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是常见的慢性疾病,属于西医学“炎症性肠病”,临床常出现反复腹泻、腹痛,伴有脓血便,大便中常出现红细胞、白细胞等等。溃疡性结肠炎常迁延难愈,治疗也较为麻烦。曾定伦教授临证辨证仔细,攻补分寸掌握娴熟,对于该病,在清解肠道湿热的同时,顾及其他兼证,并注意保护正气,使得虚实夹杂、病机复杂之痼疾,得益治愈。现从病例分析总结曾定伦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典型病例
王某某,女,44岁,重庆人,2003年11月6日初诊。
患者自诉2003年5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脓血便,于当地医院打针输液治疗后稍有缓解,但大便不成形,每日2~3次,红黄色。2003年10月再次出现脓血便,10月28日就诊于某三甲医院,大便常规:红细胞300/HP,脓细胞++/HP,电子结肠镜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服用瑞贝克(硫酸庆大霉素缓释片)、痢特灵、艾迪莎(美莎拉秦)、蒙脱石散等疗效较差。昨日进食油汤后脓血便加重,每日10次,于当地医院就诊,当时查血常规:HGB仅39.8g/L,白细胞11.2×109,中性粒细胞比例81%,淋巴细胞比例17%,输入青霉素、替硝唑、妥布霉素后症状未缓解。
患者极度消瘦(当时体重仅44公斤),肛门坠胀,脓血便,日数十行,口干喜饮,知饥不欲食,倦怠乏力,心悸心慌,小便正常,舌红前部无苔,根部黄薄苔,脉细数无力。
中医辨证:湿热蕴结肠道,博结气血,酿为脓血,而为下痢赤白;湿阻热壅,气机阻滞,故见里急后重,肛门坠胀。由于患者病程较长,脾阳受损,阴血亦伤,则饥不欲食,倦怠乏力,心悸心慌,贫血明显。
治法:治疗宜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益气养阴为主。方用茜根散合葛根芩连汤加减。
处方:地榆炭20克,茜草根20克,侧柏炭50克,炒黄芩15克,生地黄20克,白及30克,阿胶10(烊化),黄柏12克,黄连 6克,生黄芪30克,仙鹤草30克,灶心土30克,赤芍药20克,牡丹皮15克,枳壳12克,白术12克,生甘草6克,三七粉6克(冲服)。4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03年11月13日二诊:服上药后脓血明显减少,大便由每日10余次减为每日2次,腹胀好转,现背心发冷,膝关节酸痛,脓血减少,咽喉疼痛,舌红,苔薄白,脉细数无力。
中医辨证:患者脓血减少,肠道湿热见减,背心发冷为宗气亏虚表现。
治法:效不更方,上方加黄芪四君子汤,扶卫气,补宗气。
处方:地榆炭30克,茜草根30克,侧柏炭30克,黄芩炭12克,黄连10克,葛根15克,黄柏12克,赤芍药20克,灶心土30克,白及30克,三七粉6克(冲服),茯苓15克,薏苡仁30克,白头翁30g,枳壳12克,白术12克,生黄芪30克,白芷15克,生甘草6克,泡参30克。6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03年11月20日三诊:大便每日1行,脓血消失,但仍不成形,大便中夹有肠黏膜,背心发冷,夜晚四肢发冷,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中医辨证:脓血消失,湿热衰微,但病程缠绵日久,加之苦寒清利,脾阳更虚。
治法:上方减苦寒,而加益气温阳之品。
处方:上方减黄连、黄柏、白头翁,加桂枝。生黄芪30克,桂枝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白术12克,地榆炭30克,茜草根30克,侧柏炭30克,赤芍20克,白芷12克,生地黄20,葛根15克,黄芩12克,仙鹤草30克,白及20克,三七粉3(冲服)。6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03年12月18日四诊:现大便较秘结,带黏液,2~3日1次,口不干,现感冒,鼻塞,留清涕,咳嗽,咯黄痰,纳一般,小便多,舌红,苔少黄,脉浮细数。
中医辨证:风热表证。
治法:辛凉解表,但肠道湿热病程日久,久病入络,肠腑失畅,润肠通便,勿忘化瘀止血。
处方:银翘散加减,送服麻仁丸。银花15克,连翘15克 ,桑叶12克,杏仁12克,桔梗15克,玄参15克,麦冬20克,辛夷花12克,薄荷12克,牛蒡子15克,前胡12克,甘草6克,生地20克,地榆炭30克,茜草根30克,赤芍20克, 炙枇杷叶20克。6剂,水煎服,每日1剂。送服麻仁丸6克,每日2次。
2003年12月25日五诊:感冒症状消失,大便通畅,带油腻色红,已无黏膜,纳呆,腹胀,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中医辨证:肠道湿热得减,故肠膜损伤亦缓,但脾运失健,胃滞依然。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健胃消食。
处方:茜根散和葛根芩连汤加神曲、大腹皮。地榆炭30克,茜草根30克,侧柏炭30克,灶心土30克,黄连6克,葛根15克,炒黄芩12克,生地黄25克,炒枳壳12克。大腹皮12克。白及20克。建曲20克,赤芍药12克。5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03年12月31日六诊:现大便已不带油腻,颜色转黄不红,腹不胀,纳食好转,舌红,苔薄黄润,脉细数。
中医辨证:脾运得健,胃纳好转,不忘湿热内蕴之根本。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健胃消食。
方药:上方加银花、连翘、栀子、当归。地榆炭30克,茜草根30克,侧柏炭30克,灶心土30克,黄连6克,炒黄芩12克,炒枳壳12克,生地黄25克,金银花12克,赤芍药12克,当归6克,大腹皮12克,栀子12克,建曲20克,仙鹤草30克,牡丹皮20克, 连翘12克,甘草6克 。6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04年1月8日七诊:大便干燥,带少量黏液,未见明显黏膜,前胸闷胀,舌稍感麻木,舌红,苔薄黄,脉弦细。
