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男,44岁。2014年10月6日初诊。诉左部肌肉胀痛麻木近十天,以坐卧时为显,活动后能逐步减轻。左侧肋骨以下至髂骨以上肌肉叩击、按压、捏提有疼痛,痛处前、后都没有超过腋前线和腋后线;双侧肾区及腰脊部都没有按压痛和叩击痛,左侧腹部亦然。舌苔薄白,舌下静脉紫瘀。脉弦涩。
诊断:肌痹。辨证:外受风湿,劳作日久,损及肌肉,气滞血瘀,络脉痹阻。治法:行气活血,祛风除湿,通络蠲痛。药用:当归15g,川芎15g,乳香10g,没药10g,土元10g,地龙15g,狗脊30g,续断30g,鸡血藤30g,木香10g,威灵仙20g,甘草10g,穿山龙20g。3剂。10月14日复诊。部疼痛已除,为巩固疗效,处以补肾壮筋汤(熟地15g,当归15g,牛膝12g,山茱萸15g,茯苓15g,续断15g,杜仲15g,白芍15g,青皮6g,五加皮10g)去青皮加白术、党参、甘草。3剂善后。随访1月未见复发。
按:肌痹之名出自《素问·痹论》,指以肌肉症状为主的痹证,临床表现以为肌肉麻木或痠痛无力,或伴见困倦、汗出等症。肌痹多见于四肢、背、腰肌肉较发达、劳作用力的部位,本例单见于左侧部,为外受风湿,劳作日久,损及肌肉所致。因病程尚短,针对病因和气滞血瘀、络脉痹阻的病机,3剂症除,再用补肾壮筋汤,合四君子汤加减巩固而愈。,音秒。部是中医学记载人体体表部位的专用词语,位于腹腰部两侧,相当于第十二肋软骨下方、髂嵴上方肌肉软组织部分。
(战立克)
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引起的关节疼痛属中医“痹证”范畴,。
组成:威灵仙20克,防风15克,白芷12克,蜈蚣3条 白芍20克,甘草6克。
功能:祛风通络止痛。
主治:各型关节疼痛
用法:将上药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30分钟口服。
方解:威灵仙辛咸,性温,擅祛风除湿,通络止痛;防风辛甘,微温,白芷辛温,防风和白芷共奏祛风散寒除湿、通经止痛之效;蜈蚣辛温,搜剔经络,祛除风湿痰瘀之邪,通络止痛;白芍苦酸,性微寒,与甘草配伍,缓急止痛。诸药合用,病邪除,经络通,气血畅,疼痛自止。
加减运用:内外皆寒,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沉寒痼冷,合大乌头煎;热象重,合白虎加桂枝汤加减,选加黄柏、黄芩、水牛角、丹皮、赤芍、山栀等;寒热错杂,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湿邪甚,选加羌活、独活、苍术、薏苡仁、晚蚕砂、防己等;血虚者,选加当归、地黄、阿胶、鸡血藤等;气血两虚,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肢体肿胀局限,麻木重着,皮下结节,选加天南星、白芥子、半夏、僵蚕;痛甚,选加制川乌、制草乌、徐长卿、全蝎、蜂房、元胡、马钱子;筋脉不利,有牵拉感,选加伸筋草、木瓜、薏仁等;关节变形,选加油松节、天南星、桃仁、白芥子等;瘀象明显,选加地鳖虫、水蛭、莪术、三棱、虎杖、当归、鬼箭羽等;游走性或全身性关节疼痛,选加寻骨风、乌梢蛇、海风藤等;颈椎病及肩颈不适疼痛,合葛根四物汤;上肢疼痛不利,选加姜黄、桂枝、羌活等;下肢疼痛不利,选加川牛膝、独活、木瓜等;腰部疼痛,选加桑寄生、续断、杜仲;小关节疼痛,选加土贝母、猫眼草等;足跟痛,选加怀牛膝、骨碎补等;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活动甚重,肝功能尚正常者选加雷公藤、青风藤等;血沉高,选加生石膏、知母、黄柏等。
