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薄言采地黄漫索酒壶花

(2022-11-17 05:31:00)


——诗词中的地黄及其药用价值

时间:2021-05-2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黄新生

地黄花中含蜜较多,有一股甜酒的清香,在民间又被称为酒壶花、小鸡喝酒、甜酒根等。与酒相比,地黄无辛热之性,而有甘醇之味,合理使用更能养身益人。

地黄别名寓意深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呈此菑亩。方叔涖止,其车三千。师干之试,方叔率止。”(《诗经·采芑》)这首诗以采芑起兴,赞美周天子的大将方叔率领的威武之师。“芑”是地黄的别名,在诗中具有丰富的含义。

一是地黄叶可以保养战马。《抱朴子》载,韩子治用地黄苗喂50岁老马,结果老马“生三驹,又一百三十岁乃死”。苏轼的《地黄》诗中“地黄饲老马,可使光鉴人”句,引用的就是这个典故。地黄苗也可供人食用。霜降过后,采摘地黄叶子,不会影响地黄收成,且地黄叶经深秋风霜洗礼,苦味和青气都大为减轻,变得味美可口。将地黄叶用水焯过,拌以蒜泥、香油、盐和味精,吃起来香辣可口,稍有一丝淡淡的苦味,还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二是地黄可以用来犒劳方叔这样的有功之臣。《礼记》载:“钘毛:牛藿、羊芐、豕薇”,周代国君在招待士大夫时,用专门的器皿钘来盛放地黄羊肉,供其食用。地黄和羊肉搭配食用,具有良好的养生功效。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载有“羊肉生地黄汤”,由羊肉、生地黄、桂心、当归等制成,具有润肤、解毒、补气养血的功效,《千金方衍义》用其治新产腹痛。“熟地黄精羊肉汤”由羊肉、熟地黄、黄精、生姜等制成,张元素《珍珠囊》载其具有补血气、滋肾水、益真阴的功效。

“沉水得稚根,重汤养陈薪。投以东阿清,和以北海醇。崖蜜助甘冷,山姜发芳辛。融为寒食饧,咽作瑞露珍。”(苏轼《地黄》)地黄原名为“芐”,《说文解字》:“芐,地黄也。”地黄为什么叫作“芐”呢?《尔雅翼》载:“地黄生者,以水试之,浮者名天黄,半沈(沉)半浮者人黄,沈(沉)者地黄。芐字从下,亦趋下之义。”古人用沉水法验证地黄的质量,将地黄放入水中,浮在水面的名为天黄,质量最次;半沉半浮在水中的名为人黄,质量居中;沉入水底的名为地黄,质量最好。“芐”字从下,说明了地黄的质量特点。

“会将云缕换霜华,一匕玄琼入紫霞。他日天台莫轻住,要携徐甲到流沙。”(明代祝允明《谢汤文守惠地黄煎》)地黄又名地髓,顾名思义,即为吸收苍茫大地精髓而生成的草药,具有补精填髓的功效,古人常用其养生。《抱朴子》载:“楚文子服地黄八年,夜视有光。”至今明目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治疗眼科疾病的成药中,多以地黄为君药。《本草纲目》载有服食地黄法,以地黄汁配伍白蜜,或地黄配伍大枣等服用,“(服用)百日面如桃花,三年轻身不老。”

地黄食疗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崔元亮《海上方》及刘禹锡《传信方》记载有地黄馎饦和地黄冷淘食,可治疗“一切心痛”。地黄粥由地黄、米、蜜制成,具有“利血生精”的功效,白居易《春寒》:“今朝春气寒,自问何所欲。酥暖薤白酒,乳和地黄粥。”地黄酒是古人常用的药酒之一,由生肥地黄绞汁和曲、米酿制而成,具有“补虚弱、壮筋骨、通血脉、治腹痛、变白发”的功效,加入牛膝汁效果更佳。白居易骑马受伤,就曾服地黄酒补养,其《马坠强出赠同座》诗曰:“足伤遭马坠,腰重倩人抬。只合窗间卧,何由花下来。坐依桃叶枝,行呷地黄杯。强出非他意,东风落尽梅。”

生地凉血还生津

“生地微寒,能消温热,骨蒸烦劳,养阴凉血。”(明代龚廷贤《生地》)将地黄的根块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即得生地黄。生地黄又名干地黄、原生地、干生地,是常用的清热凉血类中药。生地黄味甘,性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血热出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内热消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津伤便秘的治疗。张元素云:“地黄生则大寒而凉血,血热者须用之。”李东垣曰:“生地黄治手足心热及心热,入手足少阴、手足厥阴,能益肾水而治血,脉洪实者宜此。”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唐代白居易《采地黄者》)生地甘寒,入营血分,善于清热凉血,治疗温热病热入营血,温毒发斑。生地配伍玄参、连翘、丹参等,可治疗温热病热入营分,壮热烦渴,神昏舌绛;配伍水牛角、赤芍、牡丹皮等,可治疗热入血分,身热发斑,神昏谵语;配伍大青叶、水牛角等,可治疗血热毒盛,发斑发疹,色紫暗者。

