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解郁方治疗郁证
郁证是中医病名,病机为情志不舒、气机郁滞,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根据郁证的临床表现及其以情志内伤为致病原因的特点,可参照西医学所称的神经衰弱、癔症、焦虑症、更年期综合征、反应性精神异常等病。
辨治原则
笔者提出三元平衡学说:“人之三元(元阴、元阳、元),衡调则健,失衡则危,失调则乱”,认为“三元失衡,百病由生;三元渐衰,百病滋生”。郁证调治当以三元为要,理气解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实证,首当理气开郁。虚则补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元神,或滋养肾元。虚实夹杂者,又当兼顾。
笔者以三元平衡学说为指导研究郁证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经验。自拟忘忧解郁方(黄花菜30克,刺五加20克,千层楼20克,香橼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黄精15克,肉苁蓉15克,仙灵脾15克,茯神10克,远志10克,百合15克,甘草10克)为基础方,随证加减。自拟忘忧怡情胶囊(琥珀粉20克,三七粉15克,灵芝孢子粉15克,姜半夏10克,鸡内金10克,朱砂粉5克,郁金5克,安息香5克,吴茱萸5克,西洋参10克)诸药共研为极细粉,每粒胶囊装0.5克备用,每次4~6粒,每日2次,早饭前、睡前半小时服用。
分型施治
肝气郁结主症: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痛,痛无定处;兼见眠差,纳差,脘闷嗳气,大便不调,舌淡红苔薄腻,脉弦。治以疏肝解郁,理气怡神。
方药:忘忧解郁方合柴胡疏肝散加减。黄花菜30克,刺五加20克,千层楼20克,香橼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黄精15克,肉苁蓉15克,仙灵脾15克,茯神10克,远志10克,百合15克,甘草10克,柴胡10克,香附12克,川芎15克,枳壳12克,陈皮15克。每日1剂,水煎服。并加服忘忧怡情胶囊。
气郁化火主症:精神抑郁,胸胁胀痛,痛无定处;或见眠差,急躁易怒,口苦而干,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治以清肝泻火,解郁调神。
方药:忘忧解郁方合丹栀逍遥散加减。黄花菜30克,刺五加20克,千层楼20克,香橼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黄精15克,肉苁蓉15克,仙灵脾15克,茯神10克,远志10克,百合15克,甘草10克,丹皮12克,山栀子15克,柴胡10克,淡豆豉10克,莲子心12克。每日1剂,水煎服。并加服忘忧怡情胶囊。
痰气郁结主症: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兼见眠差,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治以理气解郁,化痰散结。
方药:忘忧解郁方合半夏厚朴汤加减。黄花菜30克,刺五加20克,千层楼20克,香橼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黄精15克,肉苁蓉15克,仙灵脾15克,茯神10克,远志10克,百合15克,甘草10克,姜半夏12克,厚朴10克,紫苏梗10克,生姜5片。每日1剂,水煎服。并加服忘忧怡情胶囊。
心脾两虚主症:精神抑郁,或情绪不宁;兼见眠差健忘,多思善疑,心悸胆怯,纳差,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治以宁神解郁,补益心脾。
方药:忘忧解郁方合归脾汤加减。黄花菜30克,刺五加20克,千层楼20克,香橼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黄精15克,肉苁蓉15克,仙灵脾15克,茯神10克,远志10克,百合15克,甘草10克,木香10克,炒枣仁15克,大枣5枚,龙眼肉15克,生姜5片。每日1剂,水煎服。并加服忘忧怡情胶囊。
元神失养主症:精神抑郁,或情绪不宁;兼见眠差,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叫骂呼喊,舌质淡,脉弦。治以解郁宁神,和中缓急。
