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治养贫血

(2022-11-01 15:56:38)


时间:2021-07-1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胡晓梅


专家简介:胡晓梅,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博士生导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凡循环血液单位体积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以及红细胞压积均低于正常标准者称为贫血。贫血的诊断主要依据有血红蛋白(Hb),成年男性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孕妇Hb<100g/L,一般可认为贫血。

贫血程度根据Hb水平,分为轻度贫血,Hb在90~120g/L之间;中度贫血Hb在60~90g/L之间;重度贫血Hb在30~60g/L之间;极重度贫血Hb低于30g/L。

贫血是临床最常见的表现之一,但它不是一种独立疾病,可能是较复杂疾病的重要临床表现,一旦发现贫血,必须查明其发生原因。贫血的原因有红细胞生成减少,比如造血原料不足导致的营养不良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继发于慢性肾病、自身免疫病的慢病贫血;红细胞破坏增多,比如溶血性贫血;失血,比如手术或事故导致的急性失血;痔疮或月经过多导致的慢性失血。

常见症状

贫血症状的有无或轻重,取决于贫血的程度、贫血发生的速度、循环血量有无改变、患者的年龄以及心血管系统的代偿能力等。贫血发生缓慢,机体能逐渐适应,即使贫血较重,尚可维持生理功能;反之,如短期内发生贫血,即使贫血程度不重,也可出现明显症状。年老体弱或心肺功能减退者,症状较明显。

贫血症状一般表现为乏力、怕冷、皮肤和黏膜苍白、毛发干枯等。贫血可引起全身各个系统的症状,如心血管系统可出现心悸、气短、心脏杂音、心脏扩大、心绞痛、心衰等,神经系统可出现头晕、头痛、目眩、耳鸣、注意力不集中、嗜睡、多神经炎等,消化系统可出现纳差、恶心、腹胀、黄疸、便秘等,生殖系统可出现性欲减退、月经失调等,泌尿系统可出现轻度蛋白尿、夜尿增多等。

总之,疲乏、困倦,为贫血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症状。心悸为最突出的症状之一。食欲减退、腹部胀气、恶心、便秘等为最多见的症状。

中医辨治

对于贫血,一般处理方法可采取适当措施消除贫血原因,切忌滥用补血药,必须严格掌握各种药物的适应症。

出现以下症状中医一般辨证为贫血:乏力、气短、头晕等症状,属于气虚证;皮肤、黏膜、指甲等部位苍白的表现,属于血虚证;失眠、盗汗、低热等症状,属于阴虚证;怕冷、畏风、肢凉等症状,属于阳虚证。

贫血采取中医治疗方法需辨证进行。气虚证者给予补气生血,方剂如出自于金元时代《内外伤辨惑论》中的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或者出自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四君子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血虚证者给予补血养血,方剂如出自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四物汤(地黄、当归、赤芍、川芎)。阴虚证者给予滋阴生血,方剂如出自于明代《景岳全书》中的左归丸(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子、川牛膝、菟丝子、鹿胶、龟胶)。阳虚证者给予温阳化血,方剂如出自于明代《景岳全书》中的右归丸(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枸杞子、当归、杜仲)。

药膳食补

生地乌鸡汤:乌骨鸡1只(1500克以上,公鸡、母鸡均可),大生地、饴糖各120克。先将乌骨鸡宰杀后去毛及肠杂,洗净。大生地酒洗后切片,饴糖拌和后,装入鸡肚子内缝好,放进瓦钵内炖烂或放入蒸锅中隔水蒸烂。功效补血养肝。适用于肝血亏虚或产后血虚血热及一切失血后所出现的贫血,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所致的贫血,化学、物理损伤及造血器官功能障碍所致的贫血等症。注意大便溏泻,腹胀食少者不宜服用。

牛骨髓膏:牛骨髓60克,天冬300克,生地、黄精各500克,绍兴黄酒适量。先将牛骨砸碎取油髓,备用。将黄精、生地、天冬加适量的水,煎熬、浓缩成膏。趁初成之浓缩膏尚热时,加入骨髓,用银匙不断地搅拌和匀,冷却即成。每晨起空腹时,用绍兴黄酒调膏10克服食。功效补精生血,养肝滋胃。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化疗、放疗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损害有一定防治作用。注意脾虚腹泻,胃纳不佳者忌服。

黄豆芽猪血汤:黄豆芽、猪血各250克,料酒、植物油、蒜茸、葱末、姜末、精盐、味精各适量。黄豆芽去根洗净;猪血划成小方块,用清水漂净。锅内加植物油烧热,爆香蒜茸、葱末、姜末,下猪血并烹入料酒,加水煮沸,放入黄豆芽,煮2分钟,调入精盐、味精即成。随意服食。功效润肺补血。适用于血虚头晕,缺铁性贫血等症。

猪血(鸭血)粥:猪血(鸭血)、粳米各100克,精盐、味精、葱、姜、菠菜各适量。先将猪血放沸水中稍煮,然后捞出,切成小块;再将菠菜洗净,放人沸水中,略烫数分钟,捞出后切细,同猪血块、粳米煮粥,粥熟后放入精盐、味精、葱、姜即可;每日早、晚餐温热服食。功效养血,润燥。适用于各类贫血以及痔疮便血,老年性便秘等症。

糯米阿胶粥:阿胶30克、糯米100克、红糖适量。先将糯米煮粥,待粥将熟时,放人捣碎的阿胶,边煮边搅匀,稍煮2~3沸后,加入红糖搅匀,即可食用。每日分2次服,3日为1个疗程。功效养血、止血、滋阴、补虚、安胎、益肺。适用于血虚,虚劳咳嗽,吐血,鼻出血,便血及妇女月经过多,崩漏,孕妇胎动不安,胎漏等症。宜间断服用。注意脾胃虚弱者不宜多用。

龙眼莲子粥:龙眼肉6克、莲子10克、小米60克、花生仁20克,熬粥早晚常食之。功效健脾补肾生血。适用于脾肾两虚之贫血、失眠等。

复方阿胶浆补气养血

 (2024-01-28 16:46:27)[编辑][删除]
复方阿胶浆
补气养血
摘自2024-1-24中国中医药报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阿胶自古就是滋补名贵药,民间还有唐代杨贵妃日日服用阿胶养颜驻容的传说。目前,以阿胶为主制成的中成药在市面上有不少,本文选择复方阿胶浆进行简单介绍,与爱美人士、体质虚弱者以及病后宜于进补的人群分享。
组成与功效
复方阿胶浆的组方思路源于明代医家张景岳的“两仪膏”。原方用人参半斤或四两、大熟地一斤,水浸后煎取浓汁,重汤熬成膏,入白蜜收之。《景岳全书》载:“治精气大亏,诸药不应,或以克伐太过,耗损真阴。”并赞曰:“若虚在阴分而精不化气者,莫妙于此。其有未至大病而素觉阴虚者,用以调元,尤称神妙。”本方以熟地黄补血养阴益精,用人参补气养阳,诠释了中医学中阴阳互根、气血相生的理论,为后世创制滋补药剂启发很大。
中成药复方阿胶浆堪为“两仪膏”的加强版,除人参(红参)、熟地黄外,又加入了阿胶、党参、山楂。其主要功能是补气养血,用于气血两虚证,症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唇甲淡白、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细无力等。药理学研究发现,本药有增强造血功能、抗肿瘤、提高免疫力等作用。因此本药还可用于治疗白细胞减少症、各类贫血、神经衰弱、骨折不愈合、恶性肿瘤放化疗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属于气血两虚者,也可用于病后、产后体虚及素体羸弱者的调养。
中医理论强调“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与血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病理上相互影响。若素体虚弱,或劳倦内伤,或思虑过度,或久病不愈等,均可致气血两虚,治法上常气血同补,使气以生血,血以载气。方中阿胶乃血肉有情之品,性味甘、平,可补血滋阴润燥;熟地黄甘、微温,可补血养阴、填精益髓。二者相合,养血滋阴,以补脏腑先天之本,共为君药。人参甘而微温,大补元气,生津安神;党参甘、平,益气养血生津,二者相配,大补元气,鼓舞后天生化之源,共为臣药。山楂健胃消食、活血行滞,使补中寓散,滋而不腻,为佐药。全方药仅五味,但配伍精当,药专力宏,且补而不滞,是气血双补的知名代表药。
服法及禁忌
本药为棕褐色至黑褐色的液体,味甜。每支装20毫升,或每瓶装200毫升、250毫升,饭前口服,一次20毫升,一日3次。
服药期间,不宜同时服用藜芦、五灵脂、皂荚及其制剂,也不宜喝茶和吃萝卜。感冒患者不宜服用。凡体实者,以及脾胃虚弱、呕吐泄泻、腹胀便溏、咳嗽痰多者慎用。儿童、孕妇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服药2周症状无改善或病情加重或出现新的严重症状,应及时停药并去医院就诊。

还少胶囊温肾补脾养血益精

  (2024-01-28 04:56:30)[编辑][删除]
还少胶囊
温肾补脾 养血益精
摘自2024-1-26中国中医药报
刘小平 湖南省洞口县中医医院
有些人年纪轻轻总感到身体疲惫乏力,有些人六七十岁却还是充满活力,这是为什么呢?其实答案就在脾和肾上。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根本,脾为后天之根本。二本有伤,则未老先衰;二本既固,则老可还少矣。今天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个温补脾肾的养生名方——还少胶囊。
组方与功效
还少胶囊源于南宋杨倓《杨氏家藏方•卷九》中的还少丸。还少丸由山药、牛膝、白茯苓、山茱萸、楮实子、杜仲、五味子、巴戟、肉苁蓉、远志、小茴香、石菖蒲、熟地黄、枸杞子、大枣等组成。
原方载制法、用法为:“上件为细末,炼蜜入蒸熟、去皮核枣肉和均,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温酒、盐汤下,日三服。”现在通过剂型改革制成胶囊剂,其药物组成与还少丸一致。
方中肉苁蓉、巴戟天、小茴香能温肾壮阳,补命门相火,命门旺则脾强健运,三药共为主药。其中肉苁蓉补而不峻,可补命门之火且不至于过热而生燥;巴戟天补肾助阳;小茴香散寒气,止疼痛,暖肝肾,“善主一切诸气”(《本草汇言》)。熟地黄、枸杞子、楮实子善养血益精、壮水之主,水足以济火,三者共为辅药。杜仲、牛膝补肝肾、强腰膝。《本草汇言》认为:“凡下焦之虚,非杜仲不补,下焦之湿,非杜仲不利,腰膝之疼,非杜仲不除,足胫之酸,非杜仲不去。”牛膝挟药力而引火下行,亦可活血通络,两药相伍,共补肝肾。山药、茯苓益脾胃,祛水湿,两药合用能清利湿热以健脾,助脾解运化之困,脾运健旺则后天之精丰沛,可以充养先天以助肾阳。山茱萸、五味子补肾润肺,涩精敛汗。远志、石菖蒲交通心肾,安神益智。以上八味,用以为佐。使以大枣调和脾胃。诸药合用,共奏温肾补脾、养血益精之功。
本药用于脾肾两虚所致的腰膝酸痛、阳痿遗精、耳鸣目眩、肌体瘦弱、食欲减退、牙根酸痛等症。现代广泛用于男性不育症、中老年男性雄激素部分缺乏综合症,女性不孕症、围绝经期综合征、慢性盆腔炎,以及甲状腺功能减退、抑郁症等属脾肾两虚者。
《杨氏家藏方》载,若服此方后“五日有力,十日眼明,半月筋骨盛,二十日精神爽,一月夜思饮食……久服牢齿,身轻目明、难老,百病俱除,永无疟痢,美进酒食,行步轻健”,有使人返老还少之感,故称“还少丸”。本药虽说不能使人青春永驻,但确实可以通过调理脾肾来帮助延缓衰老,是一种疗病养生的好药。
服法及禁忌
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棕黄色粉末或颗粒,气香,味酸、微甜、苦。规格为每粒装0.42g。口服,一次5粒,一日2~3次。
服用本品期间忌辛辣、生冷、油腻食物。本品宜饭前服用。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伤风感冒及热症患者忌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李敬孝:“三锦囊”助力精力充沛

