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叶天士“二姜”药对

(2022-11-10 08:50:47)


时间:2021-06-1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姚鹏宇

叶天士用药精妙,囫囵吞枣则难得其全,唯有从小处着手,精读细研,方能渐窥其学,研其药对为捷径之一。

“二姜”药对即生姜、干姜同用之配伍经验,取二药之用,而功显效彰。

诠药

中药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根茎,中医学根据临床需要及炮制特点,将姜类中药分为生姜、干姜、炮姜、煨姜、姜炭等。生姜为新鲜的药用姜,秋、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生姜捣汁为生姜汁;生姜晒干或低温干燥为干姜;淡干姜是生姜用沸水泡浸,干燥后应用之品;炮姜为干姜砂烫或炒制而成,煨姜则由干姜或生姜煨制而成;姜炭则为姜的炒炭制品。姜类中药取药虽同,然炮制方法不同,功效有异,《得配本草·干姜》载:“生则逐寒邪而发散,熟则除胃冷而守中”、“凡入药并宜炮用。入止泻药,煨用。入温中药,炮用。入止血药,炒炭用”,此论诠之甚详。

生姜、干姜同用最早见于张仲景《伤寒论》生姜泻心汤,叶天士师法仲景仿生姜泻心汤,常以干姜配生姜同用,然又不拘于张仲景之用。“二姜”药对亦见于孟河医家贺季衡治疗痰饮久积肺络哮喘,选方小青龙汤化裁发时用药,以干姜、姜汁同用。“遂于叶氏之学”的清代岭南医家潘名熊亦有二姜同用之配伍,《评琴书屋医略·疟症》载:“寒加生姜、煨姜”。

“二姜”五用

叶天士“二姜”药对其用有五:第一,温脾和胃。生姜辛香开胃,干姜温热暖脾,一脾一胃,脏腑同调;第二,通阳泄浊。生姜偏发散,干姜擅温中,此二姜与附子同用,通利三焦阳气,《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载:“姜汁与干姜、附子并用,三焦之阳皆通耳”;第三,泻心汤法。叶天士法生姜泻心汤而用“二姜”,《伤寒论》载:“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生姜和胃降逆,干姜蠲饮散痞,消痞逐饮,《伤寒大白·痞满》载:“故用生姜佐干姜和胃阳,此以痰热方中化出逐寒饮之法”;第四,进退黄连汤法。此叶天士师法喻嘉言之法,《医门法律·进退黄连汤方论》载:“表里之邪,则用生姜之辛以散之;上下之邪,则用干姜之辣以开之”,生姜、干姜同用散表里、开上下;第五,赋丸成形。叶天士善用丸剂,常以姜汁和丸或泛丸,故亦见二姜同用。

医案举例

《临证指南医案·脾胃》中记载一则病案:“周,四二,脉缓弱,脘中痛胀,呕涌清涎。是脾胃阳微,得之积劳。午后病甚,阳不用事也。大凡脾阳宜动则运,温补极是,而守中及腻滞皆非,其通腑阳间佐用之。人参,半夏,茯苓,生益智,生姜汁,淡干姜。大便不爽。间用半硫丸。”

脘痛之疾,症见脘中痛胀,呕吐清涎,脉缓弱,病因积劳,脾胃阳虚机括也,又有午后病甚,阳衰而病加,则病机更明。遵脏腑生理特性,“大凡脾阳宜动则运,温补极是”,脾阳宜动,胃阳宜通,医理得明。补脾疏胃法是叶天士治疗脾胃病常用治法,此案以补脾阳为主,通胃阳为佐,温脾和胃。方中人参补脾胃之气,生益智仁、淡干姜温脾阳,茯苓、生姜通胃阳,半夏健脾和胃,叶天士有言“胃虚益气而用人参,非半夏之辛,茯苓之淡,非通剂矣”。此方亦可视生姜泻心汤变方也,叶天士取辛开、甘补,而去苦清。

《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载一病案:“毛,老年形消,不食不便,气冲涌涎,乃关格之症。议用进退黄连汤。”叶天士方用川连、淡干姜、半夏、姜汁、人参、茯苓、附子、生白芍。

