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青龙汤治疗下肢水肿案一则

(2022-11-23 04:00:19)


时间:2021-04-0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杨沐东

  宋某,女34岁,2020年7月初诊。诉下肢水肿一月余。每逢下午下肢水肿,恶寒,下肢肿胀发紧,上肢亦肿胀,但是不明显,恶寒明显,身体困重,懒惰嗜睡,饮食二便正常,烦躁,口稍渴,但不想喝水,舌淡红苔水滑,脉浮弦有力。方药:生麻黄10g,桂枝15g,生白芍15g,炙甘草10g,干姜15g,细辛3g,五味子6g,清半夏12g。7服,日1服,水煎温服,日分2次服。早中服,天黑不服。

  此患者拿药之后并未复诊,后带其母亲看病,询问得知7服药吃完已愈。

  案:此患者是个典型的溢饮。她的水肿并不是阳虚水饮不化的状态,声音洪亮,脉也有力,所以直接排除了常用的真武汤。患者水肿以四肢为主,除了水肿,更让患者难受的是沉困,且舌苔水滑,明显的水饮象。《金匮要略》云:“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就是最主要的症状。水无常行,四处流行的特性,跟这个条文有很多共同之处,只不过是这个病例中水饮留到了四肢而已。

  水饮病是该患者的兼证,少气乏力,嗜睡懒惰,正对应了“水在脾,少气身重”,口稍渴但不爱喝水对应了“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这里的水在心、在脾一个意思,说的是脏腑,还说的是心下,再对应《伤寒论》的条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位置就是心下。

  《金匮要略》中对溢饮的治疗大法:“病溢饮者,当发其汗。”所以基本可以确定用小青龙汤了,还有一个线索就是浮弦脉,典型的小青龙汤脉。

  受寒之后体表郁闭,本来向外散热时该出的汗,留在体内,形成了溢饮。给水饮通路,恢复人体原本的运行规律,才是真正的中医思维。(杨沐东)

蝼蛄:利水消肿功堪夸

 (2022-11-22 14:43:28)[编辑][删除]


燕京刘氏

时间:2021-04-1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王庆国

  蝼蛄为蝼蛄科昆虫蝼蛄的干燥虫体。性味咸、寒,入胃、膀胱经,有利水、通便之效。蝼蛄的临床功效主要是利水,其利尿之效与西药氢氯噻嗪或螺内酯相当,但与呋塞米相比还有所不足。与茯苓、大腹皮、冬瓜皮、泽泻、猪苓等具平和药性的利尿药相比,本品利尿消肿功效明显,但与大戟、甘遂、芫花等具有明显毒副作用的利水剂相比,其利尿作用虽略有不足,但却没有毒副作用,因而可以说是药性平和但利尿作用最好的一味中药,深为笔者所喜,临床上主要用其治疗三种病证。

  四肢头面水肿

  历代本草记载蝼蛄可治疗瘰疬、恶疮等,但方书中用治水肿者占多。如《太平圣惠方》载治水病,肿满喘促,不得眠卧方用蝼蛄五枚晒干研末。笔者用蝼蛄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头面、四肢浮肿均有效,用法为蝼蛄(去头、足、翼)文火焙干,研细末,日2次,每次2克。曾治一更年期女士,头面浮肿,手足肿,伴心烦易怒、夜眠差、晨僵,用柴胡桂枝汤合甘麦大枣汤化裁治疗月余,诸症均缓解,但面肿、手足肿依然,按之有凹陷。虽药中有大腹皮、益母草、茯苓等品,但效果不佳,遂在方中加蝼蛄,第2天消肿,1周后痊愈而未发。

  肝硬化腹水

  笔者临床上应用蝼蛄治疗最多的是肝硬化腹水,可作为中药利尿药配合辨证论治方药应用,收效佳。朱良春先生最善用虫类药,其有一治疗肝硬化腹水的验方,方用蝼蛄、蟋蟀各两对,生黄芪10克,土元5克,研极细末,分4次服,每日2次,可以连续服用。方中蝼蛄配伍合理,有补有泄,气血同调,标本兼治。笔者曾治一患者,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脾大,低蛋白血症,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大量腹水,消瘦,辨证属肝郁脾虚,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大量黄芪、丹参、白术,并加元胡、炙鳖甲、煅牡蛎为煎药方,并用土元、蝼蛄(去头、足、翼)各半为末,每日2次,每次5克。治疗两月后腹水消退,白蛋白上升,白细胞、血小板恢复正常。后用丸药调理,维持甚好。