方药:忘忧解郁方合甘麦大枣汤加减。黄花菜30克,刺五加20克,千层楼20克,香橼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黄精15克,肉苁蓉15克,仙灵脾15克,茯神10克,远志10克,百合15克,甘草10克,淮小麦60克,大枣5枚,生姜5片。每日1剂,水煎服。并加服忘忧怡情胶囊。
心肾阴虚主症: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兼见眠差健忘,心悸胸闷,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治以解郁宁神,滋养肾元。
方药:忘忧解郁方克,天王补心丹合交泰丸加减。黄花菜30克,刺五加20克,千层楼20克,香橼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黄精15克,肉苁蓉15克,仙灵脾15克,茯神10克,远志10克,百合15克,甘草10克,炒枣仁15克,柏子仁15克,生地10克,肉桂6克,山萸肉12克,黄连10克。每日1剂,水煎服。并加服忘忧怡情胶囊。(杨光福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雨水时节话郁证
摘自2023-2-17中国中医药报
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伯礼 天津中医药大学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院长 毛国强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在中国人眼中,雨水节气对草木万物的生长都非常重要。雨水节气正值冬末春初,冰雪消融为水,气温升高,降雨开始增多。古代将雨水节气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意思是这一时节水獭开始捕鱼,摆在岸边似乎先祭后食的样子;南方天气暖和,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天气间阴阳交泰,生机勃勃,万物开始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萌动,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天津市名中医栗锦迁指出,中医认为肝应春,主升发,即肝的功能特性犹如春天的树木那样喜条达舒畅,充满生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分子,人也须顺应春季的节令特点,助肝木条达升发的特性,采取多种方法以适应四时的变化,使人体的心理活动和生理状况主动适应阳气欣欣向荣的特点。如果违背了这种自然规律,就可能导致五脏气机不畅,升发失职,从而发生各种不同的病变,尤其是容易导致郁证的发生。
郁证是一个中医病名,由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表现。中医学认为郁证的发生可以是因情志郁结致病,即伤神到伤形的过程;也可以是因病致郁,即由伤躯体到伤神的过程。但无论如何,郁证的病因总与情志失调、七情过极有关,尤以恼怒悲忧为主。
恼怒可以伤肝,反过来肝气失于疏泄则人易怒,其本皆在肝郁。肝气郁结不行就易出现精神抑郁、喜叹息、胸胁胀痛或窜痛、口干、口苦、饮食减少等症状。若肝郁久化热,则人更加容易急躁易怒、头痛目赤、口苦便干、心悸神疲,女性还可能伴随月经不调、乳房作胀等症状。或有人素体痰盛,或气滞则津液停而成痰,痰又可随失于疏泄的气上下,成为痰气交阻之证,出现咽部异物感、吞咽不适、胸闷胁胀、口苦呕恶、惊悸不宁、虚烦不得眠、舌苔厚腻等。
栗锦迁认为,郁证初期多为实证,但郁久可化火伤阴,由气及血,而损心神、耗肾阴、伤脾肺之气,渐成五脏虚损之证,出现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心悸胆怯、多疑健忘等症状。当然郁证的发生也与体质、性别、性格、体征有密切关系。
想要做好雨水节气养生保健并避免郁证发生或加重,应注意以下几点:
调情志
适劳逸
春季自然界的阳气升发,人体肝气与之相应,应以畅达为顺。此时应当调整心态,不要过度忧思郁怒,更不能封闭自己,要顺应春季的自然规律,调整作息,夜卧早起,适度运动。
雨水节气多在元宵节前后,此时的人们处于春节假期结束阶段,或沉浸在合家欢聚后的别离伤情,或因长假无规律的生活而没精打采,更有人因为不欢而散导致忧郁恼怒,这些都是诱发郁证的不利因素。加之三年来新冠疫情的影响,部分人群曾长时间闭门不出,或因居家办公与人交流减少,更容易出现焦虑或情绪低落的现象,因此调适情绪变得尤为紧要。
