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牡蛎、生鳖甲:活血化癥扶正祛瘕

(2022-11-14 04:26:48)


时间:2021-06-0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郑家本

单味功用

牡蛎味咸、涩,性微寒,无毒,入肝、胆、肾经。本品为贝壳之属,质体重坠,故既能平肝潜阳,用于治疗阴虚阳亢所引起的心悸、心烦、失眠、头晕、耳鸣等症;又能软坚散结,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积聚,如肝脾肿大、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卵巢囊肿等疾病。本品有抗溃疡、降血脂、抗凝血、抗血栓、促进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白细胞下降等作用。

鳖甲味咸,性微寒,入肝、脾、肾经。本品不仅能滋肝肾之阴而潜阳,治肝肾不足,潮热盗汗,阴虚阳亢,以及热性病、阴虚风动、手足抽搐等症;又能软坚散结,破瘀通经;还能治癥瘕积聚,如肝脾肿大、肝硬化等疾病;《医学入门·本草》称鳖甲主“女子经闭”。本品能抑结缔组织增生,故可消散肿块;并能提高血浆蛋白含量,提高淋巴母细胞转化率,延长抗体存在时间,促进造血功能,保护肾上腺皮质功能,防止癌细胞突变作用,还有一定镇静作用。

伍用功能

牡蛎为水中之物,素有海中牛奶之称,软坚散结,益阴潜阳;鳖甲皆灵动之物,散结消痞,破瘀通经。二药相伍,同类相从,相得益彰,增强软坚散结,活血化癥,扶正祛瘕的作用。

牡蛎、鳖甲伍用出自《医级·卷七》,名牡蛎鳖甲散。功效:滋水清热,散结软坚。主治:水亏潮热,邪留胁下,或水气内结,以及痞鞭而痛。《朱良春虫类药的应用》称牡蛎配鳖甲去胁下坚满,消癥瘕肿块,软坚散结,用于肝脾肿大、肝硬化等。入煎剂,生牡蛎30~60g;生鳖甲15~30g,宜捣碎先煎30分钟。

治癥瘕积聚,专用生牡蛎、生鳖甲,配伍应用。牡蛎、鳖甲炮制品,具有固涩、收斂作用,不利于消癥瘕积聚,取其生品,软坚散结、化痰除癥而不固涩之功效。故专用生牡蛎、生鳖甲药,治疗癥瘕积聚的多种妇科疾病。如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卵巢囊肿,加昆布、海藻、土鳖虫、三棱、莪术、桃仁,酒大黄;闭经,加桃仁、赤芍、川芎、生山楂、鸡内金;输卵管积水,加泽泻、土茯苓、虎杖、天花粉,威灵仙;乳腺增生,加炒穿山甲、郁金、海藻、路路通、川芎、香附。由于以上病种,疗程较长,故选具有化癥不伤新血,化瘀血不动血,止血不留瘀血,散瘕不伤正气,消除癥瘕的生牡蛎、生鳖甲药对。该药对经过长期临床疗效观察,对以上诸疾治疗,效果甚佳。(郑家本)

滋补珍品——甲鱼

 (2022-11-19 07:54:26)[编辑][删除]


时间:2021-05-1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胡献国

甲鱼,中文学名为鳖,又叫团鱼、元鱼等。我国主要有中华鳖、山瑞鳖、斑鳖等,以中华鳖最为常见。甲鱼口感鲜美,营养丰富。甲鱼为药食两用之品,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很多疾病患者也常食其进补。鳖裙营养滋味最佳。鳖蹼热量最高,味也鲜。吃甲鱼应注意选择大小,清代文人兼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水族无鳞单》中写道:“甲鱼宜小不宜大,俗号‘童子脚鱼’才嫩。”袁枚明确选择“要一个半斤重者”。嫩甲鱼吃起来滋味上乘。甲鱼肉、甲鱼壳、甲鱼胶均既具有药用价值,又具有食用价值。

