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剂量用白术有奇效

(2022-11-13 08:50:25)


时间:2021-06-0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国医大师张志远老先生学识渊博,在业界有“活辞典”之称,业医70余载,医学理论深厚,临床经验丰富,见解独到。张志远先生善于应用大剂量白术治疗多种疾病,屡起沉疴。现将张志远先生的用药经验供大家学习。

腰痛

寒湿腰痛以腰下冷痛,如坐水中,阴雨天加重为主症。张志远认为,此病病机属脾阳不振,肾气不利,治以宽腰汤加减。药用:生白术80g,茯苓70g,薏苡仁70g,桂枝9g,车前子(包煎)9g。

张志远临床重用白术,以其燥而喜动,使气机顺畅。配伍大剂量茯苓、薏苡仁,既可增强白术利腰脐之气,又可利膀胱之水,使寒湿之邪从小便而出,三药大剂量投用,共奏散寒除湿通痹之力;又佐以少许车前子以利水,桂枝助阳化气,可引肾气外达。本方以五味药组方,药少量多以施救治,常常收到奇效。

张志远临床大剂量应用白术、茯苓、薏苡仁,未发现不良反应。张志远亦指出,白术虽可利腰脐之气,但在临床应用时仍需注意两点,一乃利气散血必须生用,二须大剂量投用方能起效。

肝硬化腹水

肝硬化腹水属中医学臌胀范畴,病机复杂,预后欠佳。张志远治以黄芪五苓散加减取佳效。药用:白术40~100g,黄芪30~100g,大覆皮10~20g,桑白皮15~30g,茯苓20~50g,猪苓10~20g,泽泻10~20g,桂枝9g。五苓散出自《伤寒论·太阳病》,本为“太阳蓄水证”而设。张志远以其加减治疗肝硬化腹水收到满意疗效。张志远治疗此病投用五苓散加大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之白术用量,使其既通小便,且“动肾气”疏导六腑,令粪便下行,可谓标本兼治;又配伍大剂量黄芪健脾益气以滋化源,取“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使脾健则气旺,气旺则湿化、血行;再佐以大腹皮行气宽中除满,渗利水湿,气化水行;桑白皮肃降肺气并利水;诸药共成扶正祛邪之功。

患者服用本方后,小便增多,腹水得消,食欲增加,体力恢复,就是气血水液得以正常运行的反映。

风水水肿

风水水肿是以全身浮肿为特征,尤以头面部为重。病机总属风遏水阻,脾失转输,土不治水,而致体内水液潴留。张志远宗“腰以上肿,当发其汗”之旨,方用越婢汤加减。药用:白术50g,汉防己15g,麻黄15g,石膏20g,甘草6g,生姜10片,大枣15枚(掰)。然风水水肿的特点是头面“一身悉肿”,按之凹陷,眼睑难开,单麻黄、生姜功力不够,张志远宗仲景之旨,加大剂量白术,健脾燥湿,培土以制水;配伍祛风湿、利水消肿之汉防己,相须为用,使得脾阳得健,阳郁得畅,瘀阻得通,水湿之聚从表从下而解,水肿自除,值得借鉴。

白术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性味苦甘温,归脾胃经,《名医别录》:“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本草纲目》又云:“近世多用白术,治皮间风,止汗消痞,补胃和中,利腰脐间血,通水道,上而皮毛,中而心胃,下而腰脐,在气主气,在血主血,无汗则发,有汗则止,与黄芪同功。”张志远先生临床喜用大剂量白术投予脾阳亏虚、中气不足之证,治疗肝脾肿大、腹内积水、下肢浮肿等,以渗湿、利水为导向。用之治疗腰痛,投用大剂量生白术,恃其量大力专,动腰脐之气从而舒畅气机,散腰脐死血从而调和气血,使气行瘀除,经脉通利而痛自止。脾虚便秘,以脾虚不运、气机不畅为特点,故用大剂量白术健脾助运,化生气机。肝硬化腹水,重用白术健脾燥湿利水,配伍黄芪以滋化源,使气旺则血行。风水水肿,以一身悉肿为特点,大剂量白术益气健脾,土旺则健运,土旺则胜湿,配伍防己以达利水消肿之效。(本文摘自《张志远临证七十年精华录》)

