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9,581
  • 关注人气:2,9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焦树德方药变化七法

(2022-11-12 16:05:55)


时间:2021-06-0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方不在多,贵乎加减得法

清代名医陈修园在他的著作中就非常明确地强调这种思想。古代医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具有良效的方剂,我们要深入学习,熟练掌握这些宝贵经验。但是临床上运用古人的方剂时,还要注意因人、因时、因地、因证进行加减变化,才能效如桴鼓。所以说对于方剂的运用,贵乎加减变化得法。如《外科正宗》有“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的说法。《易简方论》有“方取简练,不求繁多。盖简练熟历,则一茎草可化丈六金身。繁多散漫,则头绪杂,而莫知所以”之论。明代李梴在《医学入门》中也指出:“与其方多而不效,莫若方少而意深。”清代医家陈修园也有“方不在多,贵乎加减得法”的论述。

可见运用前人的药方,绝不可生搬硬套,要注意加减。正如《成方切用》序言中说:“设起仲景于今日,将必有审机察变,损益无已者。”又说:“苟执一定之方,以应无穷之证,未免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所致杀人者多矣。”

方剂加减法分药味的加减、方剂的合并、药量的增减不同

再从疾病来看,人体的疾病很多,且其传变兼杂,转化不停,实不可胜数,若想每一疾病制订一方,是不可能的,故前人在方剂运用方面,又创加减之法。例如《伤寒论》的太阳表虚证用桂枝汤,若兼见项背强几几者,则加葛根;兼喘者则加厚朴、杏仁;误汗,遂漏汗不止者,则加附子;误下后,脉促胸满者,则用桂枝去芍药汤;更加有微恶寒者,则去芍药加附子;若病已七八日,如疟状,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面有热色,身痒者,则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若形如疟,日再发者,则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再如桂枝加芍药汤,治太阳病,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属太阴者。本方与小建中汤药味、药量均相同,后者只多一味饴糖则名为小建中汤,治伤寒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或脾虚腹痛,虚劳等病,治病与桂枝加芍药汤大不相同。

再如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三方药味完全相同,只是用量不同,则方名不同且治证亦不同,这是药同而意不同的加减变化。厚朴三物汤:厚朴八两,枳实五枚,大黄四两,功用:行气除满,治痛而闭者。小承气汤:厚朴二两,枳实三枚,大黄四两,功用:治阳明潮热,大便难,腹实痛。厚朴大黄汤:厚朴一尺,枳实四枚,大黄六两,功用:治支饮胸(腹)满。

明代许宏曾说:“伤寒之方一百十有三,其中用桂枝麻黄者大半,非曰繁杂,在乎分两之增减也……在乎智者能精减也。”日本丹波元坚氏说:“盖用方之妙,莫如加减,用方之难,亦莫如加减。苟不精仲景之旨,药性不谙,配合不讲,见头治头,滥为增损,不徒失古方之趣,亦使互相牵制,坐愆事机者,往往有之,加减岂易言乎。”

临床治疗时对药方进行加减是必要的不易的

曾治一韩姓女中学生,因精神刺激而患精神分裂症,表现为失眠、多疑、幻听,经常听到腹内有人和自己说话,喜独处,少言语,表情痴呆,饮食少,大便秘结,月经后错,舌苔薄白脉沉。

诊断:(气郁不舒、痰气迷心型)癫证。

治则:舒郁开窍、坠痰安神。

方药:生香附12g,郁金12g,青礞石20g(先煎),炒黄芩10g,生大黄6g,全瓜蒌30g,生白芍12g,生牡蛎30g(先煎),灵磁石25g(先煎),菖蒲10g,远志12g,吴茱萸2g,乌药10g,炒神曲12g,生赭石25g(先煎),生铁落50g(煎汤代水)。