  术后尿潴留

  蝼蛄用于腹部或妇科手术后膀胱麻痹引起的尿潴留,效甚好。《太平圣惠方》载小便不通方:“蝼蛄(三枚微炒),苦瓠子(三十粒微炒)。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冷水调下一钱。”《普济本事方》用蝼蛄、蜣螂各七个,新瓦焙焦共同研末,白开水一次送服,治二便闭结有效。笔者曾治一剖宫产后尿潴留,家属不喜导尿,求治于中医,予蝼蛄10枚,去头、足、翼,煎服一小碗,顿服之,药后半小时尿下,排尿1000余毫升愈。

  蝼蛄多入散服,以汤药或酒、水送下,每日3~5克。外用研末或搐鼻,适量。陶弘景认为:“其自腰以前甚涩,主止大小便。从腰以后甚利,主下大小便。”故用蝼蛄利水,必须去其头、足、翼。此乃用药之眼目,一定如法应用,否则利尿之功不显。(王庆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

最常用的50个经方

 (2018-01-22 16:42:10)[编辑][删除]


麻黄汤(麻甘桂+杏)

葛根汤(麻黄+桂枝汤+葛根)

桂枝汤/(桂甘+姜芍枣)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葛根)

麻杏石甘汤(麻甘+杏+石)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甘+杏 姜枣+桑白皮 连翘 赤小豆)

麻杏薏甘汤(麻甘杏+薏苡仁)

越婢汤   (麻甘+姜枣+石)        

小青龙汤(麻黄汤以芍代杏+半夏 干姜辛味)

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汤去枣 麻黄 防风+知母 术附)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细辛+附子)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附子)

栀子豉汤(栀子+香豉)

(三黄)泻心汤(大黄+芩连)

白虎汤/石膏(石膏 知母+甘草粳米)

小建中汤(桂枝汤+增芍药+饴糖)

理中汤或丸/人参汤(干姜甘草+人参+白术)

四逆汤(附子+干姜 甘草)

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麦门冬汤去大枣)

竹皮大丸(竹茹白薇 石膏+桂甘枣)

吴茱萸汤(吴茱萸+参姜枣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参甘+姜夏+厚朴)

麻子仁丸(麻仁 杏仁 白芍+小承气汤/大黄+厚枳)

酸枣仁汤(川芎 甘草+酸枣仁 知母 茯苓)

猪苓汤(滑石+猪苓 茯苓 泽泻+阿胶)

甘姜苓术汤/肾着汤 (苓术+干姜甘草)

真武汤(姜芍+苓术+附)

射干麻黄汤(麻黄 +半夏生姜大枣细辛+五味子 紫菀 款冬花 射干)

小半夏汤(夏姜)

五苓散(猪苓术泽+桂枝]下焦

泽泻汤(泽泻 白术)

半夏厚朴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厚朴 苏叶)

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 杏仁+甘草)

苓桂术甘汤(苓术+桂甘)

桃核承气汤(大黄 芒硝 甘草+桃仁+桂枝)(调胃承气汤+桃仁+桂枝)

当归四逆汤(桂枝汤—生姜+细辛+当归 通草)

胶艾汤(归芎芍地+胶艾甘)

桂枝茯苓丸/桃仁(茯苓+桂枝+芍药 丹皮 桃仁)

小柴胡汤/柴甘(柴芩+参甘枣 夏姜)

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参甘+大黄+枳实芍药)即(柴芩+枣+夏姜+大黄+枳实芍药)

四逆散(柴胡甘草+枳实芍药散)

柴胡桂枝干姜汤(干姜甘草+柴芩+瓜牡+桂)

半夏泻心汤(干姜+芩连+参甘枣+半夏)

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增甘草)

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减干姜,增生姜)

黄连汤(“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增量黄连加桂枝” 干姜+连+参甘枣+半夏+桂枝)

桔梗汤(桔梗+甘草)

旋覆代赭汤(参甘枣+夏姜+旋覆花 代赭石)

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仁 败酱草+附子)

小陷胸汤(黄连+瓜蒌半夏)

《伤寒论》汤头歌诀大全 (转载)

  (2018-01-22 16:45:18)[编辑][删除]