痹,指闭塞不通,气血凝滞的一类病症。先贤认知丰富,记述颇多,《内经》以“痹”命名者达50余种。其中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腰椎间盘突出等病情顽固,久延难愈者属顽痹之列。
顽痹西医病于骨,中医辨属血分。医家百法常囿于祛风燥湿、散寒化瘀、蠲痹通络等法,期间有有效,有不效,难中病的。或曰此疾甚笃,久病及肾,长期施以益肾壮督之方药“先固其元气,元气实,邪自去”。然张从正又云:“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揽而留之,何也?”人体脉者,血之隧道,贯穿一身,血随气行,周流不息,血行脉络,外充皮毛,渗透肌肉,滋养筋骨,百体安和,运动无碍。气滞血瘀,气逆血上,得热瘀浊,遇寒凝滞,气血失畅,运行不周,渗透难遍,外邪易侵。至痹之笃顽者,因风、因寒、因湿,必有感触成此,病中于皮毛血脉筋骨间,皆气血凝滞郁遏不通。邪在皮毛肌肉则不知痛痒,麻木不仁;邪入血脉筋骨,则肢节背膝屈伸难利,举动疼痛。《灵枢·周痹》曰:“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瘈坚,转引而行之。”故顽痹之疾急当疏理气血之阻滞,使营卫调和,则风、寒、湿邪无所依附而痹疾遂解。
徐灵胎曰:“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能识病者,而后求其病之所由生。知其所由生,又当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病状所由异,然后考其治法。一病必有一主方……千变万化之中,实有一定不移之法。”法之方药似仲景四逆散、桂枝汤、柴胡桂枝汤合方,实则大异,另有深意。君以柴胡、桂枝,疏达气机,通散郁结;臣以枳实、细辛、赤芍、白芍、全蝎5味辛散苦燥,行气破结,活血化瘀,通利驱湿。其中枳实、细辛破结气协柴胡疏散之力;芍药、全蝎活血化瘀助桂枝通达之功;佐以豨莶草苦寒,通利关节,既防桂枝、细辛温燥太过耗血伤津,又制柴胡、枳实升阳劫肝阴之弊;甘草甘缓益气,调和诸药为使。用法中加生姜、大枣以调和营卫,增加祛风除湿,益气和营卫之功。如此可疏理阴阳气血之阻滞,舒达左右经络之不通,补弊救其偏,营卫和调,风寒湿邪无所依附,痹疾邪气焉能不可速除?!强骨丸,主药马钱子也,著名中医名宿张琼林之方,借其通达斩关夺隘非常之力,常与此丸交替服用,克顽疾起沉疴,疗效甚佳,屡试不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四圣心源·气血原本》则云:“……三阴右降,则为肺金……三阳左升,则为肝木。”《脉诀乳海·.卷四》曰:“凡人之身,左属肝主血,右属肺主气”。肝升于左而藏阴血,外阳而内阴;肺藏于右而主阳气,外阴而内阳;此阳生于阴,阴化于阳之谓。遂以救偏汤疏理左右,调和气血,救偏补弊,以平为期。经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
王某,女,67岁, 2014年3月6日初诊。