  (2024-01-06 03:27:05)[编辑][删除]
李敬孝:“三锦囊”助力精力充沛
摘自2024-1-5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衣晓峰 通讯员 关子赫
今年已78岁高龄的李敬孝,行医不辍;带教授徒,积极义诊。依旧步履坚定、精神矍铄、声若洪钟,令人羡慕不已。耄耋之年依旧精力充沛,离不开他养生的三个“锦囊秘诀”。
锦囊一 方法得当且如一
李敬孝认为,养生要树立正确的态度,也要选择适合自身的方式方法,坚持不懈五禽戏,数十年的晨练。
相传五禽戏是华佗效仿5种动物的活动特点而创制的体操健身运动,对躯体及五脏都有良好的锻炼效果。《三国志•魏书•华佗传》学生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长寿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活动筋骨、滑利关节,扶正祛邪,强体抗病。
李敬孝解释说,每种功法都有其独特规律,专一训练能强化生命运动的节律,提高有序化程度;如果多种功法同时进行,会对其理解不深,且各法间会互有干扰,影响生命活动的有序化,起不到保健作用。
锦囊二 恬淡虚无贯始终
在生命中,寿夭与疾患会受到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用何种心态面对,至关重要。凡事恬淡虚无的心态。
“恬淡虚无”出自《素问•上古天真论》:“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恬”为心理上的一种自我疗愈能力。动物受伤后能地舔舐自己伤口,“舔”字由“舌”与“添”的右半部分组成。“恬”由“竖心旁”与“舌”组成,反映了人能自我疗愈心理伤害的能力。
“淡”比“恬”的境界要高一级。“淡” 由左边“三点水”与右边“两个火”组成,能反映水火平衡的一种状态。阴阳互依
“虚”较“淡”的境界要更高一级。虚的境界是指人用完全置身世外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
“无”是修行的最高境界。“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素问•上古天真论》),为道家对“无”境界的诠释,也是古人逍遥自在的养生境界。
恬淡虚无,为生活淡泊质朴、心境平和宁静,外不受物欲之诱惑、内不存情虑之激扰,达到物我两忘的人生境界。是道家尊奉的养生根本途径, 想让自己快乐健康、平和顺遂,达观的心态至关重要。
锦囊三 养生规律须记牢
中医养生要逐步生活化、规律化,把养生方法融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日常的作、息、坐、卧、衣、食、住、行等, 均需符合人体生理特点、自然与社会规律遵循《黄帝内经》养生之法,生活规律,饮食健康,心静体动,坚持至今,仍保持着耳聪目明、步履轻健的状态。
李敬孝养生心得“少”“多”“常”六字诀
少盐、多茶、发常梳;少糖、多糙、耳常揉;少油、多纤、肛常提;少食、多餐、齿常嚼;
少思、多眠、目常运;少卧、多行、胆常扣。
少思多眠,保持恬淡虚无,如清代诗人袁枚的《喜老》言:“一起百事生,一眠万事了。眠起即轮回,无喜亦无恼。何物是真吾?身在即为宝。”疾病的产生与经络堵塞、气血不通息息相关,因此平时还需增加疏通经络的运动,如梳头、揉耳、提肛、叩齿、转目、扣胆经等。上述运动能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恢复神经机能的敏感性,对增强人体免疫功能至关重要。持之以恒锻炼,定能有助于身轻体健、延年益寿。
(本文摘自《中医健康养生》2023年12月刊)

桑葚红焖牛肉
摘自2024-1-5中国中医药报
施芳英 何富乐 浙江中医药大学
桑葚红焖牛肉药膳。它以牛肉为主料,配以桑葚酒、姜蒜香料等调味,经过慢火炖煮,使牛肉入味酥烂,汤汁浓郁鲜香,色泽红亮诱人。桑葚红焖牛肉不仅美味,还有补肝益肾、补脾养血、强筋壮骨的功效。
“民间圣果”桑葚
桑葚是一种美味又营养的水果,也是一味常用的食药物质。桑葚汁如蜜般浓郁,酸甜清香,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花青素、多酚等抗氧化物质,还有钙、铁、锌等微量元素。因此,桑葚被誉为“民间圣果”和水果中的“乌鸡白凤丸”,还有“四月桑葚赛人参”的俗语流传。干桑葚是把鲜桑葚晒干或烘干而成的,它的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跟鲜桑葚差不多,只是水分少了,味道更甜了,糖分更高了。
中医认为,桑葚味甘酸、性寒,能入肺、肝、肾、大肠经,能补肝益肾、生津润肠、乌发明目。《滇南本草》说桑葚“益肾脏而固精,久服黑发明目”,《随息居饮食谱》说桑椹“滋肝肾,充血液,止消渴,利关节……长精神,健步履,息虚风,清虚火”。可见桑椹对于滋补肝肾阴血有很好的效果。
“肉中骄子”牛肉
牛肉是一种美味又营养的食物,“肉中骄子”的美称。《本草纲目》说牛肉补气与黄芪同功,味甘性温,能入脾、胃经,能补益脾胃气血、强筋骨,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气血不足的人。现代研究发现,牛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组成比猪肉更接近人体需要,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对生长发育及术后、病后调养的人尤为适宜。
桑葚红焖牛肉具体做法
首先把牛肉切块,放入冷水中浸泡,去除血水,然后捞出,用开水焯一下。接着要把桑葚洗净,用盐水浸泡15分钟,再用清水冲洗,沥干水分后备用。在炒锅中放入油和冰糖,小火炒至冰糖完全溶化呈金黄色。这时候放入牛肉块大火翻炒,使其均匀上色,然后加入料酒、老抽、生抽、盐等调味料,以及姜片、八角、桂皮、香叶等香料,炒匀。接下来加入清水没过牛肉,盖上锅盖,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焖煮至牛肉软烂,放入桑葚,轻轻拌匀,再焖煮10分钟。最后开大火收汁,撒上葱花装盘即可。
桑葚红焖牛肉的适应症
桑葚红焖牛肉适合大多数人群食用,尤其适合腰膝酸软、易脱发白发、容易感到疲劳、食欲较先前减退的人群作为食疗佳品。需注意的是,这道菜不适合感冒咳嗽、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者服用。
桑葚性寒,牛肉性温,两者搭配,是一种阴阳调和的食疗法。不会使得整体过于寒凉或过于温热。

晚上熬夜白天补觉不可取

   (2024-01-06 03:25:10)[编辑][删除]
晚上熬夜白天补觉不可取
摘自2024-1-5中国中医药报
黄鸿昊 暨南大学中医学院
古代将一夜分为五更,“三更半夜”是指当晚11点到翌日1点的时段。根据天人合一思想,规律作息是良好的习惯。然而,三更半夜还没进入梦乡已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长期“三更”不休息,会影响人体昼夜节律,导致机体阴阳失调,使人容易疲倦、身体抵抗力下降,增加抑郁、烦躁易怒、焦虑等负面情绪,还能够诱发多种疾病。
子时安睡养阴培元
合理的作息规律是一剂良药,最养血与神,可以补充气血和让人精力充沛。三更又称为子时。中医认为,寝息与自然、人体阴阳兴衰转换相关。子时是阴极而阳生之时,犹如冬至,主静。因此时阴气最旺,子时后则转弱而阳气渐生,这时入睡最养阴。另外,《急救广生集》记载:“亥子时,安睡,以培元气。”指出亥时和子时安睡可以培养元气,而元气是生命活动原动力,增减可以影响机体的盛衰,所以不容忽视子时安睡的重要性。如今,不少人养成睡前吃夜宵、使用电子产品或工作等习惯,延长了晚间入睡时间,而且这些刺激有时候反而会干扰阳气和人体气血升降,加重不能入睡情况。
长期熬夜耗损精血
历来医家和养生家均重视睡眠,认为起卧失常损害身体健康,引起阴精不足或情志失调等问题。《养生类纂》称:“凡人夜则血归于肝,肝为宿血之脏,过三更不睡,则朝旦面色黄燥,以血不得归故也。”熬夜的人也常伴有皮肤干燥、黑眼圈、视力下降、头晕、胃肠不适、急躁焦虑、女性月经量减少等,这是因为熬夜使肝脏得不到滋养,肝藏血、疏泄功能下降,使相关的形体官窍、情志或经脉受影响所致。
睡眠是最好的收藏状态,也使阳气、精血得到补充。《养生秘录》记载:“夫子时始生之气在肾,是不召而自来,宜保而养之。”肾有收藏功能,还主藏精、生髓等。子时不休息必能损害其功能,促使肝肾精血亏虚。此外,《达摩洗髓易筋经》说:“当亥子丑寅四时,最宜安息,升降清浊,使心肾交关,百脉朝会。”认为亥子丑寅四时最应该休息,这四时依序代表的对应运行经络是三焦经、胆经、肝经和肺经,得到足够休息可使人体顺利地阴阳相交。但熬夜会使各脏腑功能失衡,升降清浊出入功能紊乱,心肾失交,百脉不通利。另外,长期熬夜常导致心火亢盛、肾水亏损等证,如出现心悸心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等症状。
日间睡眠不等同夜间睡眠
中医认为日间睡眠和夜间睡眠有不一样的气机升降变化,对人体有不同的影响。如《医暇卮言》解释日间睡眠和夜间睡眠眼白的先后不同变化,载:“人至暮劳极,眼白昏而带赤,静卧一宵,诘朝对镜清彻如故,此气降之验也。昼倦当静坐片时,或散步玩物,睡态自解。若因而沉寝,则初觉之时,目白必赤,此因卧而气反升之验也。”指出“夜卧使气降,昼卧使气升”的规律。另一方面,也有日间睡眠不利健康的论述。如《饮膳正要》载:“昼勿睡,损元气。”认为日间睡眠反伤元气。可见,日间睡眠不等同于夜间睡眠,也与自然规律不同步,很多时候睡后反而适得其反,感觉乏力、烦躁。但午时是阴阳交替时段,阳气达到顶端即将转阴。因此午时可稍作休息,约15~30分钟较为合适,不宜过长。
《叶选医衡》中认为:“调寝食在医药之先。”起居有常是保健养生的重要一环,在“三更”前睡眠更符合和顺应自然升降规律变化。熬夜必然使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失衡,也是现代很多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必须认真对待每天的睡眠时间。

