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是芒种,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芒”指的是有芒类作物应收获,“种”指的是谷黍类作物需播种。芒种忙两头,忙收又忙种。从芒种开始,天气越来越炎热,真正的夏季就要到来了。全国各地先后进入梅雨季节,气温显著升高,乍雨乍晴,热蒸湿动,容易使体内阳气郁滞,变生为热,引起人体脾胃病症。除此之外,腮腺炎、水痘等季节性疾病和传染病多发。因此,芒种时节养生要注重调养脾胃、除湿祛暑,从而增强体质,健康生活。
梅雨季节湿度大,日温差也大,晴雨交替变化快。湿盛除了易影响脾胃功能,也给了风湿病可乘之机,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由于空气湿度大引起的关节疼痛,特别是以往就存在腰肌劳损、扭伤、骨折,或有手术切口的人,在梅雨季来临时会出现上述部位及关节的酸痛,要提前注意了。
梅雨季节空气湿度很大,百物极易受潮霉烂。连绵的阴雨易使花生、玉米、谷类等发生霉变,很容易发生食物中毒的现象。
农历五月又被称为“百毒之月”,蚊虫大量滋生,容易通过叮咬和污染食物等方式传播疾病。由于气温升高、空气潮湿、天气闷热,痢疾等传染病也大肆流行。所以,梅雨季节注重饮食卫生十分重要。
梅雨季节气压低,天气闷热,这种特殊的气候变化,会令人体的不适感增强,情绪烦躁,容易发脾气甚至打架动手。中医上讲“心藏神”,《灵枢·本神》曰:“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具有接受外界客观事物和各种刺激并做出反应,进行意识、思维、情感等活动的机能。到了夏季,心脏作为人体生命活动最重要的发动机部分,受炎热天气的影响,其主血脉、主神志的功能会减弱,出现心胸憋闷,精神恍惚,心悸失眠,烦躁不安等状况。剧烈的情绪波动还会引发高血压、脑出血等心脑血管病。平日应保持心情轻松愉快,忌恼怒忧郁,使气机得以宣畅、通泄,身心自如。
起居养生
夏日昼长夜短,睡眠要顺应自然,晚睡早起。但晚睡不是硬性推迟睡眠时间或者熬夜,而是指在没有困意的情况下可以比平时推迟半小时左右睡觉(不建议超过23点)。早晨按日常时间起床,有精力的情况下可以早起半小时左右。中午建议适当小憩半小时到一小时。
芒种过后,午时天热,人易汗出,衣衫要勤洗勤换。日常坚持温水洗浴,易于身体发泄“阳热”。注意忌出汗时立即洗凉水澡,不然易引起阳气郁闭,寒湿内侵。
洗浴以药浴最能达到健身防病之目的,芒种时节以五枝汤(桂枝、槐枝、桃枝、柳枝、麻枝)沐浴最佳,即先将等量药物用纱布包好,加药物十倍的清水,浸泡20分钟,再煎煮30分钟,将药液倒入浴池内,即可浸浴。可以起到疏风气、驱瘴毒、滋血脉的功效。
饮食养生
饮食调养方面,夏三月宜清补。元代医家朱丹溪在《茹淡论》篇中写道:“若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有食人补阴之功,此《内经》所谓味也。”蔬菜、豆类等可为人体提供必需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及各类维生素。
芒种气温升高,人体的新陈代谢开始加快,汗液排泄量加大体内津气耗损。此时,除了多喝水,还要多吃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如西红柿、黄瓜、桃子、乌梅等。多吃健脾化湿的食物,如白扁豆、薏苡仁、冬瓜、莲子等。以及清热解暑的茶饮,如绿豆汤、金银花露、菊花茶等。切记不宜过食生冷、油腻、黏滞的食物,以免助湿伤脾。必要时可服用祛暑除湿的中成药,如藿香正气水、十滴水、仁丹等。饮食方面为大家推荐一款芒种节气的简单养生膳食——鲜藕蛋羹。
