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糖尿病治疗当关注“汗”

(2022-11-12 14:21:23)


时间:2021-06-0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张英栋 施飞壮

临床实践发现,几乎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存在汗出障碍,以下将糖尿病汗出障碍的一些思考总结如下。

糖尿病汗出障碍早期症状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起病隐匿且早期症状不典型,导致DPN早期诊断困难。2015年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指南中提出通过检测汗腺神经功能可早期筛查DPN,原理是四肢末端汗腺的泌汗功能由细长、无髓的交感神经C纤维支配,且这种小神经纤维在糖尿病前期即可受损。

这种认识提出了汗腺神经在糖尿病前期即可受损,也就是说糖尿病汗出障碍会出现在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汗出障碍的表现

人体整体汗出过多、过少,或局部汗出过多等均属汗出障碍的范畴,在中医学上归属于汗证。五脏六腑皆能令人汗,《素问·经脉别论》言:“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由此可知,汗出与脏腑功能关系密切,任何一脏一腑功能病变均可导致汗出异常。

很多糖尿病患者患病后非常容易出汗,并且还出得“蹊跷”:半身有汗半身无汗、食则汗出、汗黏发黄等等。对此,有人认为这是患糖尿病后身体虚弱而出汗较多;有人认为是自己过于肥胖动则出汗;有人则只关心血糖高低,并不在乎汗出异常。

其实,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汗出障碍是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重要信号,多数糖尿病患者会出现汗出障碍,可以表现为出汗减少、多汗,部分患者以身体局部汗多就诊,完善相关检查之后并未发现严重的器质性病变,也会诊断为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导致的多汗或者少汗。

糖尿病足汗减少或停止是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最早表现之一,重者涉及下肢和下半身,而上半身出汗增加,包括头、胸、背部等,这些部位往往大汗淋漓。有学者认为这是对下半身出汗减少的一种代偿。此外,患者可表现为多汗症、少汗症、局限性多汗症、味觉性多汗症(进食后几分钟内颈部及满头大汗,可由某些食物激发)等多种汗出障碍。

出现汗多的糖尿病患者,平时要注意不可汗出当风、不可汗出入水,否则很容易感冒,导致血糖波动,血糖波动通过氧化应激、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及促进炎性反应等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进一步损伤神经,使汗出障碍进一步加重,形成恶性循坏。

汗出障碍是糖尿病并发症之一,可以同时并发心、脑、下肢等大血管病变(脉损),眼、肾、神经等微小血管病变(络损)。

糖尿病汗出障碍的治疗

西医对糖尿病汗出障碍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只有餐后多汗可试用抗胆碱药。中医在这方面的治疗效果显著。中医认为,络脉损伤是该病的病理基础及基本核心,都可伴发血行不畅、血液瘀滞,故治疗时活血、化瘀、通络是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的基本大法。在此基础上,根据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对每一位患者或清热、或滋阴、或温阳、或补气、或化湿等,就可改善汗出异常等症状,同时延缓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进展,最常用的方为桂枝加黄芪汤和白虎加人参汤。

“各脏皆有汗”(《医学入门》),人体各个部位皆可正常出汗。“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阴阳别论篇》),人体在健康状态下处于“阴平阳秘”的状态,“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素问·调经论》),体内各个脏腑功能、阴阳的相互协同配合下,才会体现出正常的汗出。

广汗法(又称“正汗指征诊疗体系”)将人体的正常汗出称之为“正汗”,人体达到正汗需要满足四方面的条件,即“正汗四要素”:“一时许”“遍身”“漐漐”和“微微似欲出汗”。“一时许”强调时间之长;“遍身”强调范围之广,手足俱周,全身各处;“漐漐”强调速率之慢;“微微似欲出汗”强调汗量之少。以汗为指征,通过中西医治疗,汗变得可控,身体在达到正汗的同时,血糖也会控制得很好,同时减少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总之,糖尿病汗出障碍怠慢不得,治疗时“汗”是一个比较容易关注的指标,可与血糖指标及其他身体问题综合考虑,最终达到控制和改善全身状况,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目标。(张英栋 施飞壮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鱼际、复溜穴治汗效果好

