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严世芸:圆机活法治以“和”

(2022-11-04 10:22:31)

摘自2022-11-3中国中医药报
严骅 徐燕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陈丽云 尚力 上海中医药大学 冯其茂 上海市中医医院
以“和”为准则、临证圆机活法,是严世芸独特的学术临床风格。他推崇以“和”为指导思想的临床思维,阴阳、气血、脏腑等全面考虑,抓住主要病机,辨证综合施治,圆机活法,突出针对病机的寒温并用、攻补兼施、五脏同调、气血同治、协调阴阳的遣方用药特色,最终达到人体整体之调和。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颇具特征性的哲学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医学是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双重属性的一门学科,其内涵上孕育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和”的理念贯穿中医学始终。天人之和,人体之和,正是中医学精气神生命观的重要思想内核,也成为中医治疗的指导原则。国医大师、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严世芸潜心于中医各家学说研究近60年,深入理解探析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医学“和”之理念,高度凝练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和”为准则、临证圆机活法的学术临床风格。
“和”是中医学术思想原则
天人之和与人体之和是精气神生命观重要思想内核
天人之和 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学,无论是《黄帝内经》还是历代医家学术思想和理论,无不渗透了“和”的理念。“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思想,它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其根本就在于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处在宇宙中必须亲和自然规律,不违背,不逆转,从中来体现和义。《内经》循老子思想,具体提出“必先岁气,无伐天和”。《素问•至真要大论》亦认为“乘年之虚,失时之和,遇月之空,邪气亦甚”。所以论其治疗《素问•五常政大论》谓:“养之和之,静以待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生存于自然,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内外调和,身心健康。因此,《素问•五运行大论》谓:“从其气则和,逆其气则病。”
人体之和 人体是一个大系统,各系统都有自身独特功能。人体的脏、腑、皮、肉、筋、脉、骨等形体组织,以及口、鼻、舌、目、前后阴等五官九窍,通过经络都能互相联系起来,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各不同系统之间、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和谐、协同、协调的关系,此谓“和”。脏腑之间存在着生克制化的关系,以此来维持功能的协调,而生克制化失常,就会破坏整个机体的和谐状态,并累及其他脏腑。如《素问》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害则败乱”,张介宾《类经图翼》言“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有害”。人的心身也是统一的,身心关系包含形与神、躯体与心灵(心理)、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精神需要)的关系。所谓身心和谐一般是指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关系的问题。《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内经》强调形神和谐统一,如“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精气神之和乃生命之本
精气神分别代表着生命的本源和物质基础,是生命活动的动力。在生命活动中,精气神密切相关,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而精的化生又赖气的气化活动;精为神之根,神为精之主,神由精气所生,精气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人的生、长、壮、老、已基于精气神之和谐,三者缺一不可。《灵枢•本神》有“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天年》强调“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素问•六节藏象论》认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精气神和谐是五脏功能正常的保证。《灵枢•本藏》曰:“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五脏是精气神发挥作用的场所,精气神是维持脏腑、经络、四肢、官窍功能活动的基础,脏腑、气血、津液、形体、官窍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维持相对协调平和,人体才会健康。