一身是宝,入食入药

甲鱼肉中医认为,其性味甘、平,归肝、脾经。有滋阴凉血,补虚调中之功,适用于阴血亏虚所致的骨蒸潮热,五心烦热,午后低热,遗精及身体虚弱所致的四肢乏力,腰膝酸软等。《名医别录》言其“主伤中益气,补不足”。《日用本草》言其“补劳伤,壮阳气,大补阴之不足。”

营养分析表明,甲鱼肉富含蛋白质,脂肪酸,矿物质如钾、钙、磷、镁等,维生素A、B含量也较高。能增加血浆蛋白,抑制结缔组织增生,促进骨髓造血,增强免疫力。

甲鱼壳又名鳖甲,为中华鳖的背甲。中医认为,鳖甲性寒,味咸,归肝、肾经。寒能滋养阴液,咸能软坚散结,故可使癥瘕消,积聚散。《神农本草经》言其“主心腹癥瘕,坚积,寒热。”《名医别录》言其“主伤中益气,补不足。”《日用本草》言其“补劳伤,壮阳气,大补阴之不足。”《本草汇言》言其“除阴虚疟热,解劳热骨蒸”。

药理研究表明,甲鱼壳含动物胶、角蛋白、碘质、维生素D、磷酸钙、碳酸钙、多糖等,能增加骨密度,有调节免疫功能,强壮作用,还有抗肝纤维化作用,甲鱼壳提取物具有抗肿瘤活性。

甲鱼胶又名鳖甲胶,为鳖甲经煎熬、浓缩制成的固体胶块。中医认为,鳖甲胶性微寒,味咸,入肺、肝、肾经。有滋阴、退热、软坚散结之功。适用于肾阴不足、潮热盗汗、手足心热等症。还可用于肝脾大、肝硬化、闭经等的治疗。《现代实用中药》言其“滋阴补血,为滋养解热止血药”。《四川中药志》言其“滋阴补血,润肺消结。”

现介绍三则甲鱼粥疗方。

鳖肉粥鳖肉150克,粳米100克,食盐适量。将鳖肉去甲壳,洗净,切细;粳米淘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文火煮沸后,调入鳖肉、食盐,煮至粥熟即成。每日1剂。本药膳可滋阴凉血,适用于阴血亏虚诸症。如五心烦热,盗汗,遗精等。

注意:据《随息居饮食谱》,孕妇及中虚寒湿内盛,时邪未净者,忌服鳖肉膳食。

鳖甲粥鳖甲30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将鳖甲洗净,放入铁锅中,加食醋适量翻炒片刻,取出打碎,而后放回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鳖甲汁中加入粳米,小火煮至米熟,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鳖甲退热功胜,本药膳可滋阴潜阳,适用于热病伤阴,虚风内动及高血压所致的头目眩晕,手足心热等。

注意:鳖甲有软坚之功,故本药膳孕妇不宜食用。

鳖甲胶粥鳖甲胶10克,粳米100克,红糖适量。将鳖甲胶捣碎备用。粳米淘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小火煮沸。待米熟时,调入捣碎的鳖甲胶、红糖,共煮为稀粥服食。每日1~2剂。本药膳可养阴补血。适用于男性肾虚阳痿或女性月经崩中漏下等症。

滋阴潜阳说二甲

时间:2019-05-0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胡献国

 

  龟甲、鳖甲二者均有滋阴潜阳之功,临床常相须为用,故称二甲,但由于出身不同,故临床使用稍有差异。

  龟甲,又称龟板,为龟科动物乌龟的腹甲及背甲。本品性味甘、咸、寒。归肝、肾、心经。有滋阴潜阳、益肾健骨之功,适用于头目眩晕、骨蒸潮热、盗汗遗精、神倦瘛疭、腰膝酸软、筋骨不健、步履乏力、小儿鸡胸、龟背、囟门不合等。《本草通玄》言其“强筋骨,益心智,止咳嗽,截久疟,去瘀血,生新血”。《医林纂要》言其“治骨蒸劳热,吐血,衄血,肠风血痔,阴虚血热之症”。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含蛋白质、脂肪、钙盐等,有补养、强壮、解热、镇痛作用,能增加冠脉流量,提高耐缺氧能力。本品醋制后可增强其软坚之力,故治疗肝脏疾病时,以醋制为佳。