晚上熬夜白天补觉不可取

   (2024-01-06 03:25:10)[编辑][删除]
晚上熬夜白天补觉不可取
摘自2024-1-5中国中医药报
黄鸿昊 暨南大学中医学院
古代将一夜分为五更,“三更半夜”是指当晚11点到翌日1点的时段。根据天人合一思想,规律作息是良好的习惯。然而,三更半夜还没进入梦乡已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长期“三更”不休息,会影响人体昼夜节律,导致机体阴阳失调,使人容易疲倦、身体抵抗力下降,增加抑郁、烦躁易怒、焦虑等负面情绪,还能够诱发多种疾病。
子时安睡养阴培元
合理的作息规律是一剂良药,最养血与神,可以补充气血和让人精力充沛。三更又称为子时。中医认为,寝息与自然、人体阴阳兴衰转换相关。子时是阴极而阳生之时,犹如冬至,主静。因此时阴气最旺,子时后则转弱而阳气渐生,这时入睡最养阴。另外,《急救广生集》记载:“亥子时,安睡,以培元气。”指出亥时和子时安睡可以培养元气,而元气是生命活动原动力,增减可以影响机体的盛衰,所以不容忽视子时安睡的重要性。如今,不少人养成睡前吃夜宵、使用电子产品或工作等习惯,延长了晚间入睡时间,而且这些刺激有时候反而会干扰阳气和人体气血升降,加重不能入睡情况。
长期熬夜耗损精血
历来医家和养生家均重视睡眠,认为起卧失常损害身体健康,引起阴精不足或情志失调等问题。《养生类纂》称:“凡人夜则血归于肝,肝为宿血之脏,过三更不睡,则朝旦面色黄燥,以血不得归故也。”熬夜的人也常伴有皮肤干燥、黑眼圈、视力下降、头晕、胃肠不适、急躁焦虑、女性月经量减少等,这是因为熬夜使肝脏得不到滋养,肝藏血、疏泄功能下降,使相关的形体官窍、情志或经脉受影响所致。
睡眠是最好的收藏状态,也使阳气、精血得到补充。《养生秘录》记载:“夫子时始生之气在肾,是不召而自来,宜保而养之。”肾有收藏功能,还主藏精、生髓等。子时不休息必能损害其功能,促使肝肾精血亏虚。此外,《达摩洗髓易筋经》说:“当亥子丑寅四时,最宜安息,升降清浊,使心肾交关,百脉朝会。”认为亥子丑寅四时最应该休息,这四时依序代表的对应运行经络是三焦经、胆经、肝经和肺经,得到足够休息可使人体顺利地阴阳相交。但熬夜会使各脏腑功能失衡,升降清浊出入功能紊乱,心肾失交,百脉不通利。另外,长期熬夜常导致心火亢盛、肾水亏损等证,如出现心悸心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等症状。
日间睡眠不等同夜间睡眠
中医认为日间睡眠和夜间睡眠有不一样的气机升降变化,对人体有不同的影响。如《医暇卮言》解释日间睡眠和夜间睡眠眼白的先后不同变化,载:“人至暮劳极,眼白昏而带赤,静卧一宵,诘朝对镜清彻如故,此气降之验也。昼倦当静坐片时,或散步玩物,睡态自解。若因而沉寝,则初觉之时,目白必赤,此因卧而气反升之验也。”指出“夜卧使气降,昼卧使气升”的规律。另一方面,也有日间睡眠不利健康的论述。如《饮膳正要》载:“昼勿睡,损元气。”认为日间睡眠反伤元气。可见,日间睡眠不等同于夜间睡眠,也与自然规律不同步,很多时候睡后反而适得其反,感觉乏力、烦躁。但午时是阴阳交替时段,阳气达到顶端即将转阴。因此午时可稍作休息,约15~30分钟较为合适,不宜过长。
《叶选医衡》中认为:“调寝食在医药之先。”起居有常是保健养生的重要一环,在“三更”前睡眠更符合和顺应自然升降规律变化。熬夜必然使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失衡,也是现代很多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必须认真对待每天的睡眠时间。
桂枝莲粉粥
摘自2025-1-8中国中医药报
功效:补心通阳,健脾固精,用于心阳亏虚所致肢冷畏寒、自汗、心悸失眠等。
材料:桂枝10克,莲子15克,粳米100克。
做法:莲子研磨成粉,也可直接用莲子粉;粳米淘洗干净。锅中放入桂枝和适量水,煮20分钟,去渣留汤。汤中倒入粳米,补足水,煮至粥半熟时,加入莲子粉,再继续煮至全熟即可。
专家箴言:桂枝为肉桂树的嫩枝,味辛、甘,性温,可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常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寒湿肢冷、水肿、胸痹、心悸等。莲子可养心益肾、补脾固气,常用于心悸失眠、脾虚久泻、遗精带下。热证、出血证者及孕妇忌服。
(摘编自《古方中的护心家常菜》,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黄芪牛肉粥
摘自2025-1-8中国中医药报
功效:益气养血,用于脾胃虚寒、血虚肢冷、心虚自汗。
材料:粳米、牛肉、山药各100克,生黄芪、大枣、小麦各30克。盐、姜片各适量。
做法:将粳米和小麦淘洗干净;山药去皮,切块;牛肉洗净,切丁。牛肉焯水后和姜片、黄芪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煮30分钟。拣出姜片、黄芪,放入粳米、山药、大枣、小麦,煮至粥成,加盐调味即可。
专家箴言:牛肉益气补虚,养血强身。大枣为“脾之果”,健脾益胃、补血生肌、安养心神的效果好。黄芪是益气固表的良药,善治气虚乏力、便溏、自汗等脱泻症,且有降压及扩张血管的作用,有益心血管系统,生用固表作用更强。山药可健脾强身,补虚止泻。小麦可养心肾,除烦渴,止虚汗,厚肠胃。以上食材合用煮粥,可令人气血旺盛,心神得养,身体强健。内热便秘者不宜多吃。
(摘编自《古方中的护心家常菜》,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名医名方益母暖宫煎

  (2024-03-06 12:38:53)[编辑][删除]
名医名方
益母暖宫煎
摘自2024-3-4中国中医药报
杨进,男,1944年出生,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首批百名“国家级教学名师”等称号,出版《新编温病学》等专业著作68部。从事温病学的教学、科研40余年,临床工作50余年,对感染性疾病和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有深入研究。
组成:当归18g,熟地黄20g,炒白芍15g,炒柴胡6g,炒延胡10g,艾叶9g,炮姜3g,仙灵脾10g,巴戟天15g,桃仁10g,泽兰18g,益母草18g。
功能:疏肝养血,温肾散寒。
主治:女性行经前后出现小腹疼痛,得温则减,四肢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证属寒性胞络,气血郁滞者。
用法:经前5~7天开始服用,每日1剂,常法煎服,3月为1疗程。
方解:痛经是指女子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的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的病症,为青年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本病归属于中医学“经行腹痛”的范畴,病位在冲任、胞宫,与肝肾密切相关。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二脉隶属于肝肾,在维系女性经、带、胎、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女子以血为主,以肝为先天,多愁闷,少欢悦,易生郁结,郁则冲任气血运行不畅,经血滞于胞中而作痛。正如《傅青主女科》曰:“经欲行而肝不应,则抑拂其气而疼生。”其次,肾藏精,内寄元阳,女性属阴,多肾阳不足,水液难以气化温通,胞宫内生虚寒而发痛经,《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谓“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故在治疗上,一则宣通肝经之气血,二则温补肾经之阳气,使之通而不痛,寒散而痛止。
益母暖宫煎中,用当归、芍药柔肝养血,柴胡、延胡索理气疏肝。瘀血阻滞,加桃仁入肝经血分,活血散瘀。益母草、泽兰皆为女科要药,前者善于止痛调经,后者长于和血散郁。寒凝胞络,加艾叶、炮姜温经散寒。肝肾同源,加熟地黄色黑入肾,填骨髓,生精血。肾阳不足,佐仙灵脾、巴戟天温补肾阳,使离照当空,阴霾自散。本方根据女性“多郁”“多虚”“多寒”的特点,以郁者达之、虚者补之、寒者温之为法,集当归芍药散、生化汤、泽兰汤等诸方之长,共奏养血疏肝、温肾散寒之功。
加减运用:腹胀腹泻者,加焦白术、石榴皮;恶心呕吐者,加姜半夏、生姜;经行头痛者,加吴茱萸、川芎;月经色暗者,加红花、苏木;经前乳胀明显者,加制香附、青皮。
(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 吴力强 陆兵整理)

清经散合二至丸治疗月经失调

   (2024-03-06 15:35:26)[编辑][删除]
清经散合二至丸治疗月经失调
摘自2024-3-1中国中医药报
李春芳 山东省诸城市中医医院
《傅青主女科》载:“妇人有先期经来者,其经水甚多,人以为血热之极也,谁知肾中之水火旺乎……治法但少清其火,不必泻水也……此方名为清经散,服二剂自平也。”二至丸出自《医方集解》,“(二至丸)补腰膝,壮筋骨,强阴肾,乌髭发”。二至,指的是冬至和夏至,是两味药的采集时间。女贞子最好的采摘时间为冬至之日,而旱莲草最好的采摘时间为夏至之日,故此方名为二至丸。本方治肝肾阴虚,精血亏损,或阴虚火旺。方中女贞子补肾滋阴、养肝明目,配用旱莲草养阴益精、凉血止血。二药合用,交通季节,顺应阴阳,补肝肾,养阴血,壮筋骨,清虚热,乌须发,凉血止血。此方药性平和,略微偏寒,滋而不腻。原文处方为丹皮三钱、地骨皮五钱、白芍三钱(酒炒)、大熟地三钱(九蒸)、青蒿二钱、白茯苓一钱、黄柏五分(盐水浸、炒),水煎服。
张某,女,43岁,2023年7月12日初诊。主诉:经期延长3个月。刻下:经行半月余未净,第2~3天阴道流血量较既往明显增多,伴有血块,血色深红,继而量少、淋漓不净,晨起口干,自觉心烦,大便干结,小便正常,睡眠正常,舌质偏红,苔黄腻,脉细弦。子宫附件超声显示子宫内膜厚0.5cm。血红蛋白98g/L。
诊断:西医诊断为1.功能失调性子宫异常出血。2.轻度贫血。中医诊断为经期延长(气血亏虚)。
方用清经散合二至丸加减:旱莲草30g,女贞子30g,黄柏10g,地骨皮10g,地榆炭10g,黄芩10g,白芍10g,益母草30g,五灵脂10g,龟甲(先煎)20g,青蒿12g,牡丹皮12g,生地黄12g,补骨脂12g,砂仁(后下)6g。7剂。
7月19日二诊:服药3剂后阴道流血明显减少,服用7剂后阴道流血完全停止,带下极少,心烦及晨起口干明显减轻,偶有腰酸,小便清,大便1日一行,舌苔薄黄,脉细弦。治疗上侧重滋阴养血、疏肝益肾,方用二至丸合越鞠丸加减:旱莲草30g,女贞子30g,黄柏10g,生地黄10g,麸炒山药12g,酒萸肉12g,白芍10g,牡丹皮12g,茯苓10g,川断15g,菟丝子15g,麸炒苍术12g。7剂。
7月29日三诊:服药7剂后全身症状改善,带下渐增,且锦丝状带下增多,腰酸消失,纳可,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沉细。转从阴中求阳,调理气血以促进排卵,方用补肾促排卵汤(出自《夏桂成实用中医妇科学》)加减:党参20g,当归12g,赤芍10g,麸炒山药12g,牡丹皮12g,酒萸肉12g,白芍10g,茯苓10g,熟地黄10g,紫石英(先煎)30g,五灵脂10g,木香10g。7剂。
患者于8月12日月经来潮,经期持续7天,经量同以往月经量。继续予“调周法”治疗第2个疗程,后月经恢复如常。
按 “治崩三法”为治疗崩漏的重要思想,即“塞流、澄源、复旧”,首见于《丹溪心法附余》,“治崩次第,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旧”,崩漏属于血证,月经失调常表现为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出现严重紊乱,经血非时暴下或淋漓不尽,前者称为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经期延长相当于现代医学之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本病宜先止血,即塞流,经后期重在滋肾养血,佐以疏肝理气,即澄源,经间期应重在补肾、调气血,养血补肾助阳与疏肝理气并重,稍化其瘀,即复旧,乃本中顾标,能迅速获效。因血热引起的经期延长常有阴虚火旺症状,故予清经散合二至丸,方中女贞子、墨旱莲用量宜大。同时,因本证型常兼夹残瘀,故不宜过量使用止血药,从茜草、地榆炭、五灵脂、山楂、益母草等中选用一二味即可。若脾胃不和者,可加用炒白术、砂仁、党参、陈皮之类,血止后宜整体调理,以助恢复正常经期。

