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皮肤病验方四则

慢性湿疹:车前草15g,冬瓜皮30g,薏米30g。共同煮后喝汤、吃薏米。每日1剂,7~10天为1个疗程。具有健脾利湿,行水的功效,对慢性湿疹有较好的调治作用。
肠胃型荨麻疹:薏米30g,玉米须(另包)10g,红糖适量。前2味同煮为粥,加入红糖适量调味即可。每日1剂,早晚服食。连服7~10天为1个疗程。
慢性荨麻疹:杏仁4.5g,干姜皮、麻黄、浮萍各3g,陈皮、丹皮、白僵蚕各9g,白藓皮、丹参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具有辛开腠理,和血止痒之功效,对慢性荨麻疹有较好的疗效。
银屑病:土槿皮30g,白藓皮30g,土茯苓60g,野菊花20g,川椒10g,露蜂房10g。水煎取汁,擦洗患处,每周2~3次。适用于寻常型银屑病。(郭旭光 山东省莱州市慢性病防治院)
自拟多皮饮治疗过敏性荨麻疹
摘自2025-5-29中国中医药报
米合尔奴尔•米吉提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王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过敏性荨麻疹在中医中多属“瘾疹”范畴。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主要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侵袭人体,客于肌表,致使营卫失调;或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辛辣腥发动风之物,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蕴久化热,湿热之邪搏于肌肤;亦或情志不遂,肝郁气滞,气郁化火,灼伤阴血,血虚生风等。病位主要在肌表、腠理,与肺、脾、肝等脏腑关系密切。其发病特点为风团时隐时现,瘙痒剧烈,发无定处,消后不留痕迹,符合风邪“善行而数变”的特性。
曾斌芳治疗瘾疹的经验方多皮饮源自“五皮饮”。《汤头歌诀》之五皮饮,由陈皮、茯苓皮、生姜皮、桑白皮、大腹皮组成,以行气利水为主,兼顾健脾化湿;《医方集解》之五皮饮,由五加皮、地骨皮、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皮组成,以祛风湿、利水为主,兼清虚热。多皮饮融合了《汤头歌诀》和《医方集解》两个版本五皮饮的精华,取其利水健脾与祛风清热的双重优势而成。《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载:“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多皮饮是治疗“皮水”的方剂,所以皆用皮者,以水溢皮肤,以皮行皮也。该方由桑白皮、地骨皮、牡丹皮、白鲜皮、茯苓皮组成。方中皮药各有不同归经及功效,桑白皮归肺经,擅长清肺热、利水肿;地骨皮入肺、肾经,能凉血退热、清肺降火;牡丹皮主入心、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之效;白鲜皮则归脾、胃经,可清热燥湿、祛风解毒;茯苓皮归脾、肺、膀胱经,长于利水消肿、渗湿健脾。诸药合用,各遵其经,共奏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功。现将曾斌芳用多皮饮治疗瘾疹验案一则整理分享如下。
李某,男,35岁,2024年8月3日初诊。主诉:全身反复起风团伴瘙痒2个月余。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散在风团,大小不一,色红,瘙痒剧烈,搔抓后风团增多、融合成片,夜间瘙痒尤甚,严重影响睡眠。曾自行服用抗过敏药物(氯雷他定等),症状稍有缓解,但停药后即复发。刻下:全身可见多处风团,部分皮肤因搔抓有抓痕、血痂,口干,心烦,大便稍干,小便少黄。舌红,苔黄,脉浮数。
诊断:瘾疹(风热犯表,兼夹湿邪)。
治则:健脾除湿,疏风和血。
