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阳痿,就是肾阳虚吗

(2022-11-04 03:53:37)
阳痿,就是肾阳虚吗
摘自2022-11-2中国中医药报
周兴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男科门诊中因为勃起功能障碍来求诊的患者经常会说:“医生,我肾虚!”“医生,我是肾阳虚!”大家总习惯性认为勃起功能障碍就一定是肾虚或肾阳虚,真的是这样吗?接下来,笔者将从阳痿的病名历史谈起,带大家了解其中的真相。
“阳痿”病名的由来
勃起功能障碍,俗称“阳痿”。其实在2000多年前的马王堆医书《养生方》中,本病称为“不起”,《黄帝内经》命名为“筋痿”“阴器不用”“阴痿”等,到汉唐时期仍然称为“阴痿”,一直到宋元时期才开始从“阳”的角度命名。
《扁鹊心书》中首先记载了“阳萎”一词,但用的是“萎”,类似草木枯萎之意,而不是“痿”。明代《周慎斋遗书》首次出现“阳痿”二字,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最先使用“阳痿”这一病名,之后此名才被广泛采纳而沿用至今。病名从“不起”“阴痿”到“阳痿”的变化,反映了古人对该病的认识变化:古人认为女为阴,男为阳,“阳”特指男性外生殖器(阴茎),较之“阴”更易被接受,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寓意,而非指阳气、肾阳等。“痿”者,弱也,弱而不用,欲举而不能。因此,“阳痿”只是说明阴茎疲弱、不能勃起的现象,与肾阳虚并无直接关联。
随着“阳痿”一词频繁使用和传播,人们逐渐忘记了“阴痿”“筋痿”的说法,加之又有医家说“凡男子阳痿不起,多由命门火衰,精气虚冷……但火衰者十居七八,而火盛者仅有之耳”(《景岳全书》)。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望文生义,忘记了阳痿的本意,造成了“阳痿就是肾阳亏虚论”的盛行,使得阳痿治疗中补肾壮阳“泛滥成灾”。清代医家韩善徵《阳痿论》云:“独怪世之医家,一遇阳痿,不问虚实内外,概与温补燥热。”明确指出了滥用补肾壮阳法治疗勃起障碍的弊端。
阳痿病因不独阳虚一种
引起阳痿的原因相当复杂。《素问•厥论》指出“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凡影响气血畅荣宗筋的各种致病因素均可致阳痿。现代医学也认为,勃起功能障碍有心因性、器质性、混合性等原因。完善相关检查,明确病因,然后有针对性地治疗,是阳痿诊疗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除阳虚外,阴虚也是导致阳痿的重要原因。以禾苗生长为例,连续一段时间的晴热高温天气(阳)容易造成稻田干涸,禾苗枯萎泛黄,如果继续暴晒,禾苗将危在旦夕,也许颗粒无收。如果雨水(阴)降临,禾苗一夜之间就会郁郁葱葱,焕发生机,茁壮成长。可见阳光(阳)与雨水(阴)缺一不可。《黄帝内经》云:“阳化气,阴成形。”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阴为阳之基,阳为阴之使。阴精亏损,阳无所依,阴虚及阳,正是阴虚导致阳痿的道理。
全国名中医、中医男科学家徐福松提出阴虚是阳痿发病病机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并以“天人合一”理论进行阐述。他认为,现今至少有四种因素造成阴虚:人身乃一小天地,当今全球气候变暖,加快水分蒸发,此自然界“阴亏”;性事过频,膏粱厚味,辛辣炙煿,此生活方式“阴亏”;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加大,人际(家庭)关系紧张,此心因性“阴亏”;温肾壮阳药滥用,此医源性、药源性“阴亏”。
如今,现代人阴虚体质更加明显,阴虚火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重。临床上,阳痿患者可能是阴虚者十有八九,阳虚者仅一二。因此,治疗时千万不能一见阳痿,便妄投壮阳之品。若如此,则越壮阳,越阳痿。犹如稻田之禾苗,宜勤添水(滋阴),不宜持续烈日暴晒(壮阳)一样。
总之,肾阳虚衰的确可以引起阳痿,但是阳痿并不等同于肾阳虚。阳痿原因除了肾阳虚,还有阴虚、肝郁气滞、血瘀、湿热等。故阳痿患者不可随便壮阳,属阴虚者也并不都适用六味地黄丸,应请专科医生辨证指导用药。

心动神摇 精关不固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病机新解
摘自2025-6-26中国中医药报
