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一病而诸症愈
(2022-11-01 15:50:51)李某某,女,36岁。初诊时诉盗汗,舌正、脉缓而偏沉弱,辨为虚证。还有腹凉、经前腹胀、双肩恶风冷、夜里腿有抽筋、呃逆(饥饿时明显)等症状。处方以黄芪桂枝汤合加味导气汤治疗。方药:桂枝20g,白芍20g,炙甘草10g,生姜15g,大枣30g,小茴香10g,木香10g,吴茱萸10g,木瓜15g,槟榔10g,黄芪30g。7服药吃了半个多月。二诊时腹胀已除,盗汗明显减少。正在诊脉时却发生头晕、心慌症状,过一会儿就基本恢复了正常,经详细询问,才知道这样的症状时有发生,在睡眠时都有发作,经期似乎较为明显。曾做过各种检查,血糖血压都正常,动态心电捕捉到早搏,脑电图显示有轻微异常放电。方改二加龙骨汤合白薇汤:桂枝20g,白芍20g,炙甘草10g,生姜15g,大枣30g,龙骨30g,牡蛎30g,附子10g,白薇10g,当归15g,茯苓15g,柏子仁10g,黄芪30g,防风6g。
服药2周后,来复诊过1次。告知盗汗、头晕、心悸基本消失,只要不是太累,一切正常。
按:二诊改二加龙骨汤,本应为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去桂枝加附子、白薇,但笔者没有去掉桂枝,因为患者有明显的心阳虚症状。
白薇汤出《普济本事方》,治郁冒血厥,刘渡舟前辈善用此方。笔者开方时,一度犹豫,要不要把白薇去掉,以前用白薇不止一例,患者出现过呕吐,心有余悸。但巧合的是,所选两方中均有白薇,若去而不用十有八九会影响疗效。最后用了10g。
患者来的时候,只想治盗汗,因为心悸、头晕等病服过西药无效。但在笔者得知之后,及时调整了方药,这些症状差不多是一起治好的。(王舒宇)
江苏省名中医、南京市名中医龙家俊自幼秉承家学,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50余载,遣方用药注意虚实兼顾、寒热同用、温清并重、标本同治,或诸法联用、数管齐下,或采用古贤经方,并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诊治病人。笔者待诊13载,受益颇多,兹将其治疗疑难病验案一则,与同道共勉。
王某,女,69岁,因反复头晕4年余,在外院治疗无效。现头晕加重,伴胸闷、心悸3天,于2017年5月19日入院初诊。既往有冠心病病史6年余;有2型糖尿病病史5年余;有高血压病史5年;有抑郁症病史3年。
患者现有头目眩晕阵作、胸闷心悸、咳嗽有痰、质黏难咳、咳声重浊紧闷、口干苦、舌红光滑无苔、脉细弦、夜寐欠安、寐乱纷繁、纳谷不馨、脘腹撑胀、小便不利等症状。
辨证:头晕、失眠、心悸(阴虚火旺、痰浊中阻、毒邪内蕴、心虚胆怯)。
处方:知柏地黄丸、温胆汤合生脉饮加减:知母10克,黄柏10克,熟地15克,淮山药15克,山萸肉15克,泽泻10克,茯苓15克,丹皮10克,大黄6克,法半夏10克,竹茹10克,枳实6克,陈皮7克,炙甘草3克,丹参30克,黄芪30克,青龙齿20克(先煎),酸枣仁30克,五味子10克,党参30克,麦冬30克。上述3剂,加水500毫升,煎取200毫升,再加水500毫升,煎取200毫升,2次药混匀,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二诊:自述头晕、心悸、胸闷好转,精神转佳,舌中部有新苔生长,纳可,大便多污秽之物,夜寐欠安,予前方加入交泰丸(黄连6克,肉桂9克。)以交通心肾,宁心安神。3服。每日1剂,水煎服。
三诊:再服上方3剂后[方剂汇www.fane8.com],头晕头痛之症瘥,咳痰减少,舌部分已覆盖薄白苔,纳可,睡眠改善,予逐步减少抗抑郁药物剂量。
四诊:患者诸证大减,要求出院。于前方中加入杏仁10克,以宣肺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10剂。每日1剂,水煎服。嘱抗抑郁药物减为半量口服。
