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香砂和胃丸

(2022-11-04 10:17:41)

健脾开胃 行气化滞
摘自2022-11-3中国中医药报
潘林 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中医院
《诸病源候论》云:“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盛饮食者也;脾气磨而消之,则能食。今脾胃二气俱虚弱,故不能饮食也。”可见若脾胃虚弱,中焦气机升降失顺,则易引发脾胃气滞,出现食积不化、胃胀易吐等诸多症状,中成药香砂和胃丸治疗这种本虚标实的脾胃病颇有良效。
组方与功效
香砂和胃丸源自清代《古今名医方论》的香砂六君子汤,原方加药并炮制多个药味后组合成了本药,使本药消食化积、理气消滞、化痰止呕功效有所增强。
香砂和胃丸的组成可拆分为一个基础方加三组药味:基础方为益气健脾的四君子(党参、麸炒白术、茯苓、甘草);消食化积组包括山楂、麸炒六神曲、炒麦芽、炒莱菔子;理气消滞组包括陈皮、木香、麸炒枳壳、醋炙香附;化痰止呕组包括广藿香、苍术、姜炙厚朴、砂仁、麸炒半夏曲。本方补气药与消食、行气、降逆药相配,使其补气而不滞气,脾虚本病与衍生诸多标病并治。
方内药物炮制工艺多为火制,使本药整体偏燥热。加麸火炒增强了健脾燥湿的效果,对于虚寒性脾胃病效果更好。醋炙的香附增强了疏肝止痛的功效。姜炙的厚朴不仅减轻了对咽喉的刺激性,还增强了和胃止呕的功效。
香砂和胃丸具有健脾开胃、行气化滞的功效,主治因为脾胃肠道虚弱或脾虚受寒后导致的消化不良、不思饮食、胃脘胀满、饭后吐酸、易吐易泄,常伴有胃脘寒凉,得温则缓,以及病久乏力倦怠,甚则消瘦等症。对于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或大病初愈导致的脾胃虚寒诸症,本药亦可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因本品药性偏燥热,故不适用于易口干、舌红少津、大便干的脾胃阴虚者。脾虚气滞夹杂有热的患者,可以由中医师诊治后修改本方为汤药,加入清热养阴的中药后再服用。
市售还有几款中成药与本药类似,如香砂养胃丸、木香顺气丸等,需加以鉴别。本药适用于本虚标实的脾虚气滞证,脾胃实寒兼有脾胃不和者可用香砂养胃丸,脾胃气滞不畅导致的实证可用木香顺气丸,具体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选用。
服法及禁忌
本药为黄褐色的水丸,气香,味微苦、辛。每100粒重6g,每次口服6g,每日2次,饭后服用。
服本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不易消化食物。哺乳期妇女慎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患有慢性病或正在服用其他药物的患者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用朱氏升降散治难治性痞证

