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面痛(三叉神经痛)的中医外治法

(2022-11-18 10:35:42)


时间:2021-05-1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面痛”是中医的病名,类似西医的“三叉神经痛”。此病之痛极为难忍,且发作频繁,不经过治疗难以自愈。即使缓解仍易复发,复发后症状较前加重,治疗也较困难。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记载:“面痛属火,盖诸阳之会,皆在于面,而火阳类也……暴痛多实,久痛多虚……颊车、发际皆痛不开口,言语饮食皆妨,在额与颊上常如糊,手触之则痛,此足阳明经受风毒,传入经络,血凝滞而不行,故有此证。”所描述症状和三叉神经痛临床表现基本一致。

病因病机

卫气不固受风,内因为思虑过度,忧愁不解,怒气难消,以致气郁化火,突受惊恐,心胆火动生风,阴虚火旺、阴虚阳亢化风,风火上窜阳明经,筋脉掣挛,气血郁逆而导致面痛。面痛的特征是发作突然、呈闪电样、阵发性、时间短暂而疼痛剧烈,正是风火煽动的表现。

面痛也可多因面部动作或触碰面部某一点而诱发,表现为一侧性,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出现的阵发性短暂剧烈的疼痛。其临床表现为:骤然发作闪电样、短暂的剧烈疼痛,性质如刀割样、钻刺样、火灼样或撕裂样。发作常无先兆,且严格限于三叉神经感觉支配区内。疼痛持续仅数秒至1~2分钟,并可引起同侧面部反射性抽搐。

目前,体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近期有效率,通过上千病例的观察,已超过95%。采用其他的一些方法(如穴位注射、电针、头针及直接深刺神经干等),效果也大致接近。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远期疗效,一般也较为巩固。如果复发,再次治疗也可奏效。

治疗方法

神经干刺法

取穴

主穴:阿是穴。阿是穴位置:患侧耳垂前耳轮切迹与耳垂根连线之中点,或乳突尖前缘下5mm处。其下为面神经交义点最近处,约在下颌支后缘后约0.5cm。

配穴:合谷。眼轮匝肌痉挛加鱼腰、四白;面肌痉挛加迎香、夹承浆。

治法

每次仅取主穴和合谷穴,余穴据症酌选。先在阿是穴消毒并以2%普鲁卡因局麻,取28号2.5~4cm左右长的毫针(1~1.5寸)2根,分别刺入阿是穴和合谷穴。阿是穴要求刺中面神经干。当刺中时,患者有强烈的触电感或耳深部疼痛,术者手中有轫性感。此时,将阿是穴和合谷穴接通电针仪,开始时电流不宜过大,频率不限,以食、拇指出现规律性抽动为宜。当采用提插手法或电针刺激,使面神经损伤后,表情肌可出现松弛(面瘫)。其余配穴应使针下有酸胀或麻电感。每次针20~30min,每隔5~7日针刺1次。一般针2~3次。如损伤浅表血管,针后可能出现肿胀,数日消退。针后如出现眩晕、呕吐等并发症,休息1~2小时即恢复。

疗效评价

显效:患侧面肌轻度无力,抽搐停止;无效:抽搐次数或程度略有改善或无改变。

共治110例,显效107例(97.3%),无效3例(2.7%),总有效率为97.3%。通过随访发现,平均有效时间约在10月左右,最长有达28月的。

穴位埋植

取穴

主穴:阿是穴。阿是穴位置:为面肌痉挛之板机点。

治法

先将患侧面部作常规消毒,然后用皮肤针轻轻叩打该侧面部,自上至下,自左至右,反复仔细弹刺。当叩打至某部位,出现针尖一触,立发痉挛现象时,即在该处埋揿针1支。3日后取掉所埋揿针,继用前法,寻得阿是穴后再埋针。5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7天。

