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进入白昼最长的节气。夏至(6月21日~7月6日)阳气最盛之时,人体“气化”功能最强,新陈代谢最旺盛,而“夏至一阴生”,阴气始生而脆弱,因此夏至养生不仅要注意顺应阳盛的状态,还要防阳气过耗而伤阴。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曰:“是月肝脏气休,心正旺……益肝补肾,固密精气。”
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候,此时人体阳气的特点是阳盛于外,聚集于体表向外发散,相对体内的阳气较少。同时心阳旺盛,肝肾的阳气相对较弱,因此宜保护心阳,防止过度宣散而耗伤,同时适宜补益肝肾,固密精气,既护初阴,又可从阴中求阳。
起居养生
晚睡早起,睡好“子午觉”夏至阳盛,晚睡早起是顺应阳气生发的起居方式,而睡好“子午觉”是充养气血的睡眠方式。“子时大睡,午时小憩”。子是指半夜,即夜间23点到凌晨1点;午是指正午,即白天11点到13点。子时是阴气最盛、阳气较弱的时候,“阳气尽则卧”,以养阳。午时是人体经气“合阳”的时候,此时阳气最盛,阴气最弱“阴气尽则寐”,此时睡半个小时左右,可以让五脏六腑以及大脑得到很好的休息。
及时补充水分夏至时阳气最盛,阳热未至最高,但气温炎热,人体排汗增多,体内损失水分较多。同时,由于人体新陈代谢速度较快,消耗的水分也较多,所以这个时期一定要多喝水,以迅速补充体内阴液。也可通过多吃水果、蔬菜的方式补充水分,能清热去火、降温解暑。多喝水还可以让尿路通畅,减少泌尿系的感染。
膳食养生
适当增加酸、咸味食物酸入肝,咸入肾。夏至时心气旺而肝肾弱,酸、咸之味可以补益肝肾,滋肝肾之阴。同时酸味食物具有收敛的作用,可固表止汗、收敛心气,如山楂、乌梅、番茄、柠檬、柑橘等。夏至人出汗较多,身体盐分会随着汗液一起排出体外,吃些咸味的食物,可以补充身体流失的盐分,如海带、紫菜、虾等。
清补最适宜炎热的天气会使人胃口不开、食欲不振,开始消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苦夏”,通过饮食补养的方法,可以调理脾胃,增强脾胃功能,从而消除苦夏。即饮食清淡,避免肥甘厚味,多吃点绿豆、薏苡仁、小米等,清除体内湿热,益气生津,运气健脾。鸭肉是清补的食物。能够清热祛火、滋阴消暑、健脾化湿。
运动养生
夏至养生导引功取坐位,两腿开拢屈曲,置于身前,两臂伸直,十指交叉,手心向胸,抬起右脚踏在手心上,脚向前蹬,两手向后拉,互相用力,持续2~3秒。然后换左脚踏在手心,重复上面的动作,左右各做35次,最后上下牙齿相叩,咽口水,深呼吸,收功。可防治风湿积滞、腕疼痛、肩臂痛、掌中热痛、两肾内痛、腰背痛、身体困重等。
凉爽又健身游泳是夏季最适宜的运动项目,清暑降温,且水的浮力对身体的各个关节如肩关节、膝关节等有重力保护作用,游泳能量消耗大,血液循环较快,身体器官得到了更多的营养物质。游泳时神经系统和肌肉之间需充分协调,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对神经系统产生一些良性的刺激。游泳一般以30分钟左右为宜。
经络养生
夏至体内阴阳气皆少,处于“外热内寒”之时,是扶阳祛寒的最佳时机。可以通过艾灸任督两脉的方法,生发阳气,调养气血,补充人体元气。
取督脉:大椎、至阳、命门;任脉:膻中、关元、神阙、巨阙穴艾灸。每个穴位艾灸20~30分钟。在施灸前,喝淡盐温水,防止在施灸过程中汗流过多,而引起虚脱。灸完后闭上眼睛静休15分钟,平复气血。
穴位养生
点按极泉穴
定位:上臂外展,在腋窝正中,动脉搏动处。
手法:以拇指指尖点按极泉穴2~3分钟,以微感胀痛为宜。
功效:极泉穴属手少阴心经,经常按摩此穴,能起到温通心阳的作用,也可促进新陈代谢。
揉按期门穴
取穴:坐位或者仰卧位,自乳头垂直向下摸两个肋间隙,按压有酸胀感,即为此穴。
