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芒来入暑荷花稚种至梅雨泉水清

(2022-11-13 03:55:55)


经络穴位按摩是中医保健的常用方法,接下来为大家推荐几个适合芒种节气按摩的经络穴位。

温胃三法

芒种是驱寒的好时机,以下三个穴位止胃痛、驱胃寒,宜常练习以养护胃气,防治胃病。

点中脘中脘穴属任脉,为胃之募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用食指和中指并在一起点按1分钟,中脘穴处会有发热的感觉。对胃寒、胃痛、呕吐、泄泻等脾胃病症有极好疗效。

开四门四门指的是肝经的最后两个穴位——章门和期门,人体左右各两个。章门为脾之募穴,期门为肝之募穴。用双手掌跟推揉两肋至发热,可以调治脾胃不和,并能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

揉心窝心窝在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位置。双手交叠,用掌跟按揉,顺时针、逆时针各揉36圈以上。能够保养胃气,减轻精神压力。

助眠二法

芒种时节暑热偏盛,加之夏日蚊虫等骚扰,易引起心烦、入睡困难等情况。可按揉以下经络穴位缓解失眠。

按摩心包经心包经位于双侧上臂内侧中线,由上向下按压,感觉疼痛的地方重点按压,每日2~3次,每次2~3分钟。有强心、安神的功效。

按揉涌泉穴涌泉穴属于足少阴肾经。睡前可以先将两手对搓,直至掌心发热。对准脚心的涌泉穴,顺时针按揉60次,再逆时针按揉60次,速度保持在每分钟60次左右。可滋肾阴以降心火。(周思瑶)

仲夏榴花红

 芒来入暑荷花稚种至梅雨泉水清 (2022-11-12 09:13:28)[编辑][删除]
时间:2021-06-1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黎洁

石榴花又名榴花、酸石榴花,性温、味酸涩,有涩肠止泻、止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鼻衄、吐血、月经不调、白带过多、创伤出血、中耳炎、烧烫伤等症,既可内服又可外用。当年松赞干布的腿肿痛,文成公主就用这石榴花捣碎敷上为其治愈。

石榴花酿酒很早就有记载,如宋代祝穆《方舆胜览》载:“崖州妇人以安石榴花著釜中,经旬即成酒,其味香美。”南朝萧绎的《咏石榴》诗:“涂林未应发,春暮转相催。然灯疑夜火,连珠胜早梅。西域移根至,南方酿酒来。叶翠如新剪,花红似故裁。还忆河阳县,映水珊瑚开。”也提到南方用石榴花酿酒之事。

儿时,石榴开花时,母亲还会捡来落下的石榴花瓣,剔出花蕊部分,放入滚水中汆一下,再放入清水中漂洗,除去过多的苦涩。食用时,将石榴花瓣放入油锅里爆炒片刻,加上食盐,再洒上少量水焖一会,装盘即可。“小炒石榴花瓣”吃起来清香爽脆,有一丝不着痕迹的苦,滋味隽永。

石榴花开迎夏来。在徐徐微风中,花香浸润肺腑,也给心间播撒下一粒粒如石榴籽般晶莹剔透的诗意。(黎洁

凤仙花开蔻丹红

时间:2021-05-2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黎洁

  

初夏的黄昏,惠风和畅。掇把躺椅,仰卧阳台,纵观云起云涌,牛郎北斗,细品花香馥郁,茉莉珠兰。凤仙花的枝叶间开满了深红、浅红的蝴蝶状花朵。乡间的凤仙花都是单瓣的,两片花瓣对长,花型简单,色薄,无香,极其朴素。

