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肝论治慢性结膜炎

(2022-11-16 08:19:45)


时间:2021-05-2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刘立红

结膜炎是临床常见的眼科疾病,西医认为该病主要由周围环境中感染性因素(如细菌、病毒、衣原体等)或非感染性因素(外伤、化学物质及物理因素等)刺激结膜导致,也可由结膜自身或外界的抗原引起的过敏反应导致。常见眼睛发红、干涩、眼痒、疼痛、异物感、怕光、分泌物多、流泪等症状,未波及角膜者视力一般不受影响。西医治疗以抗菌消炎、抗病毒、抗过敏为主。急性结膜炎不难治疗,抗菌消炎治疗后多能痊愈,但是临床常见一些患者病情反复,熬夜或饮食不慎即会发作,逐渐发展为慢性结膜炎。此类慢性结膜炎使用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笔者根据中医理论采用中药治疗后起到较好的效果。

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又云:“肝受血而能视。”可见目与肝联系最密切,笔者从肝论治慢性结膜炎收效甚佳,现举例阐述。

患者男,45岁,因工作原因经常熬夜、在外应酬喝酒,近两年来左眼反复红肿,有脓性分泌物,严重时波及右眼。病情较轻时自行使用抗生素眼药水、口服消炎药,重时候需输液数天方见好转。此次因喝酒、食牛羊肉诱发,自行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口服阿莫西林胶囊、清火片三天未见好转来诊。患者面颊红赤,时头晕头痛,舌质红,舌苔薄黄腻,小便黄,大便不畅。考虑肝经湿热、肝火上炎,以龙胆泻肝汤加减。

方用北柴胡12克,黄芩15克,龙胆草9克,车前子9克,生栀子9克,泽泻12克,川木通6克,生甘草9克,生地黄20克,菊花9克,连翘15克,夏枯草12克,薄荷6克(后下)。上药7剂,水煎服。本方以龙胆泻肝汤为基本方,清肝胆之火,又能利湿热,去当归之补益,加夏枯草、菊花以清火明目,散结消肿,加连翘、薄荷宣散风热。患者服2剂后结膜红肿明显消退,分泌物消失,头痛头晕好转,二便正常。服完7剂,诸症俱退,嘱患者饮食清淡。随访3个月,虽偶尔饮酒,但是未再复发。(刘立红 安徽省宿松县孚玉镇大河村卫生室)

陈如泉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验案两则

 (2022-11-17 04:01:45)[编辑][删除]

