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菖蒲:治头面疾病要药

(2022-11-11 04:52:05)


时间:2021-06-1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唐靖尧

《黄帝内经》曰:“心与小肠相络属,其华在面,其充在脉,开窍于舌;肺与大肠相络属,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脾与胃相络属,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开窍于口;肝与胆相络属,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肾与膀胱相络属,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二阴。”所以,治疗耳鸣、鼻塞、小便癃闭,中医主要从肾、肺入手,但每每效果不佳。

笔者认为,心主血脉,血脉四通八达,人体无处不有血脉,九窍也是一样,故内经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

心系九窍,九窍与毛孔是人体与大气交换的通道,这个通道不通,人体内的阴阳气血就会受损,特别是当今心脑血管疾病,现代医学视为无法治愈的慢性疾病,这些疾病其实就是血液与九窍的问题,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在配伍中加菖蒲开通九窍,血液慢慢就得到改善,最终心脑血管疾病彻底康复。所以,治头面疾病,石菖蒲是一味不可缺少的要药。所以,治疗耳鸣、鼻塞、小便癃闭等九窍疾病,从调心开始,临床用“远志、石菖蒲”等药配伍,收到良好效果。所谓:气血通则疾病无,气血通畅用菖蒲。

附:菖蒲的其他用法。

阴汗湿痒:石菖蒲、蛇床子等份,为末。日搽二三次。

诸般翳眼,攀睛云翳:菖蒲自然汁,文武火熬作膏,日点之。

痰迷心窍:石菖蒲、生姜。共捣汁灌下。

温热、湿温、冬温之邪,窜入心包,神昏谵语,或不语,舌苔焦黑,或笑或痉:连翘三钱(9g)(去心),犀角一钱(3g),川贝母三钱(9g)(去心),鲜石菖蒲一钱(3g)。加牛黄至宝丹一颗,去蜡壳化冲。

好忘:远志、人参各四分(12g),茯苓二两(100g),菖蒲一两(50g)。上四味加水,饮服,日3次。

心气不定,五脏不足,甚者忧愁悲伤不乐,忽忽喜忘。朝差暮剧,暮差朝发,狂眩:菖蒲、远志各二两(100g),茯苓、人参各三两(150g)。上四味末之,蜜丸,饮服如梧子大,日3次。

诸食积、气积、血积、鼓胀之类:石菖蒲八两(400g)(锉),斑蝥四两(200g,去翅足),二味同炒,呈焦黄色。上药用粗布袋盛起,两人分别拧着袋子的两头,然后再将菖蒲研为细末(丸),每服适量,温酒或白汤送下。

风冷痹,身体俱痛:菖蒲(锉)、生地黄(去土,切)、枸杞根(去心)各四两(200g),乌头(炮裂,去皮脐,锉)二两(100g),生商陆根(去土,切)四两(200g),生姜(切薄片)八两(400g)。上六味,以清酒三升渍一宿,暴干,复纳酒中,以酒尽为度,暴干,捣筛为细散。每服适量,日再服。

耳聋:菖蒲根一寸,巴豆一粒(去皮心)。二物合捣,筛,分作7丸,绵裹,卧即塞,夜易之。

耳聋耳鸣如风水声:菖蒲(米泔浸一宿,锉,焙)二两(100g),猪肾(去筋膜,细切)一对,葱白一握(擘碎),米(淘)三合。上四味,以水三升半,(先)煮菖蒲,取汁二升半,去滓,入猪肾、葱白、米及五味作羹,如常法空腹食。

中暑腹痛:石菖蒲根三至五钱(9~15g)。磨水顿服。

噤口恶痢,粒米不入者:石菖蒲一两(50g),川黄连、甘草、五谷虫各三钱(9g),为末,蜜汤调送少许。

霍乱吐泻不止:菖蒲(切焙)、高良姜、青橘皮(去白,焙)各一两(50g),白术,甘草(炙)各半两(25g)。上五味捣为粗末,每服9g,以水一盏,煎十数沸,倾出,放温顿服。

赤白带下:石菖蒲、破故纸等份。炒为末,每服二钱(6g),更以菖蒲浸酒调服,日一服。

小便一日一夜数十行:菖蒲、黄连二物等份。酒泡服,适量。

痈肿发背:生菖蒲捣贴,若疮干,捣末,以水调涂之。

跌打损伤:石菖蒲鲜根适量,甜酒糟少许,捣烂外敷。

喉痹肿痛:菖蒲根捣汁,烧铁秤锤淬酒一杯饮之。(唐靖尧)

古今治疫常用石菖蒲

时间:2020-04-0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刘小平

 

  石菖蒲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茎,味辛,性温,归心、胃经,具有开窍宁神,化湿和胃的功效。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与疫病做斗争,取得防疫、治疫的丰富经验中,几乎都有用到石菖蒲,如挂菖蒲、佩有菖蒲组成的香囊、服有石菖蒲的复方汤药,显示出其防疫、抗疫的作用。特别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也有石菖蒲的身影。

  挂菖蒲

  端午时节,正值五月仲夏,各种蛇、虫、鼠、蚁都出来活动,所谓“五毒并出”,也是容易发生疫情的时节。因此,古人把五月初五看成“毒月恶日”。人们在这一天搞卫生、悬菖蒲、挂艾蒿、熏苍术,用多种方法避邪祛毒,可算是我国传统的卫生防疫节。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菖蒲有很多种类,人们悬挂门口长长的、大大的不是石菖蒲而是水菖蒲。

  佩香囊

  中药香囊有芳香避秽,健脾和胃,理气解郁,通窍醒神,驱毒杀虫的功效。随身携带一个香囊,就好像是带着一个绿色环保的“空气净化器”。现代研究证明正是中药的挥发性物质,散发后由呼吸道进入人体,兴奋神经系统,刺激鼻黏膜,促使黏膜上的分泌型免疫蛋白抗体生成。这种抗体对多种细菌和病毒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因此能较好地发挥预防传染的作用。石菖蒲根茎均含挥发油,可化湿开胃、开窍豁痰,是香囊组方中的常见中药。

  圣散子方抗寒疫

  宋·元丰三年(1080年),一场瘟疫在黄州(今湖北黄冈)爆发,来势汹猛,迅速蔓延。刚被贬谪到黄州的苏轼,为了挽救千千万万的生命,毅然决然地将抗疫秘方圣散子捐献出来。患者服后大多都转危为安,苏轼在《圣散子叙》所说:“谪居黄州,比年时疫,合此药散之,所活不可胜数。”方中二十余味中药里就有石菖蒲(《苏沈内翰良方·圣散子方》)。

  王氏连朴饮

  新冠肺炎爆发,湖北黄冈又一次是重灾区。国医大师熊继柏认为此病初期多为邪犯胃肠,常伴随纳差、便溏、恶心欲呕、腹胀、乏力、苔薄黄或黄腻等症状。熊继柏认为,此时要清热化浊,理气健脾,可以用王氏连朴饮治疗。王氏连朴饮出自《霍乱论》,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肠伤寒等证属湿热并重者,方中就有石菖蒲一味,用于理气化浊,效果很好。

  南宋诗人陆游有诗曰:“古涧坐菖蒲,根瘦节蹙密。仙人教我服,刀匕蠲百疾。”此处的“仙人”不是神仙、菩萨,而是在与瘟疫做斗争中掌握了各种治疗方法的医务工作者。(刘小平 湖南省洞口县中医院)

石菖蒲功效的发生学原理

时间:2019-06-2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张效霞

 

  石菖蒲系天南星科菖蒲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石菖蒲的根茎。在本草书籍中,菖蒲的异名颇多,如昌阳、昌本、尧韭、水剑草等。“菖蒲,乃蒲类之昌盛者,故曰菖蒲。”(《本草纲目》)《吕氏春秋·士容论第六·任地》曰:“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古人认为,凡天下之万物,俱藉阴而生,而阴又必资始于阳,以阴感阳而昌盛。而菖蒲于冬至阳生之后,先百草而昌,“昌”又与“菖”通,故有“昌阳”“昌本”之称。由于菖蒲叶片中间有脊,状若利剑,故又有“蒲剑”“水剑草”之名。

