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后尿血难止,两剂中药速见效
(2022-11-04 04:16:54)
摘自2022-11-2中国中医药报
陈腾飞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患者男,65岁,2022年5月4日初诊。主诉:尿血不止,肉眼可见尿袋中为暗红色血尿。患者10天前因车祸外伤,就诊于某三甲医院骨科急诊,查CT发现双侧耻骨下支、右侧耻骨上支、双侧髋臼、骶骨多发骨折,膀胱内可见高密度影,CT值约82HU,怀疑膀胱内出血。接诊医生告知患者,外伤后的骨盆多发骨折状态不需要手术干预,只需静养即可,至于合并的尿道断裂问题,可在3~6个月之后手术修复。临时予以膀胱造瘘,接尿袋排尿,但患者始终存在血尿问题。经急诊处理后,患者转至另一医院继续治疗,因尿血问题一直未得妥善处理,遂求诊于中医。
本例患者病因外伤而起,尿道断裂,膀胱造瘘,外接尿管尿袋,尿常规检查显示尿红细胞为54559.01/uL。患者有持续暗红色血尿,无腹痛、尿痛等症状,食欲不振,不欲饮水、进食,情绪尚可。分析病机,患者外伤后瘀血阻滞,因血不归经而尿血;结合其舌苔厚腻,食欲差,不欲饮水,考虑兼有寒湿内停,影响下焦泌别清浊之功能,导致血与尿相混而出。
治则:温化寒湿,活血止血。
处方以萆薢分清饮加活血止血之品,具体用药如下:萆薢30g,菖蒲20g,乌药10g,益智仁20g,生甘草15g,杜仲20g,怀牛膝30g,川牛膝30g,白茅根30g,自然铜30g(先煎),土鳖虫15g,仙鹤草30g,血余炭15g。3剂,日1剂,水煎服。
5月7日二诊:患者服药2剂后肉眼血尿消失,舌暗红,苔薄白腻。处方于上方基础上,减破血逐瘀药用量,增加温养气血之品,具体用药如下:萆薢30g,乌药10g,益智仁20g,生甘草15g,杜仲20g,怀牛膝30g,当归20g,熟地30g,苏木15g,炮姜10g,党参30g,骨碎补30g(先煎),土鳖虫6g。7剂,日1剂,水煎服。
患者服药以后诸症好转,未再尿血。
初诊时患者无腹痛、尿痛症状,且口不渴、不欲进食,苔腻,考虑寒湿较重,寒湿下渍也会导致出血,故选用萆薢分清饮温肾利湿,分清化浊。加入炒杜仲、川牛膝、怀牛膝补肝肾,增强下焦气化之力,川牛膝同时可协同土鳖虫破血逐瘀,白茅根、仙鹤草、血余炭为止血之品。自然铜可兼顾骨折,但因自然铜缺药,最终改用骨碎补30g。
二诊时患者苔腻减,故去掉菖蒲,血得止,故去掉血余炭、仙鹤草、川牛膝、白茅根,土鳖虫从15g减到6g。增加当归、熟地、党参、炮姜,温阳补益气血。炒杜仲、怀牛膝补肝肾,骨碎补、苏木续筋接骨疗伤。
本例患者尿血,对于生命虽无大碍,但作为持续存在的出血症状,有必要进行治疗干预。服用中药两剂后,患者尿色竟然完全正常,尿血迅速停止,速度之快实在出乎意料。反思快速取效之原因,可能与温摄的基础之上使用活血止血之品治疗密切相关。
时间:2021-07-0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邓海祥
土生万物,地发千祥。广袤的土地滋养着万物生灵,与“地”有关的植物名字,更是给人亲切的感觉,仿佛带着泥土的清香、带着温暖的呵护,而将地和榆结合在一起,却给人一种轻松和快慰,明明是株型高大的榆,却与脚下的大地合称,形成一种有趣的对比。所以不甘于平凡的地榆,将自己如紫色桑葚般的花儿高高擎起,以展示自己的“不同凡响”。
地榆为蔷薇科地榆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山区,日常生活并不常见。与常见的蔷薇科植物明显不同,地榆叶片为羽状复叶的小叶长圆形,小叶与榆树比较类似,叶片边缘有明显的锯齿状,花色为紫红色至暗红色,穗状花序顶生。地榆是没有花瓣的,仅有四枚花萼,连成片的花萼簇拥在一起,再配上细长的柄,远远望去似成熟的桑葚一般,又似紫红色的稻穗儿一般,在风中轻轻摇曳。地榆的花果期为夏秋,可一直延续至霜降。因为其花能够长期保持不褪色、不变形,经常被当作自然的干花,用作装饰。
地榆入药最早可见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本草经集注》记载:“今近道处处有,叶似榆而长,初生布地,而花子紫黑色如豉,故又名玉豉。”《本草图经》载:“今处处有之,宿根,三月内生苗,初生布地。茎直,高三四尺,对分出叶,叶似榆,少狭而细长,作锯齿状,青色,七月开花,如椹子,紫黑色,根外黑里红,似柳根。”地榆别名众多,因其叶有黄瓜香味,又名“黄瓜香”;“红地榆”和“血箭草”,皆与其花开颜色有关。
地榆根为临床常用的止血要药,《名医别录》云:“地榆生桐柏及冤句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其性微寒,味苦、酸,归肝、胃、大肠经,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之功。其气微寒,味微苦,气味俱薄,其体沈而降阴中阳也,沉坠直降,专主下焦血,常用于下焦血热妄行之便血、痔血、尿血、崩漏、血痢,以及水火烫伤、痈肿、疮毒、湿疹等。地榆炒炭之后可以增强其止血以及敛疮的作用,故临床常用“地榆炭”。
《神农本草经》记载:“(地榆)主妇人乳痛,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圣惠方》中记载有地榆治疗妇人漏下的方子:“治妇人漏下赤色不止,令人黄瘦虚渴:地榆二两(细锉),以醋一升,煮十余沸,去渣,食前稍热服一合。亦治呕血。”如今,地榆在治疗出血性疾病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民以食为天。无论是神农尝百草,抑或是时珍著医书,人们从未中断对本草食用价值的探索。中国自古就有“药食同源”的说法,食用地榆的习惯也很早就有,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一书中记载:“其根外黑里红,似柳根,亦入酿酒,药烧作灰,能烂石……采嫩叶炸熟,用水浸,去苦味,换水淘净,油盐调食,无茶时用叶作饮,甚解热。”人们将地榆的嫩苗煮熟去苦味,然后再凉调,或者泡水代茶饮用,这样的习惯一直流传到了今天。地榆富含维生素C、胡萝卜素,可以增强人体抵抗力,欧美地区常用它来做沙拉,其特殊的香味也为美食增色不少。除此之外,人们还将地榆做成药膳,如地榆粥、地榆三七花汤、地榆炒石耳等。(邓海祥
河南中医药大学)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