“和”之理念指导中医学治疗方针
“和”的本意是指保持和恢复人体的自身调节机制,使阴阳、营卫、气血、津液、脏腑等系统功能协调而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且贯穿于理、法、方、药的全过程。《内经》根据疾病的基本原因,视调整人体阴阳五行的太过和不及为首务,提出了“因而和之,是谓圣度”(《素问•生气通天论》),奠定了中医学治疗的总则。
《内经》藏象理论强调各脏腑之间必须保持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资生与制约在于补不足、损有余,目的是使各脏腑之间保持和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运用“五行相胜”的理论,提出五志相胜、五气相胜、五味相胜的治疗法则。如“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五气治疗当抑有余、补不足,协调脏腑,维持平和。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在上述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以和为法度,调和机体之阴阳、表里、营卫、气血、津液、寒热、虚实,达到扶正祛邪而愈病、使人体机能恢复和谐之目的。
诊治思维以“和”为核心
严世芸指出中医临床思维特点为“从病证出发,紧紧抓住证候的发展变化及病机转归,灵活应变,处方用药”,提出临床辨证思维原则为“标本兼备,整体分析;结合证情,动态把握;个性共性,全面结合;指导治疗,灵活变化”。完全突破中医传统辨证分型的束缚,主张有其证用其药,有其证用其方,随证治之,随机应变,法无常法。他认为中医临床思维核心在于病机的辨识,即“圆机活法”,无论简单、复杂疾病,关键抓住核心病机,复杂疾病在此基础上对各要素进行分析权衡,组合处方,协调整体阴阳气血,兼顾脏腑虚实,使机体脏腑、气血、阴阳达到和谐的状态。“圆机活法、法无常法”是将“和”发挥运用到相当高度的中医临床思维模式,不只是贯穿于理法方药全过程,更展现了其不固化、不刻板、不拘泥的思维特点。
以胸痹治疗为例,胸痹是一个病程较长的常见病,病位在心,广涉五脏、本虚标实是其特点。基本病机为心脉不通,本虚为气血阴阳亏虚,标实为痰浊、瘀血、寒饮及气滞。起病病位在心,随着病程迁延,广涉五脏。活血通脉为其治疗大法。通过对胸痹的病机研判,指出胸痹治则为:活血通脉,应兼补中;胸痹日久,治必补肾;宽胸化浊,兼顾宣肺;养心和神,疏肝调情;扶正达邪,通补兼施。临证时视症状、病情、正虚邪实等不同,选择不同的通补治法,如通而不补、先通后补、先补后通、通补兼施等。严世芸强调临证思维在于把握病机的发展变化,因胸痹病机多为本虚标实的复杂病机,所以首先理清各种证候要素(即证素),把握疾病病机特点、围绕要素进行权衡(要素的主次、偏盛偏衰)、针对要素构思组合、处方达到调和。
“和”指导临床用药配伍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耎(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可见药物各有偏性,疾病为机体偏颇状态,以药性之偏纠正人体之偏,正是中医治疗的实质所在。
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的主要形式,而中药本身有寒、热、温、凉之别,作用趋势有升、降、浮、沉之分,药物性能有刚柔、润燥、敛散、开阖、动静之异。因此,在组方用药时除需遵循“方从法出,法随证立”外,还应协调药物配伍,力求在寒温、润燥、开阖、动静、升降、刚柔等方面达到中和状态。也就是说,处方用药关键在于“和”。慢性病病程长、病情错综复杂,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阴阳、表里、寒热、升降、病位、诸虚、诸实等证候交叉兼见的复杂病机状况。处方特点为主次兼顾,方不“嫌”杂,如寒热并用、通补兼施、补泻得宜、药性互制、扶正达邪等,最终达到调和。
另外,在杂病治疗中应始终注意“补不宜呆滞,泻不可伤正,寒不能伤阳,温不可劫阴”。如在胸痹治疗中,尤须注重协调阴阳法。阴损及阳轻证,仿炙甘草汤意,以阳中求阴;重证则附子、肉桂同用于养心阴方中,以扶阳配阴。阳虚及阴轻证,在温阳方中酌加生地黄、麦门冬、枸杞子;重证则合生熟地、山萸肉、何首乌等阴中求阳,养阴配阳,俾阴阳相济而心脉得养。
同时,在选用补益药时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监制其偏。温心阳要避免过用温热,尤慎辛燥,阳虚之甚须补以辛热,则宜略佐凉润;补心阴要避免过用寒凉,尤慎苦寒。倘阴虚之甚须补以寒凉,则宜略佐温热之品,如补骨脂、肉苁蓉等,以监制其偏。第二,注意互损先兆。在治疗中要注意互损先兆,及时用药以防微杜渐。如舌红转淡,宜减凉润,苔白转干,当免过温;又如温肾中出现龈痛、咽燥,养阴中出现食少便溏,滋阴中出现思睡,或心阴(阳)久亏,经养阴(温阳)未见好转者,均须考虑有阴阳互损之变,而用阴阳并调之法。第三,病久服药防偏盛之害。凡须久服药者,补心阴中宜酌加益心气温心阳之品,如黄芪、甘草、桂枝等;温心阳中宜配用养心阴之品,如麦冬、沙参、玉竹等,既可阴阳互济,又可防偏盛之害。
严世芸推崇以“和”为指导思想的临床思维,阴阳、气血、脏腑等全面考虑,抓住主要病机,辨证综合施治,圆机活法,突出针对病机的寒温并用、攻补兼施、五脏同调、气血同治、协调阴阳的遣方用药特色,最终达到人体整体之调和。

