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医家治痹经验数据挖掘

(2022-11-16 08:17:43)


时间:2021-05-2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孙艳秋 刘健

中医药治疗痹证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流派纷呈、学术繁荣。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风湿病科研团队,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为基础,运用现代数据科学技术,通过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总结了14部中医古代经典著作中治疗痹证的用药规律,并探讨其现代科学内涵,传承发展中医治疗痹证经验。

重视脾虚致痹,强调从脾治痹

金·李东垣《脾胃论》中治疗痹证的方剂共12首,涉及中药35种。其中使用最频繁的药物可分为5类:健脾化湿药、祛风除湿药、理气健脾药、活血通络药、清热解毒药,最常用的3个药对为甘草与陈皮、甘草与人参、茯苓与白术。聚类分析后得到四组药队:茯苓、泽泻、猪苓、苍术、白术、当归身、橘皮、黄芪、黄柏、人参;生姜、白芍、五味子;升麻、甘草;羌活、藁本、防风、柴胡、独活。提示《脾胃论》治疗痹证的用药组方核心为补中益气汤,配以甘温益气药和辛散升阳药,辅以理气祛湿、滋阴养血及沉降下行之品等。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七痹证共记载55例痹证医案,处方79首,使用中药122种,用药总频次560次。使用频次较高的前20味药物分别是健脾化湿药、补虚益气药、祛风除湿清热药、温经通络药。聚类分析表明,茯苓、白术、薏苡仁、人参、黄芪、防己、石膏、桂枝多聚为一类使用。关联规则分析表明,白术与当归、白术与茯苓、桂枝与海桐皮三对药的关联度较高。提示叶天士治疗痹证重视健脾补脾,培补中焦,气血同治,寒温并用。

明·孙一奎《赤水玄珠》第四卷腰痛门中共载治疗腰痛方剂47首,用药百余味。应用频率较高的前18味药分别是健脾化湿药、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祛风除湿药、温里散寒药。关联度较高的三对药为甘草与川芎、黄柏与龟板、苍术与陈皮。孙一奎治疗腰痛的特色是先后天并重,治病必求于本,以行气化瘀及燥湿祛痰之法消除病理产物,经脉气血流通而腰痛自除。孙氏在治疗腰痛时重视健脾,针对脾虚所致的痰、湿等病理产物多采用健脾益气、清热燥湿、理气祛痰之法。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治疗痹证相关经文有53条,29首方剂,涉及35味中药,多集中在太阳病篇,“身疼痛”“身重”“骨节痛”出现频次最高。出现频数最多的前5味药为甘草、大枣、芍药、桂枝、生姜。《伤寒论》治疗痹证多用六经辨证,标本同治,补泻兼施,药物寒温并用,气血同治,健脾使气血有源,正气得复,促进痹阻之气血流通顺畅则痹证得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健脾化湿药物具有免疫调节、抗炎、抗肿瘤、抗衰老作用。

重视寒热致痹,强调方证对应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治疗痹证的方剂共16首,涉及中药68味。主要为防风、羌活、威灵仙、海桐皮等祛风除湿药;甘草、黄芪、白术、茯苓等健脾化湿药;当归、川芎、五灵脂等活血化瘀药;白僵蚕、地龙、天麻等祛风通络药。关联规则分析发现甘草与白芍、甘草与茯苓、当归与地龙、当归与茯苓关联性较高,提示寒热配伍为李中梓治痹一大特色。针对风寒湿痹,以辛温散寒,伍以苦寒之品,可防温燥伤阴,亦寓辛开苦降之意。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治疗痹证共有4首方剂,共涉及中药17味,可分为清热解毒药、祛风通络药、发汗解表药和利水渗湿药。杏仁与防己,通草与滑石、茯苓,滑石与连翘,连翘与茯苓、栀子,半夏与厚朴的关联度较高。可见吴鞠通治疗湿热痹善用清热解毒药和健脾除湿药,遵循“因势利导,宣肺气,开支河”思想,开宣肺气与渗利膀胱相配合,以苦辛通与辛凉淡法使湿热之邪分消而去。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痛风六十三》中记载治疗痛风的方剂共6首,涉及30味药,主要可分为清热燥湿药、健脾化湿药、祛风除湿药、活血通络药、化瘀止痛药。朱丹溪注重脾肝,谨守病机,滋阴药与健脾药同用,组方灵活且技巧得当。痛风证型以湿热证为主,治则以健脾化湿清热通络为主,朱丹溪善用苦温、辛温、甘温之剂,多用归脾、肝、胃经药物,体现出祛湿热之邪与扶胃气并用的特点。