疗效评价

按类似以上标准评定,共治45例,控制35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6%。

丛刺法

取穴

主穴:阿是穴。阿是穴位置:面部痉挛之起动点。

配穴:四白、鱼腰、攒竹、迎香、颊车。

治法

主穴:每次必取,用丛刺法。方法为取30~32号毫针(0.5~1.5寸长)15~30枚。浅刺入阿是穴,采取密集排针,或散刺(其间隔为0.5~1cm宽),应使针尖的皮肤突起,形成一个小丘,并使针体悬吊而不下落。配穴则在面肌痉挛附近取2~3穴,亦宜浅刺。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本法针刺时,患者有轻微痛感,部分病人针刺部位有微微发热感,或皮肤充血发红,均属正常现象。

疗效评价

以类似前述标准评定,共治30例,控制为18例(60.0%),显效5例(16.7%),好转7例(23.3%),有效率达100%。本法简便易行,而坚持治疗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穴位注射

取穴

主穴:翳风、颊车、太阳、地仓。

配穴:瞳子髎、颧髎、合谷、阳陵泉、风池。

治法

药液:混合注射液(苯巴比妥钠加1%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32磷酸铬盐(放射性胶体)。每次选主穴1~2次,配穴1~2穴。上述药液任选一种。第1组药物,取苯巴比妥钠注射剂0.1g加1%盐酸普鲁卡因1ml升混合后做穴位注射。第2组药液,采用头皮针头注射,针头插入穴位后,可上下缓缓提插,但不捻转,待病人得气后,将药液缓缓注入,每穴注入0.1~0.2m的无菌胶体32磷酸铬盐溶液。

第1组药液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第2组药液每周1次,连续2次为1疗程,隔15天后再做另1个疗程。

疗效评价

穴位注射法共治疗134例,以类似前述标准评定,控制为26例(19.4%),显效64例(47.8%),好转41例(30.6%),无效3例(2.2%),总有效率为97.8%。

体针(之一)

取穴

主穴:夹承浆透承浆、承浆透地仓,地仓透迎香,颧髎(或太阳)透下关,四白(或攒竹)透睛明。

配穴:风寒滞留:合谷透劳宫、太冲透涌泉;阴虚阳亢:复溜透跗阳,神阙。

治法

主穴均取,配穴据症酌加。以28~30号毫针透刺,进针后捻转1分钟,留针1~2小时,每20分钟行针1次;神阙用隔盐灸3~5壮。隔日1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日。

疗效评价

共治68例,结果,痊愈26例,显效25例,有效1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8.2%。

体针(之二)

取穴

主穴:鱼腰、四白、下关。

配穴:夹承浆。

治法

支痛,取鱼腰。针法:以28号1.0寸~1.5寸针,从鱼腰斜向下方以30度角刺入0.3寸~0.5寸,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眼及前额时,提插3~5次。

支痛,取四白。针法:以26号1.0~1.5寸针从四白斜向上方约45度角进针。刺人0.5寸~0.8寸,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上唇与上牙等处时,反复提插5~6下。

与支或支痛,取下关。针法:以26号2寸针,从患侧下关穴直刺进针1.5寸深左右,或向对侧下关穴刺入约1.5寸当有触电样针感传至舌或下颌等处时,提插5~6次。如下关治疗效果不明显可加取夹承浆。针法:从夹承浆斜向前下方约30度角进针,刺入0.5寸左右,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下唇时,轻捣3~5次。

上述穴位,均取患侧。如未能获得所要求针感,应细心调节针刺方向及深度,直到满意为止。一般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症情重者可根据情况每日1次。

温针加拔罐

取穴

主穴:地仓(或阿是穴)、后溪、四白。阿是穴位置:面肌抽动起点(多在嘴角或上下唇的汇合点旁开2cm处)。

配穴:迎香、人中、承浆、颊车。

治法

用毫针以30度角从主穴地仓或阿是穴向迎香穴方向直透至患侧内眼角,进针2.5~3.5寸;地仓向颊车方向透刺2~3寸;从地仓透人中,从地仓透承浆。后溪直刺1.5~2.5寸,最低斜刺透过3/4手掌部分。留针1.5~2小时,用卫生香施灸针尾。取口径为0.6~1寸的小玻璃火罐(或瓶)用水和成之面团并搓成面条转在罐口,再以投火法,将火罐拔四白穴上,留罐20~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疗效评价