本方取《内经》生铁落饮之“下气疾”;取《医学心悟》生铁落饮之菖蒲、远志以开心窍;取礞石滚痰丸之青礞石、大黄、黄芩坠痰清火;又加郁金、瓜蒌(白金丸变法)、生香附、乌药、吴茱萸以理气化痰;生牡蛎、灵磁石定魂志、安心神;神曲助金石药品之吸收运化。

此方服后诸证减轻,以后本此方稍事加减(后来去乌药、郁金,加钩藤、生地、川连。第三次改方去磁石、礞石、菖蒲、牡蛎、吴茱萸,加珍珠母、天竺黄),共进百余剂而痊愈。

此例即古方、时方、经验方相结合进行加减而成,但加减变化要心中有数,药与药之间,药与法之间,药与方之间等等,均要有机地内在联系,不是散乱无章的拼凑。如《汤液本草》序中所说:“或以伤寒之剂,改治杂病;或以权宜之料,更疗常疾;以汤为散,以散为圆,变异百端,增一二味,别作他名,减一二味,另有殊法。”丹波元坚氏评此曰:“此乃变通之极致,非粗工所企知也。”李梴在《医学入门》论方剂变化时说:“外感内伤,当依各门类加、减、穿、合、摘,变而通之……千方、万方,凡药皆然,知此则处方有骨,正东垣所谓‘善用方者不执方,而未尝不本于方’也。”

学习方剂要多,使用方药要约,方不在多,贵在加减精当。正如《灵枢·禁服》篇曰:“方成弗约,则神与弗俱。”

临床中加减变化的七个方法

一加:即在原方上加一二味药,或是加重原方中一二味药的用量。

二减:即在原方中减去一二味药,或减轻原方中某药的用量。

三裁:如裁衣那样,即在原方上裁去目前不需要的一部分药物。

四采:即在保留原方主要药物的基础上,再把其他方剂中功效最突出的,或配伍最巧妙的二三味药采摘过来。

五穿:即把所需要的二三个或三四个药方的主要部分,有主次轻重地穿插起来成为一方。笔者自拟的麻杏二三汤,就是把麻黄汤中的麻杏二味采过来,再加二陈汤、三子养亲汤穿起来而成。

六合: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原有方剂合并,结合起来使用。笔者在治疗久久不愈的胃脘痛时,常用自订名的“三合汤”,即是把良附丸、百合汤、丹参饮三个药方合起来用。如痛处固定或有时大便发黑、疼痛较重者,可再合入失笑散方,则又名“四合汤”。

七化:即是把经过变化的药方,除再次与症状、治法、人、地、时等多种情况进行分析,核对无误外,还要仔细分析药方中各药的组织配伍和药力比重、用量大小、先煎后下、炙炮研炒等是否合适,各药之间以及与证候、治法之间是否有着有机的联系,能否发挥其最大的治疗特长并纠正其原药的所短等等,使药方达到比原方更符合治疗要求的效果。

有些有效的新方,往往是在这“化”中所出。实际上,“化”也就是要求把方剂的药物组织、配伍变化与证情、治法达到“化合”的水平,而不是一些药物彼此孤立地“混合”在一起。所以“化”既是方法,亦是要求。(本文源自《焦树德方药心得》)


结合临证实践谈中医药诊疗规律的发掘

 (2022-11-15 04:58:47)[编辑][删除]


时间:2022-11-0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张震口述 田原整理

笔者在临证中始终牢记发掘整理研究之初心,不忘构建辨证论治新发展格局之使命,在精诚为患者诊疗同时,注重积累经验,潜心探索,深化认识。现结合数十年临证实践,略谈关于中医药诊疗规律的思考。