本文来源于微信号伤寒论经方学堂
麻黄汤类方歌(八首)
一、麻黄汤: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二、大青龙汤: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不汗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三、小青龙汤: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连翘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特长。
七、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此方本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康乐。
八、麻黄升麻汤:麻黄升桂汤芍姜,知膏天冬苓术黄。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和阴阳。
葛根汤类方歌(三首)
一、葛根汤:葛根桂枝加葛黄,无汗项背几几强。二阳合病下利治,刚痉无汗角弓张。
二、葛根加半夏汤:葛根加夏病二阳,下利呕逆表邪强。疏表解肌利肠胃,合病治法好思忖。
三、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芩连加甘草,协热下利喘汗宝。清热生津解表里,葛根用至八钱好。
抵当汤类方歌(三首)
一、桃核承气汤:桃核承气硝黄草,桃仁桂枝五药讨。太阳蓄血腹痛急,其人如狂成效好。
二、抵当汤:抵当汤顶事大黄,虻虫桃蛭力最强。少腹硬满小方便,攻瘀逐热治发狂。
三、抵当丸:抵当丸即抵当汤,捣药成丸煮水浆。连渣服之只一颗,缓攻瘀血正不伤。
栀子豉汤类方歌(七首)
一、栀子豉汤:栀子豉汤治虚烦,懊憹倒置不得眠。呕吐少气加姜草,胸窒结痛药不添。
二、栀子甘草豉汤:见栀子豉汤方歌内
三、栀子生姜豉汤:见栀子豉汤方歌内
四、栀子厚朴汤:栀子厚朴药有三,栀子厚朴枳实煎。心烦腹满分上下,清烦泻满两证兼。
五、栀子干姜汤:栀子干姜治心烦,身热不去泻又添。寒热并用分上下,清热温寒一方肩。
六、枳实栀子豉汤:枳实枝豉劳复宝,食后再加大黄好。酒疸心热且懊憹,栀子大黄力能讨。
七、栀子柏皮汤:栀子柏皮湿热黄,发热尿赤量不长。栀子黄柏兼甘草,清热祛湿好思忖。
陷胸汤类方歌(六首)
一、大陷胸丸: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苈杏硝调。项强如痉君须记,大黄甘遂下之消。
二、大陷胸汤:大陷胸汤遂硝黄,心下硬痛脉紧强。热气内陷水热结,小有潮热要参详。
三、十枣汤:十枣汤治胁下水,心下痞硬胁痛锐。甘遂芫戟研细末,枣汤煮浓服钱匕。
四、小陷胸汤:小陷胸汤大瓜蒌,半夏黄连三药投。痰热胶结心下痛,利痰清热服之廖。
五、白散:白散三物巴桔贝,寒实结胸此方贵。或吐或利分上下,中病即止莫伤胃。
六、瓜蒂散:瓜蒂散是涌吐方,胸中痞硬痰邪猖。气冲咽喉不得息,蒂豆研散调豉汤。
泻心汤类方歌(六首)
一、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芩连姜,人参草枣融合方。心下痞满兼呕吐,去渣重煎调胃肠。
二、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黄芩黄连和大黄。清热泻痞沸汤渍,擅治焦躁吐衄殃。
三、附子泻心汤:附子泻心芩连黄,恶寒汗出痞为殃。专煎轻渍须记住,泻热之中又扶阳。
四、生姜泻心汤:生姜泻心是良方,胃中不和痞为殃。噫气下利芩连草,参枣半夏与二姜。
五、甘草泻心汤:甘草泻心用芩连,干姜半夏参枣全。心下痞硬下利甚,更治狐惑心热烦。
六、旋复代赭汤:旋复代赭痞在中,噫气不除饮气冲。参草姜枣半夏予,赭轻姜重方奏功。
甘草汤类方歌(四首)
一、甘草汤:甘草名汤咽痛求,生用一两不多收。莫道此是中焦药,清解少阴效最优。
二、炙甘草汤:炙甘草汤少阴虚,心慌脉结证无疑。麦地麻胶桂姜枣,清酒与水煎法奇。
三、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四味,桂枝白术药方备。骨节掣痛不可近,恶风短气阳虚最。
四、甘草干姜汤:甘草干姜二药齐,温肺运脾暖四肢。金匮用以治肺痿,咳嗽多涎尿也遗。
苓桂术甘汤类方歌(六首)
一、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苓桂术甘温药方,气上冲胸水为殃。头眩心慌阴邪重,咳嗽短气成效彰。
二、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苓桂枣甘伏水邪,脐下悸占用则确。或许上冲发奔豚,甘澜水煮效方捷。
三、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茯苓甘草与桂姜,胃中停水悸为殃。气趋小腹或成泄,健胃泻水厥亦良。
四、五苓散:五苓苓桂泽猪术,水停膀胱津不输。口渴心烦尿不利,饮入则吐脉来浮。
五、猪苓汤:猪苓汤治少阴虚,热与水蓄烦呕居。小便不利口又渴,泽胶猪茯及滑石。
六、文蛤散:水潠原逾汗法门,肉上粟起更增烦。意中思水还无渴,文蛤磨调药不繁。
黄芩黄连汤类方歌(四首)
一、黄芩汤:黄芩汤治太少利,腹痛急切脉弦细。黄芩白芍甘草枣,清热和阴平肝逆。
二、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黄芩原方加夏姜,呕吐下利胃肠伤。太少合病邪热淫,苦降辛开治少阳。
三、黄连汤:黄连汤内参连草,姜桂半夏和大枣。胃中有痛心胸热,呕吐腹痛此方宝。
四、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治少阴,焦躁不寐脉数频。舌尖如梅是的候,芩连芍胶黄搅匀。
