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肺的生理病理及其临床意义

(2022-11-22 08:21:04)


时间:2021-04-1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朱文元

  肺居于胸中,左右各一,上通喉咙,开窍于鼻,其经脉循喉咙而出,下络大肠,与大肠相表里。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通道,主治节,朝百脉,辅助心脏维持血液的正常循环,主肃降,通调水道,参与体内水液代谢。

  肺主气 司呼吸

  气,是人体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肺主气,就是指人身之气为肺所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肺主呼吸之气,是说肺有司呼吸的作用,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人体通过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不断地吐故纳新,使体内外的气体不断得到交换更新,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气通于肺。”自然界的清气由肺吸入,与脾胃运化饮食水谷所产生的营养物质谷气相结合,积于胸中,上出喉咙以司呼吸,又通过心脉而散布全身,以温煦四肢百骸以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故肺起到了主持一身之气的作用。所以《灵枢·刺节真邪论》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中藏经》亦说:“肺者,生化之源。”

  肺主气的功能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均匀和调。若病邪伤肺,则肺气壅阻,引起呼吸功能失调,发为咳嗽、气喘、呼吸不利等症。肺有病,又影响宗气的生成,如果肺气不足,不仅会引起肺呼吸功能的减弱,而且可进一步发展为全身性气虚,出现呼吸无力、语音低微、气短自汗、体倦乏力等症,若肺一旦失去了呼吸功能,水气不能吸入,湿气不能呼出,宗气不能生成,肺也就失去了主气的作用,可见肺主气主要取决于肺的呼吸功能。

  所以中医临床根据“肺主气,司呼吸”的理论,对于邪气闭肺,肺气失宣的外感证,常用祛邪宣肺的方法治疗;对于肺气亏虚,肺失清肃的内伤证,常用补益肺气的方法治疗。

  肺藏魄

  魄也是精神活动之一,是指精神上的振奋作用及本能动作或较低级的反应,张景岳说:“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人体形成后,耳目的感觉,手足运动,喜笑啼哭等,即属于本能的感觉和动作。由于人体的本能感觉和运作同“精”有密切的关系,精足则体健魂全,魄全则感觉灵敏,运作正确,所以《灵枢·本神》云:“並精而出入者谓之魄。”人们对精力充沛,工作能力很强的人称为有“魄力”或有“气魄”。若“肺藏魄”的功能失常,可出现对事物理解能力的减弱或意识障碍。如《灵枢·本神》云:“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甚至“魄离,言善误。”

  临床上由于七情过度,虚劳内伤以致肺气不足,魄不内藏,证见气短、善悲,反应迟钝等,运用补肺定魄法治之,即是对“肺藏魄”理论的应用。

  肺主宣发 外合皮毛

  所谓肺主宣发,是指通过肺的宣散使卫气和津液输布全身,以温润肺气、皮肤,正如《灵枢·决气》所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这里所说的“上焦开发”,就是指肺的宣发作用。皮毛位于体表,是人体抵御外邪藩篱。皮毛的这种功能,主要是依靠流布于体表的卫气的作用来实现的,故《灵枢·本藏》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而卫气之所以能发挥这种作用,主要靠肺气的调节和宣发力量。如外邪侵袭,常由皮毛而犯肺,引起肺气失宣的病理变化,出现恶寒、发热、鼻塞、咳嗽、失音证候。故《素问·咳论》说:“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肺主宣发,则气津敷布有常,若肺气失宣,气津敷布失调。肺气内壅,则可发为咳喘;水液泛滥,则可发为水肿。如肺气虚弱,不能宣发卫气津液于皮毛,不仅可以使皮毛憔枯,而且可以引起卫外功能的不足,而易患感冒。又由于卫气与肺气的宣发有关、卫气司汗孔的开合,所以肺卫气虚,肌表不固,则常自汗出;而肺卫邪闭,又常见无汗的症状。

  临床根据“肺主宣发,外合皮毛”的理论,对于气津敷布失调,皮毛开阖失司,以及出汗等病证,中医多从肺系论治而获效。

  肺主治节

  心主血,肺主气。人体凭借气血的循环运行以输送养分,维持各脏腑组织的正常机能活动及其相互间的正常关系。血液的运行,虽为心所主,但必须依靠肺气的治理调节,才能贯心脉而通达全身。肺与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与“血”,即“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故《灵枢·经脉》篇说:“肺朝百脉。”因肺气贯百脉而通他脏,故他脏有病,也常累及于肺。

