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银花:清热解毒善治痈疮

(2022-10-30 14:09:38)


时间:2021-11-2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曹俣

金银花属藤蔓攀爬植物,以花未绽、色绿白或黄白、花蕾粗长肥厚者为良,其茎叶凌冬不凋,故名忍冬花。金银花在初开之时,花蕊、花瓣俱白似银,两三日后艳黄若金,成对生于叶腋,一蒂二花,状如雌雄相伴,所以,又称鸳鸯花、二花。

金银花味甘辛而性微寒,能入脾通肺,因其气寒解热,具芳香清透之力,而为外科治毒通行圣药,一切痈疽等病无不藉此内入。明医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指出:“(金银花)善于化毒,故治痈疽肿毒疮癣,杨梅风湿诸毒,诚为要药。”

清医吴谦的五味消毒饮(金银花三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各一钱二分,水煎,加黄酒适量送服,药渣捣烂敷患处),专治热毒蕴蒸肌肤所致疔疮痈肿,症见红肿热痛或发热恶寒、舌红苔黄及脉数者,可服可敷,颇有应验。方中金银花两清气血之热毒为君,佐采摘于秋冬二季初开时、味苦辛而气凉、可解疔散毒之野菊花;紫花地丁苦辛而寒,可凉血消肿,多用于热毒壅盛之症;紫背天葵子与蒲公英,均味甘微苦而性寒,能消肿散结、利水通淋以载邪外出;少少加酒者,可通行血脉以壮药势。

宋医陈自明的仙方活命饮(白芷、贝母、防风、赤芍、当归尾、甘草节、炒皂角刺、炙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各一钱,金银花、陈皮各三钱,用酒煎服),《外科备要》称其“乃疮疡之圣药,诚外科首方也”,专治疮疡肿毒初起或已成脓而未溃者。若在上,食后服;若在下,则食前服。可通治一切阳证疮疡肿毒。阳证疮疡多为热毒壅聚、气滞血瘀痰结所成,故宜清热解毒,兼以行气活血、消肿散结为法。清医唐宗海在《血证论》中称:“此方纯用行血之药,加防风白芷,使达于肤表,加山甲皂刺,使透乎经脉,然血无气不行,故以陈皮贝母,散利其气,血因火而结,故以银花花粉,清解其火,为疮症散肿之第一方。”

金银花既清气分热,亦清血分热,且在清热之中又有稍许宣散之力,故能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之表证未解、里热偏盛者。如清医吴瑭治“但热不恶寒而渴者”的辛凉平剂银翘散(连翘、金银花各一两,苦桔梗、薄荷各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荆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共捣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服)。方中连翘、金银花、薄荷皆辛凉之品,能透邪清热亦具芳香辟秽解毒之能;荆芥穗辛而不烈,温而不燥,可宣发郁热以助邪外出;牛蒡子能消咽喉风热,可散诸肿疮疡之毒;淡豆豉宣郁除烦,去胸中满闷;桔梗利胸膈,治咽喉气壅及痛;甘草调和诸药,缓其毒性之急迫;俱甘寒、清热止渴之淡竹叶、芦根,可利前阴,能领肺胃之邪从上而下达,自小便以出,当属围师必阙之法。在本方用法中,特别强调治肺之气分药,宜轻清且不可过煎,过煎则味厚而径入中焦,正体现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立意。

热毒结聚肠道,入于血分,则下痢便血。清医陶承熹的忍冬散取金银花五钱(入铜锅内,焙枯存性),以白蜜水调服。金银花能凉血而大解热毒,故可疗红痢。

清医陈士铎在《本草新编》中道:“夫痈毒之初生也,其身必疼痛而欲死,服金银花,而痛不知何以消也;当痈毒之溃脓也,其头必昏眩而不能举,服金银花,而眩不知何以去也;及痈毒之收口也,其口必黑黯而不能起,服金银花,而陷不知何以起也,然此犹阳症之痈毒也。若阴症之痈毒,其初生也,背必如山之重,服金银花,而背轻如释负也;其溃脓也,心必如火之焚,服金银花,而心凉如饮浆也。其收口也,肉必如刀之割,服金银花,而皮痒如爪搔也。”

金银花可解毒祛脓,泻中有补,未成毒者能散,毒已成者能消,故痈疽发背、疮癣者,皆以其为必取之药。金银花功用甚缓,少用则力薄,多用则力厚,消毒而不致耗伤气血。或用酒煮服,或捣汁掺酒顿饮,或研烂和酒外敷。但若气虚脓清、食少便溏者,则禁用。(曹俣  陕西省西安市六君子中医馆)