 香砂和胃丸 (2024-12-23 04:56:10)[编辑][删除]
用朱氏升降散治难治性痞证
摘自2024-12-18中国中医药报
史格非 上海嘉华医院
朱凌云系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师从国医大师张镜人,继承了海派张氏内科的学术思想,在治疗难治性脾胃疾病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辨证准确、用药精良,方小而力专,效如桴鼓。笔者有幸跟诊朱凌云,发现其在治疗难治性痞证时多使用自拟方朱氏升降散加减,效果颇著。现将朱凌云经验分享如下,以飨同行。
溯源引证
升降散之名首见于清代医家杨璿的《伤寒瘟疫条辨》,其记载“白僵蚕二两酒炒,全蝉蜕一两,广姜黄去皮三钱,川大黄生,四两,为末,以冷黄酒一盅,蜜五钱,调服三钱,六证并主之。能吐能下,或下后汗出,有升清降浊之义,因名升降散,较普济消毒饮为尤胜”。这4味药的组合并非杨璿首创,而是首见于明代医家龚廷贤的《万病回春•瘟疫》,名为“内府仙方”,用于“治肿项大头病、虾蟆瘟病”,但杨璿将其作为治疗温病的要方而传于后世。
方中以僵蚕为君,味辛咸、性平,归肝、肺、胃经,可祛风除湿、化痰散结、清热解郁;蝉蜕为臣,味甘、性寒,归肺、肝经,可疏散风热、利咽透疹,具宣肺透表之功。二者均能升浮、宣发、透表,能升阳中之阳,而无伤阴化燥之弊。片姜黄为佐,味辛苦、性温,归脾、肝经,善破血行气、通经止痛;大黄为使,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具有通腑降浊、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的作用,可驱里热下行、湿浊外出。二者均可走窜通经,下气导浊,降阴中之阴。四药相合,寒温并用、表里同治、上下同调,使清气升、浊气降,阴平阳秘、气血调和,正气得复、邪气得除,病恙得愈。
痞证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被称之为“否”,患者多描述为胃胀、腹胀、胁满等。引起的原因包括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寒温失当等,可因情绪、饮食、天气等诱发,据之辨证诊治,往往可以药到病除。但对于无诱因、无规律的痞证,按常规治疗效果往往不佳,即为难治性痞证。朱凌云认为,“人以气为本”,气畅调达则百病不生,故对于难治性痞证,则认为其多为气机逆乱、清浊不分所致。脾胃为人体之枢机,气机不畅时则必先受之,出现胃胀、腹胀、胁满等症状。治疗宜调畅气机、分清泌浊。故朱凌云发皇古义,以升清降浊理论为本,在升降散的基础上创立朱氏升降散,临证用于难治性痞证,效如桴鼓。
升清降浊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其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清阳即水谷精微之气,具有轻清升发之性,浊阴即水谷消化后的糟粕物质,具有重浊沉降之性,升降相宜,则五脏六腑气机协调。若清阳当升不升,浊阴当降不降,则会出现腹胀、便秘、泄泻等症状,正如《黄帝内经》所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因此对于因人体气机失调所致的疾病,运用升清降浊法治疗往往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朱凌云在升降散的基础上,为防大黄苦寒伐胃,故改大黄为白薇。白薇,味苦咸、性寒,归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利尿通淋之功,可入营血泻实热、退虚热,既可代大黄降浊阴,又无大黄伐胃之弊,故用于难治性痞证得心应手,效果较佳。