手法:用双手拇指按揉期门穴36次,力度适中。
功效:期门穴是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经常按摩此穴,可疏肝理气、排毒解热。(穆倩倩 宋佳乐)

高温天气常常苦夏,人们常会感到食欲不振。要调胃口,用醋调味。用醋凉拌蔬菜或肉类熟食,或用醋腌渍黄瓜、豆类等作为餐前小菜,能起到生津开胃的作用。而且醋性温,凉拌黄瓜、茄子等偏寒性的蔬菜时,可以防止寒凉过度。醋有一定的抑菌能力,在外用餐时配些醋吃,对肠道传染病有预防作用。
炎炎夏日,人体代谢旺盛,易产生“热毒”,表现为发热、心烦、口渴、尿赤、大便干结等,可以多吃些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苦味蔬菜来缓解。常见的苦味蔬菜有苦瓜、苦菜、莴笋等,凉拌或清炒皆可。研究表明,这些苦味蔬菜含有丰富的生物碱、氨基酸、苦味素、维生素及矿物质,具有消暑、退热、除烦、提神和健胃功能。专家提醒,在烹调苦味蔬菜时,可以适当加些辣椒、蒜等,防止寒凉过度。
最佳汤肴:鸡骨草排骨汤
做法:先将鸡骨草30克洗干净,浸泡20分钟。猪排骨500克洗净切块。将鸡骨草与猪排骨同放入瓦煲内,先武火烧沸后改文火,烧至排骨熟后,去掉鸡骨草,加入适量的食盐和生抽调味即可食用。
此菜中鸡骨草性微寒,味甘淡,具有清热利湿消暑作用,还有疏肝解郁功效,是一味治疗肝病的常用药。猪排骨健脾补虚,补而不腻。两者合而为汤,既可以清暑益气,又能清利湿热。在夏季服用,还可以预防和治疗因暑热引起的老年妇女尿路感染。
最佳肉食:鸭肉
从中医“热者寒之”的原则来看,鸭肉更适合在燥热的夏季食用。《本草纲目》记载:“鸭肉主大补虚劳,最消毒热。”适合体内有热毒、易上火的人食用。
鸭肉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维生素E及微量元素。专家建议,煮鸭肉粥、清炖鸭肉等,都能起到很好的滋补效果。
最佳饮料:热茶
说到消暑解渴,大多数人会想到吃冷饮、喝冰镇饮料。其实,冷饮虽能解一时之热,却过于寒凉,易伤脾伤胃。
对抗暑热,泡热茶,既对身体有保健功效,又能促进汗腺分泌,帮助身体散发热量、降低体温,我国古时就有“热茶最解暑”的说法。
http://img3.imgtn.bdimg.com/it/u=3440885011,2942624598&fm=214&gp=0.jpg
《黄帝内经》指出:“夏三月,此谓蕃秀,……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夏季阳气旺盛,气候炎热,雨水充沛,天之阳气盛极而下交于地,地之阴气微微萌发上交于天,万物因此繁荣茂盛。天人相应,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应于心脏,故夏季亦是人体阳气旺盛、心气长旺的季节,所以夏季养生应注意调养人体的长养之气,同时亦应重视心脏的保养。
绿茶味略苦、微甘,性质寒凉,清热解暑清心、养阴生津止渴、止泻止痢疗疮。对夏季躁热心烦、夜卧不安等不适有很好的保健价值。同时亦可调治夏季暑热、暑湿病邪引起的泄泻、下痢以及疮疡肿毒、红肿热痛等病症。因此绿茶最宜夏季饮用。另外,绿茶有较好的抗辐射作用。据报道,每天喝两杯绿茶,可有效帮助电脑族抵御电脑辐射。
绿茶的饮用方法,用85左右的开水,可以保持绿茶汤色和保存茶中的维生素。不必盖上杯盖,以免产生热闷气,影响茶汤的鲜爽度。用玻璃茶杯,在于观察茶叶、茶汤。如品饮龙井茶,龙井茶用开水一泡就像兰花一样慢慢地展开;品饮碧螺春茶,先倒上水,然后再放茶,放茶叶的时候碧螺春茶就可以徐徐下沉如同云雾一样。观察茶叶的变化,体会茶叶绿、茶汤绿的清凉境界,可使人们宁心静气。