钱氏生化汤化裁治验

    (2024-03-19 08:54:55)[编辑][删除]
钱氏生化汤化裁治验
摘自2024-3-13中国中医药报
阮学群 浙江省绍兴市越医文化研究会
钱某,女,38岁,1997年9月18日初诊。患者自诉平素月经每月延后数十天,量多且夹有血块,经期伴腹痛。半月前行药物流产,至今阴道出血不断,曾用西药止血、消炎等法治疗,但仍出血不止,西医建议行刮宫术治疗,因患者惧怕手术而来寻求中医治疗。刻下:面色苍白,头昏神疲,下腹部有轻度压痛,舌淡白,边有紫色瘀斑,苔簿白,脉细涩。患者因药物流产后血流凝滞不行,形成瘀血,瘀血滞留,妄行而出血不止。治宜补益气血、祛瘀生新,用钱氏生化汤化裁治之。
处方:当归10g,川芎9g,桃仁6g,炮姜6g,灸黄芪15g,党参15g,炒白术10g,益母草15g,泽兰6g,蒲黄炭(包煎)10g,灸甘草10g,红枣15g。3剂。二诊后血止面润。
按 此证的主要病机以气血虚弱为本,瘀血滞留不行为标,陈瘀不祛,新血不生。《景岳全书•妇人规》:“会稽〈钱氏世传〉曰:尝论产证,本属血虚,阴亡阳孤,气亦俱病。如大补则气血陡生,倘失调则诸邪易袭。四物避芍药之寒,四物得姜、桃之妙。气毋耗散,法兼补虚;食必扶脾,勿专消导。热不可用芩、连,恐致宿秽凝滞;寒不宜用桂、附,反招新血流崩。”
根据产后“多虚多瘀”的特点,用当归补血和血,灸黄芪补气,与当归一起补气又补血;川芎有“血中气药”之称,既活血,又行气止痛;桃仁活血化瘀,炮姜引药入血、温经化瘀;失血易伤气,用党参、炒白术健脾益气,使“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蒲黄炭活血止血,益母草、泽兰有活血通经、祛瘀生新之效;灸甘草温中益气、缓急止痛,红枣健脾补中以助气血生化。
白术:健脾利水止汗安胎
摘自2024-2-7中国中医药报
时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中国邮政于2023年10月发行《药用植物(三)》特种邮票一套6枚,由余天一设计。第四枚为白术,描绘了菊科苍术属植物白术的头状花序,小花紫红色,叶片为倒披针形或长椭圆形;背景为其粗大的根茎,是为药用部位,略呈拳状,外表灰黄或灰粽色。
白术主产于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采收,除去泥沙,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切厚片,常用品种有生白术、麸炒白术、焦白术等。
在中药学里,白术归属于补气药。《本草汇言》云:“白术,乃扶植脾胃,散湿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脾虚不健,术能补之;胃虚不纳,术能助之。”2020年版《中国药典》载其,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白术用于脾胃气虚、运化无力、食少便溏、脘腹胀满等症,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用于脾虚水停、痰饮、水肿、小便不利,如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等;用于脾虚气弱、肌表不固而汗多,如玉屏风散。

行气止痛诸“木香”

      (2024-02-03 09:11:26)[编辑][删除]
行气止痛诸“木香”
摘自2024-2-1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有“木香”之名的药物只有三种,即木香、川木香和土木香。虽言“木”香,来源却非木本,而是来源于菊科草本植物的根。从药材质地而言,三者中只有川木香质硬脆、易折断,余者质坚硬、不易折断。从功效而言,三者皆有行气止痛之效,然木香另有健脾消食之功,土木香兼有健脾和胃、安胎之效。
从历代应用和市场流通品种看,还有其他有“木香”之名的中药,如广木香、云木香、青木香、祁木香、红木香等,以下逐一分说。
木香、广木香、云木香本一物。木香原主产于印度、缅甸、巴基斯坦等国,以自广州进口、形如枯骨的质量最好,故有广木香之称。《四声本草》也说木香“昆仑船上来,形如枯骨者良”,《本草图经》则言“今惟广州舶上有来者也,他无所出”。后我国大量引种,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尤以云南丽江地区和迪庆州产量最大、质量佳,故又有云木香之名。现临床处方用药时,多用广木香或云木香之名强调优质饮片入药。
木香,来源于菊科多年生高大草本木香的根,又有名青木香(《本草经集注》)、南木香(《世医得效方》)等。药材气香特异,味微苦。木香本名蜜香,因香气如蜜,后讹传为木香。《本草纲目》载言:“木香,草类也。本名蜜香,因其香气如蜜也。缘沉香中有蜜香,遂讹此为木香尔。”木香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言“主邪气,辟毒疫温鬼,强志,主淋露。久服不梦寤魇寐”。木香辛散苦泄温通,芳香醒脾,有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临床常用于胸胁、脘腹胀痛、泻痢后重、食积不消、不思饮食。木香生用行气力强,煨用行气力缓而多用于止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木香汤,与青皮、姜黄、莪术、炒麦芽等同用,治食积气滞、胸膈痞塞、心腹刺痛、胁肋胀满、饮食减少、噫气吞酸、呕逆噎闷者。《太平圣惠方》木香丸,配当归、川芎、黄芩、桔梗等药,治小儿冷热不调、腹痛不可忍,或时寒热、下痢脓血者。《中国医学大辞典》香砂六君子丸,常与党参、白术、茯苓、砂仁、陈皮、半夏、枳实等药同用,治脾胃气虚、运化无力、脘腹胀满、呕恶食少、消化不良等症。因木香辛温香燥,易伤阴血,故阴虚、津亏、火旺者慎服。
质脆易折川木香。川木香,来源于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木香或灰毛川木香的根。因主产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雅安等地而得名。气微香,味苦,嚼之粘牙。药材外皮脱落可见丝瓜络状细筋脉,根头偶有“油头”。呈圆柱形,习称“铁杆木香”,或成纵槽半圆柱形,习称“槽子木香”。川木香仅有行气止痛的功效,临床常用于胸胁、脘腹胀痛、肠鸣腹泻、里急后重。
祁木香亦为土木香。土木香为菊科植物土木香的根。气微香,味苦、辛。主产于河北,有祁木香之称(《河北药材》)。《蜀本草》中记载后蜀国主孟昶苑中曾种的“木香”,《本草图经》考证后认为“恐亦是土木香种也”。另有《本草衍义》中所称塞外所得青木香,亦为土木香。土木香有健脾和胃、行气止痛、安胎的功效。临床用于胸胁、脘腹胀痛、呕吐泻痢、胸胁挫伤、岔气作痛、胎动不安。《湖北中草药志》有用土木香治牙痛的记载,直接捣烂或嚼烂,含患处或入虫牙孔内即可。值得注意的是,血虚内热者要慎服。
古今青木香莫混用。今之青木香为藤本植物马兜铃或北马兜铃的根,而古之青木香乃木香的别名。《新修本草》中将马兜铃根称作土青木香,便是对木香的别称青木香而言。《本草纲目》明确记载木香“昔人谓之青木香,后人因呼马兜铃根为青木香,乃呼此为南木香、广木香以别之”。《本草蒙筌》将土青木香简作青木香,今通行之。因此在按古方用青木香时务必注意,切莫用错品种。如从苏合香丸拆方研究冠心苏合丸时,用的便该是菊科植物青木香而非马兜铃根青木香。马兜铃根青木香含有马兜铃酸,可引起肾脏损害等不良反应,不可用于中成药,饮片配方也应慎用,不宜久服。国家药品标准处方中含有青木香的中成药品种早在2004年9月30日前已将处方中的青木香替换为了土木香。《中国药典》2005年版及之后也已将该品种删除。目前仅有《广西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7年版)有收载该品种,言其有平肝止痛、解毒消肿的功效,用于眩晕头痛、胸腹胀痛、痈肿疔疮、蛇虫咬伤。
南五味子红木香。红木香为五味子科常绿木质藤本长梗南五味子的根或根皮入药,味辛性温,有理气止痛、祛风通络、活血消肿的功效。红木香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言“治风气痛,伤力,跌扑损伤,胃气疼痛,食积,痧胀等症,俱酒煎服”,主治气滞脘腹胀痛、筋骨疼痛、痛经、跌打损伤、无名肿毒等证,民间多用。红木香虽未被药典收录,却也被多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收录,如《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第三版)(2019年版)记载红木香来源于南五味子的根或根皮,且言临床处方写红木香、紫金皮均付红木香。有《疡科选粹》一紫散,用紫金皮、生地黄治伤损眼胞,青黑紫色肿痛。

理气化滞沉香化滞丸

       (2024-02-23 15:53:21)[编辑][删除]
理气化滞
沉香化滞丸
摘自2024-2-21中国中医药报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春节假期刚过,李先生便打来电话,说他过节海吃海喝,把胃伤了,现在胃痛腹胀、大便不利,十分难受。他想吃点中成药调理,我问明情况后,推荐了沉香化滞丸,他服用仅一天,便觉好了大半。下面来解读这款药。
组成与功效
沉香化滞丸源于明代吴旻所著《扶寿精方》。原方由沉香五钱,蓬术(莪术)三两,炒香附、陈皮、木香、砂仁、藿香、炒麦芽、炒神曲、炙甘草各二两组成,为细末,酒糊为丸,绿豆大,每服五十丸,空腹开水送下。功能消积滞,化痰饮,去恶气,解酒积,治中满呕哕恶心。同代医籍《万病回春》又原方收录。之后此方得以不断充实与改进,版本较多。《重订通俗伤寒论》《中药成方配本》《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等书都有载录,成分大同小异。尤其《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所载沉香化滞丸,是在原方基础上减去甘草、藿香、麦芽、神曲,加入大黄、厚朴、黑丑(牵牛子)、枳实、青皮、三棱、五灵脂、山楂、枳壳而成,加强了理气消导之力,用来“主治饮食停滞,胸膈痞闷,两胁胀痛,嘈杂吐酸”。
现行中成药沉香化滞丸采用《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之组方,由沉香、大黄、香附(制)、厚朴(制)、莪术(制)、牵牛子(炒)、陈皮、枳实(炒)、木香、青皮、三棱(制)、砂仁、五灵脂(制)、山楂(炒)、枳壳(炒)共15味中药制成。主要功能是理气化滞,用于治疗食积气滞证,症见脘腹疼痛、胸腹胀满不舒、嗳腐酸臭、恶心欲吐、吐后痛减、饮食不下或厌食、大便不畅、舌苔厚腻、脉滑或弦。现代可用于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习惯性便秘等见上述证候者。
中医有“六腑以通为用”之说,意即胃、大小肠、胆等传化之官要维持出纳、消化、转输、排泄等正常生理功能,必须保持其畅通无阻。若暴饮暴食,或过食肥甘厚腻,极易损伤脾胃,造成食积内停、气血凝滞,故治疗重在理气化积、消食导滞,这正是本方的立意所在。方中沉香辛苦而温,以行气和中,降逆止呕;大黄、牵牛子苦寒泻下攻积,清理肠胃积滞,共为君药。枳实、青皮、香附疏肝破气,散结消痞;山楂消食化积;木香、枳壳、厚朴行气宽中,消胀止痛,共为臣药。陈皮、砂仁理气健脾,化湿和中;三棱、莪术、五灵脂活血行气,消积止痛,共为佐药。全方配伍药多而不杂,重在理气又兼顾血,重在消食又配合攻下,可迅速达到胃肠通利之目的,使诸症消弭。
服法及禁忌
本药为褐黄色的水丸,味苦、辛。每袋装6克,口服一次1袋,一日2次。
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胃痛、腹痛属脾胃虚寒者慎用。年老体弱及大便溏泄者不宜。女性患有功能性子宫出血,或平素月经量多者不宜使用。孕妇禁用。儿童应在医师指导和成人监护下服用。不宜与含人参成分的药物同服。服药3天症状无改善,或出现其他症状时,应停药并去医院诊治。