“生地黄寒甘苦味,滋肾凉心清肺胃,调脾养肝润二肠,妇人崩漏胎产治。”(明代李梃《生地黄》)生地善清营血分之热而有凉血止血之功,配伍侧柏叶、荷叶、艾叶等,可治疗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配伍地榆、槐花、小蓟等,可治疗血热便血、尿血;配伍茜草、苎麻根等,可治疗血热崩漏或产后出血。

“江皋岁暮相逢地,黄叶霜前半夏枝。子夜吟诗向松桂,心中万事喜君知。”(张籍《答鄱阳客药名诗》)生地甘寒质润,能清热养阴生津止渴,配伍麦冬、沙参、玉竹等,可治疗热病伤阴,烦渴多饮;配伍山药、黄芪、葛根等,可治疗阴虚内热之消渴。

“一饮地黄酒,冤哉入九泉。云孤无葬地,雪霁有苍天。”(宋代许月卿《有感》)生地甘寒养阴清热,归肾经,能滋肾阴而降虚火、养阴津而泄伏热,配伍知母、麦冬、地骨皮等,可治疗阴虚内热,骨蒸潮热;配伍青蒿、鳖甲、知母等,可治疗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津已伤,邪伏阴分,夜热早凉,舌红脉数。

“骊歌未残心欲动,剪烛夜谈如昨梦。茂林已扫山阴迹,地黄犹注床头瓮。”(宋代李流谦《文约既行复作此送之》)生地甘寒质润,善于滋阴润燥通便,配伍玄参、麦冬等,可治疗阴虚伤津,肠燥便秘。生地性寒,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熟地补血填精髓

“地黄气禀仲冬行,怀庆携来大有名。温可养荣宜用熟,寒能凉血只宜生。拌同姜酒脾无泻,食共萝卜发变更。四物为君六味首,九蒸九晒制须精。”(清代赵瑾叔《地黄》)熟地黄由生地黄经酒炖法或酒蒸法炮制而成,是常用的补血类中药。熟地黄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具有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的功效,用于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的治疗。张元素云:“熟地黄补肾,血衰者须用之。又脐下痛,属肾经,非熟地黄不能除,乃通肾之药也。”李东垣曰:“若脉虚,则宜熟地黄。地黄假借火力蒸,故能补肾中元气。”

“熟地黄甘苦温平,补血填髓滋肾精。疗伤寒后腰股痛,除新产罢腹脐疼。”(明代李梃《熟地黄》)熟地甘温质润,能补阴益精生血,为养血补虚之要药,配伍当归、白芍、川芎等,可治疗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及月经不调、崩漏等;配伍远志、酸枣仁等,可治疗血虚心悸怔忡;配伍阿胶、艾叶等,可治疗血虚崩漏下血;配伍人参、当归等,可治疗气血两虚。

“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填精,乌须黑发。”(明代龚廷贤《熟地》)熟地味甘滋润,入肝肾善于滋补阴血,为治疗肝肾阴虚之要药,能大补五脏真阴。熟地配伍山药、山茱萸等,能补肝肾、益精髓,治疗肝肾阴虚之腰膝酸软、遗精、盗汗、耳鸣、耳聋及消渴等;配伍知母、黄柏、山茱萸等,可治疗肝肾阴虚之骨蒸潮热、虚火上炎、颧红盗汗、耳鸣遗精。

“异香透昆仑,清水生玉池。至味不可名,何止甘如饴。儿稚喜语翁,雪颔生黑丝。老病失所在,便欲弃杖驰。”(陆游《梦有饷地黄者味甘如蜜戏作数语记之》)熟地有补益肝肾、益精填髓的功效,配伍何首乌、牛膝、菟丝子等,可治疗精血亏虚、须发早白;配伍龟甲、锁阳、狗脊等,可治疗肝肾不足、精血亏损之五迟五软。熟地性质黏腻,有碍消化,凡气滞痰多、湿胜中满、食少便溏者忌服。

一药三用有专长

“乡村药物是生涯,药圃都将道地夸。薯蓣篱高牛膝茂,隔岸地黄映菊花。”(清代范照黎《怀药诗》)鲜地黄为地黄的新鲜块茎,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的功效,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的治疗。

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均能养阴生津,治疗阴虚津亏诸证。鲜地黄甘苦大寒,长于清热凉血、生津止渴,滋阴之力虽弱,但滋腻性也较小。生地黄甘寒质润,长于治疗热入营血、热病伤阴、阴虚发热诸证,清热凉血之力稍逊于鲜地黄,养阴生津之力强于熟地黄,且滋腻性较小。熟地黄甘而微温,入肝肾而补血滋阴、填精益髓之力强,长于治疗血虚证及肝肾亏虚证,但滋腻性大。

