“因其轻而扬之。”六淫病邪侵袭肌表、肺卫所致的表证,此时邪未深入,病势轻浅,可用辛散轻宣的药物使外邪仍从肌表而出。解表剂主要用治表证,故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疟疾、痢疾等病初起之时,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苔白或黄、脉浮等表证者,均可用解表剂治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指出:“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明确指出外感六淫初起,及时运用解表剂治疗,使邪从外解能早期治愈,防止传变。如果失时不治,或治不如法,病邪不从外解,必转而深入,变生他证。

风能胜湿

《素问·五运行大论》提出“风能胜湿”的理论,其取类比象于自然现象“潮湿之处多无风,有风之处多无湿”。历来医家们在治疗痰湿邪相关疾病中,常常会在方中配伍一些风药。如羌活胜湿汤中配伍羌活、独活、藁本、防风、川芎、蔓荆子、生姜;完带汤中配伍黑芥穗、柴胡。

升阳散火

李东垣《脾胃论》曰“男子妇人四肢发热,肌热,筋痹热,骨髓中热,发困,热如燎,扪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或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火郁则发之。生甘草(二钱),防风(二钱五分),炙甘草(三钱),升麻、葛根、独活、白芍药、羌活、人参(以上各五钱),柴胡(八钱)。”升阳散火汤为火郁发之的代表方,为运用风药升阳、散火功效之代表。其方中的柴胡、升麻、葛根、羌活、独活、防风6味药均属味薄的风药。笔者认为这六味风药对后世影响较大,其风药的地位一直居前。

《医方考》阐释:“升麻、柴胡、羌活、独活、防风、干葛,皆辛温上行之物也,故用之以升少阳之气。”《医方集解》言:“此手足少阳药也,柴胡以发少阳之火为君;升、葛以发阳明之火,羌、防以发太阳之火,独活以发少阴之火为臣;此皆味薄气轻,上行之药,所以升举其阳,使三焦畅遂,而火邪皆散矣。”

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肿瘤是痰湿毒瘀日积月累的产物,严重阻碍全身气机运行,损伤脏腑气血阴阳功能,导致人体阳气损伤。肿瘤患者在慢性消耗中脾胃功能失调,水谷精微不足,易造成气血亏虚,唯有健脾益气,扶正才能祛邪。风药味辛质薄性浮,在补气补阳药中配佐风药,能提振人体阳气,尤其能振奋脾肾阳气。李东垣《脾胃论》曰:“脾胃不足之证,须用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脾胃中阳气行于阳道及诸经,生发阴阳之气,以滋春气之和也。”风药能宣肺理脾,具有促进“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的作用。

笔者在临床上治疗肿瘤患者,尤其是恶性肿瘤放化疗术后,采用扶正祛邪法,疗效较为满意。在治疗肿瘤大法里佐配风药防风、柴胡、升麻、牛蒡子、羌活、独活、浮萍、葛根、白芷等,既能防止祛邪之抗肿瘤药物质味厚重、常易加重脾胃功能负担之偏,又能保证扶正药不会生湿生痰,还能借助风药流动之性,使方药引经增效,更好地发挥作用。(宋恩峰 莫郑波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