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甘露饮:复发性口疮的克星

(2022-11-05 04:21:30)

摘自2022-11-4中国中医药报
本期主讲者:四川省第二届十大名中医、乐山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刘方柏
•湿热闭郁失升降,太阴下陷病湿遏,阳明燥热邪上逆,热邪循经而上冲,是复发性口疮的病机。
•甘露饮以清热、养阴、理脾健运、行气化湿和燥湿化热的巧妙组合,从病机层面针对了湿热并存、湿燥并存、虚郁并存的多重矛盾。临床施用时,加用升麻、荷叶、五倍子、豆豉四味药,可增强药力,提高疗效。
复发性口疮是一种常见却又难治之证。临床运用甘露饮治疗,效果显著。而该证病因病机复杂,甘露饮的组合又令人费解,要准确使用并非易事。那么,究竟应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应用该方;应用该方时又当怎样深入理解其组合奥义,从而在加减变化中使其发挥最佳疗效呢?这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方证病机的特殊性
复发性口疮病因复杂,举凡精神、营养、饮食、药物都与其发病有关。其轻者称口疮、口疳,重者称口糜。发时口腔黏膜破溃,或形成白色斑膜,或溃疡散发口舌,灼热疼痛,吞咽不利。
其病广涉脾、胃、心、肾诸脏腑,因而病机甚为复杂。如手少阴经心气通于舌,心属君火,主五脏六腑之火,诸经之热,皆应于心。心脉布于舌上,心火上炎,熏蒸于口,可致口疮。足太阴脾经,口为脾所主,胃与大肠脉所挟,脾气通于口,脾脉布舌下。如其脏腑邪热壅盛,热邪循经上冲口舌,亦致口疮。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升浊降,则口不病。若阳明逆则甲木不降而相火上炎,亦可致口疮。心为火而肾为水,土者,水火之中气,水泛于土则湿生,火郁于土则热作,湿热熏蒸,亦可致口疮。而这还仅是口疮之属热邪为患者。口疮还有因脾胃衰虚,太阴下陷而寒湿蕴结,迫火上炎,或下焦寒盛,虚阳上越,格阳所致者。因而,从理论上讲,治当分寒热,方剂当有多选。而验之临床,独甘露饮证特多,其他类型者,总共仅半数而已。
那么,甘露饮证当如何辨析呢?答案还得在方之原出处寻找。本方出于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六卷“治积热”章。原文是“治丈夫、妇人、小儿胃中客热,牙宣口气,牙龈肿烂,时出脓血,目睑垂重,常欲闭合;或即饥烦,不欲饮食,及赤目肿痛,不任凉药,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疮疹已发、未发,皆可服之。又疗脾胃受湿,瘀热在里,或醉饱房劳,湿热相搏,致生疸病,身面皆黄,肢体微肿,胸满气短,大便不调,小便黄涩,或时身热,并皆治之。”立方者在这里阐述了湿热闭郁失升降,太阴下陷病湿遏,阳明燥热邪上逆,热邪循经而上冲的病机。这是一个病涉热、湿、燥、郁、滞的病机,因而明确告诫此种病机的治疗,不能简单地以凉治热。这就在完整地确立方证病机的同时,提示了组方时的多重考虑。
组方用药的针对性
甘露饮由生地、熟地、天冬、麦冬、石斛、黄芩、茵陈、炒枳壳、枇杷叶、炙甘草十味药各等分组成,共研粗末,每次用水煎服二钱。全方以生地、熟地、天冬、麦冬、石斛、甘草大队甘凉之药滋益脾胃之阴,兼清其火。用茵陈、黄芩苦寒燥湿而清热,佐以枳壳、枇杷叶畅达气机,开郁行滞而降上蒸之湿热。全方巧妙地针对了湿热与阴虚并存的病况。对于一方面湿热有熏蒸之势不能不顾,而另一方面阴损有化燥趋势不能不滋的矛盾情况,采用甘凉滋益的同时,兼用苦寒燥湿与畅气化湿同用的方法,从而发挥协调兼顾,调治而愈的治疗作用。
细析原书所列适应症,会发现该方所治三个层次症状群有主次之分。其主要适应症为牙宣口气,牙龈肿烂,时出脓血,目睑垂重,常欲闭合。这是湿热燥郁滞皆具的典型证候,故为正治。次要症为饥烦,不欲饮食及赤目肿痛,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疮疹。这种非典型证多不完全具备上述病机。其或然症黄疸,身面皆黄,肢体微肿,胸满气短,大便不调,小便黄涩,或时身热。更是病机仅涉于某一两项所致。这种症有主次之分,而方却一以贯之的原因,是因为不论哪种情况,总存在脾湿阴亏,胃热蕴积,熏蒸口舌的基本病机,而该方都可全面针对。