“君空种药南山隅,紫花褐实连庭除。长鑱斸掘动云壤,婉婉尽拔生龙须。”(宋代刘子翚《鹅峰居士以地黄遗病翁因为作引》)地黄的叶、花、种子也可入药。地黄叶味微苦,性寒,归肝经,具有解毒疗疮的功效,捣汁外涂可治疗恶疮,手足癣。地黄花味甘,性温,归肾经,具有填精补虚的功效,用于消渴、肾虚腰痛的治疗。地黄实味甘,性温,归肾经,有补肾填髓的功效,用于肾虚腰痛的治疗。

地黄一药三用,药效纯良,历代名医多喜使用,创制了诸多经典名方,受惠者不计其数。(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枇杷当药蜜如糖

 (2022-11-17 05:29:14)[编辑][删除]


时间:2021-05-2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陆明华

布谷鸣啭,天色鸭蛋青,饱满柔和。街头巷尾出现卖枇杷的摊子,金灿灿的果实看上去甚是喜人,那酸甜多汁的味道含着记忆的芬芳……

儿时,故乡的小溪边也有一棵能长蜜糖般清甜果实的枇杷树。在那物质匮乏的年月里,枇杷自是如金子般宝贵。枇杷的主人看守得很严,但依然会有淘气的男孩偷偷上去摘几颗。那枇杷尚未熟透,因此甜中带有一丝酸。

渐渐地,果子长大了,泛黄了,惹得那些半大的孩子握着竹竿提着竹篮围了过来。外公不介意,他只怕孩子们白白糟蹋了果实。枇杷外貌一般,吃起来也麻烦,须耐着性情剥去外面的薄皮,若是果核大,所获就不多。但我喜欢它那种不张扬、不粉饰,朴实无华的样子。

“三月樱桃粒粒红,四月枇杷蜜如糖”,枇杷别名金丸,又名芦枝、卢桔,果木中独备四时之气,与樱桃、梅子并称“三友”。我们坐在小凳上,一点点剥皮,汁液淋漓,淌了一手,果肉呈现出来,略微用点力气掰开,把果核悉数掏出丢掉,整个果肉一起放进嘴里,甘甜可口。

枇杷还可以药用。中医认为,枇杷味甘、性凉,有润肺、清肺之功。《本草纲目》记载枇杷有“止泻下气,利肺气,止吐逆,主上焦热,润五脏”之功效,主治肺痿咳嗽吐血、衄血、燥渴、呕逆等症。

古人善于物尽其用,很早就发现枇杷叶子也有很好的药用价值。枇杷叶很早就被中医药名家典籍所记载。《本草经集注》记载:“其叶不暇煮,但嚼食,亦差。人以作饮,则小冷。”《新修本草》记载:“用叶须火炙,布拭去毛。不尔,射入肺,令咳不已。”《本草再新》言其:“清肺气,降肺火,止咳化痰,止吐血呛血,治痈痿热毒。”因此,枇杷叶具有清肺止咳、降逆止呕的功效,主要用于肺热咳嗽、气逆喘急、胃热呕逆、烦热口渴等症。另外,枇杷叶如经蜜炙,可增强其润肺止咳的作用,对于肺燥咳嗽的疗效尤佳。

唐朝诗人司空曙写过一首《卫明府寄枇杷叶以诗答》,讲的是自己染病后,友人寄来枇杷叶和药方,他因而作诗答谢的事。陶弘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历代名医也在各自传世医书中记载有枇杷叶的药效及用法。过去的人,还蒸叶取露,取名“枇杷叶露”,有清热、解暑、和胃的作用。

儿时,乡下的外婆常把摘下的枇杷分给邻居,没分完的洗净剥皮去核放瓶内,加凉开水和白糖密封起来,三日后开封就可尝到酸甜的枇杷罐头。她还常拿枇杷叶当药,孩子们感冒咳嗽,她会摘几片用刷子刷一遍,再用清水洗干净,放进锅里,加水烧开服用,效果奇佳。

闲来无事,我读到车前子写的《罗汉寺》:“要捏住枇杷梗,顺势一拗,手不能碰果实,否则翌日枇杷就会起褐点、腐烂,卖枇杷的常为顾客光摸不买动气。”枇杷总是诱人的,那些清鲜隽美的果子,让人忍不住买些解馋。

每年枇杷黄时,我总是一遍一遍重温童年摘枇杷的旧时光,回忆和小伙伴们追逐打闹的日子。(陆明华  广西壮族自治区钟山县人民医院)

枇杷浑身皆是宝

  (2022-11-30 03:17:23)[编辑][删除]