类风湿性关节炎史多年,中西诸医已诊,常用激素、止痛类药物维持,近年间歇性加重。症见:畏寒肢冷,周身刺痛,晨僵不适,双手尤剧,常发肿热,口干时苦,脘见嘈杂,寐浅梦多,小溲尚调,大便常结,舌黯红,苔薄润腻,脉弦、细、涩。证属风寒湿邪日久,缠绵不愈,邪留经脉,郁久化热,气血痹阻。治宜疏理气血,活血化瘀定痛。拟救偏汤加味:春柴胡15克、川桂枝12克、枳实12克、细辛6克、赤白芍各15克、全蝎6克、豨莶草20克、生甘草6克、全当归12克、土鳖虫10克、制乳没各6克,生姜3片,大枣10枚。6剂,水煎服。强骨丸,一次2粒,一天2次。汤方每剂服2天,日2次;4天后吃丸药2天,依次交替服用。
二诊(3月24日):诸症悉缓,西药已停,自觉轻微疼痛,红肿未见,舌脉参前,拟前方去土鳖虫,加生麻黄6克、制附片10克、骨碎补20克、淫羊藿20克。6剂,余方继用,服如前法。
“肉苛”病机及经方治疗
(2018-10-17
11:56:28)[编辑][删除]
《内经》中所提的“肉苛”,症状类似于现代医学感觉与运动障碍之类的疾病,认为其与营卫失常密切相关——
丁元庆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肉苛是《内经》中用以表述感觉与运动障碍病证的名称。《素问·逆调论篇》曰:“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苛,杨上善曰:“皆不仁之甚也。”吴昆提出:“苛,麻木不仁也。”张介宾曰:“苛者,顽木沉重之谓。”以今之语,顽木是谓感觉异常;沉重则是运动困难。也就是说,肉苛是以感觉与运动障碍为特征,这与临床常见的脊髓病变、周围神经病变之表现颇为吻合。
肉苛的病因病机
《素问·逆调论篇》认为肉苛病机与营卫失常密切相关,“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阐明营卫失常是肉苛的病机核心。营卫具有滋养温煦功能,营卫失常,不能温煦滋养,因而表现出感觉异常、运动障碍。
《灵枢·刺节真邪篇》曰:“卫气不行则为不仁。”张介宾曰:“不仁,不知痛痒寒热也;不用,不能举动也。”不仁是感觉异常,不用则是运动异常,不仁且不用表明感觉与运动同时障碍。就临床所见,感觉运动障碍是周围神经病变的常见症状,它如中枢神经,特别是脊髓病变,也可出现上述症状,唯其临床表现同中有别。其次,提出营卫功能有别,营卫损伤其临床表现不同。
肉苛病因多端,诸如外感、内伤、久病、劳损、外伤、中毒等,皆可导致损伤脏腑经脉、营卫气血,导致营卫失常,引发肉苛。
营卫失常,肌肤失养,使道不通为肉苛的基本病机。《内经》以营卫来阐述神经系统的运动、感觉与自主神经功能。因此,可以依据营卫理论来认识运动、感觉与自主神经功能及其病变。
肉苛病机有虚实之异,正虚邪结是导致营卫失常的基础。正虚则脏腑百骸失养,邪结则经脉不通,营卫不能循行,故病机有虚实之分。
正虚主要责之气虚络痹。气虚不运,推动无力,营血循行迟滞;营血亏虚,四肢肌肤失养;阳虚不温,或阳虚寒湿凝滞,气脉不通,营卫气血痹滞瘀塞。邪结主要责之邪气痹阻,经脉不通,营卫不行。外感常见湿热、寒湿邪气闭塞经脉,壅滞营卫;内伤责之痰浊、痰热、瘀血、秽浊阻滞,或有形之癌病固结,以致脉络闭阻,营卫气血郁阻不畅。正虚邪结常互为影响,虚因邪甚,邪因虚结。虚处易留邪,正虚之处,便是留邪之所。气虚血瘀、气虚痰湿困阻、阳虚寒凝,营卫气血运行为之不利。