中医辨证:阴血亏虚,无水行舟,故肠燥便秘;胸闷舌麻,考虑脾阳虚衰,子病及母,心阳亦微,久病入络,瘀血内停。
治法:滋阴养血,增液行舟,活血化瘀,行气通络。
处方:增液汤合活血通阳散结之品。生地黄20克,玄参20克,麦冬20克,赤芍药15克,红花3克,降香6克,川芎6克,三七粉3克(冲服),丹参12克 ,枳实12克,栝楼壳12克,甘草6克,珍珠母30克,柏子仁20克。6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04年1月18日八诊,服药后胸闷消失,大便已不干燥,黏液减少,舌时稍感麻木外无明显不适,舌淡红,苔白,脉弦。
中医辨证:肠道润则便行,心络通则闷止,继续健运脾气,滋润肠液,调整胃肠功能以善后。
治法:健脾和胃,滋阴养液,兼养心通络。
处方:黄芪四君子汤合增液汤加减。泡参30克,茯苓20克,白术12克,黄芪30克,生地20克,麦冬20克,玄参20克,柏子仁20克,仙鹤草30克,炒枳壳12克,瓜蒌壳12克,珍珠母20克,降香6克,丹参12克,三七粉3克 ,甘草6克,建曲20克。6剂,水煎服,每日1剂。
该患者因外感2013年1月再次就诊,已面色红润,形体健壮,体重达62公斤,复查血常规:HGB112g/L。
辨证思路与用药体会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西医学“炎症性肠病”,是以结直肠黏膜层慢性弥漫性炎症,主要累及直肠及乙状结肠,呈连续性病变,也可累及整个结肠。目前西医学并不知道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确切原因。大多数研究认为该病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以下三个可能因素:基因因素、机体不适当的免疫反应、环境中的某些因素。这是一种单基因或多基因的疾病。某些因素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对外界侵入物质进行打击,这即是炎症的开始,不幸的是,免疫系统不会关闭,结果使炎症继续,或者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将自己的肠黏膜当成敌人,进行反复攻击,继而破坏结肠黏膜,并引起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症状。更糟糕的是该病会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曾定伦认为,该病中医学属于“湿热痢”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为:湿热蕴结肠道,博结气血,血瘀热阻,酿为脓血,而为下痢赤白;湿阻热壅,气机不畅,故见里急后重,肛门坠胀。该病例就诊时已反复发作半年之久,病程较长,湿邪内困,脾阳受损,热毒内蕴,阴血亦伤,则饥不欲食,倦怠乏力,心悸心慌,贫血明显,临床表现为湿热内蕴,脾阳虚衰,阴血亏虚之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此时独清热利湿则更伤脾阳,耗散阴血;扶助脾阳,滋养阴血则助湿生热,便血更增,治疗棘手。
在该病例的治疗中,曾定伦首诊即独具慧眼,认为该患者为湿毒蕴结肠道,血热内燔血络为主要病机,湿热不除则便血难止,故治疗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为主;患者病程日久,脾阳亦虚,阴血亦耗,脾阳不复,则统血无权,阴血耗散无度,但此时辅助脾阳之温药有生湿助火之虑,故于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药中,加入益气养阴之品,先扶脾气,养阴血,脾气复则脾阳健,阴血充则肠液足。
曾定伦在首诊时根据上述病机,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益气养阴”之治疗大法,并据此以“清热解毒、利湿止痢”的葛根芩连汤合“养阴凉血止血”之茜根散加减。方中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厚肠止痢;葛根入脾胃经,升发脾胃之清阳而治下痢;阿胶能养阴血补虚,兼能止血,甘草缓急,茜根、侧柏、生地黄,则皆去血中之热,能养阴清血中之热,生阴于火亢之时。地榆炭、侧柏炭、仙鹤草功能收敛止血,三七粉、赤芍药活血凉血止血,止血而不留瘀。
曾定伦在该病例的治疗中最妙之处为加黄芪、灶心土。黄芪功能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气固卫,脱毒生肌,愈疡疗疮,对于长期受炎性细胞攻击溃烂的结肠黏膜有促进其愈合的作用;灶心土辛温,归脾胃经,功能温中散寒,收敛止血,降逆止呕,温肠止泻。《本草便读》谓其“功专入脾胃,有扶阳退阴,散结除邪之效。凡诸血症,由脾胃阳虚而不能统摄者,皆可用之,《金匮》黄土汤即此意”。
该病例虽为湿热内蕴肠腑为主,但也有病程日久,湿邪内困,脾阳受损,热毒内蕴,阴血亦伤的病机;脾阳虚则统血无权,阴血耗散无度,若用温药扶助脾阳,滋润之品滋养阴血则助湿生热,便血更增,曾定伦于上方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诸药中加入黄芪、灶心土益气升脾阳之品,先扶脾气,升脾阳,托毒生肌,愈合溃疡,收敛止血,温肠止泻,脾气复则脾阳健,脾阳升则阴血得摄,便血自止。
《景岳全书·病家两要》云:“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故病沉疴,反复更医,虚实夹杂,病机复杂,论补虚而助实,用攻实恐更虚,群医束手。曾定伦独能勘透病机,权衡虚实,论其攻补,驱邪以匡正,扶正以助驱邪。辨证、立法据经立典,遣方、用药灵机活泛,自有心法,故沉疴得起,故病堪全,实为我辈尽心竭力学习之榜样!