和法治眩晕
摘自2025-5-29中国中医药报
郏彦娥 艾心怡 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

眩晕一证,其发生之本在内生风、痰、瘀、虚,致清阳不升、脑窍失养。陕西省西安市首届名中医、西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唐远山继承全国名中医、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高上林提出的“人体失和,百病由生”乃中医发病之机和“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八法皆归于和”为核心的和法思想,以“行而和之,温而和之”为要,疗一跌扑致眩老媪,效佳,特录之。

刘某,女,69岁,2024年11月26日初诊。主诉:眩晕1个月余。询其因,乃1个月前因意外不慎倾跌所致,于当地医院行脑部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口服西药治疗效果不佳,遂来诊以求中医治疗。既往腔隙性脑梗病史2年、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病史4个月。刻下:眩晕时作,足下如絮,趾端麻木,口苦纳常,便干、2~3天一行,小便调。舌红,苔薄黄而根腻,脉弦涩。

诊断:眩晕(气虚血瘀)。

治则:益气活血,填精益髓。

方用补阳还五汤化裁:黄芪、熟地黄各60g,赤芍、川牛膝、鸡血藤各30g,桂枝、红花、天麻、黑顺片各10g,炒桃仁、当归各15g。12剂,加1500ml水,药浸泡1小时,武火煎沸腾后文火煎1小时,分2天,早晚温服200ml。

12月24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后眩晕缓解十之三四,大便偏干、1~2日一行。然添头面烘热、汗出多,纳差。舌现裂纹,脉涩略滑。效不更方,守前方减川牛膝、红花、当归、鸡血藤、桂枝、天麻,加煅牡蛎75g,龙齿、煅磁石、酒萸肉各30g,醋五味子5g,炮姜15g,生甘草20g,加强重镇摄纳、温胃和肝之力。12剂,煎服法同前。

2025年2月21日三诊:服药后眩晕缓解十之八九,麻木渐消。潮热汗出大减,大便1日1次,成形软便,饮食如常,舌暗,苔薄黄根腻,脉沉涩。标邪既去,当固其本,宗桂附地黄丸之意拟方:黄芪60g、熟地黄、煅龙齿、煅牡蛎、煅磁石、鸡血藤各30g,酒萸肉、茯苓各15g,赤芍、泽泻各10g,肉桂3g,黑顺片5g。达温肾而交通心肾、固本而和阴阳之效。12剂,煎服法如前。

3个月后电话回访患者眩晕未作。

按 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论抽风不是风》曰:“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此刘媪年高气弱,跌扑致瘀,清阳不升,遂发为眩晕、指端麻木、足下如絮;络脉瘀阻而郁火自旺,故有口苦、便干、苔黄腻等症候,此为虚实夹杂之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曰:“血实者宜决之。”又《素问·三部九候论》曰:“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因此治疗以益气养阴固本,辅以活血通络治标,投以补阳还五汤化裁。重用熟地黄补真阴,黄芪通气路,气通血活,共为君药,一气一阴。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川牛膝破血逐瘀,桂枝、赤芍、鸡血藤和血通痹,共为臣药,俾瘀去新生,佐以附子温肾阳,天麻强筋力、活血脉以祛四肢末端之风邪。诸药合奏和而兼行之效。