白虎汤类方歌(三首)
一、白虎汤:白虎烦渴用石膏,大热汗出脉浩浩。知粳甘草四药足,清气生津润枯焦。
二、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参气阴伤,烦渴脉大饮水浆。汗出过多脉成芤,背微恶寒舌焦黄。
三、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气阴伤,病后虚羸呕逆方。不欲茶饭参草麦,粳叶石膏半夏匡。
承气汤类方歌(六首)
一、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用大黄,芒硝甘草三药偿,胃气不和心烦热,便燥谵语舌苔黄。
二、小承气汤:小承气汤朴枳黄,便硬谵语腹胀详。识得燥结分轻重,脉滑不紧用此方。
三、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厚朴枳实四药强。潮热蒸蒸濈濈汗,腹满硬痛峻攻良。
四、麻子仁丸:麻子仁丸结果好,大便秘结津液少。枳朴大黄泻胃强,麻杏芍药滋脾约。
五、蜜煎导方:(方歌见下)
六、猪胆汁灌方:蜜煎熟后样如饴,稍冷搓挺四寸余。温纳肛门润肠燥,古法导便叹诧异。津亏有热便不出,猪胆一枚方适宜。胆汁调醋灌肠内,虚家便秘奏效奇。
柴胡汤类方歌(七首)
一、小柴胡汤:小柴胡汤解少阳,胸满胁痛呕吐详。口苦咽干目眩是,柴芩参草枣半姜。
二、大柴胡汤:大柴胡汤大黄枳,柴芩姜夏芍枣宜。少明合病气火郁,呕吐口苦心下急。
三、柴胡加芒硝汤:小柴加硝两解方,芒硝后煎入药良。日晡潮热胸胁满,协调胃胆利少阳。
四、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双边合,善治太少两经疴。心下支结关节痛,前期肝硬亦能和。
五、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姜痛胁背,大便不实尿欠利。阳邪向阴气化衰,柴芩姜桂草粉蛎。
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加龙牡桂丹铅,大黄茯苓记要谙。扣除甘草铅要裹,胸满烦惊小便难。
七、四逆散:柴芍枳草四逆散,肝郁气结肢不暖。脉沉而弦胸胁痛,随证治疗须加减。
芍药当归汤类方歌(四首)
一、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两药投,筋挛拘急足趾抽。苦甘化阴利血统,滋阴柔肝效立瘳。
二、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汗后阴阳两俱伤。恶寒不热应温补,芍甘和阴附助阳。
三、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治厥寒,脉细欲绝病杰出。归芍桂甘枣通细,补血散寒治在肝。
四、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四逆加萸姜,清酒烹来效始彰。内有久寒厥阴是,药分五次缓服康。
干姜汤类方歌(三首)
一、干姜附子汤:干姜附子治少阴,阳虚烦躁夜则宁。不呕不渴无表证,身无大热脉微沉。
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干姜芩连与人参,辛开苦降法超群。四物平行各三两,诸凡格拒此方珍。
三、理中丸(汤):理中白术与人参,干姜炙草四药亲。脾阳虚衰寒湿甚,腹满吐利脉迟沉。
赤石脂汤类方(二首)
一、赤石脂禹余粮汤:赤石禹粮两药珍,大便滑脱利不禁。理中不应宜此法,涩以固脱是指针。
二、桃花汤:桃花石脂米干姜,少阴下利脓血方。温固下焦和胃气,汤末搭配力方彰。
四逆汤类方(九首)
一、四逆汤:四逆生附老干姜,炙草将将有专长。少阴阳虚肢不暖,吐利烦躁欲寐方。
二、四逆加人参汤:四逆加参治何为,下利多时阴亦摧。四逆扶阳参滋血,更取中州化精微。
三、茯苓四逆汤:茯苓四逆少阴虚,心肾阴阳已不支。补阳生附姜甘草,扶阴参苓两药施。
四、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草附姜,加重剂量另名方。手足厥逆吐利甚,脉搏不出急回阳。
五、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治亡阳,再加胆汁救阴伤。吐已下断烦呕甚,津液枯竭用此汤。
六、真武汤:真武名汤镇水寒,扶阳法中有心传。附术苓芍生姜共,内惕心悸小便难。
七、白通汤:白通汤治少阴寒,阳虚下利非等闲。葱白四茎姜附一,加入胆尿治呕烦。
八、白通加猪胆汁汤:白通汤治少阴寒,阳虚下利非等闲。葱白四茎姜附一,加入胆尿治呕烦。
九、附子汤:附子汤治背恶寒,脉沉口和阳气残。参附苓术芍药共,更治妊娠腹如扇。
杂方类方歌(十一首)
一、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厚朴夏姜参草寻,善治腹胀妙通神。脾气不运痰气结,三补七消法超群。
二、茵陈蒿汤:茵陈蒿汤治疸黄,阴阳寒热细推详。阳黄大黄栀子入,阴黄附子与干姜。
三、猪肤汤:猪肤斤许用水煎,水煎减半滓须捐。再投粉蜜熬香服,少阴咽痛利且烦。
四、桔梗汤:甘草桔梗治咽痛,消炎解毒妙堪用。阴中伏热结于喉,切忌苦寒投此证。
五、苦酒汤:半夏一枚十四开,鸡清苦酒搅几回。刀环捧壳煎三沸,咽痛频吞绝妙哉。
六、半夏散及汤:半夏研散或用汤,少阴咽痛效最彰。半夏桂甘煎少与,微冷慢呷不用忙。
七、乌梅丸:乌梅丸治蛔厥证,连柏干姜参归用。川椒桂辛与附子,乌梅三百力始胜。
八、白头翁汤:白头翁汤下利寻,黄连黄柏白头秦。识得欲饮属内热,下重难通此方珍。
九、吴茱萸汤:吴茱萸汤暖胃肝,呕吐涎水痛在巅。萸姜人参与大枣,温中降逆治阴寒。
十、烧裈散:近阴裆处剪来烧,研末还须用水调。同气相求疗二易,长沙无法不翘翘。
十一、牡蛎泽泻汤:牡蛎泽泻治如何,下肢肿胀病未瘥。商陆葶苈泻水结,蜀漆海藻破坚邪。