  鳖甲,为鳖科动物中华鳖的背甲。本品性味咸、寒,归肝、肾经。有滋阴潜阳、软坚散结之功,适用于头目眩晕、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手足瘛疭、闭经、癥瘕积聚等。《名医别录》言其“主伤中益气,补不足”。《日用本草》言其“补劳伤,壮阳气,大补阴之不足”。《本草汇言》言其“除阴虚疟热,解劳热骨蒸”。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含动物胶、角蛋白、碘质、维生素D等,能增加血浆蛋白、抑制结缔组织增生、调节免疫功能、促进骨髓造血、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防止细胞突变等作用,有较好的净血作用,可降低血脂、血压,防止高血压、心脏病的发生。本品有软坚之功,故孕妇慎用。滋阴潜阳宜生用,软坚散结宜醋炙用。

  由此可知,二甲均以甲壳入药,但龟甲为腹甲及背甲,鳖甲为背甲。二者均有滋阴潜阳之功,治疗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所致的骨蒸潮热、盗汗、遗精等,但龟甲长于滋阴补肾,兼能健骨,治疗筋骨不健、腰膝酸软、小儿鸡胸龟背等。鳖甲滋养之力不及龟甲,但长于退虚热、除骨蒸,兼能软坚散结,治疗癥瘕积聚、闭经。现介绍几则治疗方,供选用。

  三甲散(中成药):方由龟甲、鳖甲、穿山甲、鸡内金等组成。口服,不满周岁1次0.45g。1~3岁1次0.9~1.8g,1日3次。可软坚化积。用于食积,乳积,痞块。

  大补阴丸(中成药):方由熟地黄、盐知母、盐黄柏、醋龟甲、猪脊髓等组成。口服,1次6g,1日2~3次。可滋阴降火。适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咳嗽咯血、耳鸣等。

  圣济鳖甲丸(中成药):方由鳖甲、常山、草果、莪术、六神曲、厚朴、半夏、柴胡、青皮、麦芽、制何首乌、山楂、陈皮、三棱、黄芩等组成。口服,1次5~9g,1日2次。可软坚消痞。适用于久疟痞。

  龟板粥:龟板30g,大米100g,白糖适量。将龟板择净,放入铁锅中,加食醋适量翻炒片刻,取出打碎,而后放回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可滋阴潜阳。适用于头目眩晕、耳聋耳鸣、手足心热等。

  鳖甲粥:鳖甲30g,大米100g,白糖适量。将鳖甲择净,放入铁锅中,加食醋适量翻炒片刻,取出打碎,而后放回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可滋阴潜阳。适用于热病伤阴、虚风内动、高血压所致的头目眩晕、耳聋耳鸣、手足心热等。(胡献国 湖北省远安县中医院)

牛年说牛肉

  (2022-11-21 05:22:59)[编辑][删除]


时间:2021-04-1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梁鑫

  牛肉的蛋白质含量高而脂肪含量低,味道鲜美,深受喜爱。《千金方》认为牛肉“安五脏,平胃气,通十二经脉,理三焦,温骨髓,补中,续绝伤,益气力。”食用牛肉可以起到补养脾胃,益气生血,强筋健骨的作用。

补养脾胃 增长肌肉

  牛肉对增长肌肉、增强力量特别有效。牛肉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组成比猪肉更接近人体需要。运动后可促进蛋白质的新陈代谢和合成,从而有助于紧张训练后身体的恢复。

益气生血 增加免疫力

  牛肉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对生长发育及术后、病后调补气血、修复组织等方面特别适宜。而且牛肉中富含大量的铁,多食牛肉有助于缺铁性贫血的治疗。

强筋健骨 防止衰老

  牛肉中含有的锌是一种有助于合成蛋白质、能促进肌肉生长的抗氧化剂,对防衰防癌具有积极意义;牛肉中含有的钾对心脑血管系统、泌尿系统有着防病作用;含有的镁则可提高胰岛素合成代谢的效率,有助于糖尿病的治疗。