  临床上遇有血虚患者,常兼有肺气亏虚的证候,故治疗常兼补益肺气,即是根据“肺主治节”的道理。

  肺主肃降 通调水道

  主肃降,即清肃下降,是说肺为清虚之脏,其气以清肃下降为顺,若肺失清肃,气不得降,即可引起咳嗽、胸闷、喘息等肺气上逆的病变。同时,肺的肃降功能还对水液代谢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就是肺气的不断肃降,可以使上焦的水液不断地下输膀胱,从而保持着人体正常的水液代谢。故《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正因为肺气的肃降,有促使水液的运行并下输膀胱的作用,所以有“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之说。如果肺失肃降,不能通调水道使水液下输膀胱,则会发生痰饮,小便不利,尿少,水肿等水液输布障碍的病变。临床上降痰肃肺治疗痰喘咳嗽,宣肺利水法治疗风水,以及“宣肺”“开肺”法治小便癃闭等,中医称“提壶揭盖”法,皆由“肺主肃降”“通调水道”的理论而来。

  肺主声音 开窍于鼻

  喉咙为肺气出入的门户,与肺协调而发声音,所以肺有病变,往往引起喉咙的疾病或声音的变化,甚至语音不出。如风邪犯肺,发生咳嗽,痰气壅塞的患者,往往兼有声音嘶哑,此为实证,又如肺痨后期,由于阴虚火旺,肺阴不足,咽喉失润,也多发生声音嘶哑,此乃虚证。

  临床上多用“宣肺清热”“养阴清肺”“补养肺气”等法治疗语音不出,声音嘶哑,语音低微等证,均为肺主声音理论之具体运用。

  鼻是呼吸的通道,故称“鼻为肺窍”,鼻的通气和嗅觉功能,主要依靠肺气的作用,肺气和,呼吸利,嗅觉才能灵敏。所以《灵枢·脉度》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由于鼻为肺之窍,所以肺有病可影响鼻,当外邪侵袭肌表及肺,可出现鼻塞、流涕,甚则有鼻翼煽动、呼吸困难等肺气失宣证候,而鼻有疾患,亦可从肺论治。

  关于肺阴肺阳

  肺阴肺阳是维持肺的生理功能的基础。肺阳有温煦的作用,肺阳旺盛才能使肺气充足,以推动血液运行于百脉,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化气。”肺的宣发、肃降、治节、气化等也都离不开肺阳的温煦和鼓动。若感受寒邪“形寒饮冷则伤肺”,损伤肺阳,温煦无力,则肺气无化而随之虚弱;阳虚则肺寒,肺寒则肃降无权,可见咳嗽气逆,痰白清稀等;肺寒则胸阳不振,可见畏寒怕冷,自汗易感外邪;肺寒则气化不行,通调无权,可见水饮停聚,浮肿,小便不利等。

  临床上针对肺阳虚弱诸证,用甘草干姜汤“温复肺阳”,小青龙汤“温肺化饮”,麻黄附子甘草汤“清肺利水”,玉屏风散“温肺固表”等,都是这一理论的具体应用。

  肺阴有濡润滋养的作用,肺阴充足才能与肺阳协调平衡,以保证肺的正常生理功能活动,若感受风热之邪,内迫于肺,或木火刑金,灼肺伤津,则可导致肺阴不足,出现潮热盗汗,午后颧红,口干咽燥,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舌红少津,脉细数等症。

  临床上运用沙参麦冬汤等养阴清肺,就是针对肺阴虚诸症而设。(朱文元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中医院)

先天之本肾的生理功能解说

 (2022-11-20 08:52:18)[编辑][删除]


时间:2021-04-2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 于博瑞 北京中医药大学

肾为先天之本,与脾为后天之本相对应。这种观点在《内经》中已出现,明代的《医宗必读》中有了更为完整的阐述:“未有此身,先有两肾。故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源……故曰先天之本在肾。”

肾是人体先天禀赋、生长发育、脏腑功能的根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主生长发育及生殖《素问·上古天真论》论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描述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活动规律。在人体生命过程中体现肾中精气的盛衰变化,其中肾中精气既具有决定生殖能力盛衰的作用,又可体现出人体生长发育的过程。

主调节人体五脏六腑饮食水谷入胃,经过脾胃化为精微而成的水谷之精,以及脏腑生理活动中化生的精气被使用后的剩余部分一同贮藏于肾脏而成肾精。当五脏六腑运行之时需要这些精微给养之时,肾脏就将其所贮藏的精微物质重新供给五脏六腑。一方面不断的贮藏,另一方面不断的供给,调节着肾精与五脏六腑之精,保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运行。

