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六味地黄丸之八宜三忌

(2022-11-17 05:27:05)


时间:2021-05-2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衣晓峰 巩盛况

在现代生活中,作为滋阴补肾的代表方剂之一,六味地黄丸的“出镜率”之高、知名度之大、影响力之广,几乎盖过了所有中成药的“风头”。这个由北宋名医钱乙创制的经典名方,被誉为“补阴方药之祖”,因其显著的临床疗效而流传至今。根据此药方,用熟地黄、山茱萸、怀山药、泽泻、牡丹皮和茯苓共6味药材,精制而成的丸剂,就是六味地黄丸了。

六味地黄丸非补品

临床上,六味地黄丸常被用于肝肾阴亏所致的各种疾病。在悠久的历史岁月中,经过历代医家的验证,证实其功效不凡、适用性广,在多种慢性病和疑难杂病中均收获了良好的药效,为祖国医学描绘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六味地黄丸再好也不能当做补品来用。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经常有体虚的人将六味地黄丸当成保健品,未经医生诊断而随意使用,结果非但没有增强体质,反而致病。

那么,应该如何科学地对待六味地黄丸呢?就此,记者采访了黑龙江省青年名中医、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中医师由冬冶,请他从六味地黄丸的药性、服用对象和禁忌等方面,特别是从“八宜三忌”的角度进行了系统梳理。

由冬冶介绍说,传统中医认为,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为“先天之本”。因此,补肾精、调节肾阴肾阳被视为中医除病祛疾的重要“思想内核”。

六味地黄丸最早源自“医圣”张仲景名著《伤寒杂病论》中的“金匮肾气丸”(即“桂附地黄丸”)。到北宋时期,太医丞钱乙认为,肾决定人的生长发育,强调补泻要同时进行,遂从“金匮肾气丸”入手,研制了滋补肾阴的名方——六味地黄丸。方中重用熟地黄,以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萸肉补养肝肾、且能涩精,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精,“二山”共为臣药。三药相配合,有助于滋养肝脾肾,称为“三补”。但熟地黄的用量是山萸肉与山药两味之和,故以强肾阴为主,补其不足以治本。配伍泽泻利湿泄浊,并防熟地黄之滋腻恋邪;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助益山药之健运。泽泻、牡丹皮、茯苓三药为“三泻”,渗湿浊,清虚热,平其偏胜以治标,均为佐药。

“八宜”有范围

以上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这是本方的配伍特点和精华所在。谈到六味地黄丸的功效,由冬冶概括说,此成药主要在治疗肾阴虚、护肝、抗疲劳、扩张血管、降血脂、预防脑血管疾病、提高身体免疫力、遏制更年期综合征等方面有“八适宜”的优势。

一宜肾阴虚肾阴虚的典型症状是潮热、盗汗、手脚心烦热、口燥咽干,还有遗精、梦遗、早泄等。六味地黄丸中含有熟地黄,并且分量属于六味药中最多的,有滋阴养津、补血之效,非常适合于阴虚所引起的骨蒸热潮、浑身乏力、消渴、月经不调等症;山茱萸、山药,为补肾药,能补肾、涩精、止遗,可医治因肾阴亏损所致的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盗汗遗精、精神萎靡等症。

二宜护肝熟地黄、山茱萸均入肝经。在医生指导下,适当用点六味地黄丸,可有效提升肝功能,尤其是肝脏受损时,也能使病情得到缓解和痊愈。根据医嘱用药,还能延缓肝脏疾病的产生。

三宜抗疲劳人体六味地黄丸有一定抗疲劳作用,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们放松心情,减缓压力。在冬季适当吃些六味地黄丸,还能帮助人们对抗低温环境。

四宜扩张血管对高血压病人来说,适当应用六味地黄丸,能有效地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帮助纠正受损的肾功能,尤其对男人来说,一旦发生肾脏问题而不能及时“止损”,就会酿成慢性肾炎、肾衰,乃至尿毒症等严重后果,对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极大影响。

五宜降血脂随着年龄增长,出现高血脂的几率会越来越大,所以在平时一定要注意保养。在医师的处方指导下,适量食用六味地黄丸,有益于减少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而且还能帮助平稳血压。

六宜预防心脑血管病对于老年人来说,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就是心脑血管病了。其诱因,主要是血管“河道”被堵塞了而引发的。适度服用六味地黄丸,就能更好地清除血管内垃圾,通透并扩张血管,使人体得到更多的养分和营养。

七宜增强免疫力六味地黄丸可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它能更好地激活人体细胞的免疫功能,使人体自身产生更多的抗体,对抗外界的细菌和病毒,而且能有效地预防范感冒、扁桃体炎等疾病“偷袭”。

