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僵蚕运用经验

僵蚕为感染白僵菌致死的家蚕干燥体。性味咸、辛、平,入肺、肝、胃经。具有息风止痉、化痰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早在《神农本草经》就载其“主小儿惊痫、夜啼,去三虫,灭黑,令人面色好,男子阴疡病”。清代汪昂所著《本草备要》中论其功效甚祥,谓其“僵而不腐,得清化之气,故能治风化痰,散结行经,气味具薄,轻浮而升,入肺、肝、胃经,治中风失音,头风齿痛,喉痹咽肿,丹毒瘙痒、瘰疬结核,痰瘧血病,崩中带下,小儿惊疳,肤如鳞甲,下乳汁,灭瘢痕”。
后世由僵蚕组成的方剂非常之广泛,如以僵蚕、全蝎、白附子组成的牵正散,可治疗风中经络引起的口眼斜及面瘫。普济消毒饮中僵蚕配伍柴胡、玄参、牛蒡子、黄连、连翘等,以治疗大头瘟。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中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组成的升降散,治疗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效果非凡。临床中僵蚕配伍生石膏、钩藤、菊花、蝉蜕、桑叶可治疗高热抽搐,配伍刺蒺藜可治疗偏、正头痛,与浙贝母同用还可治疗粉刺、乳蛾。僵蚕因其辛、平无毒,具有化痰通络之功,临床中配伍扶正之品可治疗久病顽麻、癫痫、痰阻之疾。曾以益气活血为主,配以僵蚕治疗一例面神经炎患者。
案例如下:
患者为28岁女性,2020年10月底就诊,右侧面颊强痛半月余,遇冷则剧,偶有右侧面部麻木感。上级医院诊断为“面神经炎”。经服“抗病毒、抗炎、营养神经药物”后疼痛减轻,停药后复发。因此,特来要求中医治疗。观其舌淡,苔薄白,脉沉弦略紧。
辨证:寒凝、痰瘀阻络,以温经活血、通络止痛为治。
处方:柴胡12g,黄芪30g,炒枳壳12g,化橘红12g,丹参15g,川芎10g,当归10g,粉葛15g,生地12g,麦冬12g,佛手10g,续断12g,炒僵蚕10g,炙甘草5g。5剂,水煎服。
复诊:右侧面颊强痛略减,遇冷仍剧,舌稍红,苔薄白,脉沉弦略滑。仍以上方为主连服一月,右侧面颊强痛、麻木感基本消失,遇冷疼痛明显减轻,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继以上方加党参15g继服一月痊愈。
女子以血为本,此方用丹参、川芎、当归、生地、麦冬以养血活血,柴胡、枳壳、化橘红、佛手以行气,续断性温,补肝肾、强筋骨,配合当归、川芎以温经散寒止痛,用黄芪、粉葛升阳、扶正固表,僵蚕化痰通络、止痛,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从患者整体入手,辅以僵蚕,故而收效。
现代药理研究僵蚕具有催眠、抗惊厥作用;提取液在体内、体外均有较强的抗凝作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有轻度抑菌作用;僵蚕粉有较好的降血糖作用;其醇提物体外可抑制人体肝癌细胞的呼吸,还可用于直肠瘤型息肉的治疗。(刘堂超 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龙王中心卫生院)
燕京刘氏
僵蚕为蚕蛾科昆虫的幼虫在吐丝前因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而发病致死的僵化虫体。其味咸、辛,性平,归肝肺经,有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之效。
僵蚕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应用时间久远,历代医家运用僵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今临床应用亦非常普遍。笔者在临床上运用该品一是学习刘渡舟先生的经验,二是学习了赵绍琴先生运用升降散的经验,其他则是通过文献学习与个人临床实践而来。
惊风癫痫
僵蚕味辛咸,入肝经,历代本草多载其有息风止痉之功,因其性平,不偏寒热,故对肝风内动之痉挛抽动,不论寒热虚实,均可应用。