花发金银满架香

 (2022-11-08 15:07:22)[编辑][删除]
时间:2022-10-1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邓力

1988年7月29日,辽宁省鞍山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以金银花为鞍山市市花的决定。金银花又名忍冬,不畏严寒、顽强不息,象征着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鞍山人民。

因金银花初开为白色,后转为黄色,花丛呈黄白二色,犹如金银搭配,所以得名“金银花”,又称二花、双花,简称银花。《本草纲目》载:“花初开者,蕊瓣俱色白;经二、三日,则色变黄。新旧相参,黄白相映,故呼金银花。”

金银花性味甘寒,归肺、心、胃经,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之效。《本草纲目》称其为消肿、散毒、治疮的要药。《本草正》载金银花“善于化毒,故治痈疽肿毒、疮癣杨梅、风湿诸毒,诚为要药”。《本经逢原》亦有载:“金银花,解毒去脓,泻中有补,痈疽溃后之圣药。”金银花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时,常配合连翘、牛蒡子、薄荷等同用。其清热解毒作用颇强,在外科中为常用之品;又因味甘性寒,气味芳香,既可清透疏表,又能解血分热毒,为治阳性疮疡的要药。

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忍冬,多年生半常绿缠绕木质藤本,因其凌冬不凋,故名“忍冬”。忍冬茎枝入药为“忍冬藤”,有清热解毒、疏风通络之效。《本草纲目》载:“忍冬茎叶及花功用皆同”“治一切风湿气及诸肿毒,痈疽疥癣,杨梅恶疮,散热解毒。”

人们对于金银花并不陌生。夏季用以代茶,清热佳品,可预防中暑、感冒及肠道传染病。若治暑温口渴、热毒疮疖,金银花露是不错的清火解毒良品。相关的金银花制剂如银翘解毒片、银黄片、清热解毒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等也多是家中常备药。

此外,金银花花期长,是常见的园林种植观赏植物。耐寒耐旱,生命力强,压条扦插易活,也是老百姓家中常见的阳台植物。

“金银赚尽世人忙,花发金银满架香”。如今,金银花因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不仅为世人“赚尽金银”,更带来了美好和健康。(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清热解毒金银花

时间:2020-04-2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顾掌生

 

  

http://image.cntcm.com.cn/www/data//attachement/jpg/site2/20200427/IMG003067ce8f325379607399.jpg

  诗人段克己诗曰:“有藤名鹭鸶,天生匪人育。金花间银蕊,翠蔓自成簇。”

  金银花是民间随处可见、唾手可得的药材,是我国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常用中药。1974年6月26日,国家邮电部发行了《赤脚医生》邮票一套四枚,其中“采药”邮票中描绘了两名女赤脚医生背着药筐,拿着锄头,在山坡上采摘金银花的场景。

  金银花最早称为忍冬,3000年前始载于《名医别录》,被列为上品,用于防治疾病。由于忍冬花初开时花色俱白,二三日后花色变得金黄,黄白相映,故称金银花。最早出自宋代《履巉岩本草·下卷》:“鹭鸶藤,性温无毒,治筋骨疼痛,名金银花。”此外,金银花还有“银花”“双花”“二花”“二宝花”“双宝花”等别称。

  自古以来,金银花以其广泛的药用价值而著名。唐朝孙思邈《千金翼方》仍沿用了《名医别录》之说。宋代仍然以藤入药,如《圣惠方》载:“热毒血痢,忍冬藤浓煎饮。”《外科精要》中用忍冬藤治痈疽发背,一切恶疮。那个年代,人们已开始栽培金银花,宋代《苏沈内翰良方》中称:“可移根庭栏间,以备急。”

  金银花性寒,味甘,入肺、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胀满下疾、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疡等。此外对于头昏头晕、口干作渴、多汗烦闷、肠炎、皮肤感染、痈疽疔疮、丹毒、腮腺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病症均有一定疗效。《本草纲目》中详细论述了金银花具有“久服轻身、延年益寿”的功效。

  金银花的解毒功效非同一般,据宋代张邦基《墨庄漫录》记载:崇宁年间,平江府天平山白云寺的几位僧人,从山上采回一篮野蕈煮食。不料野蕈有毒,僧人们饱餐之后便开始上吐下泻。其中3位僧人由于及时服用鲜品金银花,结果平安无事,而另外几位没有及时服用金银花的僧人则全都枉死黄泉。

