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2022-11-7中国中医药报
唐军
重庆市中医院
全国名中医王辉武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任医师,学验俱丰,治郁经验丰富,现将其治郁经验总结如下。
病因病机
郁之概念起源于《黄帝内经》的五气之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以“五郁”立论,提出了“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的治则。金元朱丹溪加以发挥,提出了六郁论,《丹溪心法》在继承“五郁”的基础上,提出了气郁、湿郁、痰郁、火郁、血郁、食郁之六郁论,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明清之后对郁病病因的认识不断深化,除情志致郁外,外感内伤诸因素均可致郁。
压力致郁
现代生活节奏快,生活、工作、感情问题常使性格内向、内心脆弱的人因为压力而诱发焦虑、不适、睡眠障碍。未见脏腑疾病而郁病已经产生。
误药致郁
郁病的发生,除了气、湿、痰、火、血、食、外感、内伤等因素外,王辉武认为误药杂乱而成郁也不可忽视,因久病久治,各种药物长期服用,过用寒凉或补滋而不通生郁。更有西药如左旋多巴、避孕药、甲状腺素、各种激素等副作用而导致郁病。
久病皆郁
即凡病程很长,数年或数月,病情未见好转,或反复发作,或恶化的患者,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程度的“郁”。疾病之痛痒诸症令人不适,甚至辗转不安,彻夜不眠
,导致焦虑、悲伤、忧愁、恐惧、惊慌是必然的。对于重病痼疾,如中风、癌症等,郁也更重;在诊治过程中造成误诊、误治而成为坏病、逆证者,其郁也重。
郁乃心病
郁病的各种症状最后都由心所感知。《灵枢•本神》言“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人是通过心来认识自身和世界的,心是躯体功能和意识情感的共同主宰。《素问•本病论》谓“忧愁思虑即伤心”,《灵枢•口问》谓“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难注•四十九难》谓“肝为心邪”,《诸病源候论•气病诸侯•结气侯》谓“结气病者,忧思所生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气留而不行,故结于内也”,王文禄《医先》谓“一切病皆生于心。”因此郁病乃是心病。
用药心得
常用方剂
王辉武自拟合欢解郁汤,药用合欢皮15~30g,谷麦芽(各)10~25g,柴胡15~15g,茯神15~20g,香附10~15g,炒酸枣仁15~20g,珍珠粉0.5~1g(冲服),川芎8~10g,栀子10~12g,治疗各种郁病。
用药举要
常用柴胡、香附、合欢皮、黄连、山栀子、郁金、旋覆花、茵陈、苏叶、厚朴、青蒿等药。柴胡为治郁要药,《神农本草经》言“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伤寒杂病论》谓其“运转少阳枢机”。郁金解郁行气活血,《本草衍义补遗》谓其“治郁遏不能散”,《本草汇言》谓“郁金,清气化痰,散瘀血之药也。其性轻扬,能散瘀滞,顺逆气,上达高顶,善行下焦,心肺肝胃气血火痰郁遏不行者最验。”旋覆花辛温走散,开结气,降痰涎通水道。《金匮要略》旋覆花汤,配新绛、葱,治肝着、胸胁痞闷胀痛。《温病条辨》香附旋覆花汤治胸胁痛,配胆南星清化热痰,祛风镇惊解痉。苍术气味雄壮辛烈,足阳明、太阴之药,能入诸经,疏泄阳明之湿,解诸邪。香附,下气最速,乃血中快气之药,苍术配香附总解诸郁。而青蒿开郁逐邪不伤阴,亦为临床常用。临床治郁不能只依赖药物,心理治疗和患者的信赖至关重要。
典型医案
周某,女,37岁,已婚。2013年5月22日初诊。2年前偶因弯腰后出现背心疼痛,如针刺样疼痛,休息后缓解,活动后加重,热敷或者按摩后缓解,劳累加重,疼痛反复不愈而求诊。症见背部刺痛,按压明显,弯腰或者后仰加重,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弦。
诊断:(瘀血阻络型)血痹。
方用活络效灵丹加减:当归15g,乳香10g,没药10g,白芍20g,赤芍20g,甘草10g,牛膝15g,全蝎10g,延胡索15g。5服,水煎服,1日1服。