藿香与紫苏芳香有妙用

 (2022-11-14 04:38:38)[编辑][删除]


时间:2021-05-0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任玲

藿香

藿香古时多用于医治霍乱,它的叶子如同豆叶,古人称豆叶为“藿”,再加上它那浓烈的香气,便被称为了“藿香”。

藿香是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土藿香、青茎薄荷、排香草、猫尾巴香、八蒿、水麻叶等。主要分布于东北、华东、西南等地。藿香种植,北方适合春播,南方适合秋播。藿香第一年开花后采割称为新藿香,药效高质量好。第二年还能再长出来,称为老藿香,药效不如新藿香。

藿香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其地上部分入药,功能芳香化浊、祛暑解表、化湿和胃。

藿香还是一种食材,有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藿香的食用部位一般为嫩茎叶,乃野蔬佳品,可凉拌、炒食、炸食,也可做粥。大家可品尝一下藿香粥。

材料:藿香叶15克(鲜品30克),粳米50克。

做法:将藿香叶洗净,放入砂锅内(不可用铁锅),加水煎5分钟,弃渣取汁待用;将粳米淘洗,入锅内加水适量,待粥煮熟时,加入藿香汁,再煮一二沸即可食用。

功效:芳香化湿,解暑发表,和中止呕,适合夏季预防中暑,或肠胃感冒引起的食欲不振、呕吐。

注意:阴虚火旺、邪实便秘者禁服此药膳。

紫苏

紫苏在全国各地广泛分布。紫苏全身都是宝,叶子称为紫苏叶,梗称为紫苏梗,种子称为苏子,三味都是常用中药。

紫苏叶,别名苏叶、桂荏、白苏、赤苏、红苏、黑苏、青苏、苏麻、水升麻等。味辛性温,归肺、脾经。功能解表散寒、行气和胃。对风寒感冒、妊娠呕吐、鱼蟹中毒等都有一定的疗效。

紫苏梗味辛、甘,性微温,理气宽中,还能安胎。如胎动不安或妊娠呕吐,可在中医的指导下将紫苏梗与陈皮等中药材一起调配药膳使用。

紫苏子味辛性温,具有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效。著名方剂“三子养亲汤”其中的一子便为紫苏子。久咳痰喘者可将紫苏子与杏仁、陈皮、核桃仁一起调配药膳食用。肠燥便秘者可将紫苏子与杏仁、火麻仁一同调配药膳食用。

作为药食两用之品,紫苏也是厨房中的主角之一。它既可驱寒又可解鱼蟹毒,还能散油腻,是鱼蟹和油腻生冷食物的绝配,较简单的做法有紫苏葱姜饮。

材料:紫苏叶2克(鲜品10克)、葱白5段、生姜3片。

做法:将上述材料冷水入锅,加三碗水,大火煮沸,熬至一碗。可根据口感适当加入红糖服用。

功效: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还可解鱼蟹毒。适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肌肉酸痛等;也可以用于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嗳气频作、食欲减退等症状;吃鱼蟹虾的时候也可搭配着本药膳。

注意:阴虚体质者不宜服用本药膳。(任玲)

亦蔬亦药蒲公英养生疗疾扬美名

  (2022-11-14 05:31:58)[编辑][删除]


时间:2021-05-0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 邓沂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冷落荒坡艳若霞,无花名分胜名花。农夫脚下杂俗贱,食客盘中色味佳。飘似舞,絮如纱,秋来志趣向天涯。献身喜作医人药,无意芳名遍万家。”这是当代诗人左河水赞美蒲公英的诗作。