  牛肉性味甘温。我们吃的牛肉主要分为黄牛肉和水牛肉。黄牛肉补气血、强筋骨的作用更强些,适合骨质疏松的中老年人,平时体虚乏力的人也可以多吃黄牛肉。水牛肉性偏凉,不会导致发热、上火,对湿疹、过敏等湿热体质尤为适合。

  牛肉的吃法非常多,比如最简单的萝卜炖牛腩,胡萝卜、白萝卜都可以,还有咖喱牛肉。从食疗的角度来说,牛肉与不同的食材搭配就有不同的功效。

  牛肉单吃或配熟地、枸杞、桑葚等,能够改善肾虚引起的脱发;配合黄芪,补气效果最好;配合山药能强健骨骼;配合天麻可以降压;配合虫草可以提高免疫力。

  牛肉配鹿肉,补肾效果最佳,非常适合用脑过度、早衰的人。

  牛筋也是好“补品”。除了牛肉外,牛筋也是高营养的好东西。它可以强筋健骨,特别适合于腰腿疼痛的老年人或骨折后的病人。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牛肉药膳。

  三七牛肉汤

  材料: 牛肉250克,怀山药片20克,三七片1-3克,黄酒、胡椒粉和盐适量。

  做法:牛肉切块,水焯后,捞出,放入砂锅中;再加入怀山药片及三七片,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炖2个小时,最后加入黄酒、胡椒粉和盐调味即成。吃牛肉、山药喝肉汤。

  功效:本药膳有补脾胃、益肺肾的功效,对于脾胃虚弱、食少倦怠、便溏久泻的人群有很好的补益作用,可改善营养不良。(本药膳孕妇忌食)

  大蒜煲牛肉

  材料:大蒜150克,牛肉500克,食盐适量。

  做法:大蒜去皮衣,放入锅内炒香;牛肉切成小块焯水沥干,与大蒜同放入砂锅内,加水没过食材,大火烧开后改用小火,煲至牛肉熟烂后加入食盐即可食用。

  功效:大蒜性辛散,有疏散风寒的作用,可以将潜藏在体内的寒邪风邪一起驱逐出去,有冻疮者可以多服用本药膳。

  黄芪龙眼牛肉汤

  材料:牛肉250克,龙眼肉10克,黄芪15克。

  做法:先将牛肉切片,用水煮成清汤,去除泡沫和浮油,再放入黄芪、龙眼肉小火煮至水减半即可,最后入盐调味。

  功效:本药膳补中气,养心血。对于工作压力大、气血亏虚的人群有很好的补益作用,尤其可以改善因为心血不足造成的失眠。

  哪些人不适合吃牛肉

  肾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不可多吃或者最好不吃高蛋白食物。牛肉属于高蛋白食品,胆固醇和脂肪含量也高,会增加肾脏的负担,不利于恢复。

  阑尾炎手术之后的病人肠胃比较虚弱,初期适合吃一些流食和半流食,后期才能慢慢的恢复到正常的饮食。而牛肉的纤维比较粗,不易咀嚼,到肠胃里面不容易消化。

  感冒期间抵抗力弱,牛肉属于温性食物,容易引起嗓子发炎,导致呼吸道疾病。

  皮肤病多属湿热、虚热之证,牛肉性偏温,多食不易疏清散热,所以患有皮肤病的人不适宜吃黄牛肉。(梁鑫)

吃牛肉养出好脾胃

时间:2019-06-2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王新志

 

  牛肉味甘,其中水牛肉性凉,黄牛肉性温。水牛肉重在安胎补血,黄牛肉重在补养脾胃,一般进补都是选黄牛肉。中医认为,黄牛肉具有补中益气、滋养脾胃、强健筋骨的功能。而且还擅长补气,是气虚之人进行食养食疗的首选肉食。《韩氏医通》记载:“黄牛肉,补气,与黄芪同功。”适用于中气下陷、气短体虚、筋骨酸软和贫血久病等人群食用。需要提醒的是,牛肉不宜常吃,一周一次为宜。另外,牛肉的肌肉纤维较粗糙不易消化,故老人、幼儿及消化力弱的人不宜多吃。牛肉为发物,患疮疥湿疹、痘痧、瘙痒者应慎食。

