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凤仙花开蔻丹红

(2022-11-16 05:27:20)


时间:2021-05-2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黎洁

母亲打来电话要我周末回家,说家里的凤仙花开了,一院子红艳艳的,花开得正盛,让我回去染红指甲。

凤仙花是乡下常见的草本植物。凤仙花很“泼辣”,种子落到地里,不用管也能出苗。所以,即便没什么种植经验的人,大多也能等出朵花来。

初夏的黄昏,惠风和畅。掇把躺椅,仰卧阳台,纵观云起云涌,牛郎北斗,细品花香馥郁,茉莉珠兰。凤仙花的枝叶间开满了深红、浅红的蝴蝶状花朵。乡间的凤仙花都是单瓣的,两片花瓣对长,花型简单,色薄,无香,极其朴素。

凤仙花植枝底部棕红色,肉感、粗壮,最早我总是将其误认作苋菜梗。凤仙花的叶子翠绿狭长,我能用一枚叶子吹出声响,当初教我的姐姐还可以吹出动听的鸟鸣之音。

“金凤花开色最鲜,染得佳人指头丹。”农村长大的孩子,谁不熟悉凤仙花,尤其是女孩子,大都用它染过红指甲。那时候,每当凤仙花盛开的时节,女孩们就会聚在一起摘凤仙花,然后到毛豆地里采一些肥大的叶子洗好后晾干。把摘下的朵朵粉红花瓣放进碗里,再放一点明矾,捣烂成泥,相互帮着把捣好的凤仙花小心地放在指甲上,摊满抹平,然后用豆角叶包裹起来,再用线捆绑好。于是,我就翘着兰花指,不敢乱动,生怕一不小心就把颜色弄没了。待第二天早上醒来,便迫不及待地揭去这层层的包裹,十个小指甲全成了鲜亮的橙红色彩。

凤仙花全草均可入药,味甘、性温,归肾经,具有活血通经、祛风止痛的功效,外用则能解毒。凤仙花的每个部位都有专属名字:根叫凤仙根,茎叫透骨草,花叫凤仙花,种子叫急性子。

凤仙根、叶气味苦,主要功效为软坚、消肿,可以祛风湿、治跌打损伤。如身体患上水肿,可用凤仙根炖猪蹄猪肉吃,消肿快。透骨草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血、止痛的功效,可以治疗风湿疼痛、寒湿脚气等疾病。

儿时,乡下大人们经常采些凤仙花的叶子捣烂外敷,治疗疮疖肿疼、毒虫咬伤,疗效明显。凤仙花的花汁对常见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白矾具有收敛燥湿、祛痰解毒、杀虫止痒的功效。因此,用白矾捣烂凤仙花给指甲或者趾甲染色,还具有治疗甲部真菌感染的作用。

凤仙花所结果实如倒挂的椭圆小吊钟,成熟后轻轻一碰便会开裂,其种子随即四处飞溅,因此名曰“急性子”。急性子有一定的收缩子宫的作用,还有软坚祛瘀的功效,过去多用于妇产科。

在我们乡下老家,人们一概称凤仙花为“花梗”,这是因为凤仙花的梗美味可口,食用方便,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常备小菜。

一年一度熏风暖,又到了凤仙花盛开的时节了。“夜听金盆捣凤仙,纤纤指甲染红鲜。投针巧验鸳鸯水,绣阁秋风又一年。”每每读起清代袁景澜这首《凤仙花》诗,我的眼前都会浮现老家门前那片火红的凤仙花。(黎洁 广西壮族自治区钟山县卫生学校)

凤仙花梗煎洗治甲沟炎

时间:2019-05-0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蒲昭和

 

  甲沟炎是手指或足趾甲周围因刺、擦等而引起的细菌感染,其表现多有甲周肿热,结聚成脓,甚者爪甲脱落。中医称之为“蛇头疔”“代指”等,本病系火毒蕴结所致,治疗常用清热解毒中药外敷或煎洗为主。凤仙花梗煎洗治甲沟炎有效,现介绍如下:

  方法:凤仙花茎叶150g,加水2500ml左右,煎煮10分钟,取液1500ml左右,待药液温时浸洗患指(药液可重复应),1日2次,连用3天。功效:散瘀消肿,可治急性甲沟炎、关节炎红肿、疼痛。