方用多皮汤加减:桑白皮20g,地骨皮9g,牡丹皮9g,白鲜皮9g,茯苓皮20g,防风6g,当归9g,苦参6g,蝉蜕6g,蜂房4g,马齿苋30g,地肤子15g,黄芩9g,金银花15g。14剂,水煎服,日1剂。
8月17日二诊:患者风团明显减少,瘙痒减轻,仍诉心烦、口干、小便少黄等症状。舌红,苔薄黄,脉浮数。守初诊方加木通6g、竹叶6g、薄荷6g(后下)。14剂,煎服法同上。
9月14日三诊:患者上半身疹消,双下肢仍有少量瘾疹显露,舌红,苔白微腻。处方:茵陈15g,萆薢15g,土茯苓40g,牡丹皮9g,白鲜皮9g,地肤子9g,当归9g,蜂房4g,生石膏30g,苍术12g,蝉蜕6g,乌梢蛇10g。14剂,水煎服,日1剂。
9月28日四诊:风团基本消退,皮肤恢复正常。守上方继服2剂以巩固疗效,随访1个月未复发。
按
此案中,患者瘾疹的总体病机为风热外袭、湿热内蕴、营卫失和,其核心在于风、热、湿三邪交织,兼有脾虚生湿与血热扰动。一诊患者因外感风邪,内有湿热蕴结,导致气血不畅、营卫失和,发为瘾疹。处方以多种皮类药物如桑白皮、地骨皮、大腹皮、白鲜皮、牡丹皮、茯苓皮等,从皮论治,宣肺透表,使邪气从皮毛而解,直达病所,方中的茯苓皮等药物亦具有健脾化湿之功,可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杜绝生湿之源。风邪为过敏性荨麻疹的主要致病因素,常兼夹热邪,用白鲜皮可清热燥湿、祛风解毒,可祛除肌肤间的湿热风邪,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清解血分热毒,防止热邪灼伤血络,同时其活血之功可改善肌肤气血瘀滞的状态,助于皮损的消退;使用防风、苦参、蝉蜕疏风散邪,使风邪从肌肤外透,当归养血活血,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同时可防诸药过于寒凉伤正。患者伴有口干,心烦,大便稍干,小便少黄,舌红苔黄,脉浮数,为脾虚湿热蕴结之象,予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可清泻上焦、中焦之湿热火邪。金银花疏散之性可助风邪外散,清热解毒、疏散邪热,使整方轻清上扬。防风主外散表邪,马齿苋主内清血热、祛风,蜂房攻逐深伏风毒,三药协同共奏祛风、清热、解毒之效,契合瘾疹“风、热、毒”交织的核心病机。
二诊患者风团明显减少,瘙痒减轻,仍心烦口干,小便少黄,舌红苔薄黄,脉浮数,加用木通、竹叶清心除烦,利尿通淋,以通利下焦湿热,另用一味薄荷加强疏散风热之效。
三诊患者上半身疹消,双下肢仍有少量瘾疹显露,舌红苔白微腻,此乃湿热胶结、气血壅滞之候,药力宜专攻中下部。茵陈、萆薢、土茯苓、苍术四味相须为用,取茵陈泄肝胆郁热而利湿、萆薢分清别浊以泄下焦湿热、土茯苓解毒除湿、苍术燥脾运中化湿浊;乌梢蛇搜风通络,巩固治疗。
曾斌芳治疗瘾疹以“以皮治皮”理论为纲,结合分经用药、内外分消之法,通过皮类药透达腠理、虫类药搜剔伏邪、利湿药疏泄三焦,实现风、热、湿三邪分消。本医案体现了瘾疹治疗“透邪不伤正、祛风不忘血”的特点。
谷雨时节谈皮肤病预防
摘自2023-4-20中国中医药报
谷雨是一个与降水密切相关的节气,最主要的天气特点是温暖多雨,有利于谷物生长。谷雨时节,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已经“杨花落尽子规啼”,自然景物提醒着人们已时至暮春了。在北方,随着气温的回升,雨水增多,突然降温出现霜雪的情况就比较少了,所以有“清明断雪,谷雨断霜”的民谚。
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禢国维认为,物候的变迁往往伴生相应的情怀。谷雨时节人们正在经历春花烂漫的春天,内心的舒畅油然而生。唐代刘禹锡《赏牡丹》云:“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凸显谷雨时节牡丹花的高贵惊艳之美。宋代苏轼云:“荼醿不争春,寂寞开最晚。”当时被贬黜的苏轼虽然生活困窘,但借此句描写谷雨时节才迟迟开放的荼醿花,隐喻其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