苍耳子

       (2024-02-03 07:56:19)[编辑][删除]
苍耳子
摘自2024-2-1中国中医药报
周超凡 中国中医科学院
外散风寒治头痛,鼻塞流涕易见功。
祛风除湿治痹痛,苍耳有毒损肝功。
苍耳子散治鼻炎,肝功不全要慎用。

龙葵龙胆苦寒清热解毒身安——诗词中的龙葵龙胆及其药用价值

        (2024-02-03 08:34:37)[编辑][删除]
龙葵龙胆苦寒 清热解毒身安
——诗词中的龙葵龙胆及其药用价值
摘自2024-2-1中国中医药报
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化碧何年自醢龙,一茎瘦玉琢寒筇。
鱼鳞蘸恨波光艳,鹊脑萦愁篆缕浓。
视草索声清悄悄,护花铃影翠重重。
胆瓶秋色堪酬对,卧听蒲牢送晓钟。
这首《龙胆》是明末清初诗人彭孙遹的作品,通过描写龙胆草的形态典故,抒发心中的愁苦之情。龙胆是常用的清热类中药,因叶如龙葵,味苦如胆而得名。而龙葵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常见植物。
龙葵解毒疗疮痈
龙葵是一种很常见的野草,路边地头都能见到。龙葵的外貌与辣椒相似,故又名野辣椒,但其实果实一点也不辣。龙葵夏季开白色小花,花谢后结青色小浆果,如绿豆大小。浆果秋季成熟,呈紫黑色,味道和枸杞子有点相似。明末清初王夫之《续落花诗三十首•其二十九》:“白荼红蓼今承乏,燕麦龙葵旧有秋。”以前物资匮乏的年代,孩子们常采摘龙葵成熟的果实食用。成熟的龙葵果实营养丰富,现在还有人将其制成饮料,但龙葵未成熟的果实有小毒,不可大量服用。
龙葵因其性滑如葵菜而得名,但为什么加上“龙”字呢?或许古人觉得龙葵的果实和传说中的龙珠相似吧!还有一种和龙葵外貌极为相似但却结红色果实的植物,就名为龙珠。龙葵和龙珠药性相似,古人认为二者是一物二种。在《唐本草》中,龙葵又被称为苦菜,但龙葵的叶子并不很苦,之所以被称为苦菜,更多的来源于其清热解毒的功效。在一些诗词中,也将龙葵称为苦菜,如南宋王质《山水友余辞•苦菜》:“贝母花哆哆,龙葵叶团团。苦菜,苦菜,空山自有闲人爱,竹箸木瓢越甜煞。”清代乾隆皇帝曾写诗辨别苦菜与龙葵,《月令七十二候诗•四月小满中三候•其二十二•苦菜秀》:“其甘如荠风人咏,非赤若珠颜氏评。作苦充肠宜旅客,微酸入口合书生。”
“龙葵滋味苦甘全,寒滑原来毒已捐。效著热消兼美士,功垂血散并婵娟。便艰利水根能矣,疔肿除疼子有焉。最是令人堪爱处,筋当伤损善相连。”(清代朱钥《本草诗笺•龙葵》)中药龙葵为茄科植物龙葵的全草,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的功效,用于疔疮、痈肿、丹毒、跌打扭伤、咳嗽、水肿的治疗。龙葵子为龙葵的种子,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用于咽喉肿痛、疔疮、咳嗽痰喘的治疗。龙葵根具有清热利湿、活血解毒的功效,用于痢疾、淋浊、尿路结石、白带、牙痛、跌打损伤、痈疽肿毒的治疗。
龙胆清热泻肝火
龙胆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有节,和竹子有点相似,但却低矮,高度只有半米左右。龙胆的叶为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与龙葵叶相似,但韧性更强。条叶龙胆的叶为线形或披针性,与大蒜叶更为接近。龙胆秋季开花,花色鲜艳,花萼呈钟形,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清代叶志诜《神农本草经赞》中描写龙胆“茹苦若饴,味宜尝胆。葵叶阳倾,竹枝露泫。银蒜菀垂,金铃孰撼。夏茂冬藏,宿根勿剪”。清代吕兆麒《龙胆草花》:“生意随枯蘗,清寒不自知。未孚霖雨望,徒作卧薪思。瘦甲终应显,冬心莫见疑。为矜颜色好,开处独迟迟。”
龙胆名称奇特,在药名诗中经常出现,如陆龟蒙《药名联句》:“艺可屠龙胆,家曾近燕胎。”宋代孔平仲《再赋•其一》:“冻地榆抽笋,寒山药长苗。老翁须自白,积雪草方夭。折桂心安在,屠龙胆已消。花前胡不醉,排闷合欢谣。”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龙胆味道极苦,自古便是入药的良材。《神农本草经》将龙胆列为上品,载其“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易水老人张元素总结龙胆功用有四:一是除下部风湿,二是除下部湿热,三是祛除脐下至足肿痛,四是治疗寒湿脚气。清代张望《古今医诗•龙胆》:“龙胆苦寒气味厚,下泻之功防己耦。风湿湿热若干证,脐下至足肿痛忧。胆肝气益火邪泄,上行外行酒浸甊。”
“吴兴龙胆草班(斑)斓,性味尝来最苦艰。叶似龙葵无异样,根同牛膝一般颜。湿瘀防己堪同使,火郁柴胡可共攀。晓起若教空腹饵,便溲不禁水潺湲。”(清代赵瑾叔《本草诗•龙胆草》)中药龙胆为龙胆、条叶龙胆、三花龙胆或滇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味苦,性寒,归肝、胆经,具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的功效,用于肝胆实火之头胀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肿、口苦胁痛、湿热黄疸、小便淋痛、阴肿阴痒、湿热带下、热病惊风抽搐的治疗。近代王剑宾《国药诠证》载:“龙胆治湿已化热之病奏效甚捷,惟燥而不润,故血热者须与润药同用,以燥血可以伤气而助热也。”
“苦涩多寒龙胆草,阴沉相火最能清。疸黄痢下咸堪去,风湿全消定痫惊。”(清代王如鉴《本草约编•龙胆》)龙胆苦寒,清热燥湿之中,尤善清下焦湿热,常用治下焦湿热所致诸证。龙胆与苦参同用,或配伍栀子、大黄、白茅根等,可治疗湿热黄疸,如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之苦参丸;配伍泽泻、木通、车前子等,可治疗治湿热下注所致之带下黄臭、阴肿阴痒、湿疹瘙痒,如李东垣《兰室秘藏》之龙胆泻肝汤。
“龙胆苦寒,疗眼赤疼,下焦湿肿,肝经热烦。”(明代龚廷贤《药性歌括四百味•龙胆草》)龙胆苦寒沉降,善泻肝胆实火,配伍柴胡、黄芩、栀子等,可治疗肝火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强中、胁痛口苦,如李东垣《兰室秘藏》之龙胆泻肝汤。龙胆草大苦大寒,既能清利肝胆实火,又能清利肝经湿热,是龙胆泻肝汤的君药。清代魏之琇《续名医类案》载,明代有一妇人常无故发怒,感到小腹痞闷,时而寒冷时而发热,此外还有尿频、白带过多、面青口苦等症状,吃了很多药也没有效果,后来找到名医薛立斋诊治。薛立斋认为妇人是积愤不能发散所致,用龙胆泻肝汤治疗,妇人服药不久后痊愈。又用加味逍遥散和八珍汤调理,使妇人完全康复。
“草龙胆治肝经热,黄疸时行湿下焦。明目上升须酒浸,惊疳客忤总能消。”(明代沈应旸《药性诗决•草龙胆》)龙胆善泻肝胆实火,配伍牛黄、黄连、钩藤等,或配伍黄柏、大黄、青黛等,可治疗肝经热盛,热极生风所致之高热惊风抽搐。
“大寒小毒性兼全,苦涩尝来味更然。沉降偏教腑脏定,峻严却使绝伤连。肝邪焦湿相将去,目肿肠虫次第捐。脾胃若虚宜禁服,恐遭呕泻致忧煎。”(清代朱钥《本草诗笺•草龙胆》)按照炮制方法不同,龙胆可分为生龙胆、酒龙胆和龙胆炭。生龙胆常用于清热燥湿,酒龙胆常用于上焦及肝胆实火,龙胆炭常用于清肝凉血。龙胆苦寒,脾胃虚弱者忌用,阴虚津伤者慎用。

初春蜡梅艳含香

         (2024-02-23 15:52:29)[编辑][删除]
初春蜡梅艳含香
摘自2024-2-21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蜡梅傲霜斗雪、不争俏丽、以香报春,深受历代文人骚客的喜爱。《本草纲目》记载:“此物本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似蜜蜡,故得此名。”
蜡梅用途广泛,不仅可作盆景、切花供观花赏景,还可提取精油、入药疗病。每年蜡梅初开时,采集花朵,或干燥备用,或冷浸萃油。之后无论是制成香包,还是手工做成如香皂、唇膏等日化品,都是极好的。为的不仅是蜡梅的那缕缕冷香,更有那潜在的馥郁药香。
蜡梅有解暑清热、理气开郁之效,《本草纲目》有言蜡梅“解暑生津”。《湖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2018年版)将蜡梅科植物蜡梅的花蕾入药为“蜡梅花”,味辛、甘、微苦,性凉,有小毒,归肺、胃经,可解暑清热、理气开郁,用于暑热烦渴、头晕、胸闷脘痞、梅核气、咽喉肿痛、百日咳、小儿麻疹、烫火伤等,孕妇慎服。《江苏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20年版)收载的“蜡梅花”除花蕾入药外,初开的花也供药用。中成药跌打万花油、伤科万花油等均用蜡梅花组方入药。
中药“铁筷子”,其实是蜡梅的根,有祛风止痛、理气活血、止咳平喘之效,主治风湿痹痛、风寒感冒、跌打损伤、脘腹疼痛、哮喘、劳伤咳嗽、疔疮肿毒。现代临床应用中,还将铁筷子制成注射液用于治疗腰肌劳损、风湿性关节炎等。 