时间:2021-03-1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邓凤翘 胡世云

  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唐·杜甫《田舍》诗文赏析

  杜甫,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则被称为“诗史”。《田舍》是杜甫初夏时节所作。诗的前两句叙写村居的荒僻,描绘了诗人居住在田间农舍旁,江河弯弯,清澈见底,推开柴门走出农舍,门前的小路上一个人都没有,周围荒草丛生,丝毫感受不到都市的繁华之气。在这样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诗人倒也懒得整理衣冠,只是穿着随意地欣赏着周边的田园景色。后两句描写景物的“悠闲”。榉柳的枝叶此时尚未生长茂盛,在风中摇曳的姿态稍显羸弱。但此时的枇杷果已经成熟,黄澄澄地挂满树梢,远远地便能闻到一股清香。屋旁的江水涨高了,鱼儿纷纷跃上江面,渔民带着鸬鹚在江中忙碌着,收获满满。

  整首诗为人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让人感受到,作者虽身处荒僻之地,远离闹市,但有这些美丽的田园风光相伴,生活也格外闲适自在。诗末的“枝枝弱”对“树树香”,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更是让整幅田园画卷跃然眼前,让人心生向往。枇杷药用

  诗中提到了枇杷。枇杷作为蔷薇科枇杷属的植物,不仅具有独特的绿化观赏价值,而且枇杷全身都是宝,其花、果实、叶子、果核和树根都是不可多得的良药!现在,让我们带着那份诗意的向往之情,一起走近那棵巍然挺拔的枇杷树吧!

  枇杷花 枇杷的干燥花。于冬春季节采摘,除去杂质,晒干即可。枇杷花主产于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等地。其味淡,性平,归肺经。据姚可成《食物本草》记载(枇杷花):“治头风,鼻流清涕。”因此,枇杷花具有疏风止咳、通鼻窍之功效。常用于治疗头部着风后鼻塞流涕,或虚劳久嗽痰中带血等。

  枇杷果 枇杷秋日养蕾,冬季开花,春来结果,夏初成熟,承四时之雨露,为“果中独备四时之气者”。俗话说:“三月枇杷出好世”。眼下正是阳春三月好时节,树上的枇杷正日渐成熟。据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枇杷乃和胃降气,清热解暑之佳品良药。”枇杷果肉柔软多汁,酸甜适度,味道鲜美,被誉为“果之冠”,因此,历史上枇杷果常被作为贡品。中医认为,枇杷果味甘、酸,性平;归肺、胃经。具有清肺止咳、生津止渴的作用。主要用于阴虚肺燥引起的咳嗽或咯血;咽干口渴,胃失和降,干呕不欲食等情况。枇杷虽好,不宜多食,否则易发痰热、损伤脾胃。而且,枇杷果最好要熟透才能剥皮吃,否则易导致咽喉不适甚至腹泻。另外,糖尿病患者也不宜多吃。

  枇杷叶 枇杷的干燥叶。其味苦,性微寒,归肺、胃经。《本草再新》言其:“清肺气,降肺火,止咳化痰,止吐血呛血,治痈痿热毒。”因此,枇杷叶具有清肺止咳,降逆止呕的功效,主要用于肺热咳嗽,气逆喘急,胃热呕逆,烦热口渴等症。另外,枇杷叶如经蜜炙,可增强其润肺止咳的作用,对于肺燥咳嗽的疗效尤佳。一般认为,枇杷老叶比嫩叶的药效要好。因此,我们可以刷去老叶背后的绒毛,切碎,然后再用细密的纱布包着煮水喝。不仅对于黄痰咳嗽、呕逆烦渴者有很好的效果,而且也可以预防四时流感。另外根据个人情况也可以加入少量冰糖调味,或配伍其他药物一起使用。注意枇杷叶用前须去毛。且不适于胃寒所导致的呕吐,以及风寒引起的咳嗽。

  枇杷核 枇杷的种子。其味苦,性寒,归肺、肝经,有小毒。《本草再新》言其:“治疝气,消水肿,利骨节;治瘰疬。”因此,枇杷核具有化痰止咳,疏肝理气、利水消肿之功效。常用于咳嗽痰多,疝气,水肿,淋巴结结核,瘰疬。注意枇杷核内服不宜过量,3~9克即可。过量内服会中毒,甚则死亡。而且,须用水煮开后喝,不能生吃。

  枇杷根 枇杷的干燥根。其味苦、涩,性平,无毒。《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言其:“镇痛,下乳。”因此,枇杷根具有清肺止咳,下乳,止痛之功效。常用于肺结核咳嗽,乳汁不通,风湿痹痛。常用药膳