  名称由来

  至于在“菖蒲”之前,冠以“石”字,乃是因蒲类植物品种繁多,其中惟以“生石涧而叶细嫩者”“根小节稠,味甚辛烈,堪收入药”,其他“种池塘而叶粗长者”“根大节疏,味兼和淡,惟取作饯,餍酒点茶”。于是,“特加‘石’字于上,示其所优,使人之不误取也。匪特菖蒲为然,他如栀子、茨菇,每加‘山’字,亦此意尔。”(《本草蒙荃》)简言之,因菖蒲为蒲类植物中之昌盛者,且入药以生于山涧浅水石上者为佳,故名石菖蒲也。

  生长环境

  石菖蒲原产于我国,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的各省份。常生于山涧浅水石上或溪流边岩石缝中,喜荫湿、温暖的半阴环境,性强健,但不耐阳光暴晒,否则叶片会发黄。相反的是,特别耐寒令、耐阴湿,在长江流域可露地越冬,甚至在西藏地区也有分布。生长于气候温暖地带的石菖蒲,却怕阳光暴晒而耐寒湿,且冬至阳生之后,先于百草而生。对石菖蒲这些自然属性稍微加以观察,很容易就会意识到其自身必然含有一定的温热物质,同时“嚼之辛香少滓”(《本草纲目》引《本草图经》),所以《神农本草经》谓其性温、其味辛也。

  功效解析

  “古涧生菖蒲,根瘦节蹙密。”(陆游《菖蒲》诗)石菖蒲的根状茎十分发达,卧于石头上匍匐横走或斜上生长,质地坚硬,肥厚分枝而具节,节上着生须根,“盘屈有节,壮如马鞭大”(《证类本草》引《本草图经》),“吮拔水液,盘络砂石,不假地土之力,昌美溪浦之间”(《本草乘雅半偈》)。正因“菖蒲能于水石中横行四达,辛烈芳香,则其气之盛可知,故入于人身,亦能不为湿滞痰涎所阻”(《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换言之,菖蒲的根茎能在水流中茁壮成长,自然含有利水渗湿的物质,否则自身早就被大自然所淘汰。且“辛能散风,温能驱寒,芳燥能除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而“痹者,闭塞不通,风寒湿三种相合而成”(《本草乘雅半偈》),“去此三邪,痹自愈矣”(《神农本草经疏》);“咳逆上气者,此毫窍固拒,肺气壅遏,两相搏击,以致喘咳。菖蒲味辛气温,宣通开发,使一身之气,起亟旋展,郁痹喘咳,当自舒矣”(《本草乘雅半偈》)。所以《神农本草经》谓其“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也。其原因在于“凡物之生于天地间,气性何如,则入于人身,其奏效亦如之。盖人者得天地之和气以生,其气血之性,肖乎天地,故以物性之偏者投之,而亦无不应也”(《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因石菖蒲含有抗水之物质而能利湿,而脾胃乃人体水液代谢之枢纽,主运化水湿,功能失调,则湿浊阻胃,脘痞不饥;燥湿化湿,则其病自瘳。所以后世才谓石菖蒲有化湿开胃之功。亦即“不藉纤毫土气,生于水底碎石之间,隔水能通,以无窍为有窍,自地接天,以不联为联,且其气芳烈,味辛温,有阳华达,有阴悉布”(《本经续疏》)之故也。推而广之,“《别录》所增主痈疮,温肠胃,小儿温疟,身积热不解,皆火为水遏,欲出不得”(《本经续疏》)之故也。正如张秉成在《本草便读》中所说:“以其生水石间,故又能散水邪。凡一切心积、伏梁、癫痫等证,皆可用之。”

  石菖蒲属“水草”类,生境多有虫类伴生,而不被虫所噬,于是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其具有“杀诸虫、恶疮疥瘙”(《本草纲目》引甄权)之作用。石菖蒲全株具有香气,特别是其根茎更是醇香厚冽,闻之沁人心脾,耳目精神可为之一振,于是因“芳香清烈,故走达诸窍而和通之,耳目喉咙皆窍也”(《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所以,《神农本草经》谓其有“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之功也。“又观菖叶两歧,菖茎盘络,悉从中心透发,故能开人心孔,而心孔为诸脉络之宗主,其挛结屈曲之状俨似之。背阳喜阴,嗅之爽朗,当补五脏之用,非补五藏之体,以用行则窍通也”(《本草乘雅半偈》)。总之,《神农本草经》“首言治风寒湿痹,是取其辛温开发脾气之力;治咳逆上气者,痰湿壅滞之喘咳,故宜搜涤……开心孔,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总取辛温利窍之力”(《本经逢源》)。

  此外,石菖蒲之所以能开窍豁痰,还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有关。其“喜生逆水,根茎络石,略无少土颇能活。四时常青,新旧相代,新者从茎端抽发,旧者从茎末退去,一叶一节,节稀茎长,节密茎短”(《本草汇言》)。对此,苏东坡赞曰:“凡草生石上,必须微土以附其根。惟石菖蒲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节叶坚瘦,根须连络……其延年轻身之功,既非昌阳可比;至于忍冬淡泊,不待泥土而生,又岂昌阳所能仿佛哉?”(《东坡养生集》)因此,石菖蒲很早就被古人视为“仙草”,谓其为“水草之精英,神仙之灵药”(《仙经》),甚至认为石菖蒲是天上散落的玉横星(宋王十朋《石菖蒲》诗云:“天上玉衡散,结根泉石间。要须生九节,长为驻红颜。”),“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昌”(《太平御览》引《典术》。吴普据此称菖蒲为“尧韭”),并在野史杂记、道教著作中有着众多服食石菖蒲而得道成仙的记载。今天看来,不免荒诞无稽,不足为据。但我们认为,古人看到生长于山涧之间、四季常青、不资寸土、植于石盂、潇洒清雅、甘于淡泊,为山川灵气所钟的石菖蒲,必定会被大自然中这一鬼斧神工的“灵物”所折服和震撼,特别是看到其发达的根茎牢牢地固着在坚硬的石头上,并散发出淡淡的幽香,于是从其根固着力、穿透性强的自然特性上,意识到其可能具有“开”、“透”之功,在“香能开窍”的理论引导下,遂谓其能“开窍醒神”,而“痰”这一病理产物能迷蒙心窍,于是又谓其有“豁痰”之效也。(张效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

菖蒲青青过端午

 (2018-06-20 08:15:59)[编辑][删除]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凝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吃粽子、熏艾草,龙舟争舸,菖蒲青青,药囊飘香,都给我们带来了追远的情思。


  五月逢端午 菖蒲为剑艾为虎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五月初五因有两个“五”相遇,故简称为“重五”。因“端”字有初始之意,故“初五”可称为“端五”。“端五”衍变为“端午”又因何故?原来,按照中国传统的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农历的正月从寅月开始,五月即是午月,故“端五”又称“端午”。而午时为阳辰,又称为“端阳”,午月与午时,两午相重而又称“重午”。“端午”最终盛行而确立为节日,实因避讳而来。唐代时,因唐玄宗李隆基的生日为八月初五,为避“五”字讳,当时的宰相宋璟提议以“端午”作为正式的节日名称。

  端午节所演变的生活习俗,追溯起来,有古代普通民众的“卫生防疫节”之实。习俗内容中就有为攘除“五毒”(指蝎子、蛇、蜈蚣、蟾蜍、壁虎或蜘蛛)而祭出的菖蒲剑。五毒是中国民间常见的有毒动物。端午节时值农历五月,进入仲夏,五毒并出,最容易发生疫疠流行,因此古人把端午这一天看成毒月恶日。这种认识自先秦时代即有,视五月为“毒月”,五月初五为“毒日”,于是在民间形成端午以艾叶、菖蒲等香草驱除毒邪的习俗。古人选择端午这一天开展卫生防疫活动,正符合健康防病的实际需求。古人有在屋中贴五毒图的民俗,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寓意将毒虫刺死,除害免灾。

  南北朝时期的文献《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有端午时节民众“以艾为虎,菖蒲为剑”,悬于门户驱邪避晦的习俗。端午时节“蒲艾簪门”,从古昔到今朝,艾草与菖蒲并重,在南方有很好的绵延。

  民间常把艾草、菖蒲和大蒜并称为“端午三友”。端午节这天,人们普遍以艾草、菖蒲和大蒜这三种“武器”驱毒避邪。《诗经》有“彼泽之坡,有蒲与荷”的诗句。五月是观赏菖蒲的佳时,端午时节,蒲草青青,故农历五月又被称为“蒲月”。