肠痈验方【草根一生】
(2014-08-30
19:58:46)[编辑][删除]
|
|
处方:
黄芪,败酱草,鸡血藤,半枝莲,白芍各20克,大黄5克,牡丹皮15克,赤芍10克,红花6克,桃仁,甘草各5克
。水煎服,每日1剂,温服。
方解:用黄芪补脾益气,乃遵“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举,同时防范化瘀止痛之剂伤及正气;败酱草、半枝莲、牡丹皮清热解毒,治肠痈之根;赤芍、红花、鸡血藤化瘀止痛;大黄、桃仁泄热,为毒邪寻出路;白芍、甘草缓急止痛,防化瘀伤正气、补益滞留邪气。共奏补气扶正、清热解毒、化瘀止痛等功效,并随证加减,中病机而获良效。
《内经》痈疽病因机辨(转)【草根一生】
(2014-12-21
17:02:25)[编辑][删除]
|
|
《内经》中有关痈疽病的理论丰富,至今仍指导中医皮外科的临床。笔者在此简要总结如下。
《内经》的痈疽病泛指一切疮疡证。其中,多发于皮肤、肌肉,甚则深入骨髓者,称为外痈;也有生于内脏者,称为内痈。痈疽的形成,主要由于感受风寒之邪,侵入营血,郁而化热,热腐肌肉而为肿为脓。
《灵枢·痈疽》说:“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素问·生气通天论》又说:“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也有因于喜怒不节,饮食失宜,导致阴阳失调,气滞血瘀而为痈为脓。
《灵枢·玉版》还说:“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脓。”
痈疽的辨证,主要在于分阴阳。阳证为痈,其病位较浅,表现为局部红肿高大,焮热疼痛,皮薄而光亮。阴证为疽,其病位较深,表现为局部红肿不甚,皮色晦暗不泽而坚厚,脓毒内陷,可致筋萎髓枯,甚则深入而致五脏气血枯竭。
《灵枢·痈疽》云:“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焦枯,五脏不为伤,故命曰痈。……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痈者,其皮上薄以泽,此其候也。”《内经》这一辨证法则,对后世临床极有指导价值。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就是以此作为痈疽的辨证纲领:“发于筋骨间者,名疽,属阴;发于肉脉之间者,名痈,属阳。……凡痈疽阳盛者,初起焮肿,色赤疼痛,则易溃易敛,顺而易治,以其为阳证也。阴盛者,初起色黯不红,塌陷不肿,木硬不疼,则难溃难敛,逆而难治,以其为阴证也。”
《内经》所论痈疽的种类颇多,一般根据其发病的部位及其不同的形状而命名。主要有以下若干种:
猛疽 痈疡发在咽喉者为猛疽。《灵枢·痈疽》说:“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其化为脓者,泻则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
夭疽 痈疡发于颈部者为夭疽。《灵枢·痈疽》说:“发于颈,名曰夭疽,其痈大以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液,前伤任脉,内熏肝肺,熏肝肺十余日而死矣。”
疵痈 痈肿发于肩臂部者为疵痈。《灵枢·痈疽》说:“发于肩及臑,名曰疵痈,其状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脏,痈发四五日逞焫之。”
米疽 痈肿发于腋下者为米疽。《灵枢·痈疽》说:“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踈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
井疽 痈疽发于胸部者为井疽。《灵枢·痈疽》说:“发于胸,名曰井疽。其状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
甘疽 痈疡发于胸乳之上者为甘疽。《灵枢·痈疽》说:“发于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状如谷实瓜蒌,常苦寒热,急治之,去其寒热。十岁死,死后出脓。”
股胫疽 疽深发于股骨、胫骨部者为股胫疽。《灵枢·痈疽》说:“发于股胫,名曰股胫疽,其状不甚变,而痈脓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
以上所举仅是以“痈”“疽”二字命名的几种痈疽,此外尚有不以“痈”“疽”二字命名的痈疡病证如:脑烁、败疵、赤施、兔啮、走缓、四淫,以及疔疮、痤疿、瘰疬、痔疮等。
《内经》不仅提出了诸多的痈疽病证,而且还总结了痈疽的五条逆证。即《灵枢·玉版》所说:“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纳药而呕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项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脱,是五逆也。”《内经》所提出的有关痈疽病证的理论,为后世的中医外科学奠定了基础,并且几千年以来始终对临床具有指导作用。
《病机十九条》释名【草根一生】
(2014-12-21
16:52:24)[编辑][删除]