明·《孙文垣医案》中有关治痹医案27例,涉及中药110味。中药使用频次前20味的中药主要为祛风湿通络药、清热燥湿药、健脾化湿药、活血化瘀药。陈皮与茯苓、苍术与薏苡仁、威灵仙与牛膝三对药关联度较高。提示孙一奎力主从湿治疗痹证,主张以甘温药物健脾化湿,佐以苦寒药清化痰湿郁热。

清·吴鞠通《吴鞠通医案·痹篇》治疗痹证共有76首处方,涉及75味药,使用频次较高的有桂枝、陈皮、防己、茯苓皮、薏苡仁、茯苓等。茯苓与薏苡仁、防己、杏仁,防己与桂枝、茯苓、杏仁,枳实与花椒、滑石,石膏与通草、枳实、滑石等关联度较高。提示吴鞠通治疗痹证苦辛凉通,温通经络,健脾化湿,活血化瘀,不拘于理法,随症加减。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清热解毒药具有抗炎、免疫调节、抑菌、抗病毒、抗氧化、保肝、抗肿瘤等活性。

重视正虚致痹,强调扶正固本

宋·《圣济总录·诸痹门》治疗五体痹方剂共33首,用药116味。使用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补益药、解表药、温里药、健脾渗湿药、祛风除湿药。药物的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当归与桂枝、细辛和防风、附子和桂枝、甘草与防风、附子与桂枝、甘草与防风、甘草与桂枝等关联性较高。素体亏虚是五体痹发生的重要原因,故其用药也偏向于以补益药为主,并在此基础上配伍解表药以祛风解表,温里药以温通经脉,健脾祛湿、清热除痹药以健脾除痹。

南宋·陈言《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治疗痹证方剂共25首。药物频次较高的有白术、桂心、茯苓、白芍、附子、干姜等。按功效分类发现该书治疗痹证主要以温阳补气药、祛风湿药物、活血化瘀药、健脾化湿药为主。关联规则发现白术与干姜、茯苓与干姜、白芍与麻黄﹑白芍与附子等的关联性较高。陈氏认为本病的病机为正气虚衰,诸邪趁机侵袭,寒湿互结,正气不达四肢,筋骨关节失于温煦及濡养,不通则痛。同时久病气滞血瘀,关节屈伸不利。正气尤以脾肾阳气亏虚为主,故多以温阳补气药配以祛湿散寒活络药治疗痹证。

清·喻昌《医门法律》收录痹证诸方21首,认为治痹以“开通阳气,补养阴血”为贵。药物根据使用频次排序包括健脾化湿药、活血化瘀药、祛风除湿药、温里散寒药,黄芪与当归、陈皮与甘草、生姜与大枣的关联性较高,表明喻氏治疗痹证扶正固本,多重气血,以通为要。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治疗痹证方剂共有45首处方,共涉及药物117种,常用祛风除湿药、散寒止痛药、补脾益气药等,甘草与生姜、川芎与独活、当归与生地黄等关联度较高。提示林佩琴治痹标本共治,补脾益气扶正固本,散寒止痛、祛风除湿治其标,并常辅以活血化瘀药。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益气补血药能够调节物质能量代谢、调节免疫、增加抗机体抗氧化能力,有抗炎、降血脂、降血糖、保肝、降低血液黏稠度等作用。还有保护心脑血管、提高免疫功能、保护肺功能、保护肝肾、保护胃肠功能等药理作用,是治疗风湿病的优势特色药物。

综上所述,不同时期不同医家治疗痹证用药虽然各有侧重,或温阳通络,或清热通络,或滋阴补肾,但健脾化湿通络之法贯穿各时期、各年代以及痹证治疗的全过程,是痹证治疗的基本大法。刘健教授团队运用现代系统生物学、数据科学方法,研究中医药治疗痹证重视脾胃的优势特色,从中传承古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形成“脾虚致痹、从脾治痹”的学术观点,在临床应用20余年,疗效显著。(孙艳秋 刘健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治疗左?部疼痛验案一则

