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是一味历史悠久、药用价值很高的本草药物,自有本草文字记载,黄连就在其中。黄连之名,有植物颜色与形状特色。《本经疏证》指出:“黄连根黄花黄实黄,皆具土色。”“黄连根株丛延,蔓引相属,有数百株共一茎者,故名连。”《本草乘雅》谓:“黄取其色、连象其形、凌冬不凋、气寒味苦。”《神农本草经》将黄连列为上品。《本草崇原》指出:“太凡苦寒之药,多在中品下品,唯黄连列于上品者,阴中有阳,能济君火而养神也。”
石柱黄连最道地
重庆市石柱县黄水土壤、水质、气候奇特,是黄连原始产区。《李当之本草》称“惟取蜀都黄肥而坚者为善”,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载“南宾县(石柱县古名)盛产黄连”。
据考证,天宝元年(742年),石柱县曾有“上贡黄连十斤”的记载”。石柱县人工栽培黄连大约始于元末明初。明初时期,石柱黄水坝、双河口一带居民以种植黄连养家糊口。明代中期,黄连的栽培加工技术已臻至成熟和完善。明代后期,石柱黄水坝场已成为黄连集散之地,重庆、万县、武汉、江西等地药商纷至沓来。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石柱厅志》记载:“药味广产,黄连尤多,贾客往来,络绎不绝。”1954年,石柱黄连被列为“国药”,实行统购统销,当年产量就达63万余斤,占全国三分之二;1958年,四川省政府批准在石柱黄水建立全国第一个黄连种植场和科学技术研究所;1989年,在山东泰安召开的全国道地药材研讨会上,176位专家一致确认“石柱黄连”是道地黄连。黄连在石柱从原始产区到贡品呈现、人工栽培臻至成熟、集散地形成、黄连学术体系建立等近1300年的发展历史,奠定了重庆石柱“中国黄连之乡”的地位。
1991年,农业部投资在石柱县黄水镇建立国家黄连GAP示范基地,并建立了中国最大的黄连交易市场。石柱县现有16个乡镇、3万农户、10万连农种植黄连,已建成GAP基地5万亩,年产2000多吨,约占全国年总量的60%。2009年,“石柱黄连”地理商标申报成功后,该县黄连价格节节攀升。
苦中作乐种黄连
走进“中国黄连市场”,大门上一副醒目的长联映入眼帘:“生长两千多天沐雨雪风霜经历春夏秋冬,世居六百余年属正品地道普救东西南北”,将种植黄连的辛苦描述得淋漓尽致。种植黄连需要在海拔1000~2000米的山坡上披荆斩棘、开荒垦地、搭棚遮阴、精耕细作、除草施肥等,整个过程长达5年之久,方可采收。而采收及加工也要经历挖掘修剪、翻晒熏炕、巢笼打包、分级归类等许多程序。黄连味苦众所周知,“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就是真实写照。黄连种植辛苦更是苦中添苦,然而这是一份苦中有乐、苦尽甘来的事业。
高海拔的山地使得自古以来栽种天下最道地的黄连成为石柱农民赖以生存的方式,老祖宗留传至今的这份宝贵活态遗产成就了产区农民千百年来的生计来源,展示着石柱土家族农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智慧。至今,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发展到7000余人种黄连。
连农们每次上山都是满怀期盼与希望,互相吆喝、漫山飞歌,经典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就在苦味浓厚、辛苦劳作的甜蜜事业中飞扬而出:“太阳出来啰喂,喜洋洋啰啷啰,挑起扁担啷啷啋、咣啋,上山岗啰啷啰……”劳作虽辛苦,却得意地唱着“啷啷啋、咣啋”,它是石柱土家族农民对自己战胜困难的鼓励,也有对大自然与老祖宗的感恩,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炮制技术与经典运用
