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治心血管病经验
(2022-11-16 08:21:50)笔者从事中医内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二十余年,在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现将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辨治思路和临床诊疗经验阐述如下。
辨治思路
整体调节,重视脾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各个脏腑五官互机关联,互相制约;同时,人与自然、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五脏六腑病变均可影响到心,其中脾胃与心关系最为密切。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气血亏虚,心失所养。同时,脾胃又是水液代谢的重要脏腑。脾胃失调则是则易产生瘀浊,瘀血病理产物,导致心脉痹阻。因此,治疗心病重在调理脾胃。心病的发生也与寒冷气候影响、精神压力过大或身心过劳有关。因此,适当保暖,情志舒畅,身心放松也是防治心病的重要措施。
辨证论治,力求精准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学的精髓所在。临床上通过四诊合参、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转归,以确定治法方药。不能简单地拘泥于一病一方,或一方百病。要做到知常达变,力求精准。心脏疾病多为本虚标实,本虚多为气阴两虚或阴阳亏虚,标实多为血瘀、痰阻、寒凝、气滞。临床要详辨虚实,谨守病机。
扶正固本,顾护胃气扶正祛邪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扶正是关键,正胜则邪自去。心脏病多为年老体衰,脏腑亏虚,脾胃失调所致,治疗时温补心阳,不可过躁,滋养心阴不可过于滋腻,祛痰活血不可过于苦寒攻泻。
诊疗经验
冠心病本病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其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病位在心,与脾胃关系密切,脾胃虚弱是冠心病的基本因素,痰瘀互结是冠心病重要致病因素。因此健脾养胃、活血化瘀、祛痰通络是冠心病基本治则。偏气虚者用黄芪、党参、白术;偏阴虚者用太子参、麦冬、沙参、玉竹;活血常用丹参、川芎、当归、桃仁、红花;祛痰常用瓜蒌、半夏、陈皮、黄连等。
心力衰竭本病属中医“心悸”“水肿”“喘证”范畴,基本病机为气虚阳衰,血瘀水停。治水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大法,酌情选用木防己汤加减、真武汤加减。偏于气阴两虚者,可用生脉汤加减;水肿者可加蠲饮四物汤以增利水消肿之效。
心律失常本病属中医“心悸”“怔忡”范畴,可见于多种器质性心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风心病等,也见于其他脏腑病变引起,如胃炎(癌)、食管炎(癌)、胆囊炎等,还可见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健康者。心悸的基本病机为脾胃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继而产生痰、饮、瘀、火,扰乱心神。治疗上以调理脾胃,扶正祛邪,养心安神为主。笔者临床常用小陷胸汤加酸枣仁、甘松、石菖蒲等。(刘梅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夏季气温高,想要顺顺利利度过夏季就要注意防暑降温,下面我们来了解了解夏季防暑降温的一些小常识。
中暑的发生是综合因素产生的,一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高温、高辐射,也就是俗称的干热,强烈的太阳照射和较高的温度导致人体水分大量散失,若水分得不到及时补充就非常容易中暑。另一种是高温、高湿度,即夏季常见的湿热天,人体不能正常排汗,皮肤血流量和心输出量大大增加,心衰发生率和心脏病死亡率也会增加。心脏病专家表示,避免中暑重在预防。
补充盐分
夏日防中暑,首先应注意补充水分。夏季人体水分挥发较多,不能等渴了再喝水,那时身体已是缺水状态。另外,身体中的一些微量元素会随着水分的蒸发被带走,应适当喝一些淡盐水。饮食上,要以清淡为宜,多食绿豆汤、冬瓜汤等清火润肺的食物。多吃榛子、腰果、土豆等富含钾的食物,可预防中暑。膳食方面,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如鱼、瘦肉、蛋、奶和豆类;另外,还应多吃能预防中暑的新鲜蔬果,如西红柿、西瓜、桃子、乌梅、葡萄等。
睡眠充足
在高温天气,人的体力消耗较大,容易疲劳,所以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使大脑和身体其他系统得到充分的休息,使新的一天精神饱满,精力充沛,能有效防止中暑。每天最好保证8小时睡眠,不要熬夜,最好在晚上22点前睡觉,第二天早上6点后起床。睡眠时不要对着风扇或空调直吹,免得头部着风着凉。中午可以小睡一会儿。有研究显示,白天睡一小觉能有效降低身体温度,而且中午最热时,选择睡眠可以有效避开高温天气,并能及时补充体力。
重视防晒
夏日出门记得要备好防晒用具,最好不要在10时至16时在烈日下行走,因为这个时间段的阳光最强烈,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0倍。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有条件的最好涂抹防晒霜。烈日炎炎下长时间骑车最好穿长袖衬衫或使用披肩,戴遮阳帽。
有些人喜欢户外运动,即便在炎炎夏日也不愿舍弃这个爱好。需要进行长时间户外运动的市民,要准备好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滴丸、十滴水、人丹等。阳光最强时,尽量不要待在户外,有条件的可适当进行午间小憩。
常备药物
夏天如果经常在外面,长时间处于高温下,人体产热和散热失去平衡,导致体温调节障碍,中暑的可能性高,最好随身携带以下药物,以备不时之需。
西洋参制剂(胶囊或含片、切片),针对气阴虚弱体质,即平常体虚乏力、口干咽干,有益气养阴功效。藿香正气软胶囊、藿香正气滴丸等,针对胃肠不调体质,有和胃清暑化湿的功效。人丹、十滴水,针对出现中暑先兆者,即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无力等症状,此类药物有清暑醒神功效,但人丹中含有朱砂,不可超量服用,以防汞中毒。丹参片、复方丹参滴丸,针对有心血管疾病或血脂异常症、高黏滞血症者,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夏季炎热,家中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病人,患者身上一定要随身常备治疗药物。纯中药制剂复方丹参滴丸是尤佳选择,长期服用更安全。既适宜日常保健,又可在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发作或心梗发作时紧急救治,具有预防保健和急救的双重功效。
复方丹参滴丸日常服用时,一日3次,一次10粒。急救时舌下含服15粒,药物可在3分钟起效,迅速缓解冠心病、心绞痛症状。
复方丹参滴丸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功效。长期以来作为一种治疗冠心病的有效药物,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对缓解心绞痛症状、治疗心肌缺血效果显著,并能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心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
