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治疗足底筋膜炎宜用关中李氏骨伤流派筋结病灶减压除痛针法

(2022-11-20 04:07:56)


时间:2021-05-0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殷继超

笔者为第四代关中李氏骨伤流派传承人,在继承了李堪印教授中医骨伤理筋手法的基础上,依据整体与局部的特性,创新性地将中医经筋学说、筋膜学说以及康复医学的理论体系与传统的针灸学说相融合,提出了治疗足底筋膜炎新的治疗方式。足底筋膜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发病率约为10%,好发于40~60岁的人群。其典型症状为足跟负重时的压力痛;.休息后的晨起痛;久行久站后的累积痛;小腿后侧、跟腱处的伴发痛。本病迁延日久,容易反复发作,反复的疼痛导致正常步态转变为避痛步态,严重影响下肢力线,影响正常的生活及工作,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及医学问题。

理论思路

笔者认为:本病与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联系密切,是由于运动或神经系统病变而导致的筋不束骨,骨不张筋的一类病症。患者往往是由于突然地、单次远远超过平时自身的活动量而造成损伤,劳损导致体位发生变化,使其足跟不该着地的地方着地,不该负重的地方过多负重,最终导致跟骨与地面接触位置产生偏倚,足底局部产生类似血泡、水泡的病理产物,带给患者刺痛的感受。因此,治疗思路上依据《灵枢·经筋》提出的“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的理论,将“腧”定义为压痛点,总结出以“以痛为腧”和“以灶为腧”相结合的治疗方式;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按压局部痛点时,可触及位置表浅的囊状包块,结合经筋学理论中的滑液囊解剖,发现当对滑液囊行针刺减压后,能够起到除痛柔筋的功效;依据肌筋膜理论,对肌肉、筋膜条索状物、结块状物行局部点刺、透刺后,能够恢复肌肉、筋膜的正常生理功能,使其“主束骨而利机关”的作用得以实现。

治疗思路

关中李氏骨伤流派筋结病灶减压除痛针法的治疗原则为除痛减压,标本兼治。治疗上应从整体与局部进行,整体思路为除痛柔筋,局部思路为刺囊减压。

关中李氏骨伤流派筋结病灶除痛针法针刺的经筋结点有九个,包括承筋次、承山次、合阳外、合阳内、委阳次、阴谷次、丘墟次、照海次、泉生足次,此九个经筋结点,按照位置的不同,可分为腘窝部、小腿部、跟腱部及踝部、足底部。选取这九个经筋结点的原因是和解剖位置密切相关,足底筋膜炎所影响的不单单只是足底的问题,病程过长,足部的长时间疼痛会导致正常步态转变为避痛步态,避痛步态的产生会导致机体整个下肢力线产生问题,下肢的局部肌肉也因步态的变化,发生改变,肌肉不正常的运动,会导致筋束骨,骨张筋,出现肌肉或肌腱不合理的摩擦、挤压,日久形成炎性反应,继续影响下肢的正常步态,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因此治疗的当务之急是抓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为足底的痛点以及次生的跟腱处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因腘窝部和小腿部肌肉的不合理摩擦导致的骨张筋,因此选取的这九个筋结点有着局部的止痛作用。其次,其中七个筋结点下都有一个固有滑液囊,滑液囊附着在骨面,肌肉间隙中,其主要作用是润滑肌肉,减少骨与骨、肌腱与肌腱、肌腱与骨的摩擦,吸收摩擦产生的热量,当滑液囊发生炎症反应时,滑液囊会产生水肿,压迫周围软组织。针刺其筋结点和其固有滑囊最终可以达到减压除痛,疏通经络,调整气机的作用。

整体治疗

丘墟透照海

嘱患者健侧卧位放松,患足内旋,暴露穴位,用记号笔在丘墟穴位之上标记,后常规消毒,取0.35mm×75mm的一次性针灸针,垂直于皮肤平面,快速刺入皮肤,调整针尖方向,使其从跟骨与距骨之间的管行间隙通过,如果遇到阻力,可退回调整方向,继续前进,约刺入2寸半余,此时对侧照海穴位置皮下可以触摸到针尖为宜。不留针。

承筋次透承山次

运用手的拇指指尖或指腹作浅、中、深层次触诊,由轻而重,以摸、按、拿、循、触、弹拨、推按、揉捏等特殊手法,对腓肠肌肌腹部进行探查,如有否压痛点、条索状物、结块状物等。常规消毒后选0.35mm×75mm的一次性刃针,在皮下由承筋次向承山次方向透刺,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不留针。