中医药之精华可分三类

发展,一般指事物的内容和格局在一定条件下能够逐渐地由小变大,从少增多,或由简趋繁,自初级迈向高级的演变转化过程。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自身必然的、具有相稳定性和普遍性的运动变化趋势。中医药学在学科构建过程中,其理论知识和诊疗技术体系的形成,皆源于我国先民在防治疾病的实践中获得的大量感性知识,经过历代医家们融汇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综合性、创造性的思维加工,使之包容化、理性化,内容日益丰富,体系日臻完善。现今是创新驱动的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应恰当融汇现代循证医学等有关学科中适用于发展中医药的认识成果与方法,丰富扩展中医药的实践范围与内容,协同加速中医药的创新发展。

精华是事物中最精粹的部分,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事物的本质特征。对于学术而言,则属于该学科微妙的主旨、透辟的义理和关键的核心。笔者据多年来从事中医药诊疗和理论研究的体验与感悟,认为中医药可供传承之精华甚多,可暂分为三类:首先是思想精华,即主体性指导思想,如以气为本,整体恒动观念,中医思维,中式养生特色理念。其次是理论精华,如藏象、经络、邪气、病机、本草药理。最后是实践精华,如恪守医德、精诚服务、辨证论治、圆机活法。

若单纯着眼于临床诊疗效果,则中医药之生命力和价值主要在于疗效。因此,凡能够指导和保持对患者进行正确的辨证施治,而获得预期实效之中医药学理论与技术,基本上都应归属于中医药精华的范畴。

对守正创新的理解

守正,通常指处理问题时要保持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向,依靠正确的思维、途径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目的。自觉树立对中华优秀医药文化的坚定信心,充分发挥守正创新发展中医药学的自觉性和工作能力。在正确继承、诠释、掌握、应用岐黄医理的过程中,要努力发掘中医药学伟大宝库中的精华,通过传统与现代的正确研究方法加以提高。而守正创新的依据,应该是从临床实践中发掘的切于实用的中医理论精华。因此,只有在临证中以医德为本,严谨医风,正心诚意,灵活运用辨证论治原则和方法,同时为患者提供有关保健知识的指导,在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提供优质服务的实践中用心思考,才能对守正有较深刻的认识与感悟。

创新是中医工作者高度爱国敬业精神和为人民提供更优质服务的强烈责任感与事业心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中医药科学研究工作的核心和目的。中医药学术的高质量开拓创新发展是与时俱进的,为此应有创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意志,发挥创新潜能。在自身已有的专业技术素养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能动地用敏锐的观察力审视现有理论和操作常规中存在的短板和缺陷,锁定改革的目标不放松,顺应客观规律,经过创造性综合思维和百折不挠的努力,随事制宜,反复实践、检验、确认,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能进一步提高认知、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新理论新技术。

临证三个探索及领悟

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学最具代表性的精华之一,探寻其发展历程与轨迹,基本上都离不开医疗实践经验与历代医家的综合性创造性思维。因此,笔者在多年临证中,仔细观察患者病情动态变化,全面收集辨证论治信息,剖析个案之理、法、方、药,注重将各诊疗环节的反馈信息进行归纳整理,逐步积累经验,增加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对已获得的零散信息不断进行总结梳理,索隐探微,发掘其中之蕴意与规律。所总结之规律,经实践反复检验确认可行后,则顺应该规律,创新实际操作模式,以供临床诊疗应用。

探索“证”的层次结构规律

证是中医学原创的反映人体病机变化状况的特殊诊断概念,其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一直指导着中医临证诊疗。但辨证之方法门类较多,虽以八纲为首,其他继之,然而各种辨证方法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证本身的层次结构组成机制等问题,均待进一步探究阐明。真知灼见往往是在直接经验积累基础上的升华与凝练,因此笔者在日常临证中不断积累感性经验,并潜心思考其内在规律,剖析研究证的层次结构及其组成原理。