五诊:去大黄,改润肠通便法,方中加火麻仁10克,郁李仁10克,柏子仁10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嘱停止口服抗抑郁药物,随访三月病情稳定。
龙家俊以为阴平阳秘者,乃精气神之内外通达平衡于中,患者老年久病,精气俱损,神气无由养也。兼之情志不遂,压情内侵,肾中阴阳两虚,肾阳不足以鼓动肾阴,阳虚不能化阴上养心阳,心肾不交,故方中加“交泰丸”,交通阴阳。黄连肉桂寒热并用,温肾阳清心热,交通心肾、宁心安神,合酸枣仁、五味子、青龙齿益气养心、重镇安神,疗压情内侵抑郁诸证。正如《慎斋遗书》中所说:“欲补心者须实肾,使肾得升;欲补肾者须宁心,使心得降,乃交心肾之法也”。此乃龙师治疗压情内侵除疏肝解郁之外又一主要方法,认为压情内侵初病在肝脾胃肠,久病在肾中阴阳,治病求本,方能效如桴鼓。
二诊精神转佳。情绪较前稳定,大便多污秽之物,乃毒邪下泻,舌苔少,有新苔生长,纳可,乃胃气渐复,效不更方。三诊睡眠明显改善,予逐步减少抗抑郁药物剂量。四诊诸证均减,虑久病邪毒难祛,续服原方10剂。五诊复查肾功能恢复正常,水毒、痰毒、神郁皆去。(蒋文波 南京中医药大学宿迁附属医院 徐俊伟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时间:2019-04-1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黄沛森
侯氏黑散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方药用法如下:“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细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蛎三分,桔梗八分,防风十分,人参三分,矾石三分,黄芩五分,当归三分,干姜三分,川芎三分,桂枝三分,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喻嘉言称侯氏黑散为“中风门第一方”。需要明确的是,古代医家对风病是从广义的角度去认识,即因外感风邪而发病的称为风病,凡属病起急骤,见症多端,与自然界中风性善行而数变特征相似的,均认为属于风病。《中风历节病篇》中所述中风主要是以体虚外风入中立论,与后世金元时期单纯以内风立论有所不同。侯氏黑散虽以体虚外风入中立论,但是仲景亦兼顾到内风因素在其中的影响。
原文析要
脉证显示正虚邪痹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第1条曰:“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关于本条的理解,笔者非常赞同河北中医学院吕志杰的见解。他从文理语释、临床实践以及西医学三个方面论证了“但臂不遂”是属于中风的表现,即但臂不遂与半身不遂均为经脉被瘀阻所致,而非风寒湿三气杂至所致的痹证。不同的是,半身不遂为中风病典型重证,而但臂不遂则为中风病不典型的轻证。
从脉来看,脉微而数既是言脉象,又是以脉概理。吴谦说:“微者,正气虚也;数者,邪气胜也。”脉微是气血不足,正气亏虚所致,脉数是邪气痹阻之象。张仲景以脉象概括了中风病的病机,即正虚邪痹。
邪在络、在经、入腑、入脏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第2条曰:“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邪在于络是络脉受病,营气不能运行于肌表,以致肌肤不仁。若病变较重者,则可致主要经脉阻滞,气血不能运行,以致肢体重滞少力,不易举动;若病邪深入脏腑,脏腑气血痹阻,患者出现昏仆而不识人,待清醒后有“舌即难言,口吐涎”的表现。
治疗中风邪在于经