蜂蜜枇杷花茶

  材料:6~12克枇杷花,适量蜂蜜。

  做法:热水冲服枇杷花,再调入蜂蜜,搅匀服用。

  功效:润喉止咳,解表疏风,通鼻窍。

枇杷花炖鹌鹑

  材料:枇杷花15克,陈皮5克,苦杏仁15克,鹌鹑一只,食盐适量。

  做法:鹌鹑洗净,切小块,所有食材一起放入砂锅中,大火烧开,改小火再炖1~2小时,加入食盐调味即可。

  功效:化痰降气,润肺止咳。适用于迁延不愈的久咳、燥咳、咳喘,及慢支、肺气肿患者。

枇杷核甘草橘皮汤

  材料:枇杷核15克,甘草和橘皮各6克。

  做法:三物一起加水煮沸,代茶饮。

  功效:甘草和中化痰,橘皮化痰祛湿,枇杷核化痰利水,对于肺经有湿热而咳痰者有很好的缓解功用。

枇杷根炖猪脚

  材料:枇杷根30克,猪脚一只,适量黄酒。

  做法:猪脚洗净切块,加入枇杷根,黄酒,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炖1~2小时。

  功效:祛风湿痹痛,对于素来风湿导致的关节疼痛有较好的改善效果;还可用于哺乳期妇女下奶之用。(邓凤翘 

江南枇杷黄似桔

时间:2020-05-2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缪士毅

 

  “五月江南碧苍苍,蚕老枇杷黄”。每年5月,我国江南一带那熟透的枇杷果实缀满枝头,黄似桔,亮如金,圆润清香,惹人眼目,撩人品尝。

  枇杷为蔷薇科常绿乔木,原产于我国,迄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西汉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就有“枇杷十棵”的记载,那时枇杷树和果被视为名果异树。唐代白居易写道:“深山老去惜年华,况对东溪野枇杷。”宋代杨万里的“大叶耸长耳,一枝堪满盘”则道出了枇杷树浓荫如幄的特点。

  枇杷冬月作花,夏月结果,所以古人称其为“秋荫、冬花、春实、夏熟,备四时之气。”宋代宋祁诗曰:“有果实西蜀,作花凌早寒。树繁碧玉叶,柯迭黄金丸。土都不可寄,味咀独长叹。”这首诗是对枇杷树的花、叶、果的写照,十分贴切。唐代羊士谔咏道:“珍树寒始花,氤氲九秋月。佳期若有待,芳意常无绝。鰯鰯碧海风,濛濛绿枝雪。急景有余妍,春禽自流悦。”描绘了枇杷树如亭亭少女,不与人争春,而在百花凋零的寒冬绽蕾开放,显示了枇杷树高洁的品格。

  枇杷成熟之时,那黄澄澄的果实,与密匝匝的绿叶相映衬,黄果绿叶,风光迷人。唐代杜甫的“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诗句,活灵活现地点染出江南枇杷成熟时的旖旎风光。唐代白居易的“淮山侧畔楚江阴,五月枇杷正满林”,宛如一幅枇杷丰收的风俗画,清新又迷人。

  枇杷有不少别名。古人有称其为“卢桔”,宋代苏东坡有“魏花非老伴,卢桔是乡人”“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弟新”“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桔微黄尚带酸”的诗句。唐代宋之问也有诗云:“冬花采卢桔,夏果摘杨梅。”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在一首题画诗中也曾这样称呼:“五月天热换葛衣,家家卢桔黄且肥。鸟疑金弹不敢啄,忍饥向东林间飞。”至今广东一带,仍有唤枇杷为卢桔者。

  有趣的是,古人称枇杷为“琵琶”。北宋寇宗奭的《本草衍义》记载:“其叶,形如琵琶,故名。”古时有位书生不知其内情,一次收到朋友送来的一篮枇杷,见礼帖上写了“琵琶”两字,误认为白字,自觉好笑,于是写了一诗给予讥讽:“枇杷不是那琵琶,只为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丝管尽开花。”其实,讥人反自讥,一直传为笑柄。

  有趣的是,枇杷也是画家笔下的好题材,如宋代赵佶的《枇杷山鸟图》中枇杷果实累累,枝叶繁盛,一山雀栖于枝上,翘首回望翩翩凤蝶,神情生动。大画家虚谷画有《枇杷立轴》,任伯年画有《枇杷锦鸡》《枇杷小鸟》,吴昌硕画有《枇杷凤仙》等。虚谷画的枇杷枝叶蓬乱纷纷向上,怎么看都带些“怒意”。潘天寿干脆把枇杷果子画成了方的,一如其人,棱角分明。齐白石画枇杷,与吴昌硕大同小异,都是以藤黄色没骨画果实,以淡淡墨画叶子,他曾在一幅《枇杷》画上题诗曰:“果黄欲作黄金换,人笑黄金不是真。”诗情画意,盎然成趣。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为友人在扇面上画了一幅枇杷图,画面上枇杷数粒,果叶相间,错落有致,并题诗云:“朋友定购香宾票,中得头标买枇杷。”对枇杷的喜爱跃然于画里诗间。