禢国维指出,谷雨时节由于气温回升,人体代谢旺盛,加上自然界的气候变化较为剧烈,自然界中的非常之气可引发一些皮肤疾患。此时节预防皮肤病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勤洗头,防脱发
谷雨时节气温上升,湿度增大,头皮皮脂分泌增加,更容易吸附灰尘、过敏源等污物,这种情况常常会引起脱发增多。因此,洗头的频率应该比冬天要勤一些,一般需要隔一天一洗,以保持头皮和头发的清爽。如果是建筑工人等接触粉尘多的人群,可能需要每天洗一次,普通人群则不宜洗头太频繁。
洗头的水温不宜太高或太低,一般30左右就可以。洗发后使用吹风机时不能吹得太干,以免影响发质。头皮敏感的人群最好选择含植物元素的温和洗发水,少用全化学成分的洗发水,以免刺激头皮,加剧脱发。头油不多的时候,可以只用清水洗头。
“脱发并不可怕,我也得过,关键是要及时治疗,还要维持良好生活习惯。”以治疗脱发闻名全国的禤国维虽已生白发,但头发长得很茂密。他介绍,正常情况下,每个人都会脱发,每天约70~100根,但脱发病患者脱落的发量要多得多。“想要鉴别脱发数量是否正常,可以在起床和洗头时看看头发是不是掉得明显比以前多。”禤国维说,如果脱发增多持续两三个月,毛发就会变得稀疏或出现斑片状脱发。斑秃是脱发中的一个特殊情况,往往表现为突然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斑片状脱发,常无自觉症状。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也不要过于紧张,脱发区的头发经过治疗是可再生的。
禤国维特别介绍了两款生发汤,可作为防脱发保健食疗方,建议在医师指导下选用。
脂溢性脱发调理汤
材料:松针、桑叶、芫荽、薄盖灵芝、蒲公英各15g,鱼胶50g。
做法:上述材料加清水1500ml,煎至500ml。
功效:疏风清热袪湿,补肝肾,袪脂生发。
斑秃生发汤
材料:松针、薄盖灵芝、五指毛桃、枸杞子、女贞子各15g,乌鸡肉200g,盐适量。
做法:上述材料加清水1500ml,煎至500ml,加适量盐调味即可。
功效:滋补肝肾,益气养血生发。
此外,经常用木梳子梳头或者用十指的指腹轻轻叩击头皮,也有防脱发和生发的作用。
重保暖,防病毒性疱疹
谷雨时节天气忽冷忽热,容易出现机体免疫力失调,是带状疱疹和单纯疱疹的高发期。虽然同为疱疹,但是带状疱疹与单纯疱疹却有着很大的区别。带状疱疹主要侵犯皮肤和局部神经,表现为沿着身体单侧体表神经分布的带状水泡,并伴随受累神经支配区域的剧烈疼痛;而单纯性疱疹则多是皮肤黏膜交界处出现的簇集性小水疱,可伴有皮肤痒、灼热感、刺痛及红肿。
虽然谷雨时气温升高较快,但昼夜温差较大,往往是中午热、早晚凉,因此早晚还应添加衣服,适当保暖,避免外邪的侵扰,保护正气,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等体质较弱的人群。但也要注意不要穿得过暖。如果衣服穿多了,有烦热之感,说明身体已经出现火热内生的情况。中医学认为,热邪可以腐肉败血,导致痈疡。因此保暖也需有度,尤其是平素阳气较盛的人不宜穿得过厚,以免引起皮肤疮疖和毛囊炎症。
避风湿,防过敏、虫咬
由于谷雨时天气转暖,人们室外活动增加,桃花、杏花开放,杨絮、柳絮四处飞扬,过敏体质者应注意防止皮肤过敏及湿疹、荨麻疹等皮肤病。谷雨时各种昆虫的繁殖和活动也变得频繁,注意不要停留在潮湿阴暗的处所,以免被昆虫叮咬,引起局部虫咬皮炎甚至严重的全身过敏反应。外出时应尽量穿长衣长裤,贴身衣服的材质以纯棉为好,能够保证柔软透气,减少皮肤刺激。
谷雨后雨水增多,空气湿度加大,风湿邪气容易侵袭肌肤,应小心防范。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不要久居潮湿之地,避免淋雨,衣服不慎打湿了要及时更换,不要长时间在风口处停留,天气好时应多到外面晒太阳。
适量运动,避免出汗过多
坚持锻炼是禤国维保持活力的妙招。每天早晨上班,他的锻炼就开始了,先步行至车站,等车的时候也不闲着,活动一下手脚;晚间则慢慢散步,就算遇到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也不停止锻炼,只是改为在室内慢步走半小时至一小时。