摘自2022-11-16中国中医药报
左新河 王志宏 湖北中医药大学
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是与甲状腺疾病相关的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眼球突出,睑裂增宽,眼睑闭合不全,眼睑、结膜充血水肿,畏光,流泪,眼球活动受限,复视,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等。本病属于中医学“目珠突出”“鹘眼凝睛”等范畴。
全国名中医陈如泉是湖北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在甲状腺疾病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与辨证论治体系。笔者有幸跟随陈如泉学习,获益匪浅,现列举其治疗TAO验案两则。
医案一
患者女性,36岁,2014年3月13日初诊。患者3月前出现双眼突出、心慌、手抖,于某医院查甲状腺功能示:甲状腺功能亢进,予甲巯咪唑片15mg,每日1次,服用至今。现症见双眼突出、胀痛,畏光,流泪,结膜充血,眼内异物感,时有心慌,纳寐可,二便调。查体:一般情况可,突眼(+),结膜充血,右眼闭合不全,手抖(+),甲状腺度肿大,质软,无压痛,心率86次/分钟,心律齐,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诊断:(肝火亢盛兼夹痰瘀型)瘿病(西医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及TAO)。
治法:清肝泻火,消肿明目。
方药:龙胆草10g,夏枯草15g,黄芩10g,栀子15g,生地15g,牡丹皮10g,赤芍10g,菊花10g,荆芥10g,蒲公英15g,山慈菇15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服。甲巯咪唑片,每次15mg,每日1次。
4月17日二诊:患者双眼胀痛、结膜充血较前缓解,仍双眼突出,畏光、流泪,右眼闭合不全,偶有心慌、手抖,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调整方药:夏枯草15g,黄芩10g,栀子10g,赤芍15g,牡丹皮10g,泽泻15g,穿山龙15g,蒲公英30g,决明子15g,茺蔚子15g,菊花10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
8月19日三诊:患者在此期间复查甲状腺功能正常,原方续服1月,现双眼稍突出,右眼闭合不全,无明显眼胀、畏光、流泪等症状。中药方(中药免煎颗粒处方):牡丹皮1袋,赤芍1袋,丹参1袋 ,决明子1袋 ,泽泻1袋,浙贝母1袋,水蛭1袋,30剂,每日1剂,分2次水冲服。停甲巯咪唑片,改为复方甲亢片,每次4片,每日1次。
按 本病病位在目,目为肝之窍,病本在肝。肝火郁久化热,灼津为痰,痰火互结,血行不畅则瘀,痰瘀阻于目,则眼球突出。陈如泉抓主症,审病机,辨证为肝火亢盛兼夹痰瘀,治以清肝泻火、消肿明目立法,方用龙胆泻肝汤、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肝之实火如救火焚,陈如泉常以龙胆草配伍夏枯草、龙胆草大苦大寒,专泻肝胆之火,夏枯草清热泻火明目,二者相得益彰,增强清热泻火之力。黄芩、栀子苦寒沉降泻火。生地、牡丹皮、赤芍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之虑。肝火郁阻于上,辛以散之,用荆芥辛以发散。菊花清肝明目,山慈菇、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肝泻火,活血明目之功。
医案二
患者女性,34岁,2014年9月5日初诊。患者2年余前因双眼突出于某医院就诊,查出甲状腺功能亢进,予他巴唑口服治疗,全身皮疹,遂停药至某医院就诊,服用中药1年余,现已停药2月余。现双眼突出,眼胀不适,怕热,视物模糊,双下肢乏力,伴肿胀感,偶有心慌,双乳胀痛,饮食、睡眠尚可,大便干结,小便可。查体:突眼(+),右眼露白,上眼睑退缩3mm,甲状腺度肿大,质中等,无压痛,心率85次/分钟,心律齐,手抖(+),舌淡红,苔微黄,脉弦细。
诊断:(痰瘀互结型)瘿病,目珠突出(西医称为Graves 病,TAO)。
治法:活血祛瘀化痰,息风通络。
方药:水蛭1袋,莪术1袋,浙贝母1袋,泽泻1袋,地龙1袋,白僵蚕1袋,每日1剂,分2次水冲服。丙硫氧嘧啶片,每次100mg,每日2次;肌苷片,每次0.4g,每日3次。
2015年12月5日二诊:患者服丙硫氧嘧啶片10天后出现全身皮疹,瘙痒,改为复方甲亢片治疗,从每日1片开始逐渐加量至每日4片,未再发皮肤瘙痒。现仍双眼突出,视物模糊,眼胀,无明显心慌、怕热症状。方药守原方,去莪术、僵蚕、地龙,加决明子1袋,赤芍1袋,每日1剂,分2次水冲服。
2016年6月25日三诊:患者经上方加减治疗半年,现诉双眼稍突,眼睑退缩较前好转,甲状腺无明显肿大。月经量少,周期提前1周,经期8~9天,色暗黑。复查甲状腺功能均正常。予中药丸剂调理善后,处方:水蛭100g,莪术150g,赤芍150g,地龙150g,牡丹皮150g,丝瓜络300g,浙贝母150g,泽泻150g,穿山龙300g,决明子300g,旱莲草300g,黄芪150g,甘草100g,研细,水泛为丸,每次100丸,每日3次。复方甲亢片,每次4片,每日2次,口服。
按 眼睑退缩与眼球突出是TAO的常见表现,两者可兼夹出现,但有主次之分。案中患者以眼球突出为主,表现出眼睑退缩,因此,治疗以化痰活血消突为主,辅以息风缓急。

