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2022-11-03 04:16:34)中医中的“吐下”,指的是呕吐和腹泻。有生病导致的自然反应,比如患了胃肠道传染性疾病的上吐下泻;另外还有治病的手段,比如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张子和就特别擅长汗吐下三法,即用药物或者其他方法,让患者发汗、呕吐、腹泻,这样可以使得邪气随之而去。但是,无论吐泻属于哪种类型,在吐泻之后人会变得气机虚弱。清代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痰饮》中说:“吐下之余,定无完气。”这句话特别明确地说出了这个特点。首先,人生病的过程中,身体与邪气抗争会消耗正气,尤其在急病的过程中,这个消耗会感觉非常明显。比如很多人平时会有这样的经历,一次严重的感冒发烧,过去之后,整个人走路都会感觉发飘。可能在持续几天后,身体状况逐渐恢复了,才会变好,这是原因之一。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气随液脱”,这是中医术语,指大汗、大吐、大泻的时候,人体的津液大量丢失,气亦随津液大量外泄而脱失的病理变化。中医认为,津液是气的载体,津能载气。其实,津液在体内也是流通的,起到濡润身体等重要作用。而且津和液还稍有不同,《黄帝内经》说:“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但是,我们平时就统称“津液”。在吐泻之后,津液会大量流失,必然导致气的亡失。
所以,《伤寒论·阴阳病脉证并治》说:“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这里讲的是如果大量发汗,导致津液外泄,阳气随之亡失。所以宋代许叔微在遇到身体虚弱、正气不足的患者,当必须要用发汗方法治疗的时候,是先补正气,然后再发汗的。(罗大伦)
重用重镇药治疗虚证案举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云南名医袁怀珍重用代赭石、磁石等平肝潜阳、重镇安神之药物治疗内科、妇科疾病,有其独到的经验与用药特色。笔者曾于2006年跟诊其学术传人,并学习《袁怀珍中医师讲学资料汇编》等资料,对其学术思想及临床用药特色有一定领悟。现整理部分袁怀珍重用代赭石等重镇药治疗虚损类疾病的验案,供同道参考。
耳鸣
王某,男,82岁,因“反复耳鸣、头昏、汗出3月”于2018年6月15日就诊。患者曾在云南省富源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检查排除颅脑及耳科器质性病变。刻下见:耳鸣,音如蝉鸣、经久不息,伴头昏、汗出、乏力,晨起时尤为明显。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诊断:西医初步诊断为神经性耳鸣,中医诊断为耳鸣(中气不足)。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炙黄芪30g,炒白术20g,当归20g,陈皮12g,太子参20g,醋柴胡15g,升麻12g,炙甘草10g,麦冬20g,醋五味子15g,煅赭石30g,桔梗12g。5剂,水煎服,2日1剂。
10天后复诊,诉头昏、耳鸣、汗出明显减轻。前后共复诊4次,守原方连服20剂。随诊,患者诉耳鸣等诸症减轻,已不影响生活作息。
按
不寐
赵某,男,36岁,因“失眠、头昏、耳鸣5天”于2020年5月20日就诊。追问其工作及生活情况,得知其平素工作以办公室坐位为主,并伴有腰酸等症。舌红,少苔,脉细数。
诊断:西医诊断为失眠,中医诊断为不寐(肝肾虚损,水火失济)。
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熟地黄20g,山药20g,山茱萸20g,茯苓20g,泽泻15g,牡丹皮15g,煅赭石30g,煅磁石30g,炒杜仲15g,桑寄生15g,制远志6g,醋五味子12g,甘草6g。5剂,水煎服,2日1剂。
10天后复诊,患者诉失眠、头昏、耳鸣减轻,效不更方,守上方加夜交藤20g,连服15剂。后电话随访,得知患者症状明显减轻,正常工作及生活,未再服药。
按
呃逆
李某,女,41岁,因“胃脘部灼热、胀痛,返酸,纳差,大便干2月,突发呃逆不止6小时”于2018年8月13日就诊。刻下:呃逆不止,胃脘灼热、胀痛,返酸,纳差,大便干。两颧潮红,上腹部胃脘部有压痛。舌红,少苔,脉细数。
诊断:西医诊断为膈肌痉挛;中医诊断为呃逆(胃阴不足,胃气上逆)。
方用一贯煎加减:生地黄20g,当归20g,北沙参20g,麦冬20g,枸杞子15g,炒川楝子15g,醋延胡索15g,白芍20g,姜厚朴20g,海螵蛸20g,煅赭石30g,醋鸡内金15g,炒麦芽30g,炒栀子15g,旋覆花12g,甘草6g。5剂,水煎服,2日1剂。
半月后复诊,诉呃逆已止,胃脘部灼热、胀痛,返酸等诸症减轻。舌红,少苔,脉细数。效不更方,守上方加白术20g,连服10剂。后患者未再复诊,经电话随访,患者诉呃逆已止,腹痛、腹胀等症状明显减轻,已经恢复至能进行正常生产劳动。
按
遗精