这些“美颜穴”帮你面若桃花

     (2024-04-05 08:53:02)[编辑][删除]
这些“美颜穴”帮你面若桃花
摘自2024-4-3中国中医药报
陈奕臻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古人常以“面若桃花”来形容女性的美貌,拥有好的气色,即使素面朝天,也会焕发光彩。颜面望诊是通过观察面部皮肤色泽变化诊察疾病的一种方法,是几千年来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明润、含蓄是面部常色,对于黄种人来说应该是微黄透红、光明润泽,它反映人体精充神旺、气血津液充盈、脏腑功能正常。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面色能够反映身体内部的变化,当体内脏腑有病邪时,也会引起面部色泽发生变化,称“病色”。
面色暗沉发黄因何发生
中医认为,黄色与脾土相对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脾气虚、湿气重或者气血生化乏源造成血虚时,肌肤失于濡养,就会出现面色发黄、失去光泽的情况。
生理上,女性因月经来潮引起短暂的失血,气血相对不足,可能引起面色发黄。除外生理情况,面色暗沉发黄多与以下外界因素相关。
情志失畅。情志属肝,肝气不舒会造成脾失健运,气血失于运化,面部失于濡养,继而引起面色黄、气色差。
常年熬夜。中医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足够的睡眠才能使肝脏得到滋养,充分发挥肝藏血和主疏泄的功能,使我们的身体得到血液的濡养,可见女性面色与肝的关系亦密不可分。
饮食不规律。贪凉、暴饮暴食等不良的饮食习惯都会引起脾胃失和,尤其是过度节食减肥,会引起全身脏腑失调,机能紊乱,进而造成气血不足、面色不佳。
缺乏运动。阳气好似身体的能量动力,中医认为运动可以升阳,不仅能使身体气血循环顺畅,还能强壮五脏。
三个“美颜穴”来帮忙
巨髎穴
巨髎穴在面部,横平鼻翼下缘,瞳孔直下。此穴为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从中医角度看,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能够补充面部气血。从解剖学上来讲,此穴正位于苹果肌下缘、法令纹上缘,能在提升苹果肌的同时改善法令纹。
合谷穴、太冲穴
合谷穴在手背,第一掌骨和第二掌骨之间,约平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太冲穴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此二穴在针灸理论上属于“四关穴”,两穴均在四肢的末端,是人体远心端的四个关卡。合谷在上,属阳、主气,而功在下降;太冲在下,属阴、主血,而功在上升,一气一血,一阳一阴,一升一降,相互为用,能够调畅气机、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对于因气机不畅引起的诸多疾病如女性的面色晦暗、失眠、月经病、抑郁症等均有调节作用。
以上三穴简单易取,日常可以进行按揉,每次按揉5~10分钟,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柴平汤加减治疗产后发热乳少

      (2024-04-02 10:29:10)[编辑][删除]
柴平汤加减治疗产后发热乳少
摘自2024-4-1中国中医药报
茹立良 于福华 宋翠华 山东省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吴某,女,37岁,2024年2月5日来诊。立春后一天。患者剖宫产术后已经3个月,产后1周时因切口感染注射头孢类抗菌素后过敏,面部皮肤剥脱性皮炎、脱屑、脓疱,发热时作,体温反复37~38.5,刻下:体温38.2,头昏头重,面部皮肤脓疱、渗液、疼痛,纳呆,口苦,时咳痰少,乳汁不足,腰腹挛痛时作,便溏腹泻,舌淡苔薄黄腻,脉沉细略弦数。
辨证:产后气血虚弱,营卫不和,由表入里,加之药物反应,邪入少阳,肝胃不和,气机不利,久病难愈,情志郁结。
治则:和解邪热,疏肝健脾,理气祛痰。
方用柴平汤加减:柴胡30g,黄芩6g,姜半夏12g,太子参15g,炙甘草6g,苍术12g,厚朴9g,陈皮12g,青皮9g,连翘15g,皂角刺9g,通草3g,焦山楂15g,紫苏叶9g,麸炒枳壳15g。3剂,日1剂,水煎服。
2月8日二诊:服药后体温下降,未再发热,面部皮肤感染明显缓解,色素沉着部位颜色较深,以双目周围为著,头晕而沉,口苦干而不欲饮,胸腹胀满,时或太息,纳呆食少,大便稀溏,每日2~3次,小便不利。舌淡红,苔白厚腻,脉弦滑。辨证为气血不足,肝郁湿阻,脾胃虚弱,气血瘀滞。治以疏肝祛湿,行气健脾,理气消食。守原方将柴胡减量为18g,去紫苏叶9g改紫苏梗15g,去连翘15g改忍冬藤30g,加藿香6g、木香9g、砂仁(后下)9g。7剂,日1剂,水煎服。
2月18日三诊:雨水前一天,患者未再发热,面部皮肤基本恢复正常,部分色素沉着,口苦咽干,胸闷气短,时或太息,神疲乏力,头重而沉,纳呆食少,大便通畅,偶腹泻,小便调,寐轻,乳汁偏少,舌淡红、体胖、边有齿痕,苔白水滑,脉细弦。辨证为气血不足,气机郁结,少阳失和,湿困脾土,脾阳亏虚。治以和解少阳,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守二诊方将柴胡减量为12g,去忍冬藤30g,7剂,日1剂,水煎服。随访未再发热,正常哺乳。
按 抓住气血虚弱为本,产后久病情志郁结为标,外伤邪气乘虚入里,表里同病,肝脾胃失和之病机,切合病情,用之获效。发热较高,重用柴胡,师古而不泥古。因人制宜,患者气血虚弱,加重太子参用量以益气养阴,但必须适量,不可过量,否则即失和解邪热之意,效果反而不好。因时制宜,恰逢立春时节雨雪天寒,苦寒药黄芩用量较小;风气当令,肝风上扬,气机郁结日久克犯脾土,脾胃气机失调故腹泻便溏时作,脾胃气机升降不及故头面皮肤失濡出现皮肤溃疡、脱屑;少阳枢机不利致使阴阳失调,又有湿困脾土的病机特点,故加用木香、藿香、砂仁理气健脾、和胃消食,重视脾胃中枢转化为本。三次就诊分别从和解邪热、疏肝祛湿、和解少阳出发,达到疏肝健脾、行气健脾、健脾和胃的目的。邪气疏达,由里达表,少阳郁解,脾胃和合,中焦得健,肝脾胃各司其职,疾病获愈。
柴平汤出自《内经拾遗方论》,系宋代骆龙吉所撰,是由《和剂局方》平胃散合《伤寒论》小柴胡汤而成。具有燥湿健脾祛痰、和解表里之功效。组方法度严谨,配伍精当。原主治“一身尽痛,手足沉重,寒多热少,脉濡者”,意在和解少阳与燥湿健脾同用,临证适用于少阳不和、湿困脾土所致的诸种证候。临证需辨证、辨病相结合,同是柴平汤证,疾病不同,药物选择也应有所偏重。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说:“夫人之多痰,悉由中虚而然。”“不观之强壮之人,任其多饮多食,则随食随化,未见其为痰也。惟是不能食者,反能生痰,此以脾虚不能化食,而食即为痰也……正以脾气愈虚,则全不能化,而水液尽为痰也。”故治宜健脾益气、燥湿化痰之法。而柴平汤的功用正是燥化痰湿、复运脾虚。本案用柴平汤去党参,考虑患者产后,气阴亏虚,太子参正合益气养阴之意,又患者证属脾胃气虚、痰湿中阻,而补气药易壅滞中气,故去党参、生甘草;加用砂仁化湿行气止泻;藿香、木香以增强芳香化湿醒脾之效;患者产后病久,情志不畅,气机郁结,加之风行当令,肝气横逆乘犯于脾,重用柴胡,与降泄之黄芩相用,以防制其疏泄无边。苍术、厚朴与陈皮同用既有平胃散燥湿之功,又与法半夏、紫苏叶、生姜相伍取半夏厚朴汤行气散结之效。中焦湿邪即去,则气机得以通畅,郁滞方可舒达。方中柴胡与黄芩相配,一升一降,可疏散少阳之邪,半夏辛散以助柴胡驱邪,太子参益气养阴以防邪气内陷,苍术、厚朴、陈皮理气除满燥中焦湿邪,脾升胃降,建运中州,切合病机,脾胃功能恢复,木行克犯乏力,难成气候,即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脾胃得养,培土生金,肺金行令,乘克肝木,复气得以运行,肺脾肝各司其职,五脏功能恢复正常,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依据中医体质学说与从化理念,顾护脾胃,后天颐养先天,培元固本,百邪不入。从中医发病观来讲,邪气有时会成为发病的重要因素,比如该案患者剖宫产后感染即为产后气血亏虚,邪气乘袭,由表入里引起发热久治不愈,此时又当祛邪为主,邪去正安。
该患者产后发热乳少源于产后气血虚弱、肝脾胃失调,柴平汤和解少阳与燥湿健脾同用,恰合本案病机,即所谓谨守病机,各司其所,疾病获愈。

加味四草汤

       (2024-04-02 13:53:13)[编辑][删除]
加味四草汤
摘自2024-4-1中国中医药报

卢苏,女,1956年出生,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国家及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妇科学学科带头人。师承国医大师夏桂成和江苏省名中西医结合专家傅友丰,从事中医妇科医教研工作40余年,擅长治疗妇科生殖内分泌疾病、妇科炎症、妇科肿瘤等疾病。发表论文80余篇。
组成:马鞭草30g,鹿衔草30g,茜草15g,益母草15g,大蓟10g,小蓟10g,五灵脂10g(包),蒲黄炭10g(包),墨旱莲15g,续断10g。
功能:清热利湿化瘀,凉血活血止血。
主治:崩漏(湿热夹瘀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200ml。
方解: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证,其发病急骤、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病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绝者为“漏”。崩与漏虽出血情况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两者常互相转化,如崩出血渐少,可转化为漏,漏势发展又可能变为崩,故临证多以崩漏并称。西医学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可参照本病治疗,其病因包括子宫内膜病变、凝血机制异常、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紊乱等。
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多从虚、热、瘀论治。《诸病源候论》云:“内有瘀血,故时崩时止,淋漓不断。”瘀血阻滞胞宫,宫室不宁,瘀迫血流,血不循经,是形成瘀血崩漏的病理关键;而离经之血又可滞而成瘀,形成新的致病因素,以至崩漏经久不愈。《济生方•吐衄》曰:“夫血之妄行,未有不因血热而所发。”而热又分虚热和实热两种。结合长江中下游一带季风气候的偏湿偏热特点及患者临床证候特点,瘀和热为崩漏临床最常见的病因病机,而实热中又以湿热为主要病因病机。
加味四草汤用于崩漏“塞流、澄源、复旧”三阶梯治疗的“澄源”阶段。方中马鞭草活血散瘀,清热除湿;鹿衔草祛风除湿,清热止血;茜草凉血止血,祛瘀通经;益母草活血调经,清热利尿共为君药。大蓟、小蓟凉血止血,活血散瘀为臣药。五灵脂、蒲黄炭化瘀止血,取其活血不动血,止血不留瘀,止血同时加强了化瘀生新之功,为佐药。肾藏先天之精,天癸与肾中精气密切相关,肝藏血,与经血藏泄密切相关,故清利湿热,化瘀止血同时选用续断补肝肾,止崩漏;墨旱莲凉血止血,补益肝肾为使。全方共奏清热利湿化瘀,凉血活血止血之效。
加减:瘀热更甚而兼腹痛者,加花蕊石10g(先煎)、延胡索10g、女贞子15g;肝郁湿热甚者,酌加茵陈10g、广郁金10g;形体偏胖、湿邪较重者,加荷叶10g、炒苍术10g。
(江苏仪征市中医院卢苏工作室 杨青青整理)