关格是以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主要表现的危重病证,年老形衰,证见不食不便,气冲涌涎,显然关格矣。《中医内科学》于关格一病分三证,此案当属脾肾阳虚,湿浊内蕴。叶天士审病明机,选方进退黄连汤。喻嘉言谓:“至于丹田胸中之邪,则在于上下,而不为表里,即变柴胡汤为黄连汤,和其上下,以桂枝易柴胡,以黄连易黄芩,以干姜代生姜。饮入胃中,亦听胃气之上下敷布,故不问上热下寒,上寒下热,皆可治之也。夫表里之邪,则用柴胡、黄芩;上下之邪,则用桂枝、黄连;表里之邪,则用生姜之辛以散之;上下之邪,则用干姜之辣以开之,仲景圣法灼然矣。”此案病在里而无表,故取和其上下之用意,进退黄连汤去桂枝、大枣,加茯苓、附子、生白芍,方中加附子取“姜汁与干姜、附子并用,三焦之阳皆通耳”用意,配合茯苓、半夏,通脾胃之阳,泄壅阻湿浊,黄连降逆燥湿,生白芍削减姜附燥烈之性,又有利小便之用,与张仲景真武汤白芍之用甚为相仿。进退黄连汤乃喻嘉言变化张仲景黄连汤之法,叶天士得之,又施以变化,用于临证。(姚鹏宇 山东省老年医学学会)

生姜之走干姜之守

 (2022-11-14 05:27:47)[编辑][删除]


时间:2021-04-2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曹俣

姜,枝叶长茂,根株横溢,感坤土之气而昌盛,其生用辛散,熟用和中,能去臭气,通神明。许慎的《说文解字》曰:“(姜),御湿之菜也。”可见古人在造字本义上就表示“”能发太阳之表以化僵,属御湿逐寒之物。

生姜

生姜为老姜所生之子姜,生姜鲜嫩,所具生发之气浑全,气味辛窜,走而不守。书载生姜主治虽多,但总以发表除寒、开郁散气、辟恶除邪为要,其曰伤寒头痛、鼻塞可用者,借其宣散通肺之力;辛主散,咳逆呕哕必用者,得其开提散郁之义。《神农本草经》干姜条下云:“生者尤良”,取其气性之清烈,以发汗逐邪,宣达胃气,故仲祖立桂枝汤、葛根汤、小柴胡汤,治表寒诸证并呃逆呕吐者,多用生姜。

生姜辛入肺,以通气宣畅。肺主气,为相傅之官,犹宰相辅佐君主,故通神明,神明通而一身之气正,中焦元气亦定,则脾胃出纳之令行而邪气自不能容,故曰去秽恶。

生姜之辛散伍甘缓之大枣,归卫入营,旋转于其间,则营卫因之而调和,能逐一切外感不正之气。成无己指出:“姜、枣味辛甘,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药中用之,不独专于发散。”

生姜若只用皮则辛凉,大凡外皮,多反本性,故寒。生姜皮能和脾利水,可消四肢浮肿,五皮散用之,取辛则能行、以皮达皮之义。

脾寒呕吐宜兼温散者,生姜宜煨熟用之,即用草纸包裹,以清水浸湿后直接放入火中,待草纸焦黄,姜半熟为度。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称:“煨姜以和中止呕,用生姜畏其散,用干姜惧其燥,惟此略不燥散。”

干姜

干姜为老辣之母姜,即种姜或宿根,去皮后依法所制之干燥品,其色黄白而气辛、性温,质坚结,为温中之专药。丹溪云:“留皮则冷,去皮则热。非皮之性本冷,盖留皮则行表而热去,去皮则守中热存。”干姜受气足,体质收束,气则走泄,老而味厚,比生姜辛热过之,所以止而不行,专散里寒。治小腹冷痛,如腹痛身凉作泄、完谷不化,入理中汤,以理中焦,定寒霍乱,止大便溏泄;用于干姜附子汤,则治下焦,附子无干姜不热,大有回阳之力。如喻嘉言所述:“用附子、干姜以胜阴复阳者,取飞骑突入重围,搴旗树帜,使既散之阳,望而争趋,顷之即复合。不知此义者,加增药味,和合成汤,则反牵制其雄入之势,必至迂缓而无功。”