蒲公英不但是营养丰富的菜蔬,而且具有多种养生和药用价值,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认定是亦蔬亦药的品种,卫生部还将其列入了《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蒲公英多为野生,常生长于山坡草地、路旁、河岸沙地及田野间,现也有人工栽种。其适应能力极强,在我国分布广泛。

蒲公英药用,始载于唐代的《新修本草》(简称《唐本草》)。《本草纲目》将其列入了《菜部》。清代名医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亦明言蒲公英“嫩可为蔬,老则入药”。常取其全草,于春夏开花前或刚开花时连根挖取,鲜用或干燥后使用。蒲公英春季生发,嫩草、幼草口感清脆爽嫩,对人体无毒害,向来被作为“野菜”食用,为春季时鲜,很受人们的青睐。

蒲公英的功效和作用

蒲公英化学成分复杂,既有丰富的营养素,又有诸多的活性成分,为其成为药食两用物品奠定了良好基础。据测定,每100克鲜蒲公英含水分84.0克、蛋白质4.8克、脂肪1.1克、碳水化合物5.0克、膳食纤维2.1克、胡萝卜素7.35毫克、维生素B10.03毫克、维生素B20.39毫克、维生素C47.0毫克、尼克酸1.9毫克、钙216.0毫克、磷9.3毫克、铁10.2毫克。研究证实,蒲公英的活性成分主要有黄酮类、萜类、酚酸类、蒲公英色素、植物甾醇类、倍半萜内酯类和香豆素类等。

中医认为,蒲公英味甘微苦,性平微寒,主归肝、胃、肾经,无毒。蒲公英功效很多,可概括为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清胃止痛,疏肝清热、利湿退黄,清肺止咳、利尿通淋,以及益精补肾、乌发健骨等五方面。其中在对于胃疾的治疗方面,国医大师周信有先生认为萎缩性胃炎患者多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而蒲公英可有效杀灭幽门螺旋杆菌,所以在其创立的治疗萎缩性胃炎的验方“益胃平萎汤”中即应用了蒲公英。近代名医张锡纯很推崇蒲公英。在其《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中,“蒲公英汤”位列眼科七方之首,方取鲜蒲公英一味,根叶茎花都用上,若无鲜者用干者减半代替,煎汤两大碗,一碗喝掉,另一碗趁热熏洗眼睛。张锡纯感叹道:“使人皆知其(蒲公英)治眼疾,如此神效,天下无瞽目之人矣。”

现代对蒲公英做了深入的研究,具体来说主要有抗炎、抗肿瘤、抗氧化,抑杀细菌、病毒、真菌,降血糖、降血脂,保护肠胃、保肝利胆,通利小便、通利妇女乳汁,以及免疫促进与调节等六方面的作用。

蒲公英味苦,性稍寒,用量过大常出现缓泻作用。因此,阳虚体质者、感受外寒的患者,以及脾胃虚寒者均应谨慎使用。

蒲公英药膳

蒲公英药用,内服常煎汤、捣汁或入散剂,捣烂亦可外敷用于治疗急性乳腺炎等疾病。日常食用,可凉拌、煸炒、入汤羹、做馅料、煮米粥,味略苦、气清香,爽滑利口,风味独特。蒲公英可制成多种形式的药膳,广泛应用于养生保健和辅助治疗。以下试举6道常用的蒲公英养生疗疾药膳,供大家参考使用。

蒲公英银花清解粥蒲公英60克,金银花30克,加水煎汁,备用。粳米50~100克,淘洗干净,加水煮粥,将熟兑入蒲公英金银花煎汁,再煮10分钟即可,分次食用。本药膳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的功效。适用于妇女乳腺炎,以及各类人群扁桃体炎、眼结膜炎、肝炎、胆囊炎等病症,引起患病局部红肿热痛,或可用于身体发热、大便干结等症状的辅助治疗。