  凤仙花,又叫指甲花、小桃红、急性子等,其花、籽、根茎均可入药。凤仙花梗又名“透骨草”,主要有活血化瘀、利尿解毒、通经透骨等功效。人们常用鲜凤仙花茎叶捣烂外敷,或煎汤熏洗,用于治疗疮疖肿疼、毒虫咬伤,瘀血肿痛、跌打损伤、鹅掌风、手癣等。如《江西民间草药》载:“治蛇头疔:鲜凤仙取下半截连根叶用,捣烂敷肿处。”现代研究表明,凤仙花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多种细菌和癣菌都有较好抑功效果。所以,凤仙花茎叶煎汤浸洗,能起到解毒、化瘀、止痛之效,对急性甲沟炎有抗菌、消肿、止痛之效果。如甲沟炎出现红肿、疼痛,一般洗后即可痛止,2~3日可痊愈。不过,甲沟炎如出现化脓溃破,则不宜使用本法。值得一提的是,急性痛风或游走性关节炎出现手脚关节红肿、疼痛,用上方也有消肿止痛的效果。(蒲昭和 成都中医药大学)

凤仙花:染上春纤,一夜深红透
摘自2023-7-6中国中医药报
每年夏天,乡间庭院随处都能看到凤仙花娇小柔弱的身影。
凤仙花为双子叶凤仙花科凤仙花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指甲花、急性子、凤仙透骨草等。常见的有大红、粉红、紫红、淡黄等颜色,单瓣或重瓣,花色繁多,可从仲夏一直开到秋天。凤仙花的植株只有70厘米左右,但它耐看,一朵朵凤状小花点缀在披针形的绿叶间,小家碧玉般秀美,特别是毛桃般的纺锤形蒴果,小巧玲珑招人喜爱,自古以来一直深受人们青睐。
我年幼时对凤仙花后面一粒粒的“小毛桃”非常着迷,用手指弹过去,瞬间迸裂,种子四溅,果皮卷缩如拳,实在有趣。
凤仙花能染指甲,清代葛秀英的《醉花阴》曰:“曲栏凤子花开后,捣入金盆瘦。银甲暂教除,染上春纤,一夜深红透。”记得一天傍晚,我和隔壁的小伙伴采了几朵凤仙花,笨手笨脚地将捣碎的凤仙花泥包在指甲上,一夜小心翼翼,连翻身都不敢。第二天天亮,迫不及待打开,十个指甲泛着淡淡的红晕,“呀,染上啦!”心里别提有多美了,白天上着课还时不时悄悄瞄上一眼。那是乡下小姑娘童年的“小确幸”,如今想来,那黄昏时分的场景、等待和期盼的心情以及小伙伴们翘起的兰花指,真是令人回味无穷。
五月的一天,我偶尔在街边散步,突然发现街边的花圃里有凤仙花的身影,一番攀谈,发现里面的阿姨是个爱花之人,那些花花草草都是她一手侍弄的,凤仙花小苗是今年春天撒的种,见我喜欢,阿姨慷慨地送了好几株给我,我如获至宝,随手就种在单位的花园里。
凤仙花可入药,其茎名叫透骨草,有祛风湿、活血、止痛之效,用于治风湿性关节痛、屈伸不利。凤仙花的种子称为“急性子”,有软坚消积之功,用于治噎膈、骨鲠咽喉、腹部肿块等,《本草纲目》中记载:“凤仙子,其性急速,故能透骨软坚。庖人烹鱼肉硬者,投数粒即软烂,是其验也。”但如今很少有人用急性子来治疗骨鲠,大概是由于她本身有小毒,且药效过猛,用量难以把握吧。
在清代,凤仙花腌制的咸菜曾是浙江宁海的一大特产,《本草纲目》记载“人采其肥茎汋(酉邑),以充莴笋”。腌制后的凤仙花茎一般食用其髓部,据说味佳可口,但现代人已经认识到凤仙花的植株有一定的毒性,吃了有一定的风险,近年来已经几乎看不到凤仙花咸菜了。
那天,阿姨给我的凤仙苗开出了两种花色,除了玫红,另一种是西洋红。仔细察看,花叶间已经有大大小小的“小毛桃”挂着。采花染指甲肯定是不大可能了,而让“小毛桃”弹跳一下,再次体会儿时的欢乐倒是未尝不可。(绿色珍珠子)

麦秀两歧真吉兆食药同源保健康

 (2022-11-16 05:25:53)[编辑][删除]