 (2022-11-14 04:24:59)[编辑][删除]


时间:2021-06-0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林玉云

鱼际、复溜是治汗要穴,古代文献已有记载。《针灸大成》有“鱼际治伤寒汗不出”及“复溜治盗汗,汗流不止”之说,《拦江赋》有“伤寒无汗,补合谷、泻复溜”等记述。

鱼际、复溜二穴采用不同手法(补或泻),可治发热汗不出或汗出不止,泻之则发汗,补之则止汗,又可治气血虚的自汗,慢性病引起的盗汗等。本人用此二穴,曾治多例,均获显著疗效。此法简单易行,特介绍病例三则,以供参考。

例一:兰某,女,7岁。患孩因急性扁桃体炎,高热39.8,来急诊。因患孩体质弱,前曾因注射退热剂而汗出淋漓,其母要求采用其他疗法。经征得家长同意及病孩合作,即行针刺合谷、鱼际、复溜穴,因属实证故取泻法。快速进针得气后,施强刺激,然后徐徐出针。出针后,见汗出面热渐退,继服穿心莲、六神丸等药而愈。

例二:何某,男,14岁。患者一向体质较弱,有过敏性紫癜、肾炎、肝炎、肺门淋巴结结核等病史,常因扁桃体炎高热不退。往往用多种抗生素亦难退热,若热退后则又自汗或盗汗。1977年间某日,一次因高热,经药物处理而热退后,数日汗出淋漓,家人甚为担忧,其母要求针刺治疗。即采用补法,刺鱼际、复溜各一针,进针得气后,留针十五分钟。当晚汗出即减大半,继第二次针刺后汗止。后来又因病后盗汗,亦采用此法治愈。

例三:杨某,女,2岁。因患支气管炎高热咳嗽,经注射退热针及链霉素而热退,但患儿频咳,汗出不止,神疲不安而来诊。在家长的配合下即予针刺鱼际、复溜二穴,取补法留针,十五分钟后,见频咳缓解,汗止,再投生脉散加味二剂而告愈。(林玉云)

嗜食芒果致黄汗治验

  (2022-11-15 09:08:51)[编辑][删除]


时间:2021-05-3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刘建新

芒果甘酸性温,中医谓之“发物”,多食易引起皮肤瘙痒,皮疹及胃肠不适等湿热症状,但出现黄汗较为少见。本文报告1例,介绍如下。

陈某,女,10岁,于1997年5月20日初诊。患者近1个月来大量嗜食芒果,出现汗出色黄来诊。症见汗出色黄染衣,伴手掌及前额皮肤黄染,巩膜无黄染,口干,口苦,纳呆,欲呕,脘腹胀满,小便黄赤短小,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直接胆红素均在正常范围。

辨证:脏腑湿热,胆液外泄所致黄汗。

治则:清热祛湿,通腑利胆。

方药:茵陈蒿汤合三仁汤加减。由茵陈蒿15g,滑石30g,大黄8g,薏苡仁30g,白蔻仁10g,川朴10g,通草10g,茯苓10g,甘草5g。3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黄汗减少,无腹胀,二便调,仍纳呆,上方去大黄、滑石加白术、怀山药、陈皮各10g,麦芽30g,健脾导滞,再服5剂,黄汗及皮肤黄染消失。嘱其清淡饮食,并以参苓白术散5剂以健脾祛湿善后。

按:芒果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当进食过多,胡萝卜素不能完全地在肝内转化为维生素A,易致潴留体内而引起胡萝卜素血症,出现黄汗。该患者年龄尚小,“脾常不足”,加之饮食不节,大量嗜食甘温之物,脾胃难以运化,导致湿热内蕴脏腑,薰蒸肝胆,致胆液随汗液外泄致黄汗。治以清热祛湿,通腑利胆。方以茵陈蒿汤合三仁汤加减。因过于苦寒易致脾胃受损,故见腑热减轻,二便通调,即去大黄及滑石,加健脾消滞之药,后期再用参苓白术散以健脾祛湿巩固疗效,达到标本兼治之功,收到满意效果。(刘建新)