  我来采菖蒲 服食可延年

  苏轼称赞菖蒲具有“忍寒苦安淡泊,与清泉白石为伴,不待泥土而生”的特性,并用诗赞美石菖蒲:“碧玉碗盛红玛瑙,井花水养石菖蒲。”“斓斑碎石养菖蒲,一勺清泉半石盂。”其实,菖蒲起初是被当作仙草灵药来看待的。东晋葛洪《神仙传》中载有汉武帝刘彻游嵩山,遇九嶷山仙人点拨,服食菖蒲以期延年益寿的故事。李白根据上面的神话传说,把瑰丽的想象写进了《嵩山采菖蒲者》诗:“神仙多古貌,双耳下垂肩。嵩岳逢汉武,疑是九嶷仙。我来采菖蒲,服食可延年。言终忽不见,灭影入云烟。喻帝竟莫悟,终归茂陵田。”清末翰林吴增甲有行楷诗轴写道:“石上生菖蒲,一寸八九节。仙人劝我餐,令我颜色好。”落款处写“服食家重之”,其意即谓石菖蒲服之可助延年长生。

  石菖蒲之所以被誉为“神仙之灵药”,是由于石菖蒲曾被古代道家或仙家用作重要的服食药物之一。仙药是不存在的,但石菖蒲确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这正如《神农本草经》所记述的“久服轻身、延年、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等。可能缘于古人在服食中发现其对人体抗衰延年有益处,如《备急千金要方》曰:“七月七日取菖蒲为末,酒服方寸匕,饮酒不醉,好事者服而验之,久服聪明。”王秉衡《重庆堂随笔》有:“石菖蒲舒心气,畅心神,怡心情,益心志,妙药也。”石菖蒲醒神益智之功效,临床可用于治疗惊恐不得卧、健忘、耳鸣、耳聋等,常与远志、朱砂、茯苓等同用,成方如安神定志丸。宋代《医心方》载一“神仙延年不老方”,用石菖蒲、人参、远志、茯苓、菊花水煎服,原书注“令人年少,耳目聪明”。以上两方用石菖蒲为主药,是其主“延年”功效的体现。

  菖蒲在延续着千百年来文化魅力的同时,自《神农本草经》肇始,中医一直以来都把石菖蒲作为一味治病良药。石菖蒲药味辛、苦,性温,入心、胃经,功能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临床主治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昏癫痫、健忘、耳聋等。《神农本草经》所记载的菖蒲“主风寒湿痹,……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等功效,现今主要体现在石菖蒲用于化湿、开窍、豁痰等方面。《神农本草经》谓石菖蒲“开心孔”,从心主神明之“心”理解,则当是其益智作用的总结。宋代《太平圣惠方》记载:“菖蒲酒,主大风十二痹,通血脉,调荣卫,治骨立萎黄,医所不治者。”明代《本草纲目》中也记载:“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萎,久服耳目聪明……”足见菖蒲酒有强身健体之效。

  传说宋朝名人陆游(1125~1210年)与妻子唐琬婚后不久,唐琬患了尿频症,昼夜排尿不止。一天,已成名医的好友郑樵(1103~1162年)来访,见唐琬身体消瘦,面色憔悴,遂自荐为她诊治。郑樵将石菖蒲与黄连等分研末,让唐琬用酒冲服为治。唐琬依法服用数日后,果然病症全消。陆游很感激郑樵用石菖蒲治好了妻子的病,于是写下了《石菖浦》:“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寸提蹙密九节瘦,一拳突兀千金值。”诗中赞扬的是石菖蒲,细根、多节是优质石菖蒲的特点。宋代王十朋《石菖蒲》诗曰:“天上玉衡散,结根泉石间。要须生九节,长为驻红颜。”

  人间一雅草 史书故事生

  种菖蒲还发展成为一种文人的清玩,因此得“天下第一雅草”之称。菖蒲的品种很多,常见的有石菖蒲、水菖蒲及菖蒲的变种钱菖蒲(金钱蒲)等。什么是药用的正品呢?李时珍说:“生于水石之间,叶具剑脊,瘦根节密,高尺余者,石菖蒲也。”菖蒲供药用者,《神农本草经》最早的记载仅以“菖蒲”为正名,而其后的历代本草多是以“菖蒲”为名来叙述的,而且在药材中有时确实混杂了不同品种。至明代陈嘉谟《本草蒙诠》中,才将“石菖蒲”列为药材正名。从《神农本草经》所记载的菖蒲“生池泽”“一名昌阳”进行考证,有人得出结论,认为当系水菖蒲(别名泥菖蒲、白菖蒲)的可能性大。但后世如《名医别录》和《本草经集注》所记载的均为细根的石菖蒲,这可能是经过临床验证筛选之后的结果。因为后世认为大根的水菖蒲质量较次,加之古代文献中还认为水菖蒲不可久服,而石菖蒲可以久服,所以石菖蒲的药用地位被确定下来,被用于临床并延续至今。

  人们还赋予菖蒲以人格,把农历四月十四定为菖蒲的生日,“四月十四,菖蒲生日,修剪根叶,积海水以滋养之,则青翠易生,尤堪清目”。在《礼记·月令篇》中有“冬至后,菖始生。菖,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的记载。菖蒲栽培可谓历史久远。六朝佚名《三辅黄图》有语:“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破南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树,有菖蒲百本。”关于石菖蒲的种植,北宋苏东坡有解说:“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联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这种栽种方法是取扎根于石上的野生石菖蒲,置于清水盆中莳养,此谓之“附石法”。这种方法在宋代颇为流行,是植蒲古法。今人植菖蒲,多种于沙质土之中,或以石子拥其根部谓水培者,古人的附石法已然难得一见了。

  《后汉书》中记载了一个关于凉州酒的故事,其中石菖蒲便是凉州酒的主要原料。陕西扶风有个人叫孟佗(字伯郎),极想当官,但又缺才无功,于是想了一个办法,不惜重金买了一斛(十斗为一斛)凉州酒,送给当朝宰相张让。张让收到此酒,饮用后觉腋下生风,飘飘欲仙。虽然醉了三天,但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醇香甘洌之美味萦绕脑际,口中似乎隐隐有余香。于是下令封孟佗为凉州五品刺史。一斛凉州酒换来五品刺史的官职,可见其珍贵及身价不凡。不过这却成就了行贿受贿之实,变成了一桩肮脏的交易。几百年之后,唐朝诗人刘禹锡讽刺道:“为君持一斛,往取凉州牧。”宋朝苏轼也有诗讽刺说:“将军百战竟不侯,伯郎一斛得凉州。”(丁兆平 山东中

医药大学)


善于开窍的石菖蒲和远志

 (2022-12-23 10:15:31)[编辑][删除]


时间:2021-05-2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曹俣

石菖蒲、远志是临证常用祛痰开窍药对之一,二者相济奏功,使气自顺而壅自开,痰浊消散不蒙清窍,清明则神宁。

石菖蒲

大凡水土和合以生草木,但石菖蒲根茎盘络于砂石之上,不借泥土而生,只吮拔水液而昌美于山涧泉流之间,忍苦寒,安淡泊。在水石之中横行四达,根细节密,芳香辛冽,大部茎叶挺立于水面之上,叶片尖锐如剑,极具奋力上挺之升劲,其气之盛可知,故入于人身,亦能不为湿滞痰涎所阻。

石上菖蒲,大凡细小者皆可为用,前人取一寸九节者为良,九为阳数之极,阳中至阳,得其利气以通九窍之意。如因痰火二邪为病,致气不顺、窍不通者,宜可服用;若为精神内馁、中气不足所致气窍不通者,多投十全大补汤襄赞以奏其功。

明代医家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称:“生于石涧而叶细嫩者,名菖蒲,根小节密,气味芳冽,正好入药以通窍开心;种于池塘而叶粗长者,为菖阳,根大节疏,味兼和淡,只可取作酒茶菜点。”所以,古方中但用菖蒲,特加“石”字于前,使人不至于误取,用药必求其真,方可获效。

据《神农本草经》上品所载:“菖蒲味辛温,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观菖叶两支,根茎盘络,悉从中心透发而出,故能开人心孔,而心孔为诸脉络之宗主,其挛结屈曲之状俨然相似,心孔开而九窍皆通,九窍通灵,则脏气自得其补益而轻身。明耳目者,是通九窍之应;出音声、不忘、不迷惑者,乃开利心孔之验;痹者,闭塞不通,属风寒湿三种,相合而成;咳逆上气,为毫窍固拒,肺气壅遏而致喘咳之症。菖蒲味辛气温,阳气开发,芬芳轻扬,外充百骸,温胜湿寒,辛兼横走,善四达搜涤而散邪结,则郁痹喘咳自舒解而向愈。

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提出:“心孔昏塞,则多忘喜误。”孙思邈立定志小丸治心气不定、五脏不足、善忘者,以辛温之菖蒲伍远志之苦温,辛开苦降,可通利散结而壅自开,九窍自利;人参得天地精华纯粹之气,钟地土之广厚,久而成人形,气冠群草,三才俱备,故补人体五脏;茯苓秉松木之精华,藉土气以成质,甘淡性平,甘能补中,淡能利窍,有土位中央而旋转枢机之功。

清代医家陈士铎认为石菖蒲开心窍,治善忘,必须君以人参才能有奇效。因善忘之症,为心窍闭所致,心窍之闭者,则因心气虚。若论补心气之虚,舍人参则无他药,若不用人参以补虚,唯恃菖蒲来开窍,虽窍开于一时而仍闭,又有何益?