合阳外、合阳内、委阳次、阴谷次

嘱患者俯卧位,常规消毒选定穴位直刺合阳内2~2.5寸,使针尖抵半膜肌肌腱与固有滑液囊,术者手下针感由突破感变为坠空感,患者有局部酸、麻、胀感后,提插3~5次,不留针;选0.35mm×75mm的一次性刃针,直刺合阳外2~2.5寸,使针尖抵腘肌及其固有滑液囊,术者手下针感由突破感变为坠空感,患者有局部酸、麻、胀感后提插3~5次,不留针;选0.35mm×75mm的一次性刃针,直刺委阳次0.5~1寸,使针尖抵腓肠肌腱下滑液囊,术者手下针感由突破感变为坠空感,患者有局部酸、麻、胀感后,提插3~5次,不留针;选0.35mm×75mm的一次性刃针,直刺阴谷次0.5~1寸,使针尖抵腓肠肌内侧头及滑液囊,术者手下针感由突破感变为坠空感,患者有局部酸、麻、胀感后,提插3~5次,不留针。

泉生足次

嘱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选定筋结点,选0.35mm×75mm的一次性刃针,直刺泉生足次0.2~0.3寸,使针尖抵跟腱下滑囊,术者手下针感由突破感变为坠空感,患者有局部酸、麻、胀感后,提插3~5次,不留针。针刺原理:部分足底筋膜炎患者有跟腱止点处的疼痛,多由腓肠肌或足底筋膜的紧张挛缩导致,针刺泉生足次可以对跟腱进行除痛放松,其次对跟腱止点处的跟腱下滑液囊进行减压。

局部治疗

运用手的拇指指腹对足跟部按压,找到最疼的阿是穴,记号笔进行标记,常规消毒后选0.35mm×75mm的一次性刃针垂直进针,针刃方向与足长轴方向一致,直达骨面后,将针身退出0.5公分,调整角度,上下松动,使局部出血并挤压放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后用无菌敷料覆盖。

治疗总结

笔者认为治疗从整体与局部进行,整体上双下肢力线的改变导致足踝活动度减小和足跟力线的偏移,纠正下肢力线和恢复关节活动度是首先要纠正的问题。

针刺丘墟透照海的机理是足底日久不愈的疼痛会导致正常步态的改变,疼痛步态导致整体下肢生物力线遭到破坏,踝穴的解剖位置发生变化,跗骨窦压力增大,丘墟透照海针法能够对跗骨窦进行减压,对丘墟内的跗骨窦滑液囊进行减压。其次针刺的局部作用能够有效改善足底及因疼痛步态导致的踝部的疼痛。

针刺承筋次透承山次的机理是临床上发现足底筋膜炎的患者腓肠肌中点处极易触及到条索状的肌肉结节,承筋次透承山次是以筋膜理论作为基础,对筋膜的钙化、粘连进行有效处理。

针刺合阳外、合阳内、委阳次、阴谷次的机理是有大量文献报道足底筋膜炎与腓肠肌、腘肌、半腱肌半膜肌密切相关,针刺合阳内、合阳外、委阳次、阴谷次,解决了此类肌肉的紧张问题及此类肌下方的固有滑液囊的高压问题。

针刺泉生足次的机理是部分足底筋膜炎患者有跟腱止点处的疼痛,多由腓肠肌或足底筋膜的紧张挛缩导致,针刺泉生足次可以对跟腱进行除痛放松,其次对跟腱止点处的跟腱下滑液囊进行减压。

局部治疗上,针刺足底阿是穴的机理是痛点释放,足底阿是穴是足底筋膜炎患者疼痛最为剧烈的部位,触诊阿是穴时有囊状感,疼痛性质多为刺痛,刃针针刺足底阿是穴,足底可引流出约1ml的暗红色液体,针刺此痛点的本质作用是对足底瘀血的减压除痛,同时激发经气用以解除足底筋膜的“筋痹”,使得经筋得以“屈伸”。