材料:鲜藕500克,鸡蛋2个,猪油少许,盐等调味品适量。
做法:鸡蛋打入碗内调匀,鲜藕榨成汁;将鸡蛋液倒入鲜藕汁中,加入少许猪油、盐等调味料,搅拌均匀,将盛有鲜藕蛋汁的碗放在蒸笼上,武火蒸10分钟即可。
功效:藕既可消暑开胃、补五脏,又可益血生肌。搭配鸡蛋有滋阴养血、健脾生肌的功效。
运动养生
此时阳气充沛,要注意排汗,帮助提升气血运行,排出体内毒素,提升精气神。可晒太阳,也可适当打球、跑步。但需注意,最好不要在日晒强烈的白天和急性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清晨锻炼。建议在傍晚出门活动,防止日晒中暑或发生运动意外。运动时宜身穿宽松、吸汗的衣物,随身带一瓶水,防止脱水。需要在阳光下锻炼时,戴上太阳镜保护眼睛,戴太阳帽同时使用一些防晒护肤品,保护皮肤不被晒伤。
穴位养生
经络穴位按摩是中医保健的常用方法,接下来为大家推荐几个适合芒种节气按摩的经络穴位。
温胃三法
芒种是驱寒的好时机,以下三个穴位止胃痛、驱胃寒,宜常练习以养护胃气,防治胃病。
点中脘中脘穴属任脉,为胃之募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用食指和中指并在一起点按1分钟,中脘穴处会有发热的感觉。对胃寒、胃痛、呕吐、泄泻等脾胃病症有极好疗效。
开四门四门指的是肝经的最后两个穴位——章门和期门,人体左右各两个。章门为脾之募穴,期门为肝之募穴。用双手掌跟推揉两肋至发热,可以调治脾胃不和,并能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
揉心窝心窝在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位置。双手交叠,用掌跟按揉,顺时针、逆时针各揉36圈以上。能够保养胃气,减轻精神压力。
助眠二法
芒种时节暑热偏盛,加之夏日蚊虫等骚扰,易引起心烦、入睡困难等情况。可按揉以下经络穴位缓解失眠。
按摩心包经心包经位于双侧上臂内侧中线,由上向下按压,感觉疼痛的地方重点按压,每日2~3次,每次2~3分钟。有强心、安神的功效。
按揉涌泉穴涌泉穴属于足少阴肾经。睡前可以先将两手对搓,直至掌心发热。对准脚心的涌泉穴,顺时针按揉60次,再逆时针按揉60次,速度保持在每分钟60次左右。可滋肾阴以降心火。(周思瑶)
时间:2021-06-1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黎洁
仲夏,窗外一树树红艳的石榴花闪烁在繁密的绿叶间,含苞的玛瑙般晶莹耀眼,绽放的火焰般燃烧炽热,美艳之中洋溢着生命的热情与活力,给人以喜庆。
石榴花有奇异的花萼,厚厚的角质形成一个根部圆筒形上部五角形的“喇叭”,火红的石榴花就从这“喇叭”中喷吐出来,就像一把火炬,花萼是柄,花朵是火。儿时,第一次见到石榴花,是跟着母亲去走亲戚,在院子里看到的。石榴花是边开边谢的,微风过后,悄悄摇落一地嫣红。
在多姿多彩的榴花中,最令人动情的是红色,诗人描写榴花,往往多从此处着笔,且妙喻迭出,有喻灯火的“风翻一树火”(唐代元稹),有喻红蜡的“红蜡缕成香萼润”(宋代杜安达),有喻红霞的“晚霞犹在绿荫中”(宋光宗赵惇),有喻丹砂的“炼就丹砂万点红”(明代朱之蕃)。
石榴花又名榴花、酸石榴花,性温、味酸涩,有涩肠止泻、止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鼻衄、吐血、月经不调、白带过多、创伤出血、中耳炎、烧烫伤等症,既可内服又可外用。当年松赞干布的腿肿痛,文成公主就用这石榴花捣碎敷上为其治愈。
石榴花酿酒很早就有记载,如宋代祝穆《方舆胜览》载:“崖州妇人以安石榴花著釜中,经旬即成酒,其味香美。”南朝萧绎的《咏石榴》诗:“涂林未应发,春暮转相催。然灯疑夜火,连珠胜早梅。西域移根至,南方酿酒来。叶翠如新剪,花红似故裁。还忆河阳县,映水珊瑚开。”也提到南方用石榴花酿酒之事。