清代医家王孟英用菖阳泻心汤治霍乱后胸前痞塞、汤水碍下、或渴或呃,以石菖蒲伍竹茹、枇杷叶、芦根、苏叶、厚朴诸味,内取张仲景泻心汤之黄芩、半夏、川连三物,用石菖蒲代生姜为君药以扫涤浊邪,而昌发清阳之气。诸药和合,共奏豁痰泄热、展气通津之功。

远志

远志出土之苗名小草,其根荄骨硬,气味苦温,禀少阴心肾之气化,根长一尺有余,苗短根长属司肾之物,其藏于肾而用于心。心主脉,脉舍神,居五神之首;肾藏精,精舍志,驻五神之尾,实可谓远,故名。元初,宋皇族赵孟頫出仕为官,曾作诗“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

远志在《神农本草经》中位列上品:“味苦温,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久服轻身不老。”其阴者深入,阳者浅出于外,出之力为入下之性所掣肘,故远志不能如麻黄般任性不保守、仗老根之敛收以善驱峻散、随窍皆透,而仅能去九窍微蔽之邪。远志气味芳烈,苦泄热,温壮气,辛散郁,可通肾气上达而交于心。心肾不交,则咳逆伤中,远志能交通心肾,故治咳逆伤中。心主营,营气顺则中焦自足。《灵枢·本神》曰:“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即志藏于肾,大怒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善忘前言,即见善忘则可谓志不坚固,其取意仍在远志之苗短根长。苦温以醒发其火,心气开通则智慧自益,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天君既定,则五官自明,故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心火能生脾土,心之气盛则脾气亦强而力生;久服轻身不老者,乃气和之功。

远志得甘草、陈皮,解脾经郁结;配川贝、茯神,除痰郁,开心窍;佐茯苓,入肾经以泄邪;伍麦冬,散心郁而宁神;同辰砂、金箔、琥珀、犀角能镇惊;协半夏、胆星、贝母、白芥子可消惊痰;合牙皂、钩藤、天竺黄治急惊。

贾九如在《药品化义》中指出:“远志入心开窍,为宣散之药,但凡痰涎伏心,壅塞心窍,致心气实热,为昏聩神呆、语言蹇涩,为睡卧不宁,为恍惚惊怖,为健忘,为梦魇,为小儿客忤,暂以豁痰利窍,使心气开通,则神魂自宁。”又取其辛能醒发脾气,治脾虚,思虑郁结,故归脾汤亦用之。

远志不可作为补心安神之品,因其能消散心肾之气,如心虚不寐,用之则有怔忡之患;若肾气不足,用之恐过提肾气,故虚怯者当禁用。唯有心气郁结,或痰涎壅塞心窍,而致神呆健忘、寤寐不宁等症,大可用其豁痰以利气。

石菖蒲禀水精之气,外通九窍,内濡五脏,其性自下而行于上,与远志自上而行于下者有别。远志功用虽略同石菖蒲,但彼辛而此苦,此二物相伍,在《圣济总录》中,名曰远志汤,用治久心痛,意取其辛开苦降,开窍启闭之能。(曹俣 陕西省西安市六君子堂中医馆)


