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夏季泄泻试试穴位推拿

(2022-11-02 09:06:16)


时间:2021-07-1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付国兵


专家简介:付国兵,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整骨推拿分会副会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脏腑推拿项目组组长。

随着气温越来越高,迎来了一年中最为酷热的夏天,不少夏季常见病证的发病率又开始有上升趋势,作为夏季常见病之一的泄泻,可能是最常困扰大家的问题。泄泻,又称腹泻,本病首载于《黄帝内经》,有“婺溏”“飧泄”“濡泄”“洞泄”“注下”等不同病名,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多见,临床症状常常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呈糊状或稀水状,伴或不伴有腹痛。

夏季泄泻原因

感受外邪《黄帝内经·素问》指出:“长夏善病洞泄寒中”,夏季天气炎热而潮湿,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也是暴雨频发的季节,湿、热、暑、寒邪气错杂而至,夏季泄泻的病邪入侵以湿邪为主,夹杂着寒、暑、热等病邪,导致肠胃功能失调。此外,脾脏喜燥而恶湿,湿邪入侵则最容易困遏脾阳,从而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而导致泄泻。寒邪或者暑邪亦能“直中”脾胃,使脾胃功能失调,运化失常,清浊不分,而成泄泻。

饮食所伤进入夏季,由于气温升高和日照时间延长,大家免不了在晚上三五好友把酒言欢,啤酒和烤串成了夏季“标配”,然而骤然的生冷饮品摄入和辛辣刺激、肥甘厚味会严重损伤脾胃的运化功能。此外,夏日的天气炎热而潮湿,给细菌病毒的滋生提供了适宜条件,食物极易被致病微生物污染而导致人们食用后感染机会增多,所以饮食不节和饮食不洁也是导致夏季泄泻的重要因素。《景岳全书》中有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若饮食不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泄痢作矣。”脾胃为仓廪之官,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液;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过食生冷,易致寒湿阻滞;过食肥甘厚味和辛辣刺激,易致呆胃滞脾,湿热内蕴;误食不洁食物,易致肠胃损伤,皆可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致使脾胃传导失司,升降失调,水谷停滞而导致泄泻。

情志失调夏季是自然界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而中医认为“天人合一”,人和自然界是一个整体,所以夏季也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中医理论认为“肝为阳脏,喜调达而恶抑郁,在志为怒”,人体阳气旺盛导致肝阳易上亢,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而肝脾相互影响,相互传变。《金匮要略》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气过盛,可克伤脾土,脾胃受制,运化失常,或忧思气结,脾运阻滞,均致水谷不化,下趋肠道为泄泻。

脾胃虚弱《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故脾虚乃泄泻发病之关键所在,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若因长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久病缠绵,均可导致脾胃虚弱,中阳不健,运化无权,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清气下陷,水谷糟粕混杂而下,遂成泄泻。

穴位推拿调养

泄泻的主要病变位置在脾胃和大肠,所以推拿手法主要以健脾和胃、温化寒湿为主,穴位主要选取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任脉穴位为主。

揉腹

“腹部乃人体的第二大脑,是精气五神之府、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泉”,腹居人体中部,是联结上下的枢纽,为全身经脉汇聚之所。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任脉、带脉、冲脉、足厥阴肝经皆循行于此,故揉腹可推动全身经气运行,使郁结的气血得以疏通,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

操作时,逆时针掌揉上腹部,顺时针掌揉脐周及下腹部,共约5分钟左右。本法主在健脾和胃,涩肠止泻。

点揉天枢、足三里

天枢和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天枢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募穴,可调理肠腑而止泻。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合治腑病”,按揉足三里可健脾和胃、生发胃气。

天枢: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左右各一穴。以拇指、示指两指点揉两侧天枢穴,各约2分钟左右。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用拇指按揉两侧足三里,各2分钟。

按揉中脘

中脘属任脉。中脘穴深部为胃幽门部所在处,故按揉中脘穴可以疏肝养胃、消食导滞、和胃健脾、降逆利水。

中脘:位于上腹部,脐上4寸,前正中线上。以中指点揉中脘穴,约2分钟。

指振关元

关元属任脉。是小肠募穴,小肠之气结聚此穴并经此穴输转至全身。故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同时指振关元可以激发阳气,涩肠止泻。

关元:位于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以中指点按关元穴,同时指振约1分钟左右。

夏季泄泻调养要求我们要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增强自身免疫力才能适应夏季多变的天气,摒弃不良饮食习惯,少食生冷和肥甘厚味,注意调控自身情绪。在此基础上运用穴位推拿可以促进气血运行,改善机体阴阳失衡,保持健康活力的状态。