——诗词中的“麦”及其药用价值

时间:2021-05-2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黄新生

凉簟铺斑竹,鸳枕并红玉。脸莲红,眉柳绿,胸雪宜新浴。淡黄衫子裁春縠,异香芬馥。

羞道交回烛,未惯双双宿。树连枝,鱼比目,掌上腰如束。娇娆不禁人拳跼,黛眉微蹙。

这首《麦秀两歧》是五代词人和凝的作品,描写夏日新妇的娇羞情态。麦秀两歧指一株麦子长出两个麦穗,古人视为丰收吉兆,词牌《麦秀两歧》因此而来。古代将麦分为小麦、大麦、杂麦三类,《天工开物》载:“凡麦有数种。小麦曰来,麦之长也;大麦曰牟,曰穬;杂麦曰雀,曰荞。”

诗中来牟见民生

麦是“五谷”之一,古人认为其有“接绝续乏”之功,也是《诗经》中出现最多的谷物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意象。

周的始祖后稷辅佐尧舜,教民稼穑,树艺五谷,被后世尊为农耕始祖、五谷之神,在《诗经》中,常通过麦来歌颂祖先功德。《鲁颂·閟宫》:“弥月不迟,是生后稷,降之百福。黍稷重穋,稙稚菽麦。”这句诗追述后稷教导人民种植黍、稷、菽、麦的功德,为赞扬鲁僖公的文治武功作铺垫。《大雅·生民》:“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该诗记叙后稷在农业种植方面的特殊才能,种植麦子自然是其中重要内容。《周颂·清庙思文》:“立我烝民,莫菲尔极。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诗中“来牟”也写作“麳麰”,用来指代良种。《广雅》载:“麳,小麦;麰,大麦也。”《说文解字》曰:“天降瑞麦,一来二麰,象芒刺之形,天所来也。”这首诗赞扬后稷留下良种、赐民百谷的功德。

爱情是诗词中的永恒主题,建立在劳动之上的爱情则更加弥足珍贵。《鄘风·桑中》:“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烈日当空,在田野中拾麦穗是辛苦的,但拾麦小伙的内心是快乐的,因为他正憧憬着在凉爽的桑林之中,和弋姓姑娘幸福约会。《王风·丘中有麻》:“丘中有麦,彼留子国。彼留子国,将其来食。”土坡上种植着绿油油的麦子,田间耕耘的女子思念着自己的情郎,或许他一会就来和自己欢聚共餐。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豳风·七月》)冬小麦秋种夏收,春小麦春播秋收,诗中通过麦来反映社会民生,寄托丰收希望。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鄘风·载驰》)许穆夫人是现知最早的有姓名记载的女诗人,一句“芃芃其麦”,反映出女诗人因故国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悲痛心理,更刻画出女诗人为救亡图存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魏风·硕鼠》)麦是精美的食品,却被硕鼠凭空吃掉,反映出劳动者对剥削者刻骨的痛恨。

固表止汗浮小麦

“小麦甘凉,除烦养心。浮麦止汗,兼治骨蒸。”(明代龚廷贤《小麦、浮小麦》)浮小麦又名浮麦,为小麦干瘪轻浮的颖果,是常用的固表止汗类中药。浮小麦味甘,性凉,归心经,具有固表止汗、益气除热的功效,用于盗汗、自汗、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的治疗。

“小麦连湖熟,黄梅作弹飞。穿林青犊过,触柁白鱼肥。”(宋代周南《山家》)浮小麦甘凉入心经,能益心气、敛心液;轻浮走表,能实腠理、固皮毛,为养心敛液、固表止汗之佳品。浮小麦配伍黄芪、煅牡蛎、麻黄根等,可治疗气虚自汗;配伍五味子、麦冬、地骨皮等,可治疗阴虚盗汗。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观刈麦》)浮小麦甘凉并济,能益气阴,除虚热,配伍玄参、麦冬、生地黄等,可治疗阴虚发热,骨蒸劳热。

“小麦深如人,澶漫不见地。一苞十余茎,一茎五六穗。实粒大且坚,较岁增三倍。芟获载满车,累累犊衔尾。”(宋代郑獬《收麦》)小麦味甘、性微寒,归心经,具有养心除烦的功效,用于心神不宁、烦躁失眠及妇人脏躁的治疗。《金匮要略》有甘麦大枣汤,由甘草、小麦、大枣制成,具有养心安神、和中缓急的功效。

