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鸡蛋食疗合辑

(2022-11-02 10:52:57)


时间:2021-07-1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张宝旬

鸡蛋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卵黄素、卵磷脂、维生素和铁、钙、钾等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如今已成为餐桌上最常见的食品之一。

中医认为鸡蛋有滋阴润燥、养心安神、补血安胎、除烦的功效。其中,鸡蛋黄入心、肾经,有滋阴润燥、养血息风、治心烦不得眠的作用。鸡蛋白则有润肺利咽、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目赤和咳逆等症。

鸡蛋的吃法多种多样,烹调手段也各不相同。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与鸡蛋相关的食疗方法集合,供参考。

百合鸡子汤可治中老年失眠。百合鸡子汤出自《金匮要略》。鸡子黄滋阴润燥,养血息风,治心烦不得眠,养心胃之阴;百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注意需过滤掉蛋清,只取蛋黄食用。

香油煎鸡蛋小儿长期咳嗽适用。这是一个民间验方。香油即芝麻油,能润燥通便、解毒驱虫。煎鸡蛋时请使用纯芝麻油,勾兑的芝麻油效果不好。

核桃壳黑豆煮鸡蛋对于顽固型口腔溃疡非常有效。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黑豆中含有大豆皂草甙等物质,有解表清热和滋养止汗作用,轻度的口腔溃疡,只需煮黑豆水喝就可以。顽固型复发性的口腔溃疡可以用这个核桃壳和黑豆同煮鸡蛋的方法,只吃煮好的药蛋,不喝汤水。

艾叶煮鸡蛋适用于崩漏或宫寒者。崩漏是妇科常见问题。不在行经期间而突然大量出血,称为“崩”;淋漓下血不断者,称为“漏”。艾叶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与鸡蛋同煮,对崩漏有效,同时也是改善宫寒的好办法。每天吃一枚艾叶蛋就可以了。

当归蛋适用于月经量少的时候服用,有补血的功效。煮好后的鸡蛋可在汤汁里多泡些时间,让鸡蛋更好地吸收汤汁。只吃鸡蛋,不喝汤汁。

绿豆水冲鸡蛋绿豆可清热、泻火、解毒,本药膳适用于上火、咽痛、烂嘴角者。

蛋黄油可改善皮肤问题。炼制出蛋黄油后装入玻璃瓶内并放置于冰箱里保存,方便随时取用。

盐水冲鸡蛋有降血糖的功效。盐水冲鸡蛋是效果不错的控糖方法之一。血糖偏高的朋友不妨一试。(张宝旬)

鸡蛋黄:寻常食品 滋阴妙药

时间:2022-12-1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杨玲玲 李鲜 河南省中医院

 

鸡蛋是生活中常见的食品,许多人不知道的是鸡蛋黄还是一味中药,在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多次出现,如黄连阿胶汤、百合鸡子黄汤和排脓散中均含有鸡蛋黄。鸡蛋黄又名鸡子黄、鸡卵黄等,《本草纲目》言:“鸡子黄,气味俱厚,阴中之阴,故能补形。昔人谓其与阿胶同功,正此意也。其治呕逆诸疮,则取其除热引虫而已。”《温病条辨》言:“鸡子黄镇定中焦,通彻上下,合阿胶能预熄内风之震动也。”其性味甘平、微寒,入心、肺、肾经,具有滋阴润燥、养血熄风的作用,可治疗心烦不得眠、热病惊厥、虚劳吐血、呕逆、下痢、烫伤、热疮、小儿消化不良等病。鸡子黄生、熟均可入药,生用滋阴养血,熟用健脾生肌、涩肠止泻,熟鸡子黄炒黑取油为蛋黄油,既可内服滋阴敛疮、涩肠止泻,也可外用敛疮生肌、润燥息风,临床多以外用居多。

生活中,有些人只吃蛋白不吃蛋黄,认为蛋黄中胆固醇含量高,对身体不好。事实上,健康人群每天1~2个鸡蛋,不仅可以供给营养,还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功效。现代研究显示,鸡蛋黄富含卵磷脂、钙、磷、铁以及多种维生素等,有促生长发育、镇静等作用。此外,《本草纲目》言:“卵白象天,其气清,其性微寒;卵黄象地,其气浑,其性温;卵则兼黄白而用之,其性平。精不足者补之以气,故卵白能清气,治伏热、目赤、咽痛诸疾;形不足者补之以味,故卵黄能补血,治下痢、胎产诸疾;卵则兼理气血,故治上列诸疾也。”《本草便读》言:“鸡子生凉熟温,内黄外白,入心肺,宁神定魄。和合熟食,亦能补益脾胃。生冲服之,可以养心营,可以退虚热。”可见蛋白性微寒,蛋黄性温,蛋黄、蛋白合食性平,共补气血。