复方丹参滴丸具有多组分、多环节、多靶点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具有剂量小、服用方便、溶出速度快、起效迅速、可直接经黏膜吸收入血、生物利用度高、疗效高及无胃肠刺激、无明显毒副作用的特点,是心血管领域中不可多得的集预防、治疗、急救于一体的现代中药。(金勇)
摘自2022-11-14中国中医药报
续冠胜 王诗源 山东中医药大学 庄子凡 北京中医药大学
唐容川师法仲景,并依据其阴阳水火气血理论,辨证应用经方治疗心烦。对实证火太甚者,用黄连阿胶汤清心火、补阴液;对火郁而不得宣者,用栀子豉汤加味清火宣郁除烦;对虚证火不甚而血太虚者,用酸枣仁汤清虚火、敛肝气、养血虚;对虚中夹实、烦而兼躁者,审视二便情况选用承气汤除烦宁躁。
唐容川(1846—1897),原名宗海,四川彭县人,晚清著名医学家,中西医汇通学派创始人之一,深受《黄帝内经》及仲景思想的影响,坚守中医特色,以西释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医学思想。其在治疗心烦时,辨证应用黄连阿胶汤、栀子豉汤、酸枣仁汤与承气汤等经方,为后世医家提供了重要的诊疗思路。
推崇仲景
唐容川对仲景之书推崇备至,认为“自轩岐以逮,仲景医法详明……仲景之书极为精确”。《血证论》得以书成,尤得益于张仲景,正如他在此书自叙中说道:“寝馈于《内经》、仲景之书,触类旁通,豁然心有所得,而悟其言外之旨,用治血证,十愈七八。”除此,唐容川《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亦云:“盖仲景立法有如定律,律乃万事之通例,而《金匮》《伤寒》亦万病之通例也。”唐容川医学思想与《伤寒论》有密切联系,在经方运用上深得仲景之旨,尤其是对“仲景重视阴阳气血水火调和”的发挥颇具特色。其临证组方用药多推崇张仲景,在《血证论》一书中就引用小柴胡汤60余次,其他如炙甘草汤、泻心汤、肾气丸、黄土汤、白头翁汤、麦门冬汤等均为唐容川治疗血证的常用处方。可见,他精研《金匮要略》与《伤寒论》,将仲景之法奉为圭臬。但唐容川师古却不泥古,根据经方之立意灵活化裁处方。例如,对于便血的治疗从近血、远血两方面对其进行详尽的论述,多次运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之名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善和创新,提出了“治疗脏毒下血兼用清药”“治疗肠风下血以清火养血为主”等思想。
理论辨析
心烦是临床常见病症。编写于周代的《帛书》中有“烦心”等症状的记载,并施以灸法治疗,这是关于心烦的最早论述。烦,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热头痛也。从页,从火”,在《增韵》中解释为“闷也”。心烦之症也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心中郁热不安为烦”,指出了心烦的病位为心,病机为郁热,表现为神不安宁。《伤寒论》对心烦类证的表述种类很多,如心烦、烦、烦满、烦热、微烦、虚烦、烦躁等。心烦的病因病机复杂,几乎贯穿《伤寒论》全书,在患病各个阶段都可见到心烦之症。张仲景依据不同的临床症状,对心烦进行辨证论治,知犯何逆,建立了系统的临床诊疗体系,并有诸多治疗心烦的方药传以后用,如黄连阿胶汤、承气汤等。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多有发展。邹澍曾引诸家之说以解“烦”字,认为可为众、为多、为扰、为乱、为剧、为劳。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谓“内热心烦曰烦,故烦者,但心中郁烦也……内热属有根之火,其原本于热”,认为热扰心神导致神烦不安。
唐容川执简驭繁,遵《黄帝内经》及张仲景原旨,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反复强调:“人之一身,不外阴阳。而阴阳二字,即是水火。水火二字,即是气血。水即化气,火即化血。”他将复杂的人体机制概括为气血水火的互相转化,彼此之间是互相滋生、互相利用,且互为病因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言简直中,见解独到。在论述心、血、火的关系上,他指出“火者心之所主,化生血液,以濡周身。火为阳,而生血之阴,即赖阴血以养火”,认为心在五行之中属火,故为火脏,心火化生血液,亦需血液滋养心火,二者相辅相生。进一步指出心烦的主要原因为“失血家亡血过多,心火失其滋养,故多发烦”。故而在《血证论》中明确提出“烦者,心不安也”的论断,并以“心字篆文,即是倒火”为据,提出治疗心烦的原则为“火降则心宁也”。
临床证治
火太甚者,治以黄连阿胶汤
唐容川认为心烦之人,如果是“火太甚者”,表现为“舌上黑苔,夜不能寐”,则用黄连阿胶汤治之。张仲景在《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中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据《脉经》“风伤阳,寒伤阴”之说,少阴受病当责之于寒,且受病已二三日以上,则寒邪羁留日久而变热矣。热势已成,热烦内动于血中,下焦真阴之气不能上交于君火,上焦君火之气不能下入于真阴,致心中烦不得卧。唐容川抓住张仲景辨证的精髓,提炼出“心中烦,不得卧”的原因为“火太甚”,并补充了“舌上黑苔”这一症状来辅助诊断。其解释道:“此节言少阴心之阴血病。火扰其血不得安,故烦而不卧。”火本可化生血液,若火太甚,非但不能生血,反而会耗伤阴血。舌本色赤,今现黑苔,表明火热炽盛,阴血已伤,愚认为此乃唐容川辨证手眼。由此,治法当以补血清火,方用黄连阿胶汤(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张仲景曰“焦苦入心”,黄连、黄芩味苦,皆可入心清火除热,且二者用量较重,可直折火势太甚;芍药苦酸,酸苦涌泄为阴,可生阴气而泄邪热;阿胶、鸡子黄味甘,甘能入脾,培补中气,故可滋养后天生血之本以补耗伤之阴血。唐容川进一步解释用鸡子黄二枚的原因为“鸡属酉金,而黄象地,用二枚者,取地二之阴以补心也”。他在《血证论•卷八•方解下》中阐述黄连阿胶汤方义为“治心烦不寐,大清心火,生心中之阴液以安神,仲景之大剂也”,心火清,阴液足,则神安烦除,可见唐容川之论言简意赅,见解深刻。
火郁不宣者,治以栀子豉汤
唐容川认为心烦之人,如果是“火不得宣”者,表现为“心中懊憹,郁而不乐”,则宜用栀子豉汤加味治之。《伤寒论》中关于栀子豉汤的条文共有12条,其中与心烦关系最为密切的应属第76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与第77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发汗、吐或下后,致阴液耗损,阳不遇阴,余热之邪乘虚客于胸中,胸中烦热郁闷而不可发散,故为虚烦;心虚不能任物,热扰心中,故不得眠;虚烦剧者,则致神魂颠倒不安,心中懊憹不宁。胸中余热之邪未解,结而不散,致烦热郁于胸中,气窒不通。唐容川指出:“心中懊憹者,以火不得宣,故郁而不乐也,宜栀子豉汤加连翘、桔梗、大力、生地、远志、黄连、草梢治之。”心烦剧烈不可名状谓之懊憹,唐容川分析心中懊憹的原因为火不得宣,火郁胸中故而烦闷不乐。唐容川又依据《黄帝内经》中“肺为相傅之官,主制节,其心火不令太过”,说明胸中烦热气壅的缘故为“心火太过,肺之清金不能制节之”。由此,当清热宣郁以除烦,方用栀子豉汤(栀子十四枚,擘,香豉四合,绵裹)加味治疗。唐容川认为主用栀子的原因是:“栀子花白子赤,得金水之气而归心,有似肺金制节心火之象,其实有膈膜之形,故专主膈上包络心间之治法也。”根据栀子的颜色、形质说明其功效主治,正是中医取象比类之法。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云:“栀子,味苦,寒、大寒……治目热赤痛,胸中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黄元御在《长沙药解》中亦说:“栀子,味苦,性寒……清心火而除烦郁。”可知,栀子味苦属火,色赤象心,性寒可导火热下行,是除心烦之要药。此外,豆豉味苦寒,豆形象肾,色黑又入肾,可引肾之水液上升,主治烦躁满闷。《本草经解》释曰:“瘴气恶毒,致烦躁满闷,热毒郁于胸中,非宣剂无以除之,故用豆豉苦寒,所以涌之也。”栀子入心而下交于肾,豆豉入肾而上交于心,二者交通上下,水火相济,阴阳调和。可见,栀子与豆豉相配伍则清火宣郁除烦之力强,正合火郁不宣之病机,药简而法度严明。正如唐容川赞曰:“仲景方证精密,读者所当细究。”