上消案

 (2018-10-26 14:04:47)[编辑][删除]


江某,男,50岁。2017年8月8日初诊。有糖尿病史10年,半月前因感冒发烧在外院治疗后,感口渴多饮加重,自汗出纳多,心烦,大便6日未解,小便黄赤,易困,疲倦无力,舌红少津,脉数大无力。诊断为消渴(肺胃熱盛,气阴两伤)证。

一诊:生石膏20g,知母10g,北沙参15g,麦冬20g,玄参20g,花粉15g,白芍15g,大枣10g,炙甘草10g。6剂,水煎分2次温服。

二诊:时隔一周,患者来诊,诉服上药诸症若失,口渴大减,转方用:北沙参15g,姜半夏10g,麦冬15g,玄参15g,煅牡蛎30g,花粉15g,炙甘草10g,炒山药30g。此方服12剂,病情明显好转。

外感后由于伤阴而使外邪入里化热,出现身热汗出、烦躁等一系列症状。由于外邪入里化燥,内热外蒸则身热而烦;里热伤津则口渴多饮,便干。治以清阳明之热兼以润肠通便。

 

方中用生石膏、知母清阳明之热;北沙参、大枣、炙甘草,健胃生津止渴,又使热清而不伤胃;玄参、麦冬、花粉滋阴清热润肠通便,使内热从下焦而去,诸证自除。

国医大师李士懋“汗法”临证心悟

 (2018-03-23 14:06:55)[编辑][删除]

 


•李士懋认为发汗法可广泛用之于临床各科疾病,不仅局限于解表,在以“平脉辨证”为主的辨证理论指导下将发汗法应用到里证、虚实夹杂证、阳虚寒凝证。

•李士懋将汗法分为广义发汗法与狭义发汗法。广义发汗法是指用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使阴阳调和,可使正汗出者;狭义汗法,是指服发汗剂或应用针熨灸熏治法,必令其正汗出的一种方法。

李士懋教授为第二届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药审委员,第二、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李士懋教授五十多年来集教学、临床、科研、著书立说于一身,临床擅长内科杂证,对脉学、伤寒、温病、火郁证及汗法都有独特的见解。

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关于发汗法的应用范畴,人们一般多停留在“外感表证当汗”“汗法可以解表”这一较粗、较局限的层面。李士懋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对汗法提出创新性的个人见解,在以“平脉辨证”为主的辨证理论指导下将发汗法应用到里证、虚实夹杂证、阳虚寒凝证。现代医学的脑中风、高血压病、冠心病、肾脏疾病、肺系疾病、肠胃病等,皆可施以汗法。该治法不拘泥于表证,丰富了汗法的理论研究,也扩展了汗法的应用范围,临床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

汗之类别

汗有正汗与邪汗之分,邪汗是以汗出异常为主证的一类病症。诸如自汗、盗汗、大汗、阵汗、汗出不彻、头汗、手足汗、偏汗、阴汗、脱汗、黄汗等。李士懋将邪汗的病因病机概括为正虚与邪阻两端。正虚乃阴阳气血之虚衰,邪阻乃六淫、七情、内生五邪等。邪汗只是疾病的一个具体症状,虽在辨证中有或大或小的辨证意义,但总的来说,对邪汗的辨证,还要四诊合参,以脉为主来决断。

正汗包括人体的生理之汗,或曰常汗;疾病经治疗后,由于阴阳已和而出之正汗,因气候环境、饮食情绪、劳作运动而自我生理调节之汗。正汗是微微汗出,而非大汗或无汗;正汗遍身皆见,而非局部汗出,持续不断,并随汗出,脉静身凉,阴阳调和而愈为特点。