主骨荣齿生髓杨上善所撰《黄帝内经太素》称“肾精主骨”,肾精充足,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髓的滋养则会坚固有力。若肾精虚少,骨髓化源不足,便会出现骨骼脆弱,不能久立,在小儿多见发育不良,如五软或佝偻病,在老年多见腰背屈曲,酸软无力,或腰痛转侧不能。

“齿为骨之余”,牙齿与骨同出一源。《仁斋直指附遗方论》说:“齿者骨之所终,髓之所养,肾实主之……精盛则齿坚。”《望诊遵经》言及“然齿者,总谓口中之骨……形色枯槁者,精气将竭;形色明亮者,精气未衰也。”

“髓者,骨之充也”(《素问·痿论》),精生髓,髓分骨髓与脑髓。《黄帝内经太素·气论·津液》曰:“肾主脑髓,故咸走髓海也。”脑为髓海,是肾精所化生。肾精充足,髓海才能有余,表现为清劲有力,反之,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论》)。

主御邪抗病肾中精气不仅能促进人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机能,而且具有御邪抗病的作用。《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孙思邈亦云:“精少则病,精尽则死。”肾精充盈,故体健少病;肾精不足,肾气亏虚,御邪力弱,故易感邪得病。

养生首应养肾

起居有常《黄帝内经·素问》云:“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是谓得道。”人应适应自然环境和四时气候的变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温热,阳气耗散易多,故春夏应注重保养阳气,至秋冬气候寒冷,则应贮存更多阴精于体内,避免过度劳损。顺应四时生长化收藏的规律,调养生息,避免六淫外邪的侵袭。

此外“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过劳或过逸均不佳。《素问·宣明五气论》说:“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在适应外界环境之外,也应重视劳逸结合。

饮食有节人出生后,先天肾的精气须赖后天水谷精气的保养,即以后天养先天。故即使先天禀赋不足,若后天调摄得当,水谷精微滋养肾之精气,亦能使肾得充养。《素问·藏气法时论》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补精益气。”强调饮食要五味调和,荤素搭配,避免有所偏嗜,过于限制或大量进食某种食品都对身体无益。

精神内守人体精神情志活动关乎生命健康,《内经》强调“恬惮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防病之道。若情志变动太过,则损害脏腑功能,“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过喜伤心”。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亦指出:“凡怒忿悲思恐惧,皆损元气”。养成平静、稳定的精神心理状态,使神得内守而不耗散,肾气亦不致过度亏耗,方能维护健康。

未病先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食疗与药补也是未病先防的重要方法。《本草求真》认为:“食之入口,等于药之治病,同为一理,合则于人脏腑有益,而可却病卫生;不合则于人脏腑有损,而即增病促死。”食物具有寒热温凉、升降浮沉的属性,可与人体的阴阳偏胜相适应。如阳偏虚之人应多食生姜、羊肉、葡萄等;阴偏虚者可食海参、银耳、柿子之类;气血不足者宜进食牛奶、扁豆、红枣等品。此外,还可根据季节气候的不同,适当调整,老百姓常说的俗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于博瑞)

晁恩祥“调补肺肾方”【草根一生】,

编辑删除2015-01-10 05:25:03

       国医大师晁恩祥:中日医院中医肺病科主任医师。

        肺主呼气,肾主纳气,也就是说肺的呼吸功能需要肾的纳气作用来协助。肾气充盛,吸入之气方能经肺之肃降而下纳于肾。从病理上来说,中医讲“久病及肾”,肺病日久可影响肾的功能;同样,肾病严重也可以出现肺病,甚至会导致肺病加重。                                             

       在呼吸系统疾病中,肺肾同病常出现胸闷气短,易感冒,怕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尿后余沥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发展到肺气肿的患者更为突出。那么,这种情况应该如何调理呢?                                                                                                                                               

       黑枸杞可与核桃仁搭配,核桃仁有补肾温肺的作用,对肺肾不足之虚寒喘咳及肺虚久咳、气喘,肾虚腰痛,小便频数者有好处。此外还能润肠通便。但需要注意的是阴虚火旺、痰热咳嗽及便溏者不宜服用。                            

       国医大师晁老经过50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了“调补肺肾方”,上补肺之虚,下益肾之亏,且可止咳化痰,用于肺肾两虚的喘证尤为合拍。整体方剂补中加理气,防止过补,兼顾补调。