  枇杷与樱桃、杨梅并称初夏水果三姐妹,品种达200余种之多。枇杷论成熟期,可分早、中、晚三类。早熟品种五月即能面市,中熟品种于六月大批登场,晚熟品种可延至七月上旬。枇杷依果形分,有圆果种和长果种之别,一般圆果种含核较多,长果种核少或独核者居多。按果实色泽分,枇杷又分为红肉种、白肉种,红肉种枇杷因果皮金黄而被称为“金丸”,如宋代陆游所写的“难学权门堆火齐,且从公子拾金丸。”刘子晕也写道:“万颗金丸缀树稠,遗恨汉苑识风流。”明代沈周则吟道:“谁铸黄金三百丸,弹胎微温露渍渍。从今抵鹊何消玉,更有锡浆沁齿寒。”白肉种枇杷肉质玉色,古人称之为“蜡丸”,正如宋代郭正祥所写道:“颗颗枇杷味尚酸,北人曾作蕊枝看。未知何物真堪比,正恐飞书寄蜡丸”。就品质而言,红肉种皮厚易剥,味甜质粗,宜于制作罐头;白肉种皮薄肉厚,质细味甜,适于鲜食。枇杷名品有:浙江余杭的“软条白砂”,肉白味甜;福建莆田的“解放钟”,果肉厚嫩,汁多味美;江苏吴县(现苏州市吴中区)的“照种白沙”,汁多质细,风味鲜甜。

  枇杷柔软多汁,甜酸可口,博得了文人墨客的交口赞美。宋梅尧臣诗云:“五月枇杷黄似桔,谁思荔枝同此时?”宋代陈世守直言:“枇杷昔所嗜,不问甘与酸。”宋人周必大的“琉璃叶底黄金簇,纤手拈来嗅清馥。可人风味少人知,把作春风夏作熟”一诗,对枇杷的色、香、味赞不绝口。宋代戴复古的“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字里句间洋溢着对枇杷的赞美之情。明代高启《东丘兰若见枇杷》诗“居僧记取南风后,留个金丸待我尝”句,足让人读后馋涎欲滴。

  鲜啖几口枇杷,顿有“浆流冰齿寒”“如蜜少加酸”之感。枇杷果实可入肴,如枇杷炒子鸭、枇杷咕噜肉、豆茸酿枇杷、冰糖枇杷等,皆为时令美味。枇杷在地方名菜中也有一席之地,如川菜中的枇杷冻,果味浓郁,甜香滑软;苏菜中的醉枇杷,色呈鹅黄,甘美清香。

  中医认为枇杷果实味甘酸,性凉,有润肺、止渴、下气之功,主治肺痿、咳嗽、吐血、衄血等。《日华子本草》认为枇杷“治肺气,润五脏,下气,止呕逆,并渴疾。”枇杷叶能入药,唐代司空曙有诗云:“倾筐呈绿叶,重迭色何鲜。仙方当见重,消疾未应便。”诗人视枇杷叶为“仙方”,足见其药用价值之高。(缪士毅 浙江省永嘉县委组织部)

枇杷碎语

时间:2019-05-1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黄煌

 

  又到了枇杷上市的季节。院子里那株枇杷树结满了黄澄澄的果实,或两个,或五六个,聚在一起,沉甸甸,毛茸茸,很是诱人。不过这株枇杷品种不好,酸得让人咧嘴,因此每年都不去采摘,留给许多鸟啄食。

  枇杷的产地很广,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都有栽培,以江苏苏州东山的白沙枇杷、浙江杭州市余杭区的塘栖枇杷和福建的莆田枇杷最为有名。

  白沙枇杷肉厚汁多,肉色晶莹,肉质细嫩,最甜。塘栖枇杷色泽金黄,果大肉厚,汁多味甜,甜酸适口。莆田枇杷品种达100多种,其中“解放钟”果皮橙红易剥、毛茸多、锈斑少,气味香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造一方物,大自然造就了千奇百态、千滋百味的植物。吃水果讲究产地品种,用中药更应该讲究道地质量。大黄是青海和四川的好,岳美中先生曾说过,如用华北大黄,吃了肚子疼。黄芪是内蒙古和山西的好,20世纪70年代我们用过本土种植的黄芪,用上一两也不如用三钱的内蒙古黄芪药力大。白术是浙江、江西、安徽的好,特别是浙江于潜天目山区的于术,气味清香,令人不饥不渴,是健脾益气的上品。附子是四川的好,特别是绵阳的江油附子,栽培历史有1300多年,炮制历史亦逾千年,是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的好药。那些已故的老中医们,在处方上会注明“杭白芍”“云茯苓”“川雅连”“茅苍术”“台乌药”“新会皮”“潞党参”等,因为这是传统的经验,好的疗效离不开道地药材。