远志:交通心肾安神开窍

  (2023-07-19 05:40:35)[编辑][删除]
摘自2023-7-17中国中医药报
秦林 彭欣 山东中医药大学
•远志的药材学物象特征,不仅决定着其真伪优劣,也与其药性与药效紧密相连,进而为深入剖析其药效机制提供了依据。
•远志安神与开窍的双向调节功效特点,在治疗诸多病证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和良好的前景。
远志,《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本草纲目》释其名曰:“此草服之能益智强志,故有远志之称。”远志入药以宁心安神、开窍化痰、交通心肾等为主要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远志具有镇静催眠、抗抑郁及改善脑功能等作用,可应用于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病、失眠、嗜睡、癌症等多种疑难病证。
自《本草纲目》和《名医别录》以来,形成了对远志“宁心安神”与“开窍醒神”两种功用并存的认识。后世对如何理解其“安神”“醒神”于一体的药效特点,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并且又引发出远志入心经、入肾经,以及是否交通心肾的争辩。现代中药学囿于常规的药性理论进行阐释,显然难以切中要谛。而且,远志治疗中风、惊风、癫痫等的应用,在现代教科书和《药典》中也难觅踪迹。对此,本文基于中医象思维,并以药性药象合参的方法阐释远志,试解其对心神抑制与兴奋双向调节之谜。
药象:根壮骨硬,皮皱纹深
远志又名小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地上植株矮小,枝叶纤细柔弱,一般最高时也只有30厘米左右。然而其地下主根却较粗壮坚韧,可长达40~80厘米。《神农本草经》对远志描述为:“今远志也,似麻黄,赤华,叶锐而黄。”唐《新修本草》称其“小草状似麻黄而青”。至宋代《本草图经》着重剖析远志根的特点:“根黄色,形如蒿根……商州者根又黑色,俗传夷门远志最佳。”明代《救荒本草》亦载:“根黄色,形如蒿,根长及一尺许,亦有根黑色者。”清代《本草崇原》将远志的根部特征概括为“根荄骨硬”。
现代药学对于远志的“药象”认识更为精细。如《中国药材学》详细描述了远志根的颜色特点:“表面灰黄色至灰棕色或棕红色,断面皮部棕黄色,木部黄白色。”远志根的多种颜色特点,为其归心、肾、肺经提供了一定的药学依据。而《中华药典》和《中华本草》还更细致地描述了远志的质地、结构、气味等“药象”特点,指出远志根呈圆柱形,稍弯曲;质硬而皮韧,表面有较密并深陷的横、纵皱纹及裂纹,老根横皱纹较密更深陷,略呈结节状;其气微,味苦、微辛,嚼之有刺喉感;蜜炙远志更显棕红色,稍带焦斑,有黏性,味微甜等。
总之,自古至今,对远志药象的认识逐步丰富,对其颜色、结构、质地、气味的描述也益加细致入微。远志的这些药材学物象特征,不仅决定着其真伪优劣,也与其药性与药效紧密相连,进而为深入剖析、认识与阐释其药效机制提供了珍贵的药学依据。
功效:宁神开窍,交通心肾
双调心神,宁神开窍
中药安神药与开窍药虽均为心神异常而设,却属于性质相反的两类功效。安神药以安定神志为主,多用于失眠多梦、心悸怔忡等神志不安证;开窍药则为开窍醒神,主要治疗嗜睡、健忘、痴呆甚至神昏窍闭等心窍闭塞证。远志以其独特的药性药象特点,将二者集于一身,而产生独特的心神双调效用。
远志色红皮皱,长于宁心安神。现代《中药学》习惯将远志列为“安神药”,而最早明确其安神功效的是《名医别录》,“远志无毒,主利丈夫,定心气,止惊悸,益精,去心下膈气,皮肤中热、面目黄,久服好颜色”。后世多循“定心气,止惊悸,益精”之论而加以应用,如《千金要方》远志汤“治产后心悸不定,恍惚昏愦,语言错乱”。有学者整理现代失眠处方420首,远志应用频数位居第四。
一般而言,安神类药物多色赤而入心经,其中主要有矿石类重镇安神与种子类养心安神两类药物。但令人难解的是:远志既非甘润种子类以润养安神,也非质重矿石类而镇静安神。它的安神机理何在?对此,古人也曾有疑问。如《三因方》曰远志“非养液宁神以安宅者之可比”,并阐释其机理“最合温通行血之义……又所谓安魂魄,定惊悸者,亦谓补助心阳,则心气充而魂梦自宁,惊悸自定。”《药品化义》则从温散化痰立论:“远志,味辛重大雄,入心开窍,宣散之药……以豁痰利窍,使心气开通,则神魂自宁也。”若依此而言,将远志列于开窍药或化痰药似乎也顺理成章。
然而,从药性药象合参的角度可以发现:远志不仅有“色赤入心”之“象”,更有与安神相关的特殊结构。其“皮皱纹密”的形态结构,正是其“安定”“镇静”功效的药象基础。笔者研究发现,药材环节或环纹结构每与“平肝息风”作用相关,尤以颜色偏绿而入肝经的药物更为多见,如羚羊角、全蝎、天麻、蝉蜕、蜈蚣等。与之相比,远志也具有明显之环纹(横皱纹),但只因其颜色偏于棕红色而善入心经,故而有宁心安神作用。尤其是蜜炙远志,不仅红色增加,还有黏性,其甘润之性增强,宁心安神作用也随之提高。除远志之外,补气药人参(特别是红参)也有类似特点,因其具有明显环纹,并色红入心而兼有安神之效。现代实验药理也已证实了远志显著的镇静催眠和抗惊厥作用。由此可知,远志宁心安神作用与其说是“豁痰利窍,使心气开通,则神魂自宁”,不如从其色赤归心、环纹止惊的药性药象合参角度解释更加直接、形象和准确。
远志阳草辛烈,功长开窍化痰。古代本草对远志开窍的认识早于其安神功效,首见于《神农本草经》所言“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等。明代《本草经疏》亦曰“远志感天之阳气,得地之芳烈而生,故无毒,亦阳草也”,并谓 “其味苦温,兼微辛,为手少阴经君药,兼入足太阴经……阳主发散,故利九窍,心气开通则智慧自益。”清代《得配本草》记载远志“生用戟人咽喉”等。诸多论述明言远志苦温微辛,主入心经,兼归脾经,能开窍通利等。现代药学也证实,远志的生态环境为向阳山坡或路旁,其味苦、微辛,对咽喉有一定刺激感。
开窍药多具有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功效,如麝香、苏合香、石菖蒲、冰片等。与之相比,远志“辛重暴悍”“嚼之有刺喉感”,亦为辛烈之品;又因其色赤入心可开心窍以醒神,色黄白入肺脾能行津液以化痰,故而具有“开窍化痰”作用。正如《药品化义》所言:“远志,味辛重大雄,入心开窍,宣散之药。”《本草再新》也言其“行气散郁,并善豁痰”。先贤之语精辟透彻,可师可法。因此,远志自古至今亦为治疗心神窍闭之嗜睡、健忘、痴呆等常用药,尤以痰涎壅盛、闭塞心窍者为宜。
现代药理学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远志的开窍化痰作用。如从远志增强学习记忆、抗痴呆、抗抑郁、改善记忆等方面进行研究,为其开窍作用提供了一定依据。现代研究也发现,远志与半夏等化痰药相类似,均含有皂苷类成分,其化痰的药理机制也有相似性,临床也常相须配伍应用。然而二者明显的不同在于:半夏为白色或白黄色,姜制后黄色增加,偏入脾、胃经,长于燥湿化痰、和胃降逆,多用于脾胃痰湿所致脘腹痞满、呕吐等;远志多呈棕褐色或棕红色,蜜制后红色增加,偏入心经,长于开心窍、化痰浊,多用于痰迷心窍之嗜睡、健忘等。另外,由于远志生用戟人咽喉,因而历代应用还极为重视其使用与炮制方法,以防止发生不良反应。
总之,远志双调心神,功用奇特。如《药性论》言远志:“治心神健忘,安魂魄,令人不迷,坚壮阳道,主梦邪。”《日华子本草》亦谓其:“主膈气惊魇,长肌肉,助筋骨,妇人血噤失音,小儿客忤。”明代《药鉴》谓其“利九窍而补中伤,除咳逆而驱惊悸,益智慧而善不忘”。上述古论中,健忘、迷惑、失音等为窍闭之证;梦邪、惊魇、惊悸、小儿客忤等为心神不安证。对于“安魂魄”“利九窍”以及其相关病证之描述,均体现出远志“既安神又开窍”之心神双调作用。传统中医也认识到失眠与嗜睡紊乱常相伴而成。如《药品化义》言:“凡痰涎伏心,壅塞心窍,致心气实热,为昏聩神呆、语言蹇涩,为睡卧不宁,为恍惚惊怖,为健忘,为梦魇,为小儿客忤,暂以豁痰利窍,使心气开通,则神魂自宁也。”《得配本草》更明确曰:“唯心气郁结,痰涎壅塞心窍,致有神呆健忘,寤寐不宁等症。”其中“寤寐不宁”即属于痰涎壅塞所致之“醒不了又睡不安”的睡眠紊乱病证,先贤高见可谓字字箴规。
远志独特的性味与构象,将“开窍”与“安神”巧妙合为一体。其安神与开窍的双向调节功效特点,在治疗上述病证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和良好的前景。而又因其兼有化痰作用,对于“寤寐不宁”之痰涎壅盛患者,可达到标本兼治之效果。而《滇南本草》言远志“疗五癎角弓反张,惊搐,口吐痰涎,手足战摇,不省人事”。尤其是远志心神双调的功效,使其针对上述疾病或呈慢性过程、或慢性过程而伴有急性发作等特点,既可急则治其标,又可缓则治其本,以使安神兼顾开窍,或开窍兼以安神,达到“安神不闭窍,开窍不动神”的效果。
交通心肾,精神妙药
从临床病证而言,心肾不交是导致心神精神紊乱之复杂而难治性疾病的常见原因。而远志又以其独特的药性药象特点,而成为“交通心肾”之妙药。历代医家曾对远志的归经产生过诸多争议,如《本草纲目》认为远志:“入足少阴肾经,非心经药也……其功专于强忘益精,治善忘。盖精与志,皆肾经之所藏也。”而《本草正义》则言远志入心经,“补益心气而通调营血,故为心家主药……”《药品化义》谓远志:“诸本草谓辛润肾,用之益精强志,不知辛重暴悍,戟喉刺舌,与南星、半夏相类,经曰肾恶燥,乌可入肾耶?”此外,还有主张其“入心肾二经”“交通心肾”者,如《药性解》《景岳全书》等。但是清代《得配本草》又明确否定了远志“交通心肾”之说。究竟谁是谁非?从药性药象合参的角度进行分析,似可得到一定启发。
其一,远志质硬色多,归心入肾。就“药象”而言,远志为多色植物,其根表面灰黄色至灰棕色或棕红色,断面皮部棕黄色。古代本草载远志质量较好者其根兼黑色,如《本草图经》言其“商州者根又黑色。俗传夷门远志最佳。”《救荒本草》也谓:“俗传夷门远志最佳……亦有根黑色者。”故而以药色而论,远志除因有棕红色而入心经之外,又因有灰色及黑色而兼具入肾经之性。不仅如此,远志还有归肾经之质,其“根呈圆柱形,其质硬而皮韧”,即《本草崇原》“根荄骨硬”之谓,“禀少阴心肾之气化。苦温者,心也;骨硬者,肾也。心肾不交,则咳逆伤中。远志主交通心肾。”文中首次从质地药象入手,将药象与药性合参,以明确阐述远志入心归肾的认识。而《神农本草经》所载远志主“强志倍力”,《日华子本草》言远志“助筋骨”,《药性论》曰其“坚壮阳道”,《遵生八笺•灵秘丹药》云其“壮筋骨”等认识,均为“骨硬者,肾也”之体现。从药性药象合参角度而言,远志能够入心肾;加之其味苦辛,苦以降心火,辛以开肾水,故而“能交心肾”(《药性通考》)。
其二,远志交通心肾,益智强志。《景岳全书》谓远志:“功专心肾,故可镇心止惊,辟邪安梦,壮阳益精,强志助力。”对此,经典名方多有范例。如《千金要方》开心散(远志、石菖蒲、人参、茯苓)治疗心肾不交之健忘;《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远志丸治丈夫、妇人心气不足,肾精虚损,思虑太过,精神恍惚,健忘多惊,睡卧不宁,气血耗败,遗沥泄精,小便白浊,虚汗盗汗,耳或聋鸣;《医宗金鉴》龙骨远志丸治心肾虚弱、不梦而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远志丸治心肾虚、烦渴引饮、胸间短气、小便自利、白浊泄遗等。