癫痫僵蚕息肝风而止痉挛抽搐,兼有化痰之效,与癫痫之病机十分吻合。对癫痫病,症见手足抽搐,神志不清,口吐痰涎等症状者,可配伍应用本品。如《医学心悟》之定痫丸,即以本品配伍天麻、全虫、半夏等药共用,加入珍珠母、钩藤效果更佳。《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载有痫灵汤,以僵蚕配伍郁金、天竺黄、胆南星等化痰息风,镇惊止痉,对多种类型的癫痫均获满意疗效。笔者临床上常用全虫、僵蚕、半夏、天麻、珍珠母、灵磁石、钩藤、石菖蒲、郁金、胆南星组成十味定癫汤,治疗癫痫时发,而西药控制不好的患者,以粗瓷片砸碎为引,效果良好。确有一些病例治疗一段时间后,停服所有中西药物而不发者。
急慢惊风急惊风,多由外感时邪,入里化火,引动肝风,或痰热壅盛,从而导致抽搐、壮热、神昏,甚则角弓反张。僵蚕既息风止痉,又清热涤痰,故为要药,如《寿世保元》千金散即以本品与牛黄、全虫、胆南星等同用。笔者在临床上遇到此类患者,常以僵蚕配伍蝉蜕、钩藤、菊花、羚羊角粉、琥珀粉,急煎少量频服,每取佳效。慢惊风则由于患儿脾胃素虚,或久泻不止,导致睡眠中慢惊抽搐,可以四君子汤加僵蚕、蝉蜕、天麻、煅牡蛎服之,1周为1疗程,一般2个疗程后可以取效。
小儿抽动症以本品配伍蝉蜕、全虫、天麻、钩藤等,诸药共为散,作为对症之药加入辨证方中冲服,可以明显提高疗效。
经络痹阻
本品有祛风通络之效,常用于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或风中经络引起的口眼歪斜,面肌抽动或肢体麻木等。僵蚕有疏风解痉之功,可用于中风失音。对于脑中风后遗症之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者,可以本品配伍胆南星、白附子、石菖蒲等药祛痰开窍,如《永类钤方》之解语丹。治面神经麻痹之面瘫、口眼歪斜、面肌抽动等,可以本品配伍全蝎、白附子配成散剂,即牵正散内服,外用马钱子、白芥子研粉贴敷,效果甚好。
外邪内侵,或痰瘀阻滞经络,病久入络,痹阻不通,导致头痛反复发作而经久不愈。僵蚕味辛有疏风通络作用,治疗此类头痛有效。如治痰热壅阻,风阳上逆,血络不和之头痛、偏头痛,可配伍制南星、川芎、全蝎,也可视痰瘀之轻重,加入天竺黄、丹参等。如偏头痛属肝阳化风,肝阳上亢者,可以配伍全蝎、蜈蚣、天麻、钩藤、川芎、白芷、白芍、甘草、细辛等药,可取得很好疗效。
气机阻滞
治疗气机升降不利及气机阻滞是本品的另外一个重要功效,最具代表性的是升降散。本方出自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是调节表里三焦气机升降的代表方,方由白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等组成。方中白僵蚕辛咸性平,轻浮而升阳,能解郁清热,祛风除湿,化痰散结定惊,杨栗山称之“能辟一切拂郁之气”,为方中主药;蝉衣甘寒,其气清肃,能开肺窍,凉散疏透郁热,解痉定惊;姜黄辛苦温,能散郁破血通络;大黄苦寒,善攻积导滞,泻火解毒。诸药相合,苦寒并用,升、降、散诸法同施,以升清降浊、宣散郁火而调节人体气机升降。杨栗山以此方为主加减变化十五方而统治一切温病,蒲辅周曾赞之曰:“临床灵活运用杨栗山十五方治疗杂气温疫,疗效很好。”而赵绍琴先生临床上常用升降散加减治疗温病及内科杂病,取得了很好疗效。
笔者学习赵绍琴先生经验,在临床上也习用升降散,如治疗温病热郁卫营,常去大黄加入连翘、赤芍、芦根;治疗湿温湿遏热伏,不得外透,则加入栀子、豆豉、杏仁、佩兰;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则去大黄,加入茜草、生地、生地榆、荆芥;而内伤杂病中诸气机升降不利,则在此方中加入柴胡、黄芩,再随证加减,临床上治愈了很多疑难杂症。
风疹瘙痒
外感风邪,郁于肌表发为风疹瘙痒之症,僵蚕能疏风清热,退疹止痒,故为常用之药。《本草纲目》载方只用本品散服即效,但笔者临床上多配伍蝉蜕、荆芥应用。如小儿感受风邪,周身出疹,密如虱子,奇痒难忍者,可以当归、赤芍、荆芥、蝉蜕、升麻同用。对于荨麻疹、湿疹、过敏性皮炎等,可以配伍生地、当归、何首乌、荆芥、蝉蜕、牛蒡子、苦参、防风、胡麻仁、地肤子、刺蒺藜等。
咽痛目赤
僵蚕有明目利咽之效,对于风热咽痛,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可以之配伍蝉蜕、甘草、桔梗、荆芥等,辛散疏风,清热利咽;对于风热目赤,则配伍桑叶、木贼、荆芥、菊花等。
乳少乳疾