共治疗572例,痊愈459例,显效73例,有效19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96.3%。

电针

取穴

主穴:支痛:鱼腰、攒竹;支痛:四白、下关;支痛:地仓、颧髎。

配穴:阳白、水沟、承浆、迎香。

治法

据疼痛之神经支选穴,加取配穴2穴,均患侧。针刺得气后,接通G6805电针仪,采用可调波,频率150次/分~600次/分,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度。留针通电20分钟~40分钟。留针期间,根据病人感应,略增大电流量1~2次,以维持重、胀、麻针感。每日1次,重者日可2次。

疗效评价

电针治疗66例,有效率87%~92.4%。

全息针

取穴

主穴:第二掌骨桡侧近指掌关节处。

治法

药液:当归寄生注射液。取双侧穴区,先以拇指按压,在压痛最明显处,将当归寄生注射液作穴位注射。注射时用5号齿科针头,沿第二掌骨近指掌关节桡侧略斜刺入,待探测到有较强的得气感后,每穴注入药液2ml,3天注1次,10次为1疗程。

疗效评价

以上述方法治疗8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结果,临床痊愈46例,有效3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3%。

刺血

取穴

主穴:分二组。上星、囟会、五处、承光、通天、络却。前顶、百会、(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

治法

每次取1组穴,两组穴交替使用。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穴位出血,每次每穴出血1~5滴,如不出血可用两手拇、食指挤压局部出血。每周治疗2次,10次为1个疗程。

疗效评价

以上法治疗30例,结果临床痊愈21例,显效6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100%。一般而言,点刺放血治疗以某一支痛效果较好,两支以上合并疼痛效果较差;病程短者效果较好,病程超过两年者,效果较差。

拔罐

取穴

主穴:第支痛:太阳、阳白;第支痛:颧髎、四白;第支痛:夹承浆、禾髎。

配穴:风池、合谷。

治法

根据病变的分支,每次取1~2穴。以三棱针在穴位上快速点刺2~3下,以刺入皮下为度,继以闪火法或抽吸法在该部位拔罐,留罐5分钟~10分钟,一般以每穴出血1~2ml为宜。同时,应注意观察,拔罐处须出现红晕(但不现瘀斑)。起罐后,可针刺配穴。风池穴,针尖向对侧眼球方向刺入1寸,使针感向头顶或前额放散;合谷穴,针尖向心,刺入1寸,使针感向肘部放射。均用强捻转手法。上述治法,隔日进行1次。10次为1个疗程。

疗效评价

以上法治疗多例,效果明显。

挑治

取穴

主穴:下关、翳风、风池。

配穴:三叉神经第支痛加鱼腰、攒竹、阳白、印堂;第支痛加四白、巨髎、颧髎、太阳;第支痛加颊车、承浆、地仓、人迎。

治法

每次选主穴1个,配穴2~3个。常规消毒后,用1%普鲁卡因作局部麻醉。取消毒三棱针1支,右手持针靠近穴区,左手食指轻轻将皮肤向针尖方向一推压,使针尖穿透皮,并做纵行挑破一个0.2~0.3cm口子,再向下把皮下白色肌纤维挑断,直至肌纤维挑尽为止。用碘酒消毒,上覆盖小方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一个穴挑完后再挑治第二个穴。每隔7天挑治1次,10次为1个疗程。