中医体质学服务健康中国

 (2019-10-09 04:41:02)[编辑][删除]

壮丽70年·中医药学科发展巡礼(7)| 中华中医药学会协办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学科发展历程

时间:2019-09-25 

  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与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黄帝内经》时期已经出现关于体质的论述,但是两千多年来未能形成专门的学术体系。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医大师王琦教授等明确提出了“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并于1982年出版了第一部专著《中医体质学说》,奠定了现代中医体质研究的理论基础。

  中医体质研究至今已走过四十多年的历程。相关研究成果及成就被载入《健康首都·辉煌60年100件大事》《中国医学通史》《中国中医药学科史》《百年中医史》《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争鸣与创新》等著作中。中医体质学研究被写入15种全国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是中基教材8版以来唯一增加的内容,对中医理论创新的重要贡献。

  王琦创立的中医体质新学科有三大发现,即:中国人的九种体质类型,特定体质类型与疾病的相关性,体质可调。这些发现用于指导临床并且纳入国家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为健康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理论创新

  构建中医体质理论体系,创立中医体质学新学科

  王琦对中国人群体质个体差异现象进行了定义性的表述,形成体质、体质学、9种体质等基本概念,并提出“体质可分”“体病相关”“体质可调”三个基本命题,“生命过程论”“形神构成论”“环境制约论”“禀赋遗传论”四个基本原理,以及体质形成、体质分类、体质演变、体质的发病四个基本规律,从而构建了中医体质学的理论体系。

  1978年,王琦、盛增秀明确提出了“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并于1982年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中医体质学专著《中医体质学说》,奠定了中医体质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标志着这一学说的正式确立。2011年中医体质学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学术流派研究课题组列为当代中医学派之一,王琦是学派代表人,“王琦名老中医体质学术流派研究”。2012年中医体质学被列为中医学二级学科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王琦主编的《中医体质学》被列为中医高等院校创新教材。

  基于中医体质学“三级预防”思想构建未病学理论体系

  基于中医体质学“三级预防”思想,未病先防,欲病早治,既病防变,构建了中医未病学理论体系。从中医未病学的概念范畴、历史源流、理论基础、方法学体系、基本原则、中医体质治未病在健康管理、慢性病防控中的应用,以及中医治未病与多学科等方面进行阐述,为中医治未病学科创建和医疗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解决了中医治未病缺乏理论指导的现状。对中医治未病现状进行深度梳理分析,为中医治未病科研、教育、健康服务相关决策提供了依据。

  王琦主编出版的系统讲解中医“治未病”书籍《中医治未病解读》,为中医“治未病”进行学术普及,主编《中医未病学》创新教材系统构建了中医治未病理论体系。《中医治未病发展报告》的发布,为治未病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

  基于中医体质学构建九体医学概念体系

  王琦基于中医体质学提出“九体医学健康计划”,是适应当今的医学发展方向,也是适应慢性病防控以及老年健康的、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计划。

  2015年5月6日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了“王琦国医大师九体医学健康计划报告会”。会上王琦针对个体化诊疗与精准医学、九体医学释义及难点、9大体质模块及分型、体质研究的历史渊源、中医体质多维度分类、体质土壤学说、九体医学健康计划的实践、九体医学健康计划的影响力等相关内容进行了翔实而生动的阐述。希望通过九体医学健康计划的提出进一步挖掘中医药在防治慢性病和老年病的优势和作用。

  技术创新

  构建体质研究方法学体系

  运用文献学、信息学、临床流行病学、心理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免疫遗传学、表观遗传学等方法,揭示中国人群个体差异的形成机制、生理机制、发病倾向以及与疾病相关性等。构建了中医体质研究的方法学体系,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范式。

  构建体质辨识技术

  针对医学界缺少人群体质分类方法与标准的状况,开发《中医体质量表》,编制《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被列为中华中医药学会行业标准,为中医治未病及个体化诊疗提供方法、工具与评估体系。体质分类标准发布后,已被广泛应用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34个学科,进行体质与疾病相关研究84万余例,涉及313个病种,并已发表625篇文献。“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的研究及其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九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一文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为“2009年最具影响力的100篇国内论文”。

  研究完善了体质辨识技术,形成12种多维体质辨识方法,并在大面积人群中实施体质辨识,为治未病提供了方法与工具,搭建了技术平台,也使体质辨识得到推广,提高实用性和适用性。体质辨识既体现不同个体的养生保健,又能针对不同人群制定相应的预防保健措施。