临床可据此正汗以推断病情转归,已然表解里和,阴阳调和矣,此即测汗法。测汗法不是治则,更不是汗法,而是判断病情转归的一种客观方法。临床测汗法于各种疾病中皆可应用。

汗法分类

李士懋将汗法分为广义发汗法与狭义发汗法。广义发汗法是指用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使阴阳调和,可使正汗出者。这里必须强调两点,一是八法皆可令人汗出的“可”字。“可”者,可致汗出,而非必然汗出。用八法而得正汗者,属广义汗法;若未得汗,或反见邪汗、脱汗,则非广义汗法。二是强调正汗出,若用八法未出正汗,而是汗出不彻、或邪汗、脱汗等,当属误治,也不属广义汗法。狭义汗法,是指服发汗剂或应用针熨灸熏治法,必令其正汗出的一种方法。还有两点:一是必令其正汗出的“必”字,即必经发汗使正汗出而邪散的一种治法。服发汗剂而汗不出,或汗出不彻,是为误治或药力不足。二是所出之汗必须是正汗,若为邪汗、脱汗,则为误治,皆非狭义发汗法。

狭义的汗法,必需令其正汗出,但临床上常见予麻桂辛散之剂,患者并不出汗,甚至连服多剂亦不出汗,所以李士懋在应用狭义汗法时,必加辅汗三法,即连服、啜粥、温覆。辅汗三法,实则源自桂枝汤的服用方法,温覆、啜热粥、连服。辅汗三法的作用有三:一是助药力,促使汗出;二是使汗出适度,防止汗出不透或过汗;三是补脾益胃,顾护正气。李士懋用辅汗法,常三法联用,不汗则继服;汗已出,则减其衣被,止后服,以调节汗量,令汗出绵延三五小时,且防其大汗伤正。发汗应当达表解里和,阴阳调和之自然汗出,其临床特点:遍体皆见,头、躯干、四肢皆见汗;持续不断,汗出可持续半夜或整夜;微微汗出。随汗出而热衰脉静。

发汗原无定法,当视其阴阳所虚之处而调补之,或因其病机而利导之,皆能出汗,非必发汗之药始能汗也。《医学心悟》亦曰:“凡一切阳虚者皆宜补中发汗,一切阴虚者皆宜养阴发汗,夹热者皆宜清凉发汗,夹寒者皆宜温经发汗,伤食者皆宜消导发汗。”李士懋认为,脉弦紧拘滞,乃寒主收引、凝涩之反映在脉象的特征,仿佛脉呈痉挛状态,并将此脉命名为痉脉。这种脉象,可浮可沉,若邪客于表者,可因寒之凝涩收引而脉沉;寒袭于里者,亦可脉沉。至于舌诊,可正常,可舌淡胖,可舌红暗绛紫等。此等红暗绛紫之舌,皆寒凝血瘀所致,不以热看。临床见此痉脉,即可用汗法散其寒,待汗出透之后,再观其变,依法治之。

汗法适证

李士懋创新性提出“汗法”用于里证——寒凝证;发汗散寒,解凝止痉,使筋脉气血通畅,寒凝证自当解除,并遣制了专用方剂“寒痉汤”及发汗法的系列方剂。寒邪入里,客于脏腑,损伤阳气,痹阻气血经脉,升降出入之气机闭塞,法当驱邪外出,所以应当汗而解之。即使为多年顽疾,沉寒痼冷伏于里者,也可汗解,不以时日为限。发汗时要兼顾正气及外邪。这里汗法所治的是客寒,而非阳虚阴胜的内生之寒。

发汗法不但可用于寒湿客于肌表者,或客于肌肉、经脉、筋骨者,亦可用于寒邪袭里者;若正虚而寒袭者,可通过扶正发汗散寒治之;若阳虚阴盛而无客邪者,在扶阳基础上,亦可用其激发阳气以解寒凝。由此可见,发汗法,李士懋认为可广泛用之于临床各科疾病,绝不仅仅是用于解表。李士懋的汗法理论全面继承经典的内涵及历代医家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完备的汗法理论体系,提出汗及汗法的理论核心,为临床的具体运用提出明确的指导,是李士懋思辨方法的具体运用典范,是理解“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的基础。