二诊患者眩减,然见头汗,纳谷不馨。此乃瘀浊外透之象,明代吴又可《瘟疫论·标本》云:“诸窍乃人身之户牖也。邪自窍而入,未有不由窍而出。”细察其舌,显裂纹,此乃活血稍过,盖津血同源故有阴津暗耗之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冬三月,此谓闭藏。”二诊之时令为冬季,此时日阳气当潜藏,尤宜固护阴液。遂减活血之品,伍煅牡蛎,其性咸寒,清代黄元御《长沙药解》言:“牡蛎咸寒降涩,秘精敛神,清金泻热,安神魂而保精液。”既可敛汗固阴,又可制黄芪升发之性。配以龙齿、磁石、山萸肉安心神,益肝肾,用炮姜温中散寒,五味子敛心气,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伍,共奏敛阴和阳之效。

三诊时患者的眩晕大减,标实已去,本虚显现,宜用和温兼施之法。清代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论述桂附地黄丸曰:“此方补金润木滋肾水,又用附片温肾水。凡阴液不足,而肾阳又虚之病,总以此方为大法。”宗此方之意而善后。遂于前方增肉桂引火归元,添茯苓、泽泻渗湿化浊,此乃唐远山宗张景岳“阴中求阳”之妙旨,裨益患者气血阴阳调和,疾病自愈。

纵观此案,先祛其瘀滞之标,后培其元气之本,步步为营,次第井然。实乃遵高上林先生“人体失和,百病由生”发病之理,使“行而和之,温而和之”之法,于此案可见真章,尽显调和之妙。顺四时之序,循人体缓急之病机,终使得患者身体气机阴阳和合,达阴平阳秘而沉疴得起矣。

取天平之象解读“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2022-11-04 10:32:03)[编辑][删除]

摘自2022-11-3中国中医药报
杨婉 王洁 张英栋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天平有两种状态,正和偏。正的状态即指针指向正中,偏的状态需要进行复正,复正过程中一般先加大的砝码,再加小的砝码。复正时需注意,切忌从一种偏转向另一种偏,即由左偏变成右偏。这种关于天平的象有三个要点:正即指针指向正中,不正即指针偏离正中,纠偏复正时要关注指针——指针越接近正中越要用纠偏力量小的砝码,千万不要让指针超过正中。
人有两种状态,健康与疾病,健康即正的状态,疾病即偏的状态。其实人体内有无数个天平,也就是正的状态有无数个指标,比如食欲可控、大便正常、汗出正常等。偏的状态与之相对应,比如食欲旺盛或食欲不振、大便干或稀、汗出多或无等,要对每个指标进行纠偏复正,复正过程中一般先采取纠偏力量强的治疗,后采取纠偏力量弱的治疗。纠偏时一定要警惕过中伤正,造成新的“偏”。
先来看一个案例:张某某,女,80岁,2009年患窦性心动过缓,时有房速,被诊断为“慢快综合征”。夜间最低心率仅37次/分,西医院准备为其安装起搏器。患者偶然看到某核心期刊刊发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60例》一文,并拿文章求医。某医按论文上的药物及剂量处方给该患者进行治疗,从2009年9月14日开始服药。3个月后做动态心电图检查,平均心率达到61次/分,最低心率由37次上升到43次,按所参考论文的标准已达显效。然该医生视附子为“抗衰老、抗氧化”之品,嘱患者继续服用。继服5个月后,患者开始足底麻木,第6个月出现足背麻木,第7个月感小腿疼痛,第8个月大腿出现疼痛。患者去看神经内科,诊断为“小纤维神经病”。该患者的治疗甚为棘手,可叹前医不知“大毒治病,十去其六”的原则。中医治病,实为纠偏,在纠偏时却不可创造新的“偏”,须知“中病即止”。
不仅是药物治疗,在疾病后期进行饮食调养时,也要切记不可过量,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针对身体虚证,如果长久地增补,又可使脏器偏胜,而导致新的疾病发生。来看一个案例:吕某某,女,61岁,脾胃不适多年,自觉怕冷,食后不易消化,舌脉呈寒凉之象,依据病情予以大量热药治疗后,患者仍觉怕冷。与其交谈时,患者回忆2003年其患糖尿病后出现燥热,觉得吃了水果舒服,就大量吃水果、喝蒲公英代茶饮,长达六七年,然后就逐渐出现怕冷症状,开始喜欢穿厚背心,被子也比平时多盖一床。这位患者由怕热治成怕冷,并产生了新的疾病——消化不良,也是纠偏过度的例子。
需注意,开始治疗时可以大力纠偏,但当治疗快接近“正”中时,需要缓缓微调,否则就会矫枉过“正”。《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此处的“毒”即药物的“偏”,“病”指身体的“偏”。以毒治病,就是以偏纠偏。大毒指纠偏力量大的药物,常毒指纠偏力量平常的药物,小毒指纠偏力量小的药物,无毒指几乎没有纠偏力量的药物。关于以毒治病的象有三个要点:“正”即治疗目标,“病”即身体的偏,用“毒”纠偏复正过程中要关注“正”的指标,指标越接近“正”时越要采取纠偏力量小的治疗,本文中所举两个案例中都犯了“过之伤其正”的错误,所以《黄帝内经》中才会告诫“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刘大新:以患为师无为而治