 (2022-11-25 04:57:04)[编辑][删除]


时间:2021-03-3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战立克

  张某,男,44岁。2014年10月6日初诊。诉左部肌肉胀痛麻木近十天,以坐卧时为显,活动后能逐步减轻。左侧肋骨以下至髂骨以上肌肉叩击、按压、捏提有疼痛,痛处前、后都没有超过腋前线和腋后线;双侧肾区及腰脊部都没有按压痛和叩击痛,左侧腹部亦然。舌苔薄白,舌下静脉紫瘀。脉弦涩。

  诊断:肌痹。辨证:外受风湿,劳作日久,损及肌肉,气滞血瘀,络脉痹阻。治法:行气活血,祛风除湿,通络蠲痛。药用:当归15g,川芎15g,乳香10g,没药10g,土元10g,地龙15g,狗脊30g,续断30g,鸡血藤30g,木香10g,威灵仙20g,甘草10g,穿山龙20g。3剂。10月14日复诊。部疼痛已除,为巩固疗效,处以补肾壮筋汤(熟地15g,当归15g,牛膝12g,山茱萸15g,茯苓15g,续断15g,杜仲15g,白芍15g,青皮6g,五加皮10g)去青皮加白术、党参、甘草。3剂善后。随访1月未见复发。

  按:肌痹之名出自《素问·痹论》,指以肌肉症状为主的痹证,临床表现以为肌肉麻木或痠痛无力,或伴见困倦、汗出等症。肌痹多见于四肢、背、腰肌肉较发达、劳作用力的部位,本例单见于左侧部,为外受风湿,劳作日久,损及肌肉所致。因病程尚短,针对病因和气滞血瘀、络脉痹阻的病机,3剂症除,再用补肾壮筋汤,合四君子汤加减巩固而愈。,音秒。部是中医学记载人体体表部位的专用词语,位于腹腰部两侧,相当于第十二肋软骨下方、髂嵴上方肌肉软组织部分。 (战立克)

痹方加减【草根一生】

编辑删除2015-01-09 19:35:32

                                                                                                                                                    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引起的关节疼痛属中医“痹证”范畴,。

   组成:威灵仙20克,防风15克,白芷12克,蜈蚣3条 白芍20克,甘草6克。

    功能:祛风通络止痛。

    主治:各型关节疼痛

    用法:将上药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30分钟口服。

    方解:威灵仙辛咸,性温,擅祛风除湿,通络止痛;防风辛甘,微温,白芷辛温,防风和白芷共奏祛风散寒除湿、通经止痛之效;蜈蚣辛温,搜剔经络,祛除风湿痰瘀之邪,通络止痛;白芍苦酸,性微寒,与甘草配伍,缓急止痛。诸药合用,病邪除,经络通,气血畅,疼痛自止。

    加减运用:内外皆寒,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沉寒痼冷,合大乌头煎;热象重,合白虎加桂枝汤加减,选加黄柏、黄芩、水牛角、丹皮、赤芍、山栀等;寒热错杂,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湿邪甚,选加羌活、独活、苍术、薏苡仁、晚蚕砂、防己等;血虚者,选加当归、地黄、阿胶、鸡血藤等;气血两虚,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肢体肿胀局限,麻木重着,皮下结节,选加天南星、白芥子、半夏、僵蚕;痛甚,选加制川乌、制草乌、徐长卿、全蝎、蜂房、元胡、马钱子;筋脉不利,有牵拉感,选加伸筋草、木瓜、薏仁等;关节变形,选加油松节、天南星、桃仁、白芥子等;瘀象明显,选加地鳖虫、水蛭、莪术、三棱、虎杖、当归、鬼箭羽等;游走性或全身性关节疼痛,选加寻骨风、乌梢蛇、海风藤等;颈椎病及肩颈不适疼痛,合葛根四物汤;上肢疼痛不利,选加姜黄、桂枝、羌活等;下肢疼痛不利,选加川牛膝、独活、木瓜等;腰部疼痛,选加桑寄生、续断、杜仲;小关节疼痛,选加土贝母、猫眼草等;足跟痛,选加怀牛膝、骨碎补等;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活动甚重,肝功能尚正常者选加雷公藤、青风藤等;血沉高,选加生石膏、知母、黄柏等。