病机十九条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前人把疾病某些类同的症候,归纳於
某一病因或某一脏的范围内,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准则。作为辨证求因依据,列为十九条,其
中属于六淫的十三条,属于五脏的六条。掌握这些病机,对一些比 较复杂的症状起有执简驭繁的作用,但它只是一种粗略的分类归纳
,临证必须联系具体病情,全面分析,才能切合实际。
内经原文: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
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如将原文顺序进行适当调整,并归纳为:五脏病机五条;上下病机二条;风、寒、湿病机三条;火病机五条;热病机四条。则便于记忆。其口诀是:五脏上下风寒湿,火五热四要记清。
病机与十九条
摘自2022-5-20中国中医药报
孟庆云 中国中医科学院
在中医经典中“病机”一词两见。一见于《神农本草经•序录》,说“欲疗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又见于“运气七篇”的《素问•至真要大论》,言“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气宜是五运和六气主时之宜;又言“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也是就五运六气而言。病机是在五运六气作用下,发病的内在动因(根机于内)的关键。
病机有普适性、微见性、关键性和先兆性
《易经》以降,最重视“机”(几)。《系辞》:“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也。”“圣人之所以极深而言几也。”《老子》:“视之不见名曰机。”(十四章)《庄子至乐》:“万物皆出于几,皆入于几。”《鬼谷子》的主旨是讲“机变”。东汉黄宪的《机论》言“天地万物皆机也。”钱钟书的《管锥编》曾引智顗《法华玄义》云:“机有三义:机是微义,是关义,是宜义。”宋代张载在《正蒙•神化》解释机的特性:“机者,象见而未形也。”
总的来说,机的特点是有普适性、微见性、关键性和先兆性,而病机则是病之机。在“运气七篇”推出“病机十九条”之后,学界又把专论五运六气之病机扩展到各种病,即“宜义”所指,诸病皆有各自的病机,又有著作为病机赋以“机制”的内涵,遂使“病机”一词的概念有所演变与发展,这也是理论发展的需要。
十九条概述五运六气中五胜、气反、六气之病机
病机十九条所阐述的是五运之年运,六气中五气(火、热、湿、风、寒)和升降中的当下、当上出了问题,共19条。为何列十九条而无“燥气”?因其他五气皆可化燥,而19是“天数”(天度之数,合历19年7闰)。《汉书•律历志》说:“闰法十九,因为章岁,合天地终数,得闰法。”因19又为天数9与地数10的合,又称“会数”(《汉书•律历志》),这是从易数而论。在“法于阴阳,合于术数”的理念下,认为19合天机。汉武帝时命司马相如等作的《郊祀歌》为19章(《汉书•礼乐志》),古诗也记19首(见《古诗源》)。《素问•至真要大论》把病机列为19条,意在合于天机。
此十九条精辟地概述了五运六气中五胜、气反(下、上)、六气的病机。《至真要大论》最后用《大要》的话又点拨了重点:“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五胜”是六气应五行变化之胜而发生五脏病。被列为谨守之先。在本大论中,十九条前面的“六气之胜”一段,以黄帝与岐伯对话形式作了解读:“六气之胜,何以候之?岐伯曰:乘其至也,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所谓感邪而生病也。”这是六气致五脏病的病机,可谓机中之机。
笔者认为,病机十九条的表述方式特点有三:一是病象的宏观唯象性,从看得见摸得着的症状体征,令人见微知著。二是用症状—推理—判断的三段式逻辑。三是易简思维,简捷而达快速学用。
解读病机十九条
笔者对十九条的解读和治要如下: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这是说各种风病、振掉、眩晕之为病,病机是肝木。风为百病之长,故列为首条。治疗的代表方是镇肝熄风汤,近代常用补阳还五汤。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寒和收引的病机是肾。收者敛也,引是牵拉,表现为痉挛,间歇性跛行属于寒性收引。代表方为当归四逆汤。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各种呼吸障碍,喘急(张介宾,膹,喘急也。相当于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痞闷的郁,是肺金的病机之所致。有幸的是在南宋陈言的《三因方》中有息膹汤,用于治喘急(半夏、吴茱萸、桂心、人参、炙葶苈、炙桑白皮、炙甘草)。此方可推广,用于急症治疗。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肿满的病机在脾土。代表方为实脾饮。唐代王冰在《素问》注文中有“治湿不下小便,非其治也”之语,后世李东垣发挥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成为广为流传的名言隽语。