疗效评价

共治49例,结果临床痊愈19例,有效23例,无效7例,其有效率为85.7%。

典型医案

医案一

温某,女,43岁。1987年6月12日就诊。诉右面部疼痛4个月。近两周发作频繁,疼痛难忍。患者4个月来,右侧面部从下唇到鼻旁、目内眦,呈发作性放射样剧烈疼痛,持续半分钟左右,经住院治疗症状改善。2周前因感冒发烧,面痛复作,疼痛部位还向前额窜痛、灼痛,发作频繁。可因风吹、漱口、说话、轻微触碰痛处而诱发。经住院综合治疗不效。刻诊:精神萎靡,面容痛苦、少华。其疼痛部位为右侧第一、二、三支混合作痛,右鼻旁板机点明显。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尿黄,便秘。

诊断:面痛(西医称为三叉神经痛)。

治则:清泄肝胃肠火,通经止痛。

取穴:分二组:丰隆(双)、迎香(右)、禾髎、承泣;四关(合谷、太冲)。

治法:疼痛发作时,取第一组;间歇时,取第二组。用粗毫针(26号)剌入,行针得气后,皆用泻法,强刺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运针3次,两组穴位治法相同。共10次获愈。

医案二

陈某,男,33岁。1976年1月9日初诊。诉:右面部反复剧痛15年。患者从1967年起,突起右面部电击样剧痛1次,以后每天发做1~2次。至1969年逐渐加重,每日反复发作性电击样疼痛20~30次,发作持续时间约10~30秒。曾在沈阳某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经用电针、穴位封闭以及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近1个月来,日夜发作性疼痛100余次,由右侧鼻唇沟处窜至太阳穴处。不敢吃硬食,只能吃流质食物,痛苦难忍,故来就诊。刻见:一般状态尚可,表情苦楚。舌苔白厚,脉弦。血压:130/90mmHg,脉搏70次/分。右眉中和右鼻翼旁有痛性压点。

诊断:面痛(西医称为三叉神经痛)。

治则:平肝息风,活络止痛。

取穴:四白(右)、太阳(右)。

治法:毫针刺法。每日1次。

针4次时,患者剧痛消失,已可以刷牙。针第9次时,疼痛明显减轻,仅有时微痛。针第15次时疼痛未再发作,有时有蚁走感。第20次时,疼痛完全消失。随访2年未复发。(本文摘自《单玉堂伤寒论针灸配穴》)

三叉神经痛案

 (2017-07-29 07:56:21)[编辑][删除]

花某,,52岁,2014年3月20日诊。患者述:右侧头疼已一年余,初始以右侧耳前后疼但很轻,只服些西药止疼片之类的药物疼痛就能缓解。近数月来病情逐渐加重,疼痛遍及右侧耳部前后及颜面,诊为右侧三叉神经疼,曾肌注止疼针,口服卡马西平,虽能控制症状但不持久,药量逐日递増,由原来每次服1片,增加至每天每次服7片。来我院求治。现脉沉弦无力,舌质红、色暗淡,苔薄白。神志清晰,语言自如,进食触及右侧牙齿,如触电样疼痛。

诊断 偏头疼(三叉神经疼)。

辨证 寒邪窃居少阳经络,致少阳经络气血瘀阻不通,不通则痛。

治则 活血除风,解痉止疼。

处方 当归12克,川芎15克,白芍12克,红花12克,柴胡12克,细辛15克,制川乌15克,制草乌15克,全蝎12克,蜈蚣3条,蝉蜕15克,僵蚕12克,川芎12克,白附子12克。30剂。每剂加水共煎3次,将药液混合,取澄清药液约1000毫升,分早、中、晚各服1次,每次服约300毫升左右。

复诊时,患者述病情稳定一般无疼感,但不定时局部偶有不适感觉。以前方将细辛、川乌各减少5克再服10剂,以巩固疗效。随访一年无复发。

三叉神经疼属于中医学所说的偏头疼,其疼部位在于头部两侧,或左或右,耳前后和耳上下,属少阳经,为风寒之邪侵居少阳之位,阴寒窃居阳位,羁居日久,使少阳经络瘀滞不通而痛作。治疗用当归、川芎、白芍、红花和血化瘀、通经活络;柴胡引诸药入少阳经,川乌、草乌性热味辛苦,与川芎并用,除风止疼、胜湿散寒,治阳衰阴盛之寒和沉寒冷结之疼。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川乌,草乌均含乌头碱等”,故有特殊的止疼作用;白附子辛甘温与细辛合用,能除羁居少阳之阴寒,并除头面三阳之风,使少阳经络通畅而疼止;僵蚕、蝉蜕、全蝎、蜈蚣,除风解痉,搜刮久居少阳经络之风。(郭俊田)