从虫论治肛周及会阴瘙痒

        (2024-04-20 11:43:00)[编辑][删除]
从虫论治肛周及会阴瘙痒
摘自2024-4-19中国中医药报
梅松政 四川省古蔺县梅松政中医综合诊所
患者女,44岁,农民,2022年12月16日初诊。患者2年前开始出现肛门周围瘙痒不适,自以为“热重”,自行购买三黄片、龙胆泻肝片等药物治疗,稍有缓解,随后时作时止,反复使用洁尔阴洗液、醋酸氟轻松乳膏等外用药以及龙胆泻肝片等口服药。1年多前开始出现会阴部瘙痒,随即到某医院就诊,诊断为肛门湿疹、外阴炎等,采取外用药与内服药结合治疗(具体用药不祥),时而好转,时而又发作。半年前,患者到某中医医院就诊(具体诊断用药不祥),服用一段时间的中药后,疗效依旧不显,故前来就诊。刻下:肛门周围以及会阴部瘙痒,有明显的瘙痒抓痕以及皮疹,解大便后以及夜间尤甚,略显消瘦,舌淡红,苔黄,脉细。
诊断:虫证(蛲虫?)。
处方:百部12g,川楝子6g,苦参10g,茵陈10g,木香10g,黄柏10g,甘草6g。3剂,水煎服,每日1剂,共煎3次,混匀,分3次饭后温服。
12月19日二诊:患者自述瘙痒症状明显缓解,继续用前方治疗4天。
12月13日三诊: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停药观察,嘱其注意内衣卫生以及个人卫生。随访半年,未再出现相同症状,临床痊愈。
按 方中百部、川楝子、苦参杀虫止痒,茵陈清热除湿,黄柏燥湿止痒,协助茵陈除湿,辅佐百部、川楝子、苦参止痒,木香行气调中,与甘草配伍调和药性,固护脾胃。全方配伍,共奏杀虫、清热、除湿、止痒、固脾、护胃等功效,中病机而收获良效。
本例患者发病前有在屠宰场从事清洁卫生工作的经历,或正是因此不幸感染了虫卵,导致发病。然而在前面的就诊过程中,医生或忽视了这个特殊工作史,加之患者自以为“这个病是哑病,不好意思说”,从而或按照中医药学的肝经湿热、湿热下注等治疗,或按西医学所称的湿疹、皮炎等治疗,收效甚微。
《景岳全书•诸虫》载:“虫之为病,其类不一,或由渐而甚,或由少而多。及其久而为害,则为腹痛食减,渐至羸瘠而危者有之。”说明了虫证对人体的危害是循序渐进的。本例患者发病2年多,忽视了“因虫而致”这个病因,值得临床注意。