由此可以看出,该方以清热、养阴、理脾健运、行气化湿和燥湿化热的巧妙组合,从病机层面针对了湿热并存、湿燥并存、虚郁并存的多重矛盾,发挥着清热、燥湿、养阴、开郁、行滞的多重作用。这里不同治疗法度的药物被立方者巧妙地熔于一炉,使之产生出极佳的协调效果。因而,可广泛用治上述诸多见症。
临证运用的创新性
临床运用本方时常需加味,这是因于两点:一因口疮病机复杂,常需针对个体情况加药;二因对于口疮重症,恐其药力不逮,须以具专长之药襄助。如汪昂即加用肉桂、茯苓以增强利小便、导湿热作用;加犀角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功。笔者临床应用此方,往往将升麻、五倍子、荷叶三药作常规添加。这是因为五倍子性寒而能散热毒疮肿,味酸而能敛火止血,善收而能治疮疡湿烂,无论哪项均宜用治口疮。升麻清热而具很强的解毒作用,同时可清可透,可升可举,可运可敛,与功长利湿化浊、通利小便之荷叶一起,共同发挥升举脾之清气,使下陷于阴中之阳气得振而恢复功能之作用。对于病情较重者则加干蟾皮。该药为活蟾酥被取蟾酥浆液后之干皮,复经炒炙后之品,存有蟾酥之药用而已无蟾酥之大毒。干蟾皮具极强解毒作用,能拔一切风火热毒之邪,退虚热、行湿气,为治诸疮之要药,用治口疮病久已有邪蕴成毒者,疗效甚佳。另外,王肯堂等古代医家多有以豆豉治口舌生疮之经验记载,该药性轻灵而擅宣透,且无副作用,加入甘露饮中,有提高疗效之作用。
也许有人会问,凡方之用,多有加减,似不能将之称为创新。而上药的加减,非随证加减,而是针对病机的一种固定添加。这种添加是完全遵循原组方原则的一种药力的提升,是经临床反复验证之积淀,因而,笔者称其为新加甘露饮。
多年来笔者用新加甘露饮治疗顽固性口疮甚众,均收到满意的效果。兹举一例如下。
某中年男子,反复口腔溃疡五年余,加重两年多来诊。五年前开始出现口腔反复溃疡,舌体肿大,两侧齿印明显,双颊及舌尖部溃疡或单个或二三个连体出现。初时三四个月发作一次,每次约一周左右,经治疗可逐渐消失。近两年来发作次数不断加频,每一二月必发一次,且症状不断加重,口舌溃疡处增多,溃疡部增深,溃疡面扩大,有的有融合成片趋势,疼痛加剧,已明显影响进食与说话。原长期伴有的轻微腹泻也随之加重,每日泻液体便二三次,小便量少色黄,倦怠乏力,头昏。原用之中西药均已无效,十分痛苦,遂从外地专程前来求治。诊其六脉迟细,命门部微弱难觅。舌体胖大,唇舌及上腭部散发着五处溃疡,如绿豆至黄豆大小不等,浅深不一。其中一溃疡近于咽喉前,故说话、喝水均感困难,严重影响生活。患者病前系酒客家。
诊毕细思,本患病程长,症状重,久治不效,病情呈进行性加重,且寒热难辨,虚实不清。当斟酌着用甘露饮时,虑其阴柔。在良久沉思细辨中,细析原文“醉饱房劳,湿热阻搏……大便不调,小便黄涩,并皆治之”,感选用该方还是切证的。再深究患者纵饮而生湿热,必伴恣食而伤脾胃,致升清降浊失司。这里脾胃受损,湿热蕴阻是因,而气机阻滞、升降失常是病机关键。其舌胖,久泻,倦怠乏力,即为明证。而脉微欲绝,乃因经气被阻,若作肾阳衰竭,误矣。至此,不再犹豫地选用新加甘露饮合六君子汤:熟地15g,枇杷叶12g,生地15g,黄芩10g,茵陈12g,炙甘草10g,枳壳10g,天冬10g,麦冬10g,人参10g,茯苓15g,炒白术15g,陈皮10g,半夏10g,荷叶15g,五倍子10g,淡豆豉12g,升麻10g。水煎服,日1剂。
上方服完7剂,患者前来复诊,反馈溃疡面缩小,疼痛大减,几年来大便第一次开始成形,已能较顺利吞咽饭食。效不更方,原方再服12剂。前后来诊5次,口疮消失,伴随症状亦随之消失。嘱戒酒、合理饮食,以杜复发。
本案五年顽疾,一方以除,得益于一种读书方法:细读、深读、研究读、验证读。试想,若非对《局方》原文作如此之读,恐怕连遣用本方都顾虑重重,哪敢放胆以投,即使平时准确遵用都困难,何言创新。方法是打开密室的钥匙,由是观之,诚非虚言也。