凤仙花植枝底部棕红色,肉感、粗壮,最早我总是将其误认作苋菜梗。凤仙花的叶子翠绿狭长,我能用一枚叶子吹出声响,当初教我的姐姐还可以吹出动听的鸟鸣之音。

“金凤花开色最鲜,染得佳人指头丹。”农村长大的孩子,谁不熟悉凤仙花,尤其是女孩子,大都用它染过红指甲。那时候,每当凤仙花盛开的时节,女孩们就会聚在一起摘凤仙花,然后到毛豆地里采一些肥大的叶子洗好后晾干。把摘下的朵朵粉红花瓣放进碗里,再放一点明矾,捣烂成泥,相互帮着把捣好的凤仙花小心地放在指甲上,摊满抹平,然后用豆角叶包裹起来,再用线捆绑好。于是,我就翘着兰花指,不敢乱动,生怕一不小心就把颜色弄没了。待第二天早上醒来,便迫不及待地揭去这层层的包裹,十个小指甲全成了鲜亮的橙红色彩。

凤仙花全草均可入药,味甘、性温,归肾经,具有活血通经、祛风止痛的功效,外用则能解毒。凤仙花的每个部位都有专属名字:根叫凤仙根,茎叫透骨草,花叫凤仙花,种子叫急性子。

凤仙根、叶气味苦,主要功效为软坚、消肿,可以祛风湿、治跌打损伤。如身体患上水肿,可用凤仙根炖猪蹄猪肉吃,消肿快。透骨草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血、止痛的功效,可以治疗风湿疼痛、寒湿脚气等疾病。

儿时,乡下大人们经常采些凤仙花的叶子捣烂外敷,治疗疮疖肿疼、毒虫咬伤,疗效明显。凤仙花的花汁对常见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白矾具有收敛燥湿、祛痰解毒、杀虫止痒的功效。因此,用白矾捣烂凤仙花给指甲或者趾甲染色,还具有治疗甲部真菌感染的作用。

凤仙花所结果实如倒挂的椭圆小吊钟,成熟后轻轻一碰便会开裂,其种子随即四处飞溅,因此名曰“急性子”。急性子有一定的收缩子宫的作用,还有软坚祛瘀的功效,过去多用于妇产科。

在我们乡下老家,人们一概称凤仙花为“花梗”,这是因为凤仙花的梗美味可口,食用方便,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常备小菜。

一年一度熏风暖,又到了凤仙花盛开的时节了。“夜听金盆捣凤仙,纤纤指甲染红鲜。投针巧验鸳鸯水,绣阁秋风又一年。”每每读起清代袁景澜这首《凤仙花》诗,我的眼前都会浮现老家门前那片火红的凤仙花。(黎洁 广西壮族自治区钟山县卫生学校)

玉兰花开吐芬芳

时间:2015-04-0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黎洁

 

  “试比群芳真皎洁,冰心一片晓风开”,这是诗人眼里的玉兰花。

  关于玉兰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分别叫红玉兰、白玉兰、黄玉兰的三姐妹,为了救助民众,用自己酿制的花香迷倒了蟹将军,将盐仓凿穿,把所有的盐都浸入海水中。村子里的人得救了,三姐妹却被龙王变作花树。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她们就将那种花树称作“玉兰花”,而她们酿造的花香也变成了她们自己的香味。

  玉兰的花含芳香油,其中主要为柠檬醛、丁香油酚;还含有木兰花碱、油酸、维生素A、生物碱、芦丁等成分。玉兰花性味辛、温,具有祛风散寒、宣肺通鼻的功效。其中,紫玉兰又是一味可祛风寒的香料,也叫木兰和辛夷。辛夷一般冬春两季采摘晒干、去尽枝梗、取花蕾作药。以散风寒、通鼻窃功能称著,治疗鼻塞、流黄浊涕。偏寒性患者,多配伍细辛、白芷、防风等;偏于热性者,多与薄荷、黄芩、苍耳子同用。

  玉兰花开放时溢发出独特的幽香,还可供食用。清代《花镜》谓:“其(花)瓣择洗清洁,拖面麻油煎食极佳,或蜜浸亦可。”一般于1~2月采花蕾,花开后采花,鲜用或晒干用。将新鲜花瓣洗干净后,用面粉、白糖和水调成面糊油煎,即成香脆可口的玉兰饼,此外,还可入肴做菜制汤,味醇厚,花香浓,持久而不散失。

