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睡眠的阐述已有二千余年,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记载,主要通过阴阳、营卫气血学说对“寐寤”进行了比较深刻朴素唯物的阐述。有“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等描述。此后历代医家对此进行了临床与理论方面的补充,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睡眠医学。但睡眠问题仅作为“症”来讨论,并不是作为一个“病”或重症考虑,常被人忽视。而如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竞争压力不断增多,睡眠障碍中失眠尤甚众多。中医药在治疗本病上具有疗效好、现将本病的中医理法研究简单介绍如下:
早在《内经》、《伤寒论》等书就对失眠相关的疾病进行了详细论述,开创了失眠症的辨证论治,创立了半夏秫米汤、酸枣仁汤、黄连阿胶汤等多首名方,历代医家沿用不衰并加以不断发展。
《素问·逆调论》有“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之说,指“不得卧”的原因,是阴阳的相通“不得从其道”,阳不入阴,心神失养,神不守舍;又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说。《景岳全书·卷十八·不寐》:“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痰热生火,上扰心神,则夜寐不宁。王清任《医林改错》有“不寐一证乃气血凝滞”之说。
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包括4个方面:化源不足,心神失养;阴虚火旺,阴不敛阳;心虚胆怯,心神不宁;痰热、实火扰动心神等。病位主要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某些学者提出更进一步的见解,认为湿热之邪亦属本病的病因之一,有的认为气滞血瘀是导致本病的病机之一。而祝味菊、徐小圃、陈苏生等3位近代名老中医临床经验,提示肾阳虚衰,虚阳浮越亦是导致本病的病机之一。全国名老中医王翘楚教授认为五脏功能失调皆能导致不寐,而其中尤以肝为主。于是在中医辨证论治研究上有的学者提出营阴不足、郁结浊滞是不寐的基本病理变化,进而认为育阴开郁是治疗不寐的大法、采用自拟育阴开郁汤治疗取效较好。
祝味菊、徐小圃、陈苏生等3位老中医用温肾潜阳法治疗不寐的经验。高洁等依据《内经》“胃络通心”理论,应用心胃同治法治疗宿食停滞,痰热扰心的不寐取得疗效。裘昌林强调从整体出发,临床按邪正虚实辨证将本病分为9型,其中虚证分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型;实证分为肝郁气滞型、心火亢盛型、痰热扰心型、肝胆湿热型、食积胃气不和型。虚实夹杂者分为阴虚火旺型、心肾不交型。虚证以补气养血,养心安神为法;实证以疏肝理气、清热泻火、涤痰化湿、消食和胃、活血化瘀等为治则;虚实夹杂则补虚泻实,揆度阴阳以安心神。王翘楚对临床多变的失眠症,遵循“天人相应”的中医基础理论,对“失眠症”进行系统临床研究,形成了一整套从肝论治的诊疗方案体系,并对“昼开夜合”的落花叶、萱草花、合欢叶进行了生药、药理研究,丰富和创新了中医药科研方法和学术观点。以八证三型而分治。八证即肝木偏旺、肝阳上亢、肝郁瘀阻、肝胃不和、肝气横逆、肝郁化火、肝肾两亏、心虚胆怯。其中肝木偏旺为失眠症的发病基础,而肝郁瘀阻是其病理转归。三型即虚型、实型、虚实夹杂型,并指出临床上以肝郁瘀阻最多见,故治则需着重于平肝解郁、活血安神。