  牛肉能补气益血、健脾和胃,长期食用可强筋壮骨,对于日常热爱健身的人,食用牛肉成为他们为了增长肌肉而制定的饮食计划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当然普通人吃牛肉能达到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的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具体有什么食疗方法,大家看一下吧。

当归牛肉汤

  牛肉1斤,当归30克,红枣10个。牛肉选鲜嫩者洗净,切块。当归、红枣(去核)洗净。 把全部用料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滚后,改文火煲2~3小时,调味后即可食用。

  牛肉补脾胃,益气血;当归既补血活血,又调经止痛,为调经要药。红枣养血和药,以加强牛肉、当归之功效。合而为汤,补血调经。凡血虚诸证,或月经不调,食用后能起到很好效果。

枸杞牛肉粥

  牛肉、粳米各100克,枸杞50克。牛肉剁碎,同时加入姜片(末)、少量的盐及料酒(黄酒)腌制10分钟。随后大米洗净后用适量清水浸泡10~20分钟,浸好的米待水开后加入,当锅再次烧开后便可将腌制好的牛肉沫倒入,待米熬到开花后放入十几粒枸杞,再熬5~10分钟。最后加入切碎的生菜叶,此时关火即可,利用锅内余温将生菜烫熟,这样一碗醇香绵糯的枸杞牛肉粥便完成了。

  补虚益精的牛肉配上补气的枸杞非常适合病后气血双亏的病人进补,另外,气血两虚所致的体虚乏力、筋骨酸软等人群也非常适用。

西兰花牛肉泥

  西兰花5小朵、牛柳100克,少量盐。西兰花去掉根部的老皮,放入开水中烫2分钟,关火闷3分钟。水要放的尽量少,或者用蒸的方法,这样能尽量减少营养的流失。然后将牛柳一块,切成2厘米左右的块状,放入水中煮约30分钟至牛肉熟烂。将煮好的牛肉块和汁水放入搅拌机中搅拌成肉泥,最后把西兰花加少量的水也放入搅拌机中打成泥,放少量的盐即可。

  这个是适合宝宝食用的辅食,宝宝四个月开始,光吃母乳或者婴儿配方奶已经无法满足宝宝的营养需求。而牛肉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特别适合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宝宝食用。(王新志)

心脏病患者宜食驴肉

时间:2019-06-1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王新志

 

  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上驴肉”。驴肉肉质细嫩,没有猪肉的肥腻,也没有羊肉的膻味,可以说驴肉是走兽肉的上品。驴肉除了美味以外,还有很好的食补功效。“要长寿,吃驴肉;要健康,喝驴汤。”驴肉具有“两高两低”的特点:高蛋白,低脂肪;高氨基酸,低胆固醇。对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有着良好的保健作用。驴肉还含有动物胶,骨胶原和钙等成分,能为老人、儿童、体弱者和病后调养的人提供良好的营养补充。

  中医认为,驴肉性味甘凉,有补气养血、滋阴壮阳、安神去烦的功效。总而言之,一般人均可食用驴肉。健康的人多吃驴肉能够强健体魄,滋阴补肾,体弱多病者则可以调养身体。面对如此好的食材,想必你也一定想马上就吃上一顿,下面给大家介绍一种驴肉的吃法。

  红焖驴肉:驴肉300克,冬菇40克,生姜5片,葱2根,花椒适量。驴肉切块,放入锅中烧开的水中煮熟,捞出漂洗干净,冬菇清水泡发,洗干净,烧热锅加入少许油,将葱、姜爆香,下驴肉用大火爆炒,烹入料酒、老抽,大火烧开,转小火焖至驴肉酥烂,酱汁浓稠即可。

  驴肉能补充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冬菇能辅助降血脂、辅助降血压、扩张血管,花椒有温中、止泻、止痛的作用。对于一些有“三高”的老人,平时总是清汤寡水,口中经常无味,而想吃一些东西又不敢吃,怕血糖升了,怕血压高了。那么,这个红焖驴肉就是个不错的选择,不仅味道不错,还补身体。需要注意,千万要记得孕妇还是少吃驴肉为好。(王新志)