  金银花藤煲水后对小孩湿疹等皮肤瘙痒有一定治疗作用。用连翘、板蓝根、金银花煎汤可以治疗腮腺炎;金银花茶可以祛暑明目;连翘金银花凉汤可治疗外感发热咳嗽。金银花用蒸馏法提取的芳香性挥发油及水溶性溜出物制成的“金银花露”,是清火解毒的良品,可治小儿胎毒、疮疖、发热口渴等症;暑季用以代茶,能治温热痧痘、血痢等。(顾掌生 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

金银花香满架

时间:2020-04-2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刘琪瑞

 

  “金花花、银花花,山坡上,藤蔓爬,爬上树来爬刺架。采摘不怕刺儿扎,多多采摘送妈妈……”这首儿歌唱的是金银花。记得母亲的小院旁,有一蓬金银花老藤,每到春末夏初,那盘盘绕绕的藤蔓间绽发出一簇簇鲜亮的花儿,先是白花居多,后是金花白花斑驳耀眼,宛若一对对展翅欲飞的白蝴蝶、黄蝴蝶,辉映得母亲的小院金灿灿、白亮亮一片。

  金银花为多年生半常绿灌木,因初开为白色,后转为黄,一柄双色而得名,也叫双花、二宝花。此花木经冬不枯,初春绽芽吐叶,暮春双花盛开,故而又称“忍冬”。

  古代文人对金银花多有赞美。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隐居石湖,自号石湖居士,写有一首《余杭》诗:“春晚山花各静芳,从教红紫送韶光。忍冬清馥蔷薇酽,薰满千村万落香。”诗中描写暮春时节,烂漫的山花先后凋零,依次送别春天。这时节,忍冬和蔷薇开放了,忍冬花清香悠悠,蔷薇花浓香扑鼻,熏染得村村寨寨都浸润在淡淡的芳香之中。

  明代文人郑文康曾写有一首《药名诗》:“使君有子正乌头,双眼空青气伏牛。半夏里来知母健,忍冬归去亦忘忧。”诗中嵌有九种中药名,其中即有“忍冬”,表达了对故土对母亲的一往情深。明末思想家王夫之对忍冬评价甚高,认为它有高士之风,其《金钗股》诗云:“金虎胎含素,黄银瑞出云。参差随意染,深浅一香薰。雾鬓欹难整,烟鬟翠不分。无惭高士韵,赖有暗香闻。”“金钗股”为金银花又一别名,诗句描绘了其美态和韵致,读来令人倾慕。

  诗坛“清初六家”之一的查慎行在《金银花》中写道:“天公省事压粉华,淡白微黄本一家。却被毫端勾染去,无端分作两般花。”此诗描绘出金银花巧夺天工、不同凡响的奇景。

  金银花生命力极强,随意一段花木,扦插于竹篱院落或田园地畔,年复一年蔓延开来,沿着枯枝乱杈攀援,缠绕成一蓬蓬篱架,每年春末夏初或深秋时节,繁花似锦,绿叶婆娑。有的金银花藤木可经年繁茂,甚至长成千百年的古藤老木,与紫藤、凌霄、葡萄并列为“蔓木四品”“四大藤花”,成为一道不可多得的园林风景。

  不过,金银花的药用价值比之观赏价值要高得多。《名医别录》将其列为上品,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称其“消肿、散毒、治疮为要药”。我倒是爱着金银花的清香微苦,晨起偶觉嗓子沙哑热痒,出外散步,于农人的篱院旁揪得两朵,含入口中品咂,顿感苦香满口,格外舒惬。记得小时候,我偶感风寒,嗓子肿痛,眼睛赤红,母亲采摘了大把黄黄白白的金银花,加上山里采来的土蜂蜜煮粥,吃不几回,炎症渐渐消去。炎炎夏日,蚊虫叮咬,我们小孩子常患皮疹,痛痒难耐。家人烧煮一锅金银花汤,盛于木盆里让我们泡澡,并饮金银花茶,连泡加喝,不消多久,止痒消痛。

  “香,一朵如霜一朵黄,金银灿,富丽满庭芳。”金银花盛开的时候,总让我想起年轻时邻家那个清丽的女孩。窄长的小巷口里常常相遇,见了我总是羞涩一笑,露出一对小虎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那俏丽若霞的金银花仿佛梦境似的,给我留下无限遐思。(刘琪瑞 山东省郯城县人大常委会)

