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阴降火治疗干眼症
(2022-11-03 04:08:49)患者,女,50岁。初诊为2021年3月初,确诊干眼症一年余。刻下症见双目干涩,畏光畏风,迎风或视见强光后就流泪。发病前就有头项部疼,口干,善太息,不寐的症状,发病后诸证加重。眼部气、风两轮浑浊不清澈,其余三轮无明显异常。舌体瘦,中间凹陷。舌质暗红,舌苔薄黄。脉诊见左尺心脉弦细,右尺肺脉平和,双关肝胃脉弦硬,双尺肾脉则偏弱。
诊断:(肝郁化热,肝阳上亢,肾精不足)干眼症。
分析:患者思虑过度以导致肝气郁结,气有余便是热,日久则脾胃积热,肝阳上亢,肝开窍于目,必受肝阳热扰;《灵枢·五癃津液别篇》有云:“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患者体内郁热甚重,热耗全身津液,故而五脏六腑之津液不能大量濡养眼部,从而引发本病;患者脉诊中双尺肾脉偏弱,肾五行主水,进一步加剧本病。肝肾为乙癸同源,治疗以肝肾为入手,法用滋阴清热,方选杞菊地黄汤加减。
方药:枸杞子12g,菊花12g,生地12g,熟地10g,生山药20g,醋茱萸16g,牡丹皮12g,茯苓12g,泽泻12g,当归15g,生白芍12g,石决明12g,炒麦芽12g,夏枯草20g。15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二诊:患者眼部症状大为缓解,血压平缓,头疼,口干,大便干有所缓解。方去夏枯草加麦冬10g,10剂。
三诊:诸证皆缓,近期自觉心烦,血压稍高。去麦冬,加天冬12g,夏枯草15g。
后续电话回访,患者眼部仍有干涩不适,但比未服用中药前大有缓解。(潘林 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中医院)
得了《狂飙》同款干眼症
中医专家来支招
摘自2023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章关春 楼彦 通讯员 王婷
最近,扫黑除恶题材剧《狂飙》热播,剧中人物高启强为了见妻子一面,称自己得了“绝症”干眼症,还说“目前没有药能治好,要一直滴眼药水”。这一剧情引发许多观众热议,干眼症是什么病?真的治不好吗?记者采访了浙江省中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陈国孝,请他就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什么是干眼症
陈国孝介绍,此疾病学名为干眼,是指由于泪液的量或质的异常引起泪膜不稳定和眼表面损害,从而导致眼不适症状的一类疾病。在中医理论中,干眼轻者称为“白涩症”,重者称为“神水将枯”。顾名思义,干眼以眼干燥感为主要症状,常伴有眼红、眼痒、眼烧灼感、疲劳感、异物感、刺痛感、怕光、视力波动等表现,病久则可造成明显的视物模糊。
导致干眼的原因
陈国孝表示,干眼主要原因就是泪液分泌减少使眼球表面不能保持湿润。人们平常通过眨眼的方式,可以在角膜上刷一层薄薄的泪膜,使眼睛得以湿润。如果眨眼频次减少,涂到眼球表面的泪液太少,角膜就会不光滑,时间一久就容易造成角膜上皮缺损,出现明显的异物感。
从中医理论来讲,造成干眼的原因如按照年龄区分,可分为两类。年长者出现干眼多为肝肾阴亏、精血不足所致。因为随着年纪的增长,年老体虚,自然出现肝肾阴亏、精血不足,以致不能养护眼睛。从西医角度看,随着年纪增大,内分泌逐渐紊乱、新陈代谢减缓、泪腺开始萎缩,泪液的分泌受到了影响,所以容易出现干眼。
年轻者出现干眼多为熬夜伤阴、久视伤血所致。通俗讲就是眼睛长时间看东西容易造成伤神、伤血、伤阴、耗气,导致气血不足、阴精亏损,反映在眼睛上就是干眼。同时也可由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湿热内蕴等其他因素所致。总之,不正确的用眼习惯、环境、年龄、心理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干眼发生。
陈国孝指出,以往干眼常见于中老年群体。而现在干眼呈年轻化和高发趋势,甚至少年儿童也会出现这种疾病。这是因为手机、平板电脑等的普及,人们常常熬夜读书、工作,用眼过度。春节期间,大家熬夜玩手机、打游戏、追剧的情况十分普遍,作息饮食也不规律,再加上冬季干燥,家庭使用空调暖气取暖等,使泪液蒸发比以往更快,久而久之就会出现眼疲劳、异物感、干涩感等相关症状,导致春节后也成了干眼的高发期。
干眼并非绝症
陈国孝介绍,中医在治疗干眼时从整体观念出发,注重标本兼治。
治疗上一方面可以滴用含有玻璃酸钠、羟丙甲纤维素、羧甲纤维素钠、卡波姆、聚乙烯醇、聚乙二醇等成分的人工泪液(以选择不含或者少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为宜)。同时患者应注意改变生活与用眼习惯,如果这些行为不改变,人工泪液滴得再多也是于事无补。
另一方面就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辨证论治,明确患者是肝肾阴虚,阴虚火旺,或是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或是阴阳两虚,或是湿热内蕴,或是气滞血瘀,然后对证下药,全面调理患者自身体质,平衡阴阳。同时还可以配合局部熏蒸、按摩等其他方法,从而使患者使用人工泪液的频率降低,最终实现症状缓解或痊愈。所以,中医治疗干眼有很大的优势,干眼也绝不是无药可治的“绝症”。