肉苛病变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营卫主持人体感觉与运动。清阳实四肢,清阳发腠理,卫气“温分肉,肥腠理”,故营卫滋养是脾主肌肉四肢的生理基础。四肢与脾胃、营卫密切相关,肉苛以人体感觉、运动障碍为基本临床表现,故肉苛发病责在营卫失调。
肉苛治则治法
扶正祛邪,疏通经脉,通调营卫为本病治则。正虚要在扶正补虚,调养脏腑,化生营卫气血,滋养脏腑百骸,正气充盈,其病或可向安。邪结脏腑,阻滞经脉,妨碍营卫气血循行输布,治宜祛邪为要。祛邪之法,当分外感内伤,外邪侵袭,治当祛风活血、温经散寒、清热燥湿等;内伤需辨痰浊瘀血等邪气,痰浊阻滞,治宜行气化痰通络;痰热阻络,则宜清热化痰通络;瘀血阻络,治宜活血化瘀通络;病久入络,又当辛润通络。正虚邪结,则需扶正祛邪兼顾,而和营卫,通经络、充肌肤,应该贯穿治疗之始终。
肉苛经方应用
卫乏营虚证 卫气虚则不温,营气虚则不荣。症见手足麻木不仁,或疼痛,四肢无力,或手足肌肉萎缩,皮肤菲薄,手足不温,汗出异常,甚则精神疲惫,气短懒言,心悸头昏,舌质淡暗,苔薄白,脉细无力。治法:益气养营,温润通络。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减。
卫郁营涩证 卫气郁闭,不得宣通,不温则冷,不荣则痛。症见四肢不仁,手足不温,或胀或痛,甚则痛如锥刺,按之则舒,面晦无华,舌质暗或紫暗,或见瘀斑、舌苔薄偏干,或脉细涩。治宜温通卫阳,和营通络。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常用黄芪、当归、桂枝、炙甘草、细辛、炮附子、麻黄、丝瓜络、橘络、人参等。重用黄芪,取其宣通之力,亦为温通卫气治用;重用当归,取其养血益营之功;稍佐麻黄,调畅营卫之滞涩。
卫郁络痹证 卫郁日久,血脉不畅,瘀血阻络,症见手足或肢体麻木疼痛,入夜尤甚,舌质紫暗或暗淡,苔薄白,脉细涩。治宜活血通络,通调营卫。常用桂枝茯苓丸加丝瓜络、橘络、乌梢蛇、黄芪等;肌肤甲错宜大黄蛰虫丸加当归、熟地、芍药;便秘用桃核承气汤加当归、白芍、葛根、桑枝、牛膝等。病程日久,仍当补虚和中,振奋营卫,畅利经脉气血。
气阴亏虚证 久病劳伤,或年老体虚,正气不足,气阴亏虚,营卫生化不足。症见足趾麻木发凉,或单侧手足麻木、发凉怕冷;或皮肤蚁行感,行走如踩棉花,渐及于肘、膝。或肢体疼痛,若针刺或电灼,甚或掣痛,或如撕裂,下肢远端无汗,皮肤干燥,肌肉萎缩,肢体无力,神疲自汗,口干便难,舌质红,边有齿痕,苔薄少津,或有剥裂,脉细弦数。治宜益气助卫,养阴和营,疏通脉络。常用炙甘草汤加黄芪、丹参、天麻、丝瓜络等。
湿滞热蕴证 湿邪内蕴,热邪壅滞,困遏营卫。症见手足麻木,肢体无力,患肢扪之发热,两足喜凉怕热,或沉重疼痛,若伴见灼热疼痛,舌质暗红,舌苔黄厚腻或淡黄腻,脉数。治法:清利热湿,畅利气机,和营通络。用《伤寒论》葛根芩连汤合自拟土茯苓汤(土茯苓、川牛膝、当归、地龙)加减。
痰湿阻络证 痰结湿滞,困阻气机,壅遏营卫。症见肢体麻木不仁,沉重疼痛,困惫无力,舌质暗淡,苔白厚腻,脉细滑。治宜和中健脾,理气化痰,通调营卫,用桂枝茯苓丸加天南星、天麻、苍术、白芥子、白术、半夏等。(丁元庆)
人体肌肉肌连接歌诀(葛钦甫编)
(2018-10-07
16:27:48)[编辑][删除]
1.胸锁乳突肌: 8.肩胛提肌: 15.肱肌:
胸锁乳突两边斜, 肩胛提肌甚重要, 肱肌上臂居屈侧,
颈部稳固全凭她; 肩背负重常受伤; 功能屈肘须明白;