火不甚、血太虚者,治以酸枣仁汤
唐容川认为心烦之人,若是“火不甚而血太虚”者,表现为“心中了戾不得,是为虚烦”,则以“仲景酸枣仁汤”为要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曰:“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对酸枣仁汤的注解为:“又有一种心火炽盛,实由肝郁而成。木能生火,火盛则肝魂不安,此虚劳兼见之症,亦虚劳常有之症。”唐容川对此十分认同,认为陈修园注解甚为精切,其他人对此方的注解都未如陈氏透彻。其在《血证论》有言:“如或血虚,则肝失所藏,木旺而愈动火,心失所养,木旺而益伤血,是血病即火病矣。”虚劳之人,营血不足则肝无所藏,木旺火动,阳盛阴微,扰乱心神则致心中了戾虚、烦不得眠。此火由血太虚而致,是为虚火,火不太甚,应与实火相区别,故治疗当以清火补血安神,方用酸枣仁汤(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川芎二两)。酸枣仁味酸,入厥阴肝经,可补血安神为君。《长沙药解》云:“酸枣仁……宁心胆而除烦,敛神魂而就寐。”此外,虚烦不眠者,必有燥火痰气之扰,故以知母、甘草清热滋燥,茯苓、川芎行气除痰,全方养血虚、清内热而敛肝气。唐容川领仲景之要旨,对于火不甚而血太虚之虚烦,选用酸枣仁汤治之。
烦而兼躁者,治以承气汤
唐容川认为心烦之人,如果是“烦而兼躁”者,表现为“手足妄动、二便不调、发热口渴、脉数有力”等,病机是“虚中夹实,内有燥屎”,则可选用承气汤治之。《伤寒论》第251条曰:“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手足扰动不宁为躁。”《伤寒论》中论单纯躁者不多,躁多为病情较重,多见于死候,故烦而兼躁者,病势多较危急。阳明病的提纲为“胃家实是也”,即内有燥屎。《绛雪园古方选注》云:“承气者,以下承上也,取法乎地,盖地以受制为资生之道,故胃以酸苦为涌泄之机,若阳明腑实,燥屎不行,地道失矣,乃用制法以去其实。”对如何判断阳明腑实之证,柯琴曰:“欲知大便之燥硬,既审其能食不能食,又当问其小便之利不利。”指出饮食与小便是辨此证之法门。唐容川亦认为临证须辨别大便燥硬与否,以决定是否攻之,在此同时又须审视小便利与不利。唐容川云:“烦躁之极,循衣摸床,小便利者,阴尚未尽,犹可救一二。小便不利,死不治矣。”可见,其是通过小便利与不利来判断病者的危重程度:阳明腑实,热邪结聚,燥便胶闭,小便利者,阴液尚存,犹可救之;甚者,小便不利,阴液枯竭,则难治矣。另外,《伤寒论》第251条曰:“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唐容川认为“胃络通于心”,阳明之燥火与少阴之君火相合,故而心烦。故医者临证之时须当量人之虚实,度邪之轻重,察病之缓急,病缓者选用小承气汤或调胃承气汤微和其胃,以治胃燥;病急者选用大承气汤釜底抽薪,急下存阴。
中医学认为,形、气、神三个要素构成人体。人是以形态组织结构为基础,以神为主宰,通过调节气的运动完成各种生命活动。现代科学将生命系统阐释为物质、能量、信息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与形、气、神相对应,成为中医形、气、神理论的现代医学原理。藏象也正是以形为物质基础,以气、神为功能、信息的生命系统。笔者在前期对藏象肝、肾在形、气、神层面的研究基础上,对藏象心进行研究。将形、气、神与心紧密联系起来,并结合物质、功能、信息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论述心形、心气、心神及之间的关系,深化对中医学心的特性、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理解,为临床治疗不同层次的心病提供新的思路。
形、气、神之间的关系
形指人体的有形实体,包括脏腑组织结构、形体官窍以及生命活性物质等。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特殊物质,来源于后天的天地之气,充斥于人体周身,弥散于有形机体的周围。正如《灵枢·刺节真邪论》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气是充养先天形体的营养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形式。神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人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狭义之神是指思维、意识、情志等精神活动。
西汉典籍《淮南子·原道训》记载:“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形、气、神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与现代科学的物质、能量、信息之间的关系和作用相对应。形为气和神的房舍,是气和神存在的基础和载体,物质是能量及功能活动的载体,信息作用的靶点;气是形体自身及功能活动的营养品,能量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获取、传输、处理信息提供支持;神为生命活动的主宰,通过信息传递并作用于物质,从而控制和利用能量完成一系列生命活动。没有形(物质),则神(信息)、气(能量)无所依附,没有气(能量),则“神机化灭,气立孤危”。
心形、心气、心神之间的关系
《内经》对心形的认识是粗略的,只是表明心是有“形”的,是一个有形质的器官,有其大小、硬度、颜色和形态,如未开之莲蕊,位于胸中,两肺之间,隔膜之上,外有心包络卫护。西医学对心形的研究相对精确,心脏有四个腔,即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左、右半心有中隔分开互不相通,同侧的房与室间借房室口相通。心脏上方与大血管肺动脉干、主动脉、上腔静脉、肺静脉等相连,下方与膈相邻。动脉由心室发出、运送血液至全身各部位的血管,动脉在到达身体各部位的途中不断发出分支,越分越细,最后在组织间和细胞间移行为毛细血管。静脉是引导血液流回心房的血管,小静脉起源于毛细血管,在回心过程中,管腔越变越粗,最后汇成大静脉注入心房。心脏的血管管道与《内经》中描述的心包络相对应,《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兰室秘藏》记载:“凡心包络之脉出于心中,以代心君之行事也。心之脉主属心系。心系者,包络命门之脉也。”
心主血脉是心藏象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充分体现心气的作用。心主血脉的功能是指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于脉中,流注全身,循环不休,发挥营养和濡润作用。血液运行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其中,心的搏动作用尤为重要。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于心气的推动和调控。心气充沛,心脏搏动有力,频率适中,节律均匀,血液正常输布全身,发挥其濡养作用。若心气不足,心脏搏动无力,可导致血液运行失常。故《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诸血者,皆属于心。”