现代临床对远志防治心肾不交失眠的研究报道也有60年之久;有学者分析近20年防治心肾不交、痴呆健忘的中药复方,远志是贯穿始终的重要药物。对此,复习《本草新编》阐释道:“夫心肾常相通者也,心不通于肾,则肾之气不上交于,肾不通于心,则心之气亦不下交于肾。远志定神,则君心宁静而心气自通于肾矣,心之气既下通于肾,谓远志但益心而不益肾,所不信也。是远志乃交通心肾之妙药。故能开心窍而益智,安肾而止梦遗,否则心肾两离,何能强记而闭守哉。”《本草崇原》亦曰:“远志主交通心肾,故治咳逆伤中。补不足者,补心肾之不足。除邪气者,除心肾之邪气。利九窍者,水精上濡空窍于阳,下行二便于阴也。神志相通,则益智慧。智慧益,则耳目聪明。心气盛,则不忘。”
正是由于远志能“交通心肾”,并可“安神”与“开窍”,三者合和,故善于治疗心肾不交之惊悸不安、失眠多梦、健忘、恍惚错语之心神精神紊乱,以及伴见小便赤浊、遗精之心肾虚。现代临床还多用治小儿自闭症、多动症以及痴呆症等,成为“益智强志”良药。而对于这样一味功效复杂、适用广泛的重要药物,融合其性味、结构、质地、颜色等以药性药象合参,则更能举一反三,解决更多疑难病证。
人之善忘者 虚实两端寻
——阐释《黄帝内经》中有关健忘的论述
摘自2024-3-21中国中医药报
陈永灿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是奠基中医学术体系的经典著作。除构筑理论基础外,该书还涉及临床各科,其中对健忘的论治亦有记述。笔者通过研读《内经》,发现其与健忘相关的条文,内涵颇为深刻,认为健忘的发生与情志变化、脏腑病理、气血虚实等密切相关,并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现对《内经》条文四则,予以解读和阐发。
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
《灵枢•大惑论》云:“黄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岐伯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善忘即健忘之意。“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意思是有的人经常忘事,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岐伯回答黄帝的问题说:因为人的上部之气不足,下部之气有余,如此则肠胃气实而心肺气虚。心肺气虚,使得营卫之气留在下部,久而不能按时上行,所以发生健忘。
对于本条经文中“上气”“下气”“营卫留于下”的解释,后世医家有不同的看法。如明代医家李中梓从心肾不交的角度来理解,说:“上气者,心家之清气;下气者,肠胃之浊气。营卫留于下,则肾中之精气不能时时上交于心,故健忘。”清代医家张志聪则从“气”的角度阐述健忘的病机,说:“夫营卫生于中焦之阳明,运行于形身之外内。气者,先天之真元,生于下焦精水之中,上通于心肺,环转于上下,上气不足,下气有余,则肠胃实而心肺虚矣。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倪仲玉曰:肠胃,阳明也。先天之气逆于下,则后天之气亦逆于中,中下并逆,则上气大虚,故善忘也。”
笔者理解,人之善忘,既然是“何气使然”,健忘的病机自然同“气”有关,不外乎生理之气“不足”,病理之气“有余”,不足为虚,有余为实。虚即“心肺虚”,也即营卫亏虚,营为营血,卫为卫气,分别由心、肺所主。心主血脉。《素问•五脏生成》说:“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痿论》言:“心主身之血脉。”肺主气。《素问•五脏生成》说:“诸气者,皆属于肺。”《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可以调节包括卫气在内的气的升降出入,从而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又有主藏神、主神明的功能,主宰包括记忆在内的人的思维活动。而心主神明功能的发挥,有赖于气血的充裕,所以《灵枢•天年》说:“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显然,心肺虚,营卫生理之气不足,是引发健忘的重要原因,这是“虚”的一面。同样,引发健忘还有“实”的一面,即病理之气的扰乱,如肠胃气机不畅,留滞成浊,或营卫之气阻遏,郁久稽留,转而化为病理产物,成为病理浊气。由于病理之气的扰乱,生理之气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也是产生健忘的重要机制。
在记载本条经文的《灵枢•大惑论》中还讲到“善忘”的治疗方法。岐伯在论述“人之善忘者”“人之善饥而嗜食者”“病而不得卧者”等病症之后,明确提出治疗这些病变的原则。“治此诸邪奈何?岐伯曰:先其脏腑,诛其小过,后调其气,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乐,定乃取之。”“诸邪”指上述病症,“诛”即消除,“小过”指轻微的病变。意思是说,黄帝问:治疗这些病症可有哪些方法?岐伯回答说:在治疗之前,先要明确疾病所归属的脏腑,消除轻微之邪,再调理营卫之气,实证用泻法,虚证宜补法;须先了解患者的形体和情志的苦乐情况,而后制订具体的治疗方案。笔者以为,上述治疗健忘的原则方法是符合临床实际的。
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
《灵枢•天年》云:“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
本条经文提出,人届高年、肺虚魄离是健忘善误的主要原因。古人从肺虚魄离的视角来解释健忘善误,是中医学较为独特的观点。其意是,人到了八十岁,肺气虚衰,不能藏魄,记忆力明显衰退,言语也时常发生错误。
“肺气衰”为何能引发“善误”,还得从智慧的生成说起。《灵枢•本神》云:“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其淫溢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黄帝内经》提出形神一体的生命理念,即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其精、气、血、脏腑、肢节密不可分。神的产生有其物质基础,“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天年》云:“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对人的智慧形成的论述颇为精辟,强调“心”是产生“智”的物质基础,“智”是包括记忆在内的系列思维活动的结果。“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魄”在记忆、心智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素问•宣明五气》谓“肺藏魄”,肺为魄之处、气之主。肺朝百脉而主治节,以辅佐心脏、调节气血的运行。显然,肺气衰少,则主气、司呼吸的功能丧失,不能辅助心脏调节气血,“魄”逐渐消散,“智”受到损害,故言语健忘善误。
魂伤则狂忘不精,志伤则喜忘其前言
《灵枢•本神》云:“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又云:“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
上文言脏之神伤后神志病变的外在表现,其中肝伤魂、肾伤志与健忘的关系尤为密切。
悲哀太过,损伤肝气。肝伤则波及其所藏之魂,魂伤则好忘而不精明,举动失常,甚或使人前阴萎缩,筋脉拘挛,两胁不能舒张,皮毛憔悴,气色枯槁。中医学认为“肝藏魂”。《灵枢•本神》言:“随神往来者谓之魂。”《类经》注:“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可以说,魂乃神之变,为神所派生。魂和神一样,都是以血为其主要物质基础,也是形成记忆的心理基础。心主血,故藏神;肝藏血,故藏魂。所以《灵枢•本神》又说:“肝藏血,血舍魂。”若肝因悲哀而肝血不足,伤及所藏之魂,则魂不守舍,可见“狂忘不精”等病况。
大怒不止,损伤肾气,肾伤则波及其所藏之志,志伤则记忆力衰退,腰脊不能俯仰转动,皮毛憔悴,气色枯槁。中医学认为“肾藏志”。《灵枢•本神》云:“肾藏精,精舍志。”又云:“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显然,《黄帝内经》中的肾、精、神、志、脑髓,在生理上关系极为密切,相辅相成。“志”可以指人的整个意识活动,如中医学中的“五志”;“志”可作意志解;古代医籍中的“志”具有记忆的意思,因“志”通“意”“识”,即指记忆。在病理上,肾的功能失调,则智慧受损。今肾因盛怒而损害肾精,伤及所藏之志,则志不守舍,可见“喜忘其前言”等病况。
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善忘
“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善忘。”出自《素问•调经论》。
有的版本如浙江钱塘侣山堂刻本《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文中“善忘”作“喜忘”,但两者均为健忘之意。清代医家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中说:“血并于下,则血蓄于下而喜忘;气并于上,则气逆于上而为悗乱。《灵枢》曰:清浊之气相干,乱于胸中,是为大悗。《伤寒论》曰: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宜抵当汤下之。按抵当汤证,乃血蓄于气分,当知气并于上,非则并于脉外,而兼并于脉中,故曰清浊之气相干。血并于下,非则并于脉中,而兼并于脉外,故其人喜忘。”笔者理解,“并”有合并、相干的意思,至于上下之分,不必拘泥死搬,其关键是气血不循常道,逆乱而行,扰及心神,故而善忘。人的生理气血演变为病理气血,气血运行功能出现障碍,气血逆乱,成为实证之健忘。所以《黄帝内经》中还提到“寒气下临,心气上从,热气妄行,善忘”“血气上逆,令人善忘”,治疗以平顺气血、宁心安神为主。
从“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善忘”看,本条还包含虚证之健忘的含义。中医学认为,气血是心神发挥记忆功能的物质基础。《脾胃论》说:“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又说:“心之神,真气之别名也,得血则生。”明代医家张景岳注曰:“血并于下,则阴气不升;气并于上,则阳气不降。阴阳离散,故神乱而喜忘。”《笔花医镜》明确指出,心“得血以养之,方能运慧思,用才智”。若气血不在本位,气虚血亏,不足以滋养心神,则神乱而健忘,治疗以调补气血、养心育神为主。