抗疫功臣金银花
摘自2023-2-2中国中医药报
季旎瑰 上海长征医院
很多中药在三年抗疫中功不可没,其中首屈一指的要数起清热解毒之效的金银花。
金银花源自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忍冬这个植物比较特别,即使北方的冬天,也会有没枯的叶子长在植物上,因此被命名为忍冬。忍冬开花,两朵花并在一起,呈现出黄、白两种颜色,在阳光照射下呈金色、银色,所以忍冬花又称作金银花。
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显著功效。在多版中药学教材清热解毒章节,金银花都被列为第一味药,从这个细节也可以看出这味药在清热解毒类中药中的地位。金银花在方剂中最著名的应用,首推清代吴鞠通的银翘散。银翘散的“银”即指金银花,“翘”指连翘。金银花在方中与连翘共同组成最主要的君药,起到了既清宣透表、疏散风热,又清热解毒、辟秽化浊的作用。大量中医方剂和知名中成药都是在“银翘”这一经典配伍或银翘散的基础上化裁出来,比如痰热清、清营汤等。相对于银翘散,不少人更多接触到的是银翘解毒丸或者维C银翘片。银翘解毒丸是银翘散的丸剂,成分与银翘散一样,制成丸剂,方便携带,可以随时服用。维C银翘片是在银翘散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乙酰氨基酚、马来酸氯苯那敏等西药成分。有的患者外感后出现持续高热,这时候服用羚翘解毒丸可能会比服用银翘解毒丸效果更好一些。羚翘解毒丸是在银翘散的基础上增加了退热效果显著的羚羊角和清热凉血的赤芍。要特别指出的是,羚翘解毒丸药效发挥的速度虽然不如羚翘解毒颗粒,但羚翘解毒丸发挥药效相对更持久,更适合部分高烧不退、反复发烧、持续发烧的患者。在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羚翘解毒丸与对乙酰氨基酚相关制剂联合应用,对缓解外感症状、稳定病情及缩短病程,效果比较明显。由此可见,含金银花中成药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药店里我们经常能见到复方金银花颗粒,复方金银花颗粒就是在金银花、连翘的基础上加了一味黄芩,适于治疗风热感冒、咽炎等疾病。双黄连口服液也是由这三味药组成,双黄连口服液较复方金银花颗粒的处方配比有所改变,处方配比由331调整为112。虽然两药功用相近,某种情况下可以互相替代,但复方金银花颗粒重用金银花、连翘,更侧重于清热解毒,缓解全身症状。而双黄连重用黄芩,针对性清上焦热,更适用于肺热有咳的患者。上海长征医院院内制剂清热败毒颗粒的处方组成中也使用了金银花、连翘的药物组合,该药在临床中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为抗击疫情作出了重大贡献。
有的朋友见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打算买来泡水或者煎煮,笔者不建议这么做,这样服用不仅口感不好,而且药物的偏性和杂质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弊可能会大于利。平时药店里会有金银花露的中成药或饮料出售,在无脾胃虚寒的情况下,夏天可以适度饮用解暑,冬天用于清解热邪甚至预防瘟疫时尽量在饭后小剂量服用,不能长期服用。
中医药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学科,专业性比较强,普通患者服用中成药哪怕是非处方药的中成药,也应尽量在中医师、中药师指导下进行,否则极易损伤身体,得不偿失。

创制三个外用中药酊剂

 (2022-10-29 04:33:40)[编辑][删除]