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人们四季饮茶的选择亦随之辨证灵活地进行安排。春夏季节阳气生发,而人体胃中虚冷,绿茶性味苦寒,如过量饮用绿茶,加之在空调环境中太久,容易造成中寒而伤及脾胃之阳。秋冬季节人体阳气入里收藏,表现为阳气在里,尤其久居装有暖气的居室,燥热较甚,红茶性味甘温,若过量饮用,容易内生痰浊积热。因此,夏季饮茶当以绿茶为主,兼以红茶,既能清热祛暑又可温胃健脾。冬季饮茶当以红茶为主,兼以绿茶,既能温阳散寒有可清解燥热。
大暑食欲不佳 姜汁调蛋救“苦夏”
大暑节气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常在三伏天的初伏和中伏之间,是一年之中天气最热、湿气最重的时节。大暑节气在中医里被称作“长夏”,长夏在五行中属土,与五脏中的脾相呼应。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大暑时节天气酷热难熬、暑湿较盛,容易出现脾虚湿困、暑热伤津的情况,导致胃口不佳、食不知味,俗称“苦夏”。这种情况也可由脾胃受寒引起,如过食冰西瓜、冰镇饮料,或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浙江台州一带有大暑节气吃姜汁调蛋的风俗,能祛除体内湿气,又有缓中补虚的效果,是缓解“苦夏”不适症状的极佳选择。下面介绍姜汁调蛋的具体做法和功效。
材料:生姜50g,核桃仁15g,桃仁5g,葡萄干10g,鸡蛋2个,红糖、黄酒适量。
做法:将生姜切丁,榨成汁备用。核桃仁、桃仁夹碎,用黄酒浸泡。将葡萄干和泡过的核桃仁、桃仁一起放入锅中,倒入黄酒、红糖,放入鸡蛋,煮熟即可食用。
功效:止咳祛痰,健脾暖胃。
生姜含有姜辣素,吃起来会有辣辣的口感,不仅是人们日常烹制菜肴时常用的调味品,还是一味常用中药。生姜性微温,味辛,入肺、脾、胃经,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的功效,可用于风寒感冒、脾胃虚寒、肺寒咳嗽、中鱼蟹毒等病症。另外,有研究发现姜辣素有防止身体癌变和延缓衰老的作用。
鸡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卵磷脂、多种维生素,以及钙、磷、铁等。清代医家王士雄在其著作《随息居饮食谱》中提到,鸡蛋“甘平,补血,安胎,镇心,清热,开音,止渴,濡燥,除烦,解毒,息风,润下,止逆”,是一种药食两用的佳品。
此外,夏天的饮食还需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多吃一些健脾燥湿的食物,可以用热水冲泡薏苡仁、橘皮、荷叶等,制成养生茶;二是随时注意补充水分,多吃些新鲜蔬果,避免食用油炸、烧烤等方式烹饪的食物;三注意饮食卫生,不要吃变质食物
应对小儿夏季发热中医外治有三法
(2022-06-30
14:33:40)[编辑][删除]
摘自2022-6-29中国中医药报
高军 朱明馨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小儿夏季发热常见于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和小儿夏季热(表现为小儿在夏季气温高时体温升高,但一般能自行缓解且基本状况良好)。因儿童服药困难,可以用外治法治疗,具有药量小、无毒副作用、方便易行且疗效并不逊于内服药的优势。现介绍三种外治方药和用法。
中药沐浴法
操作方法:藿香、香薷、竹叶、大青叶各15~20g,清水豆卷30g,薄荷、浮萍各10~15g,加水煎10分钟左右,煎出药液约2500ml,滤去药渣,倒入盆内,待水温降至40左右时,置患儿于水中,半仰卧,频频用手带水在儿童腋下、胸、背、手足心等处抚摩,每次约10~15分钟。将患儿抱起,擦干身体,隔3~4小时后再如法1次,3次为1疗程。