禤国维认为运动一定要适度,即便是年轻人,运动强度也不是越大越好,要根据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谷雨正值春夏之交,此时人体运动后较易出汗,通过散步、慢跑等方式微微出汗,则全身气血舒畅,有利于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如果经常剧烈运动导致大汗,会导致阳气阴津耗伤,免疫力下降。谷雨时节万物因雨水滋润而生长、成形、壮大。人体也是一样,应遵循“勿发泄大汗,以养脏气”(《养生月览》)的原则,适度运动。
调畅情志,切忌遇事急躁
谷雨时节肝气当令,肝主怒,人的情绪反应与肝有密切关系。通常在四五月份的时候人们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尤其是阳亢之人更容易急躁易怒。如果内有肝郁,外有风寒束表,往往会阳郁化火。肝气郁结、阳郁化火会导致内分泌失调,引起痤疮、脂溢性皮炎等皮肤病。
因此在谷雨时节应格外重视保持情绪乐观,切忌遇事急躁、妄动肝火,遇到烦恼时要及时找到倾诉的途径。调畅情志的方法除了主动适当地自我反省、尽量舒缓不良情绪之外,还可以到户外走走,通过适度的运动让腠理开泄,使郁滞在内的阳气散发。
“常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想,宽容点,大度点,生活便总是美好的。有时候,我出门坐公交上错了车,也会乐呵呵地再转车,就当在车上看看周围的风景,散散心。”禤国维笑言。工作与生活,最需要的是包容理解、将心比心,当你拿起鲜花送给别人时,最先闻到香味的便是自己。
健康饮食,注意食材清淡
随着谷雨时节天气和物候的变化,各地区都有一些有益于健康防病的饮食习俗。谷雨前后,香椿气香味美,故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人们把春天采摘、食用香椿说成是“吃春”。中医认为,香椿具有祛风利湿、止血止痛等多种功效。香椿还富含蛋白质、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营养价值较高。
南方在谷雨时节有摘茶习俗,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沛,使谷雨茶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香气怡人。喝谷雨茶有清火、化湿的功效,还能有助于预防湿热蕴结导致的痤疮、毛囊炎等皮肤病。
此外,春季肝气旺,又湿气渐重,脾胃较弱。饮食上需注重养脾,尽量选择清淡、不油腻易消化的食材。俗话说,“谷雨夏未到,冷饮莫先行”。谷雨时气温虽已较高,但仍未到炎热的夏季,忌过早食冷饮。食用冷饮后,肠胃受到冷刺激容易导致消化道功能紊乱,湿热内生,熏蒸肌肤,造成湿疹和荨麻疹等皮肤病。
禢国维认为,食疗自古是中医疗法的一部分,在谷雨时节,一般的湿疹、荨麻疹等过敏性皮肤问题可以通过适当服用以下茶饮和汤来调理。
过敏煎茶饮方
材料:银柴胡10g,乌梅10g,五味子10g,防风10g,生甘草10g,薄盖灵芝15g,五指毛桃15g。
做法:上述材料加清水1500ml,煎至500ml,代茶饮用。
功效:此茶饮可疏肝敛阴、散风止痒,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湿疹、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
沙参玉竹汤
材料:北沙参20g,玉竹20g,麦冬15g,陈皮10g,薄盖灵芝15g,猪皮或水鱼裙50g,盐适量。
做法:上述材料加清水1500ml,煎至500ml,加适量盐调味即可。
功效:此汤清心润肺、和胃护肤,清补又不油腻,可以用于湿疹、特应性皮炎等过敏性疾病的调养。
按摩穴位,重视疏肝与养心
谷雨时节处于春夏之交,阳气升发接近高峰,比较容易出现肝火旺盛的情况。经常按摩肝经的穴位,有助于清肝泻火。太冲穴属足厥阴肝经,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按揉时朝着大脚趾缝方向反复推揉,有助于疏肝泻火,舒缓情绪。