下面推荐三款鸡蛋黄美食,以供选用。

百合鸡子黄粥

材料:粳米100g,百合30g,鸡蛋1枚。

做法:将百合洗净,用温水浸泡一晚,当白沫出,另加清水400ml。洗净粳米,浸泡30分钟,加入水中后加入百合同煮为粥,粥将熟时取鸡蛋1个,去蛋清取蛋黄,加入汤中,搅匀再煮,可用白糖适量调味(糖尿病患者不加)。

功效: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方中百合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理脾健胃、利湿消积、宁心安神,鸡子黄滋阴润燥、养血熄风,粳米养阴生津、除烦止渴、健脾胃、补中气、固肠止泻,同煮共奏滋阴养胃、健脾除烦之功。

薯蓣鸡子黄粥

材料:山药60g,鸡蛋黄3个,粳米200g。

做法:将山药洗净削皮,切块备用。将粳米洗净与山药一起煮粥,待成后加入煮熟的鸡蛋黄,搅匀即可。

功效: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鸡子黄固涩大肠,山药补肺脾肾,共奏健脾和中、固肠止泻之功。

姜汁鸡子黄饮

材料:生姜1块,鸡蛋黄1个,米汤少许。

做法:将生姜洗净去皮,捣烂如泥状,用洗净的纱布绞出姜汁,煮熟鸡子黄,趁热投入姜汁中,拌匀,兑入少许米汤即可。

功效:生姜温中散寒,合鸡蛋黄,共奏温中涩肠止泻之功。

雨水节气“君子献玫”助你养肝健脾
摘自2025-2-20中国中医药报
杨 勇 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

扫描二维码观看制作视频。
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此时,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已然过去,春的气息愈发浓郁,万物也开始萌动。
雨水节气的养生原则,主要是保肝养肝、健脾补气。除了通过合理的作息和心理调节来达到养肝保肝的目的外,在饮食上也可以适当选用一些具有养肝、健脾功效的中药或药食两用食材。
推荐一道能养肝健脾补气的食疗方——“君子献玫”。这道食疗方以经典的补气名方四君子汤为基础,搭配玫瑰花等食材,既能补足一身正气,又能帮助我们强身健体,远离春季疾病。
食材:面粉230克,生麦芽3克,川党参5克,白术5克,甘草5克,茯苓5克,白糖20克,植物油5克,水120克,酵母5克,盐2克。
做法:1.将川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生麦芽打成粉末,加入面粉中,搅拌均匀。
2.将酵母加入温水(水温不超过40)中,搅拌均匀,静置片刻使其充分溶解。
3.将酵母水倒入面粉中,再依次加入白糖、盐和植物油。用筷子将面粉搅成絮状,然后用手揉成光滑的面团。
4.将揉好的面团放入容器中,盖上保鲜膜,置于温暖处进行发酵,直至面团体积膨胀至原来的2倍左右。
5.待面团发酵完成后,取出面团,用手揉或用擀面杖擀压,排出气体。将面团均匀分成6个小面团。取一个小面团,搓揉成长条,再均匀分割为7个小剂子,擀成圆形(状如饺子皮)。
6.将7个擀好的面皮依次半叠在一起,用筷子在中间压出凹痕,再将压好的面皮整体翻过来。从一端沿着长轴卷起成卷,用刀在凹痕处切开,将面皮卷一分为二,整理成花朵形状。
7.将做好的花朵面皮放入蒸锅中,进行二次发酵,大约20分钟,直至花朵面皮体积明显增大。
8.开火蒸熟,水开后蒸15分钟。关闭燃气,不要立即开盖,静置2分钟后,开盖即可完成。
小贴士:发酵适宜的温度在30左右,若天气较冷发酵困难,可将面团放入烤箱或微波炉等密闭环境中,旁边放一碗开水,营造温润湿热的发酵环境。
发酵时,面团体积涨到原来的2倍时,用手指蘸取干面粉,在面团上戳一个洞,面团不回缩即发酵完成。
该食疗方中的川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均为中医经典名方四君子汤的组成原料。四君子汤是著名的补气方剂,方中四味药材皆具甘温之性,具有益气健脾、养胃的功效,特别适合脾胃气虚者服用。
生麦芽为大麦的芽,具有补脾胃、助消化的作用,同时还能疏肝理气。在雨水节气食用生麦芽,不仅能健补脾胃、促进消化,还能预防肝胆脾胃疾病。此外,生麦芽在雨水节气中对于健康人群也具有良好的预防和保健功效,通过其健脾、保肝的作用,帮助人们远离春季常见的肝胆脾胃疾病。