僵蚕有下乳之功,知之者不多。《本草纲目》《本草正》均记载本品治乳汁不通。《经验后方》以本品6克研末酒服,后以芝麻茶一钱热饮,治乳汁不下。对于吹乳(乳腺炎),可以本品研末陈醋调涂发炎部位及其周围,内服金银花、公英各50克,煮水即可。治乳癖(乳腺增生),可以本品合柴胡、瓜蒌、生牡蛎、夏枯草、牛蒡子、漏芦等。治疗乳疬(乳腺纤维瘤),可以本品配伍郁金、浙贝母、连翘、青皮、荔枝核、路路通等。
僵蚕内服入汤剂3~10克,丸散及外用适量。本品可引起过敏反应,出现痤疮样皮疹及荨麻疹,应予注意;本品有抗凝作用,对于凝血机制障碍者、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应慎用;本品含有草酸铵,进入人体可分解产生氨,故肝昏迷患者慎用。(王庆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
僵蚕僵而不腐,得清化之气,又名“天虫”,味咸辛而性平,入心、肺、肝、脾四经。对温邪感染最为适用,是故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中首推本品为时行温病(瘟病)之要药,并创制升降散。因其功能散风降火,具轻宣表散之功,对风热壅遏不能透达者,最能表而达之,又能化痰软坚,解毒疗疮,故风热痰火喉痹、咽肿、风疹瘙痒、结核瘰疬等症,均适用之,治流感发热及风热型伤风感冒、癫痫、小儿惊风、面瘫口眼歪斜、糖尿病效果亦佳。
笔者对僵蚕在治疗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及小儿鼻渊方面积累了一些心得。
杨某,男,42岁。患者体型偏瘦,诉怕热多汗,颈部肿大,双眼突出1月余。另有口干、心烦易怒,心悸手抖,大便干结,夜寐差,舌红苔黄微腻,脉弦数。门诊查甲状腺彩超示弥漫性肿大,空腹血糖15.2毫摩尔/升,空腹C肽2.37纳克/毫升,尿常规糖3+,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西医诊断为:甲亢(克raves病)、2型糖尿病。追问病史,患者半年前因做生意被骗后长期心情郁闷。因情志内伤,少阳肝气郁结,日久致肝郁火伏,激动肝火,气滞痰凝,壅结颈前,初起多为实,病久则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本例患者的甲亢、糖尿病均为初发,郁热为两者的核心病机,正符合异病同治的中医理念。予消瘰丸加减:柴胡9克,生白芍10克,黄连3克,黄芩9克,法半夏10克,玄参10克,浙贝母10克,生牡蛎30克,夏枯草15克,僵蚕10克,生甘草3克。服用2周后症状缓解,复查空腹血糖为8.1毫摩尔/升,患者对纯中药治疗效果非常满意,继续服用满1月后复查甲状腺指标亦明显好转。后续仍在服用中药。
《内经》谓“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頞者,鼻通脑之径路也,鼻渊者,鼻流浊涕如渊之不竭也。西医的急、慢性鼻窦炎都可参考,鼻渊是五官科常见病,也是儿童常见病。随着医学的发展,鼻渊的病因病机也有了扩展,突破了“胆移热于脑”的范畴。临证者若见其脉象弦而有力,宜清其肝胆之热,如胆草、白芍诸药,而少加连翘、薄荷、菊花诸药辅之,以宣散其热,且防其有外感拘束。后世方书治疗此证者,多用苍耳子、辛夷等辛温之品。
笔者小儿4周岁,2月来因起居不慎,冷暖失调致鼻流浊涕,需带手帕不时擦鼻涕,晨起有咳黄绿色脓痰,量少,咳嗽不剧,平素手心偏热,常吮指,揉眉擦眼,易发脾气,挑食,胃纳欠佳,小便稍黄,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滑数。结合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稚阴未长,稚阳之充的生理特点,辨为食积化热,肺经风热,肝胆郁热,予温病学之透热转气法,加少许质轻气轻的风药,给邪以出路,清肝胆郁火,肃肺胃之热,以银翘散合升降散加减: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杏仁6克,薄荷6克,蝉蜕6克,莱菔子10克,生石膏15克,僵蚕10克,冬瓜子6克,荆芥6克,芦根10克,全瓜蒌10克。7剂。颗粒剂,冲服,1日分4次,口服。1周后鼻涕基本消失,大便每日1次,食欲明显好转。