卢雪莲 湖北中医药大学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出自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其记载为:“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紧随本条之后,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与天雄散的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特别是天雄散缺主证,诸多医家皆以为上述条文亦为天雄散而设,认为此方主治阴阳两虚之证。
现笔者剖析相关经典著作,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的病机提出了新的诠释,认为其病机为“心动神摇,精关不固”。桂枝汤调和营卫以宁心神,龙骨、牡蛎安神摄窍,其用于治疗失精家是“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思想的具体体现。
主治病证
从主治病证来说,《金匮要略》中记载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所治之病为“失精家”。“精”非男子所独有,“男子失精,女子梦交”,皆同病而异名也,同属于肾中所藏精微物质的丢失。而精既为血的升华,“失精家”也必然伴随着血的损耗,出现有形之精血的亏损。
至于其症状机制,因为少腹为足厥阴肝经所属,肝亦主筋,肝血亏虚不足以濡养筋脉,所以筋脉失其柔和之本质而现少腹弦急;因为前阴为宗筋之所聚,肾阳随精气而损耗,故精气不充特别是肾阳不充则见阴头寒;因为目为肝窍,瞳仁为肾水所主,肾之华在发,发乃血之余,肝肾精血空虚,其病现于目与发则为目眩、发落。
至于其脉象机理,因为精、血与气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联系,精血的亏虚也会导致气的亏虚,故脉见极虚之象;精血充足而能涵养阳气,精血亏虚,气无所归,阳无所附,阳气浮越于外,则脉象浮取明显且左右弹指,但毕竟为血少不能充盈脉管,则中取按之中空,故脉见芤象;其脉迟,则能反映病性之寒,是阳气内损之征,亦即《金匮要略心典》所言“脉极虚芤迟者,精失而虚及其气也”。而这些脉象,不仅见于“失精家”,亦可见于下利清谷、亡血之辈。“脉得诸芤动微紧”,芤主精血亡失,已无疑义,阳气衰少无力鼓荡血脉则脉见微象,其脉紧,则能反映病机之抑,是阳衰内寒之兆,唯其脉见动象,比较难理解其中机理。考仲景原义,“阴阳相抟,名曰动”。“抟”,音团,有聚合之义,本义是指把东西捏聚成团。这里“阴阳相抟”指的是一种病理状态,即阴阳杂糅、不能发挥各自作用的状态,这种状态反映在脉象上即为“动”脉。当然这里的“阴”和“阳”分别指代的是精血和阳气。张仲景又云“动则为惊”,是无形神气为病而致气机散乱、阴阳杂糅,故尤怡在《金匮要略心典》中说:“脉得诸芤动微紧者,阴阳并乖,而伤及其神与精也,故男子失精,女子梦交。”因为心为神明之官,所以其“无形神气”主要指“心神”,心中欲念先动,而后神弛精泄,所谓“动于心者,神摇于上则精遗于下也”。
总的来说,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所治之证,实为心动神摇、精关不固而泄于下,以致精血亏损渐及阳气衰少。盖心动神摇、神不摄精为本,精血亏虚、阳气内损为标。
治法方药
从治法方药来说,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由桂枝汤加龙骨、牡蛎组成,观张仲景桂枝汤之用,既可用于外邪所致之太阳中风、营卫不和,亦可用于脏无他病之营卫自病不相和谐者,所以说桂枝汤是调和营卫治法的代表方。而张仲景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之法以治疗心神动摇之证,是遵《难经•十四难》提出的“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之法。这里的“损”非专指虚损,而是指使失去原来的功能,即心的生理功能异常,可用调和营卫的方法来治疗。这是基于心与营卫之间的密切联系,即《难经集注》载“心者,营卫之本”,它们之间联系的集中体现则是“脉动”。
输布于心脏之气血流注于脉络者即为营卫,营行脉中,卫与之相随而行于脉外,每于平旦之时大会于气口,如此相随相贯,周而复始,荣养并护卫整个机体。正如《黄帝内经》所言:“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气口成寸。”