心神的表现形式有两个方面,其一,心藏神。中医学将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分为神、魂、魄、意、志,此五者分藏于五脏。《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是为五脏所藏。”心藏神具体体现在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是心具有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等生命活动和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的功能,如《灵枢·口问》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二,心在志为喜,喜为七情之一,是心功能活动的表现形式,是对外界刺激应答而产生的良性情绪反应。
心形与心气的关系
心火宜降,心位于人体上部,其气宜下降。君火暖炽,下行以温肾阳,使人体上部不热、下部不寒。心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心气的运行方向。心主血脉是对“形载气”“气生形”的高度概括。脉为血之府,是容纳和运输血液的管道。《灵枢·决气》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上文也提到,心包络之脉与心脏的血管管道相对应,是输送营养到皮肤、肌肉、筋膜、骨髓等组织的通道。即心形是心气功能发挥的场所和载体。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运行,输送营养物质到全身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同时,濡养心脉自身,调控心的搏动。心生血,心气(阳)的“化赤”作用使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微化为血液,为心脉提供物质基础。心气充沛、心脉通利、血液充盈构成血液循环的基本条件。
心形与心神的关系
张景岳《类经·针刺类》曰:“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是神的载体,神是形的主宰,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心包络之脉藏血,血是藏神的物质基础。如《灵枢·本神》曰:“心藏脉、脉舍神。”血脉和则精神乃居,神去离形谓之死。《灵枢·本脏》曰:“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心神失常,可波及他脏诸神产生变动,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在志为喜,喜乐过度则可使心神受伤,进而影响脉藏血,如《灵枢·本神》曰:“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心气与心神的关系
心气充沛、心脉通利是血液产生和运行的前提,气血旺盛是心神通明的内在基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在脏为心……在志为喜。”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循行,为各脏腑组织、形体官窍输送营养物质,以发挥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神明之职。心对外界刺激应答而产生“喜”的良性情绪,使靶器官(心)的能量(心气)发生变化,从而对受到的刺激产生信息(思维意识活动)并进行反馈。
《荀子·解蔽》曰:“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都必须在心神的主宰和调节下发挥作用,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其机制在于神能驭气控精,并调节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输布,而精藏于脏腑之中,为脏腑之精,脏腑之精所化之气为脏腑之气,脏腑之气可推动和调控脏腑的功能。即信息(神)通过物质(形)作用于靶器官,从而调节能量(气)和相应功能(气)的变化。《素问·举痛论篇》曰:“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心在志为喜,喜乐愉悦有益于心主血脉的功能。
形、气、神不是孤立的,而是“三位一体”的。通过论述心形、心气、心神及之间的关系,结合物质、能量、信息三要素的现代医学原理,深化了对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明)的理解,从而掌握不同层次心的病理变化,增加临床辨识度,开展临床治疗,提高临床疗效。以形、气、神为切入点,将物质、能量、信息三要素与藏象相结合,形象、动态地阐释了藏象特性、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机制,深化了对中医学藏象的理解。(安冬
梁永林
关注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21世纪,心血管疾病已经超越传染病和肿瘤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其中最为凶险的就是急性心肌梗死。统计资料显示,全球每年有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一半以上死于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心脏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本病在欧美国家最常见,美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发生心肌梗死。中国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每年新发至少50万,现患至少200万。
随着“绿色通道”及心脏介入治疗的发展,心梗患者入院后尽早接受标准化治疗已备受关注和重视。但一个误区一直存在,即只要血管通了就等于治愈,甚至认为进入了“保险箱”,由此忽视了后续药物维持治疗,对规范化药物治疗重视不够,致使很多患者在心梗后3个月内因心肌重塑,梗死心肌变薄并形成室壁瘤、心脏扩大,随之发生心功能不全、心衰,临床此种情况可能出现在急性期,更常发生于心梗后3~4个月。目前研究证实,心梗后约有56%的患者会出现心功能下降,而1/3的患者会发展成为心力衰竭。心力衰竭不但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又是介入治疗后晚期血栓形成的重要预测因素。
就心脏而言,只要血管堵住了,肯定有一部分心肌发生坏死,如果坏死细胞多了,肯定影响心脏功能。心脏收缩功能下降,全身各个器官得到血供减少,生活质量肯定下降,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胸闷气短、疲劳乏力、无法劳动,甚至无法正常生活,这都是整个心脏功能下降的表现,严重影响我们生活的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负担。
2010年6月,历时5年的“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临床试验研究”获得国家科技部二等奖,其结果显示:芪参益气滴丸在心肌梗死二级预防中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阿司匹林等效。证实了芪参益气滴丸在心梗患者应用的疗效与安全性。2014年《急性心梗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中指出,心梗后患者推荐使用芪参益气滴丸防治疾病发展,尤其是患者伴心功能不全,首选应用芪参益气滴丸。