人类对虫类药物的认识及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除僵蚕外,如全蝎、水蛭、地龙、牡蛎、斑蝥、蜈蚣、蜂房、龟甲、鳖甲、蚕沙等,迄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以虫类药物为主的著名经方有抵挡汤、大黄虫丸、鳖甲煎丸、下瘀血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黄连阿胶汤、炙甘草汤等,组方严谨,药简效宏,垂法后世,一直沿用至今。随着医学、科学技术发展,虫类药物在人类疾病防治中将发挥更加卓越的作用。
-
僵蚕别
白僵蚕、僵虫、天虫名 味咸、辛,性平。归肝、肺、胃经。 具有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之功效。常用于肝风夹痰,惊痫抽搐,小儿急惊,破伤风,中风口,风热头痛,目赤咽痛,风疹瘙痒,发颐痄腮。
黄褐斑
急性乳腺炎
李佃贵应用僵蚕经验
摘自2023-12-22中国中医药报
姜冲 王绍坡 李佃贵国医大师工作室
僵蚕,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在书中被列为中品。蚕染病而死,死而不朽,故名僵蚕。《神农本草经》对僵蚕的功用进行了初步的记述,言其主治“小儿惊痫夜啼,去三虫,减黑皯,令人面色好,男子阴疡病”。其后,《名医别录》又做了总结,言其能治“女子崩中赤白,产后余痛,灭诸疮瘢痕,为末,封疔肿,拔根极效”,不仅补充了主治范围,还详细记述了应用方法,为后世临床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明代,《本草纲目》对僵蚕的功用主治做了全面而具体的总结,言僵蚕“散风痰结核瘰疬,头风,风虫齿痛,皮肤风疮,丹毒作痒,痰疟症结,妇人乳汁不通,崩中下血,小儿疳蚀鳞体,一切金疮,疔肿风痔”。而到了现代,僵蚕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全面,其临床应用也更加广泛。国医大师、河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李佃贵擅长在临证中灵活应用僵蚕治疗多种疾病,现将其经验总结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咳、气促、胸闷、喘息等,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吸入性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氨茶碱等单独或联合使用是目前临床治疗哮喘的一线策略,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哮喘急性期发作,减轻哮喘症状,控制气道炎症。然而肺脏娇嫩,长期的西药治疗有不容忽视的不良反应。
中医认为外感风邪是哮喘发生和反复发作的首要因素,宿痰是哮喘发病之夙根,是哮喘反复发作的物质基础。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云:“见风动之证,以风药通之。”
治疗哮喘重在祛风与化痰平喘。李佃贵治疗哮喘常用僵蚕配伍地龙,僵蚕味咸、辛,性平,《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载:“僵蚕感风而僵,凡风气之疾,皆能治之,盖借其气以相感也。”《本草思辨录》指出“僵蚕劫痰湿而散肝风”,故僵蚕不仅能祛风,且还有化痰散结的功效。药理研究表明,僵蚕具有抗炎作用,僵蚕水提液可能通过调节机体白介素-4和干扰素-γ的水平调节Th1/Th2平衡以控制哮喘发作。地龙具有息风止痉、清热化痰、解痉平喘的功效。《滇南本草》载:“祛风,治小儿瘈疭惊风。”二药配伍可化痰通络平喘,治疗痰热互结型支气管哮喘效果更佳。
皮肤瘙痒症
