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尽日不归处一庭栀子香

(2022-11-08 05:17:48)


时间:2021-06-2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陆家仕 杨彤


栀子味苦、性寒,有清热祛火、凉血解毒之功效。其根、叶、花亦可入药。栀子能清诸经之火,尤长于清心肝之火,如治热病邪在上焦气分,症见发热胸闷、心烦不寐,常配豆豉以透邪除烦,如《伤寒论》栀子豉汤;实热火证,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者,常用栀子配黄连、黄芩、大黄等泻火解毒、清心除烦。乡下老家的人用栀子花晒干做药,将端午节采摘的艾叶及梗子,加上栀子花干,煎了喝,可治伤风感冒。

(陆家仕 杨彤 广西壮族自治区钟山县中医院)

蘑菇:健脾开胃,平肝提神
摘自2025-7-31中国中医药报
时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双孢蘑菇即平时大家所说的蘑菇,也称白蘑菇、蘑菰。菌盖扁半球形至平展,白色至淡黄色,菌褶幼小时紫色,后变褐色,菌柄上有菌环,其蛋白质含量高,还富含氨基酸、核苷酸、维生素等。
中医认为蘑菇味甘,性平,归脾、胃、肺经。《中药大辞典》载其功效为健脾开胃、平肝提神。主治饮食不消,纳呆,乳汁不足,高血压病,神倦欲眠。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蘑菇有抗肿瘤、调节免疫、抗氧化、抑菌等作用。气滞者慎服。

桂枝:仲景第一药成就千百方

 (2017-09-19 14:43:52)[编辑][删除]

在中医药发展历史上,有很多药是具有非比寻常的作用的,这种作用不仅仅是在遣方用药时的灵活机变,还在于一种药具有千变万化又不离其宗的本质属性。一直以来,对党参、黄芪、甘草等药用得非常多,其实在汉代的张仲景时期,桂枝才是使用得最为重要的一味药。以桂枝命名的桂枝汤,被称为众方之祖,通过桂枝汤的加减变化,化生出很多方剂,运用在外感、内伤诸多疾病之中,笔者通过对历代本草的梳理,来认识一下仲景是如何使用桂枝的。

桂枝扶阳,要在温通经脉

在《伤寒例》中有一句话,“况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死生之要,在乎须臾,视身之尽,不暇计日”,可见桂枝在古人看来是不可以运用与阳盛之病的,在后世被称为火神派的郑钦安眼中,桂枝、附子、生姜等是扶阳的要药,桂枝具有扶阳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神农本草经》记载“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名医别录》记载“主治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我们对比会发现,本草经对桂枝的解释就是朴素的疗效描述,而在《名医别录》则开始有功效的解析,其中《名医别录》认为桂枝的功是“温通经脉”,在温通经脉的基础下,可以治疗心痛、胁风、协痛,止烦,出汗。张仲景所用桂枝很多都与《名医别录》描述相一致,比如治疗心痛的桂枝瓜蒌枳壳汤,治疗协痛的有苓桂术甘汤,治疗出汗的有桂枝汤,止烦的有五苓散等,其实这些疗效的基础都是桂枝可以温通经脉。

引火归元,要在平冲降逆

医界对桂枝或者肉桂一直有一个说法,就是引火归元,在出现上焦上火的情况下,不是用寒凉的药苦泄,而是稍加用温热的桂枝或者附子温通,就可以达到引火归元的效果。古人云: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当人体之气本应该均匀分布却不能均匀分布,全身之火上聚于头面,则面目红,牙龈出血诸症蜂起,此时便需以下镇之药降逆气,气降则在上之气不至于太过,不至于生火,桂枝加桂汤证有:气自少腹上冲心,苓桂五味甘草汤证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证,苓桂术甘汤证有:气上冲胸,桂枝汤证有“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其气不上冲者,不可与桂枝汤”,所以《药征》总结桂枝为“主治冲逆也”,很多容易上火的患者在服用含有桂枝的方剂之后都能达到引火归元的效果。

活血化瘀,全在交通阴阳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桂枝经常用于活血化瘀,如《伤寒论》中的活血化瘀代表方剂,桃核承气汤就有桂枝,治疗妇科出血证的桂枝茯苓丸以桂枝为君药,其中桂枝如何可以活血化瘀,要在“诸药先聘通使”,虽然《神农本草经》把桂枝和肉桂的功效区别开来,但是桂枝和肉桂还是有很多相通之处。《神农本草经》记载肉桂“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尝如童子”,在桂枝身上也有一定的体现,但是肉桂得性厚,效用淳,自然不是桂枝可以比拟的。桂枝之所以能够“久服通神,轻身不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桂枝可以交通阴阳。

