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9,581
  • 关注人气:2,9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经方临证三要素

(2022-11-14 09:09:00)


时间:2021-04-2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杨光

《伤寒杂病论》之方,被后世誉为“经方。”其中《伤寒论》实载113方,《金匮要略》实载262方,除去其中重复之方,共计178方,用药151味。古今中外的中医学家常以经方作为母方,化裁出一系列的方剂。经方的特点可概括为“普、简、廉、效”,经方配伍精当,运用得当,往往起到覆杯之效,达桴鼓之功。但应用时如何减少盲目性,提高经方的治疗效果,做到知方知病,百用皆效,确实是值得思考并加以重视的问题。笔者从抓主证、握病机、辨病时等方面,阐述经方运用指征及经方的扩展运用,希冀能为各位同道临床运用经方提供一些启发。

抓主证

方证对应,是《伤寒杂病论》的一大特点,亦是运用经方的一大原则,是寻找方药与其主治适应证之间特殊对应关系的学说。临证时,抓住了主证,就赢得了辨证论治的先机,故有是证则用是方,方证紧密结合,成为临床取效的关键。

何为主证?刘渡舟曾经说过,主证是决定全局而占主导地位的证候。主证就是张仲景所描述的特征性证候,这些证候集中反映了疾病的病机所在,在其书中已辨析无误,临床中遵张仲景之言,抓主证,对应方剂,即可获效验。六经方证的主证是临床辨证的关键,能够反映疾病的规律,反映疾病欲解的方向,并提示医者应该选用何种治疗方法,是汗法或是下法,是补阳气或是益阴津。以太阴病为例,“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即为太阴病的主证;小柴胡汤的主证是口苦咽干,心烦喜呕,胸胁苦满,往来寒热;桂枝汤的主证是发热、汗出、恶风;桂枝加葛根汤的主证是发热、汗出、恶风、项背强几几;葛根汤的主证是发热、无汗、项背强几几、下利。

握病机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张仲景在《伤寒论》第16条提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说明把握病机是辨证论治的关键,医者必须对四诊获得的检查资料进行仔细全面的分析、归纳、概括,以求得疾病现象背后的病机,握病机于病象之先,知犯何逆,依照病机选择经方,方能灵活运用,达预期疗效。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字字珠玑,用词严谨简略,所载178方,未能尽述其主证,个别条文只有方没有证,故“握病机”就成为经方使用的临床法则。需要根据药物的作用,推求全方的功效及病机。

临床所遇疾病不会完全展现经方的适应证,更多地需要从辨别病机入手进行论治,因而张仲景指出用经方的原则之一就是“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比如小柴胡汤有四大证,七或然证,一主脉,临床上不可能都出现,只要有一两个证即可应用。但是,此时应用经方的前提是这个证的病机必须符合经方的方义即病机,如发热用小柴胡汤,此时发热的病机应是少阳枢机不利;自汗出用桂枝汤,这个自汗出的病机应是营卫不和。根据病机选用经方,要求医生精究方药的功效,并具备较好辨证求机的能力。根据病机选方用药,不应受病名的限制,是“异病同治”精神的体现。经方的功能及适应证有相对固定的病机范畴。因而,在临床上,不论是否看到经方的主症,只要病症的病机符合经方的功用范畴,便可放手应用经方。后世的许多经方新用原理大多源于此。

辨病时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察五常,以有五脏。”其后在《伤寒论》中提出六经病各有欲解时,是天人相应观念在临床经方治疗学的完美体现,也是时间医学运用于临床的起源。