“小麦收来面易舂,飞罗石末(磨)岂相容。炒焦堪止脾多泄,煮熟从教食可供。热渴水调消暑气,损伤末傅(敷)散痈脓。北人禀厚宜常食,卑湿东南气便壅。”(清代赵瑾叔《面》)面粉味甘,性凉,归心、脾、肾经,具有养心、除热、益肾、止渴、敛汗的功效,用于脏躁、烦热、消渴、虚汗、泻痢、痈肿、外伤出血、烫伤的治疗。面粉炒黄入药,效果方佳,《饮膳正要》四和汤由面粉、芝麻、茴香、盐等炒制而成,可治疗腹内冷痛、脾胃不和。《圣惠方》用面粉炒黄,醋煮为糊,外涂治疗妇人乳痈不消。

“一饭艰难世岂知,当年豆屑杂麸皮。孤儿有泪无从咽,不见耶娘吃粥时。”(清代翁同龢《咏菜糊涂》)小麦麸为小麦磨取面粉后筛下的种皮,味甘,性凉,具有除热、止渴、敛汗、消肿的功效,用于消渴、虚汗、盗汗、风湿痹痛、口疮的治疗。

“小麦绕村苗郁郁,柔桑满陌椹累累。医翁筮叟真堪友,搜索残尊与共持。”(南宋陆游《闲咏》)小麦苗味辛,性凉,具有除烦热、疗黄疸、解酒毒的功效。

“小麦田田种,垂杨岸岸栽。风从平望住,雨傍下塘来。”(宋代杨万里《过平望》)小粉为小麦麸洗制面筋后澄淀的淀粉,味甘,性凉,具有补中益气、和五脏、调经络、续气脉的功效,用于下痢、痈肿的治疗。

“四月淫雨寒凄迷,边军夜归闻鼓鼙。大麦漂流小麦黑,富家叹息贫家啼。”(明代九皋声公《苦雨怀东皋草堂寄如仲愚》)麦奴为寄生于麦穗上的黑粉菌科真菌黑粉菌所产生的菌瘿及孢子堆,味辛,性寒,归心经,具有解肌清热、除烦止渴的功效,内服可治疗热病发热、心烦口渴、温疟,外用可治疗烫火伤。麦角为寄生于小麦子房内的麦角菌科真菌麦角菌和小头麦角菌的菌核,味微苦、辛,性平,有毒,归肝、肾经,具有缩宫止血、止痛的功效,用于产后出血、偏头痛的治疗。

行气消食大麦芽

“甘温麦蘖炒微黄,修治留芽净去芒。胸满消痰能快膈,腹鸣下气能宽肠。腐将五谷欣无滞,运却三焦喜有常。义取数从能化积,莫教胎坠反为殃。”(清代赵瑾叔《麦蘖》)麦芽为大麦发芽的颖果,又名大麦蘖、麦蘖等,是常用的消食类中药。麦芽味甘,性平,归脾、胃经,具有行气消食、健脾开胃、回乳消胀的功效,用于食积不化、脘腹胀满、脾虚食少、乳汁郁积、乳房胀痛、妇女断乳、肝郁胁痛、肝胃气痛的治疗。

“小麦青青大麦黄,护田沙径绕羊肠。秧畦岸岸水初饱,尘甑家家饭已香。”(宋代方岳《农谣》)麦芽性味甘平,能行气消食,健脾开胃,尤善促进淀粉性食物的消化。麦芽配伍山楂、神曲、鸡内金等,可治疗米面薯芋类饮食积滞,脘腹胀满;单味煎服或研末服,可治疗小儿乳食停滞;配伍白术、陈皮等,可治疗脾虚食少,食后脘胀。

“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姑妇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宋代范成大《缲丝行》)麦芽有回乳消胀之功,可用于妇女断乳或乳汁郁积之乳房胀痛。

“芽麦甘温,能消宿食,心腹膨胀,行血散滞。”(明代龚廷贤《麦芽》)麦芽能疏肝理气解郁,配伍柴胡、香附、川楝子等,可治疗肝气郁滞或肝胃不和所致胁肋、脘腹疼痛。

因炮制不同,麦芽可分为生麦芽、炒麦芽、焦麦芽。生麦芽健脾和胃、疏肝行气,用于脾虚食少,乳汁郁积;炒麦芽行气消食、回乳,用于食积不消、妇女断乳;焦麦芽消食化滞,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痛。