蒲公英炖猪肚猪肚1个,按常法收拾干净,沸水中焯去腥污,切块,再在开水中炖煮,将熟时加入蒲公英30克,沸后再煮10分钟,加精盐、胡椒粉调味,分2~4次食肉、喝汤。本药膳具有清胃止痛、补脾和中的功效。适用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以及消化不良患者,表现为胃痛胃胀、食欲不振。也可用于调治胃脘灼热、口臭、大便干结等。

蒲公英清肝绿茶饮蒲公英花蕾6克(鲜品增倍)、绿茶2克,沸水冲泡饮用;或单取蒲公英20克(鲜品增倍),水煎取汁,代茶饮用。儿童用量酌减。本药膳具有疏肝清热、养阴明目的功效。可用于气郁体质人群。对于肝阳偏亢者出现脾气暴躁、夜卧不安、口苦口黏、目赤疼痛,以及办公室一族、熬夜一族久坐不动、用眼过度所致目胀目痛、视物不清、头昏头胀、性情急躁等不适的症状亦均可调理。

蒲公英玉米蕊茶蒲公英、玉米蕊各60克,共煎取汁,代茶饮用。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适用于湿热型体质人群,也可用于急性尿系感染或妇女尿道综合征等所致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的辅助治疗。

蒲公英黑豆乌发汤蒲公英30克、黑豆100克,加水煮至豆软烂,弃去蒲公英的残渣,再加入冰糖适量调味即可。食豆喝汤,儿童用量酌减。本药膳具有益精补肾、乌发健骨的作用。适用于肾精不足、血分偏热人群所致须发早白、腰膝酸软,以及偏肾虚之亚健康儿童表现身材偏小、毛发少泽、腿脚偏软、不能久行等的调养。

蒲公英蚌肉枸杞汤鲜蚌肉250克(瘦猪肉亦可)洗净、切块、焯水,与洗净的鲜蒲公英100克(干品减半)、枸杞子15克、生姜2片,放煲内,加水炖煮半小时,加精盐调味即成,食肉喝汤。本药膳具有滋阴清热、养肝明目的功效。适用于更年期前后妇女,以及其他肝肾阴虚、肝火偏旺所致视物昏蒙、眼部干涩、耳鸣重听,伴有心烦易怒、咽干口燥等不适症状的人群之日常调养。(邓沂)


公英巧治办公病

   (2017-03-19 10:21:30)[编辑][删除]

办公族在工作压力下,年资愈高,负担沉重。焦虑不安、头昏脑胀,易怒失控、沮丧疲倦、食欲不振,便秘、失眠、容易感冒、肩背僵硬、筋骨疼痛、胸闷、心悸的办公室病”,推荐验方 蒲公英花蕾晒干6克,绿茶2克。或用干蒲公英10克,或用鲜品蒲公英60克。每天1剂。水煎当茶服。

蒲公英甘、苦、寒,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消炎、凉血、利尿、利胆、轻泻、健胃、防癌等多种功能。主治:急性乳腺炎、腮腺炎、淋巴腺炎、瘰疠、疗毒疮肿、急性结膜炎、咽炎、感冒发烧、急性扁桃体炎、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支气管炎、胃炎、肝炎、肺炎、胆囊炎、急慢性阑尾炎、泌尿系统感染、骨髓炎、阴道炎、盆腔炎、十二指肠溃疡、痤疮、粉刺、结石症以及多种癌症等数十种病症。蒲公英含有维生素B2和维生素C,以及磷、钙、铁、铜等人体必需的元素,不仅有清热解毒、抗菌、抗病毒的作用,还能营养身体,恢复体力,促进食欲,提神醒脑和降低胆固醇,可以治疗城市“办公室病”。