《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及“谨候气宜,勿失病机”,明确告知后学,病机与气宜,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六经病欲解时是阴阳之气消长变化的体现,由少阳之枢开始,在表之阳气由少变多,到太阳时达到最盛,极则必反,由阳转阴,阴气最盛,继则由盛渐衰至厥阴,后而阴尽阳生,开始下一个循环,如环无端,永不停歇。而且,三阳病欲解时多在白昼,三阴病欲解时多在黑夜,从阴阳相应关系讲,阳以应昼,阴以应夜,而人体阳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又与人体生理节律密切相应。太阳病多为表寒,治以解表散寒为法,阳明病多为里热,治以清泻里热为法,少阳病为半表半里,治以和解枢机为法,至于三阴病,里虚寒证始终贯穿其中,温阳建中法可以通用。阴阳气的出入运动是形成六经病欲解时的最基本原理。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巳、午、未三个时辰,正值一天之中自然界阳气最隆盛之时,人体的阳气也随之盛于表,有助于驱散在表之寒邪,使太阳病从表而解。“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申、酉、戌三个时辰正是自然界的阳气进入潜藏阶段之时,在外之阳气由盛而渐衰,人体之阳气也随之由表入里,在表之阳气渐衰,而在里之阴气开始由内出表,正好可以抑制阳热过度亢进之象,则阳明实热之邪气可以顺势而解。“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寅、卯、辰三个时辰,为阳气初生渐长之时,少阳主枢,枢机转运,少阳被郁之火顺其势而抒发。“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亥、子、丑三个时辰为阴气极盛之时,太阴开,阴气由内达外,阳气必藏于内,在外之阴极盛,阴极于亥而阳生于子,至丑时阳气已增而助病解。“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子、丑、寅三个时辰正值阳气生长,阳长而阴消,阳尽而阴退,少阴心肾阳衰之候的阳生之气,则此时寒退病解。“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厥阴为合,丑、寅卯三个时辰正值阴气入内而阳气将出,为阴尽阳生之时,厥阴病多寒热胜负之证,得阳气外出之助,邪随之而消散。各经病在其欲解时或欲解、或加重,是病情发生显著变化的时刻。各经病欲解时亦是该经病的最佳治疗时机。使用经方,须把方证前后相关信息有机地进行联系,将古人的思想、逻辑性与经方的治疗性糅合在一起。

通过对《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条文的学习,提示医者应该对时辰医学有进一步的认识,重视疾病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的时辰规律,可以根据患者不同时辰里的规律性的不同症状,进行具体分析,辨病时,重整体,因时制宜。《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天之六淫能伤人致病,但一年、一季、一天的阴阳盛衰序变也能助人之正气抗邪外出。“欲解时”既是人体正气得天时之气之助驱邪外出、疾病向愈之时,也是疾病治疗的最佳时机,又是判断疾病病机的关键。医者若能抓住良机,因时制宜,施以针药,用在疾病的诊断、治疗、服药时间以及疾病的预后判断等方面,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杨光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经方大师刘渡舟【草根一生】

 经方临证三要素 (2013-07-15 15:35:24)[编辑][删除]
标签: 

杂谈

    刘渡舟,辽宁营口人,1917年9月20日出生,1932年拜当地名医王志远为师学医,后转从谢泗泉学习,前后七年。1956年在北京中医学院,从事中医教学与临床。先后任古典医籍教研室主任、伤寒论教研室主任、教授,《北京中医学院学报》主编,国务院学位评审委员会中医组成员。

刘渡舟教授著述颇丰,主要著述有《伤寒论通俗讲话》《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诠解》《伤寒挈要》等书。

刘教授在北京中医学院从教36年,为中医人才培养做出了具大贡献。自1978年以来,他指导培养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多名。主持了2项国家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1项获1992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柴胡解毒汤〕
组成:1、柴胡10克。2、黄芩10克。3、茵陈蒿12克。4、土茯苓12克。5、凤尾草12克。6、草河车6克
主治: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表现为谷丙转氨会显著升高,证见口苦、心烦胁痛、厌油食少、身倦乏力、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苔白腻、脉弦者。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一代名医俞慎初【草根一生】

  经方大师刘渡舟【草根一生】 (2013-07-16 09:42:16)[编辑][删除]
标签: 

杂谈

                              

俞慎初教授,男,1915年10月出生,福建福清人。系福建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