[转载]试析心阳在水气病中的作用

 (2012-02-18 19:53:55)[删除]
标签: 

转载

分类: 传统医学

【摘要】 心在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痰饮、水气病的形成与心阳不足有着密切的关系。心阳不足所致水气病,其治疗以“温药和之”为总的治则,温通心阳及“治水必先治气”的理论为后世水气病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水气病/中医病机;脾(中医)/病理生理学;心阳虚

     水气病是指脏腑功能失调,津液运行障碍,致使水湿停聚,泛溢人体各部而形成以水肿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但水气所致的病变不仅仅局限于水肿,还指水气隐于内所致的其他各种病变[1]。痰饮、水气同源异流,痰饮是水停局部,水肿是水溢全身,两者可转化,当痰饮病发展到某一阶段时,也可并发水肿,如《金匮要略·痰饮病》的溢饮证[2]。在《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所论的“夫饮有四,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比较集中地论述了水饮邪气所致的其他病变。

     “水气”最早见于《内经》,早在《素问·汤液醪醴论》中就提出了“去宛陈芕”“开鬼门,洁净腑”的治疗原则。仲景在《内经》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在《金匮要略》曾设水气病专篇进行论述。此外,水气病辨证也是《伤寒论》中的重要部分,仲景在《伤寒论》中虽没有系统地进行讨论,但是可散见于六经病各个篇节。故仲景所述之水气病是由于体内水液代谢紊乱而致水气停留的病变。水气病的含义有二,既指有形之水肿,如“腰以下有水气者”,又指无形之水气,如“心下有水气”。

     在《黄帝内经》中提到与水液代谢有关的脏腑主要涉及到肺、脾、肾、膀胱及三焦。肺不能通调水道,脾不能运化水湿,肾不能化气利水,膀胱不利而致水湿内停外溢,三焦不能疏通水道、运行水液,都可引起肢体浮肿、脘腹胀大、小便不利等水气病。但对于心阳不足在水气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却未有提及。仲景《伤寒杂病论》中部分内容涉及到心阳不足在水气病发病中的作用机理,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就此问题展开探讨,旨在阐明心阳在正常水液代谢中的作用,以彰仲景之深意,补《内经》之未备。

    心阳在水液代谢中的作用

   1.1  心阳的生理功能 心位上焦,性属阳脏,有温热、向上的特性。《灵枢·阴阳系日月》曰:“心为阳中之太阳。”前一个阳指心处于阳位,即位于上焦;后一个阳指心具有“阳主动”的属性和功能特点,即强调心的推动功能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心为阳中之太阳,以阳气为用,阳气有温煦、推动、激发、振奋之功,推动血脉运行,维持整体生命活力,心的特性实际上是指心阳的特性。若心阳亏虚,则导致阴寒内生,心阳不足,不能温养心神,则心悸怔忡,不能温通血脉,则心区疼痛、手足不温或厥冷、面色苍白、唇甲发绀,阳气亏损、阴寒内生则水湿内停、下肢浮肿、溺少而清。就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而言,心阳充沛则心与其他脏腑联系之道通畅,他脏可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若心阳不振,则心与其他脏腑联系之道失畅,势必导致各脏腑生理功能紊乱。诚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