  目前体质辨识已经纳入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及运用计算机成像等技术完善基于体质的健康状态辨识方法体系。

  构建疾病预测、干预技术

  运用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分子遗传学等方法,从微观水平探索了体质的生物学基础,为九种体质的分类提供了微观证据。发现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与平和质相比在3个代谢相关基因PPARD, PPARG 和 APM1的单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单倍体上具有显著差异;阳虚质甲状腺激素受体β(TRβ)基因表达下调,为阳虚质不耐寒冷的表现提供了分子生物学解释;发现特定体质具有特定的代谢组学特征,如阳虚、阴虚体质具有能量代谢、脂代谢、糖代谢、氨基酸代谢的差异,以及神经递质、脏腑功能的改变;发现不同体质HLA基因频率和抗原频率不同;发现偏颇体质与平和体质相比,生理、生化、免疫、遗传等相关指标表达明显不同,如痰湿体质者糖代谢、脂代谢相关指标与平和质存在明显差异。

  研究发现痰湿体质与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通过基因组DNA检测,发现痰湿体质者具有代谢紊乱的总体特征;生理生化指标的检测也发现,该体质存在血脂代谢紊乱、糖代谢障碍及嘌呤类代谢障碍。研制的“化痰祛湿方”可以减少体内脂肪积聚,改变脂质代谢,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痰湿体质,获相关专利1项。研制的“过敏康”,在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合作研究中,证明可降低小鼠抗原特异性IgE,抑制致敏小鼠肥大细胞组织胺释放,对过敏性疾病的治疗与预防复发具有良好作用,证实体质可调。

  200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学术流派研究”课题将王琦为首的中医体质传承团队列为“中医体质流派”。中医体质学术流派融合了传统的师承教育以及现代中医院校教育,并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建立了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王琦名医传承工作站,并在全国如广州、深圳、三亚等地建立12个地方工作室站。

  组织建设

  2003年成立了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由王琦任主任委员;200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体质辨识重点研究室成立,王琦任主任;2012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体质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王琦任会长;2013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体质健康服务协同创新中心成立,王琦任主任;2017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王琦任院长。

  推广应用

  以“体质辨识”为核心的健康状态评价方法在公共卫生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王琦创立的中医体质辨识法被纳入卫生部2009年10月10日颁布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成为唯一一项中医体检内容,实现了中医药首次进入国家公共卫生体系。2013年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技术规范》,截至2018年底有3.13亿老年人进行了体质辨识与健康调理。2017年被载入国务院《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列入“十三五”国家公共卫生服务清单。体质辨识也成为政府新医改的推广内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医预防保健规范的文件中,将体质辨识作为重要内容。全国30省(区、市)235家“治未病”中心及港台地区应用体质辨识开展疾病预防及健康管理,取得良好效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74个区、县应用体质辨识技术开展中医药公共卫生服务试点。

  “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在临床诊疗中推广应用

  王琦提出“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及辨体用方思想,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编写出版《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创建与应用》一书,不仅揭示了中医临床医学的自身规律,而且突破了辨证论治的单一思维定式,适应多元复杂的临床需求。

  体质研究成果带动健康产业发展

  近年来中医体质研究成果在产业化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在原创理念和模式、健康产业文化传播方面呈现出协同创新活力,形成了辨识软件-干预产品-体质健康管理平台-体质健康管理新型服务机构的体质健康产业链雏形。九种体质辨识软件、调体冲剂、膏方和护肤品、体质养生起居产品已在市场推广。

  积极开展中医体质辨识与调理师职业培训。进行了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基层医疗机构基层医生中医体质健康管理”培训,卫生计生委“全国基层医疗机构合理用药培训项目”,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辨识与健康管理”项目,中华中医药学会春播行动基层医生中医诊疗技术培训“中医体质辨识与健康管理”项目,以及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举办的妇幼保健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等等。

  海外影响

 《中医体质学》多次被日本、韩国翻译出版重印。《中医体质量表》被译成英、法、德、俄、西班牙、日、韩、马来语等8种语言,推广应用。

  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就干预过敏体质中药与我中心进行了合作研究,相关实验研究论文被变态反应领域权威杂志Allergy(IF5.83)引用,其为过敏性疾病提供的新思路与方法被世界所关注。韩国韩医学研究院亦来华进行了关于体质研究方面的交流。查新显示,王琦带领课题组进行的中医体质研究,与国内外比较处于领先地位。应用体质分类法研究中医体质遗传特征的论文发表于JAlternComplem Med,编者按指出:该研究为中西医沟通架构了桥梁。美国芝加哥大学Am J Chin Med主编评价“您对中医药有着巨大贡献,不论在学术方面还是中医治疗方面,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望”,并聘其为高级顾问。“王琦开创的中医体质学,对生命科学做出重要贡献,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将有利于全球公共健康。”(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 倪诚 李英帅 姚海强)