下连胸锁两个头, 上至四个颈横突, 上至肱骨前表面,
上至乳突项线外。 下至肩胛角上方。 下至尺骨冠状突。
2.斜角肌: 9.菱形肌: 16肱三头肌:
乳后并行斜角肌, 大小菱形紧相连, 肱三头肌肱骨后,
三条肌肉成斜线; 同附肩胛内缘边; 盂下结节连长头;
上至颈椎横突缘, 大菱胸四棘韧带, 外后表面短头接,
下至一二肋骨面。 小菱六七颈棘间。 远下尺骨至鹰嘴。
3.上斜方肌: 10.背阔肌: 17喙肱肌:
上斜方肌在颈侧, 大而有力背阔肌, 前臂外侧喙肱肌,
连于棘突项韧带; 稳固下背与上臂; 三重关系须牢记;
上至颈五上项线, 下连六胸和腰椎, 近连肩胛喙突头,
下至锁骨三分外。 上支合束大圆肌。 远至肱骨内中间。
4.中斜方肌: 11.大圆肌: 18肱桡肌:
中斜方肌居肩上, 小圆大圆胛背落, 前臂重要肱桡肌,
连于棘突韧带旁; 辅助冈下和背阔; 杠杆作用有力气;
内至六颈三胸椎, 内至肩胛骨下角, 近至肱骨外上嵴,
外至肩峰肩胛冈。 外与背阔成肌束。 远至桡骨茎突底。
5.下斜方肌: 12.三角肌: 19桡侧腕伸肌:
下斜方肌面最广, 三角肌覆肱骨头, 桡侧长短腕伸肌,
四至十二胸棘上; 力量巨大臂上走; 腕部稳定与伸展;
外至肩嵴内侧端, 内至锁外肩峰缘, 近至肱骨外上髁,
肩胛提肌连上方。 外至肱骨中上段。 远至二三掌骨底。
6.胸大肌: 13.冈上冈下肌: 20.尺侧腕伸肌:
胸大肌在锁骨下, 冈上肌和冈下肌, 两头尺侧腕伸肌,
锁胸肋骨三部加; 同为上臂作贡献; 一连肱骨外髁面;
内至六肋软骨面, 内至冈上冈下窝, 第二连接尺骨头,
外至肱二肌沟外。 外至肱骨大结节。 远至第五掌骨底。
7.胸小肌: 14.肱二头肌: 21.指伸肌:
大肌下面小肌藏, 肱二头肌分长短, 小指肌和指伸肌,
上臂运动多损伤; 盂上粗隆连长头; 连接四个指骨腱;
内至二五肋软骨, 短头连接喙突嘴, 近至肱骨外上髁,
外至肩胛喙突上。 下至桡骨粗隆走。 远伸指骨背侧面。
22.掌长肌: 29.臀大肌: 35.股二头肌:
前臂屈曲掌长肌, 强健有力臀大肌, 股二头肌分长短,
唯一浮于腕带面; 覆盖臀中和小肌; 下方连至腓骨头;
近至肱骨内上髁, 上至骶骨骶尾后, 长头连至坐骨结,
远至腕带掌筋膜。 下入筋膜股骨边。 短头粗线外侧缘。
23.桡侧腕屈肌: 30.臀中肌臀小肌: 36.阔筋膜张肌:
前臂桡侧腕屈肌, 中肌小肌上下连, 阔筋膜肌股外侧,
屈曲腕部并外展; 面上覆盖臀大肌; 屈收内旋动髋骨;
近至肱骨内上髁, 上至髂后两线间, 上方连至髂前棘,
远至二三掌骨底。 下至大转子侧面。 下面嵌入髂胫束。
24.尺侧腕屈肌: 31.梨状肌: 37.胫骨前肌:
尺侧腕屈两个头, 梨状肌在髂骨后, 胫骨外侧有前肌,
下至掌骨和豌豆; 稳定髋部并外旋; 直下跨越小腿前;
肱骨头接内上髁, 内至髂骨大切迹, 上至筋外骨间膜,
尺骨头连鹰嘴后。 外至大转子上缘。 下至内楔距骨底。
25.竖脊肌: 32.股四头肌: 38.腓骨长肌:
竖脊背部起肌群, 内外中直四头肌, 腓骨外侧腓长肌,
三组肌肉护平衡; 分附大腿股骨前; 直下小腿外侧面;
髂肋肌居最外侧, 下越膝盖至胫骨, 上至腓外胫外髁,
长肌棘肌居内宫。 上面长短各不齐。 下至内楔跖骨底。
26.多裂肌: 33.缝匠肌: 39.腓肠肌:
多裂脊柱两边排, 膝上斜走缝匠肌, 腓肠肌在小腿后,
犹似支柱甚强大; 常会影响梨状肌; 敏感肌肉分两头;
下至骶骨和韧带, 下至胫骨内侧缘, 上连股骨内外髁,