适用范围:本法可用于6个月至2岁小儿,主要用于风热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体温(肛温)超过39.0者需要加用退热药(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或者纳肛。此外,还要及时给予金银花露或淡盐水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发热性惊厥患儿慎用此法。沐浴后汗出身凉提示疾病好转,如果高热不退、精神委顿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中药灌肠法
操作方法:生石膏50g先煎50分钟,后入连翘15g、荆芥10g、赤芍10g、芦根10g,再煎25分钟,共煎成药液200ml,贮瓶备用。使用时按照3ml/kg的用量标准,作保留灌肠。可用开塞露空瓶吸入药液,将瓶颈插入肛管内,挤压瓶身即可,保留时间约1小时,每天可进行3次。
适用范围:本法适用于急乳蛾(急性扁桃体炎)、风热咳嗽(支气管炎、轻症肺炎)患儿。体温(肛温)超过39.0需要及时对症处理,即退热、补充水分,方法如前所述。如出现高热不退、呼吸急促、咳喘不已,必须立即去医院就诊。
药粉敷脐法
操作方法:藿香、香薷、砂仁、板蓝根各2g,薄荷1g,炒苍术3g,共研为末,每次用1g。将药末倒入患儿肚脐中心,上覆纱布敷料1块,用胶布或纱布绷带固定,每隔3~4小时换药1次。
适用范围:本法主要适用于发热伴腹泻的患儿。高热时需要对症予以退热药,轻中度脱水不呕吐者给予口服补液盐。如果出现高热不退、呕吐不能进食水,需要及时就医。
时间:2021-08-0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彭鑫 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中医的治疗方法中,除了服用汤药的内治法以外,还有一些外治的方法也适用于小儿疾病的防治。《素问·五常政大论》记载:“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到了清代,吴师机所著《理瀹骈文》系统全面地建立了外治法的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外治方法多种多样,根据疾病种类不同、病情轻重不同,选择适当的外治之法,能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下面就介绍几种:
熏洗法
熏洗法是将中药煎汤,用熬好的药液和煎煮过程中产生的中药蒸汽熏洗体表的一种方法。例如如果小儿在夏天发高烧而且不发汗,就可以用中药香薷煮水熏洗体表,可以帮助患儿发汗退热;在麻疹发疹的初期,可以用生麻黄、浮萍、芫荽子、西河柳等中药煮水以后,再在药汤中加上黄酒,擦洗患儿的四肢和头部,同时将药汤在室内煮沸,让药气充满房间,使体表能够接触药气,帮助患儿透发麻疹。
吹药法
吹药法是将药物研成粉末,用喷粉器或自制的细竹管、纸筒等,将药末吹入孔窍等处的治疗方法。吹药疗法将药物吹于口腔。咽喉、耳、鼻、眼、皮肤创面等处,可治疗相应局部疾病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如鹅口疮、乳蛾喉风、耳疮聤耳,鼻窒鼻渊、以及白喉、丹痧、黄疸、昏迷痰壅等症。药粉多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豁痰、利气通窍、熄风解痉等功效。注意吹药粉末应极细。
涂敷法
涂敷法是把新鲜的中草药捣烂,或者用把中药打粉加入水或者醋等,调匀外敷在体表的一种方法。例如用新鲜的马齿苋、仙人掌捣烂,加入青黛、金黄散、紫金锭等,一起用水调匀后敷在腮部,可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把吴茱萸打粉用醋调匀后涂在脚心涌泉穴,可治疗小儿流涎等。
罨包法