生姜之走,干姜之守,系于老与嫩,犹如人年老之喜静与年少之好动,虽源自一物而大相径庭,干姜能温太阴之阴,生姜可宣阳明之阳。

《神农本草经》及《名医别录》只有生姜、干姜,并无炮姜,后人将干姜炒至表面呈棕褐色、截面棕黄色,发泡鼓起、质地疏松,气香、味辛辣者,谓之炮姜;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体轻、质松脆,微苦、微辣者,为姜炭。生者热而能散,炮者热而善守。姜味本辛、色黄白,炮过则辛味减、色褐黑,用其黑涩之性,故主脾胃虚寒、腹痛吐泻、吐衄崩漏、阳虚失血。

缪希雍在《炮制大法》中认为:“若产后血虚发热及止血者,干姜需炒黑,温中宜炮用。”新版《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则明确指出:“炮姜温中散寒,主脾胃虚寒腹痛吐泻;姜炭温经止血,治吐衄崩漏,阴虚失血。”

生姜、干姜和炮姜本为一物,均能温中散寒,宜于脾胃寒证。生姜善于散表寒,为呕家之圣药;干姜偏于祛里寒,是温中散寒之要药;炮姜善走血分,止而不移,长于温经止血。(曹俣 陕西省西安市六君子堂中医馆)

看《本草中国》说养生故事第二季 年近百岁的国医大师路志正保持了多年吃醋泡姜的习惯,古方生姜泻心汤中生姜被用为主药。生姜,可温胃、解毒、散寒、治痹痛——

吃对生姜 赛过参汤

时间:2019-09-2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施仁潮

 

  每天早上吃几片醋泡姜,是年近百岁的国医大师路志正保持了多年的习惯。养生之道,贵在后天,五谷养生,药食同用,这是《本草中国》第二季里关于生姜的剧情。一说到吃,大家的反响就不由得热烈起来。

吃对就是补

  中医用药讲究对症,吃东西也讲究四气五味,并不是说一个东西好,就人人都适合、都去吃。甚至一样东西,即便是选对了,吃它的时间和方法也有讲究,这才是老祖宗的本意。

  再回过来看国医大师路志正的养生习惯,首先是根据自己的体质特点才确定下来这个饮食习惯,可见不是人人都适合吃醋泡姜。其次,他又选择了用醋来浸泡姜片,这醋本身也是一味中药,不少中药饮片都会选择用醋来炮制,以发挥其活血止痛、温经散寒的功效,显然这又是根据国医大师路志正当前的身体状况来选择的。最后,他选择在早上食用,是应了民间那句“早吃姜,赛参汤”的说法。

古方重生姜

  在古代的不少经典名方当中,生姜是占有绝对的重要地位。比如现今十分常用的旋覆代赭汤,很多人知道旋覆花、代赭石,却不知这张方子当中用量最大的药竟然是生姜。还有那张十分有名的泻心汤,变化出了五个方子,其中有一个生姜泻心汤,也是重用了生姜,因而能起到和胃消痞的作用。

  张仲景《伤寒论》载有五个泻心汤方,三方皆用干姜、半夏、黄连、黄芩,两热两寒,豁痰清热。其中生姜泻心汤主治汗出表解,胃阳虚者不能敷布水饮,腹中雷鸣而下利。方中用生姜佐干姜和胃阳,以苦治热,以甘补虚,以辛散痞,为对证之剂也。

生姜妙用多

  日常生活当中,用生姜来治病的方法很多。最常见的莫过于受凉后喝上一碗浓浓的姜汤,裹上厚厚的被子,睡一觉,出一身汗,也就好了。

  然而,因为生姜不容易保存,大部分医馆、医院并不常备有这味药,所以如今在很多医生的处方当中也就根本看不到生姜。碰到这种情况,我常让病家自行煎药,煎煮时放几片生姜。我在临床中对于生姜的另一种用法,是让病人自己去把握加减。比如有人会将煎好的中药从冰箱中取出后,随便拿水一泡就喝,其实药并没有热透,喝下就会出现胃部隐痛、呕恶或大便溏泻的情况,此时我会让他们切两片薄薄的生姜,连同药汁再次煮沸,至温度能入口便喝下,往往即刻就能见效。这种情况服食膏方时也常发生,此法同样有效。