此外,禢国维还经常教睡眠不好的患者按摩神门穴。神门穴属手少阴心经,在腕前内侧,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在睡前用食指的指腹按摩神门穴,顺时针、逆时针各50次,有助于帮助入睡。
(本文摘编自《中医名家谈节气防病与文化》,总主编张伯礼,主编毛国强)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副院长李元文,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皮肤科主任张丰川,两位专家跟大家说说《面子问题无小事》。
手是人的第二张脸,寒冷干燥的冬季,很多人手部都有明显的皲裂现象。可不要小看一个个的小口子,其实有可能是大问题的征兆!
李院长曾经有个七十多岁的男性患者,起初有一只手出现了一个指甲盖儿大小的干裂,自己在家抹了好多油也不管用,然后就来看病,说是角化性的湿疹,不严重,就给他开了很多激素,然后吃中药,润燥,外用的防裂的药物都用了,但是都不管用,而且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发展扩大,甚至从一只手转变成两只手。后来就搞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全身的体检之后发现,竟然是癌症!
因为人体是一个全息的结构,中医有句话叫:有诸于内,必形于外。就是说很多病变都会在皮肤上有所反映,其实皮肤就是人体的一面镜子。通过观察一些细小的变化,能发现一些大的病变。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出现手部的皲裂都是癌症,但是肿瘤患者出现皲裂,就是因为肿瘤是个侵占性的病症,它会不断地掠夺全身营养来供给自己的生长,因此导致了病人全身营养不良,而全身营养不良就会导致皮肤不能吸收到营养,用中医的话就是血不濡养,不能滋养皮肤了,所以手部皮肤就会出现皲裂的现象。
除了癌症患者的营养不良外,其他的营养不良也会导致皮肤皲裂。有个65岁的男性患者,出现手足干裂、瘙痒的症状持续了一年,自己用了很多润肤膏,皮炎平、达克宁等药膏,但是都没什么用,来就诊的时候,我们就询问病史,患者说这三年来,常常出现乏力、口干、体重下降、夜尿多,然后就检查他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也出现了干燥脱屑的症状,然后就给他抽血检查,空腹血糖11毫摩尔每升,进一步检查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升高,餐后血糖也明显升高。就请内分泌科专家会诊,诊断为糖尿病。
因为患者的手足皲裂,是糖尿病患者营养代谢障碍的皮肤表现。所以经过中西结合治疗,和患者饮食调理,糖尿病症状得到了控制,皮肤症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糖尿病的皲裂可能是继发在全身皮肤干燥、瘙痒之上,常表现为:对称、广泛的干燥、脱屑、瘙痒,足底、足跟皲裂更突出。
这样的皲裂就不单是皮肤问题了,就要内外兼治,标本兼顾。比如前面讲到的糖尿病患者,根据中医辨证为血虚风燥证,治疗主要用到的是“当归饮子”。“当归饮子”出自《重订严氏济生方》,是中医治疗皮肤病的常用方剂,可用于老年瘙痒症、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鱼鳞病等皮肤干燥的症状。适合当归饮子的主症为:皮肤干燥、脱屑、皲裂、瘙痒、口干、口渴、头晕目眩、舌淡苔少。
中医讲外科治病,最重外治,外治疗法也是治疗手足皲裂湿疹的有效疗法,通过中药的养血、活血、燥湿、止痒改善局部皮肤微循环,达到治疗角化过度和皮肤皲裂的效果。
常用的方法可以告诉大家一个外敷的简易方。平时就算没有手脚皲裂,也可以用来护肤增白,这个方子叫二白散。轻者可以一天一次,一次用药30分钟,重者可每日两次,每次用药两小时,更重者还可以封包。
手是人的第二张脸,手部出现问题往往反映出我们身体出现健康状况。首先我们来做一个小测试:我们用手按压自己的指甲看看,变白后松开,看看指甲会不会在一秒钟之内恢复红润。
三仁汤治疗皮肤瘙痒案
摘自2025-6-26中国中医药报