    痹,指闭塞不通,气血凝滞的一类病症。先贤认知丰富,记述颇多,《内经》以“痹”命名者达50余种。其中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腰椎间盘突出等病情顽固,久延难愈者属顽痹之列。

    顽痹西医病于骨,中医辨属血分。医家百法常囿于祛风燥湿、散寒化瘀、蠲痹通络等法,期间有有效,有不效,难中病的。或曰此疾甚笃,久病及肾,长期施以益肾壮督之方药“先固其元气,元气实,邪自去”。然张从正又云:“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揽而留之,何也?”人体脉者,血之隧道,贯穿一身,血随气行,周流不息,血行脉络,外充皮毛,渗透肌肉,滋养筋骨,百体安和,运动无碍。气滞血瘀,气逆血上,得热瘀浊,遇寒凝滞,气血失畅,运行不周,渗透难遍,外邪易侵。至痹之笃顽者,因风、因寒、因湿,必有感触成此,病中于皮毛血脉筋骨间,皆气血凝滞郁遏不通。邪在皮毛肌肉则不知痛痒,麻木不仁;邪入血脉筋骨,则肢节背膝屈伸难利,举动疼痛。《灵枢·周痹》曰:“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瘈坚,转引而行之。”故顽痹之疾急当疏理气血之阻滞,使营卫调和,则风、寒、湿邪无所依附而痹疾遂解。

    徐灵胎曰:“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能识病者,而后求其病之所由生。知其所由生,又当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病状所由异,然后考其治法。一病必有一主方……千变万化之中,实有一定不移之法。”法之方药似仲景四逆散、桂枝汤、柴胡桂枝汤合方,实则大异,另有深意。君以柴胡、桂枝,疏达气机,通散郁结;臣以枳实、细辛、赤芍、白芍、全蝎5味辛散苦燥,行气破结,活血化瘀,通利驱湿。其中枳实、细辛破结气协柴胡疏散之力;芍药、全蝎活血化瘀助桂枝通达之功;佐以豨莶草苦寒,通利关节,既防桂枝、细辛温燥太过耗血伤津,又制柴胡、枳实升阳劫肝阴之弊;甘草甘缓益气,调和诸药为使。用法中加生姜、大枣以调和营卫,增加祛风除湿,益气和营卫之功。如此可疏理阴阳气血之阻滞,舒达左右经络之不通,补弊救其偏,营卫和调,风寒湿邪无所依附,痹疾邪气焉能不可速除?!强骨丸,主药马钱子也,著名中医名宿张琼林之方,借其通达斩关夺隘非常之力,常与此丸交替服用,克顽疾起沉疴,疗效甚佳,屡试不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四圣心源·气血原本》则云:“……三阴右降,则为肺金……三阳左升,则为肝木。”《脉诀乳海·.卷四》曰:“凡人之身,左属肝主血,右属肺主气”。肝升于左而藏阴血,外阳而内阴;肺藏于右而主阳气,外阴而内阳;此阳生于阴,阴化于阳之谓。遂以救偏汤疏理左右,调和气血,救偏补弊,以平为期。经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

 王某,女,67岁, 2014年3月6日初诊。

    类风湿性关节炎史多年,中西诸医已诊,常用激素、止痛类药物维持,近年间歇性加重。症见:畏寒肢冷,周身刺痛,晨僵不适,双手尤剧,常发肿热,口干时苦,脘见嘈杂,寐浅梦多,小溲尚调,大便常结,舌黯红,苔薄润腻,脉弦、细、涩。证属风寒湿邪日久,缠绵不愈,邪留经脉,郁久化热,气血痹阻。治宜疏理气血,活血化瘀定痛。拟救偏汤加味:春柴胡15克、川桂枝12克、枳实12克、细辛6克、赤白芍各15克、全蝎6克、豨莶草20克、生甘草6克、全当归12克、土鳖虫10克、制乳没各6克,生姜3片,大枣10枚。6剂,水煎服。强骨丸,一次2粒,一天2次。汤方每剂服2天,日2次;4天后吃丸药2天,依次交替服用。