李某,男,55岁,丧偶独居6年。因“反复梦精、腰酸、失眠5年”于2019年6月15日就诊。刻下:遗精、多梦、少寐、腰酸、面色潮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诊断:西医诊断为遗精原因待查,中医诊断为遗精(肝肾虚损,精关不固)。
治则:补益肝肾,固精止遗,安神。
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生地黄20g,山药20g,山茱萸20g,茯苓20g,泽泻20g,菟丝子15g,醋五味子15g,制远志6g,煅龙骨20g,煅牡蛎20g,煅赭石30g,黄柏15g,首乌藤20g,生甘草6g。5剂,水煎服,2日1剂。
6月26日复诊,诉梦精、腰酸减轻,睡眠较前改善,守上方加桑螵蛸15g,再服5剂。7月8日复诊,诉梦精、腰酸、失眠等症明显减轻,继续守6月26日处方,连服20剂,同时嘱其加强体育锻炼。3个月后随诊,患者诉身体基本恢复正常,不再服药。
按
脏燥
马某,女,50岁,因“反复身热、汗出、心悸、心烦,伴月经先后不定期3月”于2019年10月15日就诊。刻下:身热、汗出、心悸、心烦,面色潮红,月经先后不定期。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数。
诊断:西医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诊断为脏燥(肝肾阴虚,虚阳上浮)。
方用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减:熟地黄20g,山药20g,山茱萸20g,菟丝子15g,枸杞子15g,淮牛膝20g,杜仲15g,淫羊藿15g,白芍20g,当归20g,女贞子15g,墨旱莲20g,煅赭石30g,生牡蛎20g,甘草6g。5剂,水煎服,2日1剂。
15天后患者复诊,诉服用上方后症状明显减轻,考虑患者所在的位置距离医院较远,交通不便,嘱守上方10剂,连服20天。1月后电话随访,患者诉已经恢复正常。
按
心悸
杨某,女,70岁,因“心悸、心慌、失眠多梦反复发作1月”于2020年7月20日就诊。刻下:心悸、心慌,失眠多梦易惊,五心烦热,口干,盗汗,大便略干。查体:一般情况可,神清,心肺无异常。舌红,少苔,脉细数。心电图检查、甲状腺功能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
诊断:西医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中医诊断为心悸(阴虚火旺,心神被扰)。
治则:滋阴降火,养血安神。
方用黄连阿胶汤合天王补心丹加减:北沙参20g,麦冬20g,玄参20g,生地黄20g,天冬20g,当归15g,丹参20g,桔梗12g,醋五味子12g,制远志6g,煅赭石30g,黄连6g,琥珀15g,茯神20g,甘草6g。3剂,水煎服,2日1剂。
7月31日患者告知,服药后心悸、心慌、失眠多梦等症基本消失,满意而归。
按
标签: 杂谈 |
虚劳是表现正气衰弱为主的一系列证侯。现代医学中的一些慢性病、消耗性疾病,表现为抗病能力低下,机体衰弱,一般都属于这个范畴。最多见的虚劳为气虚,主要表现为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心气虚四种:
1.肺气虚
2.脾气虚
3.肾气虚
4.心气虚
再生障碍性贫血治验一则
摘自2025-3-12中国中医药报
王 瑾 山东中医药大学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是难治病症之一,中医药对改善患者贫血症状具有显著疗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经典科主任医师丁元庆在临床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传统的补益气血治疗方法基础上,总结运用益精填髓、健脾益气、柔肝疏肝、益心补血、活血化痰通络,使补脾益肾养心并进,养血益气行气相融,先后天并补,疗效显著。
张某,女,66岁,2019年9月17日初诊。主诉:乏力、心慌4个月余。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心慌,鼻出血。查白细胞2.20×109/L,红细胞2.07×1012/L,血小板20×109/L,骨髓活检示骨髓增生重度减低,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予升白细胞、升血小板药物咖啡酸片、艾曲波帕口服治疗,并每月输红细胞、血小板治疗。现患者乏力,活动后心慌、胸闷、气短,睡眠依赖艾司唑仑,睡眠轻浅易醒,偶打鼾,情绪急躁易怒,口中干苦,记忆力可,精力不济。饮食规律,二便调。既往无重大病史。当前服用药物:咖啡酸片、艾曲波帕、维生素B1、维生素B12。体格检查:血压113/61mmHg,神志清,贫血貌。身高164cm,体重65kg。舌质淡红,边齿痕,苔中根黄腻,脉虚大浮略滑。
诊断:虚劳(气虚血瘀,神浮不宁)。
治则:大补元气,养血安神。