由此可见,《内经》奠定睡眠理论的基础,主要从阴阳营卫之气和脏腑论及处,后世又从血从湿从痰论治睡眠之为病。而当今以王翘楚教授领衔的课题组,以天人相应为理论指导,认为睡眠是人适应自然,合乎自然的一种状态,它反应了人体阴阳营卫的变化,也受阴阳营卫变化的影响。认识到睡眠-觉醒规律与大自然交替规律的统一性,把睡眠与关系人体健康的营、卫即与人体体质,免疫功能联系在一起。传统的辨证论治实际上就是一种因人而异的诊治手段,然而,无法硬般照套在每个患者的身上,所谓”古方今病,不相能也”。从目前中医治疗失眠的临床报导看来,失眠人多数是因为精神压力大而导致失眠,致脏腑气机失调,阴阳失衡。治疗的关键还是在调理气机,疏肝解郁。因此,疏肝解郁的方剂治疗失眠得到较明显的疗效。
阴虚火旺证
华某,男,39岁,失眠伴周身乏力5年。经常彻夜不眠,依赖佳乐定维持睡眠。近1月耐药性增加,每夜睡1小时,疲倦乏力,精神不振,健忘,自汗盗汗,心烦易怒,头晕,耳鸣,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未见器质性病变及病理征。自服补肾健脑、人参蜂王浆等品,效果不佳。
辨证属阴虚津亏,虚火内扰。治宜滋阴泻火,安神定志。 方选知柏地黄汤加减:知母15g, 黄柏9g, 生地黄20g,
丹皮12g, 泽泻15g, 百合30g, 女贞子, 旱莲草, 白芍, 麦冬, 玄参各15g, 磁石, 合欢皮,
夜交藤各20g,水煎服。服药6剂,症状明显减轻,体力增加,同时渐减佳乐定用量。效不更方,继服12剂,诸症愈,体力睡眠均正常。嘱患者少食滋补辛辣食物,以防助火伤阴。
按:朱丹溪谓:“阴常不足,阳常有余”。随自然界气候逐渐变暖,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侵袭人体,易化火伤阴;七情内伤,五志过极易化火伤阴;世人又多嗜食烟、酒、油炸、炙烤、辛辣肥腻食物,皆易化火伤阴;或阴虚体质者病后没有及时补阴,或过用参芪香窜燥烈之品,以助火耗津。阴虚生热,水亏不能济火,火热耗气伤津,更加重阴亏之势,阴虚火旺,内扰心神,神明失养,神不安宁而证见疲乏无力,彻夜不寐,心烦易怒,健忘多梦,多虑善忧,日渐消瘦,口苦口干,便秘,小便黄。舌红少苔少津,脉细数均属阴虚火旺之象。方用滋阴泻火,安神定志之知柏地黄汤加减,往往取得满意疗效。
气虚胆怯证
百某,女,35岁,心悸失眠半年余,加重1周。平素易感冒,五心烦热,盗汗。半年前感冒后出现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夜眠渐减。自服复方丹参滴丸、宁心安神丸效果不明显。1周前患者又感冒,心悸胸闷加重,自觉心中空空然有下坠感,纳可,彻夜难眠,恐惧,二便调。舌红少苔脉结、代。心电图示:频发性室性早搏。
证属气虚胆怯,治宜补气养心,镇惊安神。
处方:柴胡,党参,黄芩,黄连,半夏各9g,丹参20g,玫瑰花9g,白芍15g,炒栀子12g,百合30g,泽泻15g,黄柏6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磁石20g,炙甘草6g,水煎服。服6剂诸症减轻,24剂后失眠诸症尽除,心电图正常。
按:《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心气安逸,胆气不怯,虽忽若有惊,或登高涉险,自可泰然处之。若心虚胆怯,则处事易惊,梦寐不宁。患者素体质虚弱,阴虚内热,复因外邪犯肺,化热化火,内陷心包,心神不安致失眠,当责之于心虚胆怯。此类证型用小柴胡汤透达半表之邪,疏解气机,加用清热化痰,重镇安神之品随手而瘳。
痰热扰神证
孙某,男,52岁,失眠伴头昏乏力10余年。工作劳累,饮食不规律,夜间入睡困难,睡则多梦易醒,平素头昏,心烦,胸闷,疲倦,乏力,纳差,二便调。患者形体肥胖,既往有糖尿病病史5年,口服二甲双胍,空腹血糖控制在7.5~10.5mmol/L。舌红,苔黄腻,脉弦。
证属痰热扰神,治宜清热除烦,化痰安神,
处方:陈皮12g,半夏9g,黄芩12g,黄连9g,栀子9g,茯苓12g,泽泻15g,白术15g,枳壳,竹茹,远志各12g,合欢皮20g,夜交藤20g,炙甘草6g,水煎服。服20剂诸症减轻。