    二诊(3月24日):诸症悉缓,西药已停,自觉轻微疼痛,红肿未见,舌脉参前,拟前方去土鳖虫,加生麻黄6克、制附片10克、骨碎补20克、淫羊藿20克。6剂,余方继用,服如前法。

“肉苛”病机及经方治疗

 (2018-10-17 11:56:28)[编辑][删除]

《内经》中所提的“肉苛”,症状类似于现代医学感觉与运动障碍之类的疾病,认为其与营卫失常密切相关——

丁元庆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肉苛是《内经》中用以表述感觉与运动障碍病证的名称。《素问·逆调论篇》曰:“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苛,杨上善曰:“皆不仁之甚也。”吴昆提出:“苛,麻木不仁也。”张介宾曰:“苛者,顽木沉重之谓。”以今之语,顽木是谓感觉异常;沉重则是运动困难。也就是说,肉苛是以感觉与运动障碍为特征,这与临床常见的脊髓病变、周围神经病变之表现颇为吻合。

肉苛的病因病机

《素问·逆调论篇》认为肉苛病机与营卫失常密切相关,“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阐明营卫失常是肉苛的病机核心。营卫具有滋养温煦功能,营卫失常,不能温煦滋养,因而表现出感觉异常、运动障碍。

《灵枢·刺节真邪篇》曰:“卫气不行则为不仁。”张介宾曰:“不仁,不知痛痒寒热也;不用,不能举动也。”不仁是感觉异常,不用则是运动异常,不仁且不用表明感觉与运动同时障碍。就临床所见,感觉运动障碍是周围神经病变的常见症状,它如中枢神经,特别是脊髓病变,也可出现上述症状,唯其临床表现同中有别。其次,提出营卫功能有别,营卫损伤其临床表现不同。

肉苛病因多端,诸如外感、内伤、久病、劳损、外伤、中毒等,皆可导致损伤脏腑经脉、营卫气血,导致营卫失常,引发肉苛。

营卫失常,肌肤失养,使道不通为肉苛的基本病机。《内经》以营卫来阐述神经系统的运动、感觉与自主神经功能。因此,可以依据营卫理论来认识运动、感觉与自主神经功能及其病变。

肉苛病机有虚实之异,正虚邪结是导致营卫失常的基础。正虚则脏腑百骸失养,邪结则经脉不通,营卫不能循行,故病机有虚实之分。

正虚主要责之气虚络痹。气虚不运,推动无力,营血循行迟滞;营血亏虚,四肢肌肤失养;阳虚不温,或阳虚寒湿凝滞,气脉不通,营卫气血痹滞瘀塞。邪结主要责之邪气痹阻,经脉不通,营卫不行。外感常见湿热、寒湿邪气闭塞经脉,壅滞营卫;内伤责之痰浊、痰热、瘀血、秽浊阻滞,或有形之癌病固结,以致脉络闭阻,营卫气血郁阻不畅。正虚邪结常互为影响,虚因邪甚,邪因虚结。虚处易留邪,正虚之处,便是留邪之所。气虚血瘀、气虚痰湿困阻、阳虚寒凝,营卫气血运行为之不利。

肉苛病变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营卫主持人体感觉与运动。清阳实四肢,清阳发腠理,卫气“温分肉,肥腠理”,故营卫滋养是脾主肌肉四肢的生理基础。四肢与脾胃、营卫密切相关,肉苛以人体感觉、运动障碍为基本临床表现,故肉苛发病责在营卫失调。

肉苛治则治法

扶正祛邪,疏通经脉,通调营卫为本病治则。正虚要在扶正补虚,调养脏腑,化生营卫气血,滋养脏腑百骸,正气充盈,其病或可向安。邪结脏腑,阻滞经脉,妨碍营卫气血循行输布,治宜祛邪为要。祛邪之法,当分外感内伤,外邪侵袭,治当祛风活血、温经散寒、清热燥湿等;内伤需辨痰浊瘀血等邪气,痰浊阻滞,治宜行气化痰通络;痰热阻络,则宜清热化痰通络;瘀血阻络,治宜活血化瘀通络;病久入络,又当辛润通络。正虚邪结,则需扶正祛邪兼顾,而和营卫,通经络、充肌肤,应该贯穿治疗之始终。