临床疗效

关中李氏骨伤流派筋结病灶减压除痛针法理论在继承了李堪印教授理论的基础上,以中医筋经学说的结筋点作为基础,以除痛、解压、调压、复压、解除筋膜粘连钙化、恢复生物力线作为目标,在解决足底痛点的同时,协调了下肢肌肉、筋膜、滑液囊、筋结点、穴位,做到了上述五点的整体统一,最终达到骨正筋柔的结果。此方法运用在足底筋膜炎的疾病中,临床疗效突出,患者接受程度高,值得在基层中推广。(殷继超 陕西省西安市卫生学校)

颈椎“弹簧垫圈”跑出来怎么办?
摘自2025-3-27中国中医药报
郭仲华 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
“医生,我的颈椎间盘突出要紧吗?”在笔者出诊时,常年伏案工作的张先生紧张地询问道。他因颈部胀痛伴右上肢麻木2个月就诊,经颈椎CT检查,报告单上提示颈椎间盘突出。在门诊工作中,笔者经常遇到此类患者咨询。那么,什么是颈椎间盘突出,中医如何调治和预防呢?
颈椎间盘突出如何引起
椎间盘相当于两节椎骨之间的一个椎间盘,形似“弹簧垫圈”,是随年龄增长最易发生退变(即功能减退或老化)的组织,尤其颈椎结构薄弱,受力大,活动多,最易退变。颈椎间盘突出就是在退变基础上,加之急慢性损伤(如猛然扭转暴力、长期低头弯曲、过度运动、不良姿势等),造成颈椎间盘压力过大,包绕椎间盘的纤维环损坏失去阻挡作用,颈椎失去稳定性,那么这个“弹簧垫圈”就很容易从后方薄弱之处“跑”出来,从而引起颈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突出侵占颈椎椎管空间,同时对椎管内走形的神经根、脊髓产生压迫和刺激,会引起相应的神经症状。它危害较大,轻者可产生一侧颈部肩臂疼痛和手指麻木,重者会压迫脊髓导致胸部以下感觉异常、下肢无力,甚至出现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从西医上讲,颈椎间盘突出属于影像学CT或核磁报告上的一个诊断名词,它常与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骨质增生、项韧带钙化等同时存在,均属于产生颈椎病的病因,因此,颈椎病需符合临床诊断标准,而影像学表现仅为辅助依据。颈椎间盘突出不能等同于颈椎病,它只不过是一个病症,是颈椎病的病因之一。而颈椎病属于一种综合征,包含范围大、症状多,临床上,看到颈椎间盘突出影像表现还需结合临床症状,才能诊断为颈椎病。
医生提醒,对检查有轻度颈椎间盘突出且无症状不必紧张。一旦颈椎有症状又检查出颈椎间盘突出,就应引起重视,积极调治。
中医调治有方
西医侧重结构诊断,而中医则从整体调节入手。对部分颈椎间盘突出患者,选择中医综合疗法可能改善症状。根据中医辨证既可选用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补肝益肾中药内服,还可配合按摩、牵引、针灸、拔罐等中医外治法。推拿理筋,可起到“肉松、筋顺、骨正”效果,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载:“骨正筋柔,气血以流。”颈椎牵引,可增加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压力;而针灸拔罐疗可活血化瘀、通络散寒;还可采用含中药的盐包热敷颈部,以达到舒筋通络、活血止痛功效。对症状严重者,建议佩戴颈托固定和保护。
如何预防
一是减少低头、多向后抬头,以减轻椎间盘压力负荷。《素问•经脉别论》曰:“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二是避免颈部扭伤。如猛然回头看、潇洒甩头、过度旋转、过度后伸等动作,都会造成颈椎间盘损伤。
三是改变不良姿势。不枕高枕,不抱头睡觉,选择枕头高度12~15cm为宜,以维持颈椎自然曲度为原则,具体因人而异,以荞麦壳、决明子枕等为好。荞麦壳性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缓解热性疾病和炎症;现代研究表明,其能调节脑部微循环,放松神经,对神经性头痛和颈椎病引发的头痛有预防作用。决明子具有清肝明目、安神助眠、活血化瘀的功效,决明子枕通过药物吸收、穴位效应,缓解颈椎不适。
四是注重功能锻炼。除经常适当户外运动外,这里推荐两个休闲锻炼方法,可增强颈椎稳定性。抬头踮脚尖运动:取站立位,双侧手臂自然下垂,抬头伸长脖颈,挺胸收腹,不时踮起脚尖,保持颈、胸、腰椎呈条一直线,自然平静呼吸。抱头后伸抗阻训练;将头抬高,挺直腰背,双手抱住枕后部,尽量让使头后伸,让颈椎向后做抗阻运动。以上动作每次做20~30个,每天做2~3次。无症状或轻度患者适用,严重者需医生指导。此外,还须避风寒,保暖颈部,以防经脉痹阻,气血不畅,诱发或加重病情。