照日凌霄吐妍媚

  仲夏榴花红 (2022-11-09 05:07:27)[编辑][删除]
时间:2021-06-2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顾掌生

照日凌霄吐妍媚

清早起床后,在阳台上不经意远望,发现邻家院子的围墙边绽放着橘红色的凌霄花,在清晨柔和阳光照射下,格外耀眼夺目。于是想起1980年越南曾发行过一套花卉邮票,其中之一便是“凌霄花”,画面上两朵盛开的凌霄花,5片张开的裂片,蓬勃向上,周边那些含苞欲放的花蕾,正是点缀这个夏天的美景。

凌霄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的《诗经》中,就有“苕之华,芸其贵矣”,其中的“苕”指的就是凌霄。凌霄花有许多别称,如紫葳、红花倒水莲、倒挂金钟、吊墙花等,其花萼为钟状,长约3厘米,花冠内面鲜红色,外面橙黄色,长约5厘米。凌霄借助它物(墙垣、枯树、石壁等)攀升向上,花如喇叭,色艳多姿,常为庭园中棚架、花门之良好绿化品种。

古往今来,人们对凌霄花有许多赞誉,宋朝诗人陆游曾留下了“庭中青松四无邻,凌霄百尺依松身。高花风堕赤玉盏,老蔓烟湿苍龙鳞”的诗篇。北宋宰相贾昌朝则以另一种心境向人们展现了凌霄花:“披云似有凌霄志,向日宁无捧日心。珍重青松好依托,直从平地起千寻。”

古代医家早已认识凌霄花的药用价值,多种医药专著阐述其花、根、茎、叶能入药治病。《神农本草经》记载:“主妇人产乳余疾,崩中,症瘕,血闭,寒热羸瘦。”唐代甄权所著的《药性论》中记载:“主热风,风痫,大小便不利,肠中结实,止产后崩血不定,淋沥。”公元7世纪编撰的《唐本草》在“紫葳”项下曰:“此即凌霄花也,及茎、叶俱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述说:“凌霄花及根,甘酸而寒,茎叶带苦,行血分,能去血中伏火,故主产乳崩漏诸疾及血热生风之证也。”

凌霄花味甘、酸,性寒,有行血祛瘀、凉血祛风的功效,用于经闭癥瘕、产后乳肿、风疹发红、皮肤瘙痒、痤疮。其根为紫葳根,味苦,性凉,有活血散瘀、解毒消肿的作用,可治疗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骨折、脱臼、吐泻等。其茎叶味苦,性平,能凉血散瘀,可用于血热生风、皮肤瘙痒、瘾疹、手脚麻木及咽喉肿痛诸症。

(顾掌生 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


读书“十要”

  芒来入暑荷花稚种至梅雨泉水清 (2021-11-27 07:56:12)[编辑][删除]

读书十要:古人的读书智慧  开心民民转载了打造绿色家园的博文


中国古代先贤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孔子、孟子、韩愈、司马光、朱熹等,皆是发奋读书的典范。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许多流传至今的成语,都与古人勤学苦读有关。古代先贤读书治学的成功之道,不仅在于他们勤奋刻苦,还在于他们善于提炼和总结读书的经验与读书的方法。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读书也如此。苦读是基础,善读是关键。要读出成效,也需利其。这里说的,就是读书的方法。从中国古代先贤的读书观中,我们可以学习善读书的智慧,找到善读书的方法,取得善读书的成效。