 (2018-04-23 13:35:05)[编辑][删除]


刘大新,男,中共党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74年进入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学习,在校期间曾受教于刘渡舟、任应秋、程世德、王绵之、杨甲三、董建华等中医大家教学和临床带教,这些老师的教诲对他学术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现为国家第五、第六批及北京市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初次见到刘大新的人,都会被他一身儒雅的气质所感染。每周两次的耳鼻喉科特需门诊,他总是忙忙碌碌,几乎无暇他顾。“以患为师,无为而治”是刘大新提出的临证理念,也是他半生为患者解难所得出的理论精华。简单几个字,道出了其沿袭却不拘泥古法、从患者具体情况出发、“人病同治”思想。

耳鼻咽喉科的中医大夫

说起“耳鼻咽喉科”,大多人常以为“都是小病”。治好了皆大欢喜,治不好也不要命。殊不知,人体乃一综合全息的体系,见微知著,大患往往从细节中首先显露出来。曾有过这样一位患者,当他重获新生时紧紧抓着刘大新的手说:“刘主任,太感谢您了,救了我一命啊!”几年前的一天,刘大新接诊一位咽部不适的患者,经过仔细问诊和检查后,刘大新让他马上到心电图室进行检查,检查发现竟然是急性心肌梗死,立刻留观抢救,最后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刘大新多年来,就是秉持着这样严谨的精神,为每一位患者尽心诊疗,从耳鼻咽喉入手,诊治的却是整个“患者”。

临证施治 不问中西

刘大新总结40年的行医经验时说,看病不是只盯着病人的“病”,还要注重看病的“人”,就是指上至自然变化、四季更迭,中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下至人的体质、性情、好恶、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整体观与辨证施治是中医的核心,作为一名中医大夫首先要培养中医思维。

中医与西医不同,不是“仅仅针对疾病的症状表现”去判断和治疗疾病,而是深入探究“患者为什么得病”,洞察更深层病因,进而从根本上治疗疾病,刘大新说。

刘大新认为,医学应该是人文关怀+医疗技术。无论现代医学、中医学、民族医学,只要不断发展、优势互补、提高疗效,就是临床“最好的医学”。中、西两种医学是互补关系,无所谓哪一个更好,在疾病某一个阶段,哪一种方式更有优势,就应采用相应治疗方式。