  生姜亦可外用。张锡纯曾经将生姜汁制成药膏治疗肢体受凉疼痛或寒凝阻遏血脉、麻木不仁之寒痹证,效果很是不错,他将这张膏药命名为“姜胶膏”。鲜生姜自然汁500克,明亮水胶120克(可用黄明胶)。将二味熬成稀膏,摊于布上,贴患处,旬日一换。张氏认为,鲜生姜辛辣开通,热而能散,故能温暖肌肉,深透筋骨,以除其凝寒痼冷,而涣然若冰释也。用水胶者,借其黏滞之力,然后可熬之成膏也。

  张氏用此膏屡获效验。有人因寝凉炕之上,其右腿外侧时常觉凉,且有时疼痛,曾用多方治之不效。后来用此膏贴之,二十日即获痊愈。又治一人,因常在水上捕鱼,为寒水所伤。自膝下被水浸处皆麻木,抓搔不知痛痒,渐觉行动乏力。张氏教以此方,用长条布摊药膏缠缚于腿上,其足趺、足底都用此膏贴敷,经数次换药,终获痊愈。

  生姜汁为生姜捣汁入药,功同生姜,但姜汁辛散之力更强,开痰止呕之功更胜,便于临床应急服用,如呕逆食不下者冲服生姜汁则易于下咽,配竹沥冲服或鼻饲,治中风卒然昏厥等。名医朱丹溪、叶天士等将生姜汁用于治疗痰饮、吐泻、疼痛、痹证、吐血衄血等多种病证,扩展了生姜汁的应用范围。

  其实现在外敷药中加用生姜已是十分常见的做法了,常见的三伏贴里就有生姜。我也自制过一些外用贴敷药,也会加入生姜汁,不仅能使药力更好地渗透皮肤,还不易霉变。

  生姜皮亦入药,用来行水消肿,治疗水肿初起,小便不利。《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五皮散,生姜皮与五加皮、地骨皮、大腹皮、茯苓皮同用,治疗头面浮肿,四肢肿满,心腹膨胀,上气促急,腹胁如鼓,绕脐胀闷,有妨饮食,上攻下注,来去不定,举动喘乏。

巧用能解毒

  生姜性温,因而可以散寒,这个道理其实一说开,大家马上都能理解,这和我们烧鱼虾的时候总喜欢放几片生姜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不仅是为了去除腥气,更是为了解鱼蟹之毒,散海鲜之寒。

  生姜不仅能解食物之毒,还能解药物之毒。宋代洪迈《夷坚志》记载,南北朝北齐医家徐文伯自幼师从其父,医术精湛,被宋明帝称为天下第一名医。宋明帝登基六年(公元470年)春,明帝喉中长了个疮,疼痛不已,脓血不止,到后来,连水都咽不下去了。朝臣经过商议,决定请徐文伯来医治。经过望闻问切后,徐嘱使臣速送生姜3斤(1500克),告诉宋明帝:“您每天吃3次生姜,每次吃5两(16两为1斤,5两约150克)”使臣忙用清水洗净生姜,用刀切成小片,明帝强咽生姜。生姜又辣又硬,搞得嗓子眼钻心地痛。明帝责怪徐文伯说:“你是想置朕于死地还是存心想看朕的笑话?”徐文伯说:“冤枉之极,末医岂敢和皇帝开玩笑?明帝吃完1000克生姜,喉中脓血越来越少,当1500克生姜吃完,喉疾竟然全好,吃饭食无碍了。”

  生姜为什么有这般神效?徐文伯解释道:“皇帝平时十分喜爱进食竹鸡(一种鸟,生活在江南丛林之中),而竹鸡最喜欢吃半夏,生半夏是有毒中药。这种鸡身上有半夏之毒,陛下吃下去,那半夏之毒必然留在食道、咽喉。服生姜正是解半夏之毒。”宋明帝听后甚喜,将祖传的鸳鸯剑赐给了徐文伯。(施仁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独活寄生丸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