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发热、眼目昏花(瞀)、抽搐的病机是火。这三个症状在寒热证中往往一同出现。代表方是牛黄上清丸或凉开三宝之安宫牛黄丸等。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此条属心之病机所致。1957年在东北某地,很多人皆患疖疮,气候偏热,与传染因素无关。代表方是清营汤,清代有高锦庭的外科温病学派用清营汤治疮痒。曾有注家把5条、6条的顺序颠倒,认为这才合宜先五脏、后再言六气之理。但也有注家说,第5条是属于心,第6条是属于火,此一说是错误,不合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以名命气,以气命处,而言其病。”按此原则,注家不可妄改。有报道,临床上据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之理,用清营汤或天王补心丹等治剥脱性皮炎等皮肤病有效。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厥是气逆,固是二阴(前阴、后阴)不通,大小便闭。泄是二阴不固,大小便失禁。气机表现为升降(上、下)出入。天人同理。下是当下或当降之为病,也有人注下是司天过盛,在泉过盛为上;还有人注地气不升为下病,天气不降为上(病)。治用麻黄升麻汤。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此上是当上之为病。痿,指肺痿,包括肺纤维化、肺肿瘤恶液质。2003年“非典”大流行期间,对表现为肺癌的死亡病例做了病理解剖,发现了肺叶萎缩,可见古籍称“肺热叶焦”之语不谬,是有病理依据的。对肺纤维化,治用甘草干姜汤,或炙甘草汤,或升陷汤加大剂量的铁脚威灵仙。
上下两条是气机升降问题,不是病位问题。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禁通噤,口紧不开,鼓颌战栗、恶寒而神智不能控制。把寒战、口噤归于火,是热病前驱期的症状,君火、相火时期为多,也见于火邪内郁,阳气被遏不能外达的真热假寒证,可用升阳散火汤(李东垣)或《沈氏尊生书》的升麻石膏汤。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素问•生气通天论》有“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张。软短为拘,弛张为痿。”《金匮要略》有刚痉、柔痉之分,多见于湿痹、暑湿、湿瘟,包括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可用葛根汤、羌活胜湿汤。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胃逆用左金丸,痞逆用旋覆代赭汤,气逆用桂枝加桂汤或奔豚汤。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此条是臌胀、肝硬化之类,用中满分消汤,分下水液。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躁是烦躁不安。《难经》说“重阳者狂”,狂是言行夸大,发疯。越者,失常度也。叶天士喜用当归龙荟丸。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此条即破伤风,用玉珍散。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此条说肠蠕动,从腹中发出的声音,自己和他人都能听见,腹部叩诊有鼓音,是胃肠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之类。用肥儿丸或痛泻要方。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胕即跗,这是下肢肿酸痛的一组症状,疼酸是痛得凄切楚楚,惊骇是突然惊发而起,是糖尿病足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象。王冰注“热气多也”。当指局部因血糖高热郁或血瘀所致,此处除有寒则痛(《素问•举痛论》)或“不通则痛”外,热郁也能致痛,代表方四妙勇安汤。
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这也是一组症状,转是头转,反是头向后,戾是捩,热转。水液浑浊,除指尿外,还可指呕吐物,这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表现。用清瘟败毒饮(余师愚《疫疹一得》)。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指口吐水液,小便冷尿,大便冷水。笔者见到沿海地区,因多吃海鲜,海鲜为寒性而患肠套叠,腹痛而大便稀水。用四逆汤,重加附子。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上吐酸水,大便呈暴发性泄泻,是霍乱病(注意霍乱弧菌等引起的霍乱尚没传入),可用玉枢丹(也名紫金锭),用左金丸合芍药汤也可。
(本文摘编自《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年第27卷第1期)
顽固便秘治疗经验【草根一生】
(2015-01-20
05:27:55)[编辑][删除]