皮肤瘙痒症是一种自觉有瘙痒感而无原发皮损的一种皮肤病。常由于不断搔抓而出现继发皮损。该病极易复发,导致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西医学对于该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且因西药有不良反应而无法长期应用。中医认为,外邪入于血分,血分热毒炽盛,或血虚生内热,热则生风,血热则迫血妄行,风热相搏,则症见皮肤瘙痒。李佃贵常用僵蚕与蝉蜕配伍应用治疗皮肤瘙痒。僵蚕入血分,可祛风透热,长于平熄内风。蝉蜕味甘、咸,具有疏散风热、透疹、息风止痉之效,主肌表毛窍,善疏在表之风邪。二者合用既可透在里之伏风,又可疏在表之风邪,内外兼治。二药性散行,配伍应用还可入络搜风,追逐体内风邪,令邪气无处可藏,直达病所,将邪气完全祛除。二药配伍应用,相辅相成,协同增效,是治疗皮肤瘙痒的良药。僵蚕与蝉蜕还有调畅气机之功,中医认为卫气郁滞,气滞血行受阻,肌肤失养,气血不调,发为瘙痒。僵蚕与蝉蜕配伍应用可开发腠理,通络祛风,卫气运行复常,方可气血调,瘙痒止。
小儿抽动障碍
小儿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临床上以单一性或多发性的肌肉抽动为主要表现,具有突发性、快速性、无节律性的特点,通常伴有注意力下降、性格改变、学习能力差、性格行为异常等。中医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经验丰富,有从肝、肺、肾、脾、心论治的主张,其中从肝论治的观点居多,认为抽动多与肝气、肝风有关。肝气失调则情志难以调畅,故可见抑郁、闷闷不乐或性情急躁、易怒亢奋,治以调畅气机、清升浊降,脏腑阴阳平衡,诸症皆消。《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肝风内动,阴阳不相顺接,神窍受扰,故见耸肩、甩头、引颈等症状。治以调肝息风,内风得息,肢体筋脉免受邪扰,故其道通,其气畅,其证故止。僵蚕、蝉蜕皆入肝经,力效于肝,故可作用于气机,使上下气机调畅,肝木调达而抽搐安,气机畅达而情志调和。二者为息风镇痉之常用药对,是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的常用药物,常相须使用。
医案举隅
案一
南某,男,10岁,2023年3月27日初诊。主诉:反复咳嗽伴胸闷2年余,加重1天。患者2年前受风后出现咳嗽,伴有胸闷,后每遇受冷着凉或者冬季时,则咳嗽加重,于当地医院治疗乏效,症状反复。1天前患者咳嗽加重,遂来诊。刻下:咳嗽,胸闷,气喘,咽痒,夜间咳嗽加重,眠差,纳可,大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诊断:哮喘(风痰阻络,浊毒内蕴证)。
治法:祛风化痰,化浊解毒。
处方:荆芥9g,防风9g,射干12g,桔梗9g,前胡12g,牛蒡子12g,僵蚕6g,地龙6g,苏子12g,枳壳12g,党参9g,白术9g,甘草6g。7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温服。
4月3日二诊:患者咳嗽、胸闷减轻,气喘及咽痒好转,纳可,寐好转,大便1日1次,质干。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守原方加苦杏仁9g。7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温服。
随访: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嘱其避风寒、畅情志、清淡饮食。
按
患者首次发病源于受风,《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寒之邪侵袭,邪蕴于肺,蕴而化热,壅阻肺气,肺失肃降,不能布散津液,以致津液凝聚成痰,痰浊伏藏于肺,日久凝滞化生浊毒,阻滞脉络,肺失宣发,肺气上逆,故咳嗽、气喘;气机不畅,故胸闷;《外科大成》提出“风盛则痒”,故可见咽痒。方中荆芥、防风祛风解表,前胡降气化痰,射干、牛蒡子清热解毒、止咳化痰,共为君药,桔梗宣肺利咽,苏子降气平喘,僵蚕、地龙具有轻清灵动之性,祛风通络化痰,入络搜剔,祛除宿痰、浊毒,共为臣药;枳壳调理气机,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培土生金,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全方共奏疏风化痰、化浊解毒之效。二诊患者病情好转,仍有咳喘,加苦杏仁以降气平喘、润肠通便。此外,李佃贵还重视患者生活调护,常嘱患者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感冒及其他可能诱发疾病的因素。
案二