刘京社 河北省隆尧县固城镇北寨子村卫生室
患者男,50岁,制衣厂工人,2025年6月来诊。胸、背、颈部起红色丘疹,边缘清晰,瘙痒难耐,抓挠后出白色黏水。述每到夏季天气炎热时,好发皮肤瘙痒,现已持续3年,天气转凉后自愈。今又发作,非常难受。观其面红,体胖;问其饮食,好食辛辣,多饮啤酒、冷饮;睡眠不佳,口干,口苦,小便短色黄,大便黏腻。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辨证:湿热客于肌肤。
方用三仁汤加减:杏仁15g,滑石粉18g,白通草6g,白蔻仁6g,竹叶6g,厚朴6g,生薏苡仁30g,半夏10g,蒲公英15g,连翘6g,桔梗6g,防风10g,浮萍15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红疹明显消退,少有瘙痒。处方:杏仁12g,白通草6g,白蔻仁6g,竹叶6g,厚朴6g,生薏苡仁30g,半夏10g,桔梗6g,防风10g,浮萍15g,
蝉蜕10g,鸡血藤10g。7剂,水煎服,日1剂。
药尽痒止。
按
中医认为,皮肤瘙痒主要归属于“风瘙痒”“痒风”等范畴。主要与风、湿、热、血虚等因素密切相关。外感风邪,客于肌肤,可使营卫失调,肌肤失养,可以引发瘙痒;平素过食辛辣、寒凉之物,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内停,湿郁化热。与风邪客于肌肤,引发斑疹、瘙痒。
天气炎热时,外界气候多湿多热,人体容易感受湿热之邪。湿热蕴结于肌肤,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养,就会出现瘙痒症状;而红色丘疹则是湿热之象在皮肤上的表现,因为热邪具有蒸腾、向上、易致血行加速的特性,湿热搏结于皮肤,就会使皮肤出现红色的丘疹。口干、口苦、大便黏腻、小便色黄、舌苔黄腻,皆是湿热之象。
三仁汤具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的功效,其作用机制在于通过宣上、畅中、渗下,使湿热之邪从三焦分消。方中杏仁苦辛,宣利上焦肺气,盖肺主皮毛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通过开宣肺气,可使上焦的湿邪得以宣化。在该患者身上,宣通肺气有助于使肌肤表面的湿热之邪向外发散。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能畅中焦脾胃之气,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使中焦湿邪得以运化。脾胃功能正常,才能更好地运化水湿,防止湿邪内生。薏苡仁甘淡性寒,渗利下焦湿热,引导湿热之邪从下焦而出。通草、滑石、竹叶甘寒淡渗,增强清热利湿之力,使湿热从小便而解。厚朴、半夏行气化湿,散结除满,辅助中焦气机的通畅。防风、浮萍祛风,调畅营卫之气,使药直达肌肤。诸药合用使客于肌表的湿热得解,症消病愈。
摘自2025-6-26中国中医药报
汪正明 安徽省合肥市德睿堂中医诊所
张某,男,38岁,2021年9月16日就诊。主诉:全身反复出现风团、瘙痒3个月。患者自述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于四肢出现散在风团,色红,瘙痒剧烈,后迅速蔓延至躯干、头面,风团大小不一,此起彼伏,消退后不留痕迹。曾自行口服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抗过敏药物,初期症状稍有缓解,但停药后迅速复发,且随着时间推移,发作愈发频繁,症状逐渐加重,严重影响睡眠及日常生活,遂寻求中医治疗。刻下:全身泛发大片红色风团,高出皮肤,边界清晰,部分融合成片,瘙痒难耐,搔抓后风团增多、增大,伴有口苦咽干,胸胁胀满不适,胃脘部胀满疼痛,嗳气反酸,大便3~4日一行,质干结如羊屎,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有力。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遗传史。