俞老出生于中医世家,曾主编《现代医药》月刊。任上海《复兴中医》杂志编辑,复兴中医专科学校教务主任,并任上海中医专科学校中华国医专科学校教师。先后担任福建省政协委员,中华医史学会委员,中国药学史学会委员,中国中医研究院专题研究咨询专家,福建省医史学会主委、名誉主委,陈修园学说研究会主委、名誉主委,《福建中医药》杂志编委会副主委,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理事,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卫生部《中国医学通史》编委会委员,福建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台北中医药研究会顾问。1989-1992年又先后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美国国际传记学院编入《世界名人录》《澳大利亚及远东名人录》,被聘为国际传记协会顾问。

俞慎初教授从事中医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近60载,学宗古代医学经典《内》《难》及仲景学说,其临证重视医理,深究病机,辨证精详,制方药多崇古人之法,灵活运用前贤名方,且有变化创新。擅治内妇儿各科,尤长于治肝胆疾病。临床喜用虫类药物,善于从肝论治内妇科疾患,治疗胆囊炎、胆石症、中风偏瘫、鼻炎、咳喘及神志病证,每有独到之处。

〔加味五金汤〕
组成:1、金钱草30克。2、海金砂15克。3、鸡内金10克。4、金铃子10克。5、川郁金10克。6、玉米须15克。
主治:肝胆结石,尿路结石,以及肝炎、胆囊炎、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服。
加减:
1、肝胆结石,加枳壳6克、朴硝6克
2、大便不通,加元明粉12克
3、尿路结石,加石苇12克、猫须草12克
4、有绞痛者,加元胡10克、生甘草3克,以缓解疼痛。

〔典型病例〕林某,男,60余岁,1984年8月就诊,患者侨居印度尼西亚40余年,4年来患胆囊结石症,经常右胁部胀痛,多在清晨四、五点左右。小便经常色黄如茶。因年老不愿手术,此次以家乡甲子年灯会,特返国观光,前来求治。俞氏鉴于以往多服西药,目前症状为胁痛,小便黄,乃处以〔加味五金汤〕治之。嘱其连服30剂,以观后效。未服药前,曾作B超检查,服药后又作检查。

处方:金钱草30克、海金砂15克、鸡内金10克、金铃子10克、川郁金10克、京丹参12克、绵茵陈15克、山栀子6克、川黄柏6克、制大黄10克(便通停用)。
水煎服,连服30剂,每天1剂,日以金钱草、玉米须各20克,水煎代茶。

国医大师朱良春【草根一生】

  经方大师刘渡舟【草根一生】 (2013-07-17 08:15:27)[编辑][删除]
标签: 

杂谈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朱良春主任医师,客座教授,汉族,1917年7月3日生于[ 江苏省丹徒县]。1938年毕业于[ 上海中国医学院] ,同年取得医师执照悬壶于南通,由于善用重剂,屡起沉,声誉雀起,近悦远来。朱良春主任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作育英才。他擅治内科杂病,尤其对痹证、肝病、脾胃病、肾病研究深邃,诊治自成体系,经验丰富,疗效卓著,并擅用虫类药治疗疑难杂症,独具匠心,有「虫类药学家」之称。

著述、讲学、科研颇多创见,主要着作有《章次公医案》《虫类药的应用》《现代中医临床新选》(日文版)《朱良春用药经验》等10余部,曾先后2次应[ 日本] 东洋医学国际研究财团等三个医学团体之邀,前往东京、札幌、西尾等地讲学,载誉而归。曾获[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科技进步奖。

1987年卫生部授予他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国务院批准为「杰出高级专家」,暂缓退休,1991年获国务院颁给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健脑散〕

组成:1、红人参15克(参须30克可代)、2、地鳖虫、当归、甘杞子各21克、3、制马钱子、川芎各15克、4、地龙、制乳没、炙全蝎各12克、5、紫河车、鸡内金各24克、6、血竭、甘草各9克。
主治:凡脑震荡后遗症出现头晕而痛,健忘神疲,视力减退,周身酸痛,天气变化时则更甚;有时食欲不振,睡眠欠佳,易于急躁冲动;面色黧黑,舌有瘀斑,脉多沉涩或细涩者,均可用之。
用法:马钱子有剧毒,需经炮制,一般先用水浸一日,刮去毛,晒干,放麻油中炸,应掌握火候,如油炸时间太短,则内心呈白色,服后易引起呕吐等中毒反应;如油炸时间过长,则内心发黑而炭化,往往失效,所以在炮制中可取一枚切开,以黑面呈紫红色最为合度。