     从临床来看,由心阳亏虚所致病证极为广泛。如属于“胸痹”“心痛”范畴的冠心病,其发病基础是心阳虚。上焦心阳虚而不振,导致下焦阴邪乘而上犯,痹阻不通而致胸痹心痛。《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篇指出:“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所以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心之用,全在于本脏所蕴藏的阳气。只有心阳充裕、君火温达,方可须臾不停地鼓舞心脉,化赤运血,使心血盈满,循环往复,内养脏腑,外滋百骸,维持心神清明、百脉通达、肌肤温和的生理常态。

   1.2  心阳与水气病的关系   心阳在水液的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常的血液运行是水液代谢的关键,津液乃血液之重要组成部分,生理状态下津血同行脉中。如果血行不利,每每发生清津乏布,蓄积为患,水液停聚,终成痰饮、水病,仲景谓之“血不利则为水”。而心主血脉,心气是推动血液循环的动力之源。因此,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与痰饮、水病的形成也有密切关系。

     心阳具有温煦、推动作用,可化气行水,镇降寒水。心阳不足则温运失职,推动无权,致使水寒之气上逆而乘犯阳位,由此而致的病变,临床上将其称为“水气上冲”。水气上冲,虽与脾不能为胃行津液而水气内生有关,但究其根本是在于心阳虚弱而致水寒之气上犯。若浊水内停,外溢肌肤,则成为“心水”。《金匮要略·五脏水》曰:“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心阳亏虚则不能温煦推动以化气行水,且肾阳不能得心阳之助,火不治水,故寒水外泛。治当温通心阳,化气利水。本证起病缓慢,反复发作,肿势自下而上,渐至颜面上肢,按之没指,凹陷不起,面色晦滞,心悸气短,神倦乏力,小便短少,苔白滑腻,脉沉细涩或沉弱而结代等。若心阳复常,温运有权,则三焦通调,水道自利,身肿悉退。

    心与其他与水液代谢相关脏腑的关系

     《素问·经脉别论》篇:“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除了心阳本身对水液代谢有很重要的影响外,心还通过对肾、肺、脾三脏功能的影响而参与水液代谢,进而形成水气病。

   2.1  心与肾 肾主水液,而心阳、肾阳为君相二火,相火则以君火为根基,只有二者相互温化,肾方可主水。藏象学说将心肾关系概括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这一概念的内涵是: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以温肾阳,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心阴,使心火不亢,这样才能维持心肾两脏之间的阴阳协调平衡,而这对协调平衡关系对全身的阴阳协调平衡又是至关重要的。在心和肾的关系中实际强调的是心的“君火”对肾的“相火”的作用,也就是君火为统帅,相火为根基。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说明心阳对肾阳具有振奋作用而使肾阳保持充沛,从而使人体阳气之根的肾阳能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若心阳虚衰则不能下温肾阳,势必导致肾阳不足,气化不利,出现阴寒内盛、水液代谢失常之证。临床上多种虚寒证候的产生,常源于心阳不足,进而波及肾阳。温补心阳,尤其当注重温补肾阳[3]。刘渡舟教授说:“心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上居于胸,能行阳令而制阴于下。若心阳不足,坐镇无权,不能降伏下阴,则使寒水上泛,而发为水气上冲。”就是说心阳不虚,对水液代谢能起到一种镇慑的作用,下焦的水邪就不能够上冲。而一旦心阳虚,镇慑无力,下焦就会有水邪上冲。

   2.2  心与肺 心肺同居上焦,肺阳赖于心阳之温煦,心阳不足,则必致肺阳衰微而不能通调水道。《素问·气厥论》言之为“心移寒于肺”。景岳释曰:“心移寒于肺者,君火之衰耳。心火不足则不能温养肺金,肺不温则不能化行津液”。

   2.3  心与脾 心之于脾的关系,五行学说认为乃“火生土”、“母与子”的关系。心阳旺盛,气血充足,则脾阳得助,中焦水液得运,反之则水液不化而为痰饮。临床上许多心衰病人多有胃肠机能减退就是证明。又如临床常见的心脾两虚证,就是因为思虑过度,损伤心阳,耗伤心之气血,从而影响到脾的运化功能而致[4]。