朱氏升降散的组成为僵蚕9g、片姜黄9g、蝉蜕6g、白薇9g,4药相合,辛温宣郁,苦寒泄热,使内通外达、清阳得升、浊阴得降,则痞满可除。若伴气短,加陈皮18g、枳实9g等;若伴胸闷,可加茯苓9g、杏仁9g等;若伴两胁满痛,可加柴胡3g、白芍9g、生地黄9g、当归9g等;若肠鸣音明显,可加白芥子9g等。
验案举隅
案一
黄某,女,65岁。主诉:胃胀痛,与饮食无关数年,加重月余。数年前出现胃脘部胀痛,与饮食无关,近1月来明显加重。伴泛酸,鼻腔热,两胁满,入睡难,口中黏腻,大便干结。四肢困乏明显,不能做家务,动则出汗。舌有齿痕,质红,苔薄,脉弦细。平素情志不畅,易生气。
诊断:胃痞(肝郁脾虚)。
治则:疏肝健脾。
处方:白薇9g,片姜黄9g,蝉衣9g,僵蚕9g,牡丹皮9g,柴胡3g,半夏9g,川楝子9g,枳壳9g,升麻9g。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二诊:自述精神不振,饭后3~4小时有热气上冲,夜寐不安,余初诊诸症皆平。苔薄,舌质红,脉弦细。守前方加玉竹18g。14剂,煎服法同上。
案二
董某,女,18岁。主诉:左腹胀气4年余。左腹胀痛,伴肠鸣,得矢气好转,大便不规律,平时嗜食冷食,皮肤起疹、瘙痒。舌苔薄腻,脉细弦。
诊断:胃痞(肝胃不和,气机不利)。
治则:调肝和胃,舒畅气机。
处方:片姜黄9g,蝉衣6g,白薇9g,僵蚕9g,乌药6g,百合27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二诊:左腹胀缓解,饮水多会加重。矢气多,吃西瓜腹胀增加,肠鸣,全身皮疹瘙痒,洗澡后加重。苔薄,舌质红,脉细。守前方将百合改为9g,加牡丹皮9g、浮萍9g、白芥子9g。14剂,煎服法同上。
三诊:皮疹减少,胃胀平,胃痛止。苔薄,质尖红,脉细。守二诊方加炒谷芽9g。14剂,煎服法同上。
按 案一患者老年女性,情志不畅,肝气逆乱,横犯于胃,故两胁满胀,胃脘胀痛,且与饮食无关;日久气郁化火,故泛酸、鼻热;肝病及脾,运化无权,湿邪留恋,故口中黏腻、四肢困乏、舌有齿痕;湿热内蕴,湿邪阻遏气机,热邪灼伤津液,故大便干结难下。方用朱氏升降散配枳壳、升麻调畅气机,用牡丹皮、柴胡,寓丹栀逍遥散之意,增加清泄郁火之力,用半夏和中降逆,全方共奏调畅气机、解郁清热、和中降逆之能,从而使气枢得平、郁热得解、津液得下、湿浊得清,故诸症以平。二诊见精神不振、热气上冲、夜寐不安,此为热灼津伤,虚火上炎,故致热气上冲、夜寐难安,继原方调理气机、滋阴清热,再加玉竹养阴生津,使阴液充盛,虚火自熄,故可寐安。
脾胃中土,受纳腐熟,案二患者嗜冷过多,脾胃受损,运化失能,气机受遏,故腹胀,肠鸣频作;待矢气后,气机得舒,故肠鸣得减;肠胃功能紊乱,故时便秘、时泄泻。总体为寒热夹杂,气机转输不利,故方用朱氏升降散平调寒热,调畅气机,百合配乌药,与升降散方义类同,以为助力。皮疹瘙痒,以牡丹皮、浮萍、蝉衣行凉血泄热祛风之力,虑脾胃之虚寒,配白芥子温化寒水、利气散结,以求寒热之平衡。三诊时腹胀、皮疹皆平,效不更方,加炒谷芽健胃和中善后。
以上两个案例,患者或平素情志不畅,或平素喜食冷食,均有明确诱发痞证的因素,但经相关对症治疗后长期不愈,故朱凌云辨证其为难治性痞证,通过朱氏升降散治疗后,其疗效较佳,进一步说明其痞证并非以上因素所致,而是气机逆乱的结果,故通过调畅气机,而诸症得平。
朱氏升降散既秉承了原升降散之意,又创造性地使用白薇代替苦寒伐胃之大黄,扩大了其使用范围,在一升一降、一宣一通、一清一温之间,使气机得畅、寒热得平,使难治性痞证不再难治。