一、高尚的情怀和高远的志向。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张读书在得道利民。司马光在《与薛子立秀才书》中谈道:士之读书岂专为利禄而已哉?求得位而行其道以利斯民也。国家所以求士者,岂徒用印绶粟帛富宠其人哉?亦欲得其道以利民也。司马光认为,读书要超越一己私利,明大道、求利民。读书既要有高尚的情怀,还要有高远的志向。汉魏之际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徐干,明确提出志者,学之师也。徐干在《中论》中谈道: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瞻(通赡,丰富),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在这里,徐干提出了学习中志向与才学关系的重要问题。他认为,志是第一位的,才是第二位的。有的人虽有天赋才学,却没有远大志向,因而还是不能够建功立业。只有立志于学,坚持不懈,才能学有所成。

二、崇高的道德操守。战国末期哲学家、教育家荀子是先秦时期关于阅读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许多观点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荀子在《劝学篇》中提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参省即反省、考察。他认为,君子只有广泛地学习,每天省察自己,才会积善成德,见识高明,行为不会出错。荀子关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观点告诉我们,积累知识是手段,培养道德操守、涵养君子人格是目标。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才会做到博学多闻,永不停步!

三、好的学习态度。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为学读书方面有不少精彩论述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孔子在《论语》中,多处谈到为学读书,对我们很有启迪:一是要做到不耻下问。《论语》记载了孔子与子贡的一段对话。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也。(《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孔子认为,孔文子之所以谥号为,是因为他既聪明灵活、爱好学习,又谦虚下问,不以为耻。其实,孔子自己就是一个谦逊的人。《论语·八佾篇第五》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向别人请教。他认为,这正是礼的要求。二是要做到学而不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篇第七》)孔子勉励人们努力学习而从不满足,教诲他人而不知疲倦。从孔子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学习态度,对于学习成效和读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这正是我们今天应当大力弘扬的良好学风和传统美德。

四、善于利用时间。三国时魏国学者董遇在如何运用时间读书学习方面颇有见解。据《三国志·魏志·董遇传》记载: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苦于没有时间)。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董遇的读书观,值得我们思考:一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倡导书要熟读,反复读,读书上百遍,书中之义自然领会。二是当以三余。不少人表示,想读书,没时间。董遇提出,读书要抢时间,运用好时间,岁之余、日之余、时之余,总能抢到读书的时间。

五是要有选择标准。读好书是善读书的应有之义,我们需要了解和借鉴读好书的要求和评价标准。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子提出言有三表的评价标准,值得我们借鉴。《墨子·非命上第三十五》记载了墨子的一段话: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在这里,墨子为我们提出了判断言论、文章和读物是非对错、真伪好坏的三个标准:第一要能追根溯本,向上去探究古代圣王的事情;第二要能向下考察百姓的实情;第三要能用之于实际,就是把它应用到刑罚与政务方面,看它是否符合国家百姓的利益。墨子把”“”“综合起来,以大家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为依据,以古代圣王的间接经验、普通百姓的直接检验和国家治理的社会效果为准绳,来评价文章、言论的是非对错与真伪好坏。墨子提出的这些观点,对我们如何理解评价古代典籍文献,如何选择判断阅读内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六、心无旁骛。南宋哲学家朱熹读书广泛,治学严谨,在读书方面多有论述。人们经常讨论善读书的问题,何谓善读书?朱熹认为,一心在书上,方谓善读书。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谈道:读书者当将此身葬在书中,行住坐卧,念念在此,誓以必晓彻为期。看外面有甚事,我也不管,只凭一心在书上,方谓是善读书。此处,朱熹所谓善读书,即善在心上,做到读书时心无旁骛,雷打不动。如果心不在焉,纵有千万种读书方法也是枉然。人们对朱熹读书有三到的观点也耳熟能详。《古今图书集成·训学斋规》记载了朱熹的这段话: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所以,三到之中,心无旁骛最为重要。