摘自2022-10-28中国中医药报
时乐 高军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中药酊剂是把生药浸在乙醇里而制成的药剂,如橙皮酊、土槿皮酊等,简称酊。酊剂可内服亦可外用,中药外用酊剂常以一些毒性药材制备而成,从而使这些药物的疗效得以“扬长避短”。乙醇有较强的透皮吸收功效,活血通络定痛,且具有挥发性,能加速皮肤散热作用。臣字门儿科第五代传人孙浩在多年的家传心授和临证实践过程中,将中药酊剂应用于临床,取效颇佳。下面介绍孙浩创制的三个中药酊剂及验案。
解毒抗炎“藤黄酊”
组成:藤黄50g,研细,加入75%乙醇300ml,瓶贮浸泡,摇匀。
用法:以消毒棉签蘸涂患处,1日2~3次。
功用:解毒消炎。
主治:局部急性炎症,如痈疽疖肿,毒虫叮咬。
方解:藤黄为藤黄科植物藤黄的胶质树胶,成品呈圆柱形,色橙黄,为国画用的黄色颜料,质脆易碎,主产印度及泰国。藤黄味酸、涩,性温,有大毒,始载于五代前蜀李珣所作《海药本草》,主“虫牙蛀齿,点之便落”。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论之甚详,所治之病亦多,如痈、疽(脑疽、骨疽)、眼疾、疮(疔疮、金疮、臁疮、坐板疮)、癣、无名肿毒、各种外伤(刀、斧、木、石、汤、火伤)等。藤黄外治小儿疖肿及毒虫叮咬,是孙浩的家传验方。
藤黄有大毒,现已使用极少,方书所载有《医宗金鉴》三黄宝蜡丸、《外科全生集》黎峒丸中有本品配制内服治“跌打损伤、痈疽流注”外,余皆外用。经现代药理药效研究,藤黄所含“藤黄酸”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上具有优势,亦是“以毒攻毒”之法;其所含“藤黄宁”具有抗菌作用,尤其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藤黄为性极黏稠的树脂,极难溶于水,制成酊剂外用,皮肤附着性好,便于较长时间作用于病灶,且外用酊剂从未见毒性反应。
孙浩运用藤黄另有一法,即用食醋将藤黄调成稀糊状,外敷于患处,但用量有时不易掌握,且浪费药材较多,总不如酊剂方便和安全。
典型医案:殷某,女,21岁。患者不慎碰伤右足背,未引起重视,2天后局部红肿逐渐扩大,次日来诊。刻诊:红肿范围5×7cm,局部灼痛,行走困难,轻度发热,全身不适。当即予局部消毒处理,外涂藤黄酊,每日数次,未使用抗菌药。次日下午复诊,局部炎症明显消退,疼痛减轻,体温正常。嘱继续外涂藤黄酊。3日后反馈,足背炎症全部消退。
散热解毒“龙冰酊”
组成:蚯蚓(地龙),活而肥大者15~20条,冰片3~5g,75%乙醇150ml。
用法:将蚯蚓洗净泥土,加入冰片同捣如泥,以大口瓶盛贮,兑入乙醇浸泡。瓶口塞紧约1~2小时,用时摇晃,用药棉蘸涂患处,每日数次。
功用:散热解毒。
主治:赤游丹(丹毒)。
方解:地龙(蚯蚓)味咸,性寒,诸家本草均谓其有解热之功,善治“温病大热”“天行诸热”(《本草拾遗》)。方中使用地龙鲜品,首取其清热之力,次取其通络之功,《本草纲目》云其“性寒而下行,故能解诸热疾……治足疾而通经络也”。冰片味辛、苦,性凉,善走窜,清热止痛力佳,长于治疗各种局部炎性疾病,《本草经疏》言其“能引火热之气自外而出”,《医林纂要》谓其“主散郁火,能透骨热……性走而不守,亦能生肌止痛”。地龙与冰片合用,配合乙醇外用,能宣散皮肤风热、解毒消肿,迅速缓解赤游丹之火热症状。
典型医案:王某,男,2岁。患者发热无汗,惊惕不宁,一天许即见头面红肿如云,高出皮肤,其色鲜红似丹,扪之酌手,啼闹不安。证属外邪鼓动积热搏于气血所致之抱头火丹(头面部丹毒)。处以本方外治,每日涂3~5次,连涂2天,红肿消退。
活血定痛“降香血竭酊”
组成:降香、血竭各5g,共研细末,加入75%乙醇100ml浸泡,用时摇晃。
用法:用药棉涂擦患处,1日3次。
功用:活血消肿止痛。
主治:跌打损伤,闭合性损伤皮肤未破者。
方解:血竭历来为伤科要药,专主行瘀止痛,适用于外伤血瘀肿痛,李中梓《医宗必读》盛赞其“走南方兼达东方,遂作阴经之主,和新血且推陈血,真为止痛之君”。降香亦载于《海药本草》,具有化瘀止血、理气止痛的功用。两药对于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等症,内服、外用皆可,制成酊剂使用更能借助乙醇之力直达病所。本酊剂适用于局部青紫、皮肤未破者,使用时可涂于跌打损伤处。须注意,乙醇对有皮损的黏膜刺激性较强,故只适用于闭合性损伤者。
典型医案:张某,男,6岁。患者因登高戏走跌仆,左髌骨、右胫骨部位软组织损伤,局部红肿疼痛,行走困难。证属血络受损、气血瘀结,予活血定痛酊外涂患处,1日3次,连涂5天,肿消痛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