肉苛经方应用

卫乏营虚证 卫气虚则不温,营气虚则不荣。症见手足麻木不仁,或疼痛,四肢无力,或手足肌肉萎缩,皮肤菲薄,手足不温,汗出异常,甚则精神疲惫,气短懒言,心悸头昏,舌质淡暗,苔薄白,脉细无力。治法:益气养营,温润通络。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减。

卫郁营涩证 卫气郁闭,不得宣通,不温则冷,不荣则痛。症见四肢不仁,手足不温,或胀或痛,甚则痛如锥刺,按之则舒,面晦无华,舌质暗或紫暗,或见瘀斑、舌苔薄偏干,或脉细涩。治宜温通卫阳,和营通络。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常用黄芪、当归、桂枝、炙甘草、细辛、炮附子、麻黄、丝瓜络、橘络、人参等。重用黄芪,取其宣通之力,亦为温通卫气治用;重用当归,取其养血益营之功;稍佐麻黄,调畅营卫之滞涩。

卫郁络痹证 卫郁日久,血脉不畅,瘀血阻络,症见手足或肢体麻木疼痛,入夜尤甚,舌质紫暗或暗淡,苔薄白,脉细涩。治宜活血通络,通调营卫。常用桂枝茯苓丸加丝瓜络、橘络、乌梢蛇、黄芪等;肌肤甲错宜大黄蛰虫丸加当归、熟地、芍药;便秘用桃核承气汤加当归、白芍、葛根、桑枝、牛膝等。病程日久,仍当补虚和中,振奋营卫,畅利经脉气血。

气阴亏虚证 久病劳伤,或年老体虚,正气不足,气阴亏虚,营卫生化不足。症见足趾麻木发凉,或单侧手足麻木、发凉怕冷;或皮肤蚁行感,行走如踩棉花,渐及于肘、膝。或肢体疼痛,若针刺或电灼,甚或掣痛,或如撕裂,下肢远端无汗,皮肤干燥,肌肉萎缩,肢体无力,神疲自汗,口干便难,舌质红,边有齿痕,苔薄少津,或有剥裂,脉细弦数。治宜益气助卫,养阴和营,疏通脉络。常用炙甘草汤加黄芪、丹参、天麻、丝瓜络等。

湿滞热蕴证 湿邪内蕴,热邪壅滞,困遏营卫。症见手足麻木,肢体无力,患肢扪之发热,两足喜凉怕热,或沉重疼痛,若伴见灼热疼痛,舌质暗红,舌苔黄厚腻或淡黄腻,脉数。治法:清利热湿,畅利气机,和营通络。用《伤寒论》葛根芩连汤合自拟土茯苓汤(土茯苓、川牛膝、当归、地龙)加减。

痰湿阻络证 痰结湿滞,困阻气机,壅遏营卫。症见肢体麻木不仁,沉重疼痛,困惫无力,舌质暗淡,苔白厚腻,脉细滑。治宜和中健脾,理气化痰,通调营卫,用桂枝茯苓丸加天南星、天麻、苍术、白芥子、白术、半夏等。(丁元庆)

人体肌肉肌连接歌诀(葛钦甫编)

  (2018-10-07 16:27:48)[编辑][删除]

 


1.胸锁乳突肌:    8.肩胛提肌:     15.肱肌:     
胸锁乳突两边斜,   肩胛提肌甚重要,  肱肌上臂居屈侧,
颈部稳固全凭她;   肩背负重常受伤;  功能屈肘须明白;
下连胸锁两个头,   上至四个颈横突,  上至肱骨前表面,
上至乳突项线外。   下至肩胛角上方。  下至尺骨冠状突。

2.斜角肌:      9.菱形肌:     16肱三头肌:
乳后并行斜角肌,  大小菱形紧相连,  肱三头肌肱骨后,
三条肌肉成斜线;  同附肩胛内缘边;  盂下结节连长头;
上至颈椎横突缘,  大菱胸四棘韧带,  外后表面短头接,
下至一二肋骨面。  小菱六七颈棘间。  远下尺骨至鹰嘴。