颈椎病未知

 (2018-01-26 04:46:30)[编辑][删除]

颈椎病除表现脖子酸痛外,还有其他的症状表现:

1、吃东西时吞咽受阻。因为吃东西要经过食管,而食管上端又和第六颈椎相互连接,如果第六颈椎出现问题,可能就会导致日常吃东西时吞咽受阻。

2、经常落枕,那就要留意是否是患了颈椎病。因为落枕很可能是由于颈椎稳定性不够,颈部肌肉的拉力不够所导致的。

3、有些人会经常脖子在扭转时发出“咔咔”的响声,感觉不舒服,那就要留心是否是颈椎出现了问题,很可能也是因为颈椎失稳所导致的。

4、如果突然出现血压升高,难以降下,那需要注意是否是颈椎病导致的,很可能是因为颈椎的错位导致的血压升高,此时应及时检查,避免症状加重。

5、视力障碍,视力下降、眼胀痛、怕光、流泪、瞳孔不等大,甚至视野缩小、视力锐减等症状。这与患了颈椎病造成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造成大脑视力中枢缺血有关。

6、腹胀便秘,有些颈椎病患者因临近的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和损伤,不适的感觉能上传至大脑,导致相关神经的兴奋性增强,使受其支配的胃肠蠕动减慢,出现腹胀、便秘等不适。

7、心跳过速,有的人在转头、扭脖子时,会感觉心跳明显加速,甚至出现胸闷等不适。这可能是颈椎的第四神经根受到刺激所导致的。

8、颈椎如果出现退变、增生等病变,可能压迫或牵拉动脉,引起基底动脉供血障碍,导致大脑缺血,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在转头、改变体位时突然跌倒。

以上几点如果在你的身上出现,那就应该提高警惕,及时就医,查找病因,勿让颈椎不适继续加重。

中医方案护航颈椎健康

  (2018-02-04 05:20:13)[编辑][删除]

 

日前,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朱立国团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团队在颈椎治疗中改进过去旋转疗法,提出了旋提疗法,大大降低了过去手法治疗的风险——



7节颈椎,直接连系和支撑着头,固定着颈部的肌肉群,两条胳膊的神经都汇总到这里,胳膊使劲,肩扛手提,都离不开这几块骨头的受力。它是心脑血管循环的必经之路,是人体神经中枢最重要的部位之一。看似渺小的几块骨头,却左右着人体的健康,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院长朱立国,一辈子都在与这几块骨头打交道。


“内外兼治、筋骨并重、医患配合”的理念指导下,。朱立国与团队提出了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综合方案(旋提手法+颈痛颗粒+颈椎康复操).

重手法 规范流程降风险

在望京医院的脊柱科诊室里,主任医师于杰正在为一位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旋提手法治疗。

患者端坐位,医生站于患者身后,采用按法揉法等手法放松颈部软组织3~5分钟,患者头部主动水平旋转至极限角度,最大屈曲,达到有固定感方可。

紧接着,医生以肘部托患者下颌,纵行向上牵引3~5秒钟,肘部快速垂直向上提拉,听到一声弹响。最后,用提、拿手法放松颈部软组织2~3分钟,一次旋提手法治疗就完成了。

旋提手法是治疗这类颈椎病的妙药灵丹。该手法能够解除肌肉痉挛,纠正关节错位,松解神经根与关节周围的粘连,解除滑膜嵌顿,消除炎症,缓解疼痛,达到治疗目的。朱立国介绍:“旋提手法是中医综合方案的关键技术,是在改进了过去旋转手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由于旋转手法操作技术性强,又缺乏操作规范,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并导致不良反应,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和推广。朱立国与他的团队关注到这个问题,在改进旋转手法弊端的基础上,开展旋提疗法,规范流程,将操作分为旋转、预牵、提拉三个步骤,大大降低了手法治疗的医源性损伤。