黄连作为最常用的中草药之一,首载于《神农本草经》。本草炮制技术,类似于食物加工的烹饪技术,方法多种多样。黄连炮制方法达20多种,有生黄连、炒黄连、黄连炭、酒黄连、醋黄连、胆汁制黄连、盐黄连、童便制黄连、人乳制黄连、姜黄连、萸黄连、干漆制黄连、槐花制黄连、土黄连等。现今依旧沿用且被《中国药典》所收载的有生黄连、酒黄连、萸黄连和姜黄连,不同的炮制方法使黄连的临证功效有所区别。
古籍记载黄连最主要的功效就是清热燥湿。《本草正义》中记载:“黄连大苦大寒,苦燥湿,寒胜热,可以泄降一切有余之湿火,而心、脾、肝、肾之热,胆、胃、大小肠之火,无不治之。上以清风火之目病,中以平肝胃之呕吐,下以通腹痛之滞下,皆燥湿清热之效也。”《本草经疏》称黄连“涤除肠、胃、脾三家之湿热也。”
金元医家刘完素认为,“古方以黄连为治痢之最,治痢以之为君。”唐代《新修本草》记载:“蜀道者粗大节平,味极浓苦,疗渴为最。”《本草纲目》记载:“治消渴,用酒蒸黄连。”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黄连具有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这一功效也被写入2015版《中国药典》。痢疾(里急后重)与消渴(酸性代谢产物堆积)的基本病机都是湿热内蕴,《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记载:“凡药能祛湿者必增热,能除热者必不能祛湿。惟黄连能以苦燥湿,以寒除热,一举两得,莫神于此。”
守黄连之传统文脉,创黄连之古法新法,为黄连之美好未来,成黄连之甜蜜事业。(杨艳梅 重庆医科大学)
活用大黄治验二则
摘自2025-10-10中国中医药报
张良书 张复乐 安徽省安庆张氏中医医院
大黄是中医临床常用中药之一,用之得当,效如桴鼓。大黄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诸火、凉血解毒、活血祛瘀等功效,临床上可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疔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等实证。大黄炮制不同,应用有别,如生大黄泻下作用强;制则泻下较缓,擅长泻火解毒、清利湿热;酒制功擅活血,善清上焦血分之热;炒炭常用于凉血止血;蜜制泻热通便;醋制消积化瘀;姜制平衡寒热。
日本医家吉益为则所撰《药征》云:“张仲景氏用大黄者,特以利毒而已。故各陪其主药,而不单用焉。”受此理论启发,笔者在临床上将大黄随证配伍应用,疗效满意,现将二则案例的治疗经过分析总结如下。
案一 喉痈
患者男,30岁,厨师,2012年8月20日初诊。咽喉肿痛2天,高烧不退,输液治疗无明显效果,转而求诊于中医。刻诊:面色潮红,两侧颈下淋巴结肿大质硬、按之痛甚,说话、吞咽均感困难,两侧扁桃体肿大、色紫暗、覆盖脓性分泌物,口腔异味。大便未解,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滑数。
西医: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中医诊断:喉痈(肺胃热盛,热毒壅结,腐蚀成脓)。
治则:清热解毒,通腑泻火。
方用普济消毒饮合大承气汤化裁:生大黄(开水冲泡,加入药汁服)15g,黄连8g,黄芩15g,柴胡30g,连翘15g,板蓝根30g,玄参15g,皂角刺(炙)12g,芒硝(冲服)5g,生甘草8g。2剂,水煎服,日1剂。禁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同时用生大黄15g、冰片10g浸泡于甲硝唑液250ml内,频繁漱口。再用生制大黄各20g、芒硝30g研成粉,加冰片2g、醋、蛋清调成膏,外敷两侧扁桃体疼痛位置。再用三棱针重刺两侧少商穴出血。