自拟多皮汤治疗肝硬化腹水
摘自2025-7-30中国中医药报
苏玲玲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王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肝硬化腹水在中医归属“鼓胀”范畴,病名最早见于《内经》:“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疾病日久,肝郁气滞,横逆犯脾;脾统血,脾病则肝络失养,瘀血阻络,血行不畅;久病脾阳亏虚,脾不制水,水湿泛滥;久病及肾,肝脾血瘀,脾肾阳虚,温煦失职,气滞湿阻,气、血、水互结,停留体内;肾藏精,精血同源,精亏血少则气血生化无源,气滞血瘀更甚,如此循环往复,遂成鼓胀。现总结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曾斌芳治疗肝硬化腹水验案一则。
孙某,女,55岁,2025年3月9日初诊。患者坐轮椅被推入诊室,家属代诉:患者自身免疫性肝炎多年,现肝硬化失代偿期、肝性脑病,脑组织水肿形成脑疝,致使半身不遂,少量腹水。症见:表情淡漠,精神萎靡,面色黧黑,语声低微,半身不遂,四肢冰冷沉重,下肢为重,头晕、头痛时作,偶见耳鸣,腹水少量,腹部膨隆不明显,嗜睡。不欲饮食,食后腹胀。小便清长,大便可。舌黯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诊断:鼓胀(脾肾阳虚、气虚水停证)。
治法:温肾健脾,行气利水。
处方:当归12g,熟地24g,阿胶10g,鹿角胶10g,龟甲胶10g,生黄芪30g,大腹皮10g,茯苓皮20g,陈皮9g,桑白皮20g,制大黄9g。14剂,水煎服,日1剂。
3月23日二诊:患者坐轮椅被推入诊室,自诉服上方后头晕、头痛明显减轻,嗜睡明显好转,患侧肢体可轻微活动,仍感四肢冰冷沉重,腹部胀满不适,胸闷气喘,下肢浮肿。症见:腹部显著膨隆,大量腹水,双下肢浮肿,双侧对称,按之没指,回弹缓慢。舌质黯淡、苔薄白,边有齿痕,脉沉细。
处方:大腹皮15g,茯苓皮30g,冬瓜皮15g,陈皮5g,生姜皮6g,葶苈子9g,车前子10g,冬瓜子9g,苏子9g,炒莱菔子9g,生黄芪60g,当归9g,制大黄9g,黑白牵牛子各4g。14剂,水煎服,日1剂。
4月20日三诊:患者步行入诊室,自诉服上方后小便量明显增多,初起清长,7剂后色渐黄、量减少,现已正常。头晕头痛消失,腹部胀满明显缓解,胸闷气喘明显减轻,下肢轻微浮肿。症见:神志清,精神可,语声清晰,对答流利,面色尚可,腹软,未见膨隆,下肢轻度水肿,畏寒肢冷,偶见气喘。舌质黯红,苔薄白。
处方:熟地黄24g,白芍9g,川芎9g,当归9g,人参30g,茯苓20g,白术9g,炙甘草5g,柴胡9g,丹参30g,钩藤30g,益母草30g,珍珠母30g。14剂,水煎服,日1剂。
按 首诊时轮椅推入,患者家属代诉自身免疫性肝炎多年,可知病邪侵扰机体已久,正气亏虚。肝病日久,气机不畅,郁而化火伤阴,肝肾阴液被伤,肝失所养,肝络继而受损,如此恶性循环,故而出现肝硬化进而发展为失代偿期。肾经与脑络相通,肾藏精,主气化,是元阴元阳之所。脑属奇恒之腑,为诸阳之会、元神之府,肾精生髓以充脑,为脑提供了物质基础,是脑正常发挥功能的必要条件之一。肾精不足可导致脑髓不满,无以荣养脑络,影响脑的功能,故头晕、头痛时作,嗜睡;久病一身阳气虚损,脾阳虚衰,运化失常,使气血难以上输充养脑髓,且脾失健运,湿浊内停,湿邪上蒙清窍,故见表情淡漠、精神萎靡、语声低微;《灵枢•水胀》有言,“鼓胀……虚弱,伤及脾肾之阳,可转化为脾肾阳虚之证”,肾主水液代谢,肾精亏致脑髓空虚,肾虚又无以制水,加之脾虚运化无权,则水湿邪气上犯脑络,使脑络水肿、颅内压力增加,形成脑疝。肾主骨、肝主筋,肾藏精、肝藏血,精血同源,肝肾亏虚时,阴血不足,筋脉失养,则见半身不遂、四肢沉重。脾肾阳虚,温煦失职致四肢冰冷、小便清长。脾失健运则食后腹胀。肾精亏故见耳鸣。气血亏虚,脉络无以充盈则见脉沉细弱。