七,下足寻思功夫。读书要读出成效,务必做到读思结合,下足寻思功夫。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篇第二》)孔子认为,如果只是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反之,如果只是空想而不去读书,就会有许多疑惑。明代学者薛瑄在《读书录》中谈道:读书记得一句,便寻一句之理,务要见得下落,方有益。先儒谓读书只怕寻思,近看得寻思二字最好。如圣贤一句言语,便反复寻思:在吾身上,何者为是;在万物上,何者为是。在此,薛瑄强调的是读书要做到边读书、边思考。思考什么呢?就是要思考每一句话的道理所在,含义所在,思考这句话的来龙去脉,要联系自身、联系万物去探究。如此,读书才有收获。

八、做到学行结合。古人论及读书,多强调学与行相结合。西汉哲学家扬雄提出,读而能行为之上。他在《法言》中谈道: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之,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扬雄认为,读书学习之后的成效,大致可分为四等:上等是在读书学习之后,能见诸行动,其次是著述立言,再其次是传道授业。如果前面的情况都没有,那就是第四等,即普通人。扬雄告诉我们,读书学习最重要的是见诸行动,将所学到的知识和理论,用以指导自己的实践,做到知与行的统一。

九、共读切磋。古人谈读书,大多强调共读切磋的益处。南北朝时期思想家、教育家颜之推将自己亲身见闻与立身、治家、处世之道,写成《颜氏家训》,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他主张读书须切磋相起。他在《颜氏家训·勉学》中谈道:《礼》(即《礼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盖须切磋相起明也。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坐,谬误差失者多矣。颜之推认为,《礼记》上讲得很明白,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所以,读书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如此才能到达通晓明白、相互提升的目的。从颜之推的论述中看到,切磋相起、共同读书,这是一种读书的好方法,能提升读书学习的效果。

十、会通古今。读书不仅要读懂,还要读通。清代史学家、经学家王鸣盛强调,读书之道,会通古今。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谈道:读周、汉以前书,用古音,读晋、唐以后书,用今音,斯可矣。大约学问之道,当观其会通,知今不知古,俗儒之陋也;知古不知今,迂儒之癖也;心存稽古,用乃随时,并行不相悖,是谓通儒!王鸣盛在这里谈的是如何读书、如何做学问,其要旨在会通古今四字。在他看来,儒者读书、做学问,常有两种类型,即俗儒和陋儒。前者知今不知古,后者知古不知今。王鸣盛认为,知古与知今,并行不相悖,读书做学问,要古今会

   读书“十要” (2021-11-27 04:35:07)[编辑][删除]
     每天读书半小时。不读书并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却会影响你的生活质量。不读书,你的语言,就会变得乏味。不读书,你的思想,就会变得平庸。不读书,你的人生,就会变得单调,活得越来越麻木。人在读书中,不断进步,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久坐不动人变懒,朝气蓬勃常运动“生命在于运动。”锻炼了意志力,带来积极的生活状态。

  “人无癖,不可交。”人都有自己,特别喜欢做的事,才能让生活变得更丰富和有趣。没有爱好,感到无聊,每天浑浑噩噩。有爱好,生活充满活力,日子过得格外有趣。不虚掷光阴,花在热爱的事上。人生就会变得特别不一样。每天重复昨天的自己,就会活得无趣。想要精彩,给自己定下,稍有难度,实现的目标和计划。

在某一段时间内,学一个新技能,学游泳。让自己的状态变得更积极,乐观、向上。在一年的时间内,培养早起,早睡的好习惯。生活有了目标,你就会在努力中,变成那个越来越好的自己。

每天反省。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乃至一念,都做一个自我检讨。人非是完人。人都拥有自我改错的机会。话说错了,下一次能说得更得体就是进步。事做错了,争不犯第二次,这就是变强大的标志。不好的念头,不纵容自己,纠正它,就是一个新的开始。懂得反省的人,拥有自我更新的能力。

        始终保持空杯心态,时时清空所学,所闻,所见,才可能接纳和学习,更多的东西,才会变得更博学,也更智慧。越是自以为是,越像满杯的水,再也装不下更好的知识。越虚心求学,越能不断拓宽,不断去吸收,去向更出色的人学习。保持不断上进和精进的心态,人生会像开花般精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