走中医特色之路建设急诊专科

  (2019-10-09 04:25:56)[编辑][删除]

壮丽70年·中医药学科发展巡礼(10)中华中医药学会协办

——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发展历程

时间:2019-09-30 

  中医急诊学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急危重症的病因病机、证候演变规律、辨证救治与处理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在中医学学术发展的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医学学术发展和飞跃的突破口。从中医学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医学学术发展的核心是急诊学科的进步。

中医急诊学发展史

  20多年来,中医急诊学学科在各个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在确定中医急诊学科地位、内涵外延、常见急危重病规范化研究等方面,有关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国中医药学会(现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成立伊始,便在上海召开了第一个中医学学术会议——全国中医急诊学术会议。随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多次召开全国性急诊工作会议,先后成立了11个急诊协作组,如脑病(中风)、热病、厥脱、心病、急性胃痛、血证等,推动了中医急诊学科的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组织进行了3次中医急诊科(室)必备中成药的遴选工作,推出了清开灵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安脑丸等急诊用药。这些重大举措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病的能力,还扶持了一大批中医药企业的健康发展,如天士力药业集团等。其间,重庆中医研究所先后承办了《中医急症通讯》《中国中医急症》杂志,为中医急诊工作的人才培养和学术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98年1月3日,中国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永炎教授担任首任主任委员。从此,中医急诊工作者终于有了自己的学术交流平台,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建设拉开了序幕。后续主任委员晁恩祥、王融冰、刘清泉教授相继接过急诊分会的接力棒,带领急诊分会一步步走向成熟。

  1998年全国11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急症诊疗中心建立,这是中医急诊学这一临床学科建立和发展的里程碑。此后在老一辈中医急诊专家任继学、王永炎、王今达、路志正、黄星垣、邓铁涛、周仲瑛、晁恩祥、王左、沈绍功、杜怀棠、杜树明、杨明均、梅广源、罗侃、陈绍宏、李乾构、孙塑伦等教授的带领下,中医急诊学学科从临床、教学、科研方面都得到了极大发展。尤其是临床学科的建设方面更加突出,全国三级以上中医院都建立了一定规模的急诊科,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均开设了中医急诊学课程,近三分之二的院校将其设为临床主干课。这对于学科的发展、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针对中医急诊学科科研工作的不足,近年来,中医急诊工作者以专科急诊为突破口,如对中风、喘证、急性咳嗽、急性高热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近十年来,在开展临床工作的基础上,中医急诊工作者开始寻求中医急诊学科的内涵及科学研究的切入点,围绕中风病、脓毒症、休克、急性中毒、急性心衰、急性发热、急性新发突发传染病等,在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基础上,开展了临床和基础研究。200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再次组织成立了中医急诊协作组,并且确立了具有中医急诊内涵、特色和优势的主攻病种,这对于中医急诊学科的发展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专科急诊研究成果

  中医急诊学临床研究以专科急诊为突破口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

  中风病

  以中风病急性期为主探讨了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候学演变规律、辨证论治体系和系列方药等,不仅推动了中医脑病学科的建立,而且极大地鼓舞了中医急诊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坚信中医学在急诊危重病的地位。如王永炎院士等不仅对中风病病名、证候演变规律、辨证论治体系、系列方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临床研究,提出了“毒损脑络”的新病机,认为“清开灵注射液”是治疗中风病的有效药物,认为风痰瘀血阻络证是中风病最常见的证候,还十分重视中风病诊疗规范化的研究。成都中医药大学陈绍宏教授在20多年的研究中,认为中风病成因与虚、瘀、痰、火、风有关,即元气虚为本,气虚生瘀、血瘀生痰、痰郁化火、火极生风。强调本病以元气虚为发病之根本,痰瘀互结,痰热生风为病机核心,遂研发出治疗中风病的中风醒脑方,将其制成中风醒脑口服液和中风醒脑颗粒,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疗效。