按:《素问·奇病论》曰:“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丹溪心法》曰:“酒面无节,酷嗜炙煿,……炎火上升,脏腑生热。”过食肥甘厚味不宜消化,日久成积,湿食生痰,郁痰化热,扰动心神,则为失眠。此型病人多为壮年人,见于形体肥胖者、嗜食膏粱厚味而工作压力大者,临床颇为常见。以黄连温胆汤加味,伴头晕者加泽泻、白术,加强健脾利湿,祛痰湿之标本;伴耳鸣者加磁石、珍珠母重镇潜阳;伴血压高者,加石决明,伴便秘者加大黄。
中医脑病诊治思路探析
(2016-12-04
14:09:23)[编辑][删除]
国医大师 张学文
中医脑病学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学术团队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力倡脑当为脏论,并重新阐发脑的生理病理、病因病机,以期指导临床实践。
倡导脑当为脏论
脑为元阴元阳之脏,统辖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调燮七情六欲。
脑当为脏的理论依据 《内经》言:“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脑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理应为脏。《内经》言:“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内经》亦言:“诸髓者皆属于脑;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
脑贮藏精气功同心、肺等脏的功能。《内经》言:“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不论是从先天或后天来看,脑皆具有藏精气而不泻的脏的特性。
脑的生理功能 脑位于颅内,其位最高,统领诸神,为元神之官,生命之主宰。脑藏髓,主神志,智能出焉。脑协调五脏六腑,统辖四肢百骸,开窍于五官,灵机现于瞳子,应于语言,经脉为任督二脉而统帅诸阴诸阳。脑依靠五脏六腑化生的精、气、血、津液的濡养、温煦、推动,从而保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脑与五脏的关系 从生理和病理看,脑依赖五脏精华之灌注,六腑清阳之气以濡养。脑中气、血、津液、精等物质充足,方能髓海充盈,神机敏锐,协调五脏六腑及统辖四肢百骸的功能健旺。
脑病的生理病理特点
“诸阳之会”阳易亢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行于头面,“诸阳之督”的督脉也入于脑。头为诸阳会聚之处,阳者炎热,火性炎上,阳气易亢,故脑病以阳亢、火热证较多。阳明腑实、热结肠腑证常表现出躁扰不宁、谵语、昏迷等;少阳火郁、胆热痰扰证常表现出头晕目眩、耳聋、耳鸣、不寐等;肝火上炎、风阳妄动、肝阳上亢证常表现出昏迷、耳鸣、耳聋、癫狂等;阴虚火旺证常表现出不寐、健忘、耳鸣、眩晕等;六淫之邪侵扰清空常表现出头痛、眩晕、痉证、闭证、颅脑痈、暑病、急惊风等。
“清灵之窍”窍易闭
脑窍贵在清灵通利,一旦痰、瘀、水、湿、火热之邪交结为患闭阻脑窍,则脑神失养,神机不运而变证丛生。因痰瘀热邪闭阻清窍,火扰元神者,则见健忘、昏迷、癫证、痫证、狂证、厥证等;因痰湿蒙闭清窍,元神被扰者,则见昏迷、癫证、痫证等;因卒冒秽浊之气,浊邪害清,清窍闭塞,元神被乱者,则可卒发闭证;因气滞血瘀,痰瘀交阻,脑脉瘀阻,清窍不利,易卒发中风之脑络痹阻证;因络破血溢,致瘀血内停,水津外渗,水瘀互结,脑窍闭塞者,则见中风、解颅之颅脑水瘀证。
“元神之府”神易伤
主要是神志或神机病变。痰火上扰,元神逆乱者,可见头痛、失眠、癫证、痫证、狂证等;元神被痰湿所蒙扰者,可见郁证、嗜睡、癫证、痫证;七情过极过激导致元神失常者,可见郁证、厥证、脱证、脏躁等;汗吐下太过,元气暴脱,导致元神无所依附者可见脱证等;颅脑外伤,伤经损络或络破血溢,侵扰脑神,可见中风偏瘫、口眼歪斜、头痛、眩晕、痫证等。