儿时,石榴开花时,母亲还会捡来落下的石榴花瓣,剔出花蕊部分,放入滚水中汆一下,再放入清水中漂洗,除去过多的苦涩。食用时,将石榴花瓣放入油锅里爆炒片刻,加上食盐,再洒上少量水焖一会,装盘即可。“小炒石榴花瓣”吃起来清香爽脆,有一丝不着痕迹的苦,滋味隽永。
石榴花开迎夏来。在徐徐微风中,花香浸润肺腑,也给心间播撒下一粒粒如石榴籽般晶莹剔透的诗意。(黎洁
凤仙花开蔻丹红
时间:2021-05-2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黎洁
母亲打来电话要我周末回家,说家里的凤仙花开了,一院子红艳艳的,花开得正盛,让我回去染红指甲。
凤仙花是乡下常见的草本植物。凤仙花很“泼辣”,种子落到地里,不用管也能出苗。所以,即便没什么种植经验的人,大多也能等出朵花来。
初夏的黄昏,惠风和畅。掇把躺椅,仰卧阳台,纵观云起云涌,牛郎北斗,细品花香馥郁,茉莉珠兰。凤仙花的枝叶间开满了深红、浅红的蝴蝶状花朵。乡间的凤仙花都是单瓣的,两片花瓣对长,花型简单,色薄,无香,极其朴素。
凤仙花植枝底部棕红色,肉感、粗壮,最早我总是将其误认作苋菜梗。凤仙花的叶子翠绿狭长,我能用一枚叶子吹出声响,当初教我的姐姐还可以吹出动听的鸟鸣之音。
“金凤花开色最鲜,染得佳人指头丹。”农村长大的孩子,谁不熟悉凤仙花,尤其是女孩子,大都用它染过红指甲。那时候,每当凤仙花盛开的时节,女孩们就会聚在一起摘凤仙花,然后到毛豆地里采一些肥大的叶子洗好后晾干。把摘下的朵朵粉红花瓣放进碗里,再放一点明矾,捣烂成泥,相互帮着把捣好的凤仙花小心地放在指甲上,摊满抹平,然后用豆角叶包裹起来,再用线捆绑好。于是,我就翘着兰花指,不敢乱动,生怕一不小心就把颜色弄没了。待第二天早上醒来,便迫不及待地揭去这层层的包裹,十个小指甲全成了鲜亮的橙红色彩。
凤仙花全草均可入药,味甘、性温,归肾经,具有活血通经、祛风止痛的功效,外用则能解毒。凤仙花的每个部位都有专属名字:根叫凤仙根,茎叫透骨草,花叫凤仙花,种子叫急性子。
凤仙根、叶气味苦,主要功效为软坚、消肿,可以祛风湿、治跌打损伤。如身体患上水肿,可用凤仙根炖猪蹄猪肉吃,消肿快。透骨草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血、止痛的功效,可以治疗风湿疼痛、寒湿脚气等疾病。
儿时,乡下大人们经常采些凤仙花的叶子捣烂外敷,治疗疮疖肿疼、毒虫咬伤,疗效明显。凤仙花的花汁对常见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白矾具有收敛燥湿、祛痰解毒、杀虫止痒的功效。因此,用白矾捣烂凤仙花给指甲或者趾甲染色,还具有治疗甲部真菌感染的作用。
凤仙花所结果实如倒挂的椭圆小吊钟,成熟后轻轻一碰便会开裂,其种子随即四处飞溅,因此名曰“急性子”。急性子有一定的收缩子宫的作用,还有软坚祛瘀的功效,过去多用于妇产科。
在我们乡下老家,人们一概称凤仙花为“花梗”,这是因为凤仙花的梗美味可口,食用方便,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常备小菜。
一年一度熏风暖,又到了凤仙花盛开的时节了。“夜听金盆捣凤仙,纤纤指甲染红鲜。投针巧验鸳鸯水,绣阁秋风又一年。”每每读起清代袁景澜这首《凤仙花》诗,我的眼前都会浮现老家门前那片火红的凤仙花。(黎洁
广西壮族自治区钟山县卫生学校)
玉兰花开吐芬芳
时间:2015-04-0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黎洁
“试比群芳真皎洁,冰心一片晓风开”,这是诗人眼里的玉兰花。