乳房病治验七则

         (2024-04-20 11:47:24)[编辑][删除]
乳房病治验七则
摘自2024-4-19中国中医药报
马建国 马龙 马金榜 山东曲阜市第二人民医院
马鸿汉为山东省曲阜市老中医,从医70余载,擅长治疗常见皮肤病,对治疗乳房病变有较为丰富独到的临床经验,现将其数十年来辨治乳房病七则验案整理如下。
自拟清热解毒消痈汤治乳痈初起
孔某,24岁,1967年4月13日初诊。哺乳期月余,近日因乳汁排出不畅,右乳房部发生4×5平方厘米红色炎性肿块,触之灼热,疼痛明显2日,发热,体温38.1,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辨证:热毒蕴结于乳房,聚而成痈。 方用自拟清热解毒消痈汤:大青叶30g,牛蒡子12g,黄芩12g,天花粉12g,知母12g,栀子12g,夏枯草12g,金银花30g,蒲公英30g,地丁30g,赤芍15g,皂角刺12g,甘草9g。水煎服,日1剂。
服上方6剂后,口渴等症状减轻,红肿消退大半,体温降至36.8。守原方去牛蒡子,大青叶减为15g,黄芩、天花粉、知母、栀子减为9g。继服5剂后,肿块消退,症状消失,告愈。
按 本案为乳痈初期,是由乳汁排出不畅致热毒互结聚而成痈。治疗关键是应尽快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方中大青叶清热解毒,现代研究表明其具有广谱抗菌消炎作用;牛蒡子对热毒聚结所致的急性乳房疾病有较好的解毒功效;黄芩清热泻火解毒;天花粉清热泻火,排毒消肿;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栀子善治火热所致疮痈,能解毒退热;夏枯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金银花疏散热邪,解毒消炎;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炎,为治乳痈要药;地丁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赤芍对疮痈肿毒具有活血散瘀、解毒之功效;皂角刺消肿排毒,抗菌消炎,《本草汇言》载:“凡痈疽未成者,能引之以消散。”甘草解毒,调和诸药。药症相符,故疗效甚佳。
自拟补益气血散结汤治乳痈肿块不消
张某,29岁,1971年12月19日初诊。患者于产后25天乳房左侧患乳痈,经中西药物治疗后炎症得到控制,但包块迁延月余未见消退,并时有轻微胀痛感。检查患处有4×4平方厘米弥漫性肿块,肤色基本正常,触之无灼热感。面色少华,少气懒言,四肢乏力,纳差,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辨证:体质虚弱,气血两亏,散结无力。
治则:补益气血,佐以散结。
方用自拟补益气血散结汤:黄芪20g,党参20g,当归20g,白芍30g,熟地黄30g,白术10g,升麻9g,泽兰15g,赤芍15g,桃仁10g。水煎服,日1剂。
服上方10剂,肿块明显消退,纳增,面色转淡红,肢体有力,余症俱轻。将原方中的黄芪、党参、当归减为15g,白芍、熟地黄减为20g,加陈皮5g。继服7剂,肿块全消,诸症获愈。
按 对于乳痈肿块治疗后迁延时间较长,迟迟不能消散,并有面色少华,体倦乏力等症状者,马鸿汉认为这并非单纯炎性肿块,而是因气血虚弱,散结无力所致。故用黄芪补气升阳托疮;党参、白术、陈皮补中益气健脾;当归补血活血;白芍、熟地黄补血养血;升麻升举阳气;泽兰活血化瘀,治疗乳痈肿毒;赤芍活血散瘀消肿;桃仁活血化瘀散结,药物相用,共奏补益气血升阳、活血化瘀散结之功,使肿块得到消退。
八珍汤治乳痈术后疮口迟迟不愈
刘某,29岁,1973年10月7日初诊。 患者产后乳房左侧患乳腺炎,行切开引流术,但疮口已迁延近40日迟迟未愈。术口处时有清稀淡白色液体流出,疮面色淡。伴有面色少华,头晕,四肢无力,纳差,时常自汗等症状。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辨证:乳痈术后日久,气血两虚,疮口失养。
治则:补益气血,生肌敛口。
方用八珍汤加减:当归20g,白芍30g,熟地黄30g,党参20g,白术12g,茯苓12g,黄芪20g,白及12g,陈皮6g,炙甘草9g。水煎服,日1剂。
服上方9剂,清稀脓液渗出极少,疮面有新鲜肉芽组织生出,术口明显由外向内缩小,面色较前红润,纳食增加,自汗止,余症俱轻。方药稍作加减,续服9剂后疮面愈合。
按 本案乳痈术后疮口数十日未能愈合,究其主因是产后气血两虚,术口失养,导致迟迟不能敛口。治用八珍汤加减。以当归补血活血;白芍补血养血;熟地黄补血养阴;党参补中益气;白术补中气健脾;茯苓健脾渗湿;黄芪补中益气;白及生肌敛口;陈皮理气健脾;炙甘草补脾和胃益气。综观全方,具有补益气血、健脾和胃、生肌敛口之功效。由于术口得到了气血滋养,故能较快愈合。符合《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脓少清稀口不敛,大补气血调卫荣”之谓。
自拟滋阴养血清肝汤治乳头皲裂
周某,24岁,1975年3月1日初诊。双乳头、乳颈皲裂,甚时痛如针刺刀割,迁延未愈3个月。期间经外用药数种涂抹,效果不显。仍口苦口干,头眩急躁,溲黄,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数。
辨证:肝中蕴热,消灼阴液,致阴血不足,乳头、乳颈失养,而呈皲裂。
治则:滋阴养血,清肝泻热敛口。
方用自拟滋阴养血清肝汤:生地黄20g,麦冬15g,当归15g,白芍20g,枸杞子12g,龙胆草10g,黄芩10g,柴胡12g,栀子10g,车前子10g,白及12g。水煎服,日1剂。
服上方11剂后,诸症见轻,小便正常,守原方中去车前子,继进10剂,乳头、乳颈皲裂得以愈合。
按 乳头皲裂表现为双乳头、乳颈裂口,尤其是小儿吮乳时,疼痛更甚。针对有口苦口干、性情急躁等症状表现的患者,马鸿汉认为系由肝经阴血不足,而致肝火过旺,消灼津液,乳头失其润养所致,因而用自拟滋阴养血清肝汤治之。以生地黄清热生津,滋阴养血;麦冬养阴生津润燥;当归补血;白芍补血养血;枸杞子滋阴清肝;龙胆草清泄肝火;黄芩清热泻火;柴胡疏肝解热;栀子清热泄火;车前子清肝泄热;白及生肌敛口。由于辨证比较贴切,而收佳效。
柴胡清肝汤治乳房湿疹
陈某,30岁,1982年5月4日初诊。双乳晕、乳房部出现较密集的粟粒至高梁粒大红色丘疹,伴渗黄色黏液、瘙痒剧烈月余。经西药内外并治收效不显。性情急躁,口苦头眩,渴不欲饮,溲黄,脉弦濡数。
辨证:肝经有热,与湿蕴结所发。
治则:清肝泻热,利湿止痒。
方用柴胡清肝汤加减:柴胡10g,龙胆草10g,栀子10g,黄芩10g,泽泻10g,车前子10g,连翘10g,白鲜皮12g,地肤子10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忌食腥辣之物。守上方加减服用13剂后,皮损全部消退,瘙痒症状消失,告愈。
按 乳房湿疹,中医称“奶头风”“乳疳”,《疡科心得集》谓“或揩之出血,或流粘水,或结黄脂”,表现为双乳晕、乳房部起较密集的粟粒大小红色丘疹,边缘不清,瘙痒尤甚,多发生于哺乳期。对于此病,马鸿汉认为主因是由肝经湿热所发, 善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的柴胡清肝汤治之,常获良效。本例据症详辨为肝经湿热蕴聚而成,湿热不除则肌肤难以安宁。药取柴胡疏肝清热;龙胆草清肝泄热;栀子清利肝经湿热并导热下行;黄芩清热燥湿;泽泻清热利湿;车前子清肝泄热利小便;连翘清热消炎;白鲜皮清热燥湿止痒;地肤子清热利湿止痒;甘草调和诸药。药物相用,使肝经湿热得到清解,瘙痒症状消失,皮损消退。
自拟舒肝软坚散结汤治乳房囊性增生
吕某,37岁,1977年12月24日初诊。双乳房外上象限发生约4×3平方厘米大包块,触之坚韧有囊性感,推之活动,与皮下周围组织无粘连2个月,稍有胀痛不适。述其近半年来心情不畅,忧思多虑,性情急躁,胸胁不舒等,经服西药及中成药(不详)获效不著。
辨证:肝郁日久,未得疏泄,聚成囊性结节。
治则:舒肝理气,软坚散结。
方用自拟舒肝软坚散结汤加减:柴胡10g,香附9g,青皮9g,当归12g,赤芍12g,半夏9g,夏枯草10g,昆布9g,海藻9g,牡蛎15g,三棱9g,莪术9g。水煎服,日1剂,嘱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
服药15剂后包块已明显缩小,性情急躁、胸胁不舒等症状皆轻,守原方加减继服13剂,乳房囊性增生包块全消,告愈。
按 乳房囊性增生,又称乳腺小叶增生,多发于30~45岁人群,中医谓之“乳癖”。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本病多由情志不遂,使肝郁气滞,日久痰凝,乳络阻滞,聚而成结所发。马鸿汉经多年临床验之,治用自拟舒肝软坚散结汤,获效良好。病之根本在肝,故以柴胡疏肝理气;香附疏肝理气解郁;青皮疏肝理气;当归、赤芍活血化瘀;半夏化痰散结;夏枯草散结消肿;昆布软坚散结;海藻消痰软坚;牡蛎化痰软坚;三棱、莪术行气消积,治癓瘕痞块,所用药物具有舒肝理气、软坚化痰散结的功效,药症相符,故乳房囊性包块能够得以逐渐消散。
自拟舒肝健脾散结汤治乳房纤维腺瘤
林某,26岁,1984年4月22日初诊。患者右侧乳房外上象限发现3×3平方厘米大包块4个月余,经B超诊断为乳房纤维腺瘤。服乳安片、天冬素片、逍遥丸后,包块未见消退。上述包块质地坚实,边界清楚,推之能活动,与皮下组织不粘连。情志不好时稍有胀痛,并述其常性情急躁,两胁不舒,喛气太息。舌质淡,苔薄,脉弦细。
辨证:肝气郁结日久,影响脾之运化,痰郁结聚而成。
治则:疏肝理气,健脾化痰,软坚散结。
方用自拟舒肝健脾散结汤加减:柴胡10g,枳壳9g,香附9g,木香9g,白术9g,茯苓9g,半夏9g,夏枯草9g,白芍15g,桃仁12g,三棱9g,莪术9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
服14剂后,包块明显缩小,急躁、两胁不舒、嗳气等症状大有好转。将原方中枳壳、香附、青皮减为6g,续进12剂后纤维腺瘤完全消退,诸症治愈。
按 乳房纤维腺瘤惯发于年轻女性,多数无自觉症状。因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脾主运化,平素患者多有心情不畅,或忧思多虑,性情急躁,胸胁胀满,肝气不舒等。马鸿汉认为上述症状日久必然导致肝脾功能失调,乳房部出现良性包块结节。本案辨属肝气不舒,日久影响脾之运化功能所致,治宜舒肝健脾散结为主。药取柴胡疏肝理气解郁;枳壳理气宽中;香附疏肝理气解郁;木香健脾疏肝,治胸胁胀满;白术、茯苓健脾;半夏祛痰散结;夏枯草功专散结;白芍平肝柔肝止痛;桃仁活血祛瘀,治癥瘕痞块;三棱、莪术行气,治癥瘕包块;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具有舒肝理气健脾、活络散结止痛的良效。
猪肤汤
摘自2025-6-20中国中医药报
出处:《伤寒论》。
功效:润泽肌肤,养颜抗皱用于皮肤粗糙、毛发枯槁、体瘦干皱。
材料:鲜猪皮、米粉各100克,白蜂蜜10克。盐、鸡精各适量,香葱末少许。
做法:1.将鲜猪皮刮净毛,焯水后捞出,洗净,切成块
2.砂锅中放入猪皮块,加适量水,大火烧开,改小火煮30分钟,放入米粉,继续煮5分钟,加入白蜂蜜、盐和鸡精调味。
3.盛入汤碗,撒上香葱末即可。
专家箴言
猪皮养阴润燥,米粉强健脾胃白蜂蜜补中润燥,合用则补益作用更强。
常饮此汤能营养肌肤,延缓皮肤老化、粗糙不润、干瘪松弛,淡化皱纹及瘢痕,令皮肤光彩亮泽,柔润饱满。
肥胖、高脂血及糖尿病患者不宜多吃。
猪皮即猪肤,有清热养阴、养肤抗皱、利咽消肿、清心除烦的作用。
我国传统食疗有“以形养形”之说,动物皮对养肤有良好效果,内服、外用均宜。现代研究也证明,猪皮有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作用,其丰富的胶原蛋白还能促进皮肤黏膜损伤愈合,修复皮肤干裂、皱纹、疮疤等,中老年皮肤干皱者及冬季尤宜。
猪皮油脂含量高,肥胖、痰湿积滞者不宜多吃。
延伸用法
猪肤面膜
材料:猪皮100克。
做法:1.将猪皮煮成浓汤,汁倒入保鲜盒内,封好口,放入冰箱冷藏室保存,制成猪皮冻。
2.每次取出一小块猪皮冻,小火加热,使之融化成液体。
3.睡前洗净脸,将猪皮汁涂于面部,干燥多皱处反复涂抹,轻轻拍干,第二天早上洗净即可。
(摘编自《古方中的美颜家常菜》,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诊余闲谈中经常听人说到“医不自治”这句话,言者信誓旦旦,听者无不点头称是。我却不以为然,常出反调,遭人讥笑。我的理论是即然能治好别人的病,就应该能治好自己的病,人家是人,已亦是人嘛;自己治不了自己的病,说明两点,一是技术不高,二是没有自信,实际上是对病人不负责,轻视别人生命,珍贵自己身体。为医者如果常拿这句话遮羞自已,我们认为是医德问题,不值得提倡。
我不认为自己技术高,但坚信人病即己病,即然能治了别人的病就应该能治好自己的病,历史很多名医都是自己患病久治不愈,而自修中医自己治疗而愈,走上医学之路,黄元御、恽铁樵,岳美中等等就是例子,由此可见“医不自治”是一种谬论,不值得一提。我有病,包括家里人有病,只要我能治的,均是自己治。这是提高医技的一个很好的途径。现就自治吐衄而愈,谈谈学习经方大黄黄连泻心汤的体会
1995年,5月的一天,我因公出差到河南新乡市,经过半天多车马劳碌,晚上住到了宾馆,约八点左右,牙龈突然大量出血,一口接一口的吐,甚是骇人。我思之一会,想是去医院呢?还是自己治?去医院估计没有啥好办法,不外是注射止血剂,维生素K或仙鹤草素。这么晚了麻烦人,不好意思。干脆自己治吧。怎么治?是用云南白药,还是喝汤剂。汤剂肯定是快,于是想到了大黄黄连泻心汤,不用煮,方便。刚好楼下不远有个药店,就进去买了10克酒大黄,10克鸡爪连,急忙回到房间用开水浸渍了一小杯,约有150毫升左右,10分钟后,开始喝,一次50毫升,每5分钟喝一次,共喝了一杯,20分钟后,吐衄完全止住。快得令人惊讶。没想到伤寒论的经方这么神奇,这么速效。真令人不可小枧。以往我用经方都大剂水煮,对这种一二味的小方,尤其是泡渍的,绝少用到,认识也不深刻。自此以后,彻底转变了观念,不管大方小方,经方时方,偏方单方,只要有效,尽管拿来一用,不能存偏重大方正方之念。
大黄黄连泻心汤出自《伤寒论》154条,原文为:心下痞,  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见《伤寒论》164条)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此条见《金匮要略》,方内有黄芩)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大黄二两  黃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注 “麻沸湯”:即开水;水沸时,水面气泡很多,浮动如麻,故名。
方解  本方可以清热泄痞。大黄用量只有承气湯的一半.又只用开水(麻沸湯)泡一泡而不煎煮,目的不在泻下,与黄连同用,可清胃中邪热而泄痞气。
此方清泻上焦头面之火很灵,虽说仲景论中叙述过简,但是后辈运用基本上都不出清上焦火盛而致的各种衄症。鼻衄、目衄,齿衄,肌衄等等。我在临床上治疗流鼻血,舌衄、吐血等症,不论虚实均用此方,或单用或加入复方中,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特别要注意此方要用开水泡渍单服或兑入复方中,不能随其它药一起煎,此点尤为重要,切记。对于虚实寒热等问题,我是从汤方辨证角度使用,有是症,用是药,这是伤寒杂病论中一个很常用的原则,所以不顾其它。对于这一点只是自己的认识,不一定对。对于这个方子的认识,我认为已故伤寒大家陈亦人先生分析论述的比较深刻透彻,我在1987年读先生《伤寒论求是》一书时就深刻脑中,故有以后上述自治一例。现将此段高论献给大家。
热实痞证:
1.热痞的病机是热聚于胃,胃气壅滞。由于不是有形的实邪内结,所以虽然心下痞满,按之却濡软不硬。但这仅是与结胸证有形邪实的心下痞硬比较而言,假使胃气壅滞的程度严重,也可能心下痞硬。
热痞的脉象既可能是沉紧,也可能是关上浮,同是热痞,何以会有截然不同的脉象?前者表明热结胃脘,后者标志着胃热独盛,这是一证多脉,临床常常有这样情况,脉虽不同,而所主病机是一致的。然而必须结合证候具体分析,单据脉象不可能得出正确的诊断。  
2.治疗热实痞证,何以不用辛寒、甘寒,却用苦寒的大黄黄连泻心汤?这是因为辛主散,辛寒药物能达热向外,适用于无形散漫之热,痞证乃邪热内聚,所以不用。甘主滋,甘寒药物能滋养津液,适用于胃阴虚而余热未尽,痞证热壅气滞,胃阴不虚,所以不用,甘寒腻滞,有恋邪之弊。苦主燥,能直折壮火,清泄内聚之热,所以治疗热痞宜用苦寒。据此使用芩连已能胜任,何以又用大黄?痞非有形热邪内结,而且病位偏上(肠府未实),岂不虑诛伐无过?论中巳有“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的禁例。(205条)岂不是自相矛盾?要知本方之用大黄,不同于承气汤。
吴又可曾将大黄与黄连比较,得出“黄连苦而性滞,寒而气燥,与大黄均为寒药,大黄走而不守,黄连守而不走,一燥一润,一通一塞,相去甚远。”大黄与黄连黄芩配伍,目的在于增强清泄痞热作用,而不是泻下有形之结。如何才能收泄痞之功,避免泻下之弊?不用煎剂;改用浸剂,有着重要意义。法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这样就变苦  寒沉降为轻扬清淡,取其气而不取其味,既可避免药过病所,又可提高泄痞效力,从而达到扬长避短,受功免弊。徐灵胎称赞“此又法之最奇者,不取煎而取泡,欲其轻扬清淡以涤上焦之邪。”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必须掌握浸泡的时间,所谓“须臾”即片刻的意思,假使泡的时间略长,就这不到轻扬清淡的要求。至于原文方中药仅大黄黄连两味,林亿校定时提出“恐是前方中亦有黄芩”,可是后世注家的意见不一,根据庞安常《伤寒总病论》载大黄黄连泻汤方中有黄芩,应当以有黄芩为是。由于本方有轻清泄降之功,所以临床上用以治疗吐血、衄血、眼目赤肿、口腔生疮,以及湿热黄疽等,都有一定疗效。
本人曾治肺结核大咯血数例。皆是咯血反复发作,多次注射脑垂体注射液,咯血均暂止复作,颇感棘手。根据病人咯血鲜红,咳嗽头汗,时时火升面红,胸脘痞闷,不欲进食,大便干结不畅,舌红苔酱黄而腻,脉数有力,诊断为肺胃蕴热,气火上逆,遂用大黄9克,黄连3克,黄芩9克,开水渍泡须臾,去滓分多次频服,服药后咯血之势渐缓,由鲜血转为暗红色血,大便依然不畅,续方增入全瓜蒌12克,海浮石12克,黛蛤散15克,茜草炭9克。连进三剂,痞除便畅,火升面赤消失,咯血全止,继续观察两周,咯血未再发。
按大黄黄连泻心汤止血不如脑垂体注射液快速,但效果持久,又非垂体注射液所能及。然而该方所治为热实证,若气阴已伤,则不可使用。治宜补气摄血,或兼敛阴止血。必须辨证用药,方能避免虚实实之弊。【(《伤寒论》求是)---陈亦人 编著第28页】

 

 

                             本文转自 :[url=http://www.fuxzy.cn/register.php?fromuid=6671][img]http://www.fuxzy.cn/images/fuxzy.gif[/img][/ur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明月上瓜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