脑为元神之府,脑络水肿,影响预后,故当先治其标以解患者之急苦,故以曾斌芳教授自拟方多皮汤为主方,健脾除湿。方中大腹皮、陈皮燥湿健脾,茯苓皮行气健脾、淡渗利水,手少阴肺为水之上源、足少阴肾主水液代谢,予桑白皮调节少阴肺与肾的关系,使水液下输。当归甘温质润,具有“补中有动”的特性,能够活血行气,为补血要药,熟地甘温补肾填精,具有“静补”的特性,能够滋阴填精。当归熟地剂量21,补血养血、动静结合,更好发挥活血行气与滋阴补肾之能。患者病久,气虚无以推动水液运行,以气血相生法,予黄芪30g温阳补气、利水消肿以助生化,用当归以防瘀滞,佐以熟地、阿胶、鹿角胶、龟板胶滋养肝肾,使其阳有所附,不至于独阳不长,更加少剂量制大黄以消化积滞,缓解腹部胀满。
二诊时患者已可自行陈述病情,诉头晕、头痛明显减轻,嗜睡明显好转,但腹部显著膨隆,大量腹水,双下肢浮肿,盖水湿之邪已从脑络下行至中焦。患者久病体虚,正气不足,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导致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代谢紊乱,肝气郁滞,木不疏土,脾失健运,湿邪内生,气滞水湿蕴阻中焦,故腹胀、腹水。故将上方茯苓皮及大腹皮剂量加大,加冬瓜皮以增强健脾利水之效。《本草再新》言生姜皮可和脾降肺、行水消肿,治膈噎胀满,故而用生姜皮利水的同时温煦表阳,使血得热则行、湿得热则化,起到温经通络、温阳化湿的作用。再加葶苈子行水消肿,冬瓜子、车前子利尿渗湿,苏子、炒莱菔子消食除胀,合五子五皮饮之意以降气达膜、利水消肿。将生黄芪加至60g升阳利水,更加黑白牵牛子以泻下利尿,使水液从小便出。
三诊时患者自行步入诊室,神志清晰、对答如流,头晕、头痛消失,腹部未见膨隆,下肢轻度浮肿,因上方主利水而少佐温阳补气之品以助水液代谢,水湿之邪已去大半,效佳。现患者下肢轻度水肿,畏寒肢冷,偶见气喘,盖邪气侵犯已久,正虚邪恋,当徐徐除之,此时应治其气血亏虚之本,“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以八珍汤为主方益气补血。方中用人参为主药以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因患者疾病根本为肝络失养、疏泄失常、瘀阻血络,柴胡乃少阳经药也,主治脘腹部疾病,故臣以柴胡疏肝解郁、调和气机,钩藤、珍珠母平肝潜阳,丹参、益母草活血化瘀调经,培本祛邪并进,解病患所苦。
此案患者首诊时水邪侵犯脑络,致使半身不遂,且表情淡漠、神志昏蒙,可窥见神乱之象,遵从急则治其标的原则,燥湿健脾利水为主、滋肾为辅,使水湿邪气下行,水肿消退。二诊时症状缓解后腹水明显则加大剂量利水药,且此时患者正气稍强,故用大剂量黄芪提升阳气,此时仍以治标为主。三诊时患者自行步入,服药后效果奇佳,故以补益为主,兼以祛邪。纵观此案可知,临证时当把握扶正祛邪最佳时机,不得急于求成,遣方用药灵活变通,自然可使正气得复,邪气消散,诸症自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