笔者认为,证是由若干病机要素按相应的条件和规律共同组成的,其中包括核心成分、基础架构、具体形式三种相对静态的内部层次结构;而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对于复合的证而言,则又可见到证的原发性状态、继发性状态、夹杂性状态三种相对动态的外在结构表现。总而言之,中医证的构成机制大体上包含着反映病机状况的核心证、基础证、具体证三种态式和临床性质不同或又有关联的原发证(首发证)、继发证(次发证)、夹杂证(合并证)三种常见的表现。笔者将以上规律命名为中医证的“两态三三构型规律”。日常诊病辨证,灵活掌握应用此规律,则可执简驭繁,事半功倍。

探索“一体两翼”疏调气机治疗法

我国古代用以表述世界本体及其运动变化的哲学概念——气,被引入中医领域后,由抽象转化为具体,成为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的核心。气的概念被广泛用于描述和解释人体生理、病理、诊疗、药理,以及人与周围环境关系等。笔者深入研读《内经》气之原理,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所示“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疏气令调,此其道也”的思路,以气机为突破口和抓手开展研究。

笔者紧密结合自身长期从事中医药临证诊疗工作获得的关于气的认识,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终于以疏利肝气为主,辅以健脾益肾,“一体两翼”为治则,搭建起一个相对广谱性的中医药治疗平台。并经过反复检验,拟定了基础方“疏调汤”,供临证灵活化裁应用。经笔者创办的云岭中医疏调学派的诸多学员验之于临证,证实该方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疗效,且未发现不良反应。

探索研究中医诊治艾滋病专方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致命性传染病,其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欲要完全掌握该病的中医药诊疗规律,尚须继续加强研究。笔者曾用自拟方“扶正抗衰汤”治疗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艾滋病患者,从2005年起又到云南省艾滋病集中治疗点进行中医药辨证论治调研。

以中医的病机理论进行归纳,发现该病患者群中多数都存在着气阴两虚、疫毒为患的基础性病机,人体正气日渐耗损,各种机会性感染纷至沓来,重者致人死亡。经过再三斟酌,反复检验,深思熟虑,笔者终于拟订了两首针对性的治疗专方——扶正抗毒方与康艾保生方,经药监部门批准用于HIV/AIDS患者的治疗。至2020年底,上述两方已先后治疗艾滋病患者1.8万余人,使已感染HIV者延缓了发病时间,已发病者减轻或缓解症状,免疫功能得相应的保护,提高了生存质量,减少了机会性感染。(国医大师 张震口述  田原整理)

《金瓶梅》中的名方愈疾故事

  (2022-11-18 04:56:39)[编辑][删除]

读名著品中医之《金瓶梅》

时间:2021-05-2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原所贤

《金瓶梅》一书叙写医家,书写医案,活写僧道姑婆,描摹市井百姓求医饮药的世俗生活,书中的经方、时方、单验方荟萃,汤剂、丸剂、散剂通用。该书托宋写明,书中所用的方药也多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医药学典籍和医家方书。引经据典的医学术语,信手拈来的方剂药物,都直露了作者对医药学的精通,也是关于疾病的生活经验的文字再现。

暖宫丸:《和剂局方》效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编写,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撰的中成药处方标准。书中将成药方剂分为诸风、伤寒、一切气、痰饮、诸虚、痼冷、积热、泻痢、眼目疾、咽喉口齿、杂病、疮肿、伤折、妇人诸疾及小儿诸疾共14门,共收录788方,均系民间征集的有效中药方剂,记述了其主治、配伍及具体的修制法。

《金瓶梅》词话本第76回,写吴月娘与潘金莲吵嘴后,心内发胀,肚子下坠疼痛。西门庆请来任医官诊视。任医官说:“老夫人原来禀的气血弱,尺脉来的又浮涩,虽有胎气,有些荣卫失调,易生嗔怒,又动了肝火。如今头目不清,中脘有些阻滞,作其烦闷。”西门庆说道:“房下如今见怀临月身孕。因着气恼。”任医官道:“就奉过药来清胎,理气和中、养荣蠲痛之剂。老夫人服过,要戒气恼,厚味也少吃。”西门庆又道:“学生第三房下有些肚冷,望乞有暖宫丸药见赐来。”任医官道:“学生谨领,就封过来。”