明代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中说桂枝“光泽色相,不假雕琢,牡色紫赤,有花无子,得阳之始;色青黄,有花有子,得阴之始。牡为牡,为牝也。盖圭之妙用,宣扬宣摄,靡不合和。牡主气结喉痹,神明不通,关节不利,此病之欲宣扬者也。牡则先宣摄中气,而后为宣扬者也。亦主上气咳逆,不能吸入,反吐其吸,此病之欲宣摄者也。牡则先宣扬中气,而后为宣摄者也。”

以桂枝命名而言,桂从木从圭,圭是古代诸侯与王之间的信物,以此作为“聘”之礼,所以《本草经》云“为诸药先聘通使”,桂枝的作用就是可以打通不同畛域之间的隔阂,建立一种互相可以信任的机制。

所以在桂枝温通经脉、平冲降逆、交通阴阳的功效作用下,有瘀血则可化瘀,小便不利亦可利小便;阴阳不通则能交通阴阳,阳加于阴谓之汗,故有汗能止,无汗能发;平冲降逆,则凡是上焦有火,上焦气有余,仲景所谓“阳浮而阴弱”的情况都可以用桂枝引火归元,日本人甚至提出桂枝可以补肾,亦无不可。(马纯阳)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验

  (2017-10-22 16:42:25)[编辑][删除]

 


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论》147条,原文曰: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国医大师梅国强教授主编的《伤寒论讲义》认为:此条文主要阐述少阳兼水饮内结的证治,而柴胡桂枝干姜汤功在和解少阳,温化水饮。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所著《伤寒论通俗讲话》指出此证是为胆热而脾寒,故治应清少阳之热,兼温太阴之寒,用柴胡桂枝干姜汤。验之于临床,典型少阳兼水饮内结者并不多见,而以胆热脾寒为辨证之纲,却屡获良效,今举治验二则如下:

案一:

患者陈某,男,75岁,20173月初诊。诉口干多饮1年余1月前在某医院住院行全面检查治疗,排除糖尿病等器质性病变,但治疗却未收寸功。现口干,夜间为甚,需频频饮水方可缓解,伴口苦,双下肢逆冷,一年四季均如此。纳可,大便不成形,夜眠欠佳。舌暗红、苔黄欠润,脉沉细弦。因有双下肢逆冷,大便不成形,此脾寒也;口干苦,此肝胆有热也。遂据此予以柴胡桂枝干姜汤5剂以试疗效。药用柴胡24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瓜蒌根15克,黄芩10克,生牡蛎15克(先煎),炙甘草10克,石斛15克,麦冬15克,生白术15克。嘱其水煎取汁400毫升,早晚分服。5天后二诊,患者诉服药后,口干苦逐日减轻,现双下肢逆冷亦有减轻,但减轻不明显,舌脉同前。遂于前方去石斛、麦冬,加黑附片8克,肉桂4克,川牛膝10克,以期散寒于下焦。处方10剂,患者带药回上海。三诊由其家属代诉,言服药后效果不显,口干苦加剧,于前方加生石膏15克,续服10剂。四诊时诊其脉弦细而数,舌暗红苔黄而干,余以为此当为二诊误用温药所致,遂去黑附片、肉桂、川牛膝,于首诊方中加生地黄15克,玄参15克,生石膏15克,服此方20剂后,诸证悉愈。

案二:

患者郭某,女,61岁,20178月初诊。诉口干口苦半年,伴夜眠多梦,心烦,双目干涩,双脚发凉,纳差,二便调。舌淡红、苔微黄,脉弦细。且胁痛已多年。辨为肝胆气机不畅,郁而化热,兼夹脾寒。予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合金铃子散加味,药用柴胡24克,黄芩10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瓜蒌根15克,生牡蛎20克(先煎),炙甘草10克,川楝子10克,元胡12克,郁金12克,炒白术15克。7剂。水煎取汁400毫升,早晚分服。二诊诉诸症皆减,近2日出现右后侧下牙痛,舌脉同前,于上方加生石膏20克,细辛4克。续服7剂。后随症加减,服药4周后诸症消除。

按:此两例患者,从其症状舌脉入手,不难辨出病涉少阳而化热,但均无水饮内结之症,余通过下肢发凉症状,结合脾主四肢这一基本理论,从而辨出脾寒这一病机。再结合刘渡舟教授清少阳之热,兼温太阴之寒,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论述,予以柴胡桂枝干姜汤而获效。观2案用药均清多于温,案一加黑附片、肉桂后病情反加重,但患者双下肢发凉的症状均得以解除,我认为是清泻少阳郁热后,使其疏泄功能正常,从而使脾运得健,四肢自温。(赵开政)

                           论栀子豉汤系列方

1.
栀子豉汤
栀子清热(郁热)
豆豉宣表
合用清宣胸膈郁热,除心烦从太阳而出也
2.
栀子枳实汤伤寒差后劳复食复者
胸膈郁热栀子
痞满食滞枳实
3.
栀子干姜汤
兼脾气虚寒便溏者加干姜
4.
栀子厚朴汤
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枳实消痞(滞塞)
厚朴除满(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