〔典型案例〕李某,男,42岁,军人。
在检查施工过程中,突然从上落下之铁棍击于头部而昏倒,当时颅骨凹陷,继则出现血肿,神智不清达20余小时,经抢救始苏,半年后曾在某地检查,脑组织萎缩1/4,整日头昏痛,健忘殊甚,记不得老战友姓名,有时急躁易怒,失眠神疲,面色晦滞,苔薄腻,舌边尖有瘀斑,脉细涩。予健脑散治之,服药一周后,头昏痛即见减轻,夜寐较安,精神亦略振,自觉爽适。坚持服用2月,症情平稳,续予调补肝肾,补益心气之品善后。

杜雨茂教授,男,汉族,1934年9月10日生于陜西省城固县,其数代业医,幼承家教,精研歧黄,深得要旨,1952年独立开诊,悬壶乡梓,名噪故里。1958年入陜西中医进修学校师资班学习,毕业后留校执教,1959年又入成都中医学校举办的全国伤寒师资班学习,1970年至西安医科大学进修。自1959年调入陜西中医学院至今,一直从事教研工作,历任《金匮》《伤寒》教研室主任,基础部副主任,教务处长兼职,现任陜西中医学院主持工作的副院长,陜西省人大代表,兼任中华全国中医成人教育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中医药学会陜西分会会长,陜西省中医中西医结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说委员会委员等职。

  杜雨茂教授主张中医振兴,发展关键在于疗效,只有提高临床疗效,才能取信于人,称誉于世,故尔,数十年来,一直功于临诊,即使公务繁忙之今,亦未中断临床,仍日诊数十病人,对常见病,多发病皆有独到,因其禀家传与数十年临诊经验于一身,对疑难大病亦屡起沉 。杜教授尚勤于笔耕,善于总结,稍有闲暇,即伏案撰着,已出版《奇难病临证指南》《伤寒论辨证表解》《伤寒论研究文献摘要》《金匮要略阐释》等9部医书,并有近百篇学术论文在国内外较有影响的杂志上发表,曾多次参加中外学术交流及演讲。由他主持的科研项目如「柔脉冲剂治疗高脂血症」「慢性布鲁氏杆菌病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中医色诊仪」等项成果,分别获得省级成果奖。

 

〔加味散偏汤〕
组成:1、川芎30克。2、白芍15克。3、白芥子6克。4、香附9克。5、白芷9克。6、郁李仁6克。7、柴胡9克。8、细辛3克。9、蔓荆子9克
主治:风寒、瘀或痰瘀交加为患所致之偏、正头风痛。症见头痛时作时止,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或全头痛,或痛在一点。多因感寒冒风,或气郁不畅而诱发。发则疼痛剧烈,或掣及眉梢,如有牵引;甚或目不能开,头不能举,且头皮麻木,甚或肿胀,畏风寒,有的虽在盛夏,亦以棉帛裹头;痛剧则如刀割锥刺而难忍,甚至以头冲墙,几不欲生。
用法:上药加入清水500毫升,浸泡30分钟后,文火煎煮两次,每次半小时,滤汁混匀,每日早晚饭后服。痛剧者可日服一剂半,分三次服下。
加减:
1、若因感受风寒而发,可加荆芥、防风。
2、疼痛剧烈,可加羌活、元胡。
3、阴血污虚,可加生地、当归。
4、拘挛掣痛,酌加胆南星、僵蚕、全蝎。
5、若为血管扩张性头痛,宜加贯众。
6、若兼有高血压,可加怀牛膝、桑寄生。
7、若兼有内热,可加知母、丹皮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