3.上斜方肌:    10.背阔肌:     17喙肱肌:
上斜方肌在颈侧,  大而有力背阔肌,  前臂外侧喙肱肌,
连于棘突项韧带;  稳固下背与上臂;  三重关系须牢记;
上至颈五上项线,  下连六胸和腰椎,  近连肩胛喙突头,
下至锁骨三分外。  上支合束大圆肌。  远至肱骨内中间。

4.中斜方肌:     11.大圆肌:    18肱桡肌:
中斜方肌居肩上,  小圆大圆胛背落,  前臂重要肱桡肌,
连于棘突韧带旁;  辅助冈下和背阔;  杠杆作用有力气;
内至六颈三胸椎,  内至肩胛骨下角,  近至肱骨外上嵴,
外至肩峰肩胛冈。  外与背阔成肌束。  远至桡骨茎突底。

5.下斜方肌:    12.三角肌:    19桡侧腕伸肌:
下斜方肌面最广,  三角肌覆肱骨头,  桡侧长短腕伸肌,
四至十二胸棘上;  力量巨大臂上走;  腕部稳定与伸展;
外至肩嵴内侧端,  内至锁外肩峰缘,  近至肱骨外上髁,
肩胛提肌连上方。  外至肱骨中上段。  远至二三掌骨底。

6.胸大肌:     13.冈上冈下肌:   20.尺侧腕伸肌:
胸大肌在锁骨下,  冈上肌和冈下肌,  两头尺侧腕伸肌,
锁胸肋骨三部加;  同为上臂作贡献;  一连肱骨外髁面;
内至六肋软骨面,  内至冈上冈下窝,  第二连接尺骨头,
外至肱二肌沟外。  外至肱骨大结节。  远至第五掌骨底。

7.胸小肌:     14.肱二头肌:    21.指伸肌:
大肌下面小肌藏,  肱二头肌分长短,  小指肌和指伸肌,
上臂运动多损伤;  盂上粗隆连长头;  连接四个指骨腱;
内至二五肋软骨,  短头连接喙突嘴,  近至肱骨外上髁,
外至肩胛喙突上。  下至桡骨粗隆走。  远伸指骨背侧面。

22.掌长肌:     29.臀大肌:     35.股二头肌:
前臂屈曲掌长肌,  强健有力臀大肌,  股二头肌分长短,
唯一浮于腕带面;  覆盖臀中和小肌;  下方连至腓骨头;
近至肱骨内上髁,  上至骶骨骶尾后,  长头连至坐骨结,
远至腕带掌筋膜。  下入筋膜股骨边。  短头粗线外侧缘。

23.桡侧腕屈肌:  30.臀中肌臀小肌:  36.阔筋膜张肌:
前臂桡侧腕屈肌,  中肌小肌上下连,  阔筋膜肌股外侧,
屈曲腕部并外展;  面上覆盖臀大肌;  屈收内旋动髋骨;
近至肱骨内上髁,  上至髂后两线间,  上方连至髂前棘,
远至二三掌骨底。  下至大转子侧面。  下面嵌入髂胫束。

24.尺侧腕屈肌:   31.梨状肌:    37.胫骨前肌:
尺侧腕屈两个头,  梨状肌在髂骨后,  胫骨外侧有前肌,
下至掌骨和豌豆;  稳定髋部并外旋;  直下跨越小腿前;
肱骨头接内上髁,  内至髂骨大切迹,  上至筋外骨间膜,
尺骨头连鹰嘴后。  外至大转子上缘。  下至内楔距骨底。

25.竖脊肌:     32.股四头肌:    38.腓骨长肌:
竖脊背部起肌群,  内外中直四头肌,  腓骨外侧腓长肌,
三组肌肉护平衡;  分附大腿股骨前;  直下小腿外侧面;
髂肋肌居最外侧,  下越膝盖至胫骨,  上至腓外胫外髁,
长肌棘肌居内宫。  上面长短各不齐。  下至内楔跖骨底。

26.多裂肌:     33.缝匠肌:     39.腓肠肌:
多裂脊柱两边排,  膝上斜走缝匠肌,  腓肠肌在小腿后,
犹似支柱甚强大;  常会影响梨状肌;  敏感肌肉分两头;
下至骶骨和韧带,  下至胫骨内侧缘,  上连股骨内外髁,
上至所有椎脊突。  上到髂前上棘边。  下入跟腱跟骨后。