习惯性便秘又称功能性便秘,排便少或经常排便困难。本病属中医“虚秘”范畴。多因排便习惯不良,病后体虚津亏,或老年人肾气(阳)亏虚,津亏血燥,冷积内结所致。便秘病位在大肠,五脏精气亏损,气血津液功能失常所致。对此病机,笔者临床治疗习惯性便秘以补气温阳、滋阴通便,用济川煎、麻子仁丸、五仁丸三方合方加减治疗获得满意疗效。
平某,女,44岁。2013年10月15日初诊。
主诉近10年经常便秘,服用泻药便秘减轻,但停药后又便秘,五至七天排便1次,但很费力。肠镜检查:横结肠冗长迂曲,混合痔。近2月肛周下坠不适,腹胀腹痛,食纳差,怕冷畏寒,疲乏无力,舌质红,苔薄白,舌下脉络曲张紫滞,边有齿痕,脉弦细。
西医诊断:习惯性便秘,横结肠增长,混合痔,慢性胃炎。
中医辨证:中气不足,气机下陷,肾阳亏虚,冷积内结,肠腑失润。
治则:补气温阳,滋阴通便。
处方:黄芪30克,白术,党参各15克,肉苁蓉,川牛膝,当归,升麻各10克,陈皮6克,枳壳10克,火麻仁30克,郁李仁15克,厚朴,大黄,杏仁各10克,白芍30克,桃仁10克,炒枣仁,元参,麦冬各15克,蜂蜜20毫升。
用法:水煎服,用文火煎2遍,共取汁400毫升,入蜂蜜20毫升,分2次服完,一日一剂。14剂。
二诊(2013年11月1日):服药后大便通畅,每日一行,腹胀腹痛减轻,肛周下坠感减轻,乏力食欲差,怕冷四肢不温,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证属脾虚气陷,肾阳亏虚。上方去郁李仁、元参、麦冬、生地滋阴药,加白术为30克,太子参20克,巴戟天10克,健脾补肾温阳。14剂。
三诊(2013年11月16日):服药1月,大便通畅,诸症好转,有时腹部仍隐隐作痛,舌脉同前。横结肠冗长迂曲、混合痔均属于瘀血范畴,上方酌加三棱、莪术、蒲黄、元胡各10克,活血化瘀,改善瘀血症状,同时也可抑制结肠过度增生。14剂。患者以此方连续加减服用10月之久,10年顽疾便秘致横结肠增长得以治愈。
按 : 济川煎《景岳全书》(当归、川牛膝、肉苁蓉、升麻、泽泻、枳壳),用于治疗肾气亏虚,下元不温,五液不化,肠道失润之大便不通。此方温肾益精,润肠通便,配伍麻子仁丸(火麻仁、枳实、厚朴、大黄、杏仁、白芍、蜂蜜)滋阴润肠,泄热通便,构成本方之主框架。增液汤意在滋阴增液,增水行舟。五仁丸(桃仁、苦杏仁、炒枣仁、柏子仁、郁李仁、陈皮)之果仁富含油脂,润肠通便,配伍陈皮理气行滞,通导之力倍增,加黄芪、白术、党参健脾益气,增加胃肠动力以促进肠道排空。杏仁降肺气止咳,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肃降,气机通畅,则肠道自通。后期结合微观辨证,结肠迂曲增长,痔疮从瘀论治,加用活血化瘀三棱、莪术、元胡、蒲黄获得好转。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温阳、滋阴通便之功。
长期便秘可导致直肠静脉丛扩张形成痔疮、肛裂、脱肛等肛周疾病;便秘致大量毒素吸收,直肠肠管缺血、坏死,甚至发生癌变等;长期便秘如厕排便用力过大,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出现脑血管意外,故长期便秘需积极治疗。
“便”知健康 【草根一生】
(2015-01-15
15:14:07)[编辑][删除]
粪便就像消化道的一面镜子,当患某些消化系统疾病的时候,常能通过它反映出所患疾病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来诊断疾病的。观察粪便辨认疾病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自我保健方法,对及时发现自己的疾病、就诊大有好处。
正常粪便为黄褐色成形软便,一般每日1~2次。常见的异常粪便有:
鲜血便:大便中含有新鲜血液,常常因下段消化道出血引起,如结肠癌、肠息肉、痔疮、肛裂等。直肠附近黏膜血管丰富,大便干燥、秘结时也容易损伤小血管引起破裂出血。
水样便:患肠道传染病、细菌性食物中毒、消化不良时,由于肠蠕动加快,大量水分伴随着不完全消化的食物一同排出,使大便呈水样或稀粥样。
黏液脓血便:肠道下段有炎性疾病,如细菌性痢疾、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或溃疡性结肠炎等,患者的大便中常含有黏液、少量脓血。
白陶土样便:常见于胆囊结石、胆管癌、胰腺癌压迫胆管等。由于胆总管完全阻塞、大便因缺乏粪胆素而呈灰白色,似白陶土样。
柏油样便:一般提示患者上消化道有中等量(60~100毫升)以上的出血,最常见的是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肝硬化时的食道下段静脉曲张出血,流到肠腔内的血液经肠液作用分解破坏而使大便变成黑色的柏油样。
细便:扁平的带状长条状大便往往提示肠管下端狭窄,如直肠癌或直肠息肉、肛门狭窄。
米汤水样便:是霍乱的特征。在短时间内丢失大量肠液,在这些排出的肠液中缺少有色物质胆色素成分而呈淘米水样。
消化道疾病
消化道疾病首先分胃和肠,胃肠同是六腑,主通主降,故六腑多以不通不降为病。其次,肝胆之病,也是与消化有关的,须并及之。
再有,中医以脾胃相表里,故消化道病中之虚证,有以脾虚名之者。脾为五脏之一,主升主运化,故消化道之虚证又常按脾虚治之。这是消化道病的大体情况。
消化道病的主症如何抓?首先要了解有关脏腑的功能及特点。如:
胃主降主纳,故见嗳气、呕吐(包括泛酸)以及不饥纳少、胃脘胀闷、疼痛等症状。溃疡病、胃炎、十二指肠炎、胃神经官能症、胃痉挛以及各种食道病等,基本上都属于胃病范畴。