八宜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六味地黄丸能调节机体功能紊乱,对伴有潮红、潮热、出汗、焦急、心悸、急躁、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的更年期综合征人群,服用六味地黄丸效果显著。

“三忌”请谨记

由冬冶强调,尽管六味地黄丸好处多多,但绝不会包治百病。六味地黄丸性味甘温,偏于补阴。因此,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从中获益。由冬冶告诫,以下三种人不宜服用六味地黄丸。

脾胃功能不好的人忌用六味地黄丸是偏于补阴之药,配方中阴柔的成分多一些,如熟地黄性滋腻,服后会妨碍胃肠消化功能。尤其是中老年人脾胃功能不强者,更要谨服。如有必要,宜间断用药,不可长期连续服用。

阳虚之人忌用阳虚的人包括肾阳虚、脾阳虚等,面白、体弱,喜夏不喜冬,这样的人不适于食用六味地黄丸。还有因肾阳不足而致勃起功能障碍者,如果一味借助六味地黄丸,非但不起作用,反而“雪上加霜”。面对此种情况,应选用治肾阳虚的药物,比如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

健康人群忌用对于正常人群,如果没有任何肾阴虚的症状,也不适合六味地黄丸。健康人长期妄服会有较大的危害。首先,六味地黄丸重在补阴,适用于肾阴虚的患者,而非阳虚的群体。另外,长期依赖六味地黄丸的人容易形成体内湿热,还易口舌生疮。由冬冶强调,就算是适应症的病人,也要按医嘱服用,不能把其当成日常补品。(衣晓峰 巩盛况)

“六味地黄”是个大家族

时间:2019-12-0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任卫琼

 

  六味地黄丸是大家熟知的滋阴补肾中成药,在“地黄丸”这个大家族中,六味地黄丸只是其中的一员,属于“地黄丸”家族的还有耳聋左慈丸、七味都气丸、杞菊地黄丸、左归丸、桂附地黄丸、右归丸等。它们都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减而来,药物成分略有不同,功效作用也有区别,使用前大家须注意,以免误用。

  六味地黄丸来源于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6味药物组成的补阴剂,其特点是甘淡性平,补而不滞,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适用于肾阴虚导致的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膝酸软、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沥等症。平常有人只要是肾虚就服点六味地黄丸,其实这种做法是非常盲目的。对于面色偏白、畏寒怕冷、小便频数等肾阳不足的人服用六味地黄丸,只会越吃越寒,加重病情。还有脾胃功能不好的也不适宜吃六味地黄丸,因为方中多为滋阴的药,较为滋腻,容易引起消化障碍,尤其是中老年人,长期服用很容易腹泻,需要谨慎服用。除了六味地黄丸外,临床上还有以下6种“六味地黄”家族中成药。

  耳聋左慈丸:六味地黄丸加磁石、竹叶、柴胡。由于“六味地黄丸”可滋养肝肾之阴,佐以柴胡升阳,磁石潜阳,其具有滋肾平肝的功效。适用于“肾水不足,虚火上升”所导致的耳鸣耳聋、头晕目眩。

  七味都气丸: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由于加了具有补益固涩之功的五味子,具有补肾纳气、涩精止遗的功效。适用于肾不能纳气导致的喘促、胸闷、久咳、咽干、气短、遗精、盗汗、小便频数等症状。

  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组成。主要是滋补肝肾、清肝明目、养阴,治疗肝肾阴虚导致的两目昏花、视物模糊或眼睛干涩、迎风流泪等。

  左归丸:六味地黄丸减茯苓、泽泻、牡丹皮,加枸杞子、川牛膝、菟丝子、龟甲胶、鹿角胶。具有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之功。适用于真阴不足证,临床应用于头目眩晕、腰酸腿软、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舌干。由于方中药物多以阴柔滋润为主,长期服用,容易滞脾碍胃,故脾虚泄泻者慎用。

  桂附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加肉桂、附子组成。由于加入了肉桂、附子这两味温里药,具有温补肾阳的作用,适用于肾阳虚弱导致的腰膝酸痛、四肢厥冷、小便不利、小便频数、痰饮喘咳等,适合冬季服用。

  右归丸:桂附地黄丸减茯苓、泽泻、牡丹皮,加枸杞子、杜仲、菟丝子、当归、鹿角胶组成的补阳剂,具有温补肾阳、填精益髓之功,适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年老久病而出现气衰神疲、畏寒肢冷、阳痿滑精。由于本方纯补无泻,故对肾虚兼有湿浊者,不宜使用。(任卫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