27.腰方肌:     34.半腱肌半膜肌: 40.比目鱼肌:
腰方肌在筋膜下,  半腱肌和半膜肌,  腓肠之下比目鱼,
协调腰肌作用大;  内旋屈膝有意义;  足跟疼痛激发点;
下至髂嵴腰横突,  下至胫骨内侧后,  上有多头连胫腓,
上至腰椎十二肋。  上至坐骨结节底。  下与腓肠入跟腱。

28.腰大肌:     
重要肌肉腰大肌,
下连小转与髂肌;
上至十二胸椎体,
五个腰椎皆相连。

重用附子治疗痿证验案一则
摘自2025-7-30中国中医药报
张良书 张复乐 安徽省安庆张氏中医医院
重症肌无力归属于中医学“痿证”范畴,是临床常见的难治性神经系统疾病。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基于《张氏医通》提出的“痿病既属湿热,何古方多用附子辛热而愈者?殊不知湿热沉滞既久,非借辛热之力,不能开通经隧。”这一理论启示,针对患者具体病情,重用附子治疗痿证,获得显著临床效果。随访25年,患者健康状况良好,现将该验案诊疗思路与经验总结如下。
患者女,42岁,于2000年10月11日初诊。主诉:四肢无力,双手虎口肌肉逐渐萎缩年余。刻诊:患者在家人搀扶下步入诊室,双眼睑下垂,中度贫血,四肢肌肉萎缩,手足怕冷。现头顶胀痛,腰尾椎酸胀不能站立,说话声音低微,胸闷纳呆,吃饭吞咽频繁呛咳,上腹部胀痛嗳气。大便溏稀,小便乏力,口淡无味,舌质紫暗嫩,苔薄白,脉沉涩尺弱。胆结石切除术史。
中医诊断:痿证(肝肾亏损,脾肾阳虚,肝寒阻络,肌痿无力)。
治则:温肾暖肝,健脾祛湿,佐以补气活血,滋润肌腱。
处方:制附片35g(先煮30分钟),炙黄芪80g,炒二术各12g,熟地黄12g,吴茱萸8g,炒扁豆30g,茯苓15g,陈皮10g,人参12g,木瓜12g,三七5g(冲服),狗脊10g,紫河车10g(先煮),鹿茸1g,枸杞子25g,肉桂8g(冲服),当归10g,炙甘草10g。30剂,水煮服,日1剂,早中晚饭后半小时各服一次。禁生冷、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食姜葱,增加营养。
11月20日二诊:服上药后,患者能缓步进入诊室,头顶、腰尾椎胀痛减轻,喝水吃饭呛咳减少,四肢有力,舌质红绛暗嫩,苔白微腻,脉沉弱微涩。药已见效,寒邪遇温渐化。方中制附子增至40g,继服30剂,煎服法同上。
2001年2月上旬三诊:患者手足有力,慢步行走,头顶胀痛消失,腰尾椎自如站立坐下。呛咳偶见。将上药减去鹿茸,加淫洋藿30g、山茱萸12g。30剂,煎服法同上。
接后复诊几次,患者身体无恙,薯蓣丸善后巩固。每年春冬季节中药调理月余,至今健康。
按 本案例患者因久居湿地,湿邪内侵,损及脾胃,日久累及肝肾,终致脾肾阳虚、四肢痿弱。病机关键在于湿邪阻滞经脉,阳气失于温煦,故重用附子温补脾肾之阳。二诊时,随证调整附子剂量以增强疗效。
针对伴见的肝肾亏虚证候,辅以吴茱萸温通肝经;其头项胀痛、尾椎酸胀等任督二脉失调症状,选用鹿茸、肉桂温养奇经,配合狗脊、木瓜舒筋活络、引药归经;更以紫河车等血肉有情之品,配伍熟地黄、枸杞子填补肾精、滋阴养血;另用黄芪、当归双补气血以改善面色无华;以参苓白术散健脾化湿,祛阳明之邪、补阳明之虚;加三七活血通络。本案辨证精准,方药相得益彰,经系统调治获效显著。经25年随访,患者健康状况维持良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