柴某,男,68岁,2022年8月4日初诊。主诉:皮肤瘙痒6个月。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瘙痒,于医院就诊,予药物外涂使用,症状好转,停药后症状复发,反复皮肤瘙痒6个月,遂来诊。刻下:周身皮肤瘙痒,发无定处,夜间加重,皮肤干燥多屑,可见抓痕及色素沉着,纳可,寐差,大便干,2日1次。舌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数。
诊断:瘙痒症(血虚生风,浊毒内蕴)。
治法:养血祛风,化浊解毒。
处方:熟地黄15g,白芍20g,赤芍15g,当归15g,川芎9g,茯苓12g,白术9g,荆芥12g,防风12g,地肤子12g,白鲜皮12g,僵蚕9g,蝉蜕6g,陈皮9g,炙甘草6g。14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温服。
8月18日二诊:患者周身皮肤瘙痒减轻,皮肤干燥多屑,可见抓痕及色素沉着,纳可,寐差,大便可,日1次。舌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数。守原方加酸枣仁15g、枸杞子12g。14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温服。
随访:患者无皮肤瘙痒,纳寐可,无其他不适症状。
按
《灵枢•营卫生会》云:“老者之气血衰。”老人元气多亏,脏腑亏损,气血津精不足,腠理疏松,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差,易感邪而发病;或因脏腑功能失调,营卫气血不和,肌肤失于濡润,最终出现皮肤瘙痒的病变。该患者为老年男性,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年近六旬,肝肾不足,津液亏虚。先后天之本亏虚,气血津液不足,血行迟缓,瘀血内生,日久化生浊毒,血虚皮肤失润则皮肤瘙痒,浊毒内蕴于皮肤故反复发作。方中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为四物汤组方,以补血和血,共为君药;赤芍补血活血,茯苓、白术健脾益气,补气以生血,僵蚕、蝉蜕祛通络风止痒,能清透浊毒之邪,地肤子、白鲜皮消风止痒以解毒,共为臣药;陈皮健脾理气,调理气机,荆芥、防风祛风散邪,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全方共奏养血祛风、化浊解毒之效。二诊患者皮肤瘙痒好转,寐差,守原方加酸枣仁以养心安神,加枸杞子以补肝肾之阴,中医认为津血同源,补肝肾之阴以益精血。
郑启仲,男,1944年生。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第三、四、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第四、五届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临证擅用经方、名方及经验方治疗小儿时行疾病、心肝病证、肾病及疑难杂症。
组成:炒僵蚕6克,蝉蜕6克,广姜黄6克,制白附子3克,全蝎3克,生白芍12克,穿山龙9克,莲子心3克,生大黄3克,甘草6克。以上为5~7岁小儿用量,临证可随年龄、视病情增减。
功效:升清降浊,化痰熄风。
主治:儿童多发性抽动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饭后1小时服。或用中药配方颗粒,每日一剂,分早、晚2次温开水化服。
方解:该方为郑启仲治疗儿童抽动症的经验方。郑启仲认为,抽动症的病位在肝脾,病因为痰邪,病机为升降失常,肝风内动。其依据有三:
临证加减:按《实用中医儿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辨证分类加减运用:辨证属脾虚肝亢者,去大黄、莲子心,加炒白术、清半夏、天麻;辨证属痰火内扰者,加黄连、栀子、胆南星;辨证属肝郁化火者加龙胆草、钩藤、代赭石;辨证属水不涵木者加生地黄、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等。按抽动部位加减:眼部症状突出者,加谷精草;鼻部症状突出者,加辛夷;口唇症状突出者,加厚朴花;喉发怪声者,加苏叶、厚朴、半夏;有秽语者,加石菖蒲、珍珠粉、人工牛黄。若心肝火旺,痰火壅盛,风气二池(目上下胞)色青,全身症状较重者,加羚羊角,或配服安宫牛黄丸。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启仲名医工作室郑宏