名医名方

滋肾解毒汤

时间:2019-08-0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石恩骏,1953年出生,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贵州省名中医,贵州省文史馆馆员。曾先后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参与《医林拔萃》《贵州中医耆宿录》等书编写,主编《贵州名医名方选析》《石家百年医案精选》《石恩骏<神农本草经>发微》等书。从医近50载,对内、妇、儿科有较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组成:山萸肉9克,山药15克,熟地15克,干姜3克,茯苓12克,丹皮6克,熟附片3克,生甘草30克(或生甘草皮10克)。

  功效:养阴清热,引火归元。

  主治:复发性口腔溃疡,见口腔黏膜或舌边,有散在性溃疡,小则如豆,大则如铜钱,偶有脓苔覆其上,溃疡周边微红肿,疼痛灼热,流涎,反复发作,迁延多年难愈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方解:复发性口腔溃疡属中医“口疮”“口疳”的范畴,为临床常见病。中医认为,口腔乃诸经交汇之处,五脏病变均可影响。口腔溃疡属于火气上炎,然火有虚实之分,虚火不宜泻。若阴虚火旺,虚火上浮,客于口腔舌面,导致溃疡疼痛反复发作。临床表现为口腔黏膜或舌边,有散在性溃疡,小则如豆,大则如铜钱,偶有脓苔覆其上,溃疡周边微红肿,疼痛灼热流涎,进食说话皆受影响,多数患者反复发作,迁延多年难愈。因传统多认为此系胃火上炎,故多服清热解毒剂,抑或以阴虚火旺证视之,亦多拘于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治以养阴清热类方,亦非其所宜,有医者以口溃散之类外用,也仅能取一时之效,均非良法。朱丹溪云:“口疮服凉药不愈者,因中焦土虚,且不能食,相火上冲无制,用理中汤,甚则加附子,或噙官桂亦妙”。丹溪虽言中焦土虚,但又言附子、官桂,此应有肾虚阴火上行无疑。西医学也认为此疾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密切关系,并不提倡抗生素治疗。故石氏认为,本病病机特点实为阴虚火旺,虚火上浮,治疗宜养阴清热,引火归元为法,如此则阴虚得养,浮火得降,痼疾得愈。

  本方为六味地黄汤去泽泻加少量附子、干姜并加大剂量生甘草。去泽泻者,嫌其苦寒而渗利,恐伤肾气,若疑有湿,可加车前子或土茯苓。

  考六味地黄汤滋补肝肾,可平息虚火之上浮,而少量附子、干姜,在此并非温补肾阳,而在于引火归元。甘草既能除逆上之阴火而止痛,又可解金疮肿疡之热毒以消炎,并可愈长久溃疡之黏膜,为本方君药,须用30克左右的大剂量。若能选用生甘草皮,疗效更好,量减为甘草的三分之一。