首先,要保持与外界的联系畅通。联系包括行为上的联系,也可以是精神上的联系。比如说在网络、电信发达的今天,无论是视频语音还是电话沟通都可以跨越空间的阻碍,保持和外界顺畅的交流。亲人朋友间亲切的问候、对欢乐时光的共同回忆、互相鼓励的话语,都会让人精神振奋,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与压力。即使是独处,也要为自己找个事来干,读书、听音乐、唱歌、写字等,都可以使人在精神层面上获得充实,在独自一人时也能轻松摆脱孤单寂寞的心境。
其次,要维持正常的作息规律,夜卧早起,三餐定时,并要设定好运动的时间,选择适当的运动形式。运动可以促进阳气的生发,畅达气机,从而远离抑郁低沉的状态。现代研究也表明运动可以调节人的情绪,所以日常生活中要尽量避免久坐、久卧。即使做不到“阔步于庭”,也可以练习传统的八段锦、太极拳,或是现代人喜欢的瑜伽、健身操,这些运动对空间的要求都不高,且同样可以使人的心情愉悦明朗。
节饮食
养脾胃
栗锦迁认为,雨水时节,饮食方面宜清淡,应当少酸而多甜。根据五行学说,肝属木,酸味入肝;脾属土,甘味入脾。木能克土,肝太强则会克制脾的功能,故而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曾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要先安未受邪之地。
在郁证的防护中要重视疏肝,也要重视健脾胃。清淡、适量的饮食就是养护脾胃的基本原则。而且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高脂饮食是情绪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另外,雨水时节尽量不要吃生冷寒凉、油腻、黏滞的食物,以免耗伤脾胃之阳及初生之阳而加重郁证。
酸入肝,过多摄入酸味食物易使肝的功能亢盛,对脾克制太过,致脾受病。而且酸味食味往往有收敛之性,容易抵制阳气的升发。故在饮食口味上雨水节气应少食与春阳生发之性相悖的酸味食物,多食甘(甜)味的食物以养脾,并慎食辛(辣)味以防耗散阳气太过。现代研究也表明甜味的食物可以改善人的情绪,促进人的亲社会行为。当然,糖尿病患者在进食的时候还是要限制糖的摄取量。对于伴有咽部异物感的人群来说,更要慎食辛辣刺激、生冷或肉食,以免助火生痰,加重症状。
具体的食材要依据个人体质来选择:如阳气不足的可以选用粳米粥、红薯、山药、土豆、鸡蛋、鹌鹑蛋、鸡肉、牛肉、花生、芝麻、大枣、蜂蜜等;偏于气阴不足的人,就可多吃一些胡萝卜、豆芽、豆腐、莲藕、荸荠、百合、银耳、蘑菇、鸭蛋等。另外这个时节的荠菜、油菜、芹菜、菠菜、荸荠等都是常见而又适宜的应时蔬菜,也是不错的选择。
有些药食两用之品和中成药也可用于调理郁证导致的不适症状:若气滞为甚,症见脘腹胀痛、胸肋窜痛,喛气频繁,可以选用陈皮、豆蔻、香附等行气止痛之品;若是肝郁化火,见寒热往来、急躁易怒、头痛目赤、口苦便干,女性见月经不调、乳房作胀等,可以选用逍遥丸;若兼见心、脾、肾不足,出现心悸、失眠、腰膝酸软等症状,可加用桂圆、百合、枸杞等以健脾养心、滋补肝肾。
按穴位
慎起居
按揉穴位功效多
栗锦迁介绍,中医外治法也有一些适宜雨水节气养生或能缓解郁证症状的妙招。
肝郁气滞是郁证的基本病机,因此常会伴有胃胀腹满、胸胁胀痛或窜痛等症状,可以选用穴位按摩的方式来缓解。如脘腹胀满时可以按摩合谷穴(在手背,第一掌骨和第二掌骨之间,约平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处);胸胁胀痛或窜痛时可点按膻中穴(在前胸部,横平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上)与太冲穴(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也可搓揉两侧胁肋部。
雨水时节降雨增多,湿度加重,容易导致脾虚湿盛,胃肠型感冒、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容易发作或加重,出现腹泻、腹胀、嗳气反酸、食欲不振等不适症状。此时应该注意疏肝健脾,调畅气机,可以每天点按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一横指处)、太冲穴以疏通肝气;按揉足三里、上巨虚(在小腿外侧,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或敲打腿部脾经达到益气健脾的效果。
