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干祖望是我国著名的中医耳鼻喉科学家,现代耳鼻喉学科奠基人之一。
干祖望处理外科病不仅用黄连解毒汤,还用鹿角胶、炮姜、肉桂大热大温药来治疗。凭借其声析江河、势崩雷电的杀气及苦透寒极的禀性,黄连在中医用药,尤其是外科化脓性疾病用药方面,位居榜首,甚至谈到黄连就联系到外科病,谈到外科病必然牵涉到黄连。凡化脓性疾病,血液检查发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加,白细胞总数居高难下时,只要使用得当,黄连有时比抗生素还灵验。干祖望认为:中医这门学问,绝非“一把草、一根针”那样幼稚、低级。干祖望处理外科病,经常取用阳和汤(鹿角胶、炮姜、肉桂、熟地、麻黄、白芥子、大贝母、甘草)治疗寒性脓肿的“疽”,很有把握地能把高到两万或两万以上的白细胞降到正常,而且能在1~2剂汤药(即1~2天内)获得显效。假如用一般呆板静止的概念来说,白细胞总数居高难下者,属热毒,只有清热解毒药如黄连或黄连解毒汤可以将其制服;现在却取用鹿角胶、炮姜、肉桂大热大温药来“抱薪救火”,除了中医本身能明白,其他的人怕是谁也弄不懂、想不通了。
黄连是中医外科的重要常用药,但因外科中的派别不同,其用量也各异。外科三派(正宗派、全生派与心得派)中的正宗派创始人陈实功,以消、托、补三法为治法大纲,他使用消法时,黄连是首选之药。因为《外科正宗》的肿疡,以阳痈为多。全生派也“以消为贵”“以托为畏”作为治法总纲,但他所治的肿疡,则以阴疽或半阴半阳的为主,所以不一定非用黄连不可。这一首阳和汤,就突出了正宗派与全生派的水火不相溶。至于《疡科心得集》的心得派是运用传统内科治法来处理外科病,所以对黄连的依赖程度也就不及正宗派了。现在年轻中医外科医生,往往把黄连作为抗生素来使用,这已丢失了中医传统理论。
黄连还有不少伴侣药物,黄连若和它们同用,则可发挥出远胜于单味黄连的作用,这在药物学中称为药对。以黄连作轴心的药对,有两种形式。其一仅仅两味,一主一副。其二用药较多,黄连仍居君位,即使不属君位,但决不会降到佐使。其中有相须配对者,即把药性功能相类似的药物配对,以求可以明显地增强原有疗效,这两种药的性味、归经大体相同。如《伤寒论》的葛根黄芩黄连汤、李东垣的普济消毒饮之类。
有相使配对者。如清热泻火的黄连,与攻下泻热的大黄作药对。大黄能提高黄连的清热泻火的作用,黄连能加强大黄推墙倒壁的药力。如《伤寒论》的大黄黄连泻心汤之类。
有清补配对者。如人参与黄连。凡正虚邪实的病,非人参峻补阳气、急扶中土则不足以扶正;无黄连清热燥湿、速除疫毒不足以祛邪。且黄连苦降止呕,又可引人渗入其中。两者一清一补,相济相佑,朱丹溪谓之“下痢胃热噤口者,用黄连人参煎汤,终日呷之”,方有升阳益胃汤。
有相反配对者。黄连与肉桂组成交泰丸;还有一苦一酸,一泄一敛的黄连与乌梅;还有一寒一热的黄连与苏叶。
有润燥配对者。是一种辛香苦燥药与一种阴柔滋润药配合成对,如黄连与知母。黄连性燥,虽可除湿,但易伤阴。知母性润而粘,但易留邪,且有一定的滋阴润燥作用。两药相合、相使为用,就能更好地发挥其滋阴润燥作用,使清热降火作用增强,润燥兼施,扬长避短,由各走极端而位居泰和中庸。
干祖望认为,一个中医能在运用“药对”技巧夹缝中获得效益,其水平就已不是一般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故老中医使用黄连、龙胆草、木通等大苦大寒之药时,首先想到它的副作用。一般内科先想到“斫伐伤脾”,外科先想到“毒邪内陷”。所以清人凌奂在他的《本草害利》中谓:“黄连之害为虚寒病大忌,凡病人血少气虚,脾胃薄弱……犯之使人危殆。”有人称黄连是消炎药,当然可以,但总不及称“清解热毒”药为妥。“炎”是病,“热”与“毒”是证,中医治“证”不治“病”。(本文摘自《干祖望医书三种》)