小儿嘴角抽动症案
田某,男,7岁。初诊:2018年9月4日10时。患儿嘴角不时向左抽动,每分钟约3~8次。患儿出生以来身体健康,出现该症状已经有半年多,刚开始没注意,发觉后,在省市各大医院均进行过全面检查,诊断为小儿嘴角抽动症,给予镇静营养神经等药物进行治疗,治疗效果时好时坏,近期抽动频繁,遂前来就诊,饮食正常,大便略干,睡眠可。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诊断:风中头面经络(小儿稚阳体质,阳热上扰)。
治疗:清热通络,祛风解痉。牵正散合天麻钩藤饮加减:白附子3g,僵蚕6g,天麻6g,钩藤5g,白术8g,麦冬6g,生地6g,天冬6g,石斛6g,决明子6g,菊花6g,薄荷6g,党参6g,当归6g,萱草6g,焦楂6g,蜈蚣半条,甘草3g。2剂,水煎200ml,分2次服用。
另:口服牛黄清心丸1/3,日2次。
二诊:2018年9月14日上午,患儿母亲牵儿前来就诊,述服药后,孩儿嘴角抽动明显减少。查体:10分钟左右抽动1次,其余正常。思药已中病,继续给予上述药治疗:天麻6g,僵蚕6g,钩藤6g,薄荷8g,党参8g,白术8g,连翘8g,二花8g,桔梗8g,焦楂8g,白芍8g,鸡内金8g,神曲8g,麦芽8g,萱草8g,黄芩8g,麦冬8g,甘草3g。3剂,水煎200ml,分2次服用。另:口服牛黄清心丸1/3,日2次,小儿钙片,日1片。
小儿嘴角抽动症,属中医的扑面风,多由天热吹空调、电扇或晚上贼风等外邪所致。小儿生理特点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受外邪侵患。该患儿家中安装有空调,半年前发于夏天,风中经络,迁延时间较长,所以配以有血有肉之物,祛风通络,兼以养阴清热之药以达阴阳之平衡,收到良好效果。
摘自2022-11-14中国中医药报
刘琪瑞 山东省郯城县人大常委会
“唧唧—唧唧—”,蛐蛐的叫声是典型的秋之声,一直漫进两千多年前的《诗经》里。《国风•唐风》云:“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蟋蟀鸣叫,说明秋已深,一年已过去了大半,常用于劝人珍惜光阴;《豳风•七月》写道:“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通过描述蟋蟀由野外到室内,表达时光匆匆,一年将去。
蛐蛐大名叫蟋蟀,俗名夜鸣虫、将军虫、秋虫,我老家还叫它土狗子、土蜇。蛐蛐还被唤作“促织”,因它的叫声像织布机织布时发出的声音。促织,是督促女子纺纱织布、缝制寒衣的意思。
小时候,乡里娃常养蛐蛐、斗蛐蛐。从草丛、瓦砾堆里捉了蛐蛐儿,放在那种肚大口小的泥瓦罐里,用馒头渣、碎饼子、南瓜花等物喂养,养得健硕迅捷,再起个诸如油头金刚、大金帅、将军等威武霸气的名字。小伙伴们相互邀约斗蛐蛐,一直斗到夜深人静,还不善罢甘休,正如南宋诗人叶绍翁《夜书所见》里所言:“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除了斗蛐蛐,蛐蛐的用途让我印象深刻。七八岁时,我得了个怪病,小便处红肿痛胀,排不出尿,痛苦不堪。母亲从乡医处寻得一方,捉了蛐蛐,放在阴阳瓦片上,生火焙干,研成粉末,给我以白开水送服。服过几次,红肿消去,不痛不胀,排尿通畅,一身轻惬。
早年,我小弟有尿床的毛病,都上小学三年级了,清早起来被褥还洇湿一片,天寒愈重,好不羞恼。母亲如法炮制,捉蛐蛐焙干研末,让小弟用开水服下,每次一只。当时他十岁,服到第十只时,大见奇效,再也不为遗尿而苦恼了。
后来得知,蛐蛐儿确是一味中药,其性味辛、咸、温,归膀胱、小肠经,有利尿消肿之功,用于癃闭、水肿、小儿遗尿。这乡野里的小小秋虫,竟还有这么大的用处呢!
在我眼中,蛐蛐儿还有一大妙用,那就是它唧唧复唧唧的叫声可安神助眠。到秋野的草丛中,捉了虫或录了音,把虫鸣带回家,置于案头枕边。听蛐蛐儿歌唱,仿佛萨克斯名曲《回家》在耳边回旋往复,好似小时候母亲哼唱的那首《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蛐蛐儿叫铮铮,好比那琴弦声……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