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9,581
  • 关注人气:2,9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卫川治疗外感病经验

(2022-11-04 04:14:28)

摘自2022-11-2中国中医药报
贾爱民 高如宏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研究院
陈卫川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对内科疾病及疑难杂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陈卫川治疗外感病宜轻清宣散、祛邪必尽的经验介绍如下。
病因病机
陈卫川认为无外邪的侵袭,就不会有外感病的产生,风、寒、暑、湿、燥、火就是外感病的病因。正如《六气感证要义》所谓:“外感之证,不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和《温病学》所说的伤寒、风温、暑温、湿温等热性病。伤寒病邪从皮毛而入,由表入里;温(瘟)病病邪从口鼻而入,由上而下。肺为娇脏,清虚而高居,外合皮毛,职司卫外,开窍于鼻,故六淫致病,邪从肌表或口鼻而入,最易伤肺卫。如《素问•咳论》所说:“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从其合也。”所以说外感病病因病机为六淫邪气,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易伤肺卫,首先出现发热恶寒、鼻塞咳嗽等卫表及上焦肺系症状。
临证用药
根据外感病的发病原因和发病途径,陈卫川在治疗上首先提出“有一分表证,必用一分表药”,遵循“其在皮,汗而发之”的原则,其义就是轻清宣散,解表达邪。外感病邪从肌表或口鼻而入,易侵肺卫,临床上首先表现出肺卫失常诸症,故治疗重在治肺。《临证指南医案•肺痹》提出:“治肺失宣降,当以轻扬为主。”“清邪在上,必用轻清之药。”温病学家叶天士强调“轻药入肺”之理,创辛凉轻剂治温病肺卫证。吴鞠通总结叶天士经验,提出“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也就是说轻扬宣散、质轻味薄之品易于直达病所、宣散气机,有利于祛邪外达。陈卫川总结前人之经验,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提出治疗外感病宜轻清宣散,选用味薄质轻的花、皮、子、叶、穗之辈,如金银花、连翘壳、薄荷、荷叶、荆芥穗等轻清宣透之剂。外感病有初起在表在卫,故解表为第一要义。又因外感病过程短、变化快的特点,陈卫川注重在疾病初起邪未立足时,截邪入里,尽快使邪从表面出,病愈于初萌阶段,故治外感病宜轻清宣散,祛邪必尽,这也是预防疾病传变,保护正气的临床体现。
典型医案
王某,女,36岁。1999年2月8日初诊。干咳反复发作4月余。患者1998年11月感冒后出现咳嗽、咳痰,经抗感染治疗咳痰已止,但咳嗽未止,时轻时重,反复使用消炎止咳药效果不佳。近2周干咳加重,以夜间为甚,无发热恶寒,胃纳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脉弦细。初诊认为患者久咳不愈,耗伤肺阴,即以养阴润肺为主,服4服中药后,患者症状无改善。陈卫川指出病初因外感而起,反复使用束肺之品,余邪未清,肺气不宣,治肺宜宣而不宜束,应予清宣肺气之品,方能奏效。
拟方:桑叶、紫苏、枇杷叶、前胡、蝉蜕各12g,桔梗、黄芩各10g,甘草6g。水煎服,日1服。3服后患者咳嗽大减,效不更方,再予3服后咳嗽偶作。此时陈卫川提出余邪已尽,再投以养阴润肺之品,巩固其效。

临证用经方重在善用与活用

 (2018-04-15 08:04:56)[编辑][删除]


董盛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经方原指古代经验方的简称,是古人在长期医疗实践过程中反复验证行之有效的方剂。随着中医学不断发展完善,历代医家对其含义总结也不相同。《辞海》中指出:“经方,中医学名词,古代方书的统称,后世称汉代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中的方剂为经方,与宋元以后的时方相对而言。”笔者认为经方配伍严谨、药物精简,临床疗效确切,不仅反映出中医学组方理论的原始面貌,故历经数千年经久不衰,成为后世方剂发展的典范;而且集中彰显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精华,故临证运用经方要思考、要善用、要活用,治疗上则易收良效。

精通并严格遵循中医理论

选用经方要根据药物的作用,推求全方的功效与主治病证。其中所推求的病机最为关键。笔者认为,应充分明确现证与经方原文的异同点,即使在原方证中有详细的病证描述,也要紧扣病机,选用经方。临证中,要精通并研究经方方药的功效,同时培养具备扎实的辨证论治、审证求机的中医思维能力。根据病机选方用药,可“异病同治”;尽量不要受到现代医学病名的影响,如高血压患者选用附子等药物。

把握病因病机与症状异同

临证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名为选用某经方,但实际却对经方任意增减,而使经方“名存实亡”;有的取用经方中几味药,或选取其中的一种配伍,加之几味无关痛痒的药物作为陪衬;有的甚者加减一大推中药,喧宾夺主。笔者认为,选取主药必须紧扣主证的病机,这是基本的前提。如小柴胡汤,方中柴胡配黄芩清解少阳,人参配大枣、甘草益气健脾、扶正达邪,半夏配生姜和胃降逆,严格地说,缺少其中任何一味,都不能称其为小柴胡汤。精研《伤寒论》原文96条小柴胡汤的加减化裁看出,经方配伍与其适应证有着严格的界限,但少阳之主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的症状不变。临证中,若症状与经方不同,但经过化裁方义也要符合经方的病因病机。《伤寒论》中麻黄汤出现于多条病症的发汗治疗,这些原文所述症状均有所不同,有失治,有误治,有病情转归,但其病因病机相同,张仲景均用麻黄汤。因此,病因病机与经方相同,但症状不同,可化裁应用;而症状与经方相同,但病因病机不同,建议不宜用。

掌握组方机理与药物剂量

《伤寒论》原文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组成。其中麻黄为君药,味苦辛性温,主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为臣药,辛温,功效解肌祛风,能助麻黄发汗之功;杏仁为佐药,可宣肺降气,助麻黄平喘;甘草为使药,意在调和诸药,缓解麻黄之性,防止发汗太过。由此可见,仲景组方“立法严谨,紧扣病机,用药精专,各司其职,缺一不可。”笔者认为,临证中一定要深刻理解经方君臣佐使的组方机理,同时严格掌握经方组方的药物剂量。

辨证因人因时因地而活用

经方奠定了中医学的精华辨证论治,而辨证的理论基础也充分体现了中医学认识疾病的灵活性。随着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经济、文化、工作环境等要素,自然环境的变迁较古代差别更大,致病特点也错综复杂,如出现的社会职业病、社会综合征等。临证中若不认真识别,难免会出现“古今病不相能也”的窘境。加之当今患者情绪的不同、性格的差异、经历差异、社会环境的差别,以及抗生素滥用等原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有不同的影响。因此,选用经方应与时俱进,因人因时因地辨证灵活应用。正如张元素所说:“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

笔者认为,在继承经方的基础上,更应不断创新和发扬经方。既要掌握经方的深刻内涵应用于临床实践,又要扩大经方在临床的使用率体现其历史贡献,还要对经方的配伍规律进行深入挖掘研究。不仅在理论探讨与临床运用上具有研究的必要性,在实验方法上具有操作可行性,而且在相同工作量的前提下,对其研究可较其他方剂取得更多的信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董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