处方:人参12g,黄芪24g,炙甘草9g,当归15g,阿胶11g,陈皮15g,龙眼肉15g,酸枣仁24g,茯苓24g,炒白术15g,龟甲30g,补骨脂12g,淫羊藿6g,熟地黄18g。水煎服,每日1剂。
患者服药40剂后,体力逐渐转好,因居住外地前来就诊不便,遵循效不更方原则,坚持守方继服。患者10月输血治疗2次,11月4日便停用艾曲波帕、咖啡酸片,只服用维生素B1、B12及中药,并配合食疗,每日早餐海参2枚加鸡蛋蒸糕服用。2020年初又因新冠肺炎疫情所限无法来诊,遂坚持服药。期间患者症状改善,体力增加,无胸闷气短,未再输血治疗,2020年3月11日查血常规结果为白细胞3.54×109/L,红细胞4.05×1012/L,血小板147×109/L。因患者现无明显不适感,未再次行骨髓象检查。2020年6月9日患者复诊,感体力增加,每天步行锻炼,无头晕、胸闷,血常规检查正常。2024年10月1日电话回访,患者各项指标正常,情况良好。
按
本案诊断明确,此病以骨髓干细胞损伤、免疫功能失调及造血微循环障碍为因,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现代医学多采用免疫抑制剂、激素及输血对症支持治疗等方法。中医学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与先天之本有密切关系,因肾主骨生髓,骨髓生血液,治疗以培补先天为主;且临床表现为气血不足之征,又应责之后天之本。
本病虚损劳伤为本,瘀热阻络为标,治宜补虚为要,益气养血,滋阴温阳。温养元气,才能滋生营卫,营卫充盛始能化生气血,而脾胃中焦为气血化生之源,饮食是营卫化生之本,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玉机真脏论》谓:“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胃纳水谷,脾输布营卫,内而温养脏腑经络,外而濡润四肢百骸。若脾胃虚弱,五脏不得其养而虚衰,而且胃气衰败,百药之效难以发挥,故诸虚之可复者,须靠脾胃之气的化源充足,借中焦之力而行药势,使补虚事半功倍。因此,本案治疗应从中焦脾胃切入,宗《素问•三部九候论》“虚则补之”“劳者温之”之法治之。
全方寓当归补血汤、四君子汤、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之意,使补脾益肾养心并进,养血益气行气相融,先后天并补,激发了自身骨髓的造血功能,加之饮食起居调摄,促进了虚损的恢复,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滋养,疾病得愈。方义解析如下。
补气为先,宜用甘温。《灵枢•终始》曰:“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小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脾胃为后天之本,应选取甘味入中焦脾胃的药物以建中气,中气健运则化源足,才能气血旺盛,阴阳调和,诸症消散。方选人参、黄芪、炙甘草补益元气。李东垣在《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中每以人参、黄芪、炙甘草益元气、泻阴火,是补益元气之核心药对。方中加炒白术、茯苓助其健脾益气,五味药起到了“甘温补虚”“甘温除热”之妙用。此外,人参、熟地黄配伍温补脾肾,长养气血。
并用养血,味甘厚重。方中黄芪、当归益气生血。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当归补血汤中,以黄芪为君药,益元气而消阴火,补肺脾之气以滋化源,阳生则阴长,助当归益阴养血,黄芪、当归配伍,既能够养血生血,又能行血,是治疗血证的基本方药。熟地黄、阿胶养血填精。阿胶为血肉有情之品,最善补血填精。熟地黄、阿胶皆入肝、肾经,能滋肾阴,化精血,补肝体,养血、活血,尤其适用于热邪损伤阴液之证。熟地黄、阿胶以滋补肝肾之阴以化阴血,黄芪、当归大补元气以滋化源,既益气生血又行气活血,一静一动,使补而不滞。
滋肾温阳,鼓舞生化。方中用补骨脂、淫羊藿辛温之品,补肾助阳;龟甲咸寒益肾阴,且其质重能潜浮阳,助熟地黄滋肾之功。四药同用,益精填髓,鼓舞阳气,肾气旺盛,脾能健运,水谷之精可以充肾,肾精满而能化血。
养肝疏肝。肝主疏泄,既能助中焦以增健运之功,又能助肾精生髓以化生新血。用当归,既能养血柔肝补肝体,又能辛温疏散助肝用,一味当归即是一首养血柔肝疏肝之妙方。加之熟地黄,共奏补益肝肾、滋补阴血之功。
补心安神。酸枣仁,味甘,宁心安神。茯苓,健脾宁心。龙眼肉味甘性温,长于补心脾、益气血、安心神。酸枣仁、茯苓、龙眼肉合用可补益心脾、宁心安神。
活血通络。虚损之证日久,气血失和,瘀阻脉络,脉络不畅,变生诸症。在行补益之法的同时,应酌加行气活血、化痰通络之品。本患者舌苔中根黄腻,已有痰瘀化热之象,方中黄芪补气行气,当归辛温发散,陈皮理气健脾、行气化痰,皆能行气血,通脉络。
和中化浊,理气助运。脾胃受损,运化失司,浊气不去,阴火内生,或湿浊下流,故用白术、茯苓、陈皮以健脾除湿、和中化浊,配人参、黄芪则能益气补中、化浊利气,茯苓配熟地黄滋肾中兼能降浊。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