消积散治食积【草根一生】

  用朱氏升降散治难治性痞证 (2015-03-08 08:36:07)[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http://www.krbb.cn/bjfiles/images/20130526/20130526xmswtpynjp.jpg                                                                       小儿积滞最早记载于《诸病源候论》,多以脾胃虚弱,乳食不化,停积胃肠,脾运失常,气滞不行。多年来,笔者用消积散治疗每多获效。

    组方:枳实12克,厚朴10克,莱菔子10克,木香9克,鸡内金15克,茯苓10克,砂仁6克,蒲公英,山药,鸡矢藤各10克,焦三仙各15克,生大黄3克。

    功效:消积化滞,健脾理气。

   方法:共研细面。半岁以内用0.5克,1岁以内用1.0克,2岁以内用1.5克,3岁以内用2克,4至6岁以内用3克,7至9岁以内用4克,10岁以上用5克。一日2次,水煮后冲服加适量冰糖。

    适应:小儿积滞,腹胀、便秘、消化不良等症状。服药期间忌生冷、辛辣油腻、荤腥之品。

    方解:方中枳实、厚朴理气宽中;莱菔子味辛能行散,消食化积,尤善行气消胀;鸡内金健脾助运,又能协同活血药以消癥积;茯苓、山药、砂仁、木香健脾行气、醒脾开胃;山楂、神曲、麦芽、鸡矢藤消食化积、健胃导滞;生大黄、蒲公英消积化滞、推陈致新,大黄苦寒,有较强的泻下通便荡涤胃肠积滞作用,《本经》曰:“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诸药合用具有消积化滞、健脾理气之功效。

酒醉食积一饮光【草根一生】

  用朱氏升降散治难治性痞证 (2015-02-27 08:29:42)[编辑][删除]
标签: 

美食

酒醉食积一饮光【草根一生】

                                                                                                                                          春节期间,难免发生膳食失衡、出现饮食积滞、酒醉等状况。可选用以下三款食疗方调理:

    方一 山楂麦芽茶

    山楂、生麦芽各10克,红糖适量。山楂洗净,代茶饮用。

      全方有消食化滞的作用,用于食欲不振、胃腹胀闷、嗳腐吐酸、呕吐泄泻等的调治。

    方二  解酒饮

    葛根20克,枳椇子15克,陈皮5克。水煎2次,取汁800毫升。于2小时内分5次饮服。

   方中葛根、枳椇子是最为常用的解酒之品。全方合用,有解表发汗、利尿除湿、清热生津的作用,适用于酒醉出现头痛头晕、燥热口渴、胃部不适等的调理。

    方三   醒酒羹

     糖水橘子,糖水莲子各250克,青梅25克,红枣50克,白糖200克,白醋30毫升,桂花少许。青梅切丁;红枣洗净去核,置小碗中加水蒸熟。糖水橘子、莲子倒入铝锅或不锈钢锅中,再加入青梅、红枣、白糖、白醋、桂花、清水,煮开、晾凉即可。随意食用。

    全方甜酸可口、香气怡人,共奏清湿热、解酒毒、降胃气之功,适用于饮酒过多所致噫气呕逆、胃脘嘈杂、烦渴燥热等的调理。

  

胃痛案【草根一生】

 酒醉食积一饮光【草根一生】 (2015-02-28 10:22:50)[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胃痛案【草根一生】


    可某,女,48岁,2004年4月27日初诊。

    主诉 : 有胃痛病史,近半月来疼痛加剧,呈阵发性,痛甚则向肩背放射,呕吐酸水,空腹痛甚,口苦口干,食欲不佳,便干、小便黄,曾中西医结合治疗,效不佳,做心电图提示正常,后在医院做胃镜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现症状为胃胀痛,呕吐酸水,空腹痛甚,口苦口干,食欲不佳,便干、小便黄,舌质暗,苔黄腻,脉弦。

    诊断:胃痛(肝胃不和兼瘀血)。西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止痛。

    方药:黄连10克,吴茱萸4.5 克,元胡24 克,川楝子12 克,丹参30 克,五灵脂15 克,枳实24 克,青陈皮各15 克,佛手15 克,当归15 克,乌贼骨18 克,柴胡18 克,白芍30 克,生大黄4.5克。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

    二诊:服药后胃胀痛有减轻,大便已正常,但痛甚时仍放射至后背,酸水已减轻,现改方药如下:黄连12 克,吴茱萸6 克,元胡30 克,丹参30 克,九香虫10 克,五灵脂15 克,香附15 克,枳实24 克,陈皮15 克,佛手15 克,三棱12 克,砂仁15 克,白芍30 克,三七(冲服)1.2克。14剂。

    三诊:患者诉说服上药后症状明显减轻,按原法继续服用一月余,后随诊,患者饮食正常,症状消失。

    按  本病因肝胃不和,气血瘀阻所致,是由脾胃功能与肝气疏泄有关,肝气犯胃所致的肝胃不和。方中左金丸以清肝解郁而止酸,川楝子散以疏肝理气而止痛,乌贼骨酸涩甘温以通血脉,五灵脂香附活血止痛,九香虫行瘀止痛,从而使疼痛缓解,疾病很快痊愈。