“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杜甫《大麦行》)大麦味甘,性凉,归脾、胃经,具有健脾和胃、宽肠、利水的功效,用于腹胀、食滞泄泻、小便不利的治疗。

“秋晚种麰麦,覆块青茸茸。兹物乃畏湿,沟作棋道通。”(宋代孙嵩《冬初杂兴》)大麦苗味甘、苦、辛,性寒,具有利湿退黄、护肤敛疮的功效,用于黄疸、小便不利、皮肤皲裂、冻疮的治疗。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阴长。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唐代李颀《送陈章甫》)大麦秸为大麦的枯黄茎秆,味甘、苦,性温,归脾、肺经,具有利湿消肿、理气的功效,用于小便不通、心胃气痛的治疗。

杂麦可食亦入药

“花荞鸟麦蔚然兴,滑细应将粉面蒸。冲服热汤沙不搅,调煎糖水痢无增。消磨滓秽虽堪喜,脱落须眉实可憎。作饭更能除痛泻,便方偶得一山僧。”(清代赵瑾叔《荞麦》)荞麦为蓼科荞麦属植物,因种子能磨面而有“麦”之名,实际和大麦、小麦并非同科。荞麦味甘、微酸,性寒,归脾、胃、大肠经,具有健脾消积、下气宽肠、解毒敛疮的功效,用于肠胃积滞、泄泻、痢疾、绞肠痧、白浊、带下、自汗、盗汗、疱疹、丹毒、痈疽、发背、瘰疬、烫火伤的治疗。荞麦叶味酸,性寒,归脾、胃、大肠经,具有利耳目、下气、止血、降压的功效,用于眼目昏糊、耳鸣重听、嗳气、紫癜、高血压的治疗。荞麦秸味酸,性寒,归脾、胃、大肠经,具有下气消积、清热解毒、止血的功效,用于消化不良、痢疾、白带、痈肿、烫伤、咯血等的治疗。

“昔日玄都花满衢,看花曾数暗香无。菟葵燕麦凋零尽,回首寒山树一株。”(明代释函是《七虞》)雀麦为禾本科雀麦属植物,因为燕雀所食而得名。雀麦以全草入药,味甘,性平,归肺、大肠经,具有止汗、催产的功效,用于汗出不止、难产的治疗。雀麦的种子入药,名为雀麦米,味甘,性平,归肝、脾、胃经,具有益肝和脾、滑肠的功效,用于消渴、体虚、便秘的治疗。

《政类本草》云:“凡麦秋种冬长,春秀夏实,具四时中和之气,故为五谷之贵。”麦子种类繁多,可食可药,益人良多。(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诃子:亦敛亦散治噎膈

 (2022-11-15 05:00:09)[编辑][删除]


时间:2022-11-0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王三虎

诃子,又名诃黎勒。《金匮要略》首先用诃黎勒散治“气利”。《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八·积聚》91首方剂中,含诃子的有28方,仅次于木香(58方)、槟榔(48方)、鳖甲(34)、三棱(30),位居第五。含诃子的28方中,以诃黎勒名方者4首,和槟榔同见于一方者19首。提示在治疗积聚时不能轻视诃子,而且最好与槟榔相反相成,敛散并用。《神农本草经疏》谓:“诃黎勒,其味苦涩,其气温而无毒。苦所以泄,涩所以收,温所以通,惟敛故能主冷气,心腹胀满;惟温故下食。甄权用以止水道,萧炳用以止肠僻久泄,苏颂用以疗肠风泻血、带下,朱震亨用以实大肠,无非苦涩收敛,治标之功也。”《药品化义》谓:“诃子味苦而带酸涩,能降能收,兼得其善,盖金空则鸣,肺气为火邪郁遏,以致吼喘咳嗽,或至声哑,用此降火敛肺,则肺窍无壅塞,声音清亮矣。取其涩可去脱。若久泻久痢,则实邪去而元气脱,用此同健脾之药,固涩大肠,泻痢自止。”《本经逢原》载:“诃子,苦涩降敛,生用清金止嗽,煨熟固脾止泻,古方取苦以化痰涎,涩以固滑泄也。”各注家虽见解各异,但概而言之,诃子主要用于治疗脾与大肠气脱之腹泻和肺气脱之喘息失音,收敛以固脱也。