天士力芪参益气滴丸适合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现代中药。芪参益气滴丸是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由黄芪、丹参、三七、降香油经科学配伍精制而成的现代中药滴丸剂型。经国内外上百篇文献证实其具有多靶点保护心脏,提高心脏功能的药理作用。
芪参益气滴丸重用黄芪,取其大补元气,显著提高心功能与肺功能,可以显著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胸痛伴胸闷、气短、乏力、水肿等多种临床症状;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扩张冠脉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增加心肌收缩力等。且黄芪、丹参、三七均为上品中药、药食同源,安全性高,最适合长期使用。对于防治心梗及心衰均显示了肯定的临床效果和卓越的安全性。
心梗患者,心脏功能下降明显。芪参益气滴丸显著提高心功能、改善胸痛、喘憋、乏力等的多种临床症状,延缓心梗患者心脏损伤的发展。且具有极高的安全性,最适合长期使用,并可和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来治疗心肌梗死,提高疗效。芪参益气滴丸作为益气活血中药的代表药物,已经收录入国家医疗保险目录,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老年冠心病、心梗、慢性心衰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等具气虚血瘀证的治疗中,以提高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生命质量。(张鸿飞)
摘自2023-6-12中国中医药报
柴超 苏红伟 梁永林 甘肃中医药大学
《黄帝内经》中记载:“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关于养生,应顺应四时更替轮转和寒热温凉的变化,以调养人之阴阳。中医药文化中蕴涵的“形气神”生命观,历经千年延续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完备的“形气神共养”的养生理论,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自然界阳气以“生、长、收、藏”的规律,周而复始的运行消长。夏与“养长”之道相应,结合“形气神”生命观指导夏季养生具有重要意义。
夏季气候炎热,天气下沉,地气上浮,天地之气相交,使阳气旺盛,自然界万物呈“蕃秀”之象,人的形、气、神随之相应调节,而使阴阳平衡,形与神俱。
规“形”以调气
夏季之时,人体阳气活跃,往往浮越于体表,而阴气潜藏于体内。在起居方面,《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夏季昼长夜短,太阳升起较早,阳气升发,人们也应随之早起,顺应自然界阴阳升降规律而合理安排与之相应的作息。但夜晚睡眠时间缩短,人容易产生疲劳,所以夏季应养成午睡的习惯,避开正午酷热,来消除疲劳,恢复精力,使“心”得养。
《伤寒指掌》云:“凡暑必挟湿,湿为重浊之邪,暑为熏蒸之气。”夏季伤人多为暑湿之邪,所以在饮食方面,可适量服用苦味食物助于祛除暑气,食用酸性的食物以助固表敛汗,防止汗出过多耗气伤津。在此季节,穿着应宽松舒适,具有较好的透气性,以防暑邪伤人,但需注意着衣要护及胸背,忌贪凉过度,损伤阳气;乘凉消暑推荐到通风室外,尽量避免烈日下暴晒;应及时补充水分,避免出汗太多;要尽量远离潮湿环境,以防外湿侵袭,避免淋雨受凉;健脾利湿方面,可以食用一些如绿豆粥、薏苡扁豆粥等祛湿食品。
调“气”以安神
夏季气候炎热,是人体阳气最盛之时。此时,阳气外散,阴气内藏,气血运行随阳气增长相应亢盛,活跃于机体表面,再加上夏季气温偏高,人们会因伤津耗气而出现睡眠少、食欲不佳、精神不振、体重减轻等情况。因此,炎热的夏季是养护阳气的最好季节。
正逢夏季,要顺应天气变化,做好自我调节,重点关注“心气”之保养。尤其是老年人,应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的状态,遵循“无厌于日”的原则,适当运动,使“形”得锻炼的同时,也有促进心气宣通的养生作用。
夏季运动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运动时间的选择上,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的时段进行;二是运动项目类型上,可以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慢跑或晚饭后散步等不太剧烈的项目;三是运动量要适度,每天运动半小时左右,运动量根据自我掌控,不要过于疲劳,以轻微出汗为宜。
安“神”以养心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说明心有应夏而旺之性。在中医范畴中,心乃“君主之官”,具有主血脉与藏神的功能,与夏季相应,此时自然界万物呈“蕃秀”之象,天气逐渐转热,人之心阳浮越,可见阳气潜藏不足,或是阳躁、升动过盛而不得眠,或是阳躁持久无以修养,从而致使阳气虚衰,出现心神不宁、失眠等症状。夏季中暑、热扰心神的病症多见,其原因是心中血少,肝中藏血也少,肾中藏精减弱。血不养神则神志涣散,尤其在中午时分,天气炎热,人会出现头目不清、精神散乱、易困倦等表现,肾精少又见记忆力减退。
现代生活中,由于环境、生活及工作方式的改变,人们通过社交媒体等途径不断向大脑灌输片段化信息,长时间如此会使我们的心神过度耗损。《灵枢•本神》中言,“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对于外界各种信息进行接受、分析和处理以“心神”为先,海量信息在耗神过度、魂神失守、迷失自我的同时,占据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减少了本应该运动、社交、出游等调养身心的活动,心阳得不到锻炼,易致气血瘀阻;加之现代人饮食不节,在长久膏粱厚味、饮食过度的不良习惯影响下,致使痰湿、瘀血内生阻滞血脉,从而引发冠心病、高血压病等心脑血管疾病。
天气愈发炎热,而夏季的养生心得,唯在一个“心静神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告诉我们,在夏天要安养神志,使其不怒,保持一个开朗愉悦的心情,以使形气神如自然万物一般葱茏,蓬勃向上。
六腑之生理病理及其临床意义
胆
胆附于肝。《灵枢·本脏》说:“肝合胆。”两者有经络相属连,《难经·四十二难》:“胆在肝之小叶间。”胆为六府之一,但因其贮存胆汁而溶化水谷,故又把它列入“奇恒之府”。
贮藏与排泄胆汁《灵枢·本输》篇:“胆者,中精之府。”张景岳说:“胆为中正之官,藏清净之液,故曰中精之府。”所谓“清净之液”即是胆汁。贮藏于胆府之胆汁,由于肝的疏泄作用,使之排泄,注入肠中,以促进饮食水谷的消化,所以肝胆功能失常,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受阻,就会出现右肋下痛,口苦,呕吐苦水、厌油及胆汗外溢的一身面目发黄等症状。
主决断《素问·灵枢秘典论》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中正,就是不偏不倚,含有准确的意思,“决断”即决定判断,指胆在精神意识方面具有判断事物,做出决定的能力。
临床上有些情志所伤精神疾病,常用温胆汤、导痰汤等治疗,即是胆与精神情志活动相关理论的体现。
胃
胃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肠,它的上口为贲门,即上脘,下口为幽门,即下脘,上下脘之间名中脘。
主受纳和腐熟水谷《灵枢·玉版》篇:“人之所受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李念莪说:“胃司受纳。”所谓“受纳”“水谷之海”,即指胃是接受容纳饮食的器官。《难经·三十二难》:“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指出水谷入胃,经其腐熟消磨,由脾运化全身。