食后上逆【草根一生】

    胃痛案【草根一生】 (2015-02-24 10:50:20)[编辑][删除]
            食后上逆:食后上逆【草根一生】

头方:苡仁30克 大枣50克 桔梗30克 甘草16克
尾方:京夏10克 黄连6克 苡仁30克 杏仁10克 白蔻10克 黄芩10克甘草14克 

沈中圭治呃逆【草根一生】

    胃痛案【草根一生】 (2015-01-29 09:05:59)[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京城名医沈中圭立有一方,为治疗胃阴虚所致的呃逆而设,名曰治噫气声声不除方。其症状表现为呃声短促,口干咽燥,烦躁不安,不思饮食,大便干燥,舌红脉细。该方药物组成如下:

    旋覆花(包)、姜半夏、茯苓、麦冬各15克,橘红、西洋参、砂仁、枇杷叶(去毛)各10克,代赭石30克,沉香末1.5克(冲服)。

    水煎服,每日一剂,2次分服。验之于临床,用之对症,亦有确切疗效。


     呃逆之症有虚实之分,实证呃声响亮,气冲有力,连续发作,脉多弦滑;虚证呃声低长,时断时续,气出无力,脉象虚弱。此方为治实证而设,虚证则不宜也。翳风穴,是治疗呃逆的特效穴位,无论证之虚实,皆可针刺,实证宜强刺激,虚证宜弱刺激,都可获得满意疗效。严重的病例,可以每日针刺2次。如果患者畏惧针刺,则可以指代针,用双手的两个食指分别点按双侧翳风穴,点按的同时嘱患者深吸气,待到不能再吸时屏住呼吸片刻,忍耐不住时立即将气呼出,再深吸气、屏气、呼气,如此反复进行3~5次,则呃逆可止。                                                                                                                                            一老翁患顽固性呃逆,数天打嗝不止,声音响亮,不能喝水进食,不能睡觉,不能谈话,痛苦不堪。余察其脉洪滑有力,观其舌光红无苔。诊为胃火炽盛,气逆不降之呃逆。针双侧翳风穴,呃逆渐止。针刺以治其标,再服中药以治其本。处以降逆止呃汤。

    方药:代赭石30克,陈皮、旋覆花、太子参、天冬、白芍、枇杷叶各15克,竹茹、丁香、柿蒂、甘草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2次分服。当夜10时许,呃逆又发,按双侧翳风,立止。。连针3天,用药3剂,病愈。


    少商穴是人体肺经最末的一个穴。在拇指上,是肺经的经气传入大肠经的起始处。肺经的经气从胸腔走到这里时,已呈微弱之势,所以称为少商。
    少商穴在大拇指外侧,距指甲角—分处。呃逆发作时,指压少商穴即可,可以拇指和食指紧压少商穴,至有酸痛感为度,持续半分至一分钟,呃逆可止。

红糖炒面治胃病

 (2018-04-11 04:33:39)[编辑][删除]

 

    中医认为,脾胃属土,主管消,肝属木,木能克土。肝气不疏,就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导致胃疼、胃胀。因此对胃疼的治疗可以从疏肝,养血活血的根本入手,用红糖炒面治疗:
制作方法将500克白面放在蒸笼上,大火蒸20分钟后,取出晾干。然后文火翻动着干炒10分钟。再入红糖50克,继续翻炒,2分钟后,待红糖白面渐渐融合在一起,此时出锅即可食用。每天食用红糖炒面3-4次,每次3汤匙。干吃效果更好,如果不适应,也可以倒一点温开水,搅拌成糊状食用。
  红糖性温、味甘,入脾经,具有益气补血、健脾暖胃、缓中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炒面粉营养丰富,有助于吸收胃酸,易于消化吸收,还有改善贫血、增强免疫力、平衡营养吸收等多种功效。两者合用,有较好的疗效。

胃脘痛案

  (2018-04-14 04:42:19)[编辑][删除]