新鲜蒲公英富含易于被人体吸收的钙质。蒲公英含钙量要多于甘蓝。在酸奶里加两到三小把的蒲公英再切一些新鲜水果比如橙子、猕猴桃、无花果、木瓜等,这一杯水果沙拉的含钙量比任何乳制品都要高很多。蒲公英具有很高的铁含量,一小把新鲜蒲公英大约含有1.7毫克可被人体完全吸收的铁,人体每天大概需要的补铁量是15毫克,所以,多吃几把蒲公英,可以有效预防缺铁性贫血。蒲公英蔬菜含有丰富的矿物质,除了钙和铁,还是很好的铜,锰,磷,钾吸收来源。和所有的绿叶蔬菜一样,蒲公英的热量极低。一杯切碎的蒲公英只有25卡的热量,科学研究证实同等量的蔬菜里,蒲公英的热量是最低的,这也是国外很多减肥者喜欢在正餐里加入蒲公英的原因。不但可以增加饱腹感,还可以提供更多的营养,一举两得。

蒲公英利尿,有助于肾脏清除废物,阻止过多盐分的吸收,帮助身体排出过量的水,减少水肿。近蒲公英碱可以帮助肝脏排除毒素,恢复身体水和电解质平衡。蒲公英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可以有效防止自由基对细胞和DNA损伤,减缓细胞老化过程。同等量的蒲公英,每份含有的蛋白质比菠菜要多好几倍。一把蒲公英可以补充人体每天需要摄入14%的蛋白质,而且蒲公英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种类必需氨基酸。蒲公英寒凉,阳虚外寒、脾胃虚弱者忌

临证运用生地黄经验

 (2018-01-14 13:17:57)[编辑][删除]


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新鲜者称为鲜地黄,干燥或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者称为干地黄,二者统称生地黄,均有清热凉血养阴的功效。但鲜地黄其气大寒,清热凉血作用较为突出,而干地黄较鲜地黄苦寒之性有所减轻,以甘寒为主,益阴养血清热功效较佳。生地黄味甘苦,性凉;功效:清热生津,滋阴养血。主治阴虚发热,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

补肾填精

《内经》言: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仲景以肾气丸补肾之阳,钱乙以六味地黄丸补肾之阴。张景岳基于临床,提出千古名句:善补阳者,必欲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欲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创制左、右归丸,大行补肾之道,临床疗效卓著,从而得“张熟地”之美名。临床中多种肾病常见气阴两虚。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临床伴或不伴有口干喜饮、五心烦热、腰酸疼痛等肾阴虚症状,但见舌质红即为肾阴虚的表现。无论何种肾病,无论使用激素与否,但见舌质红,即可使用。临床之际,经常还见到一些病人,初期舌质并不红,但在使用激素后舌质渐渐变红,有些病人会出现烦躁失眠、颜面发红等阴虚阳亢、阴虚生热的表现,均为生地使用指征。使用生地,必当重用,一般30克以上。如此使用,不仅能够明显改善症状,而且对尿蛋白的消除有非常明显效果。常配伍黄芪培土利水,芡实补肾固精,生地养阴填精。三味者相伍培补脾肾,标本兼治,治疗肾病蛋白尿,疗效甚佳。

舌质红是生地的使用指征,然而,兼夹证亦不少。有在阴虚基础上有兼虚寒者,有兼水湿者,有兼脾虚者,有兼肝郁者。兼虚寒者当佐以补虚散寒,兼水湿者当佐以行水利湿;兼脾虚者当佐以健脾益气,兼肝郁者当佐以疏肝解郁。否则会变生他证,误以为生地副作用而轻言生地不能用。其实,生地副作用很少,偶有便溏,减生地用量,酌加山药、葛根即可。

活血通痹

把生地理解为一味养阴补肾药是不够的。肾病中常川乌和生地配伍,养血蠲痹除顽疾。川乌辛温燥烈而散寒止痛效佳,生地养血通脉而除痹性良。两者相伍可用于各种痹症,如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强直性脊柱炎等。生地一味不仅仅热痹可用,寒痹亦可用。《神农本草经》记载:“干地黄,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明确指出生地可“逐血痹”,并且指出“除痹。生者尤良”《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地黄能滋阴养血,大剂服之,使阴血充足。”