  临床加减:若临床见热毒稍重者,可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此类药性淡寒,可以清热解毒而不伤正,也可增强免疫功能。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也有火热邪毒灼伤阴液而致者,其多伴有齿龈、舌、颊及咽喉等部位红肿溃烂,大便秘结,小便黄赤,头痛目赤,脉弦数而舌红苔黄,甚者体温增高。可用五味消毒饮加上述剂量之生甘草或生甘草皮。石氏认为即使表现热毒为甚者,也实有肾阴虚损之本质,致上浮之虚火与外感之热毒并行于上。待热毒稍平,仍需用滋肾解毒汤。

  典型案例:饶某,女,45岁,教师。反复口腔黏膜及舌边溃痛10余年,确诊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用清热解毒或养阴清热中药内服,屡治乏效。刻诊:口腔粘膜及舌边溃烂疼痛,溃疡周边微红肿,口干燥,齿牙松动,常鼻衄、龈衄,夜寐不安,舌光红,脉弦细。此肾阴不足,火不归元证,当滋肾养阴清热,引火归元,予滋肾解毒汤原方。连服5剂,口腔黏膜及舌边溃烂疼痛大减,溃疡周边已无红肿,口稍干燥,齿牙松动减轻,夜寐已安,舌红,脉弦细。药见显效,仍遵前法。继服半月,上证消失,随访1年未见复发。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 何钱整理)

自拟方治疗顽固性口唇干裂

 (2024-11-15 04:14:01)[编辑][删除]
自拟方治疗顽固性口唇干裂
摘自2024-11-13中国中医药报
杨俏田 山西省忻州市中医医院
程某,女,24岁,某博物馆讲解员,2022年11月6日初诊。患者自诉上下嘴唇干、痒、脱皮、开裂4年,痒则挠,挠后见局部红肿,后发展到上下嘴唇皮变厚,局部颜色变深,此病反复不愈,冬天开裂较重,秋天唇干、脱皮加重。曾用外用药膏、服抗过敏药、增强免疫力药,但依赖性很强,只要一停药,就会复发,故来诊。舌尖红,脉如常。

辨证:脾、胃、心伏火。

治则:泻火凉血,滋阴润燥。

自拟方加减:生石膏10g,栀子6g,藿香3g,防风4g,黄连3g,黄柏6g,木通6g,生地黄8g,南沙参15g,玉竹15g,麦冬10g。10剂,水煎服。

11月16日二诊:服药10剂后,局部红、肿、痒、脱皮明显好转,裂口已愈合,舌质如常。守上方去生石膏、木通、生地黄,加北沙参15g、天花粉15g、天冬10g、石斛15g。共服30余剂而愈。

按 口唇之病,病位在脾、胃、心,病因为伏火,病初多火,易肿易痛,病久伤阴,易干易裂,冬天和秋季气候干燥,容易复发加重。加之患者有嗜食烧烤辛辣史,故急性期多见湿热并重,易渗易糜。慢性期以阴虚为重,多见干、痒、脱皮、裂口。在自拟方中,首选黄连、黄柏、栀子,清脾、胃、心之伏火,选藿香醒脾辟秽;选防风升发伏火;选生地黄、木通、竹叶泻心火凉血热;选沙参、麦冬、玉竹滋阴润燥。全方泻中有散、祛中有滋。之所以轻清、轻润,一是从舌脉上看,有热象而不重,二是取“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意。二诊,在红、肿、痒、脱皮明显好转和裂口已近愈合的基础上,查舌质如常,舌红少苔,说明伏火已去,阴虚而燥为主要矛盾,故守上方减去生石膏、木通、生地黄,加北沙参15g、天花粉15g、天冬10g、石斛15g以滋阴润燥,共服30余剂而愈。