胡椒:李时珍患眼疾后的新发现

  (2022-11-23 05:32:06)[编辑][删除]


时间:2021-04-0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梅全喜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录了自己因嗜食胡椒而患眼疾,之后全面认识胡椒的过程。

  《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二卷胡椒“发明”:“胡椒。大辛热,纯阳之物,肠胃寒湿者宜之。热病人食之,动火伤气,阴受其害。时珍自少嗜之,岁岁病目,而不疑及也,后渐知其弊,遂痛绝之,目病亦止。才食一二粒,即便昏涩,此乃昔人所未试者。盖辛走气,热助火,此物气味俱厚故也。病咽喉口齿者亦宜忌之。近医每以绿豆同用治病有效,盖豆寒椒热,阴阳配合得宜,且以豆制椒毒也。”

  胡椒自古就是药食两用的香料药物,但胡椒能致目疾这一点古人并未意识到。李时珍最早发现,并首次将其载入了《本草纲目》。原文大意是:李时珍从小就喜欢吃胡椒,家里做菜都喜欢用胡椒。他自幼体弱多病,尤其好发眼病。每年都发,每次发病短则十天、半月,长则数月、半年,年年如此。其父李言闻虽是名医,却也束手无策。据说李时珍三次乡试不中皆与病目有关。故而他对此病深痛恶绝,遂下决心学医济世,为民除疾。

  李时珍从医后,经过潜心研究,终于发现自己年年犯眼疾皆与胡椒有关,停食胡椒后眼疾没有再犯过。偶尔再食一二粒胡椒,眼疾又会发作,感觉眼睛发蒙、发涩,停止食用后眼疾就又自己痊愈了。胡椒致目疾这一点是前人没有发现也没有试验过的,李时珍发现后,便将这个故事写进了《本草纲目》中。

胡椒深受东西方欢迎

  胡椒具有温中散寒,消痰解毒作用,临床上多用以治疗寒痰食积、脘腹冷痛、反胃呕吐、冷痢等症。胡椒也是人们所喜爱的常用调味品,市售的重味香辣粉和各种汤料等调味品中均含有胡椒。可见胡椒在防病治病及饮食调味中均占有重要地位。

  既然其名中有“胡”字,肯定是外来的物种。最早使用胡椒的证据,来自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拉美西斯二世殁于公元前1223年7~8月,后人在他木乃伊的鼻孔里发现了几颗胡椒种子。胡椒原产自东南亚、南亚等热带地区,我国华南及西南地区有引种栽培。

  胡椒传入中国的时间不晚于晋代,西晋张华的《博物志》和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均在记录胡椒酒、胡炮肉等胡人饮食时,均提到了要使用胡椒。胡椒大规模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在唐朝,宰相元载因为贪污受贿被杀,抄家时便有赃物胡椒八百石。明代永乐年间,胡椒有时被当做薪水发给官员。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胡椒“以充土贡”,即代替地租使用。这说明那会儿胡椒跟金银财宝一样,很值钱,是硬通货。

  胡椒的应用横跨东西方,至今仍是不同的饮食文化圈所共同的不可或缺的主要香料,其重要性甚至可以与盐相提并论。胡椒历来是香料贸易的主角。16~17世纪,胡椒占世界香料贸易的7成。胡椒价格昂贵,在古代乃是用于区分阶层的。洒满胡椒的菜肴,是上层社会饮食的标志。胡椒不仅是香料,更是炫耀性消费的主角,是身份、地位以及财富的象征。甚至有人认为胡椒直接引发了大航海,促进了东西方交流、殖民主义兴起、新旧世界物种大交换,彻底改变了东西方命运,改变了人类历史和地球的面貌。近年,胡椒的国际贸易量仍占香料贸易总量的20%~40%。越南是今天全球最大的胡椒出口国。