大肠主排除粪便,故凡便垢不爽、便脓血、里急后重、便燥结、下稀水等等,包括各种结肠病、阑尾炎、痢疾、肠梗阻等等,基本上都属于大肠病的范畴。
脾主升主运,故一般泻利、腹痛肠鸣、便粗溏等,则多由脾虚引起。
肝胆病,基本上是指现代医学上的肝病胆病而言,包括了传染性肝炎、无黄疸性肝炎、慢性肝炎、早晚期肝硬化、胆囊炎、胆石症、胆道感染等等。
抓主症就离不开以上种种问题。下表分述之: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123/732ea5ef2ffd40769e3c1c6c578f6a4a.jpeg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9/03/0615/155749026_1_20190306030302926
小陷胸汤辛开苦降法治胃痛
(2019-10-09
04:08:23)[编辑][删除]
时间:2019-09-23
某青年男性,素体壮实,性情直爽敦厚,因胃痛前来就诊。初诊:2019年4月26日。诉反复发作性进食油腻食物后胃部(剑突下,触之较柔软)烧灼样疼痛1年余,加重数日。平素食欲可,无恶心、胃脘胀满等不适。经常口干口渴,喝水较多,只能缓解一时。大便基本正常,每日一行,小便泡沫较多。舌偏红,苔白腻,双脉偏濡。
诊断:胃脘痛。
辨证:痰湿阻滞,升降失和,气机壅滞,不通则痛。
处方:二陈丸,1盒,4天服完。
忌口:甜食、油腻、生冷、烧烤、奶类。多食莲藕、山药、芹菜等。
2019年4月28日二诊:小便泡沫减少。近日未进食油腻,无烧灼感。双脉沉滑略数。舌偏红,苔根略黄腻。辨证:痰热内蕴,症虽稍减,仍需防范。
处方:黄连6g,清半夏10g,全瓜蒌20g,炒枳实9g,芦根30g,丹参10g,草决明15g,焦三仙各10g。4剂,水煎服。忌口:油腻、肉食、烧烤、甜品、奶类。
2019年5月29日三诊:服上方后,胃脘较舒适,未再服药。近期饮食不慎,剑突下疼痛又起,仍为烧灼样感,伴有胀感,按之不甚拘紧,进食油腻疼痛加重。肚脐瘙痒2天,皮肤发红,无异物。既往胃脘出现烧灼样感时,大便异味多重。大便每天1行,质可。小便泡沫多。舌红,偏糙舌,苔根黄腻。右脉沉弦滑,较为有力,左脉弦。
辨证:痰热内积,卷土重来。宜加大剂量,重用辛开苦降,并增“釜底抽薪”。还考虑久病入络,所以加用活血之品。方用小陷胸汤合半夏泻心汤合大柴胡汤加减。处方:姜半夏10g,全瓜蒌20g,黄连6g,炒枳实6g,黄芩10g,干姜3g,焦三仙各10g,丹参12g,生炒白芍各10g,炙甘草6g,柴胡15g,生大黄3g。3剂,水煎服,日1剂。
2019年9月偶遇,诉说胃部舒适,痊愈。
按:小陷胸汤出自于《伤寒论》第138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伤寒论》第138条原文的药物组成为黄连、半夏、瓜蒌实。按原文上3味,以水6升,先煮瓜蒌,取3升,去滓,内诸药,煮取2升,去滓。分温3服。本方体现了辛开苦降的配伍原则:黄连苦寒泻热,半夏辛温散结,两者辛开苦降,将凝滞的痰热邪气重重击破;瓜蒌甘寒质润,泻热通腑,祛痰散结,给痰热邪气进行最后的大扫除。虽然药味少,但是配伍严谨,功效显著。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将本方发展为“小陷胸加枳实汤”。原方加一味行气药枳实,主治“水结在胸”的“阳明暑温”。本品有推墙破壁之力,气顺则结散,“取其苦辛通降,开幽门而饮水下行也”。结胸病治以陷胸汤很适宜。(万广宋
山东省济宁医学院)
《赵洪钧医学真传(续)——方药指迷》·第八章祛痰新说·第三节祛痰要方·小陷胸汤
(2020-01-17
23:36:50)
二、小陷胸汤[1]
此方首见于《伤寒论》,如方名所说,是治小结胸证的。经文为:“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显然,此病就在胃里。按之则痛,属于实证(喜按属虚)。脉浮滑,也提示有实邪(脉涩属虚)。故用黄连一两,半夏半升,瓜蒌实一大枚。此方显然是清热,止呕,祛痰方。按西医理解,是治疗急性胃炎。胃炎必有心下疼痛而且拒按。一般也会伴有呕逆。此时胃中,必有过多的粘液,此即中医所谓痰饮。
或问:伤寒属于外感,为什么会引起胃炎呢?
答:须知,西医也有胃肠型流感之说,这时就可以出现胃炎乃至胃肠炎的表现。
以下列举小陷胸汤验案。
案1:伤寒头痛身热,胸膈饱闷(缪仲淳医案)
姚平子伤寒,舌上黄苔,胸膈饱闷,三四日热不解,奄奄气似不属者。一医以其体素弱,病久虚,其意欲投参少许。缪叱曰:一片入口死矣。亟以大黄一两,瓜蒌二枚连子切片,黄连、枳实下之。主人惊疑,不得已,减大黄之半。
二剂便通,热立解,遂愈。(《续名医类案,伤寒》卷一)
洪钧按:虽然少许人参不至于死人,但此时用之是错误的。此案
[1]小陷胸汤:黄连一两半夏(洗)半升栝蒌实(大者)一枚
水六升,先煮栝蒌,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伤寒论》)
【按:1两(3帖/1帖)≈13.8g/4.6g;半夏半升≈42 g/14g;栝蒌实≈80g】
用小陷胸汤加大黄、枳实,较小陷胸汤为峻。二剂便通,可见不是大攻下。其效果令人满意。
案2:胃脘痛(刘渡舟医案)
孙某,女,58岁。
胃脘作痛,按之则痛甚。其疼之处向外鼓起一包,大如鸡卵,濡软不硬。患者恐为癌变,急到医院作X光钡餐透视。因需排队等候,心急如火,乃请中医治疗。切其脉弦滑有力,舌苔白中带滑。问其饮食、二便,皆为正常。刘老辨为痰热内凝,脉络瘀滞之证。为疏小陷胸汤。