以红肿胀痛为主症者,以清热凉血为主要治则,清热用石膏、黄连、黄芩、栀子,凉血用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紫草。以糜烂渗出为主症者,以清热利湿为主要治则,清热用黄连、黄柏、龙胆草,化湿用藿香、生薏苡仁、茯苓、土茯苓。以干裂脱皮为主症者,以重润、轻清为主要治则,重润选玉竹、南沙参、麦冬、天花粉,轻清选黄连、栀子。以唇厚色黯为主症者,当加入活血、凉血药,如红花、赤芍、丹参。同时要注意调节饮食,避免辛辣燥热, 防止动火伤唇,避免过劳熬夜,避免舔上下嘴唇。平时可以用西洋参泡水当茶饮,补气生津,以防复发。

黄水疮治验一则
摘自2024-11-13中国中医药报
巩志宏 河北省宁晋县草医堂中医门诊
董某,女,71岁,2024年8月6日就诊。主诉:皮肤抓挠后流黄水1个月。患者1个月前右上臂外侧不明原因出现硬币大小黄水疱一片,瘙痒异常,抓破后流黄水,后疮疡弥漫至双臂及脚面,身上亦零星散发。患者在村卫生室持续治疗,但病情日益加重,去县医院皮肤科就诊,给予氯雷他定片、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以及碘伏等药物治疗,但病情无改善,遂来诊。刻下:双上肢外侧及双脚面皆长黄水疮,尤以胳膊处严重。患处皮肤表层脱落大半,仅留几块黄色干皮覆盖其上,余处流溢黄色脓水,其状恐怖。患者自诉只痒不疼,抓破后只流水不流血。饮食、大小便皆无恙。舌质偏红,脉无典型变化。

辨证:湿热毒邪弥漫肌表。

治则:除湿解毒,祛风止痒。

处方:紫草10g,黄芩10g,白茅根15g,制首乌10g,佩兰10g,红花3g,青皮10g,丹皮10g,白鲜皮10g,桑白皮10g,苍术10g,荆芥10g,土茯苓20g,神曲10g。5剂,水煎服。

8月11日二诊:药后皮损面积缩小,流脓现象减轻,初诊时疮疡欲发之势减。好转处皮肤开始发干、呈暗红色。守上方去苍术,加地骨皮10g。

8月17日三诊:药后5剂皮损基本恢复正常,只是皮肤有色素沉着,略显粗糙,饮食二便、舌脉无异常。守二诊方再服5剂,巩固疗效。

8月27日四诊:服上方5剂药后病情复发,双上肢原病位再次流溢黄色脓水,只是症状较初发时为轻。此为药过病所,处方:紫草15g,苍术15g,佩兰10g,青皮10g,牡丹皮15g,白鲜皮10g,桑白皮10g,地骨皮10g,土茯苓30g,防风10g,荆芥10g,苏叶10g,白蒺藜20g,苦参6g。5剂,水煎服。

9月1日五诊:药后皮肤状况再次回到三诊时状态。守上方将紫草、苍术用量分别减为6g、10g,去苏叶、白蒺藜、苦参,加炒苍耳子6g、生甘草6g、仙灵脾6g。5剂,水煎服。

9月12日六诊:病发部位皮肤已光滑如旧,唯颜色稍深、有痒感。处方:牡丹皮15g,白鲜皮10g,桑白皮15g,地骨皮10g,青皮10g,荆芥10g,防风10g,炒苍耳子6g,白术10g,黄连6g,黄柏10g,甘草6g,干姜3g,藿香6g。5剂,水煎服。

9月17日之后每5天换方一次,稳定恢复中,除胳膊发痒外无他症,原方基本不变,只略作加减。10月7日就诊时皮损基本恢复,有轻微瘙痒。患者初诊时舌面有水滑感,现已消失。嘱此次药毕可暂停服药,若明年春天不再反复,即彻底痊愈。