“旋提手法规范化操作能够明显降低风险,在治疗中,患者无不良反应,安全可靠。且该手法操作简便,容易掌握,疗效显著。”朱立国说。

兼内外 医患配合保疗效

颈臂疼痛,上肢麻木,颈椎活动受限,是患者对于这种疾病的描述。在中医理论中,神经根型颈椎病也常被称为“骨错缝,筋出槽”。早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骨正筋柔,气血以流”的理论,在朱立国和他的团队提出的中医方案中,“筋骨并重”也显得尤为重要。

筋是富含纤维,可以产生力量的肉性组织,包括肌肉等,骨位于肉的内部,起到支撑肉的作用。筋就像约束的绳子,系束着骨骼,肉像墙壁,保护着骨骼。方案重视整体,从“筋”“骨”两方面进行治疗,最终实现“骨正筋柔”。

“内外兼治”也是团队秉承的指导理念,在患者完成旋提手法治疗后,于杰亲自为患者演示了颈椎康复操并嘱咐其坚持做操,又为患者开附了颈痛颗粒,成分包括葛根、白芍、桂枝、川芎、元胡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颈椎康复操是朱立国与他的团队设计的除了旋提手法之外的另一种外部治疗。包括前屈后伸、旋颈望踵、回头望月、雏鸟起飞几个动作,能使患者从筋骨方面得到外部的巩固治疗。

“内外兼治,体现在外部的治疗和内部的代谢改善两个方面,外部的治疗是旋提手法和颈椎康复操,而内部的治疗就在于服用颈痛颗粒。”

“医患配合”的理念渗透到治疗的每一环节,比如,患者需要配合医生,自己坚持做康复操,才能达到比较良好的预后效果。又如旋提手法要求患者头部主动水平旋提至极限角度,较之患者被动情况下由医生旋提,增加了可控性和疗效,但也对患者与医生的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过去的临床实践中,治疗手法的教学往往采取“口传手授”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存在流程不规范,难以复制,培训时间长的问题。望京医院与北京理工大学宇航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黄远灿合作开发的成果。系统基于前期大量的手法操作的力学参数,基于数据的总结和分析,将旋提手法的力学特征和效应指标确立下来,包括力的大小、发力时间和方向。通过力学的语言表达手法操作过程,从而达到评价手法优劣的目的。

这一装置成为人体颈椎的“复刻版”和“模拟器”,初学的人可以在这一装置上操作,快速掌握技术要点,并可对实际掌握程度进行量化评价。冯敏山说:“这解决了在人体上操作风险高的问题,能够让初学者快速成长,也解决了人才储备的问题。”

谈到研发这一系统的困难,冯敏山说:“最大的难点是如何模拟颈椎组织的粘弹性以及运动过程中颈椎的受力状态,我们写了很多的公式和模型进行验证。”

搭建了具有临床操作实感的颈椎模拟装置。该装置采用阻尼器和变刚度机构实现预牵引时颈椎状态,通过电磁装置与质量块脱离实现提拉加载时颈椎状态,从而满足了“颈椎柔顺性”及“手法提拉操作实感”两大要求。

微创解剖是中医微创针法创新发展的基石

   (2018-02-04 05:10:31)[编辑][删除]

 


——论《中医微创入路解剖彩色图谱》临床价值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 石学敏

 

针灸学是中医学中的精华,针灸学发展积累了历代医家智慧的结晶,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医疗保健做出了杰出贡献。针灸诊疗以经络辨证、辨证选穴为基础,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学术体系。中医微创针法,是在传统九针基础上的创新学科。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不少中医名家不断传承,创新发明了中医微创针法,如新九针、针刀、铍针、水针刀、筋骨针法、长圆针、刃针等。正由于这是一门新兴学科,在临床解剖基础方面,缺乏一部具有指导意义的解剖入门图谱。在这种背景下,中医筋骨针法与水针刀技术发明人吴汉卿教授,从1999年10月开始策划、整理,编著出一部中医微创针法方面具有历史意义的微创入门解剖图谱。

展示肌筋膜解剖层次及微创针法要点

作者吴汉卿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是一位勤奋不息、刻苦钻研的中医针法专家,长期从事临床解剖、科研教学工作。30年前,他在传统九针基础上,结合水针疗法,发明了水针刀技术,并进一步在家传太极龙关针法基础上结合运动疗法,创新发明了筋骨三针疗法。吴汉卿从临床实际出发,将新鲜尸体标本与动态人体相结合,绘制出彩色图谱,从不同解剖角度详细介绍人体的浅、深筋膜分布、肌肉的起止点、骨关节的解剖结构;系统展示了人体重要的神经,如面神经、三叉神经、坐骨神经出口;清晰展示了中医微创针刀、水针刀、筋骨针法治疗骨筋伤病、疼痛病及脊柱相关病的体表定位、解剖层次、进针方向及针法要点。