罨包法是把药物放在体表的局部,外面包扎起来的一种方法。例如五倍子粉加醋调匀后放在肚脐处,外面用布包好不使药物漏出,用来治疗盗汗;把皮硝包扎在脐部,用来治疗小儿食积等。
热敷法
热敷法是将中药放在锅内炒热后,用棉布把药包好后热敷于体表的一种方法。热敷疗法常用于腹痛、泄泻、积滞、癃闭、痹病、痿病、哮喘等症,根据所用中药材的种类,可起到温中祛寒、理气止痛、通阳利尿、温经通络等功效。例如:将干姜、炒白术、川椒、食盐粗粒等一起炒热后,敷在腹部,治疗小儿寒积腹痛;将丁香、肉桂、乌药、益智仁等中药炒热后敷在腹部,治疗小儿虚寒性遗尿、腹泻等。
贴敷法
贴敷法是将中药制成药粉、药饼或软膏,敷贴于体表局部的一种方法。如在夏季三伏期间,用麻黄、白芥子、延胡索、川椒、细辛等中药打粉,以生姜汁调匀制作成药饼,贴敷于肺俞、定喘、膏肓等穴位上,用于小儿寒性哮喘等。
擦拭法
擦拭法是用中药药液擦拭局部的一种外治法。如用金银花、生甘草、连翘等中药煮水拭洗口腔,用以治疗小儿鹅口疮、口腔溃疡等。
拔罐法
拔罐是—种中医常用的外治方法,可起到畅通经络、运行气血、调节营卫、祛风散寒等作用,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实用、痛苦不大、功效显著等特点,因此深受欢迎。儿科疾病如风寒感冒、咳嗽、腹痛、遗尿、哮喘等,用拔罐疗法均有较好的疗效。
具体做法:先在局部涂上凡士林或医用润滑剂,选取口经大小适中的玻璃罐或透明塑料气罐,迅速将罐紧紧罩在选定的皮肤上,负压使皮肤被吸入罐内而高起,约5~10分钟即可去掉。去掉罐时,先以食指按压罐边皮肤一侧,同时将罐向另一侧倾斜,使空气进入罐内,罐子便会很快脱落。
注意事项:对6个月以内的乳婴儿禁用;对高热抽搐,皮肤过敏,水肿,出血倾向,有明显营养不良、皮肤感染者,均不宜拔罐。操作手法要轻柔,尤其是去掉罐时千万不能直接用手拔,以免损伤皮肤,增加痛苦。
刺四缝
刺四缝是儿科常用的一种针法,有清热除烦、通畅百脉、调和脏腑等作用,常用来治疗小儿疳症和厌食。四缝是经外奇穴,是手三阴经所经过之处,位置在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四指中节横纹中点。
具体操作方法:用75%酒精消毒后,用三棱针浅刺1毫米,刺后用手挤出少许黄白色黏液。(彭鑫)
时间:2021-06-1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程凯
进入夏季,南北温差进一步缩小。降水增多,闷热潮湿的天气来临。自然界阳气渐旺,万物繁茂,人体阳气也浮盛于外,内脏相对空虚,易受邪气侵袭而生病。所以我们依然需要固护阳气,保证体内正气充足,邪不可干。温度渐升,自然界阳气更旺,暑气蒸腾,暑邪伤人,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此时不仅损伤津液,使人体出现口渴喜饮、尿赤短少的症状,而且气随津泄,还耗气,故而人体容易出现食欲不振、身倦肢软、消瘦等苦夏症状。
“背后七颠百病消”是八段锦中的最后一式,两脚并步站立,两臂自然垂于体侧,身体中正,目视前方。首先头向上顶起,随之两脚跟提起,略停;足跟提起,同时上下一起一落颠七次,注意足跟是在悬空状态下轻颠7次,接着两脚跟下落,轻震地面。本式一起一落为一遍,共做七遍。
脚趾部位为足之阴经与足之阳经的交会处,两脚十趾抓地,可刺激脚趾部位的阴阳经脉,调节相应脏腑的气血活动并改善其功能。如足太阴脾经,从大趾末端隐白穴开始上行,入腹属于脾,络于胃。脾为全身气机升降、水液代谢的枢纽。水液代谢均靠脾的传输作用。若脾虚失运,则水液难于传输排泄,导致水湿内停,产生多种病症。《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而“背后七颠百病消”的两脚大趾抓地,通过刺激大趾末端的井穴、隐白穴等,可激活脾阳之气,使其气旺盛,增强水液运化的功能。长期坚持锻炼此势,可调节相应脏腑的气血功能,发挥其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协调平衡作用。十趾抓地可刺激足三阴、足三阳等有关经脉,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颠足可刺激脊柱与督脉,使有关经络气血通畅、阴阳平衡。同时做颠足运动,可震动人体的五脏六腑,改善三焦疏通水道,运行水液。