胡椒的临床作用

  胡椒又分为黑胡椒和白胡椒两种,其实原植物都是一种,只是加工方法不同。在果实半熟时采收、晒干,果实自然干缩变黑,这时得到的就是黑胡椒。果实完全成熟变成红颜色时采收,用水浸泡几天,再把外果皮和果肉去掉,晒干之后得到的就是白胡椒。白胡椒的味道比黑胡椒更辛辣,因此散寒、健胃的功效更强,药用价值也就更高一些。但在调味料方面,它的世界知名度,反而不如黑胡椒。中国人则更喜欢用白胡椒做调料。

  胡椒性味辛,热。归胃、大肠经。功能温中散寒,下气,消痰。可用于胃寒呕吐,腹痛泄泻,食欲不振,癫痫痰多。

  胡椒主要药理作用有:抗惊厥作用、镇静作用和加强其它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的中枢抑制作用、利胆作用、升压作用,此外胡椒还有解热、镇痛作用。胡椒对子宫有收缩作用,还有杀虫作用。

  其实,多食胡椒不仅可致目疾,《本草备要》载:“多食发疮痔、脏毒、齿痛目昏。”《随息居饮食谱》载:“多食动火燥液,耗气伤阴, 破血堕胎, 发疮损目。”胡椒致眼疾与其药性辛热的特点有关,故多食会导致上火,以致出现眼疾,尤其是热性体质的人更是如此。此外,它还可能诱发痔疮,导致齿痛,损肺伤胃等。现代医学研究也认为, 服少量胡椒有增进食欲的作用,而大量服之则刺激胃黏膜并使之充血而引起胃痛,久而久之将导致胃溃疡的发生。

胡椒常用经验方

  胡椒在中医临床较为常用,民间也常用于食疗。现介绍一些常用验方供参考。

  治疗阴囊湿疹:胡椒10粒。研成粉,加水2000毫升,煮沸,外洗患处。每日2次。

  治疗阴痒生疮:胡椒15克,紫梢花30克。上为粗末,水煎浴洗。

  治疗泄泻:胡椒研成粉末,用姜汁调糊,敷肚脐上。

  治疗胃痛:大枣(去核)7个,每个内入白胡椒7粒,线扎好,饭锅上蒸熟,共捣为丸,如绿豆大。每服7丸,温滚水下,服后痛止。

  治疗反胃呕哕吐食,数日不定:胡椒研末1克,生姜30克(微煨,切)。以水二碗,煎取一碗,去滓,分3次服。

  治疗霍乱吐泻:胡椒49粒,绿豆149粒。研粉混匀,用木瓜汤送服,每次3克。

  治疗风虫牙痛:胡椒、荜拨等份。研末,做成蜡丸,麻子大。每用1丸,塞蛀孔中。

  治疗冻伤:胡椒10%,白酒90%。把胡椒浸于白酒内,7天后过滤使用。涂于冻伤处,每日1次。

  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内服用白胡椒1克研粉,加葡萄糖粉9克配成散剂。1岁以下每次0.3~0.5克,3岁以下0.5~1.5克,一般不超过2克,每日3次,连服1~3天。外敷以胡椒粉填敷患儿脐眼,外贴暖脐膏,固定24小时,未愈可再贴1次。

  治疗神经衰弱:取白胡椒1粒(剪成两半)置于耳穴部位,胶布固定;而后用拇指捏压敷药部位至有发热感。每日4~6次。持续2周,如有反复则继续第二疗程。

  胡椒不可多食,孕妇慎服,阴虚有火者忌服。消化道溃疡、咳嗽咯血、痔疮、咽喉炎症、眼疾患者应慎食胡椒。(梅全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