系统总结了筋结治疗点

针灸在辨病施治、选经取穴方面十分规范,但由于中医微创针法学是新兴学科,对诊疗疾病没有规范的定点定位。吴汉卿教授从临床实际出发,结合筋骨与解剖学,系统总结了人体筋膜区的筋结治疗点。如颈部筋结治疗点、肩部筋结治疗点、胸背部筋结治疗点、腰骶部筋结治疗点、膝关节筋结治疗点等,规范了中医微创针法、针刀临床治疗点,减少了盲目进针所造成的损伤。

提出肌筋膜立体三角受力点

吴汉卿根据人体解剖学、生物力学、病理学特点,创新性提出人体动静态的平衡稳定依靠骨骼平衡稳定,肌筋膜系统构成的许多立体三角区而达到平衡。肌筋膜的三角区受力点有生物力学受力点、病理学损伤点、治疗学进针点。由此人体肌筋膜区划分为颈部肌筋膜三角区、肩部肌筋膜三角区、胸部肌筋膜三角区、膝部肌筋膜三角区、足底肌筋膜三角区等。

首次提出微创针法危险区

《中医微创入路解剖彩色图谱》在人体头颈部、胸背部、腰骶部、四肢关节等重要内脏神经血管的分布区划分出微创针法治疗危险区,以减少内脏血管神经损伤,规避微创针法医疗风险,提高安全治疗境界。如颈上、颈下、颈前危险区、肘前、股前危险区等。

《中医微创入路解剖彩色图谱》填补了中医微创局部解剖彩色图谱的空白,2010年获得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工程奖。该图谱具有创新性、艺术性、先进性、实用性、科学性,主要用于治疗软组织损伤病、疼痛病、风湿病、脊柱相关病等的参考,也可用于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对骨伤、疼痛、针灸、针刀、水针刀、筋骨针法、铍针、刃针、拨针、射频、椎间孔镜及临床医师操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目前临床、教学、科研方面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微创解剖入门工具书,为规范中医微创针法临床操作及针刀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石学敏)

颈椎病效方——颈痛胶丸

 (2019-11-29 03:06:28)[编辑][删除]

 

作者:养生之家

<来源> <<刘柏龄医案>>
组成: 天麻 勾藤 葛根 血竭 当归 炙乳没各100克 儿茶 煅自然铜 各25克
川芎 白芷 制半夏 茯苓 桂枝 砂仁 陈皮 各50克 姜黄5克.制粉末装胶囊
每粒0,3克.
主治:颈僵痛,肩臂痛,手足麻木,以及颈椎病引起的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等.
孕妇及妇女月经期禁用.
用法:每次6______8粒,日3次.
用皂角刺泡酒喝治颈椎痛特管用
颈椎痛到经常发晕,用皂角放在高度酒里泡30天后喝,二斤皂角刺泡10斤酒(可根据个人情况按照比例减量)。泡的时间越长越好。至少泡一个月以上,喝几次就不痛了,平时偶尔喝就行,不用每天喝。

何绍基后代献出的一个治疗颈椎病特效药方。
(外公何绍基,舅舅何洞阳、何洞天。)
黄芪15克、黄柏6克、白芍6克、蔓荆子9克、党参16克、葛根9克、升麻4.5克、炙甘草3克(一剂的量)。
上方应该连服五剂,每天一剂,会有特效。将来如果又发作了可以再服五剂,一般病人五剂就基本痊愈了!

 