以患为师 无为而治

刘大新提出“以患为师,无为而治”。临证时他将患者视为老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让患者指导用药”。他总是耐心聆听患者叙述,亲切地答疑解惑,尽显尊重体贴之情。医者以患者为师,正如画家以模特为师一样,患者有着独特的身体状况、病情亦是千差万别,必须根据每一位患者具体状况给予最合适的治疗。刘大新常说,在变化万千的世界,你必须时刻学习,向患者学习。耳鼻咽喉科绝不是以局部疾病为代表的“小科”,耳鼻咽喉疾病无一不与全身脏腑经络相关联,临床不能“以偏概全”,有时“眼见并不为实”,要结合病人进行深入分析。

一位来自山东的患者找到了刘大新。“刘大夫,我是昨晚坐火车来的,这个病已经折磨我很多年了,简直无心工作了!”这是一位中学老师,由于咽部症状十分严重,已停职休整一年有余。曾多次在当地就医都未能缓解,甚至逐渐出现了焦虑抑郁

刘大新给他做了详细检查,告诉他不必过于紧张,疾病本身并不严重,主要是症状长期没有改善,导致心理压力过大。回去之后可以正常工作生活,不必担心。减轻了患者心理负担后,刘大新给患者开了几服中药,因为外地患者不便反复来京就诊,刘大新给了患者联系方式,今后可以网上交流,根据服药后变化调整用药。刘大新总是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为病人谋求方便,甚至利用自己休息时间为外地复诊患者答疑解惑、调整用药,分文不取。

就是凭着这种“以患为师”的精神,刘大新把每次诊疗都当做全新的东西去深入探究,杜绝固执己见、惯性思维、经验主义。

传承学术 发展专科

作为国家第五、第六批及北京市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刘大新做了大量工作。其工作室成员19人,分别来自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东直门医院,宣武区中医医院,鼓楼中医医院,北京同仁医院,清华大学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

他提倡开展“无利益师带徒”。以继承、弘扬中医为宗旨,按照传统师承理念、师徒自愿原则,在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组织下,长期、永久性地开展“无利益”师带徒工作。

在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主任委员的8年中,他对该专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主持、主编了行业标准,如《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临床路径》《中医耳鼻喉科科室建设指南》《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名词术语》《中医耳鼻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释义》等标准文件。

每次出诊时,刘大新有个规矩:有三类人只挂普通号:一是80岁以上的患者;二是连续三次就诊,效果不好还需要继续就诊的患者;三是残疾人或经济困难的患者。

他常引用明代裴一中《言医》中的话告诫学生:“学不贯古今,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

刘大新认为,医者不问中西。学习掌握现代医学知识为中医所用才是正道,中医、西医本应殊途同归。两者一为“道”一为“术”,现代中医既要领悟“道”,也要掌握“术”。

刘大新强调做“与文化相适应”的医生。在学习专业同时,鼓励学生广泛涉猎相关文化如古代哲学、诸子百家、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天文地理、戏剧音乐、地域民俗等。广博的文化知识是中医思维基础,知识越广博,思维就越开阔,临证之时才会举一反三,洞察病机。

他总是从患者角度出发,以“沿袭古法,人病同治”为施治原则,以“排兵布阵,以药为钥”支撑用药;他谨遵为医之法,从不“炫耀声名,訾毁诸医”。他常以“情存慈悲,心求思智,谦以养德,廉以立身”自勉,认真做事、诚恳待人是他的座右铭。(闫剑坤 黄心)

孔子养生观

  (2018-04-23 13:31:22)[编辑][删除]

 


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一生东奔西走、颠沛流离。他仍享有73岁高龄。综观其思想言行,其中也不乏闪耀着一些精辟而独到的养生观。

一仁 “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也充分体现于他的养生观点上。“仁者不忧”“大德必寿”无疑成了其养生之纲领。“君子坦荡荡”,仁爱之人总是注重修养的不断提高和人格的自我完善,心宽胸广、以诚待人,光明磊落、浩气长存,自然就会有益身心、健康长寿;相反,“小人常戚戚”,无耻之徒由于成天满脑子尽想着如何趋势就利、钻营取巧,从而导致心胸狭窄、优柔寡决、勾心斗角、耗心劳神,于是也就只能止步健康,无缘长寿。