古人治疗积聚常用泻中有补、散中有收之法,这也是最有中医特色的方法。用泻法治疗积聚,一般人还好接受,虚人则两难,不泻不可,泻太过也不可。不然,何以《太平圣惠方》治积聚诸方14方中用诃黎勒者2方,占七分之一,而治虚劳积聚诸方8方中,用诃黎勒者4方,占二分之一?而3方是与大黄同用,可见确寓散中有收之意。

另外,从“治积聚心腹相引疼痛,胸膈气滞,不欲饮食”的诃黎勒丸、“治积聚心腹胀满,不能下食,四肢瘦弱”的诃黎勒散以及“治积聚宿食不消,四肢羸瘦乏力”的诃黎勒散来看,针对脾气虚,泻中有补的意思也很明显。而“治大肠虚冷,肠鸣泻利,胁腹气痛,饮食不化”的诃黎勒散则是对“气利”是脾与大肠气虚欲脱的间接证明。

诃子是治疗噎膈病的效药,与其集敛散于一体的特点有关。除收敛止咳止泻外,唐代甄权《药性论》谓诃子“能通利津液,主破胸膈结气”。这在宋初的两大医书中已有充分体现。《太平圣惠方》治五膈气诸方共24方,含诃子的有“诃黎勒散方”和“诃黎勒丸方”等15方,《圣济总录》治五膈气共15方中,含有诃黎勒的有4方,所以《海药本草》有诃黎勒“主五膈结气”之说。

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所载诃子汤(诃子、桔梗、甘草)治失音不能言语者,对肺癌日久喘息失音的治疗有一定借鉴意义。(王三虎 陕西省渭南市中心医院)


翳风穴治疗呃逆

  (2022-11-14 04:22:05)[编辑][删除]


时间:2021-06-0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王启才

呃逆俗称“打噎”,古称“哕”。《内经》有“胃为气逆为哕”的记载。现代医学称“膈肌痉挛”。其主症是喉中呃呃有声,短促而频繁,持续不已,不能自主控制。轻者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可不治而愈,重者可昼夜不停,甚至间歇发作数日之久,常致病人疲惫不堪,十分痛苦。笔者曾治一例呃逆持续发作达十天之久,经中西药、针灸多种方法医治无效,而行按压翳风穴3次即愈。兹介绍如下。

患者冯某,男,30岁,文艺工作者,1977年8月26日就诊。十天前因突击专业训练,而发生呃逆。呃声高亢、洪亮,每间隔3~5分钟发作1次,每次大约持续1小时左右。初因工作,未作治疗。后见病情无好转,在本单位医院针刺内关、中脘等穴,同时口服冬眠灵、安定,普鲁本辛等药物,均未效。

前天起症状开始加剧,呃逆呈连续状态,发作时伸颈仰头,面红耳赤,大汗淋漓,全身抖动,并感呼吸困难,不能进食和饮水,食则呕吐,夜间不能睡眠,以致疲惫不堪。患者甚为焦虑,紧张和痛苦,于昨日来我院诊治。初以旋覆代赭石汤加减,服药未吐,并因服后呃逆未止且感腹中膨胀疼痛而自动停服。

二诊则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梁丘并按压膈俞、至阳等穴,呃声较前稍显低微,但仍不能停止。

夜间十二时症状又加剧而来院急诊,经肌注苯巴比妥等镇静处理,昏睡3个小时,呃逆停止,但然后又复发作。

27日再诊,针刺内关、膻中、气海、期门、三阴交、神门、大陵诸穴,并以三棱针刺中冲放血,按压眼球,仍不见效果。

后来笔者用针刺天突,强刺不留针。按压攒竹穴,呃声变得低微,并可有1~2分钟的间歇,但尚不能完全停止,最后以重力按压双侧翳风穴,呃逆顿时停止。

随后鼓励患者吃糕点三块,果汁约300ml,没有呕吐,亦未致呃逆发作。隔3小时后,呃逆又发作,为进一步验证翳风穴对呃逆的治疗作用,又先针其它穴位,并作耳穴膈点埋针,仍无效果,再重力按压翳风穴,呃逆又立刻停止。约20分钟后,因患者全身颤抖,烦躁不安,遂肌注冬眠灵25mg,静滴10%葡萄糖500ml加50%葡萄糖60ml,当天和次日呃逆未发作,饮食及睡眠均正常,间隔25小时以后,患者因吃冰棒,呃逆又小发作1次,即中度按压翳风穴而愈。患者当晚即能正常参加演出。2月后随访,不再发作。