    心阳不足导致水气病的治则治法

   3.1  “以温药和之”为总的治疗原则 水饮既是脏腑功能失调、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又可作为致病因素导致新的病证。《金匮要略》为水气病设立的治疗大法是“当以温药和之”。从脏腑来讲,水饮为病,多由脏腑阳气衰弱,化水不利,以致阴水反凝为病。温药除有温化水饮的作用外,尚能振奋脏腑阳气。因此,《伤寒论》中关于水气病的治则,虽然另外还有育阴利水、散结利水诸法,但始终以“温阳利水”为其宗。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第十四》第31条曰:“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本条论述心肾阳虚的气分病证治,本方是“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的具体运用。因其病本是寒饮乘阳虚而积结气分,故不直接用破气药,而用辛甘发散、温阳化气之药根治,实乃治疗胀病的关键,可谓“审因论治”之范例。心阳不足,肾阳微弱,阳虚不能温化,易致心阳不能下,肾阳不能升,阴寒水饮凝聚,积留胃中,故胃脘痞结坚硬,以手触之则大如盘,边如旋杯之状。治以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温阳散寒,通利气机。方中桂枝温通心阳、温化水湿,附子温暖肾阳、蒸化水气。诸药共奏温阳化气、利水散结之效。其治法制方都切合阳虚饮停之病机。

     从标本的角度来说,“温药和之”是一种标本兼治的方法。这是因为水气病症状一般不甚明显,不需先治其标。脏腑功能失调是饮邪产生的根本因素,单纯祛邪的方法不能从根本上纠治此病,故该病治疗应从调整脏腑功能和祛除水气同时施治,使旧饮既去,新饮不生,从而根绝饮病。“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3.2  温通心阳法   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先提出上焦阳虚、心阳不振,导致痰饮阻痹心脉而为“胸痹”,以化痰通阳治之。心阳不足,痰饮聚于心下。《伤寒论》中有关心阳虚证治的论述主要有桂枝甘草汤证的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伤寒论》中,桂枝甘草汤是温补心阳的基本方剂,所以治疗水气上冲必以桂枝、甘草为基础。此外,烧针迫劫发汗,重伤心阳,水寒之气乘虚上犯心胸,已发奔豚者,当以灸法温阳散寒,同时内服桂枝加桂汤以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伤寒论》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此为发汗后心阳受损,心阳不振以致肾水上泛而发为奔豚。此时当温通心阳,化气行水,治疗以茯苓利水宁心,用桂枝通心阳而降逆,佐以甘草、大枣扶中健脾而利水,其意皆在于使心阳能温煦于上则水气不复上冲。

   3.3  心阳虚从脾论治   《伤寒论》中论述心阳虚证脾,脾藏肌肉之气也”,“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治的条文颇多,但其疗法却非单纯着眼于温补心阳一法。仲景在运用温补心阳药物治疗心阳虚的同时,还更多地运用了补脾益气药物[5]。如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的118条心阳虚较重,不仅有“心下悸,欲得按”等桂枝甘草汤证的共同表现,且见心神浮越之烦躁。因其阳虚更重,按照惯常的思维,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中温补心阳之桂枝用量当增加,然而该方中桂枝用量反而减少,补脾之甘草份量却明显加大,桂甘药量之比由治疗轻证的42变为12。在《伤寒论》心阳虚证治中,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的112条,该证情不仅有痰扰心神,且心阳虚亦更明显,病人出现了心神失守的惊狂、卧起不安等症,方中用药亦非在桂甘龙牡汤基础上增用桂枝,而是用桂枝去芍药汤加减,用补脾健中之甘草、生姜、大枣合用。炙甘草汤证的177条乃心之气血阴阳俱虚之证,以“心动悸,脉结代”为证候特征,方中运用大量补脾之品,其中甘草竟用至四两,大枣用至三十枚,且伍以人参,亦旨在奠安中气为先。

     由此可见,心阳虚从脾论治是仲景治疗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心体阴而用阳,故心阳之强弱,根于心血之盈亏,亦取决于脾之盛衰。若脾胃虚弱,气血乏源,心失所养,其温煦功能减弱,则可致心阳虚衰,同时还会产生诸多病理变化。故欲实心阳,当先调脾胃,可从根本上起到益心之效。此外,由于心与肺、肾在水液代谢方面的关系,所以除了以上治疗原则以外,还可以采用温肾利水、温肺化饮等治则。

     综上所述,心在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痰饮、水病的形成与心有着密切关系,历代治疗痰饮、水病的方药中多数药物对心有选择性作用。仲景对于水气病的治疗,充分体现了其独特的辨证特色。在具体治疗过程中,可谓有常有变,用药精炼,配方严谨。其中,在利水剂中配伍使用行气或益气的药物,确为发前人所未发,形成了其独特的“治水必治气”的理论,为后世治疗水气病奠定了基础,揭示其机理对丰富痰饮、水病的治疗学内容有重要意义。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062450)

 水肿的发生为什么与心脏无关?主要受《内经》的影响

     水肿是由水液代谢障碍引起。而水液代谢,中医认为主要与肺、脾、肾、三焦、膀胱等多个脏腑有关,中医经典《内经》有详述。如《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素问•水热穴论》也说:“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岐伯对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又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等。