山楂说

 (2018-04-10 07:31:22)[编辑][删除]

 

山楂赋
寒秋最爱山里红,树树挂满红灯笼。
酸甜适口开脾胃,活血散瘀心脑清。
生津止渴可入药,消食化积肠道通。
江湖郎中施妙手,冰糖葫芦显神功。

山楂又名山里果、山里红。山楂为蔷薇科植物山里红或山楂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切片、干燥后可以入药,具有健脾开胃、消食化滞、活血化痰的功效,对胸膈脾满、疝气、血瘀、闭经等症有很好的疗效。关于山楂,还有一段凄美的传说。

相传山东境内有座驼山,山脚下有位姑娘叫石榴。她美丽多情,爱上了一位名叫白荆的小伙,两人同住一山下,共饮一溪水,情深意厚。不幸的是,石榴的美貌惊动了皇帝,官府来人抢走了她并逼迫其为妃。石榴宁死不从,骗皇帝要为母守孝一百天。皇帝无奈,只好找一幽静院落让其独居。石榴被抢走以后,白荆追至南山,日夜伫立山巅守望,日久竟化为一棵小树。石榴逃离皇宫寻找到白荆的化身,悲痛欲绝,扑上去泪如雨下。悲伤的石榴也幻化为树,并结出鲜亮的小红果,人们叫它“石榴”。皇帝闻讯命人砍树,并下令不准叫“石榴”,叫“山渣”,即山中渣滓。但人们喜爱刚强的石榴和这段美丽的爱情故事,即称此树为“山楂”。

《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山楂,若以甘药佐之,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其性尤和平也。”《唐本草》记载山楂:“汁服主利,洗头及身上疮痒。”《本草图经》谓山楂“治痢疾及腰疼”。

健康益寿小根蒜

  (2018-04-10 12:12:23)[编辑][删除]

 


清明过后,正是小蒜贪长的时节,田埂、沟渠、都有它们葱绿婆娑的身影。采挖小蒜,水洗之后,但见白生生的长梗、圆滚滚的小蒜头、绿油油的细叶绺儿,清清白白,煞是喜人。

小蒜,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小根蒜、野蒜、山蒜、野葱。小蒜作为一味中药,主要是用它干燥的鳞茎,称为“薤白”。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蒸透或置沸水中烫透,晒干即成。中医学认为,薤白性辛、苦、温,归心、肺、胃、大肠经,有通阳散结、行气导滞、消胀止痛之功,用于肠胃气滞、泻痢后重;亦可用于寒痰凝滞、胸阳不振,症见胸闷气短,胸背刺痛等,可帮助预防和辅助治疗心绞痛、冠心病。

小蒜还是烹调佐料和佐餐佳品,它含丰富的糖、蛋白质、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物质。据研究,它含有17种氨基酸,具有预防贫血及解毒作用,还能够促进毛发生长和防止皮肤老化。对体弱者而言,可润中补虚,使人耐寒,经常食用有利于强健筋骨,特别对于成长期的儿童和缺钙的老人有良好的营养价值。

小蒜温和爽口,没有大蒜、大葱那种辛辣和刺激,特别是薤白,南方一般称“藠头”,洁白晶莹,辛香嫩糯,加小盐腌制后脆生生、香甜甜,佐酒下饭极是健脾开胃,满口生津。现代文学家汪曾祺先生也曾写到“薤”“藠头”,写到南方人的吃法“大都是腌制或入醋,味道酸甜;或加辣椒,则酸甜而极辣,皆极能开胃”。老先生可能不知道薤在北方叫作“小蒜”“小根蒜”,而且吃饭多种多样。比如小蒜儿整棵切碎,加了黑木耳、豆腐、粉条、海米,拌上花椒、胡椒、精盐以及适量花生油搅匀,用以包包子、包饺子、摊煎饼,那味儿鲜香无比。最为简单的就是生食,清清白白的小根蒜配上煎好的外焦内酥的黄鲫鱼,再摘一把红殷殷的香椿芽,用绵软耐口的沂蒙煎饼一卷,大口啖之,助消化、解油腻、增食欲,那味儿甭提多美气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