重用生地止泻案

潘某某,男,56岁。2013年10月6日初诊。诉血糖高30年,胰头癌术后久泻2年。患者30年前体检发现血糖增高,诊断为2型糖尿病。先后服用二甲双胍、达美康、拜糖平等药,病情平稳。近5年注射胰岛素,血糖控制不理想,空服血糖在12~28毫摩尔/升之间。2年前因慢性胰腺炎癌变倾向行胰腺切除术并胃肠、胰肠、胆肠吻合术,术后逐渐出现大便次数增多,严重时常常每日7~8次,开始成形,近一年呈溏便,甚则呈水样便,有时呈油状,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日见消瘦。西医考虑胰头癌术后并发脂肪泻。刻下:口干,神疲乏力,耳鸣,手足心热,腰酸腰痛。大便频,日7~8次,严重时达近20次,质溏或稀水样便。夜眠差。患者慢性胰腺炎病史10余年。形体偏瘦,精神欠佳,舌质红暗而干,苔薄腻,脉细滑。

诊断:1.消渴(气阴两虚);2.泄泻(湿热中阻)。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燥湿。

处方:六味地黄汤加黄芪,用药:生地30克,山萸肉15克,山药15克,丹皮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苍术30克,玄参30克,生黄芪30克,丹参15克,葛根15克,早晚温服。7服。日1服。复诊:上药效佳,诸症皆减。苔腻有减,舌质仍红。上方生地、生黄芪改为60克继服。

三诊:病情平稳,近日测血糖空腹7~12毫摩尔/升,餐后12~20毫摩尔/升。大便亦较前好转,次数减少,仍溏泄,偶成形,未再出现稀水样便。嘱其守方继服。四诊:测血糖空腹4~5.5毫摩尔/升,餐后6~8毫摩尔/升。病情平稳,该水丸长期服用。

本例患者本以血糖增高,控制不理想,形体渐瘦来诊。大便频多且遗,难以启齿。等到三诊时发现大便有大的改善,非常高兴。一般来讲生地性凉而滋腻,大便溏泄者宜忌。然本例患者重剂生地不但久泻得以改善,而身体并无大碍,实属出于意外。细考陈士铎《本草新编》言生地凉中有补之说,张锡纯重剂生地治暴吐下泻治验,实属经验之谈。

肾病蛋白尿案

习某某,男,57岁。诉发现尿中泡沫增多2年余,在当地医院就诊,诊为慢性肾炎。曾在多家医院治疗,但一直未用激素类药物。两年来,24小时尿蛋白定量在2.7~3.2克之间,定性在(++~+++),红细胞(-)。现双下肢无力,身痒,尿中泡沫较多,夜间起夜2~3次。无水肿,无手足心烦热,饮食无明显寒热喜恶。舌淡红质暗,苔白薄,脉弦滑。

诊断:肾虚血瘀肾病(西医称为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

治则:补肾行瘀。

方药:六味地黄丸和四物汤:生地、益母草、乌梢蛇30克,山萸肉、山药、丹皮、茯苓、川芎、泽泻各10克,当归、白芍各15克,首乌、刺蒺藜、白花蛇蛇舌草、土茯苓各20克。水煎服,日1剂。上方服用1月。尿中泡沫减少,24小时尿蛋白定量0.554克。病情平稳,无明显不适,微觉久立则感双膝无力,左上肢疼痛。身已不痒。舌质红,苔薄白,边有齿痕及瘀斑,脉弦。前方生地加至40克,加生黄芪60克,地龙15党参、炒白术、陈皮各10克以增健脾益气之功,去首乌、刺蒺藜。后多次检查均正常。

 

