诃子:亦敛亦散治噎膈
(2022-11-05 04:23:03)
摘自2022-11-4中国中医药报
王三虎
陕西省渭南市中心医院
诃子,又名诃黎勒。《金匮要略》首先用诃黎勒散治“气利”。《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八•积聚》91首方剂中,含诃子的有28方,仅次于木香(58方)、槟榔(48方)、鳖甲(34)、三棱(30),位居第五。含诃子的28方中,以诃黎勒名方者4首,和槟榔同见于一方者19首。提示在治疗积聚时不能轻视诃子,而且最好与槟榔相反相成,敛散并用。《神农本草经疏》谓:“诃黎勒,其味苦涩,其气温而无毒。苦所以泄,涩所以收,温所以通,惟敛故能主冷气,心腹胀满;惟温故下食。甄权用以止水道,萧炳用以止肠僻久泄,苏颂用以疗肠风泻血、带下,朱震亨用以实大肠,无非苦涩收敛,治标之功也。”《药品化义》谓:“诃子味苦而带酸涩,能降能收,兼得其善,盖金空则鸣,肺气为火邪郁遏,以致吼喘咳嗽,或至声哑,用此降火敛肺,则肺窍无壅塞,声音清亮矣。取其涩可去脱。若久泻久痢,则实邪去而元气脱,用此同健脾之药,固涩大肠,泻痢自止。”《本经逢原》载:“诃子,苦涩降敛,生用清金止嗽,煨熟固脾止泻,古方取苦以化痰涎,涩以固滑泄也。”各注家虽见解各异,但概而言之,诃子主要用于治疗脾与大肠气脱之腹泻和肺气脱之喘息失音,收敛以固脱也。
古人治疗积聚常用泻中有补、散中有收之法,这也是最有中医特色的方法。用泻法治疗积聚,一般人还好接受,虚人则两难,不泻不可,泻太过也不可。不然,何以《太平圣惠方》治积聚诸方14方中用诃黎勒者2方,占七分之一,而治虚劳积聚诸方8方中,用诃黎勒者4方,占二分之一?而3方是与大黄同用,可见确寓散中有收之意。
另外,从“治积聚心腹相引疼痛,胸膈气滞,不欲饮食”的诃黎勒丸、“治积聚心腹胀满,不能下食,四肢瘦弱”的诃黎勒散以及“治积聚宿食不消,四肢羸瘦乏力”的诃黎勒散来看,针对脾气虚,泻中有补的意思也很明显。而“治大肠虚冷,肠鸣泻利,胁腹气痛,饮食不化”的诃黎勒散则是对“气利”是脾与大肠气虚欲脱的间接证明。
诃子是治疗噎膈病的效药,与其集敛散于一体的特点有关。除收敛止咳止泻外,唐代甄权《药性论》谓诃子“能通利津液,主破胸膈结气”。这在宋初的两大医书中已有充分体现。《太平圣惠方》治五膈气诸方共24方,含诃子的有“诃黎勒散方”和“诃黎勒丸方”等15方,《圣济总录》治五膈气共15方中,含有诃黎勒的有4方,所以《海药本草》有诃黎勒“主五膈结气”之说。
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所载诃子汤(诃子、桔梗、甘草)治失音不能言语者,对肺癌日久喘息失音的治疗有一定借鉴意义。
乌药——仙女赐药治病
(2019-10-11
07:47:27)[编辑][删除
乌药,又名天台乌药、百叶柴、矮樟,属樟科常绿灌木植物,入药首载于《开宝本草》一书。乌药性温、味辛,入肝、脾、胃经,具有顺气开郁、散寒止痛的功效。关于其药用有一段美丽传说。
两位年轻人随两位仙子进入桃源洞后,才知道这姐妹俩是天上司药的仙女,奉命在此看管仙药——乌药。刘晨说:“我们入山已久,仙药还没有采到。”两人正在发愁,只见两位仙女捧着仙药走来,说:“两位为采仙药,历尽千辛万苦,现特以乌药相赠,此药可治心口痛。”
(李明哲 王佳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方孝孺与《鼻对》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又字希古,明代宁海(今浙江宁海)人。方孝孺是明代著名学者宋濂的得意门生,又是有名的医学家。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任方孝孺为汉中府教授,明惠帝朱允炆即位时任其为侍讲学士。方孝孺常以医事来隐喻国家政治症结,其中尤以借病讽政的《鼻对》影响最为深远,充分体现出其忧国忧民的意识。
《鼻对》是一篇医学杂文。方孝孺描写自己因寒鼻塞,依炉而坐,火燃长衫而未嗅其味,责骂鼻子失职而与鼻子争辩对话,以指喻政事。
文中的鼻子,屈受方孝孺责骂后争辩一番,大意为:你自己不注意养生,感寒而使我嗅觉功能失灵,燃长衫而不知,其过失在你自己而不在我。古时的仁人志士,耄耋之年尚不贪恋舒适,你却恣意自纵,颓废懒散,大寒未临便靠炉取暖,铸成大错而不能早见隐患。秦二世因自己昏惑,才被赵高所诛;梁武帝偏信,才有朱异弄权而城倾;隋炀帝沉迷酒色,使有虞世基的作恶。树木内部不空,蚁虫哪能在中集聚?如果这三个国君,能把百姓当作自己的耳鼻,听言于众,国情通达,奸伪者何以得逞?你现在的状况,就像他们一样,不着力责备自己而骂我无能,自己身上的道理尚不明白,又怎能为官奉国事呢?