所谓“三焦”是六腑之一,其功能是通调水道和元气。人体水液的升降出入,周身环流,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实现。因此三焦水道的通利,不仅有利于水液的正常运行,而且也有利于脾、肺、肾等脏腑对水液的输布与排泄功能。而“背后七颠百病消”的反复颠足,使人体在放松情形下,五脏六腑在胸腹腔中得到有规律地上下震动,使之气血得以充分的宣导,改善三焦疏通水道、运行水液以及膀胱排泄尿液的功能。(程凯)
草本飘香端午韵
摘自2025-5-29中国中医药报
郑芬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
端午节是个香气自带且香味最浓的传统节日。端午的香气,蕴藏“端午花”的浓郁、艾草菖蒲的清新、香囊的芬芳、粽子的甘美、熏艾的温润,更饱含千年中华文化沉淀的味道。
花丛里的绚烂香
端午时节,人们常以特定的花卉装饰环境或祈福辟邪,这些花卉被称为“端午花”。蜀葵花竞相绽放,色彩斑斓,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如同一群欢快的精灵在舞动,庆祝节日的到来;栀子花洁白无瑕,香气浓郁而不失淡雅,宛如一个个清秀佳人,静静地诉说着端午的故事;石榴花红艳似火,轻轻靠近,一股淡雅的香气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龙船花鲜艳秀美,闪烁着生命的活力,仿佛正在宣告龙舟赛开启。这些“端午花”是端午的独特景致,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古代,人们会将蜀葵花插入花瓶,石榴花、栀子花用于簪花,龙船花装饰于船头,寓意着祈福纳祥、驱邪避灾。
门庭前的守护香
每当端午的脚步渐近时,艾草和菖蒲便成了街市的主角。它们被捆成一束束,带着晨露的灵动,散发着独特的香气。艾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和叶子上布满细小的毛孔,叶缘呈现出细密锯齿状,是中医“温经通络”的重要载体,自《诗经》中“彼采艾兮”的吟唱起,便承载着千年的东方智慧。菖蒲叶片呈剑状线形,似一把把出鞘的利剑,直立于水面或湿地之上,仿佛拥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是我国传统习俗。家家户户都会在端午时将艾草和菖蒲挂在门楣之上,以此祈求驱邪避疫,守护家人安康。
衣袂间的玲珑香
端午的香囊是香气的载体,也是可移动的“空气净化器”。香囊形状多样,既有小巧精致款,也有较大实用型,通常由丝绸、棉布等缝制而成,上面或绣或印有精美的图案。而香囊里装的,则是满满的中药“宝藏”,有艾叶、白芷、丁香、薄荷、藿香、陈皮等。这些药材都有着独特的香气和功效。艾叶散发别样的草本香,是端午香囊的基础成分;白芷带有辛香之味,可祛风散寒、宣鼻通窍;丁香芬芳馥郁,具有化浊除湿、驱除蚊虫等作用;薄荷香气清新又清凉,令人神清气爽;藿香气味芳香,富有层次,可缓解胸闷头晕;陈皮历经岁月洗礼,香气浓厚而香甜,有驱虫安神之效。古人喜爱在端午时节佩戴香囊,作为辟秽解毒的“护身符”。现在,人们还将香囊挂在床头、车内,让这玲珑的香气时刻陪伴左右,既是装饰,更是对健康的期盼。
舌尖上的醇厚香