体会:笔者每有呃逆发生,在自行按压内关、天突不效时,而按压翳风穴即能见效。后在临床治呃逆时多有体验。呃逆一症,常因过食生冷,突然吸入冷空气,或劳累过度,耗伤中气,或情志不舒,气郁化火,肝火犯胃,胃失和降而致。但究其病因,总不外胃气上逆。故《景岳全书·呃逆篇》中有“致呃之由,总由气逆”之说。故治之则以宽胸理气、和胃降逆为正法。

考翳风为手少阳三焦经之输穴,有疏调三焦之气的功能。《灵枢·经脉篇》关于三焦经的主病中有“主气所生病……”的论述。按压翳风穴治疗呃逆一症,可能是通过疏调三焦之气而达到治愈的目的。(王启才)

徐景藩辨治食管病思路

   (2022-11-24 08:21:08)[编辑][删除]

摘自2022-11-23中国中医药报
时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食管疾病为消化系统常见病,一般表现为咽中不适,如有物阻,吞咽不畅,胸骨后不适/疼痛、嗳气、反酸、烧心、嘈杂、反食、恶心、呕吐等症状,许多患者检查没有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但仍深感痛苦。国医大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徐景藩认为,食管自咽至胃,具有“柔空”特性,凡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均易导致食管疾患,包括器质性疾病或功能性疾病。
分型论治 妥善配伍
食管疾病多见食管炎、食管溃疡、食管憩室、食管肿瘤等,大多有吞咽不利等症状,徐景藩认为此病应归于“噎证”范畴。从临床主要症状而论,可分为以下四种证型。
气郁证 症见嗳气频多,食后尤甚或食后反流,吞咽不畅,胸膈满闷胀痛,胀甚于痛,或胸胁窜痛,随情志变化而症状加重,舌苔薄白,脉沉细弦。治法:理气解郁,和胃降逆。常用方:木香调气散、解郁合欢汤、新制橘皮竹茹汤。《素问》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上所列方中的薄荷、姜汁等,正是辛散以宣通气郁之品。心肝气郁、心神失养者,还可以佐以甘草、小麦、大枣等,以甘缓养心。嗳气频多者,可配用刀豆壳、代赭石、旋覆花等。
肝胃郁热证 症见嗳气频多,食物反流,吞咽困难,伴胸骨后灼热、烧心、嘈杂,口咽干涩,口苦,舌质红,脉象弦或细数。治法:清泄肝胃之热,理气和胃降逆。常用方:左金丸、济生橘皮竹茹汤等。胃热偏盛、大便干结者,可加大黄。食管中下段部位自觉有阻滞不畅感,吞咽不利或困难,大便干结而量少,可加用蜣螂虫。
痰气交阻证 症见咽中不适,如有物阻,或吞咽困难,但饮食可下,胸膈满闷或疼痛,嗳气,反酸,或反胃,症状发作与情志有一定关系,舌苔薄白或见腻,脉象弦。治法:理气解郁,化痰散结。常用方:半夏厚朴汤。咽部不适,干而痛者,可将厚朴改为厚朴花,酌加射干、青果、桔梗、木蝴蝶等清热利咽药。
气滞血瘀证 症见吞咽梗阻,胸膈疼痛,食不下或复吐出,甚则水饮难进,呕吐黏液或痰涎,大便坚硬如羊屎,或吐出物如赤豆汁,面色灰暗,舌质紫暗,脉细涩。治法:理气活血,涤痰散瘀。处方:血府逐瘀汤。
以上四类证候,常以气郁为先,由气郁可致郁热、痰聚、血瘀。在程度上,一般气郁较轻,血瘀较重,有些患者可以兼有痰和瘀的证候,故应据证而分析其主次,妥善配伍调治。
润燥适当 升降得宜
