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昭示来学奋力前行

(2022-11-11 05:18:27)


时间:2021-06-1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靳琦

书院名实,源流可寻;始唐盛宋,赓续明清。兴学崇文,铸魂育人;谈笑鸿儒,无有白丁。时至当下,传统复兴;礼乐精进,诗文日新。

昔有四院,名扬世间;延绵不绝,蔚为大观。悠悠岁月,长存悬念;千年往事,不坠雅范。

山林之中,古朴之风;云端之上,新颖之境。跨越时空,一脉相承;连贯历史,返本开新。弘道启贤,与日俱兴;王琦书院,应运而生。

若论其韵,东林有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倘申其道,横渠语精: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熟读经典,勤于临证;得遇名师,修炼道行。医家之路,由古及今;进取阶梯,成才门径。

现代之际,为医不易;涉猎盖广,治学入细。院校熏陶,师承受益;继续教育,终身学习。人文思维,现代科技;衷中参西,尤为必须。

吾师王琦,名就功成;大师院士,集于一身。创办书院,心系传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宣明往范,执着笃定;昭示来学,奋力前行。坚哉其志,诚哉其心;善哉其人,美哉其行。有道是:立德立功立言,兢兢业业;传道授业解惑,殷殷切切。

书院诸师,担纲大任;惟医有材,于斯为盛。中西名家,齐聚于此;勠力同心,共襄义举。大雅宏达,于兹为群;倾囊相授,竭尽赤诚。

书院众生,幸逢良机;求学问道,乐此不疲。理科文科,医师教师;各方才俊,辐辏而至。栩栩跃跃,浩浩汤汤;莘莘学子,济济一堂。

书院课业,当用应时;克明峻德,格物致知。临证发微,理论探求;学养并进,内外兼修。前沿摸索,方药新用;挖掘也深,研究也精。明堂问对,教学相长;话题也宽,兴趣也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喜自内心,乐在其中。

其必曰:独领风骚兮,唯有大师;继往开来兮,弘扬大业。(靳琦)

彼其道幽砥砺前行

 (2022-11-12 09:02:46)[编辑][删除]

开栏的话 2020年6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教授带领团队建立“王琦书院”师承平台,并举办线上开学典礼,至今开设在线系列课程13讲。值此“王琦书院”开办一周年之际,书院学员纷纷撰文分享一年来的成长心得和学习感悟,现择优秀作品进行刊登。

——王琦书院创办周年记

时间:2021-06-1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骆斌

一百二十年前之辛丑,中国签订近代史上失权最重之《辛丑条约》,从此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王朝。巨额赔款及主权的丧失予摇摇欲坠的封建王朝以致命一击,十年后清廷覆灭,国祚不再。以工业兴国之列强遂兴兵发难,国门洞开的中华民族面对世界的江风海雾,无数仁人志士艰苦卓绝上下求索,国有难则以身赴难,社稷危概举国皆兵,勇夫悍士沛然若河海之倾,入战血洪涛似中流砥柱,以此忘身赴义之精神挽大厦于将倾,方使中华渡尽劫波,乃得图存以期重振河山。

百年光阴弹指而过,二零二一之辛丑,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十三五”规划业已收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十四五”规划正式开启。当今中国经济崛起之强劲,科技发展之迅猛,政通人和之调顺,外交纵横之捭阖,观古揽今罕有其伦。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腾飞,中国整体业态已形成与世界经贸体系深度嵌套之势,并根植于本民族独有的文化土壤和国民特质,在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中摸索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这条道路人迹罕至,坎坷崎岖,却依托其根植的文明所特有的江流不转之精神,屹然独立之气魄,让中华民族再次雄起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一百年来的励精图治,创造了世界史上的奇迹,这是道路的奇迹,也是体制的奇迹,归根结底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深厚底蕴所不断焕发的奇迹。正是这种底蕴让中国屡次在历史重大转弯处做出正确的选择,在各种思潮冲击的大争之世有能力有勇气作出路线抉择,成立代表着最先进生产力的政党,将本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所积淀的最为精粹的价值观付诸实践。这种价值观所蕴含的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的精神,所推崇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皆浮沉于生长之门的理念,让中国的复兴自利并施惠于世界,也让中国的崛起成为人类文明整体提升的重大契机。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其理论之完备、内涵之恢宏、应用之广泛、保留之完整,举世所未见。中华民族能够在数千年的瘟疫和战乱侵袭中不断壮大发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其所拥有的独到的中医药科学体系。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发展成就卓著,然而也面临着如优势逐渐淡化、方家学术思想和经验传承不济、特色诊疗技术和手法濒临失传以及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人才匮乏等问题。