“诸髓之海”髓易虚
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之源有如下四因:(1)先天禀赋不足,肾亏精气化源不足,加之后天脾胃失调,精血难以为继,故而髓海空虚不满,多见于幼儿“五迟”“五软”等;(2)因年老精亏,肝肾虚损,精气化源日竭,髓海渐空,出现眩晕、耳鸣、痴呆、嗜睡等;(3)因五脏气血阴阳耗脱亡散,波及脑髓,致髓海虚极而发为脱证;(4)瘀血痰浊,癥积压迫,如脑岩等致精髓升降出入之道壅塞失畅,阴阳气血津液难于上奉于头,日久必致髓海空虚,表现出“大实有羸状”之情形。
“诸脉之聚”脉易损
脑脉的损伤常表现为络破血溢和脑脉瘀阻。若肝阳暴亢、心火炽盛,气血上冲于脑可致络破血溢;或血凝为瘀,津滞为痰,痰瘀互结痹阻脑脉脑络,皆可导致中风病之发生,病理过程中出现痰饮、瘀血、痰瘀交阻及水瘀互结的格局,从而致使脑脉受损,脑髓失养,清窍闭阻,神机失用。临床常见于中风的络破血溢,脑脉瘀阻、颅脑水瘀证。
脑病的临床辨治经验
脑病常见证候 表现:(1)神明失主;(2)神机失用;(3)七情失常;(4)九窍失司。
望闻问切四诊并重,尤重于舌诊 舌象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颅脑病变痰瘀多见,舌苔常见白腻、黄腻或灰(黑)腻苔,或见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紫暗,或淡紫,舌下脉络粗曲,散布瘀斑瘀点瘀丝。脉象可见弦滑、弦硬或沉细而涩。
脑病常用治法
(1)益气活血法(适于气虚血瘀证),强调脑血栓形成病因病机主要为因虚致瘀,治当益气活血、疏通经络,以补阳还五汤加减制成通脉舒络液静脉滴注,加服通脉舒络汤。
(2)清肝活血法(适于肝热血瘀证),中风病因病机为肝热血瘀,治当清肝活血、化瘀通络,用清脑通络汤。
(3)醒脑通窍,活血利水法(适于颅脑水瘀证),可服用脑窍通口服液。水瘀交结、脑窍闭塞证,其基本病机为颅脑瘀血与水湿痰浊互阻脑窍,使神明失主、肢体失用、七窍失司。治法为醒脑通窍、活血利水,并视其病机不同,酌情加用益气、补肾等法相得益彰。(张学文)
陕西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张学文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研究所 李军
诸多脑病在发病过程中极易形成颅脑痰瘀交结证。痰瘀交结证一旦形成,治疗必须化痰活血,双管齐下,才是正治。此治疗方法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而要根据证情适宜配合温清消补诸法精确施治,方可取效。颅脑痰瘀交结证的常用治法归纳如下:
清热化痰、活血息风法 适用于痰火瘀热上扰清窍证。症见急躁狂乱,骂詈叫号,伤人毁物,不避亲疏,或语言错乱,哭笑无常等,舌质红紫,舌苔黄腻或黄厚而干,或舌下散布瘀丝瘀点,脉滑数或弦滑。常用方有礞石滚痰丸、羚角钩藤汤合犀角地黄汤(犀角用水牛角代)化裁。
益气活血、健脾化痰法 适用于气虚血瘀兼挟痰浊交阻脑络证。症见半身不遂,神疲乏力,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言语不利,肢体重滞肿胀,舌淡紫,苔白腻,舌下散布瘀丝瘀点,脉滑重按无力。
理气活血、开郁化痰法 适用于气滞血瘀、津聚成痰、阻闭神明证。症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寡言少语,或喃喃自语,喜怒无常,甚则忿不欲生,不思饮食,胸胁闷窒,面色滞暗或青紫,咯痰白黏而量多,舌紫黯,苔白腻,舌下可见瘀丝瘀斑,脉弦滑。常用方有血府逐瘀汤合顺气导痰汤加减。
清肝活血、化痰消浊法 适用于肝热血瘀痰浊滞留脑络证。症见头晕目眩,急躁易怒,头痛如蒙似箍,胸胁胀满,肢体麻木,或一过性偏瘫、视物黑蒙,语言蹇涩,大便秘结,舌质紫黯,苔厚腻,舌下脉络粗曲发紫,散布瘀点瘀丝,脉弦滑或弦硬。常用方为清脑通络汤化裁。