上至所有椎脊突。 上到髂前上棘边。 下入跟腱跟骨后。
27.腰方肌: 34.半腱肌半膜肌: 40.比目鱼肌:
腰方肌在筋膜下, 半腱肌和半膜肌, 腓肠之下比目鱼,
协调腰肌作用大; 内旋屈膝有意义; 足跟疼痛激发点;
下至髂嵴腰横突, 下至胫骨内侧后, 上有多头连胫腓,
上至腰椎十二肋。 上至坐骨结节底。 下与腓肠入跟腱。
28.腰大肌:
重要肌肉腰大肌,
下连小转与髂肌;
上至十二胸椎体,
五个腰椎皆相连。
重用附子治疗痿证验案一则
摘自2025-7-30中国中医药报
张良书
张复乐 安徽省安庆张氏中医医院
重症肌无力归属于中医学“痿证”范畴,是临床常见的难治性神经系统疾病。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基于《张氏医通》提出的“痿病既属湿热,何古方多用附子辛热而愈者?殊不知湿热沉滞既久,非借辛热之力,不能开通经隧。”这一理论启示,针对患者具体病情,重用附子治疗痿证,获得显著临床效果。随访25年,患者健康状况良好,现将该验案诊疗思路与经验总结如下。
患者女,42岁,于2000年10月11日初诊。主诉:四肢无力,双手虎口肌肉逐渐萎缩年余。刻诊:患者在家人搀扶下步入诊室,双眼睑下垂,中度贫血,四肢肌肉萎缩,手足怕冷。现头顶胀痛,腰尾椎酸胀不能站立,说话声音低微,胸闷纳呆,吃饭吞咽频繁呛咳,上腹部胀痛嗳气。大便溏稀,小便乏力,口淡无味,舌质紫暗嫩,苔薄白,脉沉涩尺弱。胆结石切除术史。
中医诊断:痿证(肝肾亏损,脾肾阳虚,肝寒阻络,肌痿无力)。
治则:温肾暖肝,健脾祛湿,佐以补气活血,滋润肌腱。
处方:制附片35g(先煮30分钟),炙黄芪80g,炒二术各12g,熟地黄12g,吴茱萸8g,炒扁豆30g,茯苓15g,陈皮10g,人参12g,木瓜12g,三七5g(冲服),狗脊10g,紫河车10g(先煮),鹿茸1g,枸杞子25g,肉桂8g(冲服),当归10g,炙甘草10g。30剂,水煮服,日1剂,早中晚饭后半小时各服一次。禁生冷、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食姜葱,增加营养。
11月20日二诊:服上药后,患者能缓步进入诊室,头顶、腰尾椎胀痛减轻,喝水吃饭呛咳减少,四肢有力,舌质红绛暗嫩,苔白微腻,脉沉弱微涩。药已见效,寒邪遇温渐化。方中制附子增至40g,继服30剂,煎服法同上。
2001年2月上旬三诊:患者手足有力,慢步行走,头顶胀痛消失,腰尾椎自如站立坐下。呛咳偶见。将上药减去鹿茸,加淫洋藿30g、山茱萸12g。30剂,煎服法同上。
接后复诊几次,患者身体无恙,薯蓣丸善后巩固。每年春冬季节中药调理月余,至今健康。
按
本案例患者因久居湿地,湿邪内侵,损及脾胃,日久累及肝肾,终致脾肾阳虚、四肢痿弱。病机关键在于湿邪阻滞经脉,阳气失于温煦,故重用附子温补脾肾之阳。二诊时,随证调整附子剂量以增强疗效。
针对伴见的肝肾亏虚证候,辅以吴茱萸温通肝经;其头项胀痛、尾椎酸胀等任督二脉失调症状,选用鹿茸、肉桂温养奇经,配合狗脊、木瓜舒筋活络、引药归经;更以紫河车等血肉有情之品,配伍熟地黄、枸杞子填补肾精、滋阴养血;另用黄芪、当归双补气血以改善面色无华;以参苓白术散健脾化湿,祛阳明之邪、补阳明之虚;加三七活血通络。本案辨证精准,方药相得益彰,经系统调治获效显著。经25年随访,患者健康状况维持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