在人类历史上,古典文化的衰微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由经济模式、思维模式、社会心理环境的合力作用而产生的复杂结果。事实上,中医药学所面临的困境正是中国近代百余年文化思想的变革、激荡,以及融合历程的缩影,是西学东进的激烈交锋后,因国民孱弱致使民族虚无主义滋生从而导致教育西化、认知西化的结果,也是脱离诞育中医药学的文化土壤和哲学思想,强行采用现代科学的二元结构和实验手段对一种古老精微的文明进行评价和支离所产生的歧化困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对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暨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所具有的价值进行肯定的同时,也针对中医药发展的现状提出了若干战略性指导意见。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当全面落实中西医并重方针,健全遵循中医药规律的治理体系,加大中医药发展基础和人才建设的力度,完善学术传承制度并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活态传承,确保中药材质量的同时切实解决创新欠缺的问题,以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将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从而全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彰显名言微义,发于岐黄事功。有鉴于此文化重振之需,王琦书院应运而生,自梅月成立伊始,寒暑无间已有一年,景历四时耕耘无限。书院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教授带领团队所建新型师承平台,邀院士、国医大师、国学大师和相关领域专家以为发启,放眼世界,与时俱进,躬身践行以切实响应时代的号召。当今世界万物互联之广、数据之众、变量之多、因素之杂,皆历来所未曾有,故书院宗旨首推师承之纯、沿袭之正,另秉包容进取海纳百川之姿,灵活采用线上直播等多种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传讲,以使师承弟子各得精微,从而创造性地构建与院校教育相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优化人才成长途径提供新的思维和平台。

仰赖先生德高望重,众贤发心深远,人物淳泓卓荦,时运得天独厚,书院自建成至今虽只一年,已俨然具备道固、广博、知言、冶性之德。

所谓道固,即为所遵循核心理念在多方面的体现。一者传承之道,书院秉承传统中医药学所独有的业师授受、家学相传模式,注重宗门理论体系自洽及个体诊疗及研读经验的传承。二者修身之道,学人践行及功夫养成亦在熏习德风,以古来良医修身济世之衷怀自许自期。三者治学之道,首举名家研读经典之法以资后进,即诵而后解,解而有别,别而愈明,明而能彰,以及先生所提由博览之广涉泛读、继而纵向精专深耕、横向触类旁通的研读学习路径。又举经方典籍之销文、经方诸论之辨析、经方运用之变化等多维度精研推敲方法,以泛览典文为基,精思开解入理,提要钩玄,疏通滞义。先生以开物成务之效验、方法配伍之精研,归纳出经方方药之“汤证一体”“因证立法”“以法统方”“配伍精严”“药精效宏”“主病主方”“专病专药“等深切显微之特质,即为治学之道运用变化之垂范。

所谓广博,概因中华地大,物类繁多,水土各异,作为注重现实功用的学科,中医药学历时千年的经验总结和运用形成了流派众多、各有建树的格局。因地制宜,代代承衍,各派皆有独到之处,而殊途者莫不同归。书院授课并不独尊一家之言,而是尊重各宗门理论体系之特色,具海纳百川之雅量,兼融会贯通之手眼,千江月现,皆有清晖,不强与各论立异,亦不欲为苟同。先生所身体力行者,务踏实以重基础,须严谨务勤背诵,尚尊崇畅明法度,持谦抑多相比较,具洒落以善综合,实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包容性治学典范。无有门户之见,不可水火不容,无谓厚此薄彼,个人修齐治平如此,国家道路选择如此,民族文化复兴亦是如此。

王琦书院提倡百家争鸣,以知见精微和实操的现实效用作为检验标准,不以人微而废言,但取学养之功致奔腾万象,此即知言之德。在向传统中医药人才评定标准回归的同时,注重纳入多维度视角、多学科背景人才,标识新论知常达变,力求为中医学注入新鲜血液。

天下事多成于濯磨而败于潦草,人谓见道明彻易而日日进学难,慷慨激昂易而日久功深难。执规矩者,易滞于形器,而无言外之德;语妙悟者,又超于规矩之外,而不切事理之实,此皆是个人天性禀赋中不同特质。学问之路本多无闻寂寞,诚诸践履所赖固然有天赋际遇等外因,亦不可缺沉静耐久之性德修养。