说故事 忆恩师——缅怀国医大师干祖望逝世一周年
(2016-04-21
13:55:57)[编辑][删除]
陈国丰 江苏省中医院
2015年7月2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的恩师,国医大师干祖望(1912-2015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在这近一年的日子里,我时常梦到恩师,梦到与他探讨遣方用药的场景,似乎恩师还活着。这份对恩师深切的思念勾起了我无限的回忆。
聪明与调皮
恩师幼年聪颖过人,读书学习特别好。五岁时就读姚石子家塾,熟读三字经、千字文、四书、五经、《离骚》《史记》、唐宋八大家及六朝的骈体文等书,并理解至深,常常得到家塾老师的赞誉。
恩师也有一个调皮的童年,在他七岁时,家中新屋落成,准备请客十多桌以示庆贺。祖父嘱其写请帖,贴中有“潔樽候教”一词,潔是“洁”的繁体字。恩师把“潔”字的“刀”写成了“刃”,多了一点。写好后上交过目时,祖父发现了这个错字,便训他赶快重写交来。一百多份请帖意味着要重写一百多遍,这可是一件痛苦、枯燥的事啊。瞬间,恩师灵机一动,狡辩说:“这字没有错,我是按字典写的。”祖父当然不相信,命他速把字典拿来。干祖望冲进房间,翻出字典,第一本是木刻版的《康熙字典》,不好动手脚。又找了一本新字典,是最早的白纸铅印,用毛笔写的,只需加一点即可。于是恩师赶紧找来一根灯芯草,灯芯草中央是空心的,呈“O”形。恩师用手指将它一边压紧,变成“顿号”状,再用墨汁当印泥印上,加了一点,便成功变成了“刃”字了。当恩师手捧已篡改好字典上呈祖父时,只见祖父用手拍着自己的脑门,大呼:“哎呀!吾真糊涂啊,竟写了大半辈子的错字!”那种自责、羞愧之情难以言表。可怜这位老秀才祖父,以后还真就写这错字了,至死都不知道被这顽孙“忽悠”了。
甘中黄与干祖望
恩师在跟马培之的高足钟道生学医时,除了读书、背书和练功外,还要帮老师家干活,以致整天疲劳萎困。有一天跟师侍诊时,学生都围在桌子周围,这时的干祖望打起了瞌睡。老师嗓门拉高,报了一味中药“甘中黄”,结果恩师突然站起来道:“学生在”,以为是在叫自己名字干祖望,弄得师徒及病家一阵哄笑。
恩师后来说,甘中黄是用甘草打成粗末,再用两端有节的青竹筒,劈开两半,将甘草粗末纳入,用麻绳困紧,冬天放小便桶中浸泡月余取出晾干。然后解开麻绳,扒开竹子,取出甘草粗末备用。甘中黄味甘咸寒,入胃、肾经,可治实热,亦可治虚热。甘中黄与桑叶、金银花、连翘、蚤休、山豆根合用可治急喉痹;与玄参、知母、黄柏合用可治虚火喉痹,是治急、慢性咽炎的良药。
老红军与大地主
恩师一生非常节俭,从不铺张浪费。写文章的时候,常常把稿纸的边角裁下来夹到夹子上,需要的时候就裁剪一段来用。恩师一生没用过钱包,只用小笔记本的塑料皮来代替。
上世纪80年代,全国各地请恩师去坐诊的络绎不绝,当时不仅没有汽车接送,也没有丝毫的报酬,但恩师都是有请必应。有一天,恩师到某县中医院坐诊,被安排下榻一家比较高档的宾馆入住。走到前台办手续时,他立马往外走,拒绝入住,嫌太贵,想要找个小旅社。服务员一看,笑着说:“这位老先生肯定是一位老红军。”恩师说:“我不是老红军,我是大地主。”的确,恩师是地主出生。
恩师外出坐诊,近则去汽车站、火车站买票乘车,远的才坐飞机。记得1983年的5月,高邮市中医院请他坐诊时,在他的要求下,安排他住在医院的医生值班房。医院食堂师傅做二三道菜,由学生陪同就餐。两天专家门诊结束时,该市政协主席送他一本影印本“文游台碑帖”,恩师如获珍宝收藏起来。