本例患者西医诊断明确为非典型膜性肾病,中医诊断为肾病(肾虚血瘀)。此型肾病部分病人对皮质激素敏感。本例患者因畏用而未用,治疗效果不理想,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一直徘徊在2.7~3.2克之间,定性在(++~+++)。就诊时证属肾虚血瘀,宜补肾活血法,佐以祛风通络(因其身痒),以六味地黄汤和四物汤,重用生地,尿蛋白快速下降以致正常。于前方案中加用中药,凸显中药的疗效。(雷根平)

地黄丸的朋友圈

  (2018-01-15 14:13:13)[编辑][删除]

 


六味地黄丸身边上还有各种地黄丸,除了大家熟知的补肾和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它们还有哪些功用?又有什么区别?下边介绍地黄丸朋友圈。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来源于宋代儿科大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顾名思义由六味中药组成。

【组成】熟地黄、山萸肉、干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

【功用】滋阴补肾。

【适应症】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口咽干燥,牙齿动摇,早泄梦遗,足跟疼痛,消渴及小儿囟门不合等。

【现代应用】小儿先天不足、发育迟缓、更年期综合征、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过敏性鼻炎、慢性喉咽炎、慢性疲劳综合征。需注意的是,脾胃不好,食少泄泻之人慎用。

知柏地黄丸

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增加了知母、黄柏两味药,出自明代医家吴昆所著《医方考》。

【组成】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萸肉、干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

【功用】滋阴降火。

【适应症】头目昏眩、虚火牙痛、盗汗颧红、五心烦热、腰膝酸痛、血淋尿痛、咽干口燥、耳鸣遗精、小便短赤等。

【现代应用】甲状腺结节、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结核、慢性肾盂肾炎、甲亢、更年期综合征、功能性子宫出血、老年干燥综合征等。

杞菊地黄丸

是六味地黄丸增加了枸杞、菊花而成,本方出自《麻疹全书》。

【组成】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萸肉、干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

【功用】滋肾养肝明目。

【适应症】两目昏花、视物模糊、眼睛干涩等。

【现代应用】干眼症、老花眼、近视眼、视疲劳、视力下降、中心性视网膜炎、慢性青光眼、轻度白内障、视神经萎缩、视神经乳头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各种眼科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治疗眼病最好连续服药半年,才会有明显疗效。

麦味地黄丸

又名八仙长寿丸,是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而成,出自明代医家彭用光撰写的医书《体仁汇编》。

【组成】麦冬、五味子、熟地黄、山萸肉、干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

【功用】滋补肺肾。

【适应症】虚烦劳热、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咽干口渴。

【现代应用】肺结核、变异性哮喘、支气管哮喘、肺心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咽炎、糖尿病等,对治疗肺肾阴虚所致的久咳不愈、咯血有较好疗效。

桂附地黄丸

是六味地黄丸加温阳药肉桂、附子而成,又名肾气丸或金贵肾气丸,具有阴阳兼顾,温补肾阳之功。

【组成】肉桂、附子、熟地黄、山萸肉、干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

【功用】温补肾阳。

【适应症】腰膝冷痛、畏寒肢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大便溏薄、痰饮喘咳、消渴等。

【现代应用】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肾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慢性支气管哮喘、前列腺肥大、阳痿早泄、性功能障碍、不育症、不孕症等。

注意本方含有温燥之性较强的肉桂、附子,具有口干咽燥、心烦气急、便干尿黄的患者不适用。

归芍地黄丸

此方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增加的当归和白芍具有很好的养血活血、调经止痛的作用,是妇科病常用方。

【组成】当归、白芍、熟地黄、山萸肉、干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

【功用】滋肝肾、补阴血、清虚热。

【适应症】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耳鸣咽干、午后潮热、腰腿酸痛、足跟疼痛等。

【现代应用】月经不调、闭经、崩漏、逆经、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子宫腺肌症。

以上各类地黄丸请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切忌擅自乱用,以免错服耽误病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