     “其本在肾,其末在肺”为后世论治水肿的理论依据。张介宾在此基础上,综合《内经》其他内容和自己的临床经验,又补充了“其制在脾”。如张介宾《景岳全书》说道:“凡水肿等证,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虽分而言之,而三脏各有所主,然合而言之,总由阴胜之害,而病本皆归于肾。《内经》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聚水而从其类也。’然关门何以不利也?《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所谓气化者,即肾中之气也,即阴中之火也,阴中无阳则气不能化,所以水道不通溢而为肿。”[1]张氏的这段话使水肿病的病机理论更臻系统和完善。

     水肿绝对是阴盛阳虚,中医特别强调与肾(脾肺)脏有关,因肾主水液,水液的代谢主要靠肾阳的蒸腾气化来完成等,所以水肿病目前系归属肾系病证。新世纪第二版高校教材《中医内科学•肾系病证•水肿》说道:“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水肿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包括西医学中肾性水肿、心性水肿、肝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功能性水肿、内分泌失调引起的水肿等。本节论及的水肿主要以肾性水肿为主。”[2]主要还是强调水肿的发生与肾脏等相关脏腑有关,为什么与心脏无关?主要受《内经》理论的影响。张介宾水肿理论虽未提及与心脏有关,但无关紧要,柯雪帆教授曾说道:“从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来看,张氏的这一段分析是符合心力衰竭水肿的发生机理……而就心力衰竭的水肿来看,则其本在肾,与肺脾密切相关,这个理论可以指导临床治疗。”[3]

 “血不利则为水”是心性水肿的主要病机

     提及水肿发生机理与心脏有关,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有“心水”一病证名,说道:“心水者,其身重(肿)而少气,不得卧,烦而燥,其人阴肿。”后世如《中藏经•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 逆顺脉证之法》也说道:“心有水气,则痹,气滞身肿,不得卧,烦而燥,其人阴肿。”及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水肿证治脉例》:“古方十种证候,以短气,不得卧,为心水。”等。但是历代医家多忽略水肿与心脏有关,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目前看来,水液的代谢及水肿的发生与心脏有很大关系。《金匮要略》之“心水”病证,即指目前之心衰病,时贤陈可冀教授说道:“充血性心力衰竭属于中医学中‘心水’范畴。”[4]

       现代医学认为,心衰后其症状表现主要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由动脉系统缺血所导致的全身缺血症状,一个是由静脉系统瘀血所导致的大(体)、小(肺)循环瘀血的症状,而临床表现以瘀血为主。体循环瘀血主要是右心衰竭,表现为水肿等,水肿以下肢为甚;肺循环瘀血主要是左心室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气喘等。

    心衰的两大主要症状,气喘(呼吸困难)和水肿,中医理论中多不涉及与心脏有关,即便是间或提及,确属不多。所以目前中医“心衰病”的国标标准非常合理、公允,恰到好处。即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及《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的分类标准中,在“心系病类”有“心衰病”这个病名。对于“心衰”定义为:“心衰:因心病日久,阳气虚衰,运血无力,或气滞血瘀,心脉不畅,血瘀水停。以喘息心悸,不能平卧,咳吐痰涎,水肿少尿为主要表现的脱病类疾病。”从这个定义分析,心衰病是由心脏原因引起,未涉及其他任何脏腑,是名符其实的心水病。将原来的几个主要症状如“心悸、怔忡”、“喘证”、“水肿”、“痰饮”,甚至“心痹”都包括在内了,非常合理,是借助于西医这个参照体系制定的。如此说来中医临床无“心衰病”病名的时代已成为过去。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说道:“血不利则为水。”血液运行不利,则瘀而为水肿。心主血液,血液的运行主要靠心气的推动、心阳的温煦共同来完成。心的阳气不足、虚弱无力,血液运行不利、迟缓,则可瘀阻于皮下、脏腑组织间而成为水肿;或气滞血瘀,心脉不畅,血瘀水停。幸好经典有这么一句话,可以解释水肿的发生与心脏有关。但这句话并没有引起历代医家足够的重视,或许是与《内经》未予论述不无关系。《内经》的一段话,将水液代谢的过程论述的似乎非常完美,这就是《素问•经脉别论》所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但是现在看来并非完美,或有缺陷。

     所以愚见以为:“血不利则为水”当为心性水肿的主要病机。因心病日久,心的阳气不足、虚弱无力,血液运行不利、迟缓,则可瘀阻于皮下、脏腑组织间而成为水肿;或气滞血瘀,心脉不畅,血瘀水停。虽中医经典《内经》中无此内容,但中医理论当在创新中发展。目前高校教材也无“心衰病”的单独讲解,应予以补充完善,填补此项空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