方孝孺听罢这些申辩,仰天叹息俯首自愧,然后熄火弃炉、凝神养气,不久,鼻塞之疾不药而愈。 (山东 杨吉生)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大文学家,同时也是宋代士大夫熟知医药的代表人物。他对威灵仙的研究颇有心得,而且把认知、运用、鉴别威灵仙的经验记录在《服威灵仙法》一文中。
认知威灵仙
《千金方》曰:“治腰脚痛,威灵仙为末,空心酒调下一钱,逐日以微利为度。”苏轼对于威灵仙药性和功效的认识,除了从本草书籍和验方中获得外,还得自僧道及乡亲。苏轼的朋友中,有不少是和尚道士。僧道在传播教义的同时常配合医药活动。苏轼常从他们那里得到医方。于是就有“牢山一僧”因服威灵仙而“年百余岁,上下山如飞”的记载(《苏沈良方·服威灵仙法》)。《海上集验方》载:“人服此,四肢轻健,手足温暖……”这就是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的作用。《服威灵仙法》中还介绍了得自“眉山一亲知”的方法。该“亲知”“患脚气至重,依此,服半年,遂永除”,此论述亦体现了威灵仙祛风除湿的作用。
应用威灵仙
苏东坡在著述中将经自己服用验证或眼见耳闻的有效方剂或药物,都毫不保留地记载下来。他自病时不但自己应用威灵仙还向他人推荐使用威灵仙。苏东坡在《与袁彦方》的信函中提及治疗足疾的方法:“足疾惟威灵仙、牛膝二味为末,蜜丸,空心服。必效之药也……久乃有走及奔马之效。”“知君疾苦,故详以奉白。”并提示,根据脏气虚实加减牛膝,用酒及开水服下,用药期间要忌茶。苏轼应用威灵仙的方法详细记录在《服威灵仙法》中,曰:“其一,净洗阴干,捣罗为末。杂酒浸牛膝末,或蜜丸,或为散。酒调牛膝之多少,视已气之虚实而增减之。其一法,取药粗细得中,寸截之。七寸作一帖,每岁作三百六十帖,置床头,五更初,面东细嚼一帖,候津液满口咽下。”
鉴别威灵仙
《服威灵仙法》载:“真者有五验:一、味极苦;二、色深黑;三、折之脆而不韧;四、折之微尘、如胡黄连状;五、断处有黑白晕,谓之鸲鹆眼。无此五验,则藁本根之细者耳。”上述几点中,根“色深黑”与根“折之脆而不韧”从现代药理学来看也仍然是正确的。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论述·上册》认为“自元、明以来,相传以‘铁脚威灵仙’为佳,亦即以根外皮深黑色者为正品,现时《中国药典》(1985年版一部)所收载的三种正品威灵仙均属‘铁脚威灵仙’类型。对威灵仙的品质评价,古今一致。”可以说,苏轼所确定威灵仙“色深黑”的鉴别标准是符合古今用药要求的。其二,“折之脆而不韧”也与正品威灵仙药材性状相乎合。“折之有微尘、如胡黄连状”很可能是山木通的根。此根较威灵仙为粗,外皮黑褐色,富于粉性,所以折之有粉尘飞岀。它虽不是《中国药典》所收载的品种,但也是威灵仙的品种之一。至于“味极苦”,苦能燥湿,《开宝本草》载威灵仙味苦也是此意。“断处有黑白晕,谓之鸲鹆眼。”可能指的是威灵仙根横断面皮部与木质部的形成层环纹。上面这些鉴别威灵仙的五标准较我国历史上第一本中药药材学专著《本草原始》要更加专业和实用。
《服威灵仙法》一文虽短,但将为什么要服威灵仙、怎样服威灵仙、如何挑选道地的威灵仙、使用威灵仙时的注意事项说得全面而又专业,足见苏轼的中医药功底深厚与用心诚恳。(刘小平)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