暖宫丸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治妇人诸疾》,主治冲任虚损、元阳不足出现的下焦久冷、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宫寒不孕等症。南宋医家杨士瀛的《仁斋直指方论》载有“艾附暖宫丸”,南宋医家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中的“白芷暖宫丸”,都是在此方剂基础上的加减。孟月楼改嫁西门庆后,多年未生育。西门庆说她“肚冷”,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女性带下清稀、宫寒不孕,暖宫丸是对症的温阳补肾、祛寒助孕的中成药。

《金瓶梅》词话本第75回,写西门庆拜访蔡九知府回来,遭遇了妻妾之间的家庭纷争。吴月娘已经怀有身孕,潘金莲也从薛姑子那讨来符药,想择壬子日受孕生子。吴月娘责备西门庆“冷灶热灶要匀着点”,告诉他孟月楼病了。

西门庆探望孟月楼,见她正在炕上“两手揉胸,倒着身子呕吐”。夜间无法求诊,西门庆想起昨日刘学官送的“广东牛黄清心蜡丸”,在上房瓷罐内盛着,让兰香到吴月娘那里去要。牛黄清心丸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治诸风》,是流传千年的中成药效方,至清代由太医院加减,成为宫廷秘方。西门庆问吃药后的感觉,孟月楼说,“疼便止了,还有些嘈杂”。第二天早上,吴月娘也问她吃了蜡丸后心口内如何,孟月楼回复说“今早吐了两口酸水,才好了”。由此可知,孟月楼因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木旺克土,才出现胃脘疼痛、嘈杂呕吐的症状。孟月楼还告诉西门庆,自己腰酸,下面有“白浆子流出”,即白带增多,这就引出西门庆向任医官讨要妇科成药“暖宫丸”的情节。

在李瓶儿的崩漏案中,任医官说李瓶儿是木旺土虚,血热妄行,“犹山崩而不能节制”,用“归脾汤”调治。归脾汤出自南宋严用和的《严氏济生方》,用于治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之证,后经明代医家薛己在此方基础上加入当归、远志两味药物,增强其养血安神之效,扩大了本方的治疗范围,一直沿用至今。

金箔丸:《小儿药证直诀》首载

西门庆的儿子官哥儿患小儿惊风,最先来西门府出诊的是刘婆子。西门庆不信任她,骂她是“老淫婆子”。但是灌了她开的药,官哥儿睡得稳,说明还是有效的。随着惊风症的日益加重,第二次往诊,留下两丸“朱砂丸药,用薄荷灯芯汤送服”。第三次,官哥儿病情危重,她看了脉息,让快熬灯芯薄荷金银汤。取出一丸“金箔丸”来,向盅内研化。吴月娘连忙拔下金簪儿,撬开官哥儿的牙关灌了下去。为了缓解病情,她还在抽搐昏睡的官哥儿的相关穴位灸了五醮。一个兼职儿科的巫婆,手中备有朱砂丸、金箔丸等名贵中成药,煎汤送服,治疗官哥儿的惊风症,并施以艾灸术。这可窥明代医疗卫生的市井状态,作者写得活灵活现。

有专家考证“金箔丸”首载于明代医家虞抟(1438—1517)的《医学正传·小儿科》,是治疗小儿急慢惊风、痰涎壅盛的效剂。笔者查阅了宋代著名儿科学家钱乙(1032—1113)的《小儿药证直诀·诸方》,书中载有治疗小儿惊风的“金箔丸”,与虞抟所载之方相同。另外,该书中还载有治惊风涎盛、胃热吐逆不止的“辰砂丸”,正是刘婆子给官哥儿服用的“朱砂丸”。刘婆子当然不会自己炮制辰砂丸,这说明这些中成药是按照和剂局方的方子,或由清河县的惠民药局制作生产的。