八不 在饮食方面,晚年孔子总结出了“八不食”原则,即“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可以用现代语言进一步将其归纳为2个方面:色味方面,变色、变味者不可吃;制作方面,烹调不当、佐料不妥者不吃。病从口入,在遥远古代,孔子便如此讲究吃东西,那么,在当今社会,我们自然就更应该有足够的理由,去特别留意和高度重视我们餐桌上的安全了。

三戒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年轻时,血气未定,要严禁迷恋女色;壮年时,血气正旺,要严禁争强好斗;年老时,血气衰弱,要严禁贪得无厌。从中不难看出,孔子这段话的初衷,是要让人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心态、权衡利弊选择中庸之道,同时也要杜绝偏激走极端。拥有一颗难得的平常心,才是健康之源,长寿之本。

九思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维、见得思义”。分别指,看要想到看明白没有、听要想到听清楚没有、神态要想到是否温和、容貌要想到是否恭敬、言谈要想到是否诚实、处事要想到是否谨慎、疑难要想到是否要求教、愤怒要想到是否有后患、见到有所得到要想到是否理所应得。可见,无论从日常生活中的视听相貌、言行举止,还是更深一层的思考问题、社交处事等各方面,孔子都提出了详细而具体的规范和要求。只有完全做到了这些,才能在心灵和肉体方面达到高度的和谐与统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最终成为孔子心目中能真正“长生不老”的理想之人。


柳公绰《太医箴》的预防医学思想

柳公绰(763年~832年),字宽,小字起之,唐朝书法家,唐代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

市耀州区柳家塬)人。

    柳公绰任吏部郎中时,见唐宪宗爱好武功之事并多次外出游猎,乃献上《太医箴》以讽谏宪宗。文曰:“天布寒暑,不私于人。品类既一,高卑以均。人谨好爱,能保其身。清静无瑕,辉光以新。寒暑满天地,浃肌肤于外;好爱在耳目,诱心知于内。端洁为堤,奔射犹败。气行无间,隙不在大。谓天高矣,氛蒙晦之;谓地厚矣,横流溃之。饮食资身,过则生患;衣服称德,侈则生慢。唯过与侈,心必随之。气与心流,疾乃伺之。畋游恣乐,流情荡志。驰骋劳形,叱吒伤气。不养其外,前脩所忌。人乘气生,嗜欲以萌。气离有患,气完则成。巧必丧真,智实诱情。医之上者,理于未然。患居虑后,防处事先。心静乐行,体和道全。克施万物,以享亿年。圣人在上,各有攸处。臣司太医,敢告诸御。”

唐宪宗收到此谏后谓曰:“卿言气行无间,隙不在大,爱朕深者,当置之坐隅。”逾月,(柳公绰)拜御史中丞。

柳公绰以用医学理论和实践劝谏宪宗,从四时六气与人的关系阐述四时气候是万物生命的根本,是生命发展的规律,顺从这个规律,就能在生、长、化、收、藏的过程中运动发展;不能顺应四时,饮食无节,生活奢侈,情志上也随之发生变化。违逆自然之道,就会对身体产生灾害;顺从它,就不易生病而能益寿延年。

 

《太医箴》认为,人之元气,禀受于先天精气,赖于后天荣养而滋生,元气借三焦通道,通达全身,推动五脏六腑等一切器官组织的活动,是生化动力的泉源。若元气、心神丧失,疾病就会乘虚而入。《太医箴》最后谓:“医之上者,理于未然。患居虑后,防处事先。”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此外,即使现在有了疾病,除了积极治疗当前症状外,还要考虑其发展和预后,提出措施,从而防患于未然。(单健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香砂和胃丸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