8月22日二诊:服药次日午时,患者解出棕黑色油脂样大便半盂,臭气难闻,肛门火辣感,小便淡黄。说话吞咽轻松一半,能饮流汁,两侧颈下淋巴结缩小、质软、压痛减轻,体温正常。舌苔黄腻减退,脉微滑数。守上方将生大黄改为制大黄(开水冲泡,加入药汁服)10g,芒硝改为2g,加浙贝母(打碎)12g、金银花30g。3剂,煎服法同上。外敷、漱口同上。
8月26日三诊:服药后上述症状好转,说话吞咽基本正常,半流食,两侧扁桃体脓性分泌物隐现,颈下淋巴结轻度压痛,二便正常。上方减去芒硝,制大黄改成蜜大黄(开水冲泡,加入药汁服)6g,黄连减为2g,柴胡减为10g,板蓝根减为15g,加生白术10g、太子参12g、陈皮10g。3剂,煎服法同上。外敷、漱口同上。
8月30日四诊:临床症状已愈,为巩固疗效,每日将蜜制大黄1g、太子参9g、石斛6g、生甘草3g泡水频饮,连服半月余,随访至今未发。
按
本例患者系厨师,受火热毒邪熏蒸,风热湿毒侵袭咽喉,内外气血相博,壅结灼腐血肉,形成脓肿。选大承气汤中生大黄、芒硝为君药;配伍普济消毒饮的黄连、黄芩、连翘、板蓝根、玄参清热解毒,泄下肺胃火毒,使从大便而出,具有釜底抽薪之功;加柴胡退湿热,皂刺排咽喉脓毒。此外,加上局部漱口和外敷,三管齐下。二剂药服下见效,二诊、三诊随症配药,患者基本恢复正常,后期以养胃滋阴润下的石斛、太子参、蜜大黄、生甘草泡水频饮,以善其后,至今未发,临床疗效满意。
案二 胃脘痛
患者女,50岁,电焊工,2011年9月18日初诊。上腹部胀痛不适1年余,某医院诊断为慢性糜烂性胃窦炎、慢性胆囊炎,服莫沙必利、奥美拉唑等药年余罔效,寻求中医治疗。刻诊:面色憔悴,形体消瘦。上腹部胀痛伴烧灼感,频繁嗳气,嘈杂泛酸,右胁胀痛,心烦意乱,牙龈肿痛伴口腔溃疡,两侧颈下淋巴结肿痛。口苦,喜喝凉饮,大便难解,小便黄赤。舌质红绛,苔黄,脉弦细数。
诊断:胃脘痛(胃火炽盛)。
治则:清热泻火,通便导滞,利胆和胃。
处方:生大黄(开水冲泡,加入药汁服)9g,芒硝(冲服)3g,黄连6g,银柴胡12g,虎杖12g,生山栀10g,连翘12g,生石膏(先煎)18g,三七粉(冲服)3g,生白术10g,枳实10g,砂仁(后下)8g,乌梅12g,生甘草6g。7剂,水煎服,日1剂。禁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宜清淡半流食。
9月28日二诊:患者服药后上腹部胀痛烧灼感减轻,嗳气则舒,口仍苦,颈下两侧淋巴结压痛消失,口腔溃疡缩小。大便先硬后软,小便淡黄。舌淡红,苔黄好转,脉微弦细数。守上方去芒硝,生大黄改为制大黄(开水冲泡,加入药汁服)9g,黄连改为4g,生山栀改为制山栀9g,生石膏改为煅石膏(先煎)12g,加党参12g、黄芪12g、当归12g,生白芍12g、大枣6枚、生姜3片。7剂,煎服法同上。
10月10日三诊:患者服药后,上述症状基本好转过半,上腹部胀痛消失,饮食有味,口腔溃疡几乎消失。大便变软,舌质淡红苔微黄。守上方,制大黄改蜜大黄(开水冲泡,加入药汁服)6g,去黄连、石膏、三七,加黄芩9g、建曲15g、刺猬皮9g。7剂,煎服法同上。
此后复诊多次随证加减,患者上述临床症状治愈,经胃镜等查糜烂性胃窦炎、慢性胆囊炎均恢复正常。为巩固疗效,以蜜大黄为主随证加减制成蜜丸善后,服药半年余至今未发。
按
患者焊工,长期受火毒辐射,烧灼日久出现口腔溃疡、糜烂性胃窦炎、胆道炎症等。受到《素问•气交变大论》“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甚则心痛”及“气有余便是火”理论的启示,故选生大黄、芒硝、生石膏清热泻火,枳实助上药通便导滞,黄连善清心胃之火,山栀、连翘解毒消肿,柴胡、虎杖、乌梅疏肝利胆生津,三七祛腐生肌针对胃窦糜烂,白术、砂仁护胃养胃,甘草调和以防苦寒伤胃。二诊、三诊随症调理,用血肉有情之品的刺猬皮而收功。善后以中药丸剂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未发。上述两则案例,以大黄为主药,随证换用不同炮制方法的大黄并加减药量,方随证转,“将军”美誉,果然不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