糖瓜蒌30g,黄连9g,半夏10g。
此方共服三剂,大便解下许多黄色粘液,胃脘之痛立止,鼓起之包遂消,病愈。
洪钧按:此案不是外感,但也是小陷胸证,故疗效甚好。
案3:咳引腹痛,胃脘痛(荒木性次医案)
7岁男孩,受风邪有热象,咳嗽数日不愈。病之初给与麻黄汤,热不去,以调胃承气汤下之亦不解。由于渴欲饮水,给予白虎加人参汤亦不愈,再与小柴胡汤也无效。发热38.5,主诉咳引腹痛,按之胃脘处痛,不欲食,心烦,哼哼呻吟,夜不入睡,脉浮滑。考虑其性情过于郁闷,哼哼呻吟,难以入睡状,正是黄连所治之心烦症。再结合脉浮滑与心下痛等症状,符合小陷胸汤证,故与之,获得意外之疗效。(《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
洪钧按:此案颇复杂。汗、下、和以及白虎法均无效。荒木氏看准是小陷胸证,获得意外效果。可见,虽经汗、下、白虎、小柴胡法,仍未解除胸膈之热。
案4:心下苦满,不能饮食(黎庇留医案)
黄植泉之母……形神疲倦……诊其脉则滑,症则心下苦满,按之极痛,不能饮食。举家仓惶!余拟与小陷胸汤,家人曰:老人久病,可任此凉药乎?余曰:“此乃小结胸病,是太阳证而入结于心下者。”此方导心下脉络之结热,使之从下而降则愈。果一服结解不痛,不用再服。调养数日,渐起居如常。(《黎庇留医案》)
洪钧按:由此案读者须记住,小陷胸证的要点有四:一为心下痛;二为痛而拒按;三为脉滑;四为舌苔黄腻或滑。见此四点,即急用小陷胸汤。此方不是很峻烈,只是比较寒凉。
行气宽中化浊解毒治胃痞病
(2019-10-08
04:45:00)[编辑][删除]
时间:2019-09-27
患者王某,女,45岁,已婚。初诊时间2019年7月25日。诉间断食后胃脘部胀满2年余,加重10天。患者自述进食后胃胀不适2年余,自发病以来体重无明显变化。查胃镜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X线示:无力型胃,胃炎;左肺下野外带小斑块影。现症食后胃脘部胀满,伴有胃凉、咳嗽有痰、量多、痰色白、易咯出、平素全身乏力、四肢畏寒、肢冷、腰、臀部发凉、无反酸、呃逆、大便不通畅、质黏腻、3~4日1行。舌红苔薄黄,脉弦细。
诊断:胃痞病(气滞痰阻型)。
治则:行气宽中,化浊解毒。
方药:厚朴15g,枳实15g,姜黄9g,半夏12g,绞股蓝9g,百合12g,乌药12g,当归9g,白芍30g,川芎9g,白术6g,茯苓15g,鸡内金15g,豆蔻12g,三七粉2g,茵陈12g,黄连9g,香附12g,苏梗12g,砂仁12g,瓜蒌12g,广木香9g,合欢皮12g,焦槟榔12g,焦三仙各10g,芦荟1g。7剂,1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辨证分析:患者平素情志不畅,肝气不舒,肝郁气滞,日久犯胃,则纳食后胃胀不适;脾失健运,脾不升清,胃不降浊,化生痰湿,浊毒内蕴,困厄脾胃,则四肢寒冷、全身乏力及腰、臀发凉;中气不足加之湿浊内生,故大便秘结,排便不畅,便质黏腻。肝郁气滞、浊毒内蕴,则见舌红苔黄,脉弦,脾精不足则见脉细。
2019年8月19日二诊:患者上方中药服完,未见不适。患者诉胃脘部胀满减轻,乏力明显好转,自觉胸部有痰,无其他不适。眠差多梦,大便3日一行,质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调整处方如下:香附15g,苏梗15g,柴胡15g,甘草6g,厚朴15g,枳实15g,姜黄9g,半夏12g,绞股蓝9g,焦三仙各10g,焦槟榔12g,炒莱菔子12g,砂仁12g,瓜蒌12g,广木香9g,合欢皮12g,当归15g,火麻仁20g,郁李仁15g,川军4g,芦荟1g。7剂,1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2019年8月26日三诊:患者服药7剂后,诉胃脘胀满明显好转,近日纳少,早饱,自觉胸部有痰,寐一般多梦,大便日行1次,便软不成形,小便黄。全身沉重感较前好转,双足凉。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滑。调整处方如下:香附15g,苏梗15g,青皮15g,柴胡15g,甘草6g,厚朴15g,枳实15g,姜黄9g,半夏12g,绞股蓝19g,焦三仙各10g,焦槟榔12g,炒卜子12g,砂仁12g,瓜蒌12g,黄连12g,广木香9g,合欢皮12g,当归15g,白芍20g,火麻仁20g,川军6g,芦荟1g,太子参12g,黄芪12g。7剂,1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按:本案属肝郁气滞横逆犯及脾胃,脾胃内伤,痰湿内生,日久化浊毒,浊毒内阻,气机不利而成痞满。治疗以疏肝理气、降逆通便、健脾和胃、化浊消痰等为主。疏肝则用柴胡、香附、苏梗、广木香;降逆通便则用厚朴、枳实、焦槟榔、乌药、芦荟、川军;健脾和胃则用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焦三仙、鸡内金;化浊消痰则用砂仁、豆蔻、半夏、瓜蒌、绞股蓝。经治疗已好转,继续治疗以观后效。盖痞满之证或因虚而致实,或因实而致虚,多虚实兼夹,要权衡轻重、分清缓急、灵活施治。(宋金勇
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宋金勇诊所 贾苏杰 河北中医学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