有鉴于此,书院自创建以来,秉持日日新苟日新之古训,听闻授讲反复切磋,心得交流文书问答,孜孜堪求之兴学之气象无有一时懈怠。以群贤毕至鸿儒问道之因缘,缔造自律律他之氛围,如大冶烘炉,修学与修身并重,德业与学业兼得。以此冶性之德,百川归海,及门之士亟图为会,互相劘切,各极所诣,渐有合异同归之机,亦有磨砺秉性之功。(骆斌 北京中医药大学)

人之美者为师 传师心印为承

——贺王琦书院落成感言随笔

时间:2020-06-2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骆斌

 

  躬逢中医复兴及王琦书院落成之日,再读恩师所撰《师承论》,得聆谆谆教导,抚今追昔,感怀交集。方悟得古贤所云“凡学者才晓得做功夫,便要识得圣人气象,识得气象,方可实地去做功夫,必不会差”之深意。

  石之美者为玉,人之美者为师。为玉者,以切磋琢磨而成,为师者,即切磋琢磨之起用,而造化之功愈彰显。人若遇一良师,上等之才必可成圣作贤,中等之才定然造福生民,即便庸碌之资,也必为良民。此师之功所致,亦师之德所显也。师渊博如海,亲师之泽即可知百川之味,又何必遍尝百川;师巍然如含元之殿,即已登临此境,人便不复问路长安。故知学人之于明师,犹如新月之于满月,清辉之光难比,然澄澈之意已定,此为学之功皆启悟萌发自师尔。

  蒙师不弃,自归于王门于今已近三十载。此三十载,令少壮之人渐知天命,鬓虽星星而初心不改。一路行来,自谓凡所有得无不从师而成,概所有学皆因敬师至诚至恭。如师于《师承论》中所言“中医学之绵绵沛沛,江河长流,师承之教,具独特地位,功莫大焉”。师承之功尤见于以下。

  一为道业 相传各国皆有传统医药经方之学,而自成体系传承延续至今者,唯中华医学。其理论之完备、内涵之恢弘、应用之广泛、保留之完整,举世所未见。其之所以延绵至今而愈发具有生机,皆因中医学多为业师授受,家学相传。中华地大,物类繁多,地貌水土各异,致其间流派众多,如金代寒凉、攻下、补土之首创,后有伤寒温病之分野,皆源远流长各有建树。而此等建树无不发肇于各派宗师,而由门人代代承衍,较之西医之诊疗,尤为注重宗门理论之体系自洽,以个体经验之传承为宗旨。虽道道不同,故难与相谋,然殊途者莫不同归。所谓法无定法因地制宜,皆因此师承之纯、沿袭之正而来。

  二为道风熏染 古之修学,首推竭诚。无诚则人难以养性,无以立命,此即性命之说。论及学问一事,尤需面师如天,感戴其授业不亚于生身之功,解惑可比拟再造之恩。私塾学院所立之纲宗,即为耳提面命之所,熏习德风之地,修身济世之场。忆当年于恩师门下求学之时,日日跟随师身学其学问修养,时时模拟师风仿其接人待物,刻刻谨记教导以自查自省,由此日久功深,以渐染习师德,长养学问慧命。

  三为因材施教 如《师承论》所言,古之师承,于学者遴选,要求甚高。因大医之精诚需纳百川之水,方能无所碍滞。纳百川之水,则需有纳百川之量。无伯乐前,马并无千里驽劣之说,因伯乐慧眼,良驹得以奔腾而不至碌碌埋没于槽枥之间。明师之明在于具伯乐之眼品鉴有方,亦有仁心故调教有方。人有体质之别,亦有资质之差,然师爱惜良才亦不弃凡质,以慧心各个启悟,以慈心分别引导。其恩如明星之于暗夜,其德如天普覆似地均擎,雨润万物而无声。

  师承之功如此昭彰,惜自西学东渐伊始,此儒学师门之风渐为规模教学所取代。后者于标准化、规模化、技术化之现代科技传播甚为相宜,而与国学及医学之继承发扬之道并不相融。以是因缘,于此文化复兴中医重振之盛世,王琦书院应运而生,以期孜孜堪求,不愧先贤。师以德高而望重,发心高远,振臂一呼即群贤毕至,众星以拱北斗。师虽致力于此书院,然并不以一家之言为堂。秉承道固一贯,其流则奔腾万析之气象,穷理必极其精,居敬必极其至,博采众家之长以使海内鸿儒问道。此盛举,可成万世之师,乃承岐黄心印,乃中医之幸,生民之福。此实为师承之真谛,为知言、养气、性善、尽心之学,以发明圣人之蕴,继往圣之绝学,拔生民于病苦。躬逢此盛典,欣欣与有荣焉,是日以为记。(骆斌 北京中医药大学)