  高某,男,56岁。2016年8月18日来诊。诉胃脘痛1天。胃痛不喜按,伴气短乏力、纳差、口干喜饮、烦热不眠等症状。舌苔白腻,脉沉弦,诊断为支饮。

  方药:防己12克,桂枝10克,生石膏45克,党参10克,茯苓15克。3剂。服后症已。

  胃脘痛,首当分寒热虚实,然后辨清兼挟病邪,方可药到病除。此案患者胃脘痛而不喜按,但又伴气短乏力、纳差,为虚实夹杂之症,口干、烦热属阳明,舌苔白腻并气短为内有停饮,纳差为胃虚表现,胃痛却不喜按当属水停心下伴气上冲所致。辨六经当属少阳阳明太阴合病。《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论述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此患者虽无浮肿之形,又无咳逆之症,但其短气不眠而为水饮所作已明,亦支饮之属。至于木防己汤原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之证,综合用药及条文述症,实治水饮停聚心下,胃虚有热并气上冲之证,与本案相符,故用之取效。

疏风止痛
川芎茶调丸
摘自2025-7-31中国中医药报
储成利 云南省昆明市阿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盛夏时节,烈日炎炎,人们常为了避暑长时间待在空调房中。室内外温差巨大,一冷一热的环境变化,使得人体腠理开阖失司,风邪极易趁虚而入。再加上夏日里风扇、空调的频繁使用,即便看似平静的室内,无形的“风”也在悄然扰动。正如《黄帝内经》所言“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善行数变,极易上扰清窍,导致头痛反复发作。若出现头痛如裂、遇风疼痛加剧,或是偏头痛连及眼眶,还伴有鼻塞恶寒、眩晕泛恶等症状,多是风邪袭络,清阳不升的表现。此时,有一款中成药——川芎茶调丸,或许能为您缓解不适,不妨一试。
组成与功效
川芎茶调丸为常用中成药,原方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方组成为薄荷叶(不见火)8两、川芎4两、荆芥(去梗)4两、香附子(炒)8两(别本作细辛去芦1两)、防风(去芦)1两半、白芷2两、羌活2两、甘草(爁)2两,主治丈夫、妇人诸风上攻,头目昏重,偏正头疼,鼻塞声重;伤风壮热,肢体烦疼,肌肉蠕动,膈热痰盛;妇人血风攻注,太阳穴疼,但是感风气,悉皆治之。1962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和沈阳药学院药学系合编的《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中,川芎茶调丸以“上海方”被收录,由薄荷8两、荆芥4两、川芎4两、细辛1两、羌活2两、防风2两、白芷2两、甘草(炙)2两,以上八味药,共研细粉,水泛为丸,如绿豆大,用于感冒风寒,头目昏重,偏正头痛。
现行川芎茶调丸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5年版)》。该方由川芎、白芷、羌活、细辛、防风、荆芥、薄荷、甘草以上八味药,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低温干燥,即得。本药具有疏风止痛功能,用于外感风邪所致的头痛,或有恶寒、发热、鼻塞。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慢性鼻炎所致头痛等属风寒阻络证者亦可应用。药理学研究表明,川芎茶调丸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改善微循环等作用。
中医认为,“巅高之上,惟风可到”,头为诸阳之会,易受风邪侵袭。风邪束表,清阳不升,脉络不畅则发为头痛。本方集众多风药于一体,以辛散疏风为主,兼以活血通络、散寒止痛,使风邪散、清阳升、经络通而头痛自止。方中川芎辛温走散,行气活血,祛风止痛,为治诸经头痛之要药,善治少阳、厥阴经头痛,即头项痛或两侧头痛,为君药。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即后头痛牵连项部;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即前额及眉棱骨痛;细辛善治少阴经头痛,即头痛连及牙齿,并可宣通鼻窍,共为臣药。薄荷、荆芥、防风辛散上行,疏散上部风邪,以增强疏风止痛之效,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并以清茶调服,取茶叶苦寒清上而降下之性,可制约以上各药过于升散、温燥之弊,为使药。诸药相配,共奏疏散风邪、止头痛之功效。
服法及禁忌
本品为黄一次3~6g,一日2次。气虚、阳亢、肝风而致的头痛不宜使用,且不宜长期服用。服用时忌烟、酒及辛辣食物。孕妇慎服,儿童、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