侯氏黑散所主之“大风”,历代文献多指疬风,即麻风病。笔者认为,此处“大风”亦可理解为中风病。四肢烦重是由于经脉阻滞,气血不能运行,以致肢体重滞少力,不易举动。而“心中恶寒不足”可以理解为心下胃脘部怕冷伴空虚感。因为《伤寒杂病论》中所涉及心多指胃脘,例如诸泻心汤类,《金匮要略》附方之九痛丸亦多为胃痛,心痛病在《灵枢·厥论》称为真心痛。由原文分析可知,侯氏黑散证的主症当是四肢重滞少力、不易举动,与上文“邪在于经”的表现相对应,因此笔者认为侯氏黑散可治疗中风“邪在于经”者。
病机分析
土虚木旺,风痰阻经
土者,中焦脾胃也,为气血生化之源。今土虚则气血生化不足,气血生化不足则无以充养肝血,“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肝阴血不足则肝阳偏亢。脾胃化生营卫,脾胃虚则营卫化生不足,一者卫气不足则无以充肌固表,客气邪风则易中人,二者营血不足则无以濡养脏腑经络。又脾为太阴湿土,脾虚则运化无权,易生湿聚痰。机体处于一个内有痰湿,肝阳上亢,正虚易感的状态。外内风相合,与痰搏结,流窜阻滞于经络,发为侯氏黑散证。
方药解析
菊花、桔梗平制风木
本方主治大风,风木过亢,当制之以金,故本方重用菊花、桔梗。菊花用量最大(四十分),九月开花,得秋金之气,《本经》谓其“主治风,头眩”,在此方中为制肝木之君药。桔梗用八分,其味辛色白,采于秋季者佳,是秉秋金之气,金可平肝木之亢。黄芩,《本经》谓其“主治诸热”,与菊花相配以清热凉肝。牡蛎,《本经》谓其“主惊恚怒气,除拘挛”,怒气通于肝,而拘挛亦是肝风的一种表现,且牡蛎具有沉降之性,可防风木升发太过。
防风用十分,《本经》谓其“主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风行周身”,能通治一身之风,如经方中薯蓣丸用防风疏散风邪以治风气百疾。桂枝祛风开腠理,《伤寒论》第16条曰:“桂枝(汤)本为解肌”,可见桂枝辛温发散之性,能调和腠理,可治疗在表之证;又《本经》谓其“辛、温……利关节”,其亦具温经通脉、通利关节之功,如桃核承气汤用桂枝温通经脉以行瘀,且制大黄、芒硝之寒;桂枝附子汤中用桂枝温经助阳、祛风化湿以利关节。
当归,《本经》谓其“主妇人漏下、绝子”,妇人以血为用,血和则漏下止,能生子,故当归能养血和血。川芎,《本经》谓其“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张仲景用其外散风邪,内和气血,既能协助菊花、防风、细辛、桂枝疏散外风,又能配当归养血活血,达到血行风自灭的效果,且肝体阴而用阳,当归川芎相伍,养肝血以涵肝阳。
人参健运中土
人参,《本经》谓其“主补五脏……除邪气”,具有扶正驱邪之功,如经方中治疗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的薯蓣丸,用人参来益气扶正驱邪。白术用十分,益气健脾,《本经》谓其“主死肌”,脾主肌肉,白术通过健脾燥湿来使死肌恢复。干姜,《本经》谓其“主温中”,与参、术相合益气温中。此为风木过亢,健运中焦,培土宁风之意。
茯苓化湿消痰
茯苓,《本经》谓其“利小便”,《名医别录》谓其“长阴,益气力”,实际上是说茯苓具有利湿健脾之功。张仲景用其治疗脾湿证,如当归芍药散用茯苓配合白术、泽泻健脾利湿。细辛,《本经》谓其“味辛、温,治百节拘挛,风湿痹痛”,辛温之性能温化水饮,如小青龙汤中用细辛。矾石,《本经》谓其“治寒热,泄利,白沃”,盖寒热泄利,皆湿热所为(《本草经疏》),因此有清热燥湿的功效,且矾石具有沉降之性,一者可防风木升发太过,二者可下气坠痰。
本方以温酒送服,以酒性走窜,引诸药至于周身经络。禁一切鱼肉大蒜者,恐其生痰生湿助热也。全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共奏平肝祛风散邪、补虚化痰通经之功。
治中风验案
刘某,男,64岁。初诊自述半月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口角不自觉流口水,伴左侧脸麻木感,左上肢麻木。晨起较重,活动后减轻,后背部发沉疼痛,上窜至颈,下午头昏沉重,持续数分钟,心下闷塞感不适,喜温喜按。胃纳一般,大便每日两到三次,质溏,夜尿一次,解后再难入睡,右侧鼻唇沟变浅,体质略胖,面黄,脉弦滑,右寸有上溢感,左寸沉。舌淡红略暗,苔白,过往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脑梗塞史。