临床上用保和丸等“消食和胃”,就是对这一理论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主降浊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通过胃气的通降作用,使之向下传送到小肠,再经过小肠的“泌别清浊”,其浊者下移于大肠,变为大便泄出体外。所以胃气贵于通降,以下行为顺,若“胃失和降”则呃逆、呕吐诸症斯作。
灌溉五脏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必赖胃气供养,所以《灵枢·五味》篇指出:“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同时由于营气出于中焦,中焦亦并于胃中,因此胃也参与化生血液、输送精微而灌溉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
临床上无论何脏有病,特别是慢性病,首先看胃气之有无,“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常用先调脾胃,后治本病的方法即是这一理论的体现。
胃络通心《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心,脉宗气也。”指出胃与心脉相连,因此心气虚衰及某些神志病变与胃有关。
邪热亢盛,胃火燔灼,出现恶心欲呕,腹胀,大便干结,烦躁,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踰垣上屋,发狂等证,常用通降胃火法。温热病的神昏谵语亦常用通下阳明法得便通神清,这些均为胃络通心的临床运用。近来运用“和胃通络”之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即是“胃络通心”理论的新尝试。
小肠
小肠位于腹腔,上端接幽门与胃相通,下端接阑门与大肠相连。《灵枢·本脏》篇:“心合小肠”。小肠与心,通过经脉互相络属。
受盛化物,分泌清浊小肠接受经过胃腐熟后的饮食水谷,进一步加以消化,把其中清的部分即精微营养物质吸收后,通过脾运转到全身各部,同时将饮食物消化吸收后浊的部分即糟粕中的水汇归于膀胱,滓秽归于大肠而排出体外,以完成其化物的使命。若小肠的这一功能失常,一则营养物质不能充分吸收而使全身的气血化源不足,可见贫血、消瘦等;二则清浊不分,可致大肠的功能失常而见泄泻等及小便的异常。
临床上“清热利湿”“健脾止泻”等法同时也是对小肠功能的调治。
主水道小肠与水道通调也有关系。《灵枢·经水》篇说:“手太阳外合于水,内属于小肠而水道出焉”。说明小肠也参与水液的代谢。对于小便的由来,《诸病源候论》指出:“膀胱与肾为表里,俱主水,入小肠,下于胞,行于阴为溲便也”。若小肠这一功能失常,则可见小便短赤,大便水泻等。
临床上用导赤散“清热通淋”,六一散“清热利尿”等,都是这一理论的应用。
大肠
大肠与肺有经络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若肺气充足,宣降正常,则大肠传导排泄功能正常,若肺气虚,影响大肠的传导功能,则可出现便秘、便闭等;反之,若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常,往往影响肺气的清肃下降,出现咳喘、气促,甚则呼吸困难等症。
临床上用“清热利湿”“固肠止泻”等法治疗泻、痢;“攻下燥结”法治疗大肠燥结不通,以及“通腑降气”法治疗肺气不利。“宣肺降气”法治疗便闭等,皆是此理论的具体应用。
膀胱
肾与膀胱的经脉互为络属,相为表里。此“气化”,不但指膀胱自体的启闭活动,主要是指肾气对膀胱的制约作用。肾气有助膀胱气化津液,司膀胱开阖以约束尿液存储排泻的作用。肾气充足,固摄有度,膀胱开阖适当,则水液的排泄正常。如果肾气不足,气化不利,固摄无权,膀胱开阖失常,就会出现小便不利或失禁、遗尿、尿频等病症。
临床上用五苓散“化气利水”;六一散“清热利水”;金匮肾气丸、缩泉丸治小便频数、遗尿、小便失禁;猪苓汤“滋阴利水”等,均是从膀胱的生理病理及肾与膀胱的关系等,制定的不同治法及方药。
三焦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总称,为六腑之一。《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觉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
三焦的功能主要有三:一为转化津液而疏通水道;二为运化水谷精微;三为调整全身之气化。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上焦如雾。”是形容上焦升化蒸腾水谷精气。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中焦如沤。”“沤”是长久浸渍的意思。中焦所以如“沤”,也正是变化,蒸、泌这些生理活动的结果。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下焦如渎。”“渎”是沟渠、水道的意思,指下焦的作用,决渎疏通,犹如沟道使水浊不断下流。《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出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具下于大肠,而成下焦。”
由于三焦的概念不一,其生理病理所覆盖甚广,所以其临床意义也十分广泛,除温病分治三焦不同病症应用外,临床多根据三焦气化的理论,用于水液输布不利,分别清浊,疏通二便等方面。(朱文元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中医院)
妇人一生,经、孕、产、乳,以血为本,流通则盛,瘀而为病。且妇人生理之期,情绪常易波动。如更年期,常有精神症状伴随。或见经期,也常有神志症状,故月经期也称为小更年期。妇人有“以肝为先天”之论。
2016年9月,左某,女,49岁。诉半年来,经水退后,2~3月来潮1次,精神忧郁,少眠多梦,常情自悲哀。在家中喜乐无常。自诉胸中有气窜流,胸脘痞闷。精神不振,肢软如瘫。观其颧红形瘦,舌紫黯,苔薄白。诸医调治,病未见起色。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笔者认为:此乃更年之期,阴阳失衡之故。体内痰瘀交阻,治当以化瘀祛痰,燮理阴阳。立方以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15g,生地12g,桃仁10g,红花6g,枳壳6g,桔梗5g,川芎6g,陈皮6g,半夏9g,石菖蒲9g,柴胡6g,香附6g,川牛膝9g,仙茅6g,仙灵脾10g,甘草5g。水煎服5剂每日1剂。药后,患者愁结霍解,精神焕然。前方继服10剂而病向愈。
神志异常,系指神灵无主所致的精神、神志,或亢奋,或抑郁不能自主的一类病变。本案患者,由于更年之期阴阳失衡,机体不适其更年之变,而气机不畅,津血为之阻遏,而有痰瘀聚结,内滞诸窍百节。故有周身不适,如附神灵。故取血府逐瘀汤加减,顺肝气,化瘀滞,涤痰饮,可使蒙窍之浊气化解。其治之得法,气血调畅,上下交泰,内外和谐。乃令正气复而无病之虑。(王金亮)
张效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
“脑为元神之府”,语出《本草纲目·辛夷》。其文曰:“鼻气通于天。天者头也,肺也。肺开窍于鼻,而阳明胃脉环鼻而上行。脑为元神之府,而鼻为命门之窍。人之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则头为之倾,九窍为之不利。辛夷之辛温走气而入肺,其体轻浮,能助胃中清阳上行通于天,所以能温中,治头面目鼻九窍之病。”
目前几乎所有主张“脑主神明”者,都将此作为立论的重要依据,如姜唯在《略论脑主神明》中谓:“脑为元神之府,意即脑是人体精神思维活动所居之处,也就是脑主元神之义。”“元神,即是指人的高级精神活动。脑为元神之府,意指脑是人体高级精神活动所在的地方,也就是脑主神明的意思。”可见,之所以认为“脑为元神之府”即是“脑主神明”,乃是将“元神”作为“精神神志”的同义语所致。那么,“元神”之本义是否如此呢?