慢性腹泻伴裂纹舌治验一则
摘自2025-6-26中国中医药报
吴力强 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
《古今医统大全》云:“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然而,通过四诊之后,很多疾病的症状与苔脉并不相符,有的甚至大相径庭,常令初学者难以抉择。笔者有幸跟随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杨进抄方学习,时常遇到此类病患,今举一则验案与诸位同道分享。
朱某,男,32岁,形体壮实,2022年1月23日初诊。患者十余年来大便稀薄,日行2~3次,夜眠可。苔薄微腻,多裂纹(先天),脉细濡。
诊断:西医诊断为慢性肠炎;中医诊断为泄泻(脾虚湿盛)。
治则:芳香化湿,健脾止泻。
处方:党参10g,炒白术10g,木香6g,砂仁5g(后下),茯苓10g,石榴皮20g,藿香9g,炒山药12g,陈皮6g,姜半夏9g,炙甘草3g。14剂,水煎服,日1剂。
8月7日二诊:上次服药后,腹泻改善,未巩固。近来再作,苔薄白,多裂纹,脉细濡。守上方去木香,加炒扁豆12g、炒薏仁15g。14剂,煎服法同前。
2025年6月8日三诊:3年前服药后腹泻明显改善。近期旧恙再作,泻水样便,日行3~4次,肠鸣,偶有腹痛,胃纳可,苔薄白,舌面裂纹,脉细。处方:党参10g,炒白术10g,木香6g,砂仁6g(后下),姜半夏9g,茯苓10g,藿香9g,陈皮6g,石榴皮20g,防风8g,炒白芍12g,炙甘草3g。14剂,水煎服,日1剂。
按 慢性腹泻归属于中医学“泄泻”的范畴,病位在大肠,与肝、脾密切相关,病因多责之于湿。湿为阴邪,非温不化,故治疗常采用辛温化湿、淡渗利湿等法。裂纹舌是指舌面上有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各种形态明显的裂沟,多见于阴虚热盛证,治疗当以养阴清热为法。当慢性腹泻患者伴有裂纹舌时,化湿易伤阴,养阴易助湿,颇难取舍。
杨进认为,舌苔是中医临证的重要客观指标之一,能够反映人体五脏之虚实。《辨舌指南》言:“凡见(舌)裂纹,断纹如人字、川字、爻字及裂如直槽之类,虽多属胃燥液涸,而实热内逼者亦有之。”本案患者为青年男性,形体壮实,裂纹舌为先天性,平素并无所苦,且无其他阴虚内热征象,故舍舌从症。根据《黄帝内经》:“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理论,予香砂六君子汤、藿香正气散健脾化湿,佐石榴皮入肝经酸涩止泻。三年来多次就诊,每次治疗后症状都有显著改善,可知辨证准确,故有言:“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针灸消肿三针

 (2019-10-07 09:46:48)[编辑][删除]

针灸消肿三针的方法:qi转载  豫西南客转载了piaoliu111的博文

1.急性腰椎痛

穴位:人中。

特点:开通闭塞,清热祛风。

用针:2寸针,在腰椎痛部位的对侧向迎香穴水平运针。

方法:站立位,进针1.5寸,轻轻用针刺激,直至患者感到疼痛。边捻针边让患者弯腰,至最大幅度时再回到直立位,同时向相反方向运针。反复操作23次,疼痛很快就会消失。

手背部腰痛一、二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立竿见影,两穴同用效更大。

2.急性视神经炎

穴位:光明。

特点:清肝明目,消肿镇痛。治疗眼睛发痒疼痛、白内障、夜盲症、青盲及偏头痛。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提插捻转,轻运针以导气,留针1520分钟

光明穴足少阳胆经之络穴。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3.急性咽炎

有两种治法:(1)耳背静脉放血,在耳背选取最明显的静脉,用指端搓揉以引气,拇食指固定该处,用三棱针点刺,放出几滴血即可。

按:耳尖放血亦极效,配少商商阳点刺出血效更佳。

2)穴位针刺额中穴,在印堂和神庭的中点。采用1.5寸针,刺向印堂。进针3/4寸,提插20秒钟,患者平卧留针30分钟。

按:本法疗效确彰,有人以此法治疗白喉极效!

4.急性结膜炎

用针方法:患侧耳尖,用三棱针刺耳尖,挤出35滴血即可。

5.闭经

穴位:上窷。

用针方法:用1.5寸针,直刺入骶后孔。尽可能确定行经的时间,如果不能,建议选择女性感觉不舒服或感觉心情不好的日子。患者站立,双脚微分,双肘支于桌上,以使耻骨和下腹部不受任何挤压,进针前医生应按压患者腹部58次,按下时要缓,放开时要快,这样可以对子宫产生有效刺激。进针1寸,顺时针捻转至最大幅度,留针,直至患者感到子宫收缩,反复操作3次。两侧穴位都要针刺。注意月经后25天再进行治疗。

按:与后面22痛经的治疗互参,二者操作有何异同之处?另长强治疗闭经亦极效,二者应都是针对继发性者,原发性闭经难治。 

四缝穴

  针灸消肿三针 (2019-10-07 14:33:48)[编辑][删除]

 

qi转载   美夣成真转载了piaoliu111的博文    

针推养身  6天前

扎四缝一直是用来治疗小孩积食、胃口不开的。原以扎四缝只适合孩子,不适合大人。

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