验案一

患者,男,23岁。大学毕业前近1月嗜食冷饮、冰啤酒,后出现周身乏力、纳呆、眠差、消瘦10公斤余,脉沉弦紧拘,舌淡苔白腻。

中医辨证:寒凝证,寒湿痹阻经脉。

治法:温阳散寒通经。

处方(李士懋自拟寒凝汤加减):麻黄6克,细辛6克,干姜10克,桂枝10克,附子10克,全蝎10克,蜈蚣1条,生姜3片,大枣6枚。4剂,水煎服。每3个小时服一煎。药后啜粥,温覆令汗。汗出,停后服。

二诊:药后已汗,周身乏力明显减轻,纳呆好转。脉弦已缓,仍沉紧。上方改麻黄8克,附子15克,易桂枝为肉桂6克,加白术15克,党参20克,4剂。每3个小时服一煎。药后啜粥,温覆令汗。汗出,停后服。

三诊:药后周身乏力已除,体重增加2公斤,脉沉缓,继上方加黄芪20克,益气固表。7剂。

按:脉沉紧迟,乃寒邪闭郁之象,则此周身乏力,当为寒湿留恋经络所致。正值盛夏,寒从何来?概因嗜食寒凉,蕴结于里,而呈寒凝之象,当发汗祛邪。汗法皆云邪在表者,汗之祛其在表之邪,鲜有云寒在里者当汗。李士懋认为,寒在经、在脉、在筋、在骨、在腑、在脏者,亦可汗而解之,驱邪外出。本案外无表证,知寒不在表,诸症皆是在里之象,故宜汗而解之。此即“离照当空,阴霾自散”,俾邪祛阳气通,乏力当转。寒凝方为寒湿留恋机体之治。此方可据证以变通,寒重者重用桂枝、附子、麻黄,更增升降散以升清降浊;湿重者,增白术,或加苍术、薏苡仁等;桂枝、白芍、甘草、生姜以调营卫,可权衡寒、湿之轻重,灵活加减变化。二诊汗出寒解,诸症虽减,然脉弦紧拘,知寒湿未尽,故仍用上方加温通之品。可见通经散寒之剂,加助汗之法,即成汗剂。三诊加黄芪,乃邪已祛,拟扶正以固本。

验案二

患者,女,50岁。四肢酸痛已七八年,遇凉则重。脉沉紧迟,舌苔白。中医辨证:寒湿痹阻经络。

法宜:温阳散寒通经。

处方(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12克,炮附子15克,麻黄8克,白芍12克,白术12克,防风10克,知母9克,生姜6片。3剂,水煎服。每3个小时服一煎。药后啜粥,温覆令汗。汗出,停后服。

二诊:药后已汗,四肢酸痛明显减轻,右臂酸痛尚较明显。脉紧已除,转弦缓。上方改麻黄4克,加穿山龙15克,海风藤15克,蜈蚣5条,地龙10克。7剂。

三诊:药后四肢酸痛已除,脉弦缓,方改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扶正以善后。处方:黄芪12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生姜6片,大枣6枚,当归12克,川芎8克。14剂。

 

按:脉沉紧迟,乃寒邪闭郁之象,则此四肢酸痛,当为寒湿留恋经络所致。已然七年,虽非新感,但寒邪未去,仍当汗而解之,俾邪祛阳气通,酸痛当除。桂枝芍药知母汤,为寒湿化热,外伤肢节,内冲心胃之治。此方可据证以变通,寒重者重用桂枝、附子、麻黄、防风,更增川乌散风祛寒以通经;湿重者,增白术,或加苍术、薏苡仁等;热重者,增加知母之比例;桂枝、白芍、甘草、生姜以调营卫,可权衡寒、湿、热之轻重,灵活加减变化。二诊汗出寒解,脉紧除,然诸症虽减未已,知寒湿未尽,故仍用上方加通经之品。方虽同但不用助汗之法,故无汗出。可见通经散寒之剂,加助汗之法,即成汗剂;不用助汗之法,则非汗剂。三诊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乃邪已祛,拟扶正以固本。(徐文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