.桂枝加葛根汤治疗颈椎病
[方  剂] 桂枝、白芍各18克,甘草12克,葛根25-40克,生姜6克,大枣6枚。
[加  减] 局部凉甚加附子;颈项沉困加羌活、独活;手臂麻木加当归、川芎、川牛膝;病程较长加天麻、全蝎、地龙;肾虚者加鹿角霜、山茱萸、威灵仙。
[制用法] 水煎服。每天1剂,20天为1疗程。
[功  效] 颈椎病良药。
[验  证] 孙,女,53岁,1982年10月5日诊。平素膝理不固,两年前患颈部疼痛,经推拿则缓解,常感遇阴雨寒凉症加重,渐至颈项强硬,转动不灵。经用多种中药症时轻时重。颈椎片示骨质疏松,生理曲度强直,颈5 、6 、7 椎后缘骨质增生明显。诊时自觉颈部有掌心大小一片发凉麻木;感觉丧失,转动有响声,头后仰则右胸、肩臂到手指沉困麻木,舌淡、苔白润,脉沉缓。此乃脾肾阳虚,寒阻经络。处方:粉葛根25克,山茱萸20克,白芍12克,桂枝、独活、天麻各10克,炙甘草、附子、羌活、川芎、川牛膝各9克,生姜6克,大枣6枚。连服5剂,每剂服后均有微汗出。服后颈部轻松,局部发凉好转,以其体虚,上方去羌活、川芎,加鹿角霜、仙灵脾。服药1个疗程,颈项转动灵活,体质有所好转。再用上方加减调治60余剂,诸症若失而愈。颈椎X 线片示生理曲度、骨质增生均好转,随访至今未复发。

.全蝎、蜈蚣等治颈椎病
[方  剂] 全蝎9克,蜈蚣2条,鹿含草30克,乌蛇、当归、川芎、自然铜各15克。
[加  减] 若上肢麻木疼痛较重者,加桑枝;若颈部强直疼痛重者,加葛根;若眩晕、昏仆者,加地龙、钩藤、泽泻;若气候剧变时症状加重者,加汉防己,秦艽。
[制用法] 将上药水煎,分2次口服,每日l剂。
[验  证] 用上药治疗颈椎综合症患者19例,其中症状完全消失或其本消失11 例,主要症状显著改善5例,服药15剂以上症状无明显改善者3例。服药最少者巧剂,最多者60剂,平均36剂。

.全当归、细辛等治颈椎病
[方  剂] 全当归、三七、红花各等量。
[制用法] 将上药共研为极细末,过120目筛后,装瓶备用。用时,每次服3克,用黄酒或温开水送服。本方也可作成胶囊吞服,每粒重0.5克,每服4-5粒。每日3次。10天为1 个疗程。
[验  证] 用本方治疗各型颈椎病患者95例,其中,治愈者86例;显效者5例;无效者4例。治愈的86例中,1个疗程治愈者32例,2个疗程治愈者44例,3个疗程治愈者10例。

.葛根、丹参等治颈椎病
[方  剂] 葛根、丹参、白芍、威灵仙、防风各50克,川芎、乳香、没药、川椒、五加皮、桂枝、桑枝、荆芥、生甘草各2O克,细辛3克,全蝎、蜈蚣各10克。[制用法] 将上药研为极细末,装人瓶内备用,每次服3克,黄酒或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
[验  证] 用本方治疗颈椎病患者72例,其中,治愈者6 例;显效者4例;有效者3例。

.葛根、白芍等治颈椎病
[方  剂] 葛根、白芍、当归各30 克,丹参、木瓜、生地、全蝎、川芎、桂枝、酸枣仁、乳香、没药各10克,细辛3克,生甘草12克。
[制用法] 每日l剂,水煎分3次口服。
[验  证] 用本方治疗颈椎病患者113例,其中治愈者102例,显效者6例,无效者5例。治愈的102例中,5-10剂治愈者42例,11-15剂治愈者22例。

.乌梢蛇、甘草等治颈椎病
[方  剂] 乌梢蛇、甘草各15克,蜈蚣2条,穿山甲12克,全蝎8克,川芎、自然铜、木瓜各10克,细辛3克,葛根4O克,白芍50克。
[制用法] 将上药水煎3次后合并药液,分早、中、晚3次饭后服,每日1剂。5 剂为l个疗程,直至痊愈。
[验  症] 用本方治疗颈椎病患者25例,经用药2-4个疗程后,其中,治愈者23例,显效者2例。

颈椎三味药:葛根、片姜黄、威灵仙各15克,早晚饭后各服用一次,一般15天一疗程,煎一次喝一次,一共煎两次。
这三味药按剂量吃是不会上火的。葛根:解表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高血压、颈项强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荆、泄污。片姜黄: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用于血滞经闭,行经腹痛,胸胁刺痛,风湿痹痛,肩臂疼痛,跌扑损伤。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其作用为镇痛,能治疗四肢关节痛,屈伸不利等症松
本方为国家级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熊继柏教授的颈椎病专方,治疗颈椎病病人不下10万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