方用大柴胡汤加减:柴胡15g,黄芩12g,清半夏10g,生大黄9g(后下),枳实12g,白芍15g,生姜9g,大枣6枚,荆芥10g,防风10g,白鲜皮15g,地肤子15g,苦参12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嘱患者清淡饮食,忌食辛辣、油腻、海鲜等发物,避免搔抓及热水烫洗,调畅情志,规律作息。
9月23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后大便通畅,每日1~2次,呈软便,胃脘胀满疼痛、嗳气反酸明显减轻,口苦咽干缓解,胸胁胀满不适亦有所改善。风团发作次数减少,瘙痒程度减轻,但仍有新起风团,色淡红。舌质红,苔黄腻稍减,脉弦滑。效不更方,守上方继服7剂。
9月30日三诊:患者风团发作频率及数量进一步减少,瘙痒轻微,仅在夜间偶有发作。胃脘部已无胀满疼痛,嗳气反酸消失,口苦咽干基本缓解,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考虑湿热渐清,风邪渐散,调整处方如下:柴胡12g,黄芩10g,清半夏9g,生大黄6g(后下),枳实10g,白芍12g,生姜6g,大枣5枚,荆芥9g,防风9g,白鲜皮12g,地肤子12g,当归12g,川芎9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方中加入当归、川芎养血活血,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巩固疗效。
10月7日四诊:患者全身风团基本消退,偶有轻微瘙痒,无其他不适症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为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给予玉屏风散合消风散加减,以益气固表、疏风清热。处方:黄芪15g,白术12g,防风9g,荆芥9g,防风9g,蝉蜕6g,牛蒡子9g,石膏15g(先煎),知母9g,当归12g,生地黄12g,苦参9g,胡麻仁9g,苍术9g,木通6g,甘草6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患者服用四诊方药后,未再出现风团及瘙痒症状。半年后电话随访,告知荨麻疹未复发,饮食、睡眠、二便正常,身体状态良好。
按 患者全身泛发风团、瘙痒,当属中医“瘾疹”范畴。其口苦咽干、胸胁胀满,为少阳病之典型表现;胃脘胀满疼痛、嗳气反酸、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有力,乃阳明腑实证之征。综合四诊合参,辨证为少阳阳明合病,属肝郁化火,胃肠湿热,复感风邪,风湿热邪搏结于肌表所致。
《伤寒论》中,大柴胡汤为治疗少阳阳明合病之经典方剂,本案患者湿热之象明显,风团瘙痒剧烈,故在大柴胡汤基础上进行加减化裁,以增强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之效。以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清半夏、生姜和胃降逆;生大黄、枳实通腑泻热,使阳明之邪从下而解;白芍养血和营,缓急止痛;荆芥、防风祛风解表,透疹止痒,二者为风药中之润剂,可疏散肌表之风邪;白鲜皮、地肤子、苦参清热燥湿,祛风止痒,为治疗皮肤瘙痒之要药;大枣调和脾胃,与生姜相配,调和营卫。
瘾疹病因病机复杂,临床治疗常难以速效。本案患者以少阳阳明合病为关键病机,肝郁化火,胃肠湿热内蕴,兼感风邪,风湿热邪搏结于肌表而发病。治疗采用大柴胡汤和解少阳、通腑泻热,针对病因病机从内而治;同时加用荆芥、防风、白鲜皮等祛风止痒之品,内外同治。随着病情好转,根据不同阶段调整用药,后期加入养血活血之品,体现了中医“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特色。本案表明,运用经方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过敏性荨麻疹,只要辨证准确,配伍得当,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