什么是元神
《中文大辞典》云:“元神,大神,天神。颜延之《迎送神歌》:受釐元神。道家语,谓人之灵魂。《化书》:得灏气之门,所以收其根,知元神之舍,所以收其光。”《汉语大词典》“元神”条所释之义项亦同。张伯端《青华秘文·神为主论》亦曰:“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元神者,乃先天以来一点灵光也。欲神者,气质之性也。”刘一明《指南针》进一步说道:“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是即所谓……元神也。精气神而曰元,人未有此身,先有此物,即有此物,而后无形生形,无质生质……包此一点之真,变化成形,已有精气神寓于形内……元神至灵至圣,主宰万事,知之可以延年益寿。”综此以观,“元神”的本义与“精神神志”了不相干。
详上引《本草纲目》之文,李时珍意在论述辛夷具有温中解肌,利九窍,通鼻塞的功能和作用,可以治疗“头面目鼻九窍之病”,并未涉及神志问题。而且“脑为元神之府”与“鼻为命门之窍”恰为对文,因此要弄清李时珍所谓“元神”之义,只要搞明白为何“鼻为命门之窍”,则“元神”之义不解自明。
命门与元神的关系
关于命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胡桃仁》下有云:“三焦者,元气之别使。命门者,三焦之本原。盖一原一委也。命门指所居之府而名,为藏精系胞之物。三焦指分治之部而名,为出纳腐熟之司。盖一以体名,一以用名。其体非脂非肉,白膜裹之,在七节之旁,两肾之间,二系著脊,下通二肾,上通心肺,贯属于脑。为生命之原,相火之主,精气之府。人物皆有之,生人生物,皆由此出。”
详李时珍之意,是说命门位于七节之旁,两肾之间,为人体生命之本原,且“上通心肺”,而“肺开窍于鼻”,故云“鼻为命门之窍”。“命门”又“贯属于脑”,而脑居于头,属于天,故曰“脑为元神之府”。可见,李时珍所谓的“元神”与上引《中文大辞典》“大神”“天神”之义特别是刘一明所说的把握了元神,可使人延年益寿正相吻合。对此,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山茱萸》“附方”之“草还丹”(由山茱萸、破故纸、当归、麝香组成)的功能主治说明可为之佐证:“益元阳,补元气,固元精,壮元神,乃延年续嗣之圣药也。”
从用药看李时珍对神活动的认识
李时珍是否将神志活动归属于脑,我们也可以从其治疗神志病变的用药中得以印证。如《本草纲目·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云:“心,藏神,为君火,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本病:诸热瞀瘈,惊惑谵妄烦乱,啼笑骂詈,怔忡健忘……”显然是将神志活动归属于心。在《本草纲目·主治》中又云:“人参,开心益智,令人不忘……远志,定心肾气,益智慧不忘……石菖蒲,开心孔,通九窍……山药,镇心神,安魂魄,主健忘,开达心孔,多记事……莲实清心宁神。”惊悸“麦门冬、远志、丹参、牡丹皮、玄参、知母,并定心,安魂魄,止惊悸……天南星,心胆被惊,神不守舍,恍惚健忘,妄言妄见……”可见,对于健忘、惊悸等神志病变,李时珍皆是从心论治,这从反面证实其并没有将神志活动归属于脑,而依然归属于心。
综上所述,仅凭“脑为元神之府”就认定李时珍已明确认识到脑与神志的关系,甚或神志活动由脑所主宰的说法,是难以成立的,也是站不住脚的。(张效霞)
定心汤治心劳多忘
定心汤,“治心劳虚寒,惊悸,恍惚多忘,梦寐惊魇,神志不定。茯苓四两,桂心、甘草(炙)、白芍药、干姜(炮)、远志(去心炒)、人参各二两。上剉散。每服四钱,水盏半,枣两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温服”(《方论•五劳证治》)。
“心劳”是“五劳”的一种。陈言认为“五劳”并不是“传尸骨蒸”,而是情志伤及五脏为病。《方论》中说:“世医例以传尸骨蒸为五劳者,非也。”又说:“五劳者,皆用意施为。过伤五脏,使五神不宁而为病,故曰五劳。以其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神机则心劳,意外致思则脾劳,预事而忧则肺劳,矜持志节则肾劳。”(《方论•五劳证治》)定心汤即为虚寒之心劳所设,具有温心阳、补心气、益心血、宁心神的功能。
菖蒲益智圆治喜忘
菖蒲益智圆,“治喜忘恍惚,破积聚,止痛,安神定志,聪耳明目。菖蒲(炒)、远志(去心,姜汁淹炒)、人参、桔梗(炒)、牛膝(酒浸)各一两一分,桂心三分,茯苓一两三分,附子(炮去皮脐)一两。上末,蜜圆如梧子大。每服三十圆,温酒、米汤下,食前服”(《方论•健忘证治》)。
菖蒲益智圆的药物组成与《千金要方》中的菖蒲益智丸基本相同,只是一些药物的剂量、炮制方法和服法略显不同。方中菖蒲、远志开心窍,祛痰浊;人参、茯苓补脾气,宁中土;桂心、附子治偏心肾阳虚之健忘;桔梗、牛膝一升一降,交通心肾,水火既济,乃巧妙之处。全方体现了心、脾、肾共理以治健忘的用药思路。
上丹开心意
上丹,治“男子绝阳,庶事不堪,女子绝阴,乃不能妊,腰膝重痛,筋骨衰败,面色黧黑,心劳志昏,寤寐恍惚,烦愦多倦,余沥梦遗,膀胱邪热,五劳七伤,肌肉羸瘁,上热下冷,难任补药,服之半月,阴阳自和,容色肌肉,光润悦泽。开心意,安魂魄,消饮食,养胃气。五味子半斤,百部(酒浸一宿焙)、菟丝子(酒浸别研)、肉苁蓉(酒浸)、杜仲(炒断丝)、巴戟(去心)、远志(去心)、枸杞子、防风(去叉)、白茯苓、蛇床子(炒)、山药、柏子仁(别研)各二两。上为末。蜜圆梧子大。食前温酒、盐汤任下三十圆”(《方论•五痿治法》)。
陈言认为,上丹“养五脏,补不足,秘固真元,均调二气,和畅荣卫,保神守中。久服轻身耐老,健力能食,明目,降心火,交肾水,益精气”(《方论•五痿治法》)。方中菟丝子、肉苁蓉、杜仲、巴戟、枸杞子、蛇床子补肾,五味子、远志、柏子仁健心,茯苓、山药、百部、防风益脾和营,故能“开心意”,治“心劳志昏”。
小丹开益智慧治多忘
小丹,“熟地黄、肉苁蓉(酒浸)各六两,五味子、菟丝子(酒浸)各五两,柏子仁(别研)、天门冬(去心)、蛇床子(炒)、覆盆子、巴戟(去心)、石斛各三两,续断、泽泻、人参、山药、远志(去心,炒焦)、山茱萸、菖蒲、桂心、茯苓、杜仲(剉炒丝断)各二两,天雄(炮去皮脐)一两,炼成钟乳粉(扶衰三两,续老二两,常服一两,气虚则不用)。上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食前酒服三十丸至五十丸。忌五辛、生葱、芜荑、饧、鲤。虚人多起,去钟乳,倍地黄;多忘,倍远志、茯苓;少气神虚,倍覆盆子;欲光泽,倍柏子仁;风虚,倍天雄;虚寒,倍桂心;小便赤浊,三倍茯苓,一倍泽泻;吐逆,倍人参”(《方论•五痿治法》)。
陈言认为,小丹能“补劳益血,去风冷百病,诸虚不足,老人精枯神耗,女子绝伤断绪。久服益寿延年,安宁神志魂魄,流滋气血脉络,开益智慧,释散风湿,耳目聪明,筋力强壮,肌肤悦泽,气宇泰定”(《方论•五痿治法》)。健忘明显者,在方中可加重远志、茯苓的用量。
大山芋圆治虚损多忘
大山芋圆,“治诸虚百损,五劳七伤,肢体沉重,骨节酸疼,心中烦悸,唇口干燥,面体少色,情思不乐,咳嗽喘乏,伤血伤气,夜多异梦,盗汗失精,腰背强痛,脐腹弦急,嗜卧少起,善惊多忘,饮食减少,肌肉瘦瘁……山芋七两半,当归、桂心、神曲(炒)、熟地黄、大豆卷各二两半,甘草、人参各一两七钱,川芎、芍药、白术、麦门冬(去心)、杏仁(麸炒去皮)各一两半,柴胡、白茯苓、桔梗各一两一分,阿胶(麸炒)一两七钱半,干姜(炮)三分,白蔹半两,防风(去叉)一两半,枣一百个(炊去皮核)。上为末,蜜圆与枣肉同和,圆如弹子大,每服一圆,温酒、米汤任嚼下”(《方论•虚损证治》)。
健忘是虚损患者的常见症状。由于虚损病程长,症状多,病机杂,变证频,治疗较为困难。陈言认为治疗虚损,“要当考寻脉理,推其元气胃气,资始资成,扶助阴阳,辨别标本”(《方论•虚损证治》)。从大山芋圆的用药情况看,本方可谓气血阴阳同调,补益疏理兼施。
远志圆治惊悸健忘
远志圆,“治心肾气不足,惊悸健忘,梦寐不安,遗精,面少色,足胫酸疼。远志(去心炒)、山药(炒)、熟地黄、天门冬(去心)、龙齿(水飞)各六两,麦门冬(去心)、五味子、车前子(炒)、白茯苓、茯神(去木)、地骨皮、桂心各五两。上为末。蜜圆梧子大,每服三十圆至五十圆,空心温服,酒、米汤任下”(《方论•虚损证治》)。