从病因论治头痛
摘自2025-3-7中国中医药报
雷 辉 陕西省商洛市中医医院
洪秀珍系陕西省商洛市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商洛郭氏内科学术流派第五代传承人。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
头痛,指以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按疼痛部位分太阳(后头)、阳明(前额)、少阳(头侧)、厥阴(巅顶);按疼痛性质分胀痛(气滞),刺痛(瘀血),灼痛(火热),空痛、隐痛(多属虚),重痛(湿阻),跳痛(风阳)等。在临证实践中,郭氏内科学术流派认为头痛当以病因认识为主,首先区分表里,属表者,多属实,多为寒湿火之邪气上扰清窍,阻滞脑络所致;属里者,有虚有实,实者,多因情志怫郁,肝气郁结,失于条达则多呈胀痛,病久或兼有瘀血则呈刺痛,多以侧头疼痛为主;木燥生风,则多伴有跳痛;木燥生火,则多伴有灼痛;虚者,多因血虚、精亏居多,血虚者,头痛多伴有眼前发黑、面色萎黄或苍白;精亏者,头痛多伴有腰膝酸软、记忆力减退等。此外,临证遇到反复发作头痛,多内外合邪,如内风与外风相召等。顽固性头痛,多有伏邪(或风、或寒、或湿、或瘀)和正气不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是此谓。在用药方面,因祛风药多辛温偏燥,故多配伍凌霄花、沙参等以反佐。
寒瘀阳虚,脑络失荣案
贺某,男,55岁,2024年4月3日初诊。主诉:偏头痛6年。或左或右,多呈胀痛,剧则如针扎样刺痛,畏风冷,纳可,夜休一般,二便正常。舌红,苔白、中心剥脱,脉弦缓。
治则:化瘀通窍,温阳散寒。
方用通窍活血汤合大三五七散加味:川芎10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6g,细辛5g,干姜10g,山药15g,防风10g,山茱萸10g,蔓荆子6g,柴胡10g,香附10g,甘草6g,白附片6g(先煎)。7剂,水煎服,日1剂。
5月15日复诊:诉头痛偶发,持续时间减少,更方沉香天麻饮合大三五七散加味:僵蚕10g,天麻10g,白附片6g(先煎),独活6g,羌活6g,细辛6g,干姜10g,山药15g,防风10g,山茱萸10g 凌霄花10g,当归10g,川芎10g,清半夏10g,甘草6g,益智仁10g,防风10g。7剂,水煎服,日1剂。
8月21日三诊:头痛明显缓解,但胃脘泛酸不适,守二诊方加海螵蛸15g、浙贝母6g,续进7剂。
后电话随访半年,诉头痛未再发作。
按 本案头痛,以胀痛、刺痛为主,伴畏风冷,则易知气滞血瘀,兼有正虚寒湿。故以王清任通窍活血汤合通气散以理气血,《备急千金要方》大三五七散以温阳散寒,故而首诊取效。复诊时,气血调,头痛减,故更方《卫生宝鉴》沉香天麻饮合大三五七散以疏风通络,温阳散寒,头痛续缓。三诊效不更方,于前加和胃之品。本案的关键在气血与虚寒。
中虚生风,痰湿阻络案
赵某,男,50岁,2024年6月12日初诊。主诉:头痛3年。伴头晕、腹胀、倦怠乏力、面色萎黄,纳可,夜休一般,二便正常。口唇暗,舌黯红,苔白,脉细弦。
治则:补虚息风,祛痰通络。
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半夏10g,炒白术10g,茯苓15g,天麻10g,陈皮10g,黄芪30g,党参10g,甘草6g,麦芽15g,建曲15g,丹参15g,川芎6g,蔓荆子10g,钩藤15g(后下),大腹皮12g,益母草15g,泽泻30g。7剂,水煎服,日1剂。