“书痴”与“妻管严”
恩师自从行医之时起,便与书籍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新中国成立之前,每逢节假日,恩师就去逛书摊和旧书店,寻觅自己喜欢的书籍。新中国成立之后,恩师每周日都去一次新华书店。出差每到一处,书店是恩师的必去之地。这样的好习惯一直保持到了耄耋之年。恩师80岁时每月也坚持去书店一次,90岁以后每年也去个两三次。他去书店主要是去看书,如果是恰逢身上有钱,就会购买一两本书籍。
恩师读书、藏书、教书、著书,以书为食粮,书籍是他一生的嗜好。宋代陆游所谓:“人能不食十二日,惟书安可一日无。”这正是恩师的写照。他自题:“买书读书藏书教书著书,一生与书为伍;金子房子顶子车子票子,终身盼子无缘”“人瘦因工作,家贫为买书”。师母掌握家庭的财政大权,不时为买书的开销而和恩师争吵。的确,只靠恩师一人的薪水养活一家五口人,实属经济紧张,维持生计较为艰难。后来,师母与恩师不得不约法三章,严格控制买书,按月只给恩师2元零花钱,后来加到10元、20元,而恩师把这个钱都花在买书上。
香烟与老酒
恩师说:“香烟是百害无益,酒是有害有益。酒是粮食的精华,喝酒过量便对人体有害,饮少量酒,可以疏通经络,对人体有利。”所以,他一生不抽烟,对酒小有青睐。恩师年轻时,高度白酒能喝至七两。到了60岁时,家人反对他喝酒,坚决不让他喝。因此,他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喝酒,只是逢年过节时小饮。80岁后他非常想喝酒,但家人又不让喝,怎么办?他就把酒藏在床下面,每当老伴晚上睡着后,他就伸手从床下拿出酒来喝两口。直到老伴打扫卫生时,发现床下许多空酒瓶,清除后,过段时间又有空酒瓶,这才知道恩师偷偷喝酒。从这以后,家人同意他每天喝一两酒,一直喝到他临终前。
留意与总结
我是从基层医院脱产来跟师继承学习的,一天恩师问我,你来跟师学习近三年了,从门诊一楼到三楼科室的楼梯有多少级台阶啊?我说不知道,他告诉我有36级台阶。更有趣的是恩师如果明天要办什么事情,又怕第二天一觉睡醒忘掉,怎么办?他常在晚上睡觉时把眼镜放在鞋子里,早上起床穿鞋时发现眼镜,即想起今天要办的事。这就是恩师善于处处留意生活、学习中的每个细节的体现。细心在医生的身上更为重要,在临床上每诊治一位病人,结果是治愈、好转还是无效,用了哪味药有效哪味药无效,都要牢记于心。因此,每治一位病人或病种,都要及时回顾和梳理,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不断地总结才能有提高,才能有发展。
恩师是善于总结的人,且看“耳为肾窍肝胆附,鼻属肺经阳明过,喉肺胃咽循少阴,舌心齿肾口唇土。”把五脏六腑与五官的联系高度概括成四句话,极其精炼而又方便于记忆。再看,恩师将临床辨证以三字经形式总结成:辨疼痛:风上腾,是表证;红而肿,热毒痈;肝阳升,痛必甚;虚象疼,轻而钝。辨瘙痒:皮肤痒,风和湿;多嚏痒,过敏质;喉久痒,相火炙。辨肿胀:红肿热,白肿痰,漫肿气,久肿衰(癌)。辨流脓:虚或寒,清且白;黄和稠,热毒迫。辨充血:深红热,淡红寒;久病晦,似猪肝;新病艳,如染丹。辨出血:血离经,分虚实,热迫营,涌出急;脾失统,缓渗滴。辨积脓:积脓生,是痰浊;清白稀,因寒作;黄而稠,热与毒。
我对恩师的怀念,通过这寥寥文字是无法言尽的。恩师将其一生都贡献给了祖国中医事业,虽然恩师驾鹤去西去一周年了,但他勤奋好学、博学多枝、为人师表的精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陈国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