粽叶和糯米是端午不可或缺的香气来源。当粽叶的清香与糯米的醇厚完美融合,便诞生了端午最具代表性的美食——粽子。新鲜的粽叶色泽鲜绿,形态修长,质地柔韧,带有清新的草木香。糯米是粽子的“灵魂担当”。经过清水的浸泡,白白胖胖的糯米变得更加饱满圆润,一股淡淡的米香散发出来。将各种馅料与泡好的糯米混合,用粽叶包成三角形或长条形粽子,放入锅中蒸煮,不一会,粽叶的清香、糯米的甜香、馅料的鲜香就会弥漫在整个厨房,令人垂涎欲滴。
居室中的温润香
除了门楣悬艾,端午还有熏艾的习俗。古时,端午清晨许多人家会在庭院中燃起艾堆,或在室内用铜炉、陶罐熏燃艾条。现在,人们会将晒干的艾叶放入香炉中点燃,没一会,淡淡的艾香便缓缓地在居室中弥漫开来。熏艾的香气,温润而沉稳,不似香水那么浓烈,但能让人身心宁静而放松。古人认为熏艾可以消毒杀菌、驱赶蚊虫,还能预防疾病。当袅袅的艾烟在居室中升腾,仿若一条剪不断的无形线,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紧紧相连,让端午在这独特的“防疫香”中绽放出独特的文化光芒。
步步生香
香囊里的中医智慧
摘自2025-6-19中国中医药报
郑访江 甘肃省中医院
步步生香,顾名思义是形容每一步都仿佛散发出迷人的香气。在古代,无论男女,都认为身上散发出香气是高洁的象征,而这种香气也往往成为显贵身份的一种标志。因此,古人常常采用佩戴香囊的方式来保持身体香味,以此来彰显自己的身份。佩戴香囊不仅能生香,还能养生防病。
香囊保健蕴含中医奥妙
在古代,香囊辟疫属于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外治法,即不通过内服药物,而是将药物或保健香料施于皮肤、孔窍、腧穴及病变局部,以调整机体、疏通经络、沟通表里。
学者研究了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4个香囊,发现其中的药物有茅香、桂皮、花椒、高良姜、杜衡、辛夷、佩兰、干姜等。辛夷在秦汉时期就被医家列为上品药材,具有通鼻窍、散风寒的功效。东晋时期的道教学者、医学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虎头杀鬼方”就是一款香囊配方,其组方药物有虎头骨、朱砂、雄黄、雌黄、皂荚、辛夷等,多属香燥之品,善于宣通气机和燥化湿浊,有预防疾病的功效。
中医使用佩戴香囊治疗疾病的做法一直沿用至今,比如佩戴香囊可用来防治感冒、咳嗽、胸闷、心痛、眩晕、失眠、鼻塞等等。根据不同的症状,在香囊中放入不同的药物,可缓解不适。中药香囊治疗失眠症时会选用冰片、肉桂、朱砂等;预防腹泻时会选用肉桂、艾叶、苍术、白豆蔻、小茴香等;平日欲增强免疫力时,也可选取丁香、荆芥穗、紫苏、苍术、细辛、白蔻仁等一些药材,配伍为囊使用。
常用中药香囊
目前,中药香囊作为“绿色疗法”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临床研究也显示中药香囊在临床防治疾病上有其独特的优势。以下介绍常用香囊组方。
香囊配方
预防儿童感冒香囊:艾叶、紫苏、桂枝、藿香、佩兰、冰片各3克。
预防四季流感香囊:藿香、丁香、木香、羌活、白芷、柴胡、菖蒲、苍术、细辛各3克。
提高抵抗力香囊:丁香、荆芥穗、紫苏、苍术、肉桂、辛夷、细辛、白蔻仁各2克。
预防手足口病香囊:藿香、艾叶、肉桂、山茶各1克。
驱蚊虫香囊:小儿驱蚊配方:艾叶、紫苏、丁香、藿香、薄荷、陈皮各5克。
成人驱蚊配方:金银花、艾叶、紫苏、丁香、藿香、薄荷、陈皮各8克。
清心安神香囊:艾叶、紫苏、丁香、藿香、薄荷、陈皮、白芷、石菖蒲、金银花各5克。
使用方法
将药材烘干后共研细末并过筛,装入透气布袋中。使用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佩戴于胸前,白天靠近口鼻处更佳,夜间放置枕边。药粉每10~15天更换一次,或待香味消失后更换。也可将药粉放入敞口容器中每日加热熏蒸房间30分钟。
香囊使用禁忌及注意事项
禁忌人群
过敏体质者:香料或材质可能引发皮肤过敏(皮疹、瘙痒),或刺激呼吸道,诱发哮喘。