通腑化痰、活血醒脑法 适用于痰瘀滞闭脑络,兼胃肠腑实粪毒上扰清窍之证。症见半身不遂,躁扰不宁,言语不利,口舌歪斜,偏身麻木,口黏痰多,口气秽浊,腹胀便秘,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常用方为星蒌承气汤合桃红四物汤化裁。
通窍活血、化痰利水法 适用于瘀血闭阻脑窍,水津外渗,聚而不散的颅脑水瘀证。症见神识恍惚,或昏聩不语,痰涎壅盛,言语错乱。小儿可见头颅膨大畸形,囟张不合,头面青筋暴露等症。舌质黯红或青紫,或舌体胖大边有齿印等,脉象弦滑或硬,或沉细而涩。常用方为通窍活血汤合五苓散加减。
破血逐瘀、化痰软坚法 适用于顽痰瘀毒交阻颅脑之脑瘤病证。症见头痛剧烈,如劈如箍,痛处固定不移,或头皮抽掣麻木,甚则神昏谵妄,或呕吐痰涎,抽搐震颤,舌质淡紫,舌体胖大,苔白腻,舌下散布瘀斑瘀点,脉滑。常用方为导痰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温经活血、化痰通络法 适用于痰浊瘀血阻滞脑络,脑阴阳平衡失调,阳气郁遏不得外展而致的严重恶寒等。症见精神萎靡,彻骨寒冷,虽值暑季也着冬装,面色灰滞或青紫,唇舌紫黯,苔白腻,舌下散布瘀丝瘀点,脉沉涩或沉伏。常用方为脑泰通颗粒或通窍活血汤合二陈汤,加附片、桂枝、鹿角胶等。(李军)
广东省中医院张学文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 孙景波
张学文教授活血化瘀十法如下所述。
理气祛瘀法 适用于气机郁结,脉络瘀滞的血瘀证。“血随气行,气为血帅”,故血瘀先有气滞。治疗法则应“疏其气血,令其条达”,常以丹参配伍柴胡、木香、香附等。以宣通气机,破除滞气,推动血行的丹参饮、血府逐瘀汤为代表方剂。
温经化瘀法 寒凝可引起气滞血瘀,“寒则泣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治疗上采用温经化瘀法,丹参配以温经散寒之品,如桂枝、附子、细辛等。方剂如温经汤、少腹逐瘀汤等。
清热化瘀法 用于热灼伤络,或热盛迫血妄行等证,症见衄血、便血、吐血、皮肤黏膜出血等。此外热毒内蕴还可引起局部气血循环失畅致疮疡、红肿等。治宜用丹参配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药物。方如犀角地黄汤、清营汤、大黄牡丹皮汤等。
祛风化瘀法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在临床治疗某些病证,如因风中脏腑经络,引起半身不遂,语言声涩;或肢体顽麻不仁,皮肤瘙痒不止等血虚生风证,常以丹参配合祛风通络药物。方剂如大秦艽汤、蠲痹汤等。
祛痰活血法 痰浊郁阻络脉,以致血瘀痰浊互结,阻于肺络,则喘逆唇青;流窜经络,则痰核生成;留于脏腑,则成癥瘕痞块;上蒙清窍,则癫痫狂乱。常以丹参配伍化痰散结之品,如半夏、天南星等。
渗湿活血法 “血水同源”“血不利则为水”,血瘀往往导致停水,水湿停滞亦能引起血瘀。临床常见水肿兼有唇色青紫,面色晦暗,舌质胖嫩而有瘀斑、瘀点,舌下脉络暗紫粗张。常以丹参配用渗湿利水药有益母草、泽泻、茯苓等,方剂如益肾汤等。
攻下化瘀法 适合于瘀血内结,腑实便闭病证。在治疗时运用活血化瘀兼通里攻下之药,如大黄、芒硝等。方如桃仁承气汤,具有化瘀散结、通腑清热的作用。
养阴化瘀法 用于热病之后,阴虚体弱而夹有瘀血之证。多见于心肺阴伤、肝肾虚损、瘀血阻滞的病证。常见头晕目眩,潮热盗汗,腰膝酸软,面黄少华以及复发性口疮、尿血等症。常以丹参配合补血养阴药物。
补气化瘀法 用于病程日久,阳气不足,血行不畅,气虚血瘀,阻滞经络之证。血瘀症状伴有头晕、气短、倦怠乏力等气虚症状及中风后遗症等。常以丹参配合补气助阳药物,方剂如补阳还五汤等。
祛瘀止血法 用于咳血初止,仍有紫血咳吐而出;胸脘部闷胀而痛,舌质紫。常以丹参配合有活血化瘀且有止血之功的三七、花蕊石、鲜藕汁等。(孙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