解毒驱邪话菖蒲

 (2017-05-29 13:57:14)[编辑][删除]


菖蒲,又名石菖蒲、野韭菜、香草等,菖蒲,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菖蒲其性温,味辛、苦,气芳香,归心、脾、胃经,具有醒神益智、通窍除痰、辟秽化浊、解毒驱邪的功效。其芳香清芬之气,能舒畅气机,使清阳上升,九窍通灵。常服本品,能舒心气、畅心肾、怡心情、益心志,令人耳目聪明,可防止因劳心过度而导致的记忆力减退,有抗老防衰之效,尤为中老年脑力劳动者养生保健良药。《神农本草经》记载:“菖蒲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说明古人对菖蒲的养生保健作用早已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古人在端午节用新菖蒲、新艾叶挂在门窗上的习俗,作为预防瘟疫、养生保健之用,皆取菖蒲芳香化浊、解毒驱邪的功效.

菖蒲可单用亦可配复方中应用。《千金方》中用菖蒲焙干为末,早晚各用温开水送服3克,能聪耳为目、益智不忘。用菖蒲浸酒,经常饮用,能益智养神、强健身体、祛病延年。菖蒲与它药配伍,则其养生保健作用更强。如《洪氏集验方》中的神妙六逸丸(菖蒲、菟丝子、地皮骨、远志、生地、牛膝各等份,浸酒5日,慢火焙干,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20~30丸,每日2次,空腹黄酒或温开水送服),对肝肾不足、体弱神疲的中老年人有强壮身体、增强记忆、聪耳养神、祛病延年的功效。 

蒲剑一把 辟秽清心

  (2017-05-29 13:59:33)[编辑][删除]

 

婆婆的针线包:萝藦

 (2022-11-11 04:39:27)[编辑][删除]


时间:2022-11-0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王新德

小区里有一片攀缘生长的藤蔓植物,像牵牛花一样缠绕在灌木丛中。它的叶片是心形的,叶脉白,纹理特别清晰。果实为瘦长纺锤体,外果皮粗糙,有点像癞蛤蟆皮。

见我拿出手机查这种植物的名字,一旁晨练的老爷子开了腔:“这是萝藦,民间管它叫婆婆的针线包、奶浆草。”老爷子似乎略通中医,他接着告诉我,民间可用它“催奶”,对产后乳汁不足很有效。萝藦果实成熟后变为黄褐色,剥开,里面棉絮状的种子就像针线堆在一块儿,这也是“婆婆的针线包”名字的由来。

萝藦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古称“芄兰”,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记曰:“芄兰,一名萝藦。幽州谓之雀瓢。”

萝藦果实的外壳就是有名的中药天浆壳。秋季采收,把果壳剥出来晒干即成。用成熟干燥后的果壳泡水喝,有止咳化痰、软坚散瘀、温阳益气之功效,常用于治疗各种咳嗽。

折断萝藦的嫰茎会有白色浆液溢出,像奶浆一样,故得名“奶浆草”,据说这浆液也是一味药,可以消除扁平疣。据《吉林中草药》介绍,在扁平疣的周围用针刺破,将萝藦汁滴入,过一段时间疣子便会脱落。

《本草汇言》载:“萝藦,补虚劳,益精气之药也。”谚云“去家千里,勿食萝藦枸杞”,可见有助阳之功,临床上常用萝藦根、仙茅根共同水煎服治阳痿。萝藦根还有良好的利尿作用,临床上常用来治疗肾炎引起的水肿,将萝藦根加水煎后代茶服用。萝藦根还有很强的解毒功能,可用于治疗毒蛇咬伤引起的肿痛。

萝藦还有一个别名叫“老鸹瓢”,嫩果可生吃,其根茎可用来炖鸡汤,非常美味。有一首民间打油诗为证:野果老鸹瓢,甘甜赛蜜桃。采食逢盛夏,摘籽待风高。(王新德 山西省运城市中医院)


穿越三千年的萝藦

  (2018-08-12 09:06:11)[编辑][删除]
标签: 

杂谈


  小时候就见过萝藦。只是那时候还不知萝藦的名字,只听过某位小伙伴曾经告诉我它叫“天浆壳”,当时还觉得好奇怪的一个名字。那时和小伙伴玩耍时,在田间荒地、路边草丛,经常会看到“天浆壳”,甚至还品尝过其幼嫩果实的滋味。长大后,由于工作的原因,知道了“天浆壳”的学名叫“萝藦”,是一味在江苏地区广泛分布的中药材。

  萝藦是萝藦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长可达数米,奇特的是萝藦的根、茎、叶折断后都有白色乳汁流出,我想或许这就是它“天浆壳”名字的由来吧?

  前些日子,在网上闲逛时偶然看到萝藦竟然早在《诗经》里就有记载了,在诗经里它有一个高贵典雅的名字——“芄兰”。“芄(wán)兰之支,童子佩觿(x)。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芄兰之叶,童子佩韘(shè)。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国风·卫风·芄兰》)

  这首诗说的是两小无猜一起长大的一对幼童,由于某种原因分开了。多年后两人再次重逢时已是十二三岁的少年。可是见面以后,男孩却装着一副大人的样子,佩着觿和韘,穿着宽大的衣服,垂着腰带,慢慢悠悠走路,对小女孩不理不睬。面对昔日青梅竹马的小伙伴的冷落,小女孩不由很生气,心中的恼怒,化成了一首挖苦怨恨中却又带着绵绵情意的诗歌,怼向了装深沉的小男孩。

  3000多年过去了,小女孩早已不知身在何处,但她的那声叹息和幽怨,却伴随着这首诗,跨越了漫漫历史长河,恍如就在身边。看到萝藦,脑海中会浮现出这首诗,仿佛看到一个窈窕而落寞的少女身影,身着长裙,头绾高髻,在三千年前一个青葱翠绿、四处萝藦蔓蔓的花园里,正望着那熟悉而又陌生的曾经一起玩耍的少年,欲语还休。

  觿是古人一种解结的角质工具,也作为装饰品。萝藦的果实呈角锥形,一端尖,样子类似于觿。剥开萝藦果壳,里面是排列得整整齐齐的萝藦的种子,种子的顶端长有白色绢丝状种毛,宛如一根根银针,井然有序地收纳在果壳内,所以,有的地方就给萝藦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叫“婆婆针线包”。萝藦果实成熟后,厚实的果壳会自动开裂,种子的白色种毛散开,宛若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荡,四处为家,同时也埋下了第二年生根发芽的希望。

  萝藦药用的历史十分悠久。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曾经记载了当时一句现在听起来似乎有些“污”的民间谚语:“去家千里,勿食萝藦。”意思就是说萝藦具有补益精气、提高性功能和增强性欲的功效,如果外出离家很远而妻子又不在身边,男子最好就不要吃萝藦了。唐朝陈藏器在其《本草拾遗》中记载汉高帝刘邦曾经用萝藦种子外敷治疗士兵刀枪外伤,称为“斫(zhuó)合子”。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萝藦“味甘、微辛,性温,主治虚劳,补益精气,强阴道。捣子,敷金疮,生肤止血;捣叶,敷肿毒;取汁,敷丹毒赤肿,及蛇虫毒,即消;蜘蛛伤,频治不愈者,捣封二、三度,能烂丝毒,即化作脓也”。并附录了《千金方》里一个补益虚损、益房劳的方子:“用萝藦四两,枸杞根皮、五味子、柏子仁、酸枣仁、干地黄各三两。为末,每服方寸匕,酒下,日三服。” (王圣泉)