  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是常见的中医急诊病证,历代医家在诊治外感发热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张仲景的六经辨证体系和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创立,奠定了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的核心,历代医家多有发挥,但不出两大辨证体系的藩篱。近代学者对外感发热病的研究多有发挥,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中医药大学董建华,提出了“三期二十一候”的论治体系。重庆名家黄星垣教授通过对外感发热的研究,提出了“热盛有毒”的新理论。成都陈绍宏教授运用仲景学说的理论和方药治疗外感发热,即在伤寒论六经辨证思想指导下,将经方组合,用于治疗外感发热,并借鉴仲景治疗并病、合病的指导思想,提出“重三经(太阳、阳明、少阴)、定四型(外感风寒、外感风热、热毒壅盛、湿热互结)”的见解。国医大师、江苏省中医院周仲瑛教授等较系统地研究了外感高热的古代、现代文献,对辨证、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对外感热病常见“证”的诊断标准进行规范化研究。他认为外感高热以卫分、卫气同病、气分证型多见,其中尤以卫气同病为多,采用卫气同治、透表清气的病因学截断法,简化了外感高热的辨治流程。江苏省中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等组织制订了《外感发热中医诊疗规范和临床路径》。

  肺系急症

  对呼吸衰竭、肺心病、肺性脑病及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的研究予以重视,提出了温补肺肾、活血利水、回阳救逆的方法,并进行了临床研究。急性咳嗽是急诊科常见病证,西医多归于“咳嗽变异性哮喘”“感冒后咳嗽”。江苏省中医院急诊科奚肇庆教授组织全国重点专科制订了《急性咳嗽诊疗专家共识和临床路径》。国医大师、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晁恩祥教授根据其临床表现具有“风邪”的特征,率先提出从“风”论治的学术思路,创立了“疏风宣肺,解痉降气”法治疗咳嗽的独特方法,并命名为“风咳”。

  休克

  休克归属于中医学“厥脱”的范畴,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王今达教授、王左教授为组长的协作组,对该病证进行了深入研究,研制出“参附青注射液”,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并对其疗效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王今达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及理论研究,选用红花、赤芍等中药研制成的纯中药“血必净注射液”具有高效拮抗内毒素和炎性介质的作用,不仅在动物实验方面具有显著降低休克动物模型的死亡率,而且在临床研究中也显示了其治疗感染性休克的重要地位。王宝恩教授、张淑文教授等,针对感染性休克及其引发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提出了“四证四法”的辨证论治方法。

  脓毒症

  脓毒症是近十余年来急诊危重病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于脓毒症开展了研究。王今达教授提出了“三证三法”理念,即热毒证与清热解毒、瘀血证与活血化瘀、急虚证与扶正顾脱,并提出了“菌毒并治”的新理念,通过30年的研究,开发出了国际上第一个治疗脓毒症的纯中药制剂血必净注射液,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王宝恩教授等针对脓毒症的不同环节,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达到降低严重脓毒症(感染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病死率,同时开发出“促动合剂”“参芪活血颗粒”等,极大地丰富了脓毒症的中医治疗方法。山东孔立教授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认为,脓毒症的病机关键是“气机逆乱”;北京刘清泉等认为,脓毒症的基本病机是“正虚毒损、络脉瘀滞”,毒邪内蕴是脓毒症的重要发病基础,内陷营血是脓毒症主要的病变层次,瘀滞络脉是脓毒症重要的病位,进而提出了“扶正解毒通络、分层扭转”的治则,并提出六经营血辨证是脓毒症的基本辨证方法。在此基础上针对脓毒症不同的病理环节辨证治疗,降低了严重脓毒症的病死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急诊科组织全国中医医院急诊科制订了《脓毒症高热专家共识》。

  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是临床上最为危重的疾病,对此国际上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虽然先后推出了不同年代的心肺复苏指南,对于规范心脏骤停的抢救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患者的出院率仍然较低,成为国际急诊危重病研究的难点。近年来,中医药对该病证的研究逐步介入,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结果,如早期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复苏的成功率。与此同时,针对复苏后综合征开展了相关研究,提高了复苏后的成功率。尤其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李春盛教授对参附注射液救治心肺复苏后综合征降低病死率的研究,证明了参附注射液能够降低病死率,研究发表在《休克》杂志上。

  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中医药在防治病毒性传染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SARS、人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诊治过程中,中医急诊与呼吸系统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制订中医药防治方案,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并获得国家的认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刘清泉教授承担了科技部重大传染病专项“中医药救治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治体系的研究”。

  2006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等医疗机构的急诊科陆续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急诊建设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十二五”重点专科。2012年组建国家中医急诊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单位挂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副组长单位分别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协作组成员单位包括全国20多家医院。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急诊科的建设有了国家指南,极大地促进了急诊学科的建设。