6月19日复诊:诉头痛及头晕减轻,但肩背酸痛,胁腹部仍胀满,守前方加葛根15g、羌活10g、桂枝10g,7剂。
后随访头痛、头晕未再发作,肩背及胁腹不舒亦未再作。
按 本案头痛,伴倦怠乏力、面色萎黄,中焦气虚显而易见,胃不健脾不运,则痰湿内生,故见腹胀;清阳不升,则浊居清窍,故生头晕;病久,邪气入于脑络,故头痛。方以李东垣的半夏白术天麻汤补中虚,化痰湿,定虚风,略加丹参、川芎、蔓荆子等以疏风通络之品而取效。复诊,肩背及胁腹胀满,俱是湿邪为患,故以葛根、羌活、桂枝以表散湿邪。
风热壅盛,上扰清窍案
周某,男,29岁,2024年12月18日初诊。主诉:头痛3年。以双侧疼痛为主,多于劳累和变天多发,伴鼻塞,面红,口干,纳可,夜休可,二便正常。舌尖红,苔黄腻,脉紧。
治则:补虚息风,祛痰通络。
方用芎芷石膏汤加味:川芎10g,白芷10g,石膏30g(先煎),藁本6g,羌活10g,菊花10g,葛根15g,辛夷6g,苍耳子6g,薄荷6g(后下),野菊花10g,防风10g。7剂,水煎服,日1剂。
后电话随访,患者诉头痛2月余未发。
按 本案头痛,以面红、口干,舌尖红、苔黄一派热象为主,加之“巅顶之上,唯风可到”,风热合邪为患,故多反复难愈。以芎芷石膏汤疏风清热,略加通窍之品而取效。
肾精不足,髓海失养案
韩某,男,62岁,2024年10月30日初诊。主诉头痛8年,尤以后头空痛为显,伴腰膝酸软,夜尿频,口干,纳可,夜休可,二便正常。舌黯红,苔白,脉沉细弦。
治则:填精益髓,佐复气化。
方用肾气丸加味:熟地黄24g,山药12g,山茱萸12g,茯苓10g,牡丹皮10g,泽泻10g,白附片6g(先煎),肉桂6g,天麻10g,川芎10g,益智仁10g,桑螵蛸6g,金樱子15g,当归10g,鹿角霜12g。7剂,水煎服,日1剂。
后以肾气丸为主,调理月余,头痛明显缓解,尿频亦有改善。嘱制丸剂长期口服以巩固。
按 本案头痛,呈空痛,以腰膝酸软、夜尿频为主,显系肾精不足、肾气衰惫之证,故以肾气丸以补肾精、复气化为主,合佛手散使其补而不滞且理血气以止痛,再加固涩缩泉之品而症缓。
肝气郁滞,生风上扰案
李某,女,38岁,2024年8月25日初诊。主诉:头痛3月。伴经前痛剧,心烦、易怒,胸闷胁胀,纳可,夜休可,二便正常。末次月经8月16日止。舌黯红,苔白,脉细弦。
治则:行气解郁,疏风止痛。
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味: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0g,茯苓10g,炒白术10g,薄荷6g(后下),炮姜6g,牡丹皮10g,炒栀子10g,丹参10g,川芎6g,凌霄花10g,白蒺藜10g。7剂,水煎服,日1剂。
后因月经不调来诊,诉头痛未再发作。
按 本案头痛,与行经和情绪相关,知是肝气不舒所致。一者,气滞则血瘀,瘀血阻络则痛;二者,木郁则生风、生火,生风则头昏、痛,生火则心烦、生疮等。故以丹栀逍遥散行气解郁,清火疏肝,略加和络之品而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槐花如云
后一篇:附子理中丸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