按 患者罹患疾病为《金匮要略》之浸淫疮,俗称黄水疮。从中医理论体系来看,皮肤病主要原因为营卫不调、血分紊乱。其中,影响营卫的主要因素为“风和寒”,扰乱血分紊乱的主要因素为“热和瘀(虚)”,所以治疗法则一般为祛风散寒、凉血宣透、养血活血。此患者抓挠后始终未流血,只流黄水,应为肌表郁滞,营分生化热不得散,日久而化毒。又因患病日久,治不得法,使湿热毒邪呈扩散燎原之势。处方以五颜六色汤合清解五皮饮内则调养五脏、外则解除肌表瘀滞。

五颜六色汤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名中医赵振兴自拟方,方中青皮、佩兰为青色,紫草、红花为红色,黄芩为黄色,白茅根为白色,制何首乌为黑色,故名“五颜六色汤”。其中,紫草、白茅根凉血解毒散结。黄芩善清上焦以调肺,肺主治节,主皮毛也。红花少用养血调血,皮肤病多挟湿,故用佩兰化之。青皮行气除滞,何首乌培养根本。此方通过五颜六色药物来调养五脏,以达五脏和谐、皮毛得养、皮肤改善的目标,有不可思议之妙用。

清解五皮饮为河北省宁晋县草医堂中医师李源治疗皮肤病之自拟方,主要药物为青皮、牡丹皮、桑白皮、白鲜皮、地骨皮,取以皮入皮、形物相应之义。方中青皮行气除滞,牡丹皮凉血通滞,二药相伍可解除气血瘀滞;地骨皮、桑白皮性寒,均可入肺经,有凉血清肺之功,肺主皮毛,肺清血凉则皮肤和,此二药相伍对肌表郁热性皮肤疾患有良好效果;白鲜皮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祛风止痒的功效。

初诊时加苍术、土茯苓化湿解湿毒,荆芥祛风止痒,神曲顾护脾胃,之后药味基本不变,只略有加减。四诊时疮疡复发,是病过药所,导致药力向内之力厚,而作用于卫分之力薄,遂去白茅根、红花等血分之药,并去掉苦寒入里之黄芩,何首乌久服伤肝亦去掉。并加入多味走表之药,苍术可健运脾阳、化湿泻浊,还可外散风湿之邪,《神农本草经》谓其“主风寒湿痹,死肌”;防风、苏叶、白蒺藜皆为风药,风可胜湿,且可引药直达病所。苦参为治疗湿毒疮疡之要药。

五诊时,疮疡复平,减量或去掉疗湿疡之药,用炒苍耳子代替白蒺藜持续增强祛风之力,苍耳子有毒性,需炒制且剂量不要超过6g,并搭配等量甘草以解毒。“卫出于下焦”,加仙灵脾增强肾生发卫气之功能,卫气通达,则皮肤瘀滞得解。

六诊时,以清解五皮饮合祛风之品继续清除肌腠间风邪郁热,取《金匮要略》治浸淫疮之法,加黄连、黄柏、藿香清热燥湿解毒,白术强太阴之运化,佐小剂量干姜中和连柏苦寒之气。

凉血活血为治疗皮肤病惯用之法,然法无定法,血分药之使用,临床还需谨之慎之,不可轻用。四诊时摒弃其他血分药,仍留用紫草,五诊时随病情变化将紫草用量由15g减为6g,是因患者病位虽在气分,但仍需使用凉血药以平衡阴阳,只是减少剂量和药味,此用法类似引火汤、六味地黄汤之使用陈皮、砂仁。中医智慧、处方配伍之妙,非洞达其趣,不能得其真谛。

值得关注的是,六诊后加入黄连、黄柏,疗效巩固。《金匮要略》曰:“浸淫疮,黄连粉主之。”虽具体方剂未见,然其法时隔千年仍可造福病患。

患者自诉日常皮肤干燥易痒,尤其每年麦收时容易起疹,但一般抓破后流一些血水即会无事。此次病发严重,可能与其在村里墩布厂打工有关,工作地点在彩钢瓦大棚内,每日工作8小时,长夏期间颇为闷热。患者年已古稀,身体硬朗,言谈之间神情豁达,不以年高打工为苦,也不因身体疮疡而忧。恐正因为此,患者症状看似骇人,但只病在肌表,治疗其实不难也。《庄子·天道》曰:“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此之谓也。
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