龙骨、牡蛎既能重镇安神又能收敛固涩,张仲景治疗神志异常病变常用龙骨、牡蛎,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以及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之烦惊、谵语、惊狂等。龙骨、牡蛎在方中作用有二,一为潜镇心神,使动摇之心神平复;二为固摄阴窍,防止精血继续损耗。
综上所述,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法方药,体现了“损其心者,调其营卫”的治疗思想。对于“心神动摇、神不摄精”之本,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治心神,加龙骨、牡蛎以安神摄窍,待心神得宁而精血流失源头自止,其继发之精血亏虚、阳气内损亦可随证调补而无徒劳之患。
类方鉴别
《金匮要略》中天雄散附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后,有方药而缺主证。《方药考》补充为“男子失精,腰膝冷痛”。对比两方主治病种虽然都是“失精家”,但药物组成截然不同,相对应地,其发病机理、临床表现以及关于失精的本症鉴别点也应该有所区别。
具体来说,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发病机理为心神动摇,精为神动而泄于下,继发精血亏虚,乃至阳气内损。至于其临床表现,因为精血亏虚、阳气内损是“失精家”的一般共性特征,其症象张仲景已有明文,而其心神动摇之征,可出现“动”脉,或可追问病史发现有导致“失精”的精神因素存在。正如《景岳全书发挥》有言:“少年多欲之人,或心有妄思……而精随以泄。”所以关于“失精”,本方证鉴别点为:多见于青壮年欲念妄动而素体不虚者,虽有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虚微芤迟等象,而脉多兼动或弦。故治疗以桂枝汤调和营卫以定心神,加龙骨、牡蛎以安神摄窍,以杜绝精血、阳气亏耗之源,而无一味补肾填精之药。
天雄散证发病机理为肾阳虚损,精关不固而泄于下,精血亦随之亏耗。至于其临床表现,肾阳虚损、精失固藏则无梦而遗,严重者泄滑无禁。因肾主腰膝,肾阳温煦荣养不足则腰膝冷痛,亦或有肾阳衰惫其他见症。所以关于“失精”,本方证鉴别点为:无梦而遗,或闻见异声异色而遗,腰膝冷痛,或可见身寒肢冷、颜面唇舌俱淡、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脉微等症。故治以补阳摄阴之法,用天雄以温肾阳,龙骨以涩阴窍,白术、桂枝重用扶中气,以益其精血化生之源。
至于真正阴阳两虚的虚劳,其出现的失精,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则以小建中汤对治。其证梦交失精,里急腹痛,心悸衄血,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阴阳同见、寒热错杂。张仲景遵内经之意,即《灵枢•终始》中所记载的“阴阳俱不足,补阳则竭阴,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从生化机理顾护中焦脾胃,甘药“居中”联系阴阳,其性补而不偏,故采取甘温建中,兼以辛甘助阳、酸甘养阴的方法。其方主要用饴糖味甘以养脾营,桂枝合甘草有辛甘化阳之功,白芍合甘草有酸甘养阴之妙,合以辛温之生姜、甘润之大枣,使其营卫畅达以助气血周流,此即建立中气之义。
从以上三方的对比鉴别可以看出,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所治“失精”之证多见于青壮年心神妄动而素体不虚者。其病位并未完全进入阴阳层面,治疗也是从心神入手,并无重剂温肾填精之药。
综上所述,可见张仲景立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本意不是为阴阳两虚而设,实为调和营卫以宁心神,适用于“神不摄精”之证,是“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治疗思想的体现。而对于真正阴阳两虚的虚劳失精,则以小建中汤建立中气而求阴阳之和。至于后世治疗汗证、失眠、惊悸等用到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也是立足于营卫对该方的拓展运用,不属于张仲景本意。

覆盆子
摘自2025-6-26中国中医药报
杨晓明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固精缩尿补肾肝,目暗昏花皆可安。遗精尿频腰膝软,养睛退翳体自端。
阴虚火旺慎入方,小便短赤莫轻沾。此果虽佳莫乱餐,岐黄有道需详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