程士德教我临证

 (2022-11-11 08:48:20)[编辑][删除]


时间:2021-06-1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韩仲成

程士德(1919—2009),江苏南通人,著名中医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理论教学奠基人之一。上世纪50年代,全国四所高等中医院校开办伊始,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程士德亲自撰写讲稿,主编及参编了五个版本的《内经》教材,撰写和主编了《内经讲义》《内经理论体系辨证》《素问注释》《五运六气》等多部著作。

1981年,我参加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全国方剂师资班,程士德老师多次作《内经》讲座,令我获益匪浅。其间,程士德老师送我一本他编写的1979年7月北京中医学院《内经》进修班用的《内经选读讲稿》,该书精选《素问》二十五篇、《灵枢》十一篇。他说:“这是《内经》的精华,《内经》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是华夏文明的瑰宝。”这本上世纪70年代的油印讲稿,是临床必备的案头书,我珍藏至今。

1993年,我去北京中医药大学请教程老师几个学术问题,他高兴至极,赠予我一本他主编的《内经讲义》,并且语重心长地鼓励我植根基层,传承中医。

程士德耄耋之年仍坚守在临床一线,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坐诊带徒。1994年,我陪一位甲亢患者和一位精神病患者去北京找程老师诊治。他平脉辨证,四诊合参,给甲亢患者处以《外科正宗》之海藻玉壶汤,并随口背出方歌:“海藻玉壶带昆布,青陈半夏草贝母,川芎独活当归翘,化痰散结瘿瘤除。”这位甲亢患者服药二十天,诸证消失。

另一位患者王氏为中年妇女,嗜睡困倦一月余,记忆力减退,自汗出,精神呆痴。我用归脾汤类方治之,其效不显。程老师诊后说:“神志疾病是由于社会、环境、心理、生理等多种因素引起的以神志活动失常为主的一种疾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煎厥、薄厥、癫狂、不精等病证的记载。该患者证属营卫不和,阴阳失调,治以调营卫,通阳和阴。”随后处方桂枝汤加黄芪、菖蒲、郁金、胆南星、当归、柴胡、枳壳。患者服药两周,营卫气血和利,脏腑阴阳通达,嗜睡诸症自消。

是年冬季,我去信请教:“五运六气深奥难懂,运与气纵横交错,变化多端,不容易理解与掌握。”老师来信说:“五运六气是古人研究天象、气象、物候和人体生理病理之间关系的一门学说。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为指导,从阴阳五行理论来推论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成为指导我们防病治病的经典。”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渐次领悟了五运六气与疾病的关系。

中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程士德坚持以《内经》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享誉海内外。程士德老师离开我们11年了,但他潜心岐黄、勤于临证的治学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医人以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精神进行追求探索。(韩仲成 山西省保德县中医院)

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转)【草根一生】

 昭示来学奋力前行 (2015-07-10 05:14:22)[编辑][删除]

——读《李时珍大传》有感
于东东 安徽中医药大学

    金乌西坠,玉兔东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蓦然回首,已过往四百多年,世事变迁,“物换星移几度秋”。老子曰“死而不亡为之寿”,先生的千秋伟业与传奇的人生仍被传诵;光芒四射的智慧和崇高的精神绵延至今,真可谓万寿无疆。

    再次阅读“医中之圣”李时珍的传奇人生时,不禁为之动容。如果不是因为这次偶然的时机,可能将错过一次与先生对话的机会,这将是比较遗憾的事。孩提时曾读过插画版简介先生的图书,当时对先生的艰辛与贡献只是限于书本的文字介绍,并不曾去深刻感悟。至今只记得先生头戴方巾、背着药篓、手拿铲刀等工具、泛白的胡须、行之于山林,那时感觉先生飘飘然兮若仙人,如今读先生阅历、阅世人之语论、知先生之旷世奇作,方晓先生真应为“仙人”也。《左传》曰:“太上有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先生正是这种“立德以垂世范,立功以垂世则,立言以垂世教”之人,先生之德乃“大德”,之功乃“大功”,之言乃“大言”,实乃“三大之不朽也”!