徐景藩认为,凡阴液不足,食管失于濡润者,当用滋阴生津;营血亏虚者,应养血和营。如有气滞、热郁、痰阻或血瘀等,治应理气、清热、化痰、行瘀,均属疏通范畴。食管疾病经久不愈者,每多虚实兼夹,所以用润用燥,必须妥善兼顾。如自觉食管部位灼热而兼嘈杂,吞咽干涩不利、口干、舌质红者,需用润剂,据证选用麦冬、玉竹、生地、杏仁、白蜜等品,兼血虚者配用当归、白芍、枸杞子、首乌、桑椹子之类。润剂之中,还当酌加枳壳、厚朴花、橘皮等微辛理气药,使气机调畅,胃得和降,有利于润剂更好地发挥药效,进而改善食管功能。若证属气滞为主,每于情志不畅时症状发作或加重者,宜疏理气机,一般选用苏梗、青皮、陈皮、郁金、枳壳、佛手、木蝴蝶等;兼有痰阻者,常加入法半夏、厚朴、茯苓以行气化痰。徐景藩认为,方中亦可加入酸柔之白芍、甘润之芦根,使刚中有柔,刚柔相济,润燥相合,改善症状尤为明显。若证属气滞,食管有炎症或溃疡者,加入白及、山药、藕节等品,清润兼护膜,又不致气滞,颇有良效。
食管为“胃之系”,与胃相连,功能上亦以和降为宜。患病之后,升降失常,气机不调。徐景藩认为治当从和降胃气、调理气机升降入手。对一般病例投以理气降气之剂,可渐见改善。但遇久病顽疾或反复发作者,效果尚不满意,需从升降二字推敲用药,如枳壳配桔梗、沉香配升麻、杏仁配瓜蒌、竹茹配刀豆壳、桔梗配牛膝、木蝴蝶配柿蒂等,均属升降相配,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升降得宜,对食管病的治疗尤为重要。
宣通为贵 复其柔空
食管疾病易影响食管的正常蠕动及下行功能,甚则引起不同程度的阻滞。或因无形之气滞,或由痰、瘀之阻碍,治疗当以宣通为贵。上述理气、化痰等药物均有一定宣通之功。此外,徐景藩临床常据证选用鹅管石、娑罗子、橘络、通草、急性子、威灵仙、王不留行等药物,意在恢复食管“柔空”之性。
鹅管石治胸膈痞满,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中“焚香透膈散”早有记载,治噎膈病常用鹅管石配母丁香,每见良效。娑罗子行气而宽胸膈,且能宣通心脉、宣通食管,对胸骨后隐痛、刺痛或兼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而连及心前区疼痛者,用之甚验。橘络宣通气血,善疗膈上疾患,虽非主药,但轻清而行,久服无弊。通草入肺、胃,甘淡而凉,凉而不寒,具有宣通功能。急性子,《本草纲目》载其“治噎膈,下骨鲠”,破瘀、软坚,对吞咽不利或困难者用之有效。威灵仙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经络,历来用治骨鲠在咽,实际上也是治疗食管疾病的常用药。王不留行功擅行水化瘀,对食管疾病痰瘀互结者,疏通之功甚著,且无不良反应。
糊剂卧服 药效直达
凡是食管有炎症(包括憩室炎)、溃疡,治疗药物力求能够在食管稍作停留,使药物对食管黏膜直接起作用。徐景藩总结出一种服药方法——糊剂卧位服药法。
首先汤药要求浓煎,头煎和二煎各浓煎成150mL左右,每次药液中加入藕粉1~2匙,如无藕粉,可用山药粉、首乌粉或米粉代替。充分调匀后,文火加热,边煮边搅拌,煮沸而呈糊状半流质,盛于碗中。患者解衣卧床,左侧卧位、仰卧位、右侧卧位、俯卧位各咽药糊1~2匙,余下的药可以仰卧时吞服。服药毕,温水漱口吐出,卧于床上,稍稍翻身,半小时内不饮水或进食,若是晚间服药,按上法服完后即入睡,作用尤佳。
人在直立或坐位时服药,药物(液)常迅速经食管而入胃中,所以改为卧位服药,加上糊剂的黏性,有利于直接作用于病所,是将外用药物的使用方法改进为内服所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藕有清热凉血之功,藕粉甘凉,富有黏性,与药液调成糊状,既有治疗作用,又作赋形之品,兼能“护膜”。若患者胸骨后隐痛、刺痛、痛处固定,证兼瘀滞者,还可在药糊中调入三七粉1~1.5g/次,或云南白药0.5g/次。
按上述方法服药,对食管炎症、溃疡等疾患,可以提高疗效。有的患者觉得药味较苦,可以放入少许白糖调匀后服,但糖量不宜多,特别是舌苔白、胸闷、咳嗽、咯痰者,以不放为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