细读《金瓶梅》词话本中关于官哥儿惊风医案的描述,觉得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医学常识都是有所本的,小儿惊风八候的症状描写,历历在目。再读万全的《万密斋医学全书·幼科发挥》后,似乎更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比如,刘婆子所用的丸药,要用“薄荷灯芯汤”或“灯芯薄荷金银汤”送服。万全治疗小儿惊风的医案中,服用家传的“琥珀抱龙丸”,标明要“煎薄荷汤下”;服用“辰砂膏”,则用“乳汁调枣汤下”。其他如用中药灯芯草、麦冬、钩藤、竹叶、紫苏等煎汤,送服丸剂或散剂,大都随症变通,因人而异。书中写道,请儿科医生来看病,都说药用“接鼻散,吹在鼻孔内取嚏。若打喷嚏,则可治”。

“接鼻散”应该是“搐鼻散”,《金瓶梅》三个版本都因两字形相近而误刻。明清医药方书中均有载录,是中医鼻腔用药的散剂,治疗儿科、眼科、牙科、喉科等科系疾病。明代儿科医家翁仲仁在正德十四年(1519年)刊行的《痘疹金镜录》中,载有“搐鼻散”,方用半夏、细辛、荆芥、猪牙皂、麝香,共为细末,纸条蘸药送入鼻腔取嚏,治疗小儿惊风。明代医家武之望撰于1626年的《济阳纲目》载有“通天搐鼻散”,治疗梦魇、喉症牙关紧闭及中恶等不省人事之症。朱橚领编的《普剂方》中,也引录《海上方》的“搐鼻散”,是治疗牙痛诸药不效者的鼻腔散剂。王利器先生主编的《金瓶梅词典·接鼻散》条,引证高濂《遵生八笺·灵秘丹药笺》中的“吹鼻六圣散”,“口先含水,吹药入鼻,后吐水”。这是治疗成人耳鼻喉牙科疾患的方剂,而不是吹鼻腔取嚏,治疗小儿惊风的散剂。

百补延龄丹:《遵生八笺》移植

《金瓶梅》词话本第67回的冬雪天,西门庆让理发师小周儿为自己篦发、取耳,用木滚子按摩导引,自己喝着酥油白糖熬的牛奶,与应伯爵闲聊。西门庆说,自己晚夕腰背疼痛,不按捏则“通了不得”。应伯爵反问道:“你这胖大身子,日逐吃了这等厚味,岂无痰火?”从书中的描述来看,西门庆体形肥胖,身重不爽,喜食肥甘醇酒,应该属于痰湿体质。其原因与先天禀赋,后天失养,以及膏粱厚味的生活方式有关。西门庆告诉应伯爵,任后溪医官说他身体魁伟,而处之太极,送了“一罐百补延龄丹,说是林真人修合给圣上吃的”,意思此丹药很贵重,早晨用人乳送服。

林灵素是北宋末年著名道士,以法术得幸于宋徽宗,赐号通真达灵先生,加号元妙先生、金门羽客,授以金牌,任其非时入内,并筑通真宫以居之。明代文学家袁宏道认为,兰陵笑笑生是以宋徽宗时道教神霄派领袖林灵素,来影射嘉靖时的神霄道士陶仲文。陶仲文曾因献方“七宝美髯丹”,使嘉靖皇帝乌须黑发,连得数子而得宠二十年。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在《古今杂抄辑录》中说:“仲文立朝几二十年而不废,唯其呈现内宫子嗣延法为最。”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固本锁阳法,自陶真人始,而后莫有及之者。”《金瓶梅》词话本第78回,西门庆因害腿疼,猛然想起任医官与他延寿丹,用人乳吃。延寿丹与延龄丹应是一物,即是任医官馈赠的补药。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卷三·补损五十一》载“延寿丹方”,功能补虚延寿,治虚损诸疾。明代医家虞抟的《医学正传·卷之三·虚损》引录唐代医家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延寿丹”,治诸虚百损,怯弱欲成痨瘵,及大病后虚损不复。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屠隆(1541—1605)作序的《遵生八笺·灵秘丹药笺·上卷》载有“罗真人延寿丹”,治男子五劳七伤、诸虚不足、精神欠爽、小便频数、腰膝疼痛等,有悦颜色、固真气、和百脉、正三焦的功效。从林真人到罗真人,一个延寿丹的方药,或是作者读过当时名士学者们推崇的高濂的养生学名著后的移植,有待详究。