辨证为土虚木亢,风痰阻经。
处方以侯氏黑散加减:杭菊35克,黄芩6克,细辛3克,党参10克,干姜6克,茯苓15克,炒白术15克,桔梗10克,防风10克,天麻10克,生牡蛎15克,当归6克,川芎6克,桂枝6克,枯矾3克(研末冲服)。14剂。水煎服,日3次,饭后半小时温服,并停服脑心康胶囊,仅服降压药和降糖药。
复诊:大便干结,左上肢已不疼痛,不流口水,心下闷塞感全部消失,原方炒白术易生白术15克,加大黄6克,继进7剂。再复诊述服上方后大便通畅,每日一次,精神状态恢复良好,故予上方加减制作散剂,巩固疗效,方便服用。
按:本案患者出现的口角不自觉流口水,伴左侧脸麻木感,左上肢麻木,后背发沉疼痛,头昏沉重等症状都表现在上半身。上为阳位,此为风木上扰。心下闷塞感不适,喜温喜按,为中焦脾胃虚寒。结合患者舌淡红,左寸沉,为气血亏虚之象,脉弦滑主风主痰,证属土虚木亢,风痰阻经,治以侯氏黑散,培土制木,化痰通经。
临证心悟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侯氏黑散治疗中风邪在于经者,主要症状为四肢重滞少力,不易举动。然而此症似乎局限了侯氏黑散的运用。
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中风邪在于经者除出现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外,亦可常见肢体麻木、肢体少力、眩晕、舌强语謇、口歪舌偏、饮食发呛等。其诊断要点是发病年龄以中老年人为主,平素饮食肥甘、嗜好烟酒、喜卧少动、情志失调、生活失节等,既往常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动脉硬化症等病史。凡是临床见以上情况而属土虚木亢,风痰阻经者,均可应用。
侯氏黑散历来争议颇大,许多医家认为这不是张仲景所创的方剂。但笔者认为此争议无关紧要,关键是临床有效,就应该学习应用。侯氏黑散治疗中风邪在于经者,证属土虚木旺、风痰阻经,具有平肝祛风散邪、补虚化痰通经的功效。(黄沛森 河北中医学院)
标签: 健康 |
|
||||
|
http://www.byb.cn/uploads/image/2012/02/120206090920_7972.jpg 桂枝加葛根汤 http://www.byb.cn/uploads/image/2012/02/120206090923_2942.jpg 葛根 http://www.byb.cn/uploads/image/2012/02/120206090926_2287.jpg 项背强痛表现 http://www.byb.cn/uploads/image/2012/02/120206090928_2189.jpg 项背强痛的轻与重 http://www.byb.cn/uploads/image/2012/02/120206090930_9525.jpg 经脉痹阻不通可导致 http://www.byb.cn/uploads/image/2012/02/120206090933_7812.jpg 经脉不通所导致对高血压的症状 http://www.byb.cn/uploads/image/2012/02/120206090935_1840.jpg 现场给观众进行按摩治疗 http://www.byb.cn/uploads/image/2012/02/120206090937_3149.jpg 葛根作用 http://www.byb.cn/uploads/image/2012/02/120206090939_3258.jpg 什么人不宜迟葛根 http://www.byb.cn/uploads/image/2012/02/120206090942_1250.jpg 葛根粉
顽症治验二则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