此外,雨水时节容易发生皮肤病、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从中医角度看,人体在此时节因肝木过于升发,克伐脾胃,脾胃虚弱而生湿化热,导致营卫之气受损,则多表现有皮肤性疾病;肺失宣降,则见打喷嚏、咳嗽、鼻痒等过敏性鼻炎症状。过敏性鼻炎患者可以将两手大鱼际搓热后揉按迎香穴(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鼻通穴(在面部,当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近鼻唇沟上端处)或是鼻翼两侧来疏通鼻窍,改善症状。免疫疾病的发作常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如频繁使用热空调、电热毯等导致空气干燥、呼吸道抵抗力下降,睡眠时间过少、抽烟、喝酒等也容易造成症状加重和复发,应注意避免。
睡前搓腿助睡眠
雨水时节也要注意充分休息和保持情绪稳定,尤其是已经患有郁证的人群,不可过度劳累或紧张,要保证充分的睡眠。
睡前可以搓腿以助睡眠,做法如下:双手紧抱一侧大腿根,稍用力从大腿根下按摩至足踝,再往回按摩,双腿重复10遍。常做此动作可达到防寒保暖、促进血液循环、促进睡眠的效果,从而达到养生保健、防止疾病复发的目的。
日常注意防寒保暖
栗锦迁介绍,雨水季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天气忽冷忽热,乍暖还寒,并常出现“倒春寒”。这种气候对老年人、儿童、素体衰弱者及慢性疾病人群的健康构成了较大的威胁。
此类人切忌急于脱下冬装,日常着装应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注意头部、颈肩部的保暖,防止受寒导致旧病如头痛、肩周炎、颈椎病复发,防止气温上下起伏导致血压波动。
舒肝健胃丸
疏肝开郁
导滞和中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老刘性格刚直,为人豪爽,就是脾气差,易起急,也嗜酒。近段时间,他常出现胃痛、腹胀、大便不利等症状,且脾气越急时病情越重。我诊察后,告诉他这是肝胃不和,让他吃舒肝健胃丸调理。服药后,病情缓解了,他却担心了:“我是不是肝脏出问题了?”我详细做了解释,他才安心下来。下面科普一下中成药舒肝健胃丸。
组成与功效
舒肝健胃丸化裁自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之柴胡疏肝散,由厚朴(姜制)、香附(醋制)、白芍(麸炒)、柴胡(醋制)、青皮(醋炒)、香橼、陈皮、檀香、豆蔻、枳壳、鸡内金(炒)、槟榔、延胡索(醋炒)、五灵脂(醋制)、牵牛子(炒)15味中药组成,辅料为滑石粉、药用明胶。此药主要功能是疏肝开郁、导滞和中,用于肝胃不和引起的胃脘胀痛、胸胁满闷、呕吐吞酸、腹胀便秘、口苦、善太息,舌苔薄白、脉沉弦。现代也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胆囊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等见上述证候者。
中医认为,肝和脾胃在五行中存在生克关系,肝主疏泄而喜条达,脾胃主运化腐熟水谷。若常有情志不舒、过量饮酒等行为,则容易伤肝,使肝失疏泄,从而横逆犯脾、犯胃,分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中成药舒肝健胃丸就是为肝胃不和而设。方中香附、柴胡疏肝理气,解郁止痛,为君药。枳壳、厚朴、槟榔行气消积除满;陈皮、青皮疏肝健脾,和胃止呕,散结消滞,共为臣药。牵牛子攻积导滞;豆蔻、鸡内金和中消食;檀香、香橼理气和中,散满除胀;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延胡索、五灵脂活血散瘀,行气止痛,合为佐药。全方以大队理气药为骨干,配少量消积导滞药和活血药,使肝气舒畅、积滞消解、胃健痛止,则诸症悉除。
需要说明的是,以“舒肝”冠名的治疗胃病的中成药还有舒肝平胃丸、舒肝和胃丸、舒肝止痛丸、舒肝快胃丸等,虽名称相似,但其药物组成及功用与本药有差异,应区别选用。本药侧重于消积导滞,以胸满、腹胀、呕恶、便秘为辨证要点。
服法及禁忌
舒肝健胃丸为白色的水丸,气清香,味微苦、辛。每袋装3g,一次1~2袋,一日3次。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和不易消化食物。忌情绪激动或生闷气。不宜与含有人参的药物同时服用。肝胃火郁所致胃痛、痞满者慎用。小儿及年老体弱表现为身倦乏力、气短嗜卧者不适用,孕妇禁用。本药不宜久服,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或加重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