《金瓶梅》词话本第40回,讲经的王姑子与吴月娘同睡,问她怎没点喜事,吴月娘谈起自己曾经怀孕六七个月,因去看新买的乔大户家的房子,上楼梯一脚踏空,不慎流产的事,感叹生儿养女的不易。王姑子介绍说自己的同行薛姑子,“一纸好符水药”,药引子是头胎孩子的胞衣。王姑子所说的胞衣即胎盘,中医称作紫河车,有补肾益精、益气养血的功能,可用于男子不育、女子不孕等疾病。

《金瓶梅》词话本第53回,写吴月娘取出王姑子整治的头胎胞衣和薛姑子送的“种子灵丹”,包装的封筒上印有诗句:“姮娥喜窃月中砂,笑取斑龙顶上芽。”这应该是一种以斑龙芽即中药鹿茸为君药,治疗不孕症的中成药,亦有乌须黑发、延年益寿的功效。明代医家龚廷贤的《鲁府禁方·求嗣》中,载有“神仙种子奇方”,方中用鹿茸一两,炙酥去毛,与巴戟肉、菟丝子、人参等共为细末,和丸,以黄酒送服。龚氏在方后标明,此药需在壬子日修合。小说中写壬子日服药,有可能是王姑子故作神秘的时间,亦或许与女性的月经周期有关。中医典籍中载有多首以鹿茸为君药的“斑龙丸”方,明代名医江瓘的《名医类案·虚损》引医家张三锡医案,有“惟有斑龙顶上珠,能补玉堂关下穴”诗句,说的就是鹿茸的功效。

薛姑子送的“种子灵丹”除包装的封筒上印有八句诗外,后面还有骈俪文赞曰“红光闪烁,宛如碾就的珊瑚;香气沉浓,仿佛初燃之檀麝。噙之于口,则甜津涌起于牙根;置之掌中,则热气贯通于脐下。”这是描述药品颜色、形状、气味、服用方法和主治功效的说明文,实为药品广告,为今人从药品包装和广告宣传的角度了解明代中成药信息提供了珍贵素材。

加味地黄丸:《金匮要略》衍生

《金瓶梅》词话本第54回写任医官为李瓶儿治疗胃脘痛,玳安和书童取回的降火滋荣的汤剂的药袋上,写有“世医任氏药室”的印记,还有贴着大红票签的一封筒“加味地黄丸”。

明代学者已有关于《金瓶梅》版本的争议,认为第53回至57回不是原作者的初创。哈佛学者田晓菲教授认为,不论是《金瓶梅》词话本还是崇祯本,都是后人的补写,而词话本“讹误尤多,而且行文啰嗦”。如《金瓶梅》词话本第54回写了李瓶儿咿嘤地叫疼,任医官说是元气原弱,产后失调——“胸膈作痛,乃火痛,非外感也;腰胁怪痛,乃血虚,非血滞也”的胃脘痛。两个仆人本已经取回了汤剂和丸药。《金瓶梅》词话本第55回却又写任医官说,要用黄柏、知母为君药,再用地黄、黄芩等加减。前章后回语句重复,方药亦不相同,明显是增写删改的痕迹。崇祯本删去了胃脘痛的情节,第54回李瓶儿对西门庆说,自养了官哥儿后,身上只是不净,脸皮通黄,倘若山高水低,孩子谁看管?西门庆便说请任医官来诊视。书中写任医官望诊,李瓶儿“脸上桃花红绽色,眉间柳叶翠含颦”,诊断说李瓶儿的病是产后不慎调理,土虚木旺,虚血妄行,故出现恶露不尽,面带黄色,饮食没些要紧,走动便觉烦劳的症状。第55回,写西门庆问用什么药才好,任医官说只用些清火止血的药,黄柏、知母为君,其余再加减些。