几招缓解干眼症状
陈国孝分享了几种生活中可用于缓解干眼的方法,简单易行,不妨试试。
穴位按摩
按摩睛明(在面部,目内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攒竹(在面部,眉头凹陷中,额切迹处)、瞳子髎(在头部,目外眦外侧0.5寸凹陷中)、太阳穴(在颞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等眼周穴位。
每个穴位3~5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或学做眼保健操。可改善眼周气血运行,起到舒筋活络、缓解眼疲劳的作用。
药膳食疗
日常饮食上要注意平时少吃容易上火的食物,如榨菜、辣椒、牛肉、羊肉、狗肉、花生、瓜子等。过度用眼后,眼底黄斑容易受到损伤,故可补充胡萝卜素之类,如食用胡萝卜、蓝莓等,以缓解眼睛疲劳,预防干眼。
杞菊决明子茶
材料及做法:菊花6g,枸杞子15~20g,决明子15g,加水煮沸后代茶饮。
功效:具有清肝泻火、养阴明目的功效。气虚便溏者不宜饮用。
莲子心茶
材料及做法:莲子心3g,加水煮沸后代茶饮。
功效:具有清心去火的功效。脾胃虚寒者不宜饮用。
山药枸杞粥
材料及做法:山药300g,枸杞子10g,大米、水适量,煮粥后食用。
功效:山药能健脾补肺,固肾益精;枸杞子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之效。
起居注意
一是改善用眼习惯,减少持续用眼时间。一般每用眼半小时,就应让眼睛休息一会,可以通过闭目养神、远眺等方式,以减轻眼睛疲劳。
二是多眨眼,以增进眼表湿润,一般每分钟眨眼次数不少于20次。
三是改善周围环境,少用空调,可以在工作环境中添加一个加湿器,或放置一盆水,增加空气湿度。
四是可以用热毛巾、蒸汽眼罩等敷眼熏眼,既可以增加湿度,也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对预防干眼大有好处。
陈国孝提醒,很多人的干眼症状属于轻度或中度,千万要注意防止进一步加重。长期的眼表干燥往往会造成角膜上皮缺损,最终会对视力造成严重的损害,所以,患者一旦出现干眼,要及早前往医院就诊。
摘自2025-8-28中国中医药报
黄春佩 广东省中医院
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导致许多人出现睡眠差、肾气不足等问题,进而引发耳鸣。耳鸣常伴随耳痛、听力下降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同时,耳鸣可能进一步干扰睡眠,长期如此容易导致疲乏无力、身体困重、头晕、记忆力减退等问题。就医检查时,多数患者并未发现器质性病变,或仅存在轻度听力下降,常被诊断为神经性耳鸣。虽然医生会开具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的药物,但往往难以完全缓解症状。
中医认为,若平时饮食不节、过食寒凉,易损伤脾胃,导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清阳不升,可引起头重昏沉。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则易耗伤肾精,肾精不能上充于耳,可致耳鸣如蝉、昼夜不休,并伴有腰膝酸软、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要缓解耳鸣,一方面需调整工作与生活节奏,减少不良习惯的刺激;另一方面,可通过以下日常调护方法进行调理,以达到理想效果。
饮食调理
宜:多食入肾的黑色食物,如黑芝麻、黑豆、黑米、桑椹;多食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梨、荸荠、鸭肉、甲鱼等。
忌:辛辣刺激、油炸烧烤类食物,以免助火伤阴。少饮咖啡、浓茶及冷饮。
起居有常
杜绝熬夜:尽量晚上11点前入睡。夜间是人体阴液修复滋养的关键时期,熬夜易耗伤肾阴。
适度运动: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和缓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以免损伤阴津。
情志调摄
放缓节奏:学会减压,张弛有度,避免长期精神紧张。
培养静气:每日静坐、深呼吸或冥想15~20分钟。静能生水(肾阴),有助于心神沉静,滋养肾阴。
穴位按摩
每日早晚按摩太溪穴(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和涌泉穴(足底前三分之一凹陷处),每穴按摩3~5分钟,可滋阴补肾、引火归元。
鸣天鼓法
两手掌心紧按耳孔,其余四指自然置于后脑勺,将食指叠于中指上,用力滑下弹击玉枕穴,耳中可闻“咚咚”如鼓之声。每日数次,有补肾益精、通利耳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