  急诊科以病种、路径为抓手,发挥中医特色,“能中不西”“中西医结合”,规范中医急诊的诊疗行为,从而使得中医急诊科从严重西化走向了中医特色之路、规范之路,这是中医急诊科发展的里程碑。中医急诊专科建设成为了三甲评审、三甲复审、大型医院巡查中必查专科。

  随着专科建设的规范、发展,中医急诊学科也迅速发展。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代表,成都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云南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等陆续开展了中医急诊学教学课程,2019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了中医急诊学系。

  随着任继学教授第一版《中医急诊学》的出版,“十五”“十一五”“十三五”《中医急诊学》《中医急诊临床研究》《中医急诊内科学》等教材逐渐完善,建立了中医急诊学科理论体系,完善了中医急诊学科教材建设。

  专科、学科的发展大大带动了科研的发展。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为代表,陆续获批如中医感染性疾病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呼吸道传染病临床重点研究室、广东省中医急症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平台更加促进了科研的进步。

  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江苏省中医院为核心,自1999年开始对外感发热进行中医药治疗临床研究,从2003年“非典”后对“外感发热的中医药治疗”开始进行系统研究。在中医防治疫病传统理论基础上,挖掘外感发热历代医家经验与理论,逐步开展了针对常见呼吸道病毒传染病、新发突发呼吸道病毒传染病的中医证候、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案干预、疗效评价以及相关机理研究。2009—2010年在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全国22个地区45家单位开展了中医药防治甲型H1N1流感(轻症)行业专项课题的临床研究,采用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方法,取得国际登记认证,获得国家“十一五”科技专项支持,推动了中医药防治甲型H1N1流感研究领域成果获得国际认可,为中医药走向世界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2017年国家基于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流感研究的基础及能力,又将“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突发急性传染病中医药早期临床救治体系及预案研究》重担给予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包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等11个分中心团结协作、联合公关,目前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跟踪国际最新心肺复苏指南,急诊分会专家运用先进的心肺脑复苏技术,整理“猝死”“厥脱证”相关古代文献,挖掘中医药参与治疗的有效方法,逐步开展心肺脑复苏效果评估国际Utstein临床登记,通过临床真实事件研究方法评价、验证中医药在心肺脑复苏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形成以现代心肺脑复苏技术为基础,中医益气温阳、固脱救心,针药并举早期介入的中西医对心肺脑复苏后综合征临床观察及相关基础研究,在提高复苏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等方面取得大量成果。

  第二届国医大师中,急诊分会晁恩祥入选。首届“岐黄学者”中,急诊分会刘清泉、方邦江入选。省级名中医评选中,急诊分会张晓云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梅建强教授(河北省中医院)、叶勇教授(云南省中医院)等脱颖而出。

  三级中医医疗机构陆续建立了EICU。EICU的建立,使得急诊专业对危重病的诊治更有连续性,内涵更加丰富。EICU在高技术平台的支持下,贯彻“治未病”思想,对急危重症患者,实施“既病防变”“截断扭转”策略,在实施脓毒症国际诊疗指南基础上,针对临床救治难点,应用清气凉营、活血通腑、托里扶正治法对脓毒症实施早期干预,防止早期脓毒症向严重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展,构建了脓毒症早期中西医结合救治方案,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降低了脓毒症向严重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转化率。

  其后H7N9、乙流爆发,中医急诊分会专家积累了丰富的新发突发传染病应对经验,建立了新发突发传染病迅速应对的机制,实现高速的从经验到方案到共识/指南的转化,。

  急诊分会结合科普资源互享平台转化科技成果,正确宣传中医防病治病知识,整合各级、各类资源,开动脑筋,创新科普方式,扩大中医药科普受益范围。

  急诊分会成立21年来,带领全国中医急诊作者逐渐进入医疗、教学、科研全面发展的时代,使中医急诊立足全国,走向世界。

  中医急诊学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终达到发展中医急诊学的目标。在临床科研中,要开展符合循证医学理念的中医急诊临床研究。因此,要努力培养中医急诊临床医生和临床科研人员的循证医学知识。

  继承是发扬的根,没有很好的继承,发扬就是无本之木。中药注射剂在中医急诊学术与临床过程中起到过并仍然在发挥着重要作用,既正视已发生的问题,又要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继续注意发挥其独特的优势。

  (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 刘清泉 刘金民 郭玉红 方晓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