《金瓶梅》词话本写任医官诊了脉后,说李瓶儿血少肝经旺,心境不清,火在三焦,要降火滋荣。西门庆说,先生果然如见,“这个小妾,性子极忍耐得”。任医官又问了丫环迎春经事来得匀吗?迎春说,养了官哥儿后,还不见十分来。笔者以为,李瓶儿产后恶露不尽,月经不调是宿疾,胃脘痛是新症,缘于她柔弱的性格所致的肝气郁结。正如任医官解析的,“木旺克了土,胃气自弱了。气哪里得满?血哪里得生?”任医官运用五行生克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的脏腑学说,来诠释李瓶儿的宿疾新病,可见他有一定的医学素养。作者写李瓶儿的胃脘痛,应是第61回她患重病的预写,而肝气郁结的情志不畅,则是她宿疾不愈,又发新病的七情病因。胃脘痛一病的描写,不是冗词赘句,而恰恰是作者的画龙点睛之笔。

在中成药的大家族中,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肾气丸的八味丸祖方始,历代医家根据临床症状加减组方,创制了一系列经典成方。宋代著名儿科学家钱乙根据小儿的体质特点,将金匮肾气丸除去附子、肉桂,成为儿科经典补阴剂六味地黄丸。南宋医家严用和《济生方》中的加味肾气丸,在金匮肾气丸的基础上,加入牛膝、车前子,治疗肾虚脚肿、小便不利,后世医家多推崇。

明代医家龚廷贤(1522—1619)《寿世保元》中的麦味地黄丸,由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而成,用于治疗肺肾阴虚引起的干咳少痰、痰中带血等症。明代医家张介宾(1563—1640)《景岳全书》中的归芍地黄丸,是由六味地黄丸加当归、白芍而成,治疗肾虚兼血虚的肝肾两虚所致头晕目眩、耳鸣咽干、午后潮热,腰腿酸痛、足跟疼痛等症。明代眼科医家傅仁宇首刊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审视瑶函》中的杞菊地黄丸,是由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而成,治疗肝肾阴亏所致的眩晕耳鸣、目涩畏光、视物昏花等症。笔者结合书中的症状描写和医著刊行的年代,推测任医官给李瓶儿开的加味地黄丸,或许是归芍地黄丸。

《金瓶梅》词话本第30回和第79回,写稳婆蔡老娘为李瓶儿和吴月娘接生,产下官哥儿和孝哥儿。剪断脐带,包裹孩子后,都要煎“定心汤”给产妇服用。明代医家万全的《万密斋医学全书·万氏女科·产后章》中,有“产后乍见鬼神”一节,“心主血,血去尤多,心神恍惚,睡梦不安,言语失度,如见鬼神。俗医不知,呼为邪祟,误人多矣。”因在家中生产,如产妇失血过多,便会出现心神恍惚、烦躁妄语的症状,万氏专拟“茯神散”和“芎归泻心汤”,治疗产后神志瞀乱。是否就是蔡老娘所说的产后服用的俗称的“定心汤”?万氏还创制了“产后圣方”,以人参、当归为君药,“屡治产后,无不神效”,书中提及如家贫者不易得人参,则以黄芪代之。是否由此演化出清初产后需服傅青主女科中的“生化汤”的民间习俗,不置可否。(原所贤 辽宁省大连市中医医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