夏季宜食白扁豆

  (2022-11-09 03:20:52)[编辑][删除]


时间:2021-06-2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素禅

白扁豆自古以来就是药食两用的佳品,《中华本草》认为:白扁豆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能健脾化湿,和中消暑。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溏泻,白带过多,暑湿吐泻,胸闷腹胀,小儿疳积等。

《名医别录》记载白扁豆能“和中,下气”,其食疗价值早在元代·孟诜《食疗本草》中即有详细的记载,认为“久食头不白”。明·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说:“硬壳白扁豆,其子充实,白而微黄,其气腥香,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入太阴气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浊,故专治中宫之病,消暑除湿而解毒也。”

白扁豆性温味甘,甘能补、能缓、能和,也就是甘味有补益、缓急、和中的作用特征,这里的“和中”就是指通过帮助消化,调和中焦,从而消除饮食积滞。白扁豆又归经于脾、胃经,因此首先就作用于脾胃从而达到健脾、和中的作用。白扁豆微温,温能化湿,夏季多湿,因此既能化湿,又能消暑。很多人都知道,湿气重的人可以常吃些薏米,薏米有排湿的作用,但薏米性寒,不适合脾胃虚寒人群和月经女性食用。白扁豆就不一样了,祛湿的同时不伤脾胃。

白扁豆可以炒着吃,也可以打成粉冲服,通常比较多的吃法是煮粥、煲汤或煮水。但是要记得白扁豆要先浸泡。

白扁豆水

材料:带壳的白扁豆30克,炒焦。

做法:敲碎以后加上水,煎煮30分钟左右,最后再加上红糖来调味。

功效:白扁豆可健脾化湿,并具消暑的功效。烧焦后煮水可用于暑湿吐泻,适用于消化不良,腹泻、大便溏稀等症状的人食用。

白扁豆山药粥

材料:白扁豆30克,新鲜铁棍山药30克,大米100克,红枣3颗。

做法:将白扁豆洗净后,加入适量的水浸泡,时间最好4小时以上。将铁棍山药洗净、去皮、切丁备用。把白扁豆含之前浸泡的水武火烧开,转文火30分钟,再加入铁棍山药丁、大米、红枣。武火煮沸,转文火直至粥熟。

功效:这道粥晶莹剔透,口感爽滑,具有补益脾胃、和中止泻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慢性腹泻、胃口不开人群食用。

白扁豆栗子粥

材料:白扁豆12克,栗子10克,粳米24克,红糖适量。

做法:同煮粥,待粥熟时加入适量红糖。

功效:《本草求真》记载栗子可用于“腰脚软弱,并胃气不充而见肠鸣泄泻。”白扁豆、栗子同用,适于脾虚泄泻、形瘦乏力人群。(素禅)

石菖蒲性温,味辛、苦,归心、胃经,有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的功能,用于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昏癫痫、健忘耳聋等病症。水菖蒲性温,味辛、苦,归心、肝、胃经,具有化痰开窍、除湿健胃、杀虫止痒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痰端午时节,民间习用菖蒲作剑,用艾叶作虎,并扎悬于门首,用以辟邪。民谚云:“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手执菖蒲剑,蛇虫归地府。”菖蒲为多年生水生湿地植物,因其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可以感百阴之气。其叶片呈剑形,象征可除去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以示避邪,民间通常称“蒲剑”,寓意可斩除千邪。新鲜菖蒲的茎叶有着一股特异的辛辣香气,从中医药的角度来看,可以祛秽辟邪。

·石菖蒲与水菖蒲·

《中国药典》收载菖蒲有两个品种:一是藏菖蒲,二是石菖蒲,都属天南星科。藏菖蒲是藏族习用药材;石菖蒲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干燥根茎,为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植株高为30~40厘米,全株具有香气,其叶片薄,无中脉,平行脉多数,稍隆起。而端午时民间所采用的菖蒲是水菖蒲。石菖蒲和水菖蒲植物形态的区别主要是:石菖蒲比较矮,而水菖蒲非常挺拔,叶片剑状线形,长90~150厘米,中脉在两面均明显隆起,又有水剑、大叶菖蒲之称。《本草品汇精要》称“昌阳生水畔,人亦呼为昌蒲,与石上昌蒲都别,大而臭者是,一名水昌蒲”就是对水菖蒲的描述。宋代苏颂《本草图经》说:“水菖蒲,生溪涧水泽中甚多,叶亦相似,但中心无脊,采之于后轻虚多滓,殊不及石菖蒲,不堪入药用,但可捣末,油调涂疥瘙。”明代《本草纲目》亦有相关类似论述,可见,古之菖蒲以石菖蒲为正品,水菖蒲系石菖蒲的混淆品种,历代均有两种菖蒲混淆现象,并且指出水菖蒲不宜内服,多外用或观赏用。

因石菖蒲和水菖蒲都是我们常见、常用的药物,所以今日主要为大家讲解这两种本草。

·菖蒲之功效·

石菖蒲性温,味辛、苦,归心、胃经,有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的功能,用于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昏癫痫、健忘耳聋等病症。水菖蒲性温,味辛、苦,归心、肝、胃经,具有化痰开窍、除湿健胃、杀虫止痒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痰厥昏迷、中风、癫痫、惊悸健忘、耳鸣耳聋、食积腹痛、痢疾泄泻、风湿疼痛、湿疹、疥疮等病症。二者均有开胃进食、化痰止咳、开窍醒神之功。但石菖蒲开窍力稍强,水菖蒲除湿力稍大,尤其对痈肿、疮疥、湿疹等疗效较佳。

石菖蒲芳香走窜、开窍醒神,广泛用于闭证神昏(此属中医急症重症,表现为神志昏迷、牙关紧闭、面色青白、身体冰凉等)的治疗。石菖蒲与麝香配伍,为化痰开窍药之首选。临床还常与其他中药配伍,治疗中风昏迷、癫痫、多寐、健忘、耳鸣等。古医方也曾将石菖蒲作为根治噤口痢的特效药,但其内服也有禁忌:阴虚阳亢、烦躁汗多、咳嗽、吐血、精滑者慎服。《日华子本草》载:“忌饴糖、羊肉。勿犯铁器,令人吐逆。”《医学入门》认为:“心劳神耗者禁用。”

水菖蒲全草多含芳香油树脂和挥发性油,可以提神通窍,吸附空气中微尘。古人夜读,常在油灯下放置一盆菖蒲,既可免灯烟熏眼之苦,又能清雅养眼。有人取菖蒲叶尖上的露水来洗眼睛,也有很好的明目功效。用水菖蒲、艾叶、雄黄合剂烟熏,还可消毒空气、净化环境。

在民间,端午前后空气湿热,蚊虫滋生,易致人体瘙痒。可以取水菖蒲煎水熏洗来治疗湿疹、疥癣等皮肤病,具有明显的止痒、消肿、止痛作用。唐代《本草图经》云:“水菖蒲……可捣末,油调涂疥瘙。”具体方法:水菖蒲200克(鲜品加倍),加水2000毫升,煎沸10分钟左右,去渣,取煎液。稍凉时用煎液反复熏洗或搽擦患处15分钟,洗后不要用水冲洗,将药物留存在皮肤上。一般洗浴1 ~2次即能止痒。如加3克花椒一同煎水熏洗,止痒效果则更佳。

古时端午节,百姓常喝用菖蒲酿制成的菖蒲酒,以补体强身。《本草纲目》记载用石菖蒲煎汁,或酿或浸,主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现在制作菖蒲酒,多取石菖蒲250克,用1000毫升60度左右的白酒浸泡,密封,15天后启用;每天早晚饮用,内服1个月,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消除或减轻疼痛。由于石菖蒲性味偏于辛温,故比较适宜于中老年人耳聋、健忘、心胸烦闷、食少腹胀等属于痰湿内盛、关窍阻塞、脾胃不和者服用,但阴虚阳亢者当慎用。石菖蒲与粳米、冰糖煮粥,可醒脑开窍、和中化湿。因痰湿蒙蔽、清阳不升而引起的神志昏迷、耳聋不聪、头目不清、精神迟钝、记忆模糊、癫狂、痴呆等,均可服用。但菖蒲粥性偏燥,凡阴亏血虚及精滑多汗者,不宜食用。(孙洪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