    古人曰“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所谓医者疗人治病需赖奇术妙方、灵丹妙药,更需妙手回春之奇医、仁心宽厚之圣者。先生不仅济世救人、不为名利、仁爱为怀,而且精勤不倦、谦虚好学、博极医源,编著了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本草纲目》。昔人已矣,殊不知四百多年来先生的影响绵延不绝。

    观后世之人为先生所做之传,不禁潸然泪下,一则因为先生无畏的信念、坚定的毅力以及力争真理的勇气。先生从“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窥”的寒窗苦读却“三试不中、名落孙山”的失落;到博采广纳“凡子、史、经、传, 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无不阅览,励志本草;然则又矢志不渝地为编著“远穷偏壤之境,险采山麓之华”坚持实践、苦心求教;在这同时又承前人之荆山玉、推己之灵蛇珠,先生这种勇于实践、敢于坚持真理的唯物主义精神,不仅对科学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后世树立了科学的典范。二则为自己正值青春年华,却每日不思进取、消极对待生活、不知所做何事而悲伤,先生著述是为纠正古代本草的谬误, 修改古代本草中不合时宜的内容, 补充新发现和新研究的成果,然则“曾费三十年之殚精”;而自己正值青春却迷茫前程、不立长志,呜呼哀哉。

    “时间无限人生促,珍惜光阴勤钻研”。读《李时珍大传》时,观先生虽“幼多羸疾,长成钝椎”却“耽嗜典籍,若啖蔗饴”“行历三十,力肆校雠;历岁七旬,功始成就”,此只追求真理、献身医药的大志和崇高的“大医精诚”医学品德让我不经意间为之一震!原来并不是自己愚笨,而是缺乏恒心和毅力,总是找着各种言辞享受一刻的闲适,却忘了自己正在路上!所有的东西不是只有热度就可以了,还要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加热。先生和《本草纲目》的伟大贡献,不知该用哪些言语来概述。著名中国科技史研究专家李约瑟博士曾说:“李时珍作为科学家,达到了同伽利略、维萨里的科学活动隔绝的任何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本草书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至今, 这部伟大的著作仍然是研究中国文化中的化学史和其他各门科学史的一个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这大概算是对先生比较中肯的评述了。

    先生集几千年历家医学文献之大成,怀着“济世救人,仁爱为怀”的伦理思想,承载着人类的灿烂文明和智慧的结晶以及“大医精诚”的期待和梦想,带着懵懂、青涩的我们走向成熟,又推着我们去历尽沧桑!进而涉足那些非凡的境地,让人类一次次剖析自我、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创造辉煌历程。先生之精神是屹立在人类精神山峰上的一处光怪陆离的奇景,书写着炎黄子孙开拓创新、繁衍昌盛而又绵延不绝、永不落幕的传奇。先生之精神与承载的文化是在平平仄仄的历史长河中最纯洁的见证,呐喊着人类对传奇生命的珍爱之情和对神圣生命的敬畏。

    《内经》云:“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先生之《本草纲目》当为珍宝;“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

中医心语【草根一生】

  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转)【草根一生】 (2015-07-25 17:56:36)[编辑][删除]
标签: 

文化

                     

中医心语【草根一生】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最耀眼的瑰宝,是华夏子女的骄傲。它贯穿中华民族的历史,在几千年的积淀中,涉及各种文化领域。作为一门古老的医学,至今仍然散发着不朽的光芒。不断地去挖掘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去体会每一位平凡医者的仁术仁心。                 躬身岐黄求医道,青囊仁心报乡梓 ! ”  悬壶济世,走遍东南西北;杏林春暖,不分男女老幼” !                                                                                                中医是智慧之学、灵验之术、文化之花,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生治病有两种手段,一是药物,一是语言。”                                              “学而不悟学必浅,悟而不学悟也非”经方为源,时方为流,源流结合,师法不泥方,才能适应不断复杂变化的疾病谱。

中医心语【草根一生】

1、积极的人在忧患中都看到机会,消极的人则在机会都看到忧患。
 
2、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
 
3、伟人之伟大,因为逆境时,别人失去信心,他却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4、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绝望的人。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5、不能选择——放弃的路;不能拒绝——成长的路。
 
6、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7、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梦想天边的花园,不如欣赏窗前的绿地。
 
8、欲望以提升热忱,毅力以磨平高山。
 
9、最大的破产是绝望,最大的资产是希望。
 
10、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
 
11、昨晚多几分钟的准备,今天少几小时的麻烦。
 
12、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重要。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
 

 沧海泪,巫山云,紫陌红尘的繁华沉醉中,蓦然回首,如花的容颜,似海的神情,闪耀光影的泛黄流年,于史卷上镌刻永恒的瞬间。远去了兰舟,离去了芳草;不想柳舞,不忆花飞。云断,疏影横斜;雁过,栖息无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