服药5服后复诊时,诉服药前2剂有效,后则无效,夜间疼痛明显。脉细弦,舌质红苔薄白。患者久病,除血瘀外,兼气郁,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桂枝12g,白芍15g,干姜8g,甘草10g,黄芪30g,当归15g,香附20g,合欢皮20g,木瓜15g,郁金12g,红花8g。5服,水煎服,1日1服。服药5服后,疼痛明显好转,舌质淡红苔白,脉细。效不更方,再进5服。疼痛进一步好转,舌质淡,苔白,脉细弦。继续前方加姜黄15g,5服,水煎服,1日1服。疼痛明显好转,舌质红苔白腻,脉细弦。苔白腻是夹湿,前方去姜黄加薏苡仁30g,防己20g,5服,水煎服,1日1服。
嘱忌生冷油腻,劳逸适度。至今已1年有余,诉疼痛未再发
。
|
|
案一、肾病综合征
前年裘氏曾治一来自宁波的7岁患儿,经某医院拟诊肾病综合征伴慢性肾功能不全,住院2月余,迭经各种西药治疗,未能收效,院方已发病危通知,患儿家属慕名邀诊,见病人面色苍白,神气消索,全身浮肿,腹大如鼓,胸膺高突,阴囊肿大透亮,大便点滴难下。诊其脉微细欲绝,舌体胖,舌质淡,苔腻水滑。此正气大虚,气不化精而化水,水湿泛滥,流溢皮里膜外。病经迁延,形神俱败,症情险笃。裘氏为拟一方:生黄芪50g 土茯苓30g 黑大豆30g 大枣7枚 牡蛎30g(捣)。3帖后,小便通畅,肿势稍退,神气略振,脉较前有力。药有效机,原方加巴戟肉15g 黄柏15g 泽泻18g,再服1周,尿量增多,水肿大减,阴囊肿基本退尽,神态活跃,脉细有神。以“补泄理肾方”增减,连服3月,诸症全消,体检化验均在正常范围,随访2年未复发。
[评析]“肾病综合征”的病机甚为复杂,归纳起来不外乎本虚标实。本虚指脾肾两虚,标实指风邪、水湿、瘀浊留滞。故治疗当标本兼顾,补泻并施。本案患者病变发展迅速2个月中,正气大虚,气不化精,水湿乏滥,形神均见危象。药用裘氏经验方“补泄理肾汤”增减,令证情化险为夷。方中黄芪为君,有补气、固表、摄精、升阳、祛毒、和营、利尿之功。裘氏认为,大剂黄芪,功盖人参,此即仲景所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巴戟肉与黄柏配伍,一阳一阴,均为补肾要药。前者温而不热,益元阳,补肾气;后者苦寒而滋肾益阴。元代名医以一味黄柏制大补丸,别有深意。黑大豆入脾、肾二经,《本草纲目》载其“治肾病,利水下气,制诸风热,活血解毒。”明代张介宾有“玄武豆”之法。现用于消除蛋白尿及纠正低蛋白血症有一定功效。牡蛎有涩精气而利水气作用,土茯苓利湿清热解毒泄浊,泽泻渗湿泄热,养新水,去旧水,大枣健脾和营。全方有补气、健脾、益肾、利水、泄浊、解毒之功,对改善肾功能及临床症状均有良好功效。裘氏用此方为基础,应变于临床,屡获效验。
案五、肝炎后肝硬化案
李×,女,37岁。患者1981年曾患乙型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经治疗1个多月后,各项化验恢复正常后出院。1986年始觉上腹部不适,神疲乏力倦怠,谷丙转氨酶、麝香草酚浊度、硫酸锌浊度、γ球蛋白等升高,B超示肝脾肿大,肝光点分布不均匀,血管走向不清晰,市传染病医院拟诊肝炎后肝硬化住院,好转出院。近因神疲肢软,倦怠乏力,牙齿出血,口苦而粘,求治于中医。诊其面色苍白带灰,黯然无泽,略消溲,颈部有蜘蛛痣,无肝掌,下肢不肿,舌苔薄腻,脉细弦。此肝虚血瘀,气不摄血,治拟柔肝和血摄血。方投:黄芪30g 丹参24g 生地30g 黄精15g 当归20g 莪术15g 生蒲黄15g 红藤24g 延胡索20g 小茴香各10g 焦山楂、六曲各10g 茜草根15g 另牛黄醒消丸1支分吞,14贴。
二诊:齿衄减而未尽,再以消补兼施。方用桃仁泥15g 红花9g 当归20g 川芎12g 生地、熟地各24g 白芍15g 牛角片(先煎,50g 丹皮10g 黄芪30g 生槐花18g 仙鹤草20g 另牛黄醒消丸1支分吞,14贴。
药后齿衄消失,神疲稍缓解,以后陆续来诊1年余,方投一贯煎、当归六黄汤、六味地黄汤、鳖甲煎丸等加减。1993年10月随访,自觉症状明显好转,蜘蛛痣部分隐退,复查肝功能均在正常范围,目前仍在调理之中。
[评析]肝硬化在代偿期,属中医“症瘕”、“积聚”之类,失代偿期属“鼓胀”之类。《医门法律》说:“凡有症瘕、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日积月累,腹大如箕,是名单腹胀。”究其病机,大凡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脉络壅塞,或脾虚湿滞,清浊相混,遂道不通,水液停留。气、瘀、湿等邪久羁,却肝损脾,穷则及肾。病至“肝硬化”,既有肝、脾、肾受损之象,又有气滞、瘀停、湿留之征,表现为本虚标实,故治疗不可专以攻邪,裘氏常以消补兼施为法。