关于玉兰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分别叫红玉兰、白玉兰、黄玉兰的三姐妹,为了救助民众,用自己酿制的花香迷倒了蟹将军,将盐仓凿穿,把所有的盐都浸入海水中。村子里的人得救了,三姐妹却被龙王变作花树。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她们就将那种花树称作“玉兰花”,而她们酿造的花香也变成了她们自己的香味。
玉兰的花含芳香油,其中主要为柠檬醛、丁香油酚;还含有木兰花碱、油酸、维生素A、生物碱、芦丁等成分。玉兰花性味辛、温,具有祛风散寒、宣肺通鼻的功效。其中,紫玉兰又是一味可祛风寒的香料,也叫木兰和辛夷。辛夷一般冬春两季采摘晒干、去尽枝梗、取花蕾作药。以散风寒、通鼻窃功能称著,治疗鼻塞、流黄浊涕。偏寒性患者,多配伍细辛、白芷、防风等;偏于热性者,多与薄荷、黄芩、苍耳子同用。
玉兰花开放时溢发出独特的幽香,还可供食用。清代《花镜》谓:“其(花)瓣择洗清洁,拖面麻油煎食极佳,或蜜浸亦可。”一般于1~2月采花蕾,花开后采花,鲜用或晒干用。将新鲜花瓣洗干净后,用面粉、白糖和水调成面糊油煎,即成香脆可口的玉兰饼,此外,还可入肴做菜制汤,味醇厚,花香浓,持久而不散失。
时间:2021-06-2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顾掌生
![照日凌霄吐妍媚 照日凌霄吐妍媚]()
清早起床后,在阳台上不经意远望,发现邻家院子的围墙边绽放着橘红色的凌霄花,在清晨柔和阳光照射下,格外耀眼夺目。于是想起1980年越南曾发行过一套花卉邮票,其中之一便是“凌霄花”,画面上两朵盛开的凌霄花,5片张开的裂片,蓬勃向上,周边那些含苞欲放的花蕾,正是点缀这个夏天的美景。
凌霄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的《诗经》中,就有“苕之华,芸其贵矣”,其中的“苕”指的就是凌霄。凌霄花有许多别称,如紫葳、红花倒水莲、倒挂金钟、吊墙花等,其花萼为钟状,长约3厘米,花冠内面鲜红色,外面橙黄色,长约5厘米。凌霄借助它物(墙垣、枯树、石壁等)攀升向上,花如喇叭,色艳多姿,常为庭园中棚架、花门之良好绿化品种。
古往今来,人们对凌霄花有许多赞誉,宋朝诗人陆游曾留下了“庭中青松四无邻,凌霄百尺依松身。高花风堕赤玉盏,老蔓烟湿苍龙鳞”的诗篇。北宋宰相贾昌朝则以另一种心境向人们展现了凌霄花:“披云似有凌霄志,向日宁无捧日心。珍重青松好依托,直从平地起千寻。”
古代医家早已认识凌霄花的药用价值,多种医药专著阐述其花、根、茎、叶能入药治病。《神农本草经》记载:“主妇人产乳余疾,崩中,症瘕,血闭,寒热羸瘦。”唐代甄权所著的《药性论》中记载:“主热风,风痫,大小便不利,肠中结实,止产后崩血不定,淋沥。”公元7世纪编撰的《唐本草》在“紫葳”项下曰:“此即凌霄花也,及茎、叶俱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述说:“凌霄花及根,甘酸而寒,茎叶带苦,行血分,能去血中伏火,故主产乳崩漏诸疾及血热生风之证也。”
凌霄花味甘、酸,性寒,有行血祛瘀、凉血祛风的功效,用于经闭癥瘕、产后乳肿、风疹发红、皮肤瘙痒、痤疮。其根为紫葳根,味苦,性凉,有活血散瘀、解毒消肿的作用,可治疗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骨折、脱臼、吐泻等。其茎叶味苦,性平,能凉血散瘀,可用于血热生风、皮肤瘙痒、瘾疹、手脚麻木及咽喉肿痛诸症。
凌霄花也是我国多个少数民族的药用植物。瑶族、苗族、壮族、侗族、土家族等都有使用凌霄花及其根茎治病的经验记载。(顾掌生
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