心气不足,肾气亏损,水火不交可致惊悸健忘,治宜补益心肾,互济水火。远志圆中熟地黄、天门冬、麦门冬、山药、地骨皮补肾,远志、五味子、茯苓、茯神养心,车前子、桂心交通心肾,互济水火,龙齿镇惊宁神。全方对于心肾气不足引起的惊悸健忘可收良效。
•心衰病的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体衰、脏腑功能虚衰、忧思劳倦、六淫外邪侵袭、饮食所伤。心衰病病机是以心肾为本,五脏相因,水饮瘀血,相兼为患。
•心衰患者常见数脏同病,虚实错杂,但以心肾气虚、阴阳俱虚为主。
•国医大师雷忠义提出心力衰竭虽以气阳不足为本,但由于阴阳互根,病至后期,阳损及阴,导致阴阳两虚。
笔者从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30年,后有幸拜国医大师雷忠义为师,深得先生教诲,现浅析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因病机。
心衰病名由来
一般认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当属中医心悸、怔忡、喘症、水肿范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在《黄帝内经》中即有描述,《素问·调经论》曰:“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水气之客也”;《素问·水热邪论》曰:“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
“心衰”一词最早见于西晋·王叔和《脉经·脾胃病》,曰:“心衰则伏,肝微则沉,故令脉伏而沉”,后见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脾脏方》有“心衰则伏”。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有“心衰则健忘”。清代程杏轩《医参》曰:“主脉,爪甲不华,则心衰矣”。但是古代医籍中“心衰”的症状和现代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不完全相符。
1997年10月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指出了“心衰”是以喘息心悸,不能平卧,咳吐痰涎,水肿少尿为主要表现的脱病类疾病,肯定了“心衰”的病名,明确了“心衰”一词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当代任继学、王永炎、沈绍功等名医大家将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称为“心衰病”,从而使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名诊断规范化。
心衰病因病机
笔者认为,心衰病的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体衰、脏腑功能虚衰、忧思劳倦、六淫外邪侵袭、饮食所伤。心衰病病机是以心肾为本,五脏相因,水饮瘀血,相兼为患。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中心肾为本。
心主血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肾为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心本乎肾,心气心阳源于肾,赖肾气肾阳以温煦。心主火,肾主水,阴阳互根,水火既济,二脏常易互相影响,尤其心衰时多见心肾同病,故张景岳云:“阳统乎阴,心本乎肾,所以上不宁者,未有不由乎下,心气虚者未有不阴乎精”。而且肾为水火之脏,内寓元阴元阳,阴阳一方的偏衰必将导致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致阴阳双损。
水肿发生虽本在心肾,但与肺、脾、肝密切相关。
《素问·水热穴论》曰:“水病下为跗肿腹大,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肺为喘呼气逆不得卧,肾为水肿。”《景岳全书·水肿论治》曰:“凡水肿等症,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为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治在脾。”笔者认为,肿为水停,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制在脾。水肿有轻重之分,轻者为胀,重者为肿。胀乃血瘀,其病机是心血瘀滞,并且伴随有肺、肝、脾瘀滞,病变涉及心、肺、肝、脾等脏。
肺朝百脉,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三脏均有调节血行的职能。心病可累及肺、肝、脾,肺、肝、脾病则加重心病。
五脏互为因果。
一方面,外邪久稽,内舍于心,或因七情内伤,气血违和,心失所养,均可引发心病,使心之气血阴阳耗损,血脉循行失畅,其发展犹可影响肺脾肾及其他内脏。另一方面,有病起肺、脾、肝肾者,随其发展亦可累及于心。故心衰患者常见数脏同病,虚实错杂。
无论先为心病后及于他脏,或先为肺、肾、肝、脾之病后及于心病,病至心衰,多见五脏俱病,气血阴阳俱不足,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但以心肾气虚、阴阳俱虚为主。
盖因“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病则气阳营阴均受损耗,心气心阳虚衰,少力或无力鼓动心脉,血行失畅,五脏失养,甚或气血瘀滞,瘀血内聚,致使五脏功能亦趋失调。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肺主气,气血相贯,心肺密切相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心肾气阳亏虚,不能温煦脾胃,可致运化失权,湿浊内蕴,营血不足,而脾胃亏虚,气血不足,又使心失濡养,心肾阳气虚衰更甚。因此在心衰发展过程中,常见心肾与肺、肝、脾数脏同病,交相为患的病理现象。
心肺气虚,肾不纳气,则见心悸、咳嗽、气喘、倚息不得卧等证候;心肾阳虚,则见畏寒、肢冷、水肿、心悸、短气、喘促,动则更甚等证候;心肺肾阴亏虚可见心悸、咳嗽、气喘、依息不得卧等证候;心脾两虚可见心悸、乏力、腹胀、纳呆、失寐、便溏等证候。
水饮瘀血相兼为患。
在五脏亏虚的基础上,每可形成血瘀、水饮等实邪为患之病理。盖因肺为水之上源,可通调水道。脾能运化,输布水湿。肾能温化水湿,气化下行。若肺、脾、肾同病,则三焦气化不利,水湿不能正常运行、布输、气化而下泄,故泛滥为患。外溢肌肤则见面肢水肿;内停脏腑,则为水饮;上凌心肺可引致或加重心悸、气喘与咳嗽等症;聚留胸腹则成胸水腹水。且心肾阳虚又使血脉不能赖以推动,可致气滞血瘀而见唇舌指甲青紫,肝脾肿大等证候。所以水饮与瘀血密切相关,故《金匮要略·水气篇》指出“血不利则为水”。
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过程中随病程迁延导致阴阳俱虚的结果。
阴阳俱虚可呈现为心肾气虚、心肾阳虚、心肾气阴两虚或者阴阳两虚的发展进程。国医大师雷忠义提出心力衰竭虽以气阳不足为本,由于阴阳互根,病至后期,阳损及阴,导致阴阳两虚。故病延日久者,正气日衰,五脏俱败,正不胜邪,最终可致心肾之气衰微,心阳欲脱于上,肾阴欲竭于下之危候。
血瘀贯穿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发展的始终。
血瘀不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早期多由于气虚无力推动血液或者气滞而形成血瘀,然血瘀形成后也会阻碍气机运行,导致气机运行失常,进而影响心、肝、脾、肺、肾等脏腑机能活动。(陈书存)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