本案处于肝硬化早期代偿阶段,正气大虚,故治疗以扶正为先导,重点是养阴柔肝,滋阴凉血,补气摄血。裘氏常用一贯煎、当归六黄汤、鳖甲煎丸三方加减进退,补中寓消,刚柔相济,不仅对改善症状有明显疗效,且对肝功能康复颇有裨益。经裘氏诊治者,大多能遏制病势,带病延年。
医话
一、从“医者意也”谈临床思维的意义
裘氏认为,一个临床医生最重要的是要掌握二条:一是识病、二是遣药。但无论识病或遣药,都离不开正确的思维的指导。历代名医所提出的“医者意也”一语,实际上就是临床思维的很好运用。唐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遗憾的是,很长时期来有人将此理解为随意诊病而斥之唯心的东西。裘氏则通过旁征博引、缜密思考,并结合自己的实践体验,把“医者意也”作为医生临床思维的基本要素,也是促进中医学术发展的创造性思维形式。
裘氏深有体会地说,中医治病的方法,本来思路极广,及至所世,则条条框框渐多,而施治后反致局限。一个医生不仅要学兼众长又善于化裁,更要懂得“法无常法”和“常法非法”的深刻道理,才能真正掌握中医治病方法的真髓。裘氏此语是发人深省的阅历之言。
(二)立法处方用药,崇尚精、奇、巧、博
中医在临床的很多方面有一定优势,衡量医生水平的高低,首先看你能否治好病。裘氏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体验和教训,觉得要提高疗效,立法处方用药要做到“精、奇、巧、博”四个字。
处方贵精。所谓“精”,即至当不易之谓。裘氏治疗过不少心脏病人,诸如心绞痛、房室传导阻滞、频繁性早搏以及房颤等。临床如表现为心阳不振,血行欠畅而见舌质淡胖,脉微细或结代者,常用仲景炙甘草汤稍事加减,药后虽有效果,但常易反复,最后就迳用炙甘草汤原方,只在剂量上稍加消息。有不少心脏病人,曾屡更多医,中西药备尝,也曾服过炙甘草汤的加减方,均无良效。自改服仲景原方后,症状竟得消失或基本缓解,有的历数载而安然无恙。裘氏谦逊地说:“我研仲景之学数十年,而未识仲景处方‘用思之精’竟到如此惊人程度!前人称‘仲景垂妙于定方’,良非虚语。”于此可见,古人立方之精,值得我们效法。
立法宜奇。裘氏经常说:“用药如用兵,兵法有堂正之师,有奇谲之法,用药之道,初无二致。”他自己有一次患感冒咳嗽,连续数天,旋即咳嗽昼夜不停,彻夜不能睡眠,不得已乃处一方,用诃子30g 黄芩30g 龙胆草9g 甘草9g,又加乌梅、干姜、细辛三药。药后2小时,吐出痰涎及食物残渣,隔半小时又大吐1次,是夜未进晚餐,即卧床安息,事出意料,这个昼夜不停的剧咳,竟得一吐而痊愈。后遇此类病证,他常用酸苦涌泄的吐法,亦每收奇功,可见奇方非偶致,多自教训中得来。倘若对奇法临阵先怯,是无法领悟此中奥妙的。
再如,生地黄近时均作补血、养阴药,其实它还有活血逐瘀之功。据《本经》载其“主折跌筋绝,伤中,逐血痹……除寒热积聚”;《别录》也认为“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破恶血,溺血,利大小肠,去胃中宿食,饱力断绝”。《药性论》还说其有“解诸热,破血,通利月水闭绝,亦利水道,捣薄心腹能消瘀血”。可见,生地黄具有消积、除痹、通经、散血、和伤,外用消血肿等治疗作用。遗憾的是,这一大功用被后世所疏忽,使之未能“物尽其用”。裘氏说,众所周知的血府逐瘀汤中就有生地黄即取其活血逐瘀之功效;《普济方》地黄散中用地黄合乌贼骨以消血症。裘氏临床也每多以生地黄作活血行瘀药,用于肿瘤、痹证、月事不调、心痛等,收效满意。
裘氏说,历代本草方书中有许多精华值得我们继承。诸如先秦的《神农本草经》、梁代的《名医别录》、唐代的《外台秘要》、《千金要方》、宋代的《证类本草》、明代的《本草纲目》、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等,为裘氏所极力推崇。这些医籍中蕴藏着古人丰富的用药经验,如不去深入挖掘,使之为现代临床服务,是十分可惜的。
(二)欲知甘苦要亲尝
用熟地合附子、肉桂治元阳不足的虚损证,体会到“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乃是立方遗药之绳墨,等等。
以上例子说明,要真正认识掌握一药之用,并不简单。在继承研究前人经验时,既不轻易否定,又不盲目接受,特别对某些遭人非议的学术观点,尤当独立思考,并经过临床的反复验证,然后判定其中的是非曲直。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