孕妇:辛温药物可能加速血液循环,导致子宫异常收缩,增加流产或早产风险。
新生儿:呼吸及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善,香囊气味可能刺激呼吸道。
注意事项
香囊药材仅限外用,不可口服。
存放于阴凉干燥处,避免高温加速药味挥发。
定期检查药物是否霉变,建议20~30天更换一次。
步步生香
香囊里的中医智慧
摘自2025-6-19中国中医药报
郑访江 甘肃省中医院
步步生香,顾名思义是形容每一步都仿佛散发出迷人的香气。在古代,无论男女,都认为身上散发出香气是高洁的象征,而这种香气也往往成为显贵身份的一种标志。因此,古人常常采用佩戴香囊的方式来保持身体香味,以此来彰显自己的身份。佩戴香囊不仅能生香,还能养生防病。
香囊保健蕴含中医奥妙
在古代,香囊辟疫属于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外治法,即不通过内服药物,而是将药物或保健香料施于皮肤、孔窍、腧穴及病变局部,以调整机体、疏通经络、沟通表里。
学者研究了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4个香囊,发现其中的药物有茅香、桂皮、花椒、高良姜、杜衡、辛夷、佩兰、干姜等。辛夷在秦汉时期就被医家列为上品药材,具有通鼻窍、散风寒的功效。东晋时期的道教学者、医学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虎头杀鬼方”就是一款香囊配方,其组方药物有虎头骨、朱砂、雄黄、雌黄、皂荚、辛夷等,多属香燥之品,善于宣通气机和燥化湿浊,有预防疾病的功效。
中医使用佩戴香囊治疗疾病的做法一直沿用至今,比如佩戴香囊可用来防治感冒、咳嗽、胸闷、心痛、眩晕、失眠、鼻塞等等。根据不同的症状,在香囊中放入不同的药物,可缓解不适。中药香囊治疗失眠症时会选用冰片、肉桂、朱砂等;预防腹泻时会选用肉桂、艾叶、苍术、白豆蔻、小茴香等;平日欲增强免疫力时,也可选取丁香、荆芥穗、紫苏、苍术、细辛、白蔻仁等一些药材,配伍为囊使用。
常用中药香囊
目前,中药香囊作为“绿色疗法”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临床研究也显示中药香囊在临床防治疾病上有其独特的优势。以下介绍常用香囊组方。
香囊配方
预防儿童感冒香囊:艾叶、紫苏、桂枝、藿香、佩兰、冰片各3克。
预防四季流感香囊:藿香、丁香、木香、羌活、白芷、柴胡、菖蒲、苍术、细辛各3克。
提高抵抗力香囊:丁香、荆芥穗、紫苏、苍术、肉桂、辛夷、细辛、白蔻仁各2克。
预防手足口病香囊:藿香、艾叶、肉桂、山茶各1克。
驱蚊虫香囊:小儿驱蚊配方:艾叶、紫苏、丁香、藿香、薄荷、陈皮各5克。
成人驱蚊配方:金银花、艾叶、紫苏、丁香、藿香、薄荷、陈皮各8克。
清心安神香囊:艾叶、紫苏、丁香、藿香、薄荷、陈皮、白芷、石菖蒲、金银花各5克。
使用方法
将药材烘干后共研细末并过筛,装入透气布袋中。使用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佩戴于胸前,白天靠近口鼻处更佳,夜间放置枕边。药粉每10~15天更换一次,或待香味消失后更换。也可将药粉放入敞口容器中每日加热熏蒸房间30分钟。
香囊使用禁忌及注意事项
禁忌人群
过敏体质者:香料或材质可能引发皮肤过敏(皮疹、瘙痒),或刺激呼吸道,诱发哮喘。
孕妇:辛温药物可能加速血液循环,导致子宫异常收缩,增加流产或早产风险。
新生儿:呼吸及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善,香囊气味可能刺激呼吸道。
存放于阴凉干燥处,避免高温加速药味挥发。
定期检查药物是否霉变,建议20~30天更换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