  不过,话是这么说,现实也令我们尴尬。处方开出去,不知此方流到哪里去配?药店到底能否给地道药材?我们无法把控。所以,我希望有自己的药房。就如当年柳宝诒先生有自己的实验药房“柳致和堂”一样,每次进药,药剂师能清楚地告知每种药材的产地、加工炮制情况、药材质量和建议用量。

  我也希望国家下力气管好中药材市场。各种中药材的品种、种植、采集、加工、炮制等环节甚多,能否有一套从田头到口头的中药材质量监控体系?政府能否出台有效的管理办法?我还希望有大的制药公司开发经方制剂,这样的好处是,我们能找到对中药材质量负责的主体,而且规范统一的经方制剂有利于开展中医的临床科研,总结的经验便于进一步验证和推广。

  枇杷是水果,吃与不吃,多吃少吃,也无所谓。中药材质量事关人们的身体健康,作为医生,不能不较真。同时,标准的中药材,也关系到中医学术发展的质量和速度,作为学者,也不能不为现状担忧。

  值此枇杷时节,碎语几句,以引众人发声。(黄煌 南京中医药大学)

枇杷枝叶善“止嗽”

  (2021-06-03 14:28:06)[编辑][删除]

昨天在小区散步,看到枇杷树上“探”出了金子般的果实,我定睛一看,发现枇杷熟了。不知为何,我又想起乡下老宅院子里那棵曾经陪我成长的枇杷树。
初夏的一个周末,我回到乡下老家,走进村头一眼望去,绿意漫漫,一条河沟穿村而过,河水清澈,流水悠悠,树影婆娑,村民依河而居。村里家家户户宅前屋后都栽种着梨树、枇杷树等果树,在众多果树中最耀眼的要数四季常绿的枇杷树。
枇杷树宽厚茂密的枝叶,一年四季郁郁葱葱。春天,经过寒冬的风霜雨雪之后,枇杷树原先灰蒙蒙、墨绿色的叶间渐渐地长出一片片毛茸茸绿得鲜亮的嫩叶,随后便开花。到了春末初夏时,树冠浓郁,遮天蔽日,厚厚的叶子色泽深绿,像涂了层油蜡,并结出娇艳欲滴的青果。到了稻青麦黄时,枇杷方成熟,枇杷树上一片金黄,一颗颗枇杷宛若星星点缀在枝头。每到黄昏时分,暮色清凉而欢悦,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院里的桑木桌旁,剥食刚摘下的枇杷。
枇杷黄灿灿,光洁如蜡。捏一枚入口,香甜多汁,滋味可口,是营养丰富的水果。枇杷叶是药房常备的中草药,有清肺和胃、降气化痰之功效。倪朱谟编纂的《本草汇言》载:“枇杷叶,安胃气,润心肺,养肝肾之药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枇杷叶,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气之功耳。气下则火降痰顺,而逆者不逆,呕者不呕,渴者不渴,咳者不咳矣。”枇杷叶是止咳的常用药,但背面多黄毛,易刺激咽喉而咳嗽,所以使用前要将黄毛处理干净。枇杷叶生品与熟品药效不同,止咳宜炙用,止呕宜生用。另外,疾病不同,炙法有异。李时珍认为,“治胃病,以姜汁涂炙;治肺病,以蜜水涂炙,乃良”。
枇杷叶可化痰止咳顺气,是清肺和胃、降气化痰的良药,能治疗肺热咳嗽、咯血、胃热呕逆等疾病。民间以枇杷叶加鲜果榨汁,加冰糖,文火熬成中成药“枇杷膏”,具有清肺、宁咳、润喉、解渴、和胃的功效,主治慢性支气管炎、肺逆咳嗽等,疗效显著。
儿时,有一次我干咳严重,持续半个月,人都瘦了一圈,吃了很多药仍不见效。母亲便用枇杷叶为我熬中药,两天后我的咳嗽明显缓解,一周后彻底痊愈。儿时的经历,大概也是我亲近枇杷叶的原因吧。(陆家仕 杨彤)

枇杷清肺药中珍

——诗词中的枇杷及其药用价值

时间:2020-12-1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黄新生

  枇杷隆冬开花,清香怡人;初夏果熟,甘酸可口;一身入药,清肺和胃,诗家因之传风雅,医家借此济世人。

  清肺止咳枇杷叶

  “枇杷叶果似琵琶,阴密经冬开白花。酸汁啖来真可喜,微净毛去始无差。胃家止呕姜堪入,肺部消痰蜜更加。犹记诗人杨万里,荔枝金桔共相夸。”(清代赵瑾叔《枇杷》)枇杷叶是常用的止咳平喘类中药,兼有和胃止呕之效,治疗肺燥咳嗽常用蜜枇杷叶,和胃止呕常用炒枇杷叶。枇杷与卢橘原本是两种不同的植物,但枇杷叶又名卢橘叶,其中还有一个和苏东坡有关的故事。苏轼《惠州一绝》诗曰:“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赠惠山僧惠表》诗曰:“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橘杨梅尚带酸。”有人问他卢橘是什么果子?他说:“枇杷是也。”从此,人们便将枇杷也称为卢橘。

  “倾筐呈绿叶,重叠色何鲜。讵是秋风里,犹如晓露前。仙方当见重,消疾本应便。全胜甘蕉赠,空投谢氏篇。”(唐代司空曙《卫明府寄枇杷叶》)枇杷叶味苦、微辛,性微寒,归肺、胃、心经,具有清肺止咳、和胃降逆、止渴的功效。《重庆堂随笔》载:“枇杷叶,凡风温,温热、暑、燥诸邪在肺者,皆可用以保柔金而肃治节;香而不燥,凡湿温、疫疠、秽毒之邪在胃者,皆可用以澄浊气而廓中州。”

  “大叶耸长耳,一梢堪满盘。荔支分与核,金橘却无酸。雨压低枝重,浆流水齿寒。长卿今尚在,莫遣作园官。”(宋代杨万里《枇杷》)枇杷叶味苦能降,性寒能清,具有清降肺气之功,能清肺化痰以止咳平喘。枇杷叶配伍桑叶、牛蒡子、前胡等,可治疗风热咳嗽;单味制膏服用,或配伍黄芩、桑白皮、前胡等,可治疗肺热咳喘、痰黄质稠;配伍桑叶、麦冬、苦杏仁等,可治疗燥热咳喘,咯痰不爽,口干舌红;配伍阿胶、百合等,可治疗阴伤肺燥、干咳气急或痰中带血。

  “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杜甫《田舍》)枇杷叶苦降性微寒,入胃经长于清胃热,能降胃气而止呕逆。枇杷叶配伍黄连、竹茹、芦根等,可治疗胃热呕吐呃逆、烦热口渴;配伍生姜、橘皮、竹茹等,可治疗中寒之呕逆。

  枇杷树上良药多

  “击碎珊瑚小作珠,铸成金弹蜜相扶。罗襦襟解春葱手,风露气凉冰玉肤。并世身名扬氏子,旧家门户北村卢。知音未必能知味,曾遣青前泪湿无。”(宋代方岳《枇杷》)枇杷味甘、酸,性凉,归肺、脾经,具有润肺、下气、止渴的功效,用于肺燥咳喘、吐逆、烦渴的治疗。鲜枇杷肉60克,冰糖30克,水煎服,可治疗肺热咳嗽。

  “种接他枝宿土干,花开抵得北风寒。蛹须负雪疑蜂蜇,毛叶粘霜若蝟攒。蕤破极冬悬蜡蒂,果收初夏摘金丸。冻香便觉饴如蜜,树掩卢村月色宽。”(宋代董嗣杲《枇杷花》)枇杷花又名土冬花,味淡,性平,归肺经,具有疏风止咳的功效,用于头风、鼻塞流涕、虚劳久嗽、痰中带血的治疗。

  “枇杷昔所嗜,不问甘与酸。黄泥裹余核,散掷篱落间。”(宋代范成大《两木》)枇杷核为枇杷的种子,味苦,性平,有小毒,归肺、肝经,具有化痰止咳、疏肝行气、利水消肿的功效,用于咳嗽痰多、疝气、水肿、瘰疬的治疗。枇杷核含苦杏仁苷,内服过量易中毒,甚至可导致死亡。

  “枇杷花老洞云深。流水冷冷。蓝田谁种玲珑玉,土华寒、晕碧云根。”(宋代周密《风入松》)枇杷根味苦,性平,无毒,归肺经,具有清肺止咳、下乳、止痛的功效,用于虚痨咳嗽、乳汁不通、风湿痹痛的治疗。

  “苜蓿草衰江馆静,枇杷叶老石泉枯。曲终明月闲歌扇,病去寒灰满药炉。”(宋代陈允平《己酉秋留鹤江有感》)枇杷叶露为枇杷叶的蒸馏液,味淡,性平,归肺、胃经,具有润肺止咳、和胃下气的功效,用于肺热咳嗽、呕逆、口渴的治疗。

  “嘉名汉苑旧标奇,北客由来自不知。绿萼经春开笼日,黄金满树入筐时。江南漫道珍卢橘,西蜀休称荐荔枝。千里梯航来不易,怀将余核志恩私。”(明代于慎行《赐鲜枇杷》)枇杷木白皮为枇杷树干的韧皮部,味苦,性平,归肺、胃经,具有降逆和胃、止咳、解毒的功效,用于呕吐